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念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09:59: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展观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展观念

中国非遗传承与发展观念探讨

“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国家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在新经济、新消费、新常态的发展态势下,中国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而与之相应的传承与发展观念在很多方面却还显得较为滞后。因此,探讨新时期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新观念,进一步厘清其发展思路,意义重大。

1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观念与实践探索的流变

非遗根植于民间、传承于当代,具有活态流变性特征,是最为鲜活与生动的民族文化精华。非遗理念及其实践演进的重要线索是发现非遗的重要价值并促进其活态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是要使其在当前社会空间中继续繁衍,发挥思想、文化、经济的多元作用,而不能仅仅将其作为文化标本、档案与历史记忆[1]。事实上,非遗及其保护发展的认知与实践历程并不长,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文化趋同化与异质化使得人们将目光投向保护文化多样性这一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潮开始蔓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保护的大力倡导与积极推动下,中国于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由此开启了一系列积极的非遗探索与实践,并在政府机构改革、法规健全、政策完善、理念深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道路,陆续形成并提出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本真性保护、活态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生活性保护及立法保护等一系列保护概念与方法。如今,在消费拉动与新技术推动的共同作用下,非遗领域的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显现,非遗的深层价值在新业态的涌现下被更充分地发掘与呈现出来,这些凝结在非遗文化与技艺中的价值内涵、审美哲学等内容,正是有效满足大众精神消费需求,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这一背景下,非遗的传承发展决不能被困于狭小封闭的循环中,而要树立“非遗的抢救保护是重点,但非遗的资源化及其管理是核心”的新发展理念[2]。从把非遗作为一个狭窄的历史遗存的抢救保护、历史文化现象的挖掘整理,到把非遗作为历史文化信息与传统的保护与活态化传承,再到把非遗作为一种资源状态进行保护与发展这样一个开放的、宽视域的非遗观念的形成,不仅是其保护发展不断深入的结果,更是其保护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非遗量大、点多、分散及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态发展状态的生存需求与价值呈现[3]。

2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非遗资源管理问题。非遗资源管理问题是提升中国非遗保护与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非遗保护与发展既要立足于我国非遗发展的现实基础,又要服从与服务于世界文化艺术发展格局和世界产业发展格局。非遗资源管理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非遗理论及其前沿实践的研究与总结能力,实施总体规划布局与制定相关发展战略,尤其要关注非遗资源重点环节的管理问题;二是在管理体制及体系建设方面积极提升,如建构完善非遗管理的支撑体系与服务体系;三是要加强监管,从法律制约、政策引导等方面完善监管,推动非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2.2非遗推广与传播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非遗的推广与传播决定着非遗发展的未来。目前中国非遗在推广与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也较为严重,最为突出的就是其推广与传播的能力不强,亟待提升。从根本上看,一是非遗传播推广的能力建设问题,其中首推非遗资源的活化能力问题,如传承人的培育与管理、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与技艺的资源化、系统化,非遗资源的转化尤其是其数字化转化,非遗推广与传播平台建设,推广路径及方法建设等。其次是非遗体制与政策的支撑问题。一直以来,在强势当代文化的冲击下,中国非遗的推广与传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对其发展不仅需要在战略地位上进一步确立,还要在相应的体制与政策支撑方面予以增强。二是非遗融合发展问题。一方面,在非遗资源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要积极吸收不同元素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对非遗资源及其要素开展跨界融合。当前在非遗实践领域中开展的非遗要素与当代设计融合,以及非遗与相关市场及产业业态融合等就是重要的非遗推广与传播路径。融合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非遗的发展创新,加速非遗新业态的产生,而这些创新的方向与全新的业态正是探索中国非遗推广与传播的重要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中国非遗的推广与传播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立体状态,按相应模式与历史可将其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传统媒介环境下的推广与传播;二是基于非遗资源数字化的媒介融合环境框架下的推广与传播;三是以深度体验为核心的体验传播,这三个基本阶段相互交叉、共融发展,在当前阶段,其相互交叉存在的属性尤为显著[4]。2.3全球化进程中的非遗安全问题。全球化进程的内在逻辑在于,政治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而经济与政治全球化共同推动文化全球化。与全球化进程的积极影响共存的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土壤正遭受到急剧破坏。在这一背景下,非遗价值及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再认识、再发现,非遗安全问题成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关于非遗安全问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点:一是非遗传承发展的独立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二是非遗的抢救保护与非遗的传承发展关系问题;三是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出新”与“变异”之间的界限关系问题;四是非遗活态化生产保护与非遗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五是非遗的民族性与非遗是人类文明的关系问题;六是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拓展推广利用的关系问题;七是非遗发展的大众化与法制化关系问题等[5]。

3中国非遗发展在新时期面临的重大挑战

查看全文

企业发展观念分析论文

【摘要】高层的观念正确与否决定企业成败,因此经营者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通过企业文化载体传播给职工,推动企业发展。

【关键词】观念;企业文化

1观念决定成败

观念是指客观事物在人们大脑中的影像,是人们对人、对事物的看法、思想。观念主宰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从而产生相应的结果。观念是中性词,可以用来形容正确的事情,也可以用来形容错误的事情。譬如,我国国民有个传统观念:男人比女人能干,因而就产生了重男轻女的现象。在家庭,会出现教育经费向男孩倾斜;在企业,出现性别歧视。这种观念就不是正确的,它会带来家庭与企业的不和谐,当然也不能推进企业与社会的发展。

先进的观念推进企业发展,落后愚昧的观念导致企业衰落,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实业报国”,促使他推行流水线生产、降低成本,让人人取得福利,即“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以提高质量”,“追求普及化、提高社会福利”;松下幸之助的经典名言:“我们也制造产品”,促使他重视员工教育、设法改善员工福利。“认清我们身为企业家的责任,追求进步,促进社会大众的幸福,致力于社会文化的长远发展。”正是由于松下对规模化、技术化、对员工的重视,并将增加赢利与提高社会福利结合起来,创造了灿烂的企业文化,使松下公司在世界企业界长期独占鳌头。

中国创维集团的黄宏生:“别人都是不可靠的”,带来了对下属的不信任,“过分注重个人和家族利益”,人们说创维文化就是“人整人”的文化,引来了“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尖锐对立”,从而导致高层的集体跳槽与2000多位经销商易主。

查看全文

会计对科学发展观念的思考论文

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作为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将会承担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会计科学不仅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也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因此,需要对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应当如何发展的观念性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一、发展动力:会计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拓展

查看全文

林业发展观念促进林业建设

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现代社会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最大限度拓展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林业产业则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多个门类,涵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的复合产业群体,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包括木材、竹材、人造板、木浆、林化产品、木本粮油、食用菌、花卉、桑蚕、药材及森林旅游服务等在内的大量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服务,而且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社会就业机会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代林业产业则更加注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此次用现代林业发展理念推动和龙市林业产业建设在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工作思路,坚持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发展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优势特色林业产业基地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区域优势明显、综合效益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林业产业基地,推进和龙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1现代林业产业目标市场分析

1.1红松果材兼用林产业市场分析红松是我国东北林区珍贵果材兼用树种之一,是构成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森林的主体。由于树体高大、刚劲挺拔、常绿、材质强韧和用途广大等特点,堪称为东北树木中的“树王”。红松木材略轻软,力学强度适中,纹理通直,结构中等,含脂量高,有香气,材色黄中带红,不易开裂,不易曲翘。红松木材耐水湿及腐朽。木材加工性能良好,锯解容易,加工不起毛,口平面光。故红松木材工艺价值在用材树种中居于首位。用途广泛,多用于建筑、交通、矿山、国防、文体用具、模型和雕刻等。红松含有丰富的树脂,其含量高于东北林区其它针叶树。树脂是提炼松香、松节油的原料,每50kg松脂一般可产松香41kg、松节油6.5kg。红松种子俗称“松籽”,是松属中种粒最大的,其种仁可食。成分:每百克种仁含水分2.7mg,蛋白质16.7g、脂肪63.5g、碳水化合物9.8g、热量2836.75kJ、粗纤维4.6g、灰分2.7mg、钙78mg、磷236mg、铁6.7mg。种仁含油70.1%,是东北100多种油料植物中含油率最高的,比楱子高8.27%,比胡桃楸高1.06%。蛋白质氨基酸组成齐全,特别是各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的含量相当丰富。松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药保健价值,开发潜力很大。40年生人工红松林,平均每亩可产红松种子10~15kg。目前市场价格达20元/kg以上。可见培育红松林不但能提供优质木材,而且种子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近几年来,随着区域森林分类经营工作的逐步实施,红松人工林的发展引起了区域内的广泛重视。使东北红松产区有计划地发展或将部分现有红松人工林改造成食品种子林形成趋势。

1.2五味子产业目标市场分析

1.2.1五味子种植市场分析五味子来源于木兰科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均属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其藤长达5-10m。多攀卧在林木或灌木上生长。以北五味子粒大、肉厚、色红而质优。北五味子主产在东北长白山系和大兴安岭山脉的辽宁本溪地区、辽东半岛、吉林通化、浑江、延边及黑龙江五常、铁力、佳木斯、伊春和内蒙古牙克石地区、扎兰屯等地区的海拔450-1100m的针阔混交林中。由于森林资源的退缩,使北五味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境,加之气候改变,也使五味子产量年年大幅下降。因五味子除具药用功能之外,还五味俱全,在韩国及国内饮料行业又开发了具保健功能的五味子食品、五味子酒、五味子饮料,这些保健品由于具备保健,又美味可口,很快拓展了市场。由于上述原因,年年减产,而需求却年年递增。导致北五味子货源日趋紧缺。据有关部门进行的一项北五味子市场需求量的调查显示,2000-2001年为600~700t,2002-2003年上升至800~1000t,2004年又增加至1500~2000t,2005年再增至2000~2500t,2006年已超过3000t,预计今年将上升至5000t左右。在热销国内市场的同时,北五味子还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商品,出口到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市场,出口量呈逐年增长之热。2005年出口量400~500t,2006年550~600t,预计今年出口量在800~1000t左右,为历史最好水平。每年五味子产新期间,韩国、日本客商及国内药厂、酒厂及饮料厂云集北五味子产区抢购五味子货源。五味子货源也年年攀升,如优质北五味子90年代末仅25~30元/kg,2000年由于上述原因,价格上升为50~60元/kg,增幅达100%,2004-2005年优质北五味子价格攀升到90~120元/kg。2006年,北五味子又逢两年减产,多商深入产区抢购,使北五味子产区统货(红、青货)价格猛升到120~130元/kg;出口一、二级货升为150~180元/kg。目前产区优质五味子货源已很少,总存量不足200~300t。随着五味子的抢购风不止,北五味子价格仍有上升空间。

1.2.2五味子加工市场分析五味子浓缩果汁是用五味子经榨汁、浓缩而成,因其口味独特,主要用于酿酒和饮料等基础配料,国外90%的饮料生产厂商将浓缩果汁作为饮料生产的基础配料,用作勾兑和调味。因此,浓缩果汁作为生产饮料的一种重要的基础配料,主要被应用于饮料加工行业。此外,浓缩汁还可用于果酒酿制原料、化妆品及各种药品的添加剂,混合果汁、蔬菜汁以及啤酒中勾兑苹果汁日益成为国际市场的消费时尚。专家指出,浓缩果汁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近几年发达国家果汁消费量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导致国际市场对浓缩果汁的需求量持续攀升。同时,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对果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浓缩果汁属于绿色纯天然农产品,浓缩果汁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浓缩汁是中国农副产品加工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绝对竞争力之一的产品,也是中国食品产业中最有希望做成世界范围内最大、最强的细分行业之一。由于五味子栽培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基地,原料供应属于买方市场,原材料供需矛盾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浓缩果汁的市场十分看好。

查看全文

领导干部发展观念工作报告

加速经济开展方法改变,是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的主要目的和计谋行动,是处理我国经济开展面对的凸起矛盾和问题的急迫要求。在加速经济开展方法改变中,当局起着主导效果,指导干部肩负着严重责任。但是,当前有的指导干部对加速经济开展方法改变的主要性和紧迫性看法缺乏,在举动上缺乏盲目性和积极性。这个中的深条理缘由就在于其开展观念还没有完成基本改变,科学开展的认识不强。因而,指导指导干部进一步改变开展观念,结实树立科学开展观,是加速经济开展方法改变的主要前提。

主要意义

有什么样的开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开展方法。指导指导干部进一步改变开展观念,促使指导干部尽快解脱传统开展方法的约束,真正树立契合科学开展要求的新理念,具有主要的实际意义。

有利于构成加速经济开展方法改变的思维共识。加速经济开展方法改变,起首需求处理好看法问题。当前,有的指导干部大局认识不强,在开展导向上过火强调地域和部分好处;责恣意识不强,在开展计谋上不克不及准确看法和处置面前好处与久远好处的关系;立异认识不强,在开展思绪上习气于沿用曩昔的方法,以致于在任务中离开实践、急于求成,甚至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明显与加速经济开展方法改变的要求南辕北辙。指导指导干部进一步改变开展观念,有利于促进广阔指导干部结实树立科学开展观和准确政绩观,一致思维、凝集共识,为加速经济开展方法改变奠基优越思维根底。

有利于进步推进经济开展方法改变的实践才能。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开展出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呈现一系列新状况新问题,急迫需求全党同志特殊是指导干部深入看法加速经济开展方法改变的主要性、紧迫性,少些急躁、多些理性,少些盲目、多些自动,使思维和举动与科学开展观的要求相契合,与加速经济开展方法改变的目的相一致。指导指导干部进一步改变开展观念,有利于促进广阔指导干部深化对客观实践的看法,掌握开展规则,抓住并应用好时机,做到“在开展中促改变,在改变中谋开展”,不时进步指导经济任务特殊是推进经济开展方法改变的才能。

有利于废除影响和制约经济开展方法改变的体系体例机制妨碍。我国经济开展方法改变之所以存在“久推难转”、“转而不快”的问题,症结之一就是体系体例不顺、机制不活。比方,一些当地在干部审核评价上GDP情结仍然浓重,缺乏以科学开展观和准确政绩观为根底的准确导向。加速经济开展方法改变,必需起劲废除这些旧的体系体例机制的约束。指导指导干部进一步改变开展观念,有利于促进广阔指导干部解放思维、开辟进步,对峙以科学开展观指点体系体例机制革新,依据改变经济开展方法的要求来推进体系体例机制立异,经过树立科学有用的体系体例机制包管和促进经济开展方法改变。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发展观念封闭因素论文

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的讲话中指出:"21世纪,我国既需要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他特别强调"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是一篇大文章。"为了落实江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把职业教育这篇文章做大,做好,通过教育结构调整,一批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运而生。经过社会多渠道投资办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结构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性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对我国人才结构、教育结构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并针对教育体制改革引发了一系列深入思考。按照终身教育的原则,人们的职业发展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它包括对职业的认识、准备、确立、再准备、转业等不断追求完美的诸阶段。因此,职业教育应该贯穿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始终。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纵向贯通,横向立交,能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式结构。否则,职业教育就不可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和人们的需要,更不能实现健康的发展。笔者认为,要构建这样一个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需要解决好如下几个。

一、克服封闭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1、观念封闭因素:我国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文化和观念的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理念深深地渗透到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了"重普教、轻职教","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文化传统,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O%-80%的水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严重短缺。因此,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来自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巨大阻力。一种普遍地重视"精英"教育,而忽视大众教育的倾向,引发了人才市场上的"高消费"现象。我国现行的分类、分阶段的招生方式以及有些地方采取的"高二分流"的做法,更加剧了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一些学生家长,即使孩子分数偏低,也不愿让他上中职、高职,造成高职学校录取后,仍有不少生源流失。这种观念在人才招聘会上,表现为许多用人单位把录取条件规定为大本以上,使大专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处于被动的境地。这些社会反响和观念的流行,更加强化了"精英"教育在全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体制封闭因素:目前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我国便实行"双轨制"。一轨为高中,它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另一轨为中职,它主要是以就业为目标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虽然除招收高中毕业生外也招收少量"三校生",但多数中职毕业生只能面对就业市场。高职毕业同样是一种教育的终结。可喜的是现在有些省市正在探讨扩大中职接高职、大专接本科的途径,但从体制上仍然是阶段封闭的、相当独立、以就业为培养目标的教育。这种体制封闭的弊端,造成了学生的期冀受限,扼杀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压抑了一批想继续深造的学生的意志,从而限制了职业教育生源的广泛性,造成了目前中职招生十分困难的局面。在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类型的结合上,缺乏灵活、顺畅的接口,使职业教育发展受限,缺乏活力,得不到社区和的重视和支持,限制了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职能作用,造成了教育格局中"冷热不均"的现象。此外,有些地区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有的地方把职业大学、中专升格的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校的二级职业学院和成人高校的管理分别归属在不同的职能部门,造成了相互沟通上的困难。

3、办学封闭因素:国际经验证明,职业教育是多数应用技术性人才终身的重要基地。因此,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历教育,也要加强非学历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功能定位,以及它与社区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在社会人才培训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西方一些国家既有像剑桥、哈佛大学等一批国际一流大学,也存在一大批像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职业学院等从事职业教育的院校,它们之间互相贯通而又各有定位和发展空间,同样得到社会和学生的尊重。而我们虽然建立起一批职业教育的院校,一些综合性大学也成立了二级高职学院,但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专业教学区别不明显;教学过程与社区、企业结合不紧密;职业培训不广泛;开放性办学不足等缺陷。因此,其社会作用尚未被广泛认可。

另外,在教学管理体系上,还有许多与职业教育特色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比如实行学年制,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机会和条件等方面就存在欠缺。尤其在高校扩招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知识水平差距拉大的倾向,班级授课式的学年制教学难以适应新的情况。学年制的管理也限制了一批在职人员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利于终身教育办学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使职业教育呈现宽泛的弹性和适应性,在办学过程中应对包括课程体系、评估模式、招生就业、学籍管理、学生管理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改革打破封闭,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新体制。

二、贯通职业教育的纵向办学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绝不能仅仅理解为数量的增加。就我国目前情况看,已有的教育资源如何整合,结构和布局如何调整和规划,自身体系如何完善使其真正实现内在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认真关注的。任何肌体要健康运转和充满活力,必须有通畅的循环系统,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只是其办学层次中的一部分,绝不能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终结性教育。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发展观念转轨与路径探析

[摘要]为了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职业教育需具有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和长期性,从而转变职业教育的五个观念:教学观、能力观、生态观、专业观、人才观。据此,文章提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基于职业岗位任务与项目驱动的系统化综合实践教学,基于全产业链的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协同培养,基于市场需求的纵向系列化与横向集群化专业设置,基于教学“诊改”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基于层次“高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发展;复合型人才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

《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扩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在全球竞争格局不断变化的今天,实现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已是当务之急,迫切需要更多训练有素、善学肯钻的技能型劳动者,建成一支能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据最新统计,我国有1.33万所职业院校,每年招生数达1000万人,在校学生将近3000万人。在加工制造业、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行业中,70%以上的新员工来自职业院校。预计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将达1.3亿人,其中技工约8000万人,约占总数的60%。可见,我国制造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当前的人才培养远远达不到需求。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观念转轨

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进行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技术变革、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质量变革、以环保低碳为核心的绿色变革、以价值链提升为核心的效益变革和以深度融合为核心的人才变革。为了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职业教育需具有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和长期性,从而转变职业教育的五个观念:教学观、能力观、生态观、专业观、人才观(如33页图所示)。1.体现前瞻性的教学观。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和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推崇,让从业者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较强的通用能力。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技术理论也就成为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实践的参与度,以至于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地适应环境。事实证明,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思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提高实践能力。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企业需要员工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更多的技术理论知识。2.体现基础性的能力观。能力观指的是对能力的看法及基于能力的教学变革。基于对能力的理解,不同的能力观会产生相应的标准、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估模型。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职业教育领域主要有三种能力观:行为主义能力观、整体主义能力观和整合能力观,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能力观经历了从最初的“能力是任务”的认识到后来的“能力是质量”的认识到现在的“能力情景化”的认识,是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目前,新经济常态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催生了职业的更新换代,自然对人力资源匹配提出了“高移”的要求。制造业是工业发展的支柱,制造业的制造方式先后经历了“单件生产—大量生产—集成生产—定制生产—细胞生产”等方式。与之相适应的是,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过程也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生产方式的“人本回归”;二是分工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唯一方法;三是劳动分工综合发展。当前形势下,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两点基本需求:一是制造出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二是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体验和创新流程。这样一来,传统的产业链模式面临解构,其包含的价值链、供需链、企业链都将发生变化,原有的相对紧密的人职关系受到很大冲击,人际交往、技术应用等通用能力必将更加受到重视。3.体现战略性的生态观。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绿色变革,要求人才具有绿色生态观。随着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各国开始意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纷纷提出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原来的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根深蒂固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使得人们绿色发展意识淡薄,从而严重制约了绿色经济的发展。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全社会拥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反映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有必要以十八大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质量”和“效率”为动力,对原有产业进行绿色重组,加紧研发绿色工艺技术,加强行业的绿色管理,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建立并实施绿色制造体系。4.体现先导性的专业观。实践证明,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导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出现不适应、不匹配的情况。服务型制造需要一个开放的制造体系,这个体系要突出价值创造的优势、精益求精的环节,避免出现传统制造业“小而全”的战略,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培养产品研发、生产控制、销售与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但仍有一些职业院校追求“更大更全”的专业设置理念,未形成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区域内企业的人才需求。究其原因,一是部分职业院校观念更新滞后,技术和人才储备不够,攻坚不力;二是部分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滞后,未跟上产业调整步伐。由此出现的封闭的专业设置环境、分散的专业布局和落后的专业调整节奏都是导致职业院校职业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的原因。5.体现长期性的人才观。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重新定义产业关系,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普及应用打破了制造业的传统内涵和外延。正是由于跨产业协作和创新型人才的努力,推动着制造业一步步发展。现如今,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同时也引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因此,复合型人才基于制造业的新生态和新体系而产生。随着需求多样化、技术智能化、新材料普及等影响,未来制造业的基本方向将是“大规模定制”。服务型制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定制服务,在生产过程中增加服务比例,服务关联到产品由诞生到销售的全过程,相应的生产标准也不再固定。

查看全文

中西方现代高校教育发展观念差异性探讨

摘要:高校教育发展观念充分体现出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与价值基础。相比于中国现行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模式,西方国家尊崇学生个性与需求的发展和满足。面对当前就业创业需求普遍增长的高校学生群体,需要我国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及创业教育理念,让学生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高校教育观念;大众化;学生群体;借鉴

随着教育成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和实现经济强国宏伟目标的重要手段,开办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1]。中西方现代思想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还体现在教育发展观念方面,长期以来受到社会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与道德观念的影响,西方国家高校教育发展以学生自我成长为核心,即以学生本身的个性与需要为前提进行完善,并注重社会相关资源的引进与利用。西方高校的发展远远快于我国,很多名校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教师管理体系,并逐渐形成积极的教师文化[2]。我国高校教育尊崇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以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在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等方面体现大众化趋势,而如今也在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希望通过完善教育体系、转变教育发展观念,进而提升高校教育质量。

一、价值观念区别是导致中西方高校教育发展观念差异的根本原因

1.崇尚个人主义的教育思想更注重学生个人的成长空间

中西方的教育体制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尤其体现在学生的个人成长方面,西方社会多崇尚个人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念。在高校教育中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并提倡学生独立性需要通过个人的拼搏获得。相比之下,中国高校教育体制中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会通过较为详尽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在高校学习的不同阶段中逐步提升个人素质,让高校方便管理,可是会造成学生潜力的开发以及兴趣爱好的拓展等方面的局限,尤其体现在课堂的权威性与高度秩序性方面,师生之间关于情感表达不够重视,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促进以及学生个性的塑造。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为了教师教而教”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形成“为了学生学而教”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

查看全文

论科学发展观心得小结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而观念的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新旧观念的反复交锋中才能完成。

发展观念的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思路,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多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思想观念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必须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只重gdp增长而轻视环境保护、只重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只重城市发展而忽略乡村建设、只重财富创造而忽略财富共享等观念仍在不同地方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有的部门和地区领导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这些情况的存在足以说明,要真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并非易事。我们必须对以往的gdp至上与发展失衡的观念加以矫正,积极促成各个地区走上健康、文明、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政绩观念的转变。能否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到位,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能否对科学发展观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并将其贯彻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实现政绩观念的转变。因为,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和具体执行者,他们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反之亦然。但事实上,一些领导干部只注重本地区或本部门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乃至个人的升迁。于是,不管中央如何三令五申反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他们却依然我行我素。这种情况势必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领导干部就要实现执政观念和政绩观的转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发展方式观念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中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树立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观念,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第三产业和创新产业。各级干部都要充分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确保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顺利完成。

消费观念的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还必须实现消费观念的转变。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而且全体公民都要践行,甚至要从娃娃抓起。领导干部首先应该具有忧患意识,认识到我国资源的有限性。譬如,在资源总量、人均耕地状况、森林和淡水的拥有量方面,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弱势状况非常明显。其次要有责任意识,要珍爱资源,为建立节约型政府作贡献。据权威部门测算,我国政府机构的能源消费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节能潜力为15%—20%,节能工作大有可为。最后要具有世界眼光,譬如美国和我国的国土面积差不多,但美国只有3亿人口,其土地使用年限不超过300年,而我们的土地已经被耕种使用了几千年。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我们没有资源优势可言,所以对现有资源一定要倍加珍惜,并且要不断培植开发利用新资源和再生资源的能力。

确立新的共享价值观。目前我国还存在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差距拉大等现象。如果在今后的发展中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社会风险将会因积累而放大。因此,从缩小差距、协调利益分配、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出发,我们必须树立共享发展成果的观念,并通过树立共享价值观、调整初次分配格局、改进现行税收结构、公平配置公共资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政策措施与制度安排来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查看全文

交通行业科学发展观转段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省厅组织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训班的的学习和交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精妙所在,同时也深刻体会到,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邓小平和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立足本职,把握大局,为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本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心得体会归纳如下。

一、通过学习,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教训。改革开放的*年,我们党的头脑清醒了,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一下,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大讨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就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发展观的准确科学,这个目标实现了。政治上的科学发展体现的也非常明显,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而出台这些法律并不是在一夜之间,而是成熟一个出台一个,出台一个落实一个,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不同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和党中央正是总结了这些成功的经验,才提出了具有历史性指导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阶段性的,既指导了改革开放的*年,也必将指导我党我国的各项事业,还将指导奔小康的全征程。

二.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更加地实践科学发展观。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类群体的每一个人都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迎来小康生活。

其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改进作风,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良好的作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要高度重视思想作风建设,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注意顾全大局,切实做到令行禁止,自觉维护国家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大政方针的统一性和严肃性,确保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机关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青年人网整理同时善于把上级精神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注意团结同事,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共同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