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建议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10:31: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展建议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师发展对策建议
摘要:文章阐明了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发展的重要意义,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运用PEST与SWOT工具,分析了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发展的宏观环境和竞争态势,并提出了教师发展的应对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应用技术;上海电机学院;教师发展;SWOT;PEST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以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应用技术型院校的教师来讲,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实现国家、社会、学校发展需要和教师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是首先要面临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运用PEST与SWOT分析工具,分析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发展的宏观环境和竞争态势,对教师发展提供了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青年强则国强。中国制造要由大变强,成为技术高、精、尖的代名词,成为产品品质、品位、品牌的代名词,进而支撑国力日益强盛,实现富国强民的中国梦,需要依靠广大青年。支撑中国制造的升级,不仅要依靠综合性大学、科研型院校所培养的高端学术科研型人才,更要依靠广大应用技术型院校培养的大量一线应用技术型人才。国家也逐步明确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在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有需求必须有供给。大量一线应用技术型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来,就需要依靠众多转型的应用技术型地方本科院校,就需要依靠应用技术型院校的广大教师。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必然对担负培养人才重担的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的、更高的要求的内化落实就必然需要依靠教师发展。(二)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发展的紧迫性。高等教育质量是当前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高等教育培养人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人才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其将知识传递并转化给学生的教学过程也是一项需要专业化发展的技能。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高质量的教师。但是,应用技术型地方本科院校所引进的,按照学术型人才标准和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出来的“985”、“211”、“双一流”院校的博士毕业生,没有知识技能双结构,并不具备“双师双能”,能否“无缝对接”地承担起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任呢?或者,占比很小的一部分直接从企业引进学校从教的高级技术人员又能否直接从事教学工作,顺利实现知识技能向学生的传递转化呢?答案均是否定的。这就必然产生“学术型”教师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和“非专业”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也将无法支撑产业升级和制造业的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国家发展对应用技术型院校和应用技术型院校的教师发展提出了必须的、必要的和紧迫的要求,需要学校和教师加以重视并予以解决。
二、应用技术型院校教师发展的环境与态势分析———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
民族声乐发展建议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领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它们阻碍了当前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本文在此就当下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育;艺术人才
一、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现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也随着有了提高。其教育体制日趋完善,从业者和学习者不断增加,除了各大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之外,改革开放以来各类综合性大学、高职高专院校也纷纷开办了音乐学院或音乐系、科,设立了民族声乐演唱专业;其教学体系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出版了丰富的民族声乐教材和大量民族声乐教学的音像制品;出现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民族声乐教师,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民族声乐歌手,蜚声于海内外。与此同时,关于民族声乐的唱法问题自五六十年代“土洋之争”以来从未间断过,发展到今天,“土唱法”和“洋唱法”越来越融合、差异越来越小,大家统一了观念,即吸收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强调我国民族唱法的民族性;可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单一性问题却越来越凸显,成为音乐界的热点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单一性问题有其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
从民族声乐教育角度来审视,其单一的西方文化视野,偏离了当今全球多元文化的主题,忽视了多元一体的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音乐文化。与此同时,大量的中国民间音乐和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民族声乐教育方法一直游走在专业音乐教育的门外。绝大多数的民族民间音乐经未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农民乐师和民间文艺团体的口传心授方得以传承。正是由于这多重的限制与影响,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相对也还不够完善,就如美声中针对男女声的音色及音区对人声进行了高、中、低音的分类,而中国的民族声乐中,只区别了高音,其它的音色及音区类型尚未做出明确界定。
现在,现代音乐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些非但不懂传统音乐,还浅薄地认为它落后。缺失了传统音乐教育为基础,学生便也缺少了许多接触多风格、多唱法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机会,也影响了对歌唱艺术的判断和辨别。这种缺失了以本土文化为根基的音乐教育随着层层渗透,被普及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所带来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言而喻。
所以,如何评价本土的传统音乐文化,摆脱民间音乐意识匮乏的民族声乐教育,让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走回人们的视野、走进生活、影响后人,应成为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肩上应有的重任。
推动贸易物流发展建议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国际物流业迅速崛起。国际物流业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国际贸易的助推器,成为企业继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获得利益的第三大源泉。现代的企业越来越重视通过发展企业高效的物流提升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建立高效、快捷的企业物流体系,甚至一些大型的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就是现代化的物流能力。
近几年来,我国物流虽然发展比较迅速,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业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物流成本比较高,物流效率不够高等。高额的物流成本严重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物流消耗的时间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顾客的满意度,阻碍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不利于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提高我国整体物流能力对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协调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我国现在全社会的物流费用支出约占我国GDP的百分之二十,而物流产业占GDP的比重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为我国节省几千亿的成本,所以,发展高效的现代化物流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同时,由于我国是世界贸易大国,特别是国际商品贸易,我国是处在世界第一的位置,每年都有大量的商品进出口,但是我国的国际物流能力还比较弱,显然与我国的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缺乏世界级的国际物流公司,物流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不够,很多企业的国际贸易运输主要是靠马士基、DHL等一些跨国物流大型企业完成的,因而相当一部分利润都被国外所赚取,我国企业的物流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物流的内涵和特征
(一)物流与国际贸易物流的内涵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或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的全过程。国际贸易物流是指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货物转移,跨越国界的物流交换互动,它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国际贸易物流主要是依靠国际的物流网络、凭借国际物流技术和设施,实现货物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流动和交换,主要体现了国际间的分工协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推动各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国际贸易物流主要为国际间发生的贸易以及跨国公司服务,它的目标是提供专业化的国际服务。由于国际贸易物流设计的范围广、区域大,同时又会受到各个国家不同文化理念、民族习俗、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以及社会制度的影响,因而国际贸易物流相比国内物流,在运行起来就会相应复杂与困难。因而选择合适的国际物流途径和方式对于企业实施跨国经营,节省交易成本和费用,实现企业的经营利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际贸易物流的基本特征国际物流运输能力要求高。由于国际贸易物流是发生于国家与国家之间,涉及的区域非常广,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因而实施起来更加复杂。国际物流需要利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管理理念,提升国际物流的能力,使得国际物流功能更加集成,反应更加迅速,节省物流时间和环节,加快商品的周转,推动整个国际物流效率的提升,提高国际物流的运输能力和水平。国际物流需要高信息化。国际物流需要出口方和进口方的密切配合和协调,因而透明化的信息对于节约双方的成本和费用,加强对物流过程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国际物流的正常运转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的支持,而国际信息系统的建立难度大,不仅投资巨大而且管理难度也大,还会受到不同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主要是基于EDI(电子数据交换)发展起来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对于国际物流的发展意义重大。国际物流标准化要求高。由于国际物流是在全球范围内运转,而各个国家对于物流标准化的建立都是不一样的,为了保证国际物流运转更加顺畅,提高国际物流的运行效率,统一国际物流的标准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很多欧美的发达国家之间已经逐步实现了国际物流的标准化,例如采用统一的条形码技术,统一集装箱的规格,统一规格的托盘等,这样就节约了物流的成本和费用,提高了物流运转效率,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还包括物流作业的标准化,强调各国在物流作业流程和方式的标准化,从而使物流过程变得有章可依、简单有效、便于考核。国家物流组织网络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国企业的经营范围往往涉及到众多国家,因此要求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物流的选择和配置。为了保证国际物流的顺利运行,必须要在国际间建立强大的物流网络,实现国际间物流组织的协调和合作,保证物流网络的点、线、面得到有效配置和结合,建立国际间完整的物流体系,实现国际物流组织的网络化,提升国际物流的运输能力和效率,加强国际合作,以最低的物流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市区城镇发展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和《市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有关精神,结合区情实际,现就我区加快城镇化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切实把加快推进城镇化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到2012年底,我区城镇化水平达到45.3%。但与全市市域53%的城镇化率相比,与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相比,我区城镇化发展还存在整体水平不高、城镇规模不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产业支撑不够、城镇功能不健全,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不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已成为制约我区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全区上下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加快城镇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明确目标任务,全力加快城镇化步伐,提升城镇化水平。
(二)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关中地区“一轴一环三走廊”城镇体系—城镇带建设和新耀一体化步伐加快的机遇,按照“龙头带动、扇形辐射、带状延伸、梯次布局、突出特色”的思路,围绕建设中心城区的目标,承接南市区建设的辐射带动,以规划为龙头,以政策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民生为根本,以城区为中心,以重点城镇为骨架,合理布局,重点突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城乡一体化,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聚集,提高经济承载能力,构建城区牵动、带状辐射、层次突出、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和谐发展。
物流业发展设计建议
为进一步落实省、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文件精神,有效实施《县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加快推动我县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我县现代物流业发展以立足、融入杭州、接轨上海、面向长三角为导向,充分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港口、物流基地、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与培育批发贸易航运等第二方物流企业和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构筑网络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实现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服务业之间的联动发展,打造杭州北部以水运为特色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依靠市场机制,以企业为主体,逐步推进我县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强政府规划引导,在用地、财税、金融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关于发展银发产业的建议
据预测,21世纪人口老龄化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4亿多,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27%。同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人口高龄化,长寿老人也会越来越多。庞大的老年群体和众多的高龄老年人已形成了一个特殊消费群体,老人们不仅需要提供大规模的商品保障,也需要大量的生活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对商品和服务需求为目标的银发产业正在崛起,银发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银发产业市场需求巨大
1、生存需求:包括对食品、衣服、居住、饮水、性生活的需要等。
2、安全需求:包括预防会导致身体损伤、疾病、经济困难和意外事故等。
3、社会关爱需求:人们需要人际间友爱关怀(包括爱情、亲情、友情、临终关怀等),尤其希望成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包括老同事、志趣相同的朋友和邻里、宗教信仰相同的群体关怀与帮助)。
4、社会价值需求:人人都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希望自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县经济建设和发展建议
根据峡办字[2012]105号文件精神,我局召开了干部职工座谈会,对照年初目标任务,仔细回顾2012年民政工作,认真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拟定明年工作打算及具体措施,并就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出建议。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1、搞好低保普查监管。按照“畅通出口、严把入口”的要求,积极开展城乡低保普查清理,强化动态管理。一是重新入户调查。以村(居)、组为单位,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分片包干,全面开展城乡低保普查,排查面达98%,准备核实了低保对象家庭基本情况和经济收入情况,并在村(居)委会人口密集地和低保对象居住地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重新分类分档救助。依据低保对象的家庭结构、致贫原因、经济情况对比情况进行分类分档救助,重点保障非常补对象中家庭成员为老、弱、病、残及单亲家庭。三是重新备案登记。实行零备案登记制度,健全了村(居)干部亲属享受低保登记台帐,全县465个村(居)干部全部登记在册,其中享受城乡低保的有114户214人。四是重新评议核准。认真执行“三级调查、三级评议、三榜公示”的审批程序,进一步健全城镇低保听证票决初审制度,逐步完善农村低保民主评议制度,对已享受的低保家庭进行定期评审,对新申报低保家庭进行无记名投票评选,实现了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标准有升有降,达到了贫困对象满意,广大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目前,全县共清退城市低保193户299人,新增85户186人,保留2170户4227人;清退农村低保335户671人,新增468户812人,保留2688户4689人。
2、提高救助标准。从今年1月起,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350元、170元,月人均补差水平分别达到235元、114.1元,分别发放救助金1022.8万元、529.5万元,惠及困难群众人数分别达43757人次、46383人次。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至2640元、2160元,发放五保金213.2元。城乡精减退职职工月人均救济水平分别提高至265元、225元,发放精减退职救济金43.5万元。按照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每人每月1000元,城市散居孤儿每人每月570元,农村散居孤儿每人每月400元,散居残疾孤儿每人每月增加100元的标准,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补助资金58万元。坚持“救急救难”的原则,对低保边缘户和遭遇突发性事故致贫的家庭实行临时救助,救助困难对象72人次149000元。
3、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按照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县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峡府办字[2011]10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对象医疗救助,实现了与城乡居民医保同步结算,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目前,共实施救助6807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562万元,其中救助城市对象546人次271万元,农村对象6261人次291万元。全额资助5485名农村低保和五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资助金额16万余元。
能源化工企业发展建议
摘要:文章介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背景与形势,对陕西能源化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也对政府部门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各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采取有效对策,力促发展。而政府应从国家层面加强对已建示范项目的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降低企业税费,提高煤化工产业的竞争力;严格审批程序,重点支持产业“一体化”发展;由政府牵头搭建企业技术革新平台;借力“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促建西部地区能源化工经济区。
关键词:陕西省;能源化工企业;发展现状;建议;大学生社会实践
一、社会实践的背景与形势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央在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主要任务,要加大力度化解产能过剩,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以上任务对能源化工行业的影响尤为显著,特别受产能过剩、需求疲软的影响,近几年煤化工企业的日子每况愈下。为了破解煤化工面临的困境,政府、企业从不同方面做了努力,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2015年11月召开煤炭清洁高效开发与利用技术研讨会,为煤化工发展寻求出路。陕西省作为能源大省,近年来,由于煤炭产能过剩,以及国家对环保的重视,致使煤炭行业处于低迷期,小型的化工企业面临倒闭,大型化工企业面临亏损和减产。为了从不同视角分析陕西能源化工企业的发展问题,化工专业的大学生组织调研团利用暑期走访陕西10余家能源化工企业,查找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对陕西能源化工企业的发展建议
通过对西安、延安、米脂、横山、神木等地10余家能源化工单位的走访调研,调研团队的成员利用化工专业知识和大学生的视角分析企业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冷链运输标准化现状与发展政策建议
摘要:为强化冷链运输标准化科学管理,推进冷链运输规范化发展,采用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开展冷链运输标准化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冷链运输标准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总结了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冷链运输标准化发展经验,最后提出加强我国冷链运输标准化管理的政策建议,包括:强化法规制度建设,明确部门职责;构建多层级标准体系,系统指导标准化工作;建立标准化协调机制,促进标准衔接;加强服务质量评价、信息管理平台等标准供给;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标准化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与国际接轨,提升国际化水平等。
关键词:冷链物流;冷链运输;法律法规;标准化;政策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冷藏冷冻食品、医药及相关产品为代表的冷链物流产品需求不断增长。据统计,2014—2018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由9190万t增长到18870万t,年均增长率接近20%,冷链物流总额和总收入均实现了翻倍增长,2018年分别达到4.81万亿元和2886亿元,冷链物流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1]。国家和相关行业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明确要求“加快完善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冷链物流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健全冷链运输专业标准体系”[2-5]。国内外学者对冷链物流及其标准化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冷链物流新技术应用方面,Gupta等[6]、Li[7]分别研究了物联网、5G技术对于冷链物流发展的影响。绿色物流发展方面,Zhang等[8]研究了政策对冷链物流碳排放的影响,Babagolzadeh等[9]提出了更利于节能减排的车队使用方案。冷链物流影响因素方面,张改平等[10]明确了法规标准等政策因素对冷链物流具有重要影响;Liu等[11]分析了智能物流政策对物流公司市值的影响。标准体系构建方面,石鑫[12]、程丽林等[13]、李俊毅[14]、张辛[15]、吕子惠等[16]分别构建了冷链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水产品冷链物流、冷链快递和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标准体系框架,为标准体系构建提供了思路。国内外标准化对比研究方面,王欢等[17]、曾世华[18]分别对中国与新加坡猪肉冷链标准、中美冷链物流标准化进行了对比分析,明确了存在的差距并提出对策。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多从不同货类角度对冷链物流标准化进行分析,缺少针对具体物流环节标准化工作的细化研究。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冷链物流中的运输环节,对我国冷链运输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提出推动我国冷链运输标准化发展的建议,为交通运输行业完善冷链运输标准化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我国冷链运输标准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冷链运输标准化发展现状。1.1.1法律法规。我国与冷链运输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制定,在2015年和2018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对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提出了安全、清洁等要求,明确“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并要求食品生产企业针对食品的运输和交付等事项制定并实施控制要求,另外要求贮存、运输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相关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2006年制定,2018年进行了修订,明确“国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并要求在农产品包装、保鲜、贮存、运输中应当使用符合国家强制性技交通运输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SpecialTopic术规范的材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令《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规定了药品的运输与配送要求,包括运输工具的选用、温度控制、温度监测与记录、质量追溯和安全管理等。1.1.2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1.2.1总体情况。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国规范冷链物流运输环节的现行交通运输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已立项计划共20项,包括现行5项国家标准(其中3项等同采用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ISO)标准)、9项行业标准及6项正在编制的涉及冷链运输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计划。目前与冷链运输有关的其他国家和行业标准(简称相关标准)共68项,其中国家标准29项、行业标准39项。国家标准中,有1项为强制性标准,规范了道路运输食品与生物制品冷藏车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有7项等同采用了ISO国际标准。行业标准主要包括:①《青椒冷链物流保鲜技术规程》(GH/T1129—2017)、《蓝莓冷链流通技术操作规程》(GH/T1228—2018)等5项供销合作行业标准,主要规定了不同种类蔬菜、水果在采收、分级、预冷、包装、贮藏、出库、运输、销售等冷链流通环节的技术要求;②机械行业标准《冷链物流用蓄冷超导箱式转运设备技术条件》(JB/T12908—2016),规范了转运设备的分类、要求和试验方法,包含规格与容积、均温性能、保温性能、冲击损坏程度判定等指标;③生乳、梨、杏贮运技术等8项农业行业标准,规定了梨、杏、杨梅等鲜果的采收、分级、预冷、贮藏、包装、运输和销售等技术要求,以及生乳的贮存与运输,生鲜禽畜肉的冷加工、包装、贮存、运输和销售要求;④鲜奶运输车、保温车和冷藏车等2项汽车行业标准,规定了鲜奶运输车、保温车和冷藏车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及随车文件、运输、储存等要求;⑤易腐、速冻食品冷藏链等11项国内贸易行业标准,规范了果蔬、禽畜肉等易腐食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及环节间的技术要求及操作要求;⑥水产品保鲜和低温储运设备等2项水产行业标准,明确了水产品储运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及操作等技术要求;⑦进出口水果、水产品、食品储运卫生规范等4项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规范了进出口水果、水产品、食品储运清洁卫生、设备冷藏效能检验的要求及方法;⑧活体海产品、肉与肉制品冷链物流作业规范等5项物流行业标准,重点规范了活体海产品、肉与肉制品、餐饮等冷链物流的组织、人员、设施设备基本要求及作业过程要求、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等。1.1.2.2标准类别分析。按标准类别,涉及冷链运输的交通运输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类(见表1):(1)设施设备标准:如保温集装箱、冷藏保温厢式挂车、冷藏保温车等设施设备标准。该类标准数量最多,占比超过60%,标准中明确了冷链运输设施设备的尺寸与质量、气密性能、保温性能、冷藏性能等具体指标要求。(2)作业管理标准:如冷链快递、冷藏集装箱多式联运、冷链货物空陆联运、冷藏集装箱堆场管理等作业管理标准。该类标准主要从企业、人员、设施设备、信息化等角度提出管理要求或明确作业过程的操作要求,部分标准包含温度控制范围、作业时间等具体指标。(3)信息化标准:如保温集装箱远程状态监控、冷链运输监控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标准。该类标准重点规范了监控系统的功能与性能要求。冷链运输相关标准中作业管理标准数量最多,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分别占65.5%和82.1%,其次为设施设备标准,占比分别为20.7%和17.9%,相关行业标准中暂无基础标准和信息化标准(见表2)。1.1.2.3运输方式分析。从运输方式来看,交通运输标准中保温集装箱、冷藏集装箱、冷链货物空陆联运等冷链综合运输标准最多,其次为道路冷链运输、铁路冷链运输标准,邮政标准和航空标准相对较少,如表3所示。涉及冷链运输的交通运输标准管理部门有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国家邮政局。相关标准中除少量涉及冷藏车、保温车等公路冷链运输要求外,基本没有针对特定冷链运输方式的具体要求,多数为某种类型冷链货物的通用运输要求。冷链运输相关标准的管理部门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海关总署、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1.1.2.4标准时间分析。从交通运输标准及相关标准的时间来看(见图1),2007年、2011—2013年和2017—2018年为标准的高峰期,进一步分析发现,冷链运输标准的制定与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出台时间具有一定关联性。如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出台,2007年的标准主要为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冷链运输要求;2009年《食品安全法》出台,2011—2013年集中了易腐食品、速冻食品等冷链物流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相关标准;2017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中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冷链物流信息化及冷链物流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冷链温度记录仪》《冷链物流信息管理要求》《保温集装箱远程状态监控》《冷链快递服务》等相关标准相继于2017年、2018年。由此可见,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出台对于标准的制定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1.2存在的问题(1)标准归口管理部门众多,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冷链物流包括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单从运输环节来看,除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冷链运输标准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部门制定的标准中也涉及到冷链运输的内容,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归口管理的《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WB/T1046—2012)中规定了运输易腐食品冷藏车厢体要求及易腐食品运输、装货、卸货、交货操作和设备维护要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归口管理的《易腐食品控温运输技术要求》(GB/T22918—2008)中规定了易腐食品控温运输基本要求及装载、途中、卸货过程的交接检查、温度监控、作业操作等要求。国家尚未制定专门针对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各部门的职责划分尚未明确,管理职能存在交叉,很难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冷链运输的规范化发展。(2)不同部门制定的标准之间协调性、衔接性有待提升冷链物流强调“全链条”管理,一旦出现“断链”将会影响整体服务质量,食品、药品等冷链货物的品质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冷链运输过程中包括短暂仓储、装载、运输、转运、交付等多个环节,且可能与冷链物流的加工、包装、贮藏等环节直接关联,目前标准体系尚未健全,且各部门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联系和沟通较少,缺乏有效的标准制定协商机制,标准存在缺失或交叉重复等问题。如针对活水产品冷链运输的标准,已的有国家标准《活水产品运输技术规范》《活鱼运输技术规范》及行业标准《活体海产品冷链物流作业规范》等,另外《水产品流通管理技术规范》《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2项国家标准中也涉及相关内容,导致相关企业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参考和比较多项标准,标准使用难度较大。(3)标准实施和监督有待加强近年来,冷链运输标准不断完善,但我国冷链物流市场高度分散,龙头骨干企业对于行业规范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不强[10],部分小企业对于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出于成本考虑不能积极实施相关标准,导致设施设备标准化程度低、作业操作不规范。另外,相关从业人员的标准化意识不足,尚未认识到标准实施的重要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如2016年“山东非法疫苗案”涉及的疫苗产品未按照要求进行冷藏和冷链运输,导致疫苗失效或效果减弱,损害人体健康。
2部分发达国家冷链运输标准化经验
辽宁农田水利发展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重点剖析了辽宁省农田水利在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水费征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辽宁省实际,提出了加强农田水利法制建设、统一规划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转变项目投资理念、提高前期工作质量等9条解决建议,为辽宁省农田水利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发展;对策研究
2011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1]。辽宁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精神,自2011年以来,兴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在保障农业丰产稳产、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增加,农田水利多龙治水、前期工作质量低、工程损坏严重、水费征收困难等问题凸显,制约着辽宁省农田水利的发展。
1辽宁省农田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权威的统一规划,多龙治水问题突出目前,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等多部门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工程重复建设,农田水利资金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部分地区虽制定了本级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但缺乏约束性,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仍比较混乱。1.2前期工作质量不高,工作深度不够工程规划、设计、实施方案等缺少必要的现场勘测和方案论证,基层水利设计部门技术力量薄弱,很多县区专业水利设计人员屈指可数。加之设计项目多、时间紧、前期经费不足等,客观上造成前期工作质量不高,影响工程建设顺利进行。1.3工程质量标准低,配套资金落实困难虽然项目推行了“四制”管理,但部分地区法人责任主体不明,协调力度不够,招投标手续繁琐,工程监理、质检等工作没有落到实处,造成工期滞后、质量标准低等问题。同时,受地方财政影响,市县配套资金难以落实,造成工程建设资金缺口,影响工程建设质量。1.4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农田水利“重建轻管”问题突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逐年衰减,存在边建设边损坏的问题。尤其是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破损现象尤为严重,运行维护经费不足,直接影响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1.5供水价格低,水费征收困难受传统观念影响,水价改革难度大,农业供水价格低,水管单位运行举步维艰;水费征收难、排涝费用取消等导致工程管护出现“小毛病不修,大毛病修不起”的现象;现有灌区管理机构人员臃肿,计量设施不完善,用水终端管理混乱,农民用水交费意识不高。
2农田水利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