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动向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09:13: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展动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展动向

民间融资动向发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民间借贷的现状与特点;当前民间融资动向及发展趋势;区域比较民间借贷风险分析;防范和化解民间借贷风险的有效途径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规模总量不断增长、城市居民参与民间借贷的比例略高于农村居民、融资范围不断扩大、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需求、交易活动由暗转向公开或半公开化、民间融资替代化、融资性质股权化、农村融资趋于产业化、借贷行为趋于理性化、部分资金流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进入成熟期后的民营企业仍达不到正规金融所需的信贷条件、规范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定义模糊、民间借贷趋利性极易导致经济结构性风险、制定相关法律,在法律上明确区别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和非法性、加强政策舆论导向,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建立科学监测体系,跟踪民间借贷变化、加强产业引导,优化民间投资结构等,具体请详见。

一、民间借贷的现状与特点

(一)规模总量不断增长

据对湖南省益阳市50家企业、120户城镇居民和120户农村居民问卷抽样调查测算,至2008年末,全市民间借贷总量约为54亿元,比2004年增加9.52亿元,增幅为21.4%,分别占全市人民币存、贷款总额的8.6%、9.7%。样本企业民间借入资金余额户均规模122.4万元,比2004年增加38万元,年均增长11.25%;样本城镇居民2008年末通过民间借入资金余额户均3.94万元,比2004年增加1.33万元,年均增长9.8%;样本农村居民2008年末通过民间借入资金余额户均3.42万元,比2004年增加1.06万元,年均增长7.4%。根据相关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全市中小企业民间借贷34.29亿元,约占民间借贷总额的63.5%,城乡居民约占36.5%;二是城市居民参与民间借贷的比例略高于农村居民;三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参与民间借贷的比例远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二)融资范围不断扩大

抽样调查显示: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约77%是用于解决生产经营流动资金不足,约23%用于固定资产投产;农户得到民间借贷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分配比例是58∶42;城镇居民民间借贷资金约74%用于投资经商。从益阳市民间借贷投向看,主要集中体现在三大领域。一是农业产业化领域的需求。据调查的100家龙头企业资金需求达83亿元,较上年增加24亿元,增长13%,银行贷款满足率仅为50%,有三成的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资金缺口约38亿元。二是房地产开发领域的需求。据调查,在自筹资金中房地产开发商向民间借贷的资金所占比重下降了约12%。2008年农民住房支出较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了20%、18%和22%,使民间借贷由过去的生活急用转为居住借贷。三是新型工业领域的需求。

查看全文

经济发展态势及结构动向研究

摘要:在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展现出的活力和结构动向,对区域经济协调性、平衡性和国民经济的稳定性、持续性发展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和经济动向。旨在为企业认清经济发展态势,主动适应新常态新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发展态势;结构动向;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企业及组织机构也在通过积极地调整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等方式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努力适应市场变化,寻求新的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国内的经济发生了一些过度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是新常态。在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新常态,自此,新常态一词就成为中国各类经济会议中出现频繁的词汇,也成为时下讨论最激烈的话题。新常态在中国经济发展变化中较为明显,它的出现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让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结构动向对于时下我国深化改革、谋求发展有促进意义,对于企业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提升市场竞争力有着指导意义。

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态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如下:(1)国民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较为匀速的中高速增,增速适宜,更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2)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且在向消费者主导的形式逐渐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居民收入普遍提升,经济成果体现了惠民性;(3)创新驱动下社会经济展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为社会提供了更多优质的就业岗位,人均收入有所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也发生了变化。(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位居前列。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种快速增长的时间持续了30年。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中国经济的净值为10%。进入到新常态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经济净值为7%,并列入世界经济前列。中国经济位列世界经济前列的态势为产业结构转型、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中国经济增速稳定、风险降低。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也表现出相对低迷的状态,但就国际经济环境而言,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新型工业、信息化、现代化、城镇化水平加快,经济增速相对稳定,在世界经济中表现相对良好,而市场开放的政策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相对于新常态之前高度发展阶段,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风险有所降低。(三)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多元化。指出,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的阵痛期,在这一时期产业、组织、制度等都面临着迫切的转型需求。虽然结构转型之路相对艰难,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在产业结构变化中,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最快,其中服务行业的比重超过46%,成为新常态产业结构中的新秀。(四)中国经济市场活跃度提高。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加强了简政放权,并通过一些市场开放性政策刺激市场活力,如对外开放政策等。通过宏观调控和权利的下方,市场企业增量化、规模扩大化。仅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新增企业920万,数量较上年增长60%。这说明新常态下市场活跃度明显提高。

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动向分析

查看全文

配电自动化发展动向分析论文

一、配电自动化简介

配电自动化指: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电力设备相结合,将配电网在正常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计量和供电部门的工作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改进供电质量,与用户建立更密切更负责的关系,以合理的价格满足用户要求的多样性,力求供电经济性最好,企业管理更为有效。配电自动化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性很高的系统性工程,包含电力企业中与配电系统有关的全部功能数据流和控制。从保证对用户的供电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减少运行费用的观点来看,配电自动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技术措施,由供需双方共同参与的供用电管理。包含负荷管理、用电管理及需方发电管理等。需求侧管理的几个内容涉及电力供需双方,甚至与电力管理体制有关,必须通过立法和制订相应的规则,并最终由电力市场来调节。可以看到,电力的供需双方不仅仅是一种电力买卖关系,也是以双方利益为纽带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电力市场环境下,需求侧管理必将被重视。

二、配电自动化发展新动向

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使供电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进一步缩短故障停电时间,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馈线自动化的发展。必须在馈电线路上装设电动开关,配置馈线终端设备FTU,对一些分支线路,还应装设故障指示器,并利用通信系统,向系统提供馈线运行数据和状态,执行系统下达的馈线开关遥控操作命令。非线性负载、电动机直接起动、不平衡负载、焊接设备以及家用电器设备增多,降低了电压质量。电压质量对现代电子设备及计算机系统影响极大。为此,提出系统应对电压进行连续测量和质量分析,噪声越限告警。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无功补偿方式。集成化、智能化和综合化是一发展趋势。早期配电自动化的实施采用发展独立的、单项自动化系统来解决问题,如直接的负荷控制、大用户的远程抄表等,由于配电自动化的功能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其中大部分要求很难满足,且还无法克服在扩大应用规模时确认所需投资的合理性所遇到的困难。这种按"功能定向"的方法,已造成综合化水平非常低并带来若干反面影响,如功能重叠、数据的重复、灵活性很差和维修费用高等。另外,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性很高的系统性工程,包含众多的设备和子系统,各功能、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其本身及其所用技术又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对任一家制造商而言,根本不可能包揽一切。在馈线自动化方面,现有馈线终端设备不仅具有常规的遥测、遥信和遥控功能,且还集成了自动重合闸、馈线故障检测和电能质量的一些参数的检测功能,甚至集成了断路器的监视功能,且有进一步与断路器、开关相结合,机电一体化,发展成为智能化开关的趋势。显著地降低了建设、运行和维护的综合成本,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故障定位和自动恢复送电可以明显地缩短停电时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数字式继电保护、馈线自动化和DMS系统为基础。对于故障定位,国外有人提出使用三种技术综合处理:故障距离计算法、线路故障指示器法以及不同线路区间故障概率统计法,这些信息结合在一起进行模糊逻辑处理。

三、电力线载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查看全文

广播电视制作技术发展动向探索

摘要:任何行业希望长远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脚步,人们通过广播电视节目获取信息,与世界接轨。互联网的产生及大规模运用已经延伸到广播电视制作领域,利用数字化互联网技术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呈现给观众更高水平的广播电视节目。文章分析数字化技术对广播电视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浅析了在未来数字化技术的大环境下广播电视制作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电视;数字化;互联网;发展

1925年贝尔德“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记。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人类的生活、思维方式和信息传播。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现在,智能化、数字化电视正在改变传统电视市场。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震惊世人。如今数字化环境下,互联网与电子科技给广播电视制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大环境下制作出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工作人员需全方面掌握数字化技术,完成有效的信息化采集,更好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分享。

1广播电视制作概况

从光电技术孕育出电视的雏形,再到用红蓝绿彩色滤片赋予电视更多色彩。电视随着技术的改变更加丰富多彩。不再局限于时间、地点利用声音采集和图像采集技术记录过去发生的、正在发生的事实或事件。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直播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足不出户便能看到各大活动、精彩的体育赛事及重要的盛典。毫无疑问电视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互联网技术的诞生,也使得数字化信息技术影响及改变了广播电视制作的传统模式。

2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

查看全文

浅析有机农业未来发展动向

摘要:目前有机农业在西方发展很快,而发展中国家相对差距较大。本文在回顾有机农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世界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得出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对我国有机农业未来发展的启示;进一步对比我国有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从中明确未来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模式,为发展我国有机食品产业提供理论借鉴意义。

关键词:有机农业;发展;环境效益

随着工业的发展,化肥的高投入带来的增产效益,使农民越来越青睐于无机肥,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成为了人类最为担心的问题。有机农业由于其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坚持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逐步在国内外得到大力发展。而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有机农业发展动向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方向。欧、美、日以及大多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对超前,而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诞生有机农业发展理念[1]。有机农业在发展中提倡不使用化学肥料、生产调节剂,以及各种化学合成农药和含有基因工程的产品以及添加剂等[2]。其应用相对较为安全,且大量经过有机安全认证的食品越来越多的投入市场,为人类食品安全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促进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背景以及我国有机农业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并结合本国实情,旨在找出适合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模式以及未来发展动向,进而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1.1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FIBL)和国际有机联盟(IFOAM-OI)关于全球有机农业的近期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有机农业土地约为5090万hm2,有机农地面积占全球所有农业用地面积的1.1%。有机生产者不断增加,有机市场占比份额显著增加,其中以瑞士、丹麦、瑞典的人均消费最高,分别以262、191、177欧元排名前3位[3]。在法国,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主要出自对健康的担忧,而德国大多数人购买有机食品则认为其可降低环境污染,丹麦人购买有机猪肉更倾向于关注动物福利,美国为避免转基因食品选择购买有机食品。尽管各国因区域不同,购买动机不同,但普遍都认为有机农业是相对安全的,其越来越多的购买力扩大了有机产品的市场,促进有机农业稳定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这种发展趋势更为明显。1.2国内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就是有机农业生产的一种不成熟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机农业在中国逐步兴起。最先是中国农业大学开始的生态农业研究,随后国家环保总局也加入了其研究,农业部于198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开始了生态农业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随后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也加入了对有机食品的研究中,率先进入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成为该组织的第1个中国会员。为了发展绿色产品,进行相关的管理活动和资格认证,中国农业部建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的有机农业正稳步发展中。尽管中国有机农业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增加农产品出口,但与世界平均水平还相差甚远。有机食品的种类较少,有机食品销售额依旧偏低,与发达国家的2%的平均水平相比,相差100倍,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2浅析我国有机农业未来发展动向

查看全文

探索孔庙发展动向和文化保护利用

摘要:儒家学派以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的八字核心内容对我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存留时期最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长期被作为一种正统的文化思想体系。孔庙象征着历史传承过程中人们对时代先贤人物的尊重和纪念,其作为儒家思想最有代表性的礼制建筑,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且具有很高的保护和传承价值。文章以江西省的孔庙建筑为例,研究该省孔庙建筑发展动向以及相关的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开展情况。

关键词:江西省;孔庙发展动向;文化保护利用

孔庙是以孔子的姓氏命名的一类具有悠久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作用的、用来祭祀孔子及其家眷以及著名的七十二闲人的建筑。其礼制和规模根据古代不同的封建等级有不同的庙阶。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孔庙的文化内涵从其建筑主体设计的各个方面折射出来,且不同地区的孔庙建筑虽然都是以孔子家乡的孔庙为模板,但都有细节上的差异。如何通过孔庙发展动向的探析做好相关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应当重点进行探讨。

1江西省孔庙建筑分布简述

1.1孔庙的具体地址

江西省在我国存有孔庙建筑的省份中属于孔庙建筑数量较多的一个省份。按孔庙规模大小来分,在江西省的孔庙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是南昌庙。其庙宇旧址位于南昌市中山路银监局的建筑区域。通过对其建筑特征与历史发展年代的对比分析发现,南昌庙始建于宋代,初建时规模并不是很大,现存可见的庙宇规模是经过了明代的扩建工程之后形成的。从南昌庙的布局结构来说,南昌庙包括了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群、东西坊门建筑,在核心建筑群中,又以大成殿为安置孔子像的核心建筑。除了以规模宏大著称的南昌庙之外,江西省还拥有新余孔庙、萍乡孔庙、安福孔庙三个主要的孔庙建筑。其中,新余孔庙位于新余市的第二中学校园内,初建于唐代,后有几次兴建与废弃的经历,以宋代为起始,截至清代,其维修保护次数高达19次。从建筑风格来讲,由于其最终修整年代停留在清代,故建筑风格沿袭了清代的孔庙建筑特点。萍乡孔庙位于萍乡市南门,初建年代同为唐代,是迄今为止江西省内原貌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也有着明清时期的兴废经历。其建筑特色以显著的宫廷式木构建筑特征为主,是萍乡地区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文化活动区域。现阶段,萍乡孔庙已经经过了维修改造呈现出新的面貌。为了将孔庙内部的珍贵历史文物进行集中保存,并利用孔庙的空间结构为更多的珍贵文物觅一个存身之所,萍乡市文化馆的文物组还发起并建立了市博物馆,将经过发掘和整理的多种文物进行展出,将江西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地位向人们做了充分展示。在未来的萍乡孔庙建筑完善和保护的工作中,将继续将后殿区域的厢房进行完善和整修,作为文化旅游景点供游客参观。安福孔庙是现存于江西省安福县的孔庙建筑,这座孔庙与其他孔庙建筑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不仅在最初作为祭祀所用,也是历代官学选定的教学场所。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学宫”。除了上文所介绍的四座孔庙建筑外,江西省在江省的赣州和弋阳地区还分别存在着两座孔庙旧址。

查看全文

高职教师发展标准动向研究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关概念辨析

在探讨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前,有必要对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等概念进行系统还原分析。一般而言,专业(profession)是指“专门”从事的某一职业,强调的是具体业务的作业规范。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强调的是“化”的过程,意指某一普通职业根据一定的标准逐步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社会认可的专业地位。从普通职业到专门职业,需要建立专业标准,包括职业要求、职业条件以及相应的培养、管理制度等等。在国内,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自古有之。2500多年前,孔子开办私塾教育,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近代以来,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并未取得相应的职业地位,相关的职业要求、条件、培养方法的专业探讨也不多见。直至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J.Dewey)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思想[1]。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明确的说明,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并特别强调了教师的专业性质[2]。1996年,以“加强变化世界中教师的作用”为主题的国际教育大会,提出要切实提高教师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建议从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在专业实践中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在职素质培养、参与教育变革以及与社会各界保持合作关系等四个方面具体推进。国内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认识的提高,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强化的过程。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这份具有纲领意义的文件要求: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此,教育部还新成立了教师工作司。以此为标志,国内的教师专业化建设开始作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上升到国家层面,并由政府主导,从制度上、组织上来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由于研究背景不同的原因,目前对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有着多种不同理解。比较公认的看法是:作为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入职后逐步成长发展的过程。其具体要义包括:教师专业化是学科专业性与教育专业性的有机结合,是在组织推动下教师群体与个体在教育环境中通过实践不断自我成长的经历,需要专门部门、机构提供资格认定和管理[3]。因为教育类型的不同,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的内容。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性和实践性的办学特点,要求根植于职业岗位和工作体系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并形成与之配套的教材、课程与师资队伍建设。因而,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包含如下几层特殊的要义:一是强调专业系统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在尊重教师学科专业性与教育专业性的同时,需要更加强调高等职业院校开放办学的特性,更加注重教师基本职业素质的自我提升,更加关注相应行业、企业、产业一线的前沿发展状况,并将之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育人过程中。二是强调理论应用与实践规范的统一。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对专业理论的研究应该着重把握应用层面,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突出“必需,够用”的原则,在专业技能的传授中突出实践、操作的严格规范。三是强调个体发展与群体进步的统一。普通高校教师可以更多地展示自身的学术个性和专业特长,更多地在本学科的精、专、深上做文章,而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更多地体现为对群体基本职业标准的坚守,更多的工作体系对个体的职业要求,以整体的规范性代替个体的独特性。毋庸置疑,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地位的明确,加以一大批高等职业院校特色化办学的实践,高职教师的地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高职教师的地位与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还极不相称。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准构建

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的确立是教师职业成为专业的基本标志。当前,一般把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作为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标准,但其对高职教师的特性明显重视不够。有研究者提出:职业教育教师标准是根据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特性,经有关方面的协商而达成一致,对教师领域重复出现的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程序、活动质量,以及实现以上活动所必须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等方面内容做出综合性规定,并作为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和依据[4]。那么,如何制定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笔者认为,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四个维度:第一,从教育属性的维度看,需要准入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明确的教育属性。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也就是说,要对高职教师的学历、学位、企业经历等基本条件设定准入门槛。第二,从院校特质的维度看,需要企业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姓高名职”,具有鲜明的院校特质,尤其是需要产业、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明晰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区别于本科院校,高职教师需要在参与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过程中,获得实践教学能力和企业实践经验。第三,从管理现状的维度看,需要改变导向。高职院校传统的师资队伍管理以结果为导向,比较重视教师的成果和资历,忽视职业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第四,从教师自身所处的维度看,需要区别对待。因为高职教师自身所处的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对于同一岗位的胜任力要求是不同的。从新任到胜任、从胜任到成熟、从成熟到资深都是专业化的发展过程。新任、胜任、成熟、资深都有一个胜任力要求。根据前述高职教师专业化内涵和维度的分析,因其与企业界存在天然的亲缘性,引入企业界常用的胜任特质理论构建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准就有了前置的可能条件。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力概念[5],其后,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随即风靡美国、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许多著名的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胜任力体系。近年来,教师的“胜任力运动”作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和发展趋势,开始兴起。从胜任评价标准的建构和具体实施过程来看,一般分为岗位分析、建立模型、绩效评价等三个步骤。岗位分析。根据胜任特质理论,一般而言,工作绩效与胜任某一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彼此联系。因而区分高职教师绩效优秀、良好、一般的关键在于胜任特质的不同。岗位分析的过程是通过360度访谈评定的,需要与此岗位有关的高职教师、学生等各类人员根据日常接触给予定量与定性分析。模型建立。行为事件访谈法是目前公认的建立胜任特征模型的最有效的方法。它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察技术,让被访谈者描述工作中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三件事,深层次了解成功事件中所体现出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根据如上方法所收集的信息,从中筛查、归并,获取高职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胜任力要素,构建不同阶段的高职教师胜任力模型。绩效评价。根据模型中确定的维度、要素,实行对应的绩效考评,完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制定。一般而言,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绩效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目的是以此来鼓励高职教师群体不断发展进步,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在绩效评价中,需根据已经建立的模型,反复印证模型的合理性,以实践的结果充分检验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并适时进行反思、调整,从而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化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

三、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动向

总体而言,在实现了标准构建之后,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落实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路径的实践中,从具体的动向来看,必须依靠组织力量推动、群体学习联动、学生成长互动等三个方面努力,并进一步多方协调,形成合力,取得实效。

查看全文

证券业发展特征动向论文

[摘要]:证券业是专门从事证券经营和相关服务的行业。西方证券活动从产生到现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我国证券业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证券业历经风雨,从

[英文摘要]:

[关键字]:

[论文正文]:证券业是专门从事证券经营和相关服务的行业。西方证券活动从产生到现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我国证券业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证券业历经风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序到规范,已经发展成国民经济中新兴的举足轻重的金融产业。在今天,反思证券市场的传统理论,认识证券业的新特征,透视证券业发展的新动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证券业定位的传统认识

证券业在现代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传统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证券业发展动向分析论文

证券业是专门从事证券经营和相关服务的行业。西方证券活动从产生到现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我国证券业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证券业历经风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无序到规范,已经发展成国民经济中新兴的举足轻重的金融产业。在今天,反思证券市场的传统理论,认识证券业的新特征,透视证券业发展的新动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证券业定位的传统认识

证券业在现代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传统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证券业是社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直接通道

在现代经济中,资金是基本的生产要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运转离不开资金。总的来说,家庭部门是储蓄者,是资金剩余者即社会资金供给者;企业部门是投资者,是社会资金需求者。资本的特性是追求价值增殖,因此,社会资金总是要从储蓄转化为投资,即从家庭部门流向企业部门。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即资金融通的渠道主要有两条: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以银行为中介进行的,直接融资则主要是通过以经营股票、债券业务的证券机构完成的。而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证券业。西方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历史和趋势表明:传统的间接融资的比重正趋下降,直接融资的比重已经超过间接融资而逐渐成为主渠道。这就是说,证券业已经成为资金融通的主渠道,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随着证券业的发展,传统体制下银行垄断金融的格局已经打破,证券市场为企业发展筹集了巨额资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证券市场是整个市场体系的“粘合剂”和“润滑剂”

查看全文

谈论移动向计算机网络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通讯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快,而且科技越来越高。而手机的条码业务也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的发展前景是极好的。我们都知道,这项技术在日本韩国已经被人们使用多年,而且成为这两个国家手机通讯技术的重要部分。而从世界范围来看,这项技术也得到了极大地应用。发展前景也很好。我们知道,日韩两国在手机通讯事业上发展很快,他们采用二维码技术使3G技术得以运营,也成为这两个国家的主要联通媒介。而对于我国,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也已经发展多年,渐渐走向成熟,所以我们必须采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才能使我国的通信和世界接轨。

1二维码技术及其在国外的运用和发展

我们都知道二维码技术,对于它的研究最开始是在国外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和日本的两家大企业联手共同研制出来。而他的广泛推广只用了20几年,现在,全世界的二维码制已经有一百多种了。其中比较常用的有QRCode、DataMatrix、PDF417等二十几种。其中QR码由日本Denso公司于1994年9月研制成功,这种技术基本占了日本市场。而韩国主要是应用DataMatrix码(DM码)。韩国和日本的3G技术已经相当的完善了,一般手机的二维码会通过一下这几种形式得到应用,电子票务、移动支付、条码优惠券等。这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说,人们去电影院可以在电影院的网址上下载有座位号的二维码,这样在入场的时候可以免去排队买票的麻烦,可以直接将手机的二维码进行扫面读码就可以了。而去旅游时,人们不必上网查询或者请导游才能对景点获得了解,只要我们用手机扫出在景点设置的二维码,就可以立即获得有关这个景点的信息了。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利用二维码,比如手机的铃声、图片都可以通过拍摄平面广告上的二维码获得。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面,而这种技术也要和无线上网的技术的发展相联系。韩国对这项技术的研发比较早,在早1998年就已经开始研究新一代的手机条码技术,2000年研制成功“ColorCode”———三维码。这种技术是在二维码的发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他要更先进,他还加上了对色彩来表示信息。它的主要优点主要有:(1)视觉的表现力更强,产品的图案、商标和签字都可以利用三维吗制作出来。(2)如果是十万像素的摄像头,不用靠近就可以直接读取了,所以他不用受大小的限制,因此可以印在杂志的小角落里,也可以做成海报挂在外面。(3)三维码解码不用受到限制,他是在服务器上进行的,因此不像二维码,一旦网址改变了就不能用了。所以商家可以随时变化自己的地址,而且不用重新。而三维码的应用现在也越来越多,在日本,人们甚至利用三维码开设了而无须重新。日本电视台甚至利用三维码开设了真正的互动电视频道。

2影响日韩二维码成功发展的因素

我们都知道日韩两国这项技术都已经很完善了,这和这两个国家的先进科技是分不开的。日本一直很注重对科技的研发工作,特别是对IT业的发展,制定了IT立国,推出e-japan战略,更是以宽带化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03年,日本已经建立了世界上速率最高、价格最低的宽带平台。2003年7月,e-japan战略被调整为e-japanⅡ,战略目标也转移到扩大IT应用的新阶段。这两个战略取得了超乎预期的进展。2004年,日本超前提出2006~2010年的IT发展任务———U-japan战略,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一个“实现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而韩国几乎与日本同时,在2004年提出了U-KOREA计划。两国的U战略在有线网络实现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将战略重点从有线的、固定的宽带接入转移到无线的、移动的网络上来,前瞻性地抓住了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制高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的3G网络取得了全面发展,日本通信运营商于2002年推出手机条码业务,并在日本迅速流行开来。可以说,二维码正是响应了U战略的目标:为用户接入无线网络提供无处不在的途径。中国手机条码业务发展现状:2006年是中国的二维码业务产业链迅速形成的一年:2006年5月,中国信息产业部颁布了两项行业推荐标准:GM标准和CM标准,同年中国移动正式推出自己的条码识别业务。轰轰烈烈的二维码业务宣传在2007年继续展开,福建移动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发售二维码(DM码);成都移动开展积分兑换二维码电影票活动在1天之内就召集了10万用户,二维码在手机用户中获得了一定的知晓度。我国现在存在的问题很多,比如说,我国的手机现在能应用这种技术的只有不到50款。而相关的网站,只有几家大企业可以使用。所以发展的相当有限。应用的范围也极有限。

3未来的发展方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