发展困境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1:14: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展困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展困境

物流发展困境及对策

一、台州物流发展现状

1.物流基础设施。本文从全社会货运周转量和货运量两方面对物流基础设施进行考察。2013年全社会货运周转量增至1449亿吨公里,年均增长速度达121%。2013年公路货运量和水运货运量较2000年分别增长11786万吨和10334万吨。目前台州市已形成公、水、铁、空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但周边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对台州物流设施形成了倒逼机制,进而使台州的物流基础设施处于相对不足的阶段。

2.物流社会效益。物流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产业增加值和产业就业人员上。从产值看,该产业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快速发展势头,增长速度在2013年底达11.8%。台州物流业逐渐向现代物流业转型,但大多数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李学忠,2014),在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未有质的提高。从就业看,2013年底全国仓储企业从业人员71万人,同比增长8.4%,呈现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十分稀缺,制约了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台州物流发展困境分析

台州经济发展稳健,但物流发展水平不高,且呈现出“各自为政、相互打压”的怪圈。目前,台州物流面临成本、第三方物流、海运、电子商务物流等方面的困境。

1.成本困境。物流企业最为关键的终端是运输,由此各项运输成本能否下调则是该类企业能否维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台州物流企业总体上核心竞争力相对不强,主要是通过量的积累提升盈利水平,但各项成本的不断推高成为了重要的钳制。油价、高额的过路过桥费以及人力成本的增加,导致物流企业被成本绑架。在税收方面,各物流企业的营业税税率也存在相对的不统一,这势必会影响着该产业的稳健发展。

查看全文

碳金融发展困境及策略

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事实,与此相应,英国政府在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迅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金融领域面对低碳经济这一现代背景也提出了“碳金融”的概念,并在近几年的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领域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国际公约,即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1997年日本东京《京都议定书》。据世界银行报告称,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有望超越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2009年6月的预测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3.5万亿美元,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由此可见,碳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最具前景的大宗贸易市场,而与碳交易联系紧密的碳金融也毫无疑问成为了当今社会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中国碳金融发展出现的一些特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我国碳金融发展有所裨益。

1碳金融的定义

鉴于碳金融出现时间相对较晚,无论其理论研究还是市场实践形势变化均较大,目前国内外对碳金融的含义还没有非常统一的定义,国际上对碳金融含义的界定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碳金融是气候问题的市场解决方式,世界银行2006年碳金融发展报告中碳金融被定义为用于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金融资源。Soniatabatt(2007)等把狭义的碳金融定义为探究碳约束社会中的金融风险与机遇。运用市场工具转移环境风险和实现环境目标,其广义的碳金融定义贝0与碳金融期刊的相同…o除上述观点外,还有一种侧重金融活动的概念界定,即一般而言,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对比国际,国内对碳金融的界定主要关注的是后者,即比较侧重碳交易与碳融资等金融活动。目前对于碳金融的界定较多的指向服务于减少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结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碳金融的含义如下:“碳金融”是指国际社会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而开发的市场解决机制,广义的碳金融泛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动,狭义的碳金融是指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具体包括与碳排放有关的各类权益的交易及其金融衍生交易.也包括基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直接投融资活动、为强制性或自愿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企业或机构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等,是一个包含碳资金流动工具(碳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碳交易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碳交易市场)等各种要素的综合体。

2中国碳金融发展遭遇的困境

中国碳金融发展不仅有利于我国降低减排成本、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和减缓碳风险。同时也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从碳金融市场规模来看,在全球碳市场中,中国是全世界核证减排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CER)一级市场上的最大供应国。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目前,中国是最有潜力的碳交易资源供给国12]。从碳金融交易主体而言,中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天津排放权交易,为统一和规范中国碳交易市场奠定了基础。从碳金融类型发展来看,2007年推出中国绿色碳基金,并先后在北京、山西、大连、温州等地相继启动,规模不断扩大。银行业也逐步开始涉及碳金融业务,如CDM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产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兴业银行,该行与国际金融公司(LFC)开展合作,截止2009年3月,该行共支持了91个节能减排项目,融资金额达到了35.34亿元;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先后推出了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虽然中国碳金融已经逐步走入公众视野,但与此同时,中国碳金融也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面临着一些困境,如制度设计不完全、定价权的缺失、国内碳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等等。

2.1国内对碳金融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国内对碳金融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因为CDM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我国的,在我国传播的时间有限,公众了解还比较浅,国内许多企业也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缺乏充分认识: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目前关注碳金融的除少数商业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地方政府对碳金融的认识也相对不完备,政策支持力度较低,重视程度不够。

查看全文

评剧艺术发展困境及策略

评剧诞生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曾在北方流传深远,因其作品贴近生活、针砭时弊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并迅速成长为一个大剧种。在评剧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优秀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作品不断地涌现,如小白玉霜表演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的《小二黑结婚》、《刘巧儿》等等都受到了观众们的普遍欢迎。那时的评剧艺术真可谓是红极一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新兴艺术的冲击,特别是电视传媒的广泛普及,评剧艺术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一系列负面问题如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踵而来……如果再不加以改变,用不了几十年,评剧艺术就会消亡,那时人们就只能在唱片机里回忆这一艺术形式了。这不仅是艺术界的一大损失,更是评剧工作者的莫大遗憾。在此,笔者想与大家讨论一下关于评剧面临的现实问题,并谈一些个人想法。

一、评剧受众群的萎缩现象

任何艺术形式,都要有一定基础的受众群,否则便像失去了土壤的植物一样,无法成长甚至是无法生存。评剧在最红火的那些年就是因为有着广泛的观众基础才能迅速地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然后凭借这些优秀资源再反过来刺激观众群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反之便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如今的评剧就是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因此,只有解决受众群的问题才能使评剧表演脱离这个泥潭。当今社会是一个现代艺术流行的时代,人们更加喜欢节奏明快、简单刺激的艺术形式,而评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很难走进人们的视野。大部分人对评剧知之甚少,也就更谈不上欣赏和迷恋评剧了。这直接导致了评剧普及程度偏低,评剧艺术发展明显滞后于其它艺术。对此,我觉得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解决:一是要让评剧艺术走进中小学课堂。评剧界应加强与教育部门联系,力争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开设评剧艺术课,通过对评剧的欣赏使学生了解评剧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学生模仿评剧各色行当,来充分体验评剧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评剧这一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二是评剧院团要与高校联合举办评剧班。通过在高校开展高层次的评剧艺术教育为未来评剧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观众,使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零距离接触评剧艺术,并通过亲身参与评剧剧目的编排、演出,来加深对评剧丰富内涵的体认和评剧艺术特征的把握,从而培养起对评剧的感情和兴趣。三是加大评剧“文化下乡”的力度。评剧是诞生于北方农村的剧种,农村才是最适合评剧生存的土壤。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由于传统观念以及现实原因的桎梏,文化生活却依旧贫乏,农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十分强烈。因此,加大评剧的下乡力度,既可以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可以保有评剧发展的一块“根据地”。四是要让评剧走进城市社区。评剧院团可通过先解说后演出的方式来使居民了解所演剧目的特色,演出过程或演出后亦可请有兴趣的居民与演员一起表演,让评剧零距离贴近普通市民,从而使社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居民能够在社区和谐的环境中欣赏、体会到评剧的魅力和神韵。

二、让评剧回归大剧场,同时谋求多元化发展

在寻求生存土壤,解决受众群萎缩问题的同时,评剧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也是不能停止的。提高评剧自身的品位、提升评剧院团的专业水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近些年来,正规剧场所上演的评剧次数越来越少。就拿秦皇岛来说,市文化局下属的小海燕评剧团更多时间是活跃在文艺下乡的表演舞台上,在正规剧场的演出次数屈指可数。剧团由于下乡时的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完全发挥其自身的演出功能;演员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大场面的锻炼,表演功力也会逐渐下滑。作为一门舞台艺术,评剧要想发展还是要回归舞台的。应该努力增加评剧的剧场演出次数、多上演大型评剧剧目,邀请评剧名角参演甚至可以几个城市之间集中优势资源进行评剧巡演,这样做既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利于剧团的发展。随着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提速,原本依靠财政开支的剧团被推向了市场,这对于并不景气的评剧艺术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开拓评剧演出市场,评剧院团就应该随行就市,遵循评剧艺术的生产规律,艺术上要有特点,思想上要有亮点,更要在市场上寻找卖点,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市场格局。除了上面所说的让评剧回归大剧场之外,利用现代便捷多样的传媒逐步拓展市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在电视媒体上,要利用电视受众面广、形象直观等优势来办好一些电视台开办的戏曲栏目,还要建立全国性的评剧专业频道;在网络媒体上,要利用网络存储量大、交流互动性强等优势建好已开办和将要开办的评剧网站,建构起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评剧,来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示评剧的历史风貌和现实状态。

三、构建评剧艺术现论体系

查看全文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发展困境及对策

一、我国跨境电商物流现状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发现,配送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配送人员具有较差的服务态度,无法为买家提供承诺的送货上门服务,运输途中的货物因为自身原因,发生了毁损与货差后,无法进行有效协调与处理等。我国跨境电商具有较高的成本。因为通常电商配送较多种类的产品,又由于消费者群体较分散,另外还有上涨的油价,人力资本投入无形中给电商带带来了较大的物流成本。资金是否足额回收与电商的运行存在很大的关系,此外,资金的回收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周期。针对建成后的物流体系,还需要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运营。当前,物流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匮乏专业性人才。这些无形中提高了自建物流的风险。电商企业无法合理地监控配送过程中各个层面,也不能为服务质量提供保障。此外,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还容易受制于人,过于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使得企业议价能力进一步降低,显得非常被动,结果可能使电商企业失去市场。联盟模式对于合作伙伴的选取与更换具有较大的困难性,获利后,利益均摊的实现也很难落实到位。因此,此种物流模式的选取要慎重。“云物流平台“有助于信息交换,在一定层面上缓解了因供给能力不足带来的问题,但是行业集中度对问题仍然无法有效解决,此外,还需要提升行业的服务品质,减少物流成本的消耗,还要确保供给与需求之间具有较高的集中度,方能将规模效应有效发挥出来。我国物流发展还不成熟,具有较小的规模,设备陈旧,不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比起美国等发达的第三方物流还是不足。美国第三方配送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是因为其具有的强大物流能力。

二、跨境电商物流

跨境物流是一种国际化的商业形式,为货物的运输提供了便利。他们从事跨境交易活动。海外仓也是海外仓储,是一种际多式联运的方式,在海外建构或者是租赁仓库,通过国际运输形式,如海运、空运或者是陆运,将货物运达到仓库中,然后通过互联网平台,接受来自买家的订单信息,并且将货物从仓库中提出。我国许多跨境电商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将运营业务投向了海外,并且通过在海外建构起来的或者是租赁的仓库,为自己提供便利的一条龙服务,如售前售后、国际快递与海外仓储等。

三、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瓶颈

物流本身要消耗较高的成本,一般情况下,消耗成本要占运输总成本的30%至40%之间,事实上,我国跨境电电商具有较高的物流成本。我国跨境贸易中的跨境物流包含较长的中间物流产业链与环节,这是一个事实,在这中多环节中,有国内物流、国外物流与国外海关等,其中有两个环节即海关与商检,值得注意,具有较高的操作难度与风险,对解决我国跨境电商物流成本较高的问题是非常不利的。我国跨境电商运输与配送具有较长的周期。通过Focalprice调查顾客的满意度发现,客户对跨境电商物流非常不满意,事实上,物流具有较长的周期是总也回避不了的问题。跨境贸易自身的特点决定其物流中的产业链环节是非常长的,此外,清关与商检周期也比较漫长,这样就使得我国跨境电商物流比国内电商物流具有较长的周期。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存在许多问题,如存在诸如海关、法律与文化等方面的风险根据波特建构的PEST模型,对跨境电商物流影响最大的是政治环境与社会环境。跨境电商包含了跨国交易,不可避免地要触及到当地的政策变化、区域习惯与知识产权等方面。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存在汇率风险。跨境贸易会出现汇率兑换问题。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出现升值或者是贬值时,就会相应地引起税率的波动,从而也使得跨境电商出现了利润缩减。如以卢布为例,从2013年起,卢布在兑换美元与人民币时,出现了汇率的下降,导致了货币持续贬值。我国跨境电商要实现退换货物流是非常困难的。我国跨境电商具有众多的物流环节,涵盖了许多层面,整条物流链中的每个点都会出现退换货物流,退换货极大限制了跨境电商的发展。电子商务自身的特性导致退换货的比例较长,不利于物流周期的缩短,从而使得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货品丢失,使得海关与商检风险进一步加大,同时也使配送地址出现错误等多方面的问题,进一步阻碍了退换货物流的产生。

查看全文

小议碳税边境调整的困境与发展

[摘要]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碳税一直被认为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手段,然而单边征收碳税会导致“碳泄露”,并且损害国内竞争力。碳税边境调整制度被认为是目前解决竞争力丧失问题最有效的国际协调方法。但由于WTO规则与气候变化多边体制之间存在冲突,碳税边境调整在协调二氧化碳排放和贸易自由化方面存在种种困难。正因为如此,它才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毕竟碳税边境调整为各国提供了一个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可协商的机制,未来可能会被广泛应用于碳税的国际协调。

[关键词]碳税;边境税收调整;碳泄露

一、“碳泄露”和碳税政策的有效性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碳税一直被认为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经济手段。碳税就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汽油和柴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碳税的实质就是为了维持全球气候稳定这一公共产品,而对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生产过程和消费征税,使其负外部成本内部化。目前碳税的实施局限在一国范围内,然而气候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其外部性是全球外部性,即一国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性是由其它国家承担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征了碳税,就可能造成世界上其他地区增加那些消耗矿物燃料的课税产品的生产,从而可能导致国内生产的进口替代,结果将是世界其他地区的排放量增加,这就是所谓的“碳泄露”现象。造成碳泄露的原因是未征收碳税国家的“搭便车”行为,这些国家都希望别国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自己坐享其成。“碳泄露”不仅不能带来全球环境效益,反而会使单边征税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蒙受经济损失,因为开征碳税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将不具备成本优势,竞争力下降,尤其是对于能源密集型产业,如钢铁、铝业、化学、玻璃和造纸业来说,其结果往往是本国企业失去部分甚至全部国际市场份额,该市场份额转而由未实施碳税或碳税税率较低的外国企业占有。同时,国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开征碳税的反应是减少产量供应或改变原材料结构,而那些能提供替代品或替代办法(整理)的国内企业的产品需求可能会增加,或者国内供需之间的差距将由国外供应填补。碳税对本国工业成本和竞争力的影响已经成为各国开征碳税的绊脚石,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征碳税的建议都未能在立法机构通过。

二、削减碳税对竞争力影响的制度安排

北欧国家是最早开征碳税的国家,为了抵消碳税的上述负面影响,保护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它们在进行碳税制度设计时,通常采取两种措施:一是政府对能源密集型部门给予税收豁免,这种办法目前在北欧开征碳税国家中被普遍采纳。譬如,在丹麦、瑞典和挪威实施的碳税方案中,能源密集型部门获得高额补贴或者税收减免(导致实际税负与名义税负有巨大的差距)。然而,免税削弱了这些部门的减排动力,从而影响了碳税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有效性。因此,为了实现既定的减排目标,政府又必须对非豁免的部门制定更高的税率,这使得减排成本增加。Bohringer和Rutherford研究发现,与税收豁免相关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即使豁免的部门占经济总量和碳排放量的份额都很小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一个可替代的选择是对出口和能源密集型部门给予工资补贴,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而且付出的成本要比免税低。二是政府对能源密集型部门实行税收返还政策,即政府通过减少其它税收以及使用补贴支持环保的方式,将全部或部分的碳税收入返还给企业。譬如,丹麦将来自工业的碳税收入全部返还于工业,如将企业缴纳的碳税全部用于削减雇主的社会保障缴款和对节能投资项目进行补贴。税收返还方式让企业保留了减排的动力,无疑是优于免税方式的,但这种方式仍可能是效率低下的,并且仍然会发生企业竞争力丧失的情况。

查看全文

企业发展困境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对黑龙江省“原字号”企业的内涵进行分析,深度剖析“原字号”企业发展“瓶颈”问题,探讨在现行经济运行背景下,“原字号”企业通过自身不断变革创新和政府政策的因势利导,进一步发挥企业发展活力。提出深度开发“原字号”企业,应因地制宜,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企业逐步摆脱困境,再创辉煌。

关键词:“原字号”企业;发展“瓶颈”;深度开发;可持续发展措施

一、引言

2016年5月,在黑龙江地区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改造和深度开发“原字号”企业,进一步为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指明了方向。同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原字号”企业发展措施,提出了深度开发这个发展方略。黑龙江省的传统“原字号”企业,是指主要依靠以石油、煤炭等重点矿产和粮食等资源为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的企业,其中以资源类企业为主。资源型企业,是指在其产品成本构成中以自然资源为主体,或其生产要素构成中自然资源占核心地位,并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来实现生产。资源型产业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资源对产业的贡献大,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黑龙江省“原字号”企业是以本地的自然资源为依托,进行原材料的加工,最后制作成品。其最终的发展境况,是以牺牲大量自然资源为代价,而赚取低利润的过程。在经济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原字号”企业经济增长平缓,利润规模和综合实力稳步增长。尽管在过去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原字号”企业有过辉煌的成绩,为黑龙江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整个国家乃至全球都在倡导绿色循环经济、引领企业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的背景下,很多“原字号”企业已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这些企业如果不能加快转变生产运作方式,将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这也是“原字号”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黑龙江“原字号”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相比于我国南方的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北方的黑龙江省资源型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由此导致自然资源浪费严重,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状况存在恶性循环的可能。资源浪费越是严重,企业的发展越是受到限制,而当地的自然环境会每况愈下,环境恶化反过来又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如此,便丧失了资源的地域优势,企业无法提升科技水平,也无法改变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局面。(二)自然资源日渐枯竭。1.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煤炭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和矿物资源的挖掘,均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例如,“三废”排放会对植被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由此,将引发水土流失、粮食减产等问题,最终导致农、林、牧、渔整体农业基础的利用效率低下。与此同时,矿物资源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矿物资源为一次性非可再生资源,2.多数企业仍采取效率低下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在经济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应采用集约化、高附加值的经营模式。然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多数黑龙江省“原字号”企业仍采取效率低下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再加上科技水平落后,使得矿产区域内的浪费现象较为普遍。例如,双鸭山、鹤岗等矿产区域污染现象严重,形成了许多露天煤矿,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而这些矿物资源也将会面临枯竭的困境。(三)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缺乏。黑龙江省“原字号”企业多数为资源型企业,这类企业获取利益的方式,通常是依靠对矿物资源的挖掘及基础加工。这种经营模式多为低效率、粗放式的。如果企业想要获取高额利润,就要向集约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站在产品价值链的上游。这都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科技设备、科技人才作为支撑,而很多“原字号”企业恰恰缺少这些科技人才。究其原因,黑龙江省“原字号”企业多数位于乡郊荒野,其生存环境和工作状况相对恶劣,对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原字号”企业高素质人才匮乏,从而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原字号”企业基本从事矿物资源的挖掘及基础加工,这种生产运作模式,对一线操作员工有大量需求,而忽视了对企业高科技设备、高科技人才的需要。由此导致在企业发展中,更多存在着高科技人员缺乏,而造成的整体员工素质偏低状况。在当今知识爆炸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这种简单依靠密集劳动力堆积起来的企业价值,已远远落后于高科技人才驾驭下的高科技设备所能带来的企业产值。(四)产业链不完善。“原字号”企业对自然资源有较高程度的依赖,这将导致整体的产品低附加值流入企业,高附加值流出企业外部。同时,各类“原字号”企业发展程度不平衡。有的企业仍能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有进一步发展壮大、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向高附加发展的机会。而有的企业却面临自然资源枯竭、企业发展受到限制、只能徘徊于低端产业链,甚至破产清算的困境。黑龙江省“原字号”企业产业链不完善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未构建完善的产业升级体系。1.在技术层面上。如果企业在自主研发创新科技方面确实有困难,那么,可以直接引进外省市乃至国外的先进科技,但这需要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流作为支撑。同时,也要注重一切以实际出发,建设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技术框架。2.在资金层面上。延长产业链、企业优化升级,都需要企业大量的科研资金投入,其中,不仅包括技术改造、人员培训等方面,也包含设备工艺、生产流程重组和变更等过程。由此可见,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是难以完成的。而许多“原字号”企业并未着眼于长期发展和长期利益,对打造完善产业链的投入甚低,更多的是将资金投入其他领域,这就导致了企业的短视行为。3.在落实国家政策方面。许多“原字号”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国家政策脱轨,未合理地接轨国家政策。如果企业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国家政策,应对国家的发展战略,不仅可以获得地方政府资金的支持,还可以享受某些税收的优惠政策,甚至还可以获得完善产业链的资金和人力支持。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很多黑龙江省“原字号”企业对国家政策理解甚微,甚至闭门造车。从延长产业链、完善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黑龙江省“原字号”企业需要付出的努力还有很多。(五)改革创新战略滞后。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对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改革创新中一项重要举措,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但黑龙江“原字号”企业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成果却不显著。不仅如此,许多“原字号”企业正面临无法完成高科技产业创新的“瓶颈”。究其原因,是企业未提前制定科技发展创新的规划,未在人力资源储备和科学技术发展上深谋远虑。

查看全文

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困境与破解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发现制约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核心瓶颈在于产业总体规划困境、专业人才困境、产品开发困境和产品定位困境。基于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制定行业政策,规范和引导市场;建立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新媒体作用,扩大宣传力度,打造精品民俗体育文化旅游线路。

关键词: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发展困境

皖南即安徽南部,主要指安徽江南地区,起源于唐代江南道,雏形于宋代江南东路,成型于元代江东建康道与清代皖南道,定型于民国皖南行政署。狭义的皖南特指皖南山区,包括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等。现指安徽省南部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等七市,是安徽省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中的一名新秀,备受业界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我国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但皖南地区发展不尽如人意,其发展困境不仅受到行业自身内在因素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等外在因素制约。笔者通过对皖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发展的困境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本地区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皖南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困境

(一)总体规划困境。旅游规划是对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和对旅游系统合理发展的结构性筹划过程,对旅游业发展具有宏观指导和动态调控作用[1]。可见,旅游规划对于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俗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脱离不了自身行业的总体规划。查阅相关资料和文件,安徽省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缺乏总体规划,仅仅依托于旅游产业的宏观调控,缺乏相关专业性的政策和法规作为本行业的理论支撑。理论政策与法规的缺失,导致了皖南地区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宏观指导和动态调控受阻,制约着皖南民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二)专业人才困境。民俗体育旅游产业是典型的民俗体育与旅游跨界融合的新型产业[2]。皖南民俗体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仅仅停留在民俗体育项目和旅游资源的表层融合,在产品开发上以单纯商业演出和节日庆典为主,体现不出民俗体育特有的文化性和民俗性。在产品经营、管理和销售方面,还是沿袭传统旅行社管理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亟需“懂体育、善经营、会管理、了解民俗文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此外,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高能的民间传承者,很多项目更需要“老传少、师傅带徒弟、手口相授”的传承模式。由于受到外来体育文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此行业,导致民俗体育项目承载者多为中老年人,容易出现传承人的断层现象[3]。可见,体育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皖南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三)产品开发困境。皖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孕育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民俗体育项目繁多。据课题组调研皖南地区民俗体育项目共计150余种,比如,黄山太平区的赛龙舟,休宁的玩坠镖、赛龙排,无为的龙舟,池州的傩舞,安庆的柔术滚杯等。皖南民俗体育旅游产品虽多,但由于思想观念的滞后和体育专业人才的匮乏,一些民俗体育旅游景点的民俗体育活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无论是旅游景点周边交通,还是从业人员的自身文化素养,均无法满足旅游者的现有需求。一些地方政府、企业更为追求利益的更大化,盲目开发当地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导致皖南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处于一种多而杂的现状,没有形成统一规划,缺乏品牌效应,致使皖南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在整个旅游市场中失去核心竞争力,严重地制约其行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四)产品定位困境。产品定位的困境来源于产业本身。体育旅游产业应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其核心产品体育旅游作为貌似是体育与旅游两者结合的产物,而实质是旅游活动的深层异化和升华,是高级的体育活动[4]。民俗体育旅游虽是体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又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旅游。民俗体育旅游应定为高层次的民俗文化旅游。通过市场调研,皖南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定位困境来源于其行业内部基本概念不明确性、产品特色不强,将其等同于一般性的体育旅游,而忽视了对民俗体育文化内涵的挖掘,缺乏对民俗传统文化的提炼和凝缩,没有让游客在民俗体育活动中真正地体验到当地鲜明独特的民俗文化价值。

二、皖南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困境的破解对策

查看全文

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发展困境分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于特殊教育事业来说更是如此,发展特殊教育的希望在特教教师。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因受其职业的“特殊性”及地域性、民族性、专业性、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较大,使他们无论是在社会场域,还是在教育场域,都被看做了“局外人”,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因此,深入剖析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积极探寻适合其职业发展的新路径,已成为我国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必须直面与追寻的重要课题。

一、理论阐释:“三圈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分析框架

针对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所处的职业发展困境,达奇•莱昂纳德(Dutch.Leonard)的“三圈理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三圈理论”为准确剖析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所处的职业发展困境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并对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走出其职业发展困境具有启发意义。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马克•莫尔(Mark.H.Moore)教授在1995年首创了战略分析三概念:价值、能力和支持.提出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三个因素的有机统一,积极提升能力并获得外部支持,以期实现社会公共价值[1](P23)。哈佛商学院、政府学院达奇•莱昂纳德(Dutch.Leonard)教授将马克•莫尔的战略分析三概念发展为“三圈理论”分析框架。该理论认为,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首先,必须考虑价值问题,即该政策方案的目标能否体现公共价值;其次,必须考虑能力问题,即政策方案实施与执行中的约束条件是否具备;第三,必须考虑支持问题,即政策方案所涉及的利益关系者的态度与意见;最后还必须考虑是否实现了价值最大化、能力最大化和支持最大化,以及这三个方面是否协调均衡。如果把能力、支持和价值各用一个圈表示,那么这三圈重叠的部分就是能力、支持和价值都具备的最佳决策或实施区[2](P37)。如图一所示,三圈相交形成的区域,呈现以下几种类型:区域一,耐克区:价值圈、能力圈和支持圈相互重叠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能力、支持和价值都具备,最有可能获得成功,应果断实施或扩大,只需要放手去做就行了。因“放手去做”是耐克公司的口号,故将这一区域称为耐克区。区域二,我有一个梦想区:价值圈与能力圈和支持圈不相交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判断虽具有价值战略,但因既无足够的能力推行,又缺乏公众的支持,所以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不能被实施。区域三,梦想项目区:价值圈与能力圈相交的部分,不含耐克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并且也有足够的能力去实施,但因缺乏广泛的支持,所以仍然不能马上实施,只能展示模型,分享这个梦想。区域四,风险项目区:价值圈和支持圈相交的部分,不含耐克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也能得到广泛支持,但是由于组织能力欠缺,实施该战略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区域五,他们的梦想区:支持圆圈与价值圈、能力圈不相交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公众的认同出现偏差,虽然战略受到广泛支持,但因缺乏价值,且无能力实施,所以仍然只是公众的梦想,而不能成为组织的行动。区域六,噩梦区:能力圈和支持圈相交的部分,不含耐克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战略获得广泛支持,又有足够能力完成,但因毫无价值,所以一旦实施将浪费大量的资源,造成很大损失。这个区域是三圈互动形成的不同决策模式,阐明了价值、能力、支持三者的关系,强调了实现公共价值的重要性。只有实现价值圈、能力圈和支持圈的最大重合,即进入耐克区才是公共决策的最佳目标。因此,在分析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探寻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之路、构建特殊教育教师能力体系、支持体系,实现其价值最大化时,透过“三圈理论”的视角分析,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困境透视: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困境的“三圈”分析

(一)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困境的“价值圈”分析

“价值”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种实际用途和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教师作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在传授残疾儿童知识、技能,使其融入主流社会成为“残而不废”的建设者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在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教育,推动和谐社会发展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调研中发现,一方面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自我价值认同不高,常有一种职业自卑感;另一方面,社会上对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职业”也存在忽视、歧视和漠视现象,导致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三圈理论”所展示的“他们的梦想区(区域5)”对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的上述困境进行了形象的分析:因为公众的认同出现偏差,虽然战略受到广泛支持,但因缺乏价值,且无能力实施,所以仍然只是公众的梦想,而不能成为组织的行动。当然,导致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价值认同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借助“三圈理论”对其剖析如下:1.特殊的生存环境制约了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环境。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大多生活和工作在经济发展落后、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脱贫能力弱、残疾流行率高的“老、少、边、穷、山、库、漠”等地区,其所在的场域所占有的权力资本、社会资本、教育资本、经济资本等资本量都很有限,这就决定了其生存和职业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从而影响了其职业价值的更好发挥。2“.特殊的身份”固着使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特殊教育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中最为脆弱的群体,也是残疾人中特殊而又困难的群体,这也决定了特教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他们同这些“特殊儿童”一样,无论是在社会场域,还是在教育场域,都被看做了“局外人”,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因此,“局外生存”形象地勾勒出了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被遗忘、被贬损、被误读的尴尬困境:渴望进场,却被排除在场外;虽在场内,却不被接纳;表面在场,实际并不在场;物理场的在场,意义场的不在场[3](P3)。调研发现,尽管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教师中绝大多数教师比较喜欢特殊教育这项工作,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并且90%以上的教师愿意永远忠于特殊教育工作。他们在处理与学生、同事、领导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中满意度都较高,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评价也较高,其工作效能感、情感幸福感、身心愉悦感和职业高尚感都较好,认为在特殊教育学校这个特定的“场域”中生活得比较开心。但是,由于特殊教育教师这个“特殊”的身份固着,却又多角度多方位地真真切切地提醒着身处学校场域和社会场域交织着的这群特殊的“弱势群体”在“此时此地”无助与无奈、屈服与顺从、抵制与颠覆、悬置与冷漠的生存境遇[4](P33)。3.社会地位不高和经济待遇偏低是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价值认同偏低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社会上有些人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致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社会价值认可度不高,认为只有“三流”的教师才会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失落感和自卑感;另一方面,由社会比较产生的自我价值认同偏低。与普通教育学校教师相比,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量更大更辛苦,工作环境更差,所教学生的前途渺茫,工资待遇与工作量不成比例,这些都使得特殊教育教师感到一种潜在的压力。此外,在与家长的交往过程中,不可理喻的家长或漠不关心的家长也会让他们产生职业倦怠感。[5](P160)这些因素不仅给这群特殊的“弱势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健康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更容易造成巨大的职业倦怠感,从而使许多高素质的特殊教育教师纷纷跳出了特殊教育的职业圈子另谋出路,以致影响了整个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

摘要:近几年,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业有关部门加大了农业发展的力度,研发新的农业技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为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发展,但由于受不同因素影响,农田水利的发展陷入停滞,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不断完善。

关键词:农田水利;困境;对策

现在,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发展,而想要真正实现农业的发展,必须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针对农田水利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为发展对策的制定提供理论知识,让其突破困境,实现发展。

1.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困境

1.1缺少资金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农业部门财政内容的拨款,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农业的各项设施,比如水利设施等,但由于农业发展包括数个部分,导致水利设施建设的经费不足,就像是一些省市,水利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限制其发展,延缓了水利设施发展的进程,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一些黄土丘陵地区,地表已经基本失去储水的能力,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一部分地表虽然有河流流过,但水量很少,无法满足当地农业灌溉的要求,更加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增长[1]。

查看全文

社会体育治理发展及其困境破解

摘要:20世纪,西方的发达国家迅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更快更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一种名为“新体育管理”的管理模式在西方世界里被迅速推广使用,并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然而,这种“新体育管理”的社会体育治理方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对公共利益的忽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本文归纳体育管理视角下社会体育治理的发展及其面临的困境,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体育管理视角;社会体育治理;发展与困境;策略

一、体育管理的主张及特点

(一)体育管理的主张。自1970年以后,西方国家体育部门在享受全球化、信息化经济时代带来机遇的同时,相继出现了财政危机、管理危机以及信用危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场体育部门改革运动应运而生,即新体育管理运动。这种新体育管理运动采用了新型的理论指导方法,以信息技术作为体育部门改革运动的根本推动力。因此,结合指导方法与改革推动力,可以总结出新体育管理的七大主张,具体如下:(1)体育部门的管理职能应该占据主导地位。(2)市场机制与体育部门治理应该紧密联系,在市场的导向作用下,合理地将竞争机制引入。(3)私企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可以纳入体育部门管理工作当中。(4)授权与分权机制应该合理的建立与使用。(5)对于体育部门而言,应该视公共为顾客。(6)相较于工作过程,体育部门更应该主张工程的结果与产出。(7)应该最大化使用信息技术,使体育部门实现电子化与网络化。(二)体育管理的特点。作为人类社会工作与共同生活之间合作的结果,管理活动协调着劳动与生活,并且迅速遍及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及现代社会企业。社会生活中,公共领域与非公共领域构成了其基本的两个领域。首先,体育部门和公共组织机构是公共领域中的主要基本形式,其运作遵循公共制度和规则,而体育部门便充当了典型公共组织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体育部门对公共服务负有主要责任,而体育部门的行政管理是体育管理的主要形式。体育管理是基于公共机构的行政活动,公共机构利用公共权力有效地实现了公共利益。这种管理活动具有以下特征:以公共利益为基本前提,同时依赖于公共机构,体育管理过程属于公共权力。在申请过程中,体育管理具有排他性,同时也处于大众监督的视野当中。

二、体育治理的概念

(一)体育治理的定义。对于复杂且不断变化的治理问题,普遍治理通常是治理流程的基本单元。通过研究其特征和管理需求,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治理和流程,并以独立单位的形式呈现。体育管理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管理概念。(二)体育治理的形式与特征。根据体育治理的管理方法,“模块”涵盖了与不同治理实践相关的管理方法和过程。它总结了体育部门,社会和市场分配或使用公共资源以及生产公共物品的方法和经验。同时,以抽象的通用标准,工作方法,历史数据,专家系统和科学技术的形式出现。具体来说,体育管理法中的模块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反复利用。“模块”涵盖并集成了处理形式,流程和规范的各种方法,并且可以以一定的精度(治理要求)进行重组和重新装备。(2)稳定性。在针对不确定的公共实体和公共治理流程的措施中,“模块”应该是一组标准方法,不能改变治理的主题,时间和领域,并且保持相对稳定。(3)客观性。每个正式的管理过程都必须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探索结果来找到基础,使用对口的专业知识系统来帮助进行推理和采用决定管理过程并维护界面的客观标准。(4)开放性。从整体上看,体育管理方法学必须保持开放。其生产,分配和维护必须遵循对体育部门,企业和公民开放的原则。(5)强制性。“模块”是管理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体育管理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所有体育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方法与原则。众所周知,“模块”不仅为法律制度提供了一种方法,而且为法治和善治提供了基础。无论是体育部门,市场参与者还是公民,都可以作为治理人员并使用该管理方法,平等参与治理过程。众所周知,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治理过程中确保公平竞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公共资源的正常分配,生产出能够维护公共利益,高效率,低成本的公共产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