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1:00: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展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展机制

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持续有效地发展。但是,调查显示我国资源环境的发展不容乐观,由于众多资源极为紧缺,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行业的首要任务。但是在实际发展绿色金融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我国绿色金融产业很难实现既定发展目标。本文就我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绿色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一、我国绿色金融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

其一,政策保障机制不完善,由于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时间较短,在这种情况下,导致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扶持政策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绿色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约束性不足,缺乏必要的财税扶持政策等等。其二,人才培训机制不完善,现阶段大多数绿色金融企业的人才培训机制极不完善,不仅无法明确培训目标以及培训内容,同时还无法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人才培训工作过于混乱,进而无法实现既定培训目标。其三,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金融机构的绿色产品创新能力较差,欠缺组织机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市场运行机制很难为绿色金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须要的支持。

二、构建我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措施

(一)构建政策保障机制。政策保障机制是保证我国绿色金融行业能够持续有效地发展的重要机制,只有在完善且科学合理的政策保障机制下,绿色金融行业才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实现既定发展目标。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构建起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为绿色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首先,政府部门必须完善绿色金融制度,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以及实效性的金融制度。与此同时,还要将,法律元素,业务标准元素,业务实施元素以及监管元素融入金融制度当中,以此来保证金融制度的全面性。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与义务,使各项金融制度能够有效地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进而营造出良好的绿色金融市场环境。其次,政府部门必须完善财税扶持体系。第一,对财政资金的投入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保证每一笔财政资金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第二,必须要对原有的政府普惠政策进行全面改革,适当的减免绿色金融企业的税费,将原有的补贴扶持资金转变为奖励资金,以此来提升绿色金融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我国绿色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政府部门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监督考核制度。其一,必须要迅速地建立起与绿色金融相匹配的GDP核算体系,以此来提升绿色金融监管部门的权重。其二,相关的绿色金融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定期地进行换金风险预估,结合相关的风险指标制定出下一阶段的发展计划。其三,必须要有效地建立起信息披露制度,并且要严格要求绿色金融企业依照相关标准进行信息披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绿色金融产业能够实现既定可持续发展目标。(二)构建市场运作机制。市场运作及时是保证绿色金融产业能够在金融市场当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机制,市场运作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绿色金融产业在市场当中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相关的绿色金融企业必须要与政府部门建立起坚实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出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进而保证绿色金融产业在我国金融市场当中能够实现既定发展目标。首先,相关的绿色金融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其一,尽可能购扩展延伸市场参与主体,激励各大银行机构开展绿色金融项目,与此同时相关的管理人员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到绿色金融部门建设工作当中。其二,银行机构必须要实现绿色转化,地方政府部门要充分地发挥出引导作用,鼓励各大银行机构进行绿色化改革,并为其提供必需的初始改革资金,与此同时还要为进行绿色化改革的银行机构提供必需的政策扶持,适当的减免该种机构的税费。其三,必须要构建出完善的绿色金融中介服务部门,引导社会当中的各大金融中介机构实现色绿化转变,使其能够积极努力的参与到相关建设工作当中。其次,必须对绿色金融产品进行不断的创新。第一,进行绿色信贷革新工作,依照我国政府部门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标准以及金融消费者的个性化信贷需求,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绿色信贷业务。第二,重视绿色资本市场的发展,该种市场主要包含了以下三项重要内容:绿色股票;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相关的绿色金融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进行多层次融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项目。最后,全面开展绿色保险项目,创建环境保护责任保险业务,同时还要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绿色保险类型,例如,环保车险,环保建筑险等等。另外,相关的绿色金融企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要重视碳金融项目的发展,构建出完善且较为全面的碳排放市场,并结合碳金融市场的特征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衍生产品,例如,碳期货,谈保险等等。(三)构建人才培训机制。绿色金融行业要想获得持续有效地发展就必须要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作为支持,只有在专业型人才的支持下,我国的绿色金融企业才能够在市场当中获得持续有效地发展,并且实现既定发展目标。为此,相关的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必须进行有效协同合作,共同建立起完善的绿色金融人才培训机制。首先,相关的绿色金融企业必须要在内部建立起完善的绿色金融人才培训部门,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建立人才培训部门的过程当中,必须结合绿色金融人才培训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及设备支持,只有在充足的资金以及完善的设备支持下,绿色金融培训部门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断地提升绿色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相关的培训人员在实际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结合绿色金融企业发展的需求以及绿色金融长效机制的标准明确培训目标以及培训内容,将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型绿色金融人才作为主要培训目标,将绿色金融理念,绿色金融内容,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性确定为主要培训内容。进而保证绿色金融培训部门的长效性。其次,在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实际培训的过程当中,第一,必须要积极努力的引导企业内部的每一位培训人员能够积极努力的参与到相关的培训工作当中,同时还要制定出与之相对赢得奖惩机制,对于一些培训积极的个人要予以一定的精神以及物质奖励,同时还要将工作人员的培训情况纳入到人员考核体系当中,以此来激发工作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第二,在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具体培训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实现制定出短期培训计划以及长期培训计划,在短期内培训计划当中,要将现阶段急需相关工作人员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有效地培训,以此来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准确地完成短期培训目标,在长期培训计划当中,必须要将所有与金融相关的知识涵盖在培训内容当中,以此来保证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第三,必须要对绿色金融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职前培训以及定期的在职培训,在职前培训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将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性,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及绿色金融行业的规章制度告知给每一位受训人员。在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在职培训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将一些新型的绿色管理理念,以及绿色管理模式告知给每一位受训人员,使其能够时刻秉持着先进的工作理念,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实际管理工作,进而保证绿色金融产业长效机制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绿色金融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农田水利发展长效机制创建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条件,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均十分重视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灌溉,不断改善农田灌排条件。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不高,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多的趋势。近年来各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集中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薄弱环节。因此,建立农田水利发展中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1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历程

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1949年起到现在,按各个时期农田水利的建设重点、发展目标和组织方式,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本阶段的重点是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区续建配套。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7年),本阶段在农村地区对农田水利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包括管理体制、农业结构和投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第三个阶段为深化改革时期(19881)2后),本阶段农田水利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农田技术研究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面积,改善灌溉管理水平,改革管理机构以及对大型灌区进行更新改造。

2建立农田水利发展中的长效机制

2.1确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方针农田水利是一项投入巨大的公益性系统工程。我国国情决定了抓好这项工作,离不开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农田水利能够提高与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是农田水利工作的主体,是农田水利建设中直接的参与者和最直接的受益者。因此政府应该拨出专项资金,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做到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高农民参加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把农田水利建设当家业来做。社会力量在我国体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激励政策的引导下,能够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当中,对农田水利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尽快确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农田水利工作方针。

2.2构建科学发展的规划指导机制,深化农田水利市场化改革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我国整体社会要科学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国农业的根本。要想建立其发展的长效机制,就离不开科学发展的规划指导。根据我国“十二五”及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水利发展规划,启动编制农田水利专项规划,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加快完成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推动农田水利的市场化改革,为全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查看全文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摘要:中国农村经济如何实现突破发展?当前经济新常态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和总趋势,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突破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与农业生产的模式、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密切相关。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改善农民的经济现状和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打破城乡经济二元藩篱,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完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机制

从古至今,三农问题备受重视,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持续性、长期性的关注。实现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当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是新常态,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在逐步放缓并趋于稳定;中国广大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经济水平的前提,因此,必须及时发现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完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理应提上日程。

一、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粗放型

当前大部分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依靠单一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导致农业产出效益极低。究其内因:一方面,绝大多数青年劳动力选择进城打工,留在农村的基本是老弱妇孺。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农民自身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能掌握有关农业机械化的科学技术,不懂得高效率的生产农作物,使得农产品的产出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均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而农产品不能有效进入市场直接导致经济收入水平偏低。究其外因:政府有关部门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转变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的模式,在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农村基数庞大,某些偏远基层对政策执行存在偏差。目前所面临的现状是有相当数量的农户无法得到技术支持、资金投入,再加之缺乏经验,使得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不能形成产业化经营,在经济发展中只能选择传统的种植业和简单养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查看全文

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探析

[摘要]新常态下,为克服能源危机,更好地处理好生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我国开始逐步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向。在此情况下,绿色金融的发展开始受到重视,并以其先进的理念,影响经济金融领域的发展。对我国而言,发展绿色金融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但是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制度与政策等并不健全,亟需创新金融产业的发展模式。因此,对如何实现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究,在当前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绿色金融;长效机制;可持续发展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不断凸显出来,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要实现新常态的发展目标,必须要及时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的路径。绿色金融以其独有的发展优势,逐渐受到各方主体的关注。通过发展绿色金融,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加充足,可持续性更强。鉴于绿色金融所具备的发展优势,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对其进行扶持。本文在此主要探讨如何对发展绿色金融的长效机制进行探讨,以此更好地明确其发展方向。

1制约绿色金融长效发展的因素

1.1产品缺乏创新。就现阶段金融市场的环境而言,发展绿色金融现有的最大问题就是产品创新性严重不足,很多产品都过于陈旧。[1]当前时期,绿色信贷是发展绿色金融最主要的方式,也是重要的间接融资的方式。但是仍然缺乏开展直接融资业务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近些年来,股票与基金虽然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但是整体实力仍然比较有限,市场体量相对较小,导致市场失衡现象非常显著。与此同时,由于金融产品创新性严重不足,其服务的范围等均相对有限,也加大了投资和需求比例失衡的程度。1.2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完善。对于我国政府而言,绿色金融的发展一直都是重要的政治与经济活动。但是在具体的政策制定方面,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政策倾斜态势。总体而言,该市场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而不是以市场作为推动力量,所产生的主动的行为模式。对于地方主体而言,并没有科学系统地分析绿色金融的理念,使其行动存在偏差,加剧了市场失衡,对于构建绿色金融的发展机制非常不利。1.3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在构建绿色金融长效发展机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其约束与激励机制并不健全,还需不断完善其政策与手段。就绿色金融而言,其覆盖多个领域,然而多数领域都没有完善的政策与制度或者法律规定等。[2]虽然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等,然而其发展水平总体来说并不高,业务管理也不完善,这也导致金融机构在实际开展业务时,存在比较多的法律与政策风险问题。在此背景下,很多机构的工作热情与执行力都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在开展业务拓展时,绿色金融的技术标准并不完善,规范性严重不足,也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得各个部门在信息沟通方面存在障碍。总体而言,政府目前对于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力度还不够,无法较好地发挥激励相关机构的作用,进而对于长效发展机制的构建形成了很大的制约。1.4金融机构与金融系统层次较低。对于我国很多金融机构而言,其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且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划,也未能合理地设置其发展目标。就绿色金融本身而言,其专业性比较强,需要依托专业的服务机构,系统地对其进行管理,这也要求不断增强相关主体的环保意识,丰富其进入知识。[3]然而就发展机制的构建而言,还存在人才、风险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需要充分重视起来,促使其实现长远发展。

2构建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对策

查看全文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从原本沿海地区高速发展的单级格局逐步演变成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多级格局,这也表明我国进入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阶段。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存在着三个驱动因素,即区域比较优势、区域经济联系以及区域产业分工。因此,对这三个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驱动机制

从概念层面分析,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是指对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性分析,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各个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措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各个区域放在平等的位置,坚持客观公正,通过内部子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互动,推动相互协作,实现整体发展。

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协同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可能独立进行,任何一个区域想要获得长远稳定发展,就必须对外开放,推动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的自由流通;二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区域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关系进行维持,另一方面需要确保各个区域的高度自主性,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进行强化和巩固;三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满足客观事实,不能盲目进行,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实现经济的有序发展,提升经济运作效率[1]。协同理论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深入探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相关部门而言,想要真正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明确和完善,就必须做好全面细致的分析,尊重驱动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分析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的序参量,提升驱动机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

查看全文

创新发展机制建设交流

创新发展机制,首先要创新理念。当前,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现有基础,立足本地资源,围绕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盐化工、新型建材、农产品深加工、医药、电子等优势产业。同时,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加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的管理,实行有限、有序、有偿开发和使用,不吃子孙饭,不欠自然帐。对破坏资源、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矿山、小企业,要坚决关闭,坚决淘汰。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污染大的项目上马。

创新发展机制,要突出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针对当前实际,重点要建立三种机制。一是创新开发区建设投入机制。建开发区,对资金的需求很大,光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采取财政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我们将成立开发区投资开发公司,按照“四个一”的方式融资,增加开发区的投入。即:政府注入一定的资本金、划拨一片土地、剥离一部分资产、提供一个担保,切实解决好投入问题。二是创新土地供给与补偿机制。充分盘活闲置厂房、学校等土地资源,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更多地争取上级支持,做好土地计划报批工作。同时,认真落实土地征用补偿政策,让农民得“大头”,推行现金补偿、社会保险、就业安置三结合的办法,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三是创新激励机制。严格兑现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对招商引资的有功之臣,该奖励的奖励、该重用的重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招商积极性,形成一种全员招商的浓厚氛围。对乡镇引进的项目,不管项目具体落户到哪里,县级所得税收一律实行县乡“五五分成”,以调动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创新发展机制,要把握发展规律。一是把握工业生产布局逐步向园区集中的规律,突出建好大园区。用特殊的政策、特殊的措施、特殊的办法,加快建设澧县经济开发区,实现“封闭式”管理、“一站式”审批,使之成为澧县工业发展的主要平台。二是把握产业转移的规律,突出引进大项目。切实按照会议要求,力争每年都引进3-5个重点项目,确保五年内新上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10个以上,争取新上1个投资几十甚至上百亿的大项目。三是把握工业经济是人才经济的规律,突出培养大老板。进一步关心企业家、爱护企业家、保护企业家,敢于接近企业家、敢于为企业家说话、敢于保护企业家,为企业家创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四是把握生产要素向投资回报率高的地方流动的规律,突出创造好环境。坚持少说多做,说到做到;少争多让,不与老百姓争利,不与企业争利;少查多帮,少检查,多服务。

查看全文

天津农业发展融资机制模式研讨

摘要:设施农业的发展,涉及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诸多要素,最终都可归结为货币化的资金供给问题。本文立足天津设施农业发展的环境,在研究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天津设施农业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和项目融资模式,对融资机制的创新和小额信贷等融资模式的运用,也做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设施农业融资机制融资模式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突出。天津市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配置条件,设施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重视,在蓟县、宝坻等县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农业在向规模化阶段发展时,资金如何保障,各资源主体间的关系如何处理,都涉及到融资机制和融资模式等融资问题。天津市只有解决好融资问题,设施农业的产业升级所遇到的资金瓶颈才会被有效打开。

一、设施农业融资问题概述

设施农业又叫设施型农作制度,是通过人工构造的设施,采用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造自然的微环境,为动、植物等农业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气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实现高产、高效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生产初始投入的基本要素包括土地供给、资金供给、技术供给和劳动力供给。在市场化条件下,这些要素供给最终都归结为资金的供给。发展设施农业投入是关键,资金是难题。因此,设施农业的融资问题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设施农业融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各资源主体间的资金供给关系即融资机制问题;二是设施农业项目的资金以何种方式筹集即融资模式问题。

查看全文

卫生改革发展市场机制论文

【摘要】该文根据经济学理论,以现代社会存在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现象及其在卫生服务领域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克服失灵、深化卫生改革的建议。【关键词】市场机制;政府调节;卫生改革【Abstract】Themarketfailure,governmentfailureandtheirimpactsonthehealthcaresystemarediscussedinthispaper.Somepolicyrecommendationsonthehealthreformareproposedbasedonthetheoreticalanalysis.【Keywords】Marketmechanism;Governmentadjustment;Healthreform和其他资源配置方式相比,市场机制是最具经济效率的,然而,市场也并不是万能的,市场的固有缺陷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由。但是,政府干预经济又不可避免地出现政府失灵。因此,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更加关注,卫生服务需求正由福利占主导地位向福利和非福利并存、非福利市场迅速增长的局面转变。片面强调卫生的福利性或单纯推行市场化,都不利于卫生服务市场的发展。理想状态的政府干预是在健全相关法规体系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规则引导卫生服务市场规范运行,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双重功能。1重视市场机制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功能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公有制医疗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类医疗机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业新型产业布局将逐步形成,毋庸讳言,我们必须重视市场机制在促进卫生改革和发展中的功能。市场机制是供求、价格、竞争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功能机理,竞争和效率是市场经济的普遍法则,这是卫生发展所需要的,又是卫生工作所长期缺乏的。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功能下,卫生气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卫生发展缺乏活力。引入市场机制,再造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组优化卫生资源十分重要。卫生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挥其卫生筹资、卫生服务提供和卫生气构经营管理方面的功能:(1)和目前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我国政府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财政补助在医院补偿中的功能甚微,医院要加强资本经营,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实现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型融资机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调节型融资机制转变;(2)卫生提供者要强化需求导向意识,按需定产,保持卫生服务供求的相对平衡;(3)卫生气构要健全卫生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以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2政府对卫生的合理干预是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尽管市场调节对促进卫生和经济协调发展很重要,但不能单靠市场调节来实现,政府的合理干预是对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当市场失灵出现时,政府在建立规范、高效、平等的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险市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科斯(Coase)指出,由政府完全代替私人生产公共物品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政府要做的是提供制度,并监督制度的实施。这些制度是在市场机制功能前提下制定的,包括规定并保护产权,为权益交易设立规则,建立进入和退出生产活动的规则,通过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监督以及纠正市场失灵来推动竞争。制度在建立有关经济活动的预期时起着关键功能,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学派,其思想主要就在于此。政府卫生干预应针对因卫生服务产品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且政府干预能有效修补的领域(剩下的大部分由市场主体自律和他律完成),表现为高质量卫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协调、相关法规执行的监督、医疗事故和纠纷法律责任的界定追究等,并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集中精力和财力,综合运用规划、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引导和管理市场,履行规划、准入、监管、经济政策调控和信息,促进多样化和竞争等职能。微观管理制度和区域卫生规划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弥补了市场失灵,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对医疗市场进行管理的正式制度布置。政府在卫生服务市场中的职责具体包括:(1)按照卫生事业作为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基本定位,政府为引导和调控卫生服务市场而通过公共财政支出主动承担出资人角色并面向人群直接提供医疗服务,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举办少量的预算制公立医院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2)政府组织和建立基本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而承担筹资者角色,通过财政政策进行转移支付,扩大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和医疗救助人群,改善居民对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缩小因贫富不均形成的健康差异和享受基本卫生服务水平的差异,促进卫生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3)政府对卫生资源和技术进行准入、规划和布局,严格实行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临床药师、临床新技术等服务要素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宏观上保证卫生服务系统的绩效,将有限的事业经费投向卫生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平衡城乡发展、平衡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纠正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4)政府应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增加卫生探究投入力度,针对环境污染和传染病等疾病,开展病毒学、基因生物学、干细胞等探究,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技术水平;(5)政府应加强卫生监督和执法职能,建立集中的强制性卫生服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卫生服务透明度,使价格弹性发挥导医功能,降低病人择医的边际成本,并形成医院降低服务成本的社会倒逼机制,遏制过度医疗服务[1],反垄断、反倾销、监控服务价格、防止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取缔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卫生服务提供者,依法保护人群享有的各项正当健康权益。3卫生改革和发展必须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的有机结合卫生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为保证卫生服务公平和可及,消除市场失灵对卫生保健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居于主导地位,对卫生筹资和卫生服务系统的管理承担主要责任。政府发挥功能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提供服务、负责筹集资金和对卫生服务体系进行调控管理。目前的趋向是政府作为医疗服务直接提供者的职能在减弱,作为筹资者的功能有所增强,作为调控者的功能越来越强。同时,为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在卫生资源调配、卫生服务提供等方面应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弥补政府计划管理的不足。对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弥补市场失灵。对发育不完善的市场,政府应采取相应办法去促进市场发育,建立使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市场环境,而不应采取办法代替市场直接进行资源配置。对政府干预过多或不适当干预造成的市场功能障碍和政策性市场扭曲,纠正这类市场缺陷的方法就是政府退出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领域。政府只有把本该由市场决定的空间果断还给市场,才能集中精力制定相关游戏规则,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行业管理和疾病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凡是市场能够做好的,都交由市场去做;市场失灵,而社会需要的,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政府承担的一些任务也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来运作,以提高效率。通过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卫生领域的功能划分,使两者各就其位,各显其效,避免政府职能“缺位”或“越位”。卫生改革和发展必须实现计划调控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通过计划手段,履行政府发展卫生事业、实现卫生公平的职能,解决市场失灵新问题,全面统筹卫生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市场手段,促进竞争,增强卫生发展活力,适应经济发展对卫生不断提高的效率要求[2]。卫生事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既要发挥计划调节整体、宏观和长期性的调控优点,又要发挥市场调节决策快、效率高、重需求、讲竞争的特征,对外部效应大的公共产物品实行政府负责、财政预算保证的政策,不收费或低收费;对外部效应小的混合消费品及私人消费品价格可放开,由市场调节。至于一定时期和地域、计划和市场结合比例的多少,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总之,一个成功的现代市场经济必须具备清楚的产权、开放的市场、相关受遵从的完备的市场制度和有效的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和政府计划从来就是相互依靠的经济调节手段,二者都存在靠自身力量无法克服的缺陷,其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消除市场和政府的双重缺陷,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3]。随着国内卫生改革的深化,卫生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放松管制、加强竞争,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诚信的道德氛围,通过市场配置卫生资源,以克服政府管制带来的低效率。在医疗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定位依据主要来自矫正和弥补市场缺陷,维护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健康长寿和居民生命质量的提高。我们要处理好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利用市场机制的积极功能,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卫生目标。【参考文献】[1]钟国伟,钟仁昌.医疗服务市场缺陷和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3,22(11):7-8.[2]程广德.卫生和经济协调发展辨议[J].卫生经济探究,2004,20(12):20-21.[3]郑大喜.试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在卫生服务领域的功能[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2):716-718.

查看全文

循环经济发展动力机制

一、循环经济主体的职能

企业、消费者、政府构成了循环经济系统的主体。这三个主体通过各自不同的职能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企业既是资源消费者,又是废弃物的排放者。它在循环经济系统中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尽可能采用可再生和便于回收利用的资源,并减少资源的消耗;向市场提供能有效减少环境负荷并有利于再使用和再利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再使用、再利用技术等发展循环产业;对企业自身排放的废弃物实施再利用和适当处置;构建企业间的废弃物和副产物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消费者是包括循环型产品在内的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者,也是废弃物的排放者。其职能应为:自觉控制容器包装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遵守废弃物的分类回收等制度,以促进其有效地回收再利用;购买环境负荷少的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尽可能延长物品的使用寿命,采用注重功能、服务的享用而非物品占有的消费方式。政府是国家和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者和推动者。由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因而政府干预就成为必要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循环经济不会自发地发展起来,而必须有政府的推动。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为国家和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指出方向和目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借以引导和规范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为建立国家和地区的循环型经济系统创造条件;作为集团消费者通过自身的绿色采购行为直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为企业和居民做出表率。

为使循环型经济系统顺利运转起来,企业、消费者、政府这三个主体必须通过建立彼此间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互为条件的整体。首先,企业和消费者要通过市场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如,企业要制造节约资源的环境负荷小的产品,消费者也要实行绿色采购,优先购买此类产品。在这里,企业把保护环境纳入经营宗旨和消费者确立绿色消费理念是二者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实现良性互动的条件。其次,要建立循环型经济系统中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围绕废弃物和副产物资源化再利用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城市或区域范围内废弃物排放企业与废弃物回收、运输、资源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所谓静脉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上述各类企业都是循环经济系统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相互间不能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系统整体就无法顺利运行。再次,要建立政府与企业、消费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如,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运用适当的政策手段,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和消费者也应通过确立环保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适应政策的变化,以求减少政策执行阻力,达到政策的预期效果。此外,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的各相关部门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以保证政府制定的目标、规划、法令、政策等得以有效地贯彻实施。

二、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

为保证循环经济主体实现各自的职能,必须构建有效的动力机制,包括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环境责任约束机制和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经济利益诱导机制和环境责任约束机制都是通过外在力量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而绿色价值观影响机制则是通过经济主体价值取向这种内在力量,使其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

(一)经济利益诱导机制。指当某种制度能使经济主体获得预期的最大利益时,就会使其积极作为,以适应这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只有当它使企业有利可图时,企业才会积极推动或适应其发展,从而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如,当绿色消费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资源节约型产品和循环型产品的市场空间日益扩大,循环型产业成为一种巨大的商机时,企业就会积极地适应这种变化,推动它的发展;当资源循环技术日趋完善,企业进行废弃物资源化能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时,企业就会从追求低成本高利益出发,发展循环经济。利益诱导机制对企业主体主要表现为追求循环经济中潜在的最大利润,对消费者则主要表现为以较低价格获得预期需求的满足。如,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常决定于对商品效用与价格的比较,在效用相同或近似的情况下,会选购价格较低的商品。当循环型商品与原有同类商品相比效用相同或近似而价格低于或仅略高于原有同类商品时,就会对消费者产生吸引力。可见,通过对消费者进行这种以低成本获取需求满足的利益诱导,会开拓和扩大循环型产品市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查看全文

科技金融支持企业发展机制研究

目前,我国军民融合“民参军”存在市场壁垒、信息壁垒、程序壁垒等问题(郭叶波等,2016),这些问题阻碍了我国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国外军民融合市场化程度较高,政府通过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建设与法律体系完善,提高了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的积极性,解决了民企参军的市场、信息、程序等壁垒问题,扩大了民营经济成分占比(金一南,2018)。国内对于“民参军”的研究主要围绕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开展,缺乏对“民参军”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民参军”企业属于科技型企业,具备科技型企业的属性,融资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政策性金融和发达的资本市场解决了“民参军”企业融资问题(周全等,2018)。目前国内民参军企业相对国有军工企业规模小、融资难、风险高(闫畅,2018),参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仍然是银行贷款(陈平等,2018),缺乏相应的财政支持。科技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新事物,为现代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灵活度更高的金融服务,能够解决“民参军”企业在参与军民融合发展中存在的资金问题,实现科技金融与军民融合协同发展。2017年科技部及军委联合《“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为科技金融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民参军”企业是军民融合的重要主体,只有打破“民参军”企业参与军民融合存在的市场、信息、程序等壁垒问题,解决其资金问题,才能提升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度。目前国内关于科技金融支持军民融合的研究成果较少,关于科技金融支持“民参军”企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基本属于空白。鉴于此,本文在研究科技金融助力“民参军”企业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发达国家支持军工企业发展典型模式进行研究,指出我国“民参军”企业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基于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实践,提出科技金融支持“民参军”企业发展机制,为科技金融与军民融合协同发展、科技金融促进“民参军”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支持。

一、科技金融支持“民参军”企业的时代内涵

(一)国家创新战略的政策要求。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想要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经济发展引擎转换及产业结构调整。2016年从国家层面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①。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动力与综合实力,只有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深化改革才能突破瓶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深化军民融合,建立健全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实现军民科技共享(黄朝峰等,2013)。民营企业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贡献了70%的技术创新,需要有相匹配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创业,才能保障科技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实现国家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统筹发展。2017年的《“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探索科技军民融合金融服务模式,鼓励金融创新服务科技军民融合,建立政府、军工企业、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为主体多层次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为军民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提供相匹配的融资需求服务”。(二)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经济下行压力趋大背景下,科技创新是支持改革深化,为经济发展更换引擎、增加动力的重要途径。金融创新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以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国家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现实需求。科技金融作为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目前科技金融以科技银行、科技保险、多层次融资渠道构建、财政政策支持等模式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型科技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民参军”企业作为科技型企业的一部分,因为其参与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的特殊性,与其他科技型民营企业相比融资更为困难。在军民融合背景下,探索科技金融创新方式,通过科技金融制度创新、效率提高、规模扩大、结构调整,可以为“民参军”科技型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金融服务,促进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实现科技金融创新与“民参军”科技型企业的协同发展。具体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三)“民参军”企业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民参军”科技型企业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民融合战略中军民技术双向转化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主体之一。“民参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关乎国防科技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由于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制度不健全,使得融资问题成为阻碍科技型企业发展①来源于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老大难”问题,也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发展(邓冰武,2019)。“民参军”科技型企业创业创新,资金投入大、研发风险高、可抵押资产少,抗风险能力薄弱,需要专项金融服务,科技金融作为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这些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复制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领域。为更好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升科技金融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持,有必要根据民参军企业生命发展周期所需资金支持(如上表),探索科技金融与军民融合结合的途径。

二、国外科技金融支持军工企业模式分析

(一)美国模式。美国在冷战时期不断进行军民融合的尝试,冷战结束之后,为解决武器装备市场产能过剩和国防科技研发投入不断扩大的问题,美国通过不断出台支持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大力支持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正式开始军民融合发展。1994年,美国出台《联邦采购精简化法案》,废除55条并修改175条相关条文,简化采购合同程序,允许国防采购部门与非军火商直接合作,鼓励民营力量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同年《规范与标准:办事的新方法》,在严格控制军用品规范使用的条件下,鼓励采用民用标准,降低民企参军标准。此后美国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机制,实现了经济与国防科技建设的良性发展,其中民营力量是美国军民融合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因素。由于依靠国防经费支出无法满足美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需求,美国利用其完善的市场与资本机制实现了对军工企业的支持,发展“军民一体化”模式。美国政府通过公共科技金融与市场科技金融两种模式为本国军民融合发展提供支持,其中公共科技金融以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形式支持军工企业发展。美国国防部成立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每年投入国防总研发费用的4%~6%支持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同时设立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和快速创新基金(RIF)。SBIR年度计划投资约10亿美元,STTR年度投资计划约1.12亿美元,RIF主要资助STTR第二阶段的企业,2011~2016年共资助14亿美元(已停止资助),SBIR主要资助空军及海军两个部门,占据每年资助资金的60%。其中SBIR/STTR资助海军创新计划运行程序见图2。美国的公共科技金融还使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手段支持参军民企。为了鼓励风险资本积极参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美国政府通过税收减免、税收优惠和风险分担支持投资参与军民融合。比如对风险投资总金额的60%免税,总金额的40%只征收50%的所得税,成立的小企业管理局(SBA)为风险资本提供投资总额80%的担保比例,有效吸引了民间资本。美国的市场科技金融利用发达的商业资本市场,包括风险投资体系、完善的信贷担保体系、灵活的债券市场等,帮助军工企业融资。小企业管理局(SBA)对参军中小民企提供直接贷款、协调贷款、担保贷款,帮助中小企业获取融资。财团与企业“联姻”的科技金融融资机制使得美国出现了波音、雷神、洛克希德•马丁、通用动力、诺思罗普•格鲁曼等上市军工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是美国军民融合的主力军。这些企业的股东包括先锋集团、道富集团、摩根财团等控制美国主要金融机构和基金的财团,这些财团凭借自身资本管理及运作的丰富经验帮助美国军工企业获取大量订单,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为机构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使得财团和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循环体(张雪梅,2019)。在1996年之后,美国政府不断通过成立商业技术转移办公室(CTTO)等相关机构去解决“民参军”企业风险投资需求,创新军民融合风险投资方式。在资本市场上,通过股权众筹的方式,实现社会资金向军工企业的投入;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军民融合资产证券化。2000~2009年美国四大军工企业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银行贷款占比分别为70.5%、26.75%、2.75%。债券融资的方式满足了军工企业融资和不影响股权的现实需求,得到军工企业的青睐。绿色信贷ABS作为一种可交易证券资产,具备分散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的作用,在美国军民融合企业债券融资中占据较高的比例,2004~2018年期间一直保持35%的占比(周全、程向阳,2018)。(二)日本模式。由于受到战后协议的限制,日本无法拥有专属的国有军工企业,日本的国防科技研发主要由民营企业承担。通过这种“寓军于民”的发展模式,日本逐渐建成以三菱重工、川崎、日本制刚等军工企业为支撑的国防科技研发体系。战后协议的限制使得日本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日本不断完善民企参军相关法律体系,在科技金融方面通过财政补贴、制定金融优惠政策、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构建国际金融投资体系等形式,支持国内军工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日本军工领域科技金融引导机制(见图3)。在科技金融政策体系下,日本的三菱、川崎、NEC等军工企业得到了大量的研发经费补贴及军工订单,保证其在军民两用高新技术研发领域的不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2016年三菱重工及川崎重工在军品收入方面分别达到36.7亿美元、17.3亿美元,占据自身总收入的10%以上。为了鼓励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吸引大量中小型科技企业参与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日本通过金融倾斜政策对参与军工产业的民企实施金融优惠,为中小科技企业减免研发经费多达6%,不断拓宽参军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日本特别注重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高新技术的引进及科技研发的合作。通过与国外进行技术研发合作,不仅提升了日本的军工生产水平与军民融合水平,也为日本引进了大量的国际投资,进一步完善了日本军民融合科技金融体系,实现了日本军民融合与社会经济有效融合与协调发展。总体来说,日本的金融支持以政策金融为主。(三)俄罗斯模式。与日本“以民促军”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不同,俄罗斯是典型的军工国有制国家。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对于军工产品的需求大幅下降,意识到将军工行业发展与经济建设结合到一起的重要性,开始改变国有单一的军工企业发展模式,对国有军工企业采取股份制、私有化改革,激发军工行业活力。俄罗斯以“军转民”为主,通过“军转民”促进“民参军”的方式发展军民融合,同时进行军工行业体制改革,为提高军民融合质量,不断完善军民融合相关法律,加强金融对军工行业的支持。进入21世纪,面对军工行业资金短缺的短板,俄罗斯加大对军民融合的财政及金融支持。在财政扶持方面,从原有众多军工企业中选出500家左右,推出“民用技术重点领域的研发计划”“高校和基础研究集成的国家支持计划”“俄罗斯电子技术发展计划”“国防工业改组和军转民计划”“国际热核反应堆及其研发支持计划”,进行政策重点扶持。2001年对于研发军民两用技术的军工企业免除4%的营业税;2002年底将增值税从17%降到15%,将利润所得税从35%降到30%;2007年采取出口返税政策。这些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了参军企业的成本,提高了参军民企的利润率,促进了本国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俄罗斯于1998年成立了国防工业金融改革委员会,根据军工企业的性质,对军工企业实施不同的金融支持政策,同时支持建立“军工—金融”一体化集团。资产证券化为俄罗斯军工行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有效支撑了军工企业私有化进程。采取政府财政拨款的方式支持军工企业发展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支持股份制军工企业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政府为相关军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由国有银行为其提供信用贷款,推动军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成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为技术导向型企业提供高达2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为参军企业提供科研项目金融支持,设立俄罗斯技术发展基金,为通信、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融资帮助。国家提供订单担保,吸引民间资本往参军企业领域流入。但是由于俄罗斯历史因素,造成本国军民融合财力不足,进一步影响了军民融合的发展质量。为了进一步促进金融资本往军民融合领域流入,提升本国军民融合质量,俄罗斯于2012年成立国防高级研究基金会,借鉴美国DARPA创新模式,整合国家科技力量资源。俄罗斯在不断调整对军工行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目前已经基本形成金融支持多元化的趋势。

三、国内民营企业参军问题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