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0:49: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展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学论文

一、发展经济学的来源

对任何学科的研究都应该从它的起源开始深入研究它的发展历程。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发展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萌芽,经过十年,该学科就被冷落。从发展经济学定义看这一问题,在上个世纪经济迅猛发展,很多国家渐渐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桎梏,逐渐走上经济发展道路。

最早的经济学萌芽是从1938年威廉姆·吕彼克用法文发表的《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一般把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这是结构主义兴盛时期t经济学在这一阶段得到迅猛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这是新古典派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复苏并出现依附论,这是发展经济学发展昌盛时期,紧接着在7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断节。直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时期,这个时期发展经济学达到了理论成熟的时期,很多著作以及一些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学家渐渐地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二、发展经济学的定义

广义的发展经济学概念是: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都可以算是发展经济学;狭义的概念是:发展经济学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

查看全文

广义发展经济学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广义发展经济学:理论构建;发展与改革

[论文摘要]广义发经济学是现展经济学的宏观拓展,它扩充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它扩大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仅研究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将整个人类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纳入研究范围,广义发展论的核心是“文化-制度-政策”模式,它描述了文化、制度和政策这三个因素是如何内生作用于经济发展过程的。

1广义发展论的定义及其涵义

广义发展论是运用多学科分析方法,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广义的发展经济学,是相对于仅以发展中国家和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狭义发展经济学而言的。广义发展论及其核心理论模型“文化一制度—政策模式”是第四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综合发展理论框架的雏形。

一般来说,人们将所有国家按照发展程度区分为发达和不发达国家、较发达和欠发达国家,考虑到持续变化的过程,将不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和发达国家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经济学一贯只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其研究对象不同,广义发展论的研究范围包括不同发展程度的所有国家。之所以这样界定广义发展论的研究范围主要有两个原因:

(1)发展不只是工业化,不单是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发达国家也还有继续发展的问题。具体来说,发展中国家通常面临增长和发展的双重任务(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面临启动、增长和发展的三重任务),而发达国家在实现了经济增长后,除了要解决经济增长中遗留的社会问题,还直接面临着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达与不发达只是相对而言,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永恒的主题。

查看全文

发展经济学起源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发展经济学的起源、演进和新发展,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在发展经济学的草创时期,中国经济学家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发展经济学在西方经历了曲折的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开始了新型发展经济学的探索。发展经济学正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跨学科的交叉领域,它已成为处理发展中国家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科学范式。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起源,演进

OntheOriginandEvolutionofDevelopmentEconomicsAbstract:Thispaperprobesintotheorigin,evolution,andnewprogressofdevelopmenteconomics.Intheearlyperiodofdevelopmenteconomics,Chineseeconomistsmadeanimportantcontributiontoits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icshadanunevenevolutionprocessinwesterncountries.Untilthemiddleof1980s,economistsincludingsomeChinesescholarshadnotbeenstudyingnewdevelopmentEconomics.Atpresent,developmenteconomicshasbeenarealcross-displineareaandascientificparadigmetodealwithcomplicantscio-economicproblemsindevelopingeconomies.

Keywords:developmenteconomics,origin,evolution

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Economics),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数年,兴起于大战结束之后,特别是20世纪50到60年代。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赶上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的一个显著标志是高度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在已经存在一批发达国家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如何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本文欲就发展经济学的起源、演进和新发展,以及未来发展问题的研究趋势,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发展经济学的起源及其在西方的兴起

查看全文

发展经济学及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内容摘要】发展经济学是诠释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发达的经济学,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主题,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后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具有普适性。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谈到一个国家如何由穷变富的问题,实质上已涉及到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亚当•斯密关于经济发展的构想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是国民财富和社会财富的集聚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劳动力人数的多少决定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这是发展经济学的雏形。但是,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则产生于二战后。当时一些国家为摆脱殖民压迫,纷纷独立,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实践上,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二是当时战败国的经济复苏问题;要么对原有理论加以改造,这比较容易,要么建立新的理论,这相对困难。一些学者深入研究各发展中国家之后发现,其环境与发达国家最初完全不一样,传统理论无法复制和拷贝到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论由于条件不同、问题很多、相去甚远,也无法照搬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当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迫切需要一门新理论,由此发展经济学诞生了。早在1939年,克拉克(Clark,C.G.,1939)就出版了《经济进步的状况》一书,对后来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和《东欧与东南欧工业化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在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中具有引领性和开创性的历史地位,是发展经济学的标志性文献。

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发展经济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其政策演化和发展思路的差异性,发展经济学家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古典主义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

查看全文

党员发展经济服务主要做法

合水镇于20*年设立“贫困党员发展经济服务基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后,我镇全面推行这一做法,共发放帮扶贫困党员发展经济服务基金专款36.23万元,扶持244名贫困党员全部脱贫,其中有46名贫困党员成为我镇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一、根据农村党员的先进性要求,设立贫困党员发展经济服务基金

合水镇党委不断研究和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途径和方法,在实施党员联系村务试点工作实践中发现农村共产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较弱,全镇928名农村共产党员中,有3*名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不到全市农民平均收入水平。这些贫困党员大多数缺资金、技术和致富信息,没有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合水镇委认识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党员应首先富裕起来,才能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才能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镇委决定在全镇实行“贫困党员发展经济服务基金制度”,通过基金的免息使用、按期收回、滚动周转的借贷形式发放专款,为农村贫困党员致富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结合我镇经济发展的实际,采取得力措施多渠道筹集基金

我镇党委结合本镇的实际,采取得力措施,多渠道筹集贫困党员发展经济服务基金。首先成立由镇委书记挂帅的筹集基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订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并充分利用镇有线电视台、村广播进行广泛宣传。然后采取措施多渠道筹集基金。主要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财政拨一点,每年从财政拨出专项经费用作贫困党员发展经济基金的周转金;单位出一点,由镇“七所八站”中财力较雄厚的单位拿出一部分资金纳入周转;当地厂商出一点,发动在本镇投资办厂的老板捐款;干部群众捐一点,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个人参与捐赠。通过全镇有关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我镇筹集帮助扶贫困党员基金39.8万元。

三、充分发挥基金的作用,帮助农村贫困党员脱贫致富

查看全文

社区党组织合作发展经济思考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定海区部分农民走上了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为着力寻找新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实现农村党的建设实践创新与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区”战略紧密结合,定海区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创办引领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经济新机制,努力把农村各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创业的战斗堡垒,使农村党员成为创业致富的先锋模范。着重抓好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以农户为基础,以党员、致富能手、产业大户为骨干,以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富民为目标的新型农村党建工作模式。目前,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其中市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7家,省级规范化专业合作社2家,注册资金652.56万元,有农民成员1033个,注册商标12个,带动农户9637余户。联结基地面积2.5万余亩,年销售农产品数量1万余吨,销售产值5500万元。

一、主要做法

(一)把握大局,实行政治引领。通盘考虑农村产业布局,调整规划农业发展体系。结合农村产业化发展实际,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五化”建设,作为带动全区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并提出“建立一个组织,培育一个产业,开拓一个市场,致富一方群众”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宣传造势,着眼政治引领。整合强势媒体资源,扩大宣传覆盖面,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规、知识的宣传;联合技术性强,群众颇为认可的农林、工商等职能部门,在加强调研与技术推广过程中,积极引导群众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道路;注重对普通农民群众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跟踪报道,以群众最为关心的增产增收为宣传主题,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益,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组织融入,创新培育模式。转变工作方式,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针对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经营联合不断涌现的情况,加快在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链上点上融入党组织的步伐。目前,我区主要采取“支部+公司+农户”“支部+基地+党员+农户”“支部+专业合作社”三种融入方式,由支部牵头把党员、专业大户和部分群众组织起来,依据产业优势,创办、领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并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办法,加强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政治领导。以双桥镇为例,社区党组织共领办创办了涉及种植、市场、劳务输出等领域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其中专业合作社8个,劳动服务公司2个。基层党组织通过引领、创办合作组织,真正把农民发动、组织起来,并及时指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产销对路的优势品牌农产品,加快了农业及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之路,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三)先锋带创,实现典型联动。整合“先锋工程”、“三培养”等党建载体培育出的一批懂技术懂、善经营、会管理、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党员,以产业链党组织为依托,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党员致富能手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党员+专业户+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树立创业典型,积极调动和和发挥农村党员“双带”积极性,引导和带动农户加入合作社,建立起“支部+专业合作社+党员”三位一体的农村党员带创平台,把支部组织治优势、专业合作社产业优势和党员政治优势有机结合,实现典型联动,不断发展壮大合作组织规模。如石礁社区的蔬菜基地建设,在最初的4人党员种植户带动下,吸收纳入了20多户农,目前蔬菜基地建设规模已达到500亩,发展态势良好。

(四)优化服务,提升整体效用。以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根本,广泛收集各类经济和市场信息,协调处理与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关系,并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为合作经济组织给予支持。以技术服务为核心,定期组织专家讲座,外出考察,提高农民种植水平,增强致富本领;以规范运作为重点,指导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管理机构,并协助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完善内部运行机制;以加强监督为保障,通过政策引导、民主管理等形式发挥政治监督保障作用,对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使农渔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查看全文

发展经济学探究论文

一、发展经济学兴起的背景和动机

经济发展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因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被马克思称作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的亚当·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就讨论了经济(国民财富)增长的源泉问题,生活在18世纪的斯密把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快慢的原因归结为分工的发展程度和资本积累的多寡。古典经济学家都力图寻找经济增长的根源,分析经济变革的长期过程。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兴趣一直持续到约翰·穆勒。此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把边际分析引入了经济学,经济学家们的兴趣转向了资源配置问题和交换理论,静态经济学支配着西方主流经济思想。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长期慢性萧条和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萧条,引发了凯恩斯对资本主义经济短期波动和长期停滞可能性的分析。从1848年约翰·穆勒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问题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差不多被冷落了100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才重新成为西方经济学讨论的主题。

当然,古典经济学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的对象、动机和目的的关注是不同的。古典经济学家关注的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问题。因为18世纪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年轻的正在成长的经济,是一种“发展中的”经济,古典经济学家力图找到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和一条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通过加快经济增长来确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上彻底战胜封建主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经济学家关注的是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简单地说,古典经济学家当时关注的是其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经济学家关注的是他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

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经济学家热中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他们是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向发展和富裕之路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来考察发展经济学兴起的背景和动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原本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战争,但是,与帝国主义列强的愿望相反,这场战争却敲响了殖民主义的丧钟,殖民制度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土崩瓦解,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获得民族独立。在国家独立以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和政治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摆脱贫困和落后,如何进行改革和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那么,需要制定什么样的政策呢?这就需要从经济理论上做出回答,需要经济学家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选择。但是,当时在这些国家盛行的是殖民经济学。这种经济学是一种为殖民制度辩护和服务的理论,它力图开脱殖民体系对不发达经济所承担的责任,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和贫困归咎于热带气候条件、人口压力、资源匮乏或劳动者懒惰。显然,这种殖民经济学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查看全文

重工业发展经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今天地球资源不断减少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重工业城市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和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而对重工业城市而言,其特殊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使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多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铁矿石、铝土矿的人均储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2%和7.3%。而长期以来,重工业城市大都采取传统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表现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

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重工业城市传统的生产方式,还直接表现为各种废弃物的肆意排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使重工业城市由于生产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发展循环经济是重工业城市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我国目前GDP约占世界的4%左右,而消费的石油占全球7%、电力占13%、原煤占30%、钢材占27%、铝村占25%、水泥占40%。[1]我国每创造1美元价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重工业城市的任务更为繁重。

查看全文

湿地保护持续发展经济研究

受提出的“湿地资源保护”要求影响,近年来湿地资源保护的受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如何在保护湿地资源的同时激发其经济价值,也因此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为真正实现湿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兼顾,正是本文围绕加强盐城湿地保护利用资源优势持续发展经济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盐城湿地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位于江苏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认定为世界遗产,这一成果的取得与盐城湿地资源保护的相关实践存在直接关联,如生态补偿、沿海停止围垦、退渔还湿、退耕还湿,通过深入贯彻守护湿地的生态文明理念,盐城湿地资源保护才得以取得丰硕成果。在盐城湿地资源保护的实践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得到了较好践行,在严格的生态修复与清理整顿之下,盐城先后拆除了多家饲料加工厂等企业,停止围垦近百万亩沿海滩涂,盐城湿地由此得以实现持续性恢复。为真正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进一步提升“湿地资源保护”水平,近年来江苏盐城在湿地资源的生态旅游价值开发层面投入大量精力,但如何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不对湿地资源保护带来负面影响,却对相关人员提出了较高挑战。

二、基于盐城湿地资源优势的可持续经济发展路径

(一)实现居民与湿地和谐相处。为更好利用盐城湿地资源优势,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必须首先实现当地居民与湿地的和谐共处,湿地知识宣传普及需在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近年来盐城湿地资源保护收获了丰硕成果,但当地仍有部分居民将湿地简单的划归“滩地”范畴,虽然盐城通过多年来的发展逐步淘汰了传统的湿地耕作模式,但很多居民在生活与观念层面仍未能对湿地保护产生正确、全面、清晰的认识,为真正使湿地与居民能够构建生态组成体,必须更为深入的转变当地居民的落后认知。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生活垃圾与污水的分类不当、政府与企业的宣传力度不足、湿度保护宣传不够深入均可能对盐城湿地资源优势的利用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建议采用针对性培养骨干,以骨干带动家庭的宣传模式,湿地保护可基于家庭感染真正做到深入人心。(二)寻求居民利益保障与湿地资源保护的平衡。为实现基于盐城湿地资源优势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必须设法实现居民利益保障与湿地资源保护的平衡。是实现人与湿地更加和谐相处属于湿地资源保护的最终目标,基于这一目标,盐城湿地保护应避免将湿地完全孤立,并引入各方力量,设法实现双方的和谐相处,如基于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整合湿地保护部门、引入群众力量、引入社会力量、听取旅游从业者和游客意见,由此即可为盐城湿地资源优势的利用提供可行性较高的建议,形成核心管理力,实现群众共建共享,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资金注入,旅游产业的有序开发、合理定价、适当开放也能够由此实现,当地居民由此即可在保护湿地资源的同时享受湿地生态红利。(三)打造世界级生态湿地旅游目的地。盐城湿地已成为世界性的自然遗产,因此在盐城湿地资源优势的利用中,应以世界级生态湿地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此扩展湿地生态旅游前景。在具体的探索中,应针对性开展盐城湿地品牌建设,利用好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资源优势,基于研学、科普、体验等主题以及盐城湿地世界自然遗产系列故事,即可开拓全新的“旅游生态”。作为最具含金量的自然资源顶级品牌,成功申遗的黄海湿地能够为盐城湿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申遗成功带来的具体品牌影响力必须得到针对性利用。为真正基于盐城湿地开展生态旅游探索,必须讲好湿地申遗背后的故事、针对性发展全域旅游、构建休闲度假配套产业链,以此更好发挥盐城湿地资源优势。湿地申遗背后的故事应围绕盐城湿地品牌打造展开,并针对性建设以盐城湿地为主题的特色风情小镇;全域旅游的发展可较好彰显盐城湿地魅力,因此盐城必须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高速度、高质量、高品位的打造湿度旅游项目,并规划建设全域旅游观光线路,旅游线路和产品设置的优化也需要得到重视,如观景平台、驿站、风景道、绿道,湿地旅游配套项目可较好服务于盐城湿地资源利用,周边的停车场、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发展也能够由此获得支持;休闲度假配套产业链的构建需结合盐城湿地资源实际,如打造“湿地•秘境之旅”、“梦幻•海洋之旅”等旅游线路,做实旅游产品,加快形成产业闭环,不断提高盐城湿地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可持续经济发展即可在保护盐城湿地资源的同时得以顺利实现。

综上所述,盐城湿地保护利用资源优势可较好服务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实现。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实现居民与湿地和谐相处、寻求居民利益保障与湿地资源保护的平衡、打造世界级生态湿地旅游目的地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湿地资源保护利用路径,为更好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居民利益的保障需得到更高程度重视。

查看全文

加快发展经济,做大财政蛋糕调研

闻喜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做大县乡经济

财政蛋糕的调查

根据市财政局安排,我们财政局对本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做大县乡经济财政蛋糕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公共财政对县乡政府运转保障能力现状及分析

(一)、现状

1、公共财政仅能勉强维持县乡政府基本运转。今年我县预算收入58000万元,预算财力19000万元。个人工资部分安排14500万元;城市维护费、教育费附加等列收列支项目安排1800万元;科技三项费、计划生育等各项法定支出安排300万元,归还农村基金会贷款900万元、世界银行贷款400万元。县级政府能够安排的公用经费只有1100万元,而要维持县乡政府的正常运转至少需要4000万元,缺口达2900万元,现有财力仅能勉强维持县乡政府的基本运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