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04:42: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学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学专业

法学专业试题库剖析

摘要法学专业一直是各独立学院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教学水平,也是各独立学院努力探索的问题。考试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试题库建设,指出其对独立学院,对法学专业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开展试题库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试题库

一、试题库建设对于独立学院发展的意义

(一)巩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需要试题库建设

一直以来,独立学院生源质量不高,录取学生的高考分数一般集中在本科分数线的低端,缺乏群体性的优秀生源。同时,这部分学生的特点亦很明显,集中表现在这些学生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独立学院的定位应区别于普通高校,应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实施应用型、创业型本科教育,以培养既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又有很好的开拓性思维,具备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或融合型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质量成为独立学院的建设根本。而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考试,独立学院历来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考试前进行严格教育,加强考风考纪要求,以确保考试公平,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

查看全文

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教育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专业对口率低,法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够。这主要是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未能与社会需求和民航发展相对接,民航特色不突出等原因造成的。本文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探讨加强法学专业学生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民航;法学专业;就业;职业教育

一、我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发展的过程中,对民航人才需求不断加强,但从目前民航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就业状况来看,并不是很理想。主要暴露出三个问题:一是总体就业率低;二是行业内就业率低;三是行业内就业专业对口率低。从2016届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数据来看,截至2016年6月底,总体的就业率为41.77%,而行业内就业率仅达到34.17%,行业内就业专业对口率更是低至3.8%。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在民航行业就业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今年更是跌至不足40%。例如:法学院2014年毕业总人数72人,一次就业率55.6%,行业内就业率40.8%。2015年毕业总人数75人,一次就业率57.4%,行业内就业率24.7%。2016年毕业总人数80人,一次就业率41.77%%,行业内就业率34.17%。就业问题直接导致了法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自信心不足,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等学业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对本专业抱有怀疑甚至抵触的情绪,这集中体现在入学教育满意度低、转专业申请人数多等方面,因此更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准方向,树立目标。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首先,法学教育民航特色不突出,与民航行业结合度不高。目前我校法学专业虽然有统一安排的实习,但是实习单位只面向法院、检察院等公检法机关,而没有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具有行业特色的民航单位。其次,教学体系与民航行业实务的结合度不高。目前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仍主要围绕国家统一的法学14门核心课程,辅之以配备相关航空法领域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是行业内一线的实际工作中能够经常运用到的,理论学习和行业实务存在脱节的现象。第三,学生求职缺乏引导,求职方向存在误区。很多毕业生只关注狭义上的“对口”岗位,即各民航单位的法务部门。但事实上,民航单位的法务不仅岗位少而且人员流动率较低。其实航空法律实务中涉及更多的人力资源和商务领域才应该引起更多毕业生的关注。

查看全文

法学专业司法文书课教学思考

摘要:司法文书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必修课之一,主要任务是在遵循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按照写作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培养学生法律专业性质的写作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很多方面依然有着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文章先分析存在的问题,再提出具体策略,从而促进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法学专业;司法文书课;教学思考

一、法学专业司法文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

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导致最终效果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是会传授大量理论,但一节课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再加上内容晦涩难懂,学生很难实现完全吸收。基础知识是学习司法文书课的第一步,在逐渐加深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水平,对课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果基础不扎实,就好比在建设一座大楼的时候地基没有打好,会对工程整体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教师要意识到基础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才能确保后期学习顺利进行。

(二)没有把握好教学重点

查看全文

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探讨

摘要: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性”标准包括科学性、易学性和公开性三个指标。其中,科学性指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考核方式的采用科学合理;易学性指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设置契合大多数高校的需求且易于模仿;而公开性则指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处于公开状态且便于学习者获取所需信息。

关键词: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科学性;易学性;公开性

示范,意指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1],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而言,示范性是其存在的基础,而示范性的有无也应作为考核其建设成败的关键。当前,对于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示范性”的判断,我国尚缺乏明确标准。在此情况下,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性”标准进行界定尤为必要。考虑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是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发挥示范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将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性”细化为科学性、易学性、公开性三个指标,并通过对上述指标的解读来实现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示范性”标准的构建。

一、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科学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2]。人如此,课亦然,被遴选为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的课程必定是设置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这是因为本身缺乏科学性的课程难以发挥示范性作用,而且即便这些不具科学性的课程被确立为示范课程,其发挥的示范作用也是负面的、消极的,无助于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正确建设和良性发展。基于此,应将科学性作为判断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示范性的首要标准。

(一)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科学性的解读

查看全文

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我国高校法学专业当前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利于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影响法学教育质量的提高。理工科高校法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利用本校的理工科平台,根据赖以发展的理工专业领域和层面,划分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学专业方向,实现“法学+理工”的结合,并满足国家法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设既满足社会需求,又能体现本校特色的新兴学科课程。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法学;课程

设置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设置不科学、课程体系不完善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课程改革向来被认为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要培养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必须首先建立并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

一、当前我国高校法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当前我国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设置严重趋同,缺乏特色。针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教育部确定了16门核心课程,而各高校为满足政策要求,在教学学时总量的要求下放弃自己的学科特色课程,致使全国法学教育培养方案“一盘棋”,呈现出课程设置单一性、同质化特点,不利于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高校培养不同领域的法律人才[1]。第二,没有提供法学相关课程。一些与法学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很多法学院校都没有开设,严重影响法学教学质量,不利于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毕业生回访的调查明确显示,辅修了会计、金融等二学位的法学本科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同时用人单位反映,其急需具有较高财务管理水平,融会企业管理、法律知识的财务总监、总设计师、法务总监等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第三,实践性课程比例偏低。虽然实践教学已获得广泛重视,各高校致力于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但考察法学院实践教学开展情况可以发现,受资金、师资的影响,实践教学的形式化现象严重,实践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低,实践教学的各项考评机制也不完善。

二、国内部分高校法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考察

查看全文

高校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是法律职业人资格考核的一部分,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法学教学是造就法律人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主要以培养理论为主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近些年来,二者关系愈加紧密,既有互动也有影响,但均以培养法律思维为根本基点,以培养成就法律职业人为目的。尤其在司法考试改革后更应权衡二者关系,求同存异使二者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关键词:司法考试;法学教学改革;应用型法律人才

2002年3月,我国开始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该制度是沟通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律人才筛选的一座桥梁;它不仅有利于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还会对我国法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起到引领作用[1]。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引起了司法界的热议,司法考试制度将要面临着重大变革,高校法学专业如何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成熟的法律思维和熟练的实践能力也成为了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司法考试与法学专业教学的关系

司法考试是考察法律知识掌握完备与否的较为客观的标准,法学教学是造就法律人的最主要的方式,二者相辅相成。(一)司法考试与法学专业教学的良性互动法学专业教学是不断培养学生法律思维逻辑能力和夯实法律知识基本功底的过程。司法考试通过主客观试题考察基础知识、思维逻辑和实践能力。二者均以法律基础知识为重要组成部分、以法律思维逻辑为根基、以法律职业化为根本目标,法学专业教学开设的主要核心课程亦为司法考试主要的考察方向,司法考试所运用的考察方式也逐渐为各法学院所用,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二)司法考试对于法学专业教学的引领作用随着司法考试制度的愈加完善,其可借鉴之处愈加显现出来。受大陆法系的影响,我国的法学专业教学一直致力于培养法学研究型人才,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司法考试更侧重实务问题的考察,引起了法学专业教学界的重视。通过课程安排以及课内实践环节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由此可见,司法考试对于法学教学的发展功不可没。(三)司法考试对于法学专业教学的不利影响不可否认司法考试对于法学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但司法考试对于法学专业教学的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近些年来,法学专业学生对于司法考试愈加重视,视为就业的过关卡,由此“司法考试中心论”日渐盛行。这种风气的盛行致使法学生呈现出基础功底不扎实,法律思维不成熟却一心想着通过司法考试的状态。由此可见,司法考试改革背景下法学专业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法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高校法学专业在线教学趋势分析

摘要:高校法学专业开展在线教育,既要遵从高等教育和在线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契合本专业的学科特色与实践需求。以分类设计为前提、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资源建设为保障、以多样互动为方法、以案例教学为途径、以法理阐释为引领,是法学专业开展在线教学的六个要旨。未来,法学专业开展在线教学,将呈现基础课程均质化、前沿课程个性化、教学平台市场化、教学资源网络化、培养模式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法学;在线教学;高校;法理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在线教育成为新兴领域,在线教育市场成为互联网的一块重要版图。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使得居家办公、在线学习成为2020年中国和世界的流行词与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在线教育,如何把在线教育开展好,是迫切但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就高校法学专业而言,开展在线教育既要遵从高等教育和在线教育的一般规律,学习其他学科专业开展在线教学的成功经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又要契合本专业、法律实践领域和法治建设要求的学科特色与专门需求,设计好在线教育模式,保障在线教育质量。从未来发展看,既要考虑近期特别是肺炎疫情期间法学专业教学要求,也要思考法学专业在线教学的中长期趋势和发展规律。本文拟结合近年来在线教育的发展态势,以高校法学专业在线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为分析对象,就高校法学专业在线教学的要旨和趋势,略抒己见。

一、法学专业在线教学的要旨

1.以分类设计为前提。高校法学教育涵盖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其中,本科又可以区分为低年级、高年级和第二专业等类型,硕士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硕士又区分为本科为法学专业和本科为非法学专业两种类型。和其他学科专业一样,高校法学教育的课程有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扩展课程等区分。就能力培养目标而言,除法律人所需具备的法律技能和思维方式外,法学专业教育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还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考虑学业压力负担[1]。基于此,本文认为不同年级和类型的法学教育应当凸显各自的重点,法学在线教学必须深入分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和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本科低年级侧重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传授,注重开展法学经典阅读和法治国情教育;在线教学应引导情境设计和语境转换,帮助学生迅速完成从高中向大学、从外界压力型学习到自主激励型学习的转换。本科高年级着重法学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着力加强从材料中提炼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线教学应注重训练学生搜集整理法治实践素材,运用法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提升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法学硕士侧重本学科核心文献和理论脉络,围绕本专业的核心问题、重大问题、前沿问题开展学习研究;在线教学侧重对学生研究进展、阅读深度和理论梳理的指导和考察,着重引导和指导学生培养法学研究能力。法学专业硕士学位(法学)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和法学素养进阶;在线教学应围绕网络资源平台,培养锻炼资料检索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实践应对能力,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法学专业硕士学位(非法学)注重建立法学知识框架、形塑法律思维方式,强调知识迁移能力对法学专业学习的作用;在线教学亦应当围绕网络资源平台,培养锻炼综合运用本科知识和法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更为侧重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的传授,在线教学要注重通过讲授和作业确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法学专业扩展课程,更为侧重知识运用和专业拓展能力培养,在线教学要注重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把已有知识扩展到新的知识域和问题域。2.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在线学习不仅意味着师生所处物理空间的变化,更在于教育理念的变化。从物理空间看,囿于互联网技术目前的发展阶段水平,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比,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即时互动还有差距,特别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和心理情绪的即时综合表现的把握还存在障碍。线上学习,弱化了教师的即时观察判断,更多依赖个体辅导、作业考查,在线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2]。从教育理念看,在线学习意味着教育理念从知识理论传授传播到知识理论创新建构的转变,更为强调学生通过在线自主学习并开展创新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3]。因此,疫情防控情况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得更加突出,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转换[4]。就法学专业学生而言,构建自主学习能力,意味着以下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和锤炼:一是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学术文献、法律法规、裁判文书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应当设计相应的阅读指引和阅读书目指导辅导学生。二是知识重述能力,即对某一个知识点以自己的语言和逻辑加以重述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三是提炼问题能力,要能够从学术文献和法律资料中自主提炼具有价值的问题,结合所学法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是沟通交流能力,能够与教师、同学、亲友乃至陌生人交流,具备更强的沟通能力,综合民众感受,结合专业知识讨论问题。五是时间管理能力,在居家学习、线上教学的情况下,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处理好自己的学习时间与家务时间、休闲时间等之间的关系。3.以资源建设为保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线下教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同时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当前,开展线上教学的可行性和优点,就在于互联网空间的充沛教学资源和优质教学平台。仅凭一本教材教授一门课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如何真正利用好网络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还在探索之中。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学放大了这个问题,各教学平台限免开放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不足的问题,但仍值得我们结合各学科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做深入探索。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法学专业在线教学的外部资源相对丰富,但属于法学教育自身的教学资源还比较有限:一是法学核心课程还未形成系统的、品牌化的线上课程资源,部分优质课程零散地分布于各教学平台;二是尚未形成具备重要影响力的法学教育线上平台,即无论是独立的法学专业线上教学平台,还是现有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法学教育板块,均需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权威性;三是法学教育所需网络资源缺乏高质量整合性平台,网络数据库之间的壁垒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构成了障碍;四是对法学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缺乏发展规划和质量标准,特别是对法律文本、裁判文书等类型法律资源,应当制定权威质量标准;五是各方面重视程度和资源投入还不够,特别是针对法学专业线上教学的专门投入还不够。就法学专业在线教学的外部资源而言,除了需建设将外部资源引入法学教育的有效机制和平台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重视程度不够,例如裁判文书网有近一亿件裁判文书,法学教育对其系统利用还很不充分;其次是法律实务人才的有机参与还不够,缺乏将实务人才规范有序引入在线教学的机制;最后是实习实训平台建设落后,法学人才的实习实训应当在全国层面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由中央政法机关和教育部协调推进建设。4.以多样互动为方法。在线教学意味着把大量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留给学生自主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独自学习、闭门学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乃至学生与其亲友之间的多样互动和对话[5],应当成为在线学习的主要方式方法。由此,诸如翻转课堂之类的教育教学改革,将因为线上教学大力推广和外在环境约束(例如肺炎疫情),得到进一步深入实施[6]。通过较为周详的教学设计及其实施,学生将在多次互动中反复温习重要知识点。这些在互动中反复接触和思考的知识点,相对于教师讲授,学生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一是加强师生互通,包括所有学生在场的互动,规定答疑时间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小组)的互动,通过Email的答疑和互动,等等。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精心设计的互动主题和作业方案分不开。就法学专业而言,后文将要讨论的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法理阐释,均是设计互动主题和作业方案的切入点。师生互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去提炼和琢磨法律文本、案例、生活实践和阅读文本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二是重视学生互动,通过建立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班级竞赛等学生之间分工合作乃至竞争的方式,推动学生利用社交工具开展自主学习、交换学习资源[7]和沟通学习体会。实践中,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对同一知识点或者理论问题,收集若干裁判文书进行比较,从不同理论视角展开分析讨论,从不同诉讼参与角色展开思考等,都意味着在互动中对该知识点或者问题可能有更加深入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对学生互动中的分歧点和共同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相关问题。三是互动形式多样,包括课堂讨论、留言互动、电子邮件沟通、作业批改等。互动过程的可记录性和教学过程的可测评性是在线教育的重要特点[8],教师可以通过更为便利的方式组织、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互动过程,并予以评价。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观评价性相对更高,多样化的互动能够对学生专业能力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从而尽可能避免单一测评方式的局限性。四是模拟具体情境。法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应当注重以实务情境为模拟,但这不意味着法学教育只关注诉讼情境的模拟,而是应该展现法律实务的多样性和全貌,对不同情境各有侧重。诉讼情境模拟,注重学生的角色扮演作用,强调角色间的争辩;非诉情境模拟,注重理解交易本质和合作需要;生活情境模拟,注重引导理解社会民众不同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立场。5.以案例教学为途径。案例教学是法学的特色。在线学习更为强调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和情感触发。法学教育不缺乏事例和案例,难点在于如何选择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事例案例和承载重要知识点的事例案例,如何帮助学生形成从事例案例中发现问题、提炼要点、展开分析的专业能力。一是重视发现生活世界中的代表性事例。以肺炎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为例,疫情防控要求减少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这意味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来自互联网。教师需要及时关注互联网动态,从中发掘提炼好的事例和问题,引导学生从浩瀚的互联网信息中发掘其感兴趣并与学习直接相关的事例,从中提炼问题并加以讨论。学生日常使用的微信、支付宝、淘宝、抖音、微博等应用,日常接触的快递、垃圾分类、高铁、地铁等,都有可供讨论的丰富事例和裁判案例,关键是如何将其与所学习课程的知识点形成有机联系。二是关注法治事件,深入了解重大法治事件、重要制度变迁、热点案件背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互联网为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法治事件资料、分析理解背后的问题提供了便利。其中,整理分析法律法规的立法史资料,有助于培养法科学生的历史意识;系统分析巡回法庭、专门法院、机构改革等制度变迁,有助于培养法科学生的制度意识;研讨分析热点案件的法律问题及其社会反响,有助于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增强其社会意识。在线教学语境下,应当推动学生把更多精力和时间花在类似问题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之上。三是强化裁判文书研读。线上学习的弊端之一,是师生之间面对面研讨案例只能通过线上方式进行,缺少线下交流的即时性、“冲突性”,从而对知识点的深度掌握可能是不够充分的。但从另一方面讲,也为更加理性缓和地研读裁判文书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裁判文书所覆盖知识点,以及裁判文书中法院的立场和处理方式,都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入和鲜活地看待理论和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裁判文书需要相当的数量和深度,才能避免学生被个别或者少数裁判文书的立场所局限,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认知。6.以法理阐释为引领。在线学习凸显了研究性学习、深层次学习的重要性和优势。对法学教育来说,研究型性学习有助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9],对法学、法律、法治现象背后的法理加以追问和思考。法学专业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应当是阐释法理。从具体教学方法来看,阐释法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阐释法谚中的法理。法谚是法律思想和法律智慧的重要载体,经由法谚,可以发现法理、传播法理、阐释法理和证成法理。围绕法谚开展教学,可以培养和检测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和分析运用能力。关键在于选择与知识点高度相关的法谚、设计针对性考查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法谚中的丰富思想及其承载的具体法理。二是阐释法典中的法理。当代中国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法律中设计了总则部分,而总则部分的法律原则又是法理的典型载体。阐释法典特别是法典之法律原则部分的法理,对于掌握该领域基本的法律理论、法律精神、立法目的、核心问题、历史脉络乃至理论热点,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三是阐释典型判例中的法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公布的指导性案例,各级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是法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对象和素材。法学专业线上教学,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公开的、易获得的教学资料,组织学生研读思考,阐释其中涉及的法理。四是阐释生活中的法理,“由生活发现法理,以法理透视生活”。上文已经论及从生活世界中发现线上教学的素材,更进一步的工作则是阐释其蕴含的法理。应当逐步收集整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生活事例,将之体系化、规范化,将其与理论文章、裁判案例相关联,注重深入研讨那些对阐释法理、发展法理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活事例。五是阐释经典文献中的法理。经典具有温润心性、启发新知的独特魅力。法学专业学生阅读经典的对象应不限于法学文献,而应广泛阅读各学科经典。对于本科高年级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法学学科来说,研读经典、阐释经典中的法理,有助于其最快速度接近法学思想的高维层面。悉心阅读、反复讨论经典中的法理,是线上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法学专业在线教学的趋势

查看全文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探析

摘要: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法学实践教学是培养法律职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构建完善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有效地实现2011年教育部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法学实践教学中,应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局面;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卓越法律人才;法学;实践教学

2011年教育部与中央政法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其重点是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出一批符合我国法治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律专业人才,即能够灵活运用法律理论专业知识及法学实践技能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深化我国法学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法科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加大法学实践教学义不容缓。法学实践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使学生的法律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进而形成法律思维习惯,进入社会后能够尽快满足法律实务工作需求。探索科学有效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目标。

一、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下的法学实践教学的意义

根据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来强化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法学专业法律教学实践性和应用型建设,有助于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法学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借助模拟法学教学培养模式和实践指导性法律理论操作的融合来帮助法科学生有效掌握法律的实践真谛,切实使学生法律实务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升。通过对美国、英国等一些国家的法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可以得知,地方高校法学实践性教育教学在完成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若干意见》规定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教学培养目标是要将法律专业人才教育的法律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坚持走理论和实践并举原则[1]。在法学教育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法学理论教学而不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导致其理论专业知识缺乏实效性,最后使乏味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现代法律实务部门解决官司纠纷和案件开庭审判等工作需求,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若干意见》还确定了基于卓越法律人才教育模式下高校法学实践教育教学的指导原则:高校法学教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和输送大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卓越人才及西部基层法律卓越人才的法律人才方案,其中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与实践性于一体的人才方案作为核心指导原则。所以,必须将法学实践教育教学模式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从根本上提升法学学生的实务业务能力,为实现法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法学实践的现状

查看全文

法学专业蒙古语授课研究

一、内蒙古师范大学法学专业蒙古语授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法学专业蒙古语授课学生教育现状。内蒙古师范大学法学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现已招收2014期本科生;从2006年开始招生蒙古语授课学生,至今共招收了10期蒙古语授课班,历经12年,已初具规模。首先,从生源地来看:学生来源于通辽市、兴安盟、辽宁、呼伦贝尔、赤峰、青海、新疆、黑龙江等八个地区的学生,其中通辽、兴安盟、赤峰学籍的蒙语授课生占绝大多数。其次,目前能够用蒙古语授课的课程有,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法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商法学、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学、合同法学、国际司法学等,并且教学大纲和教材配套、教案系统、课件完整、试题库已建立。第三,学生的司法考试通过率在区内设置法学专业蒙语授课班的学校当中,名列前茅。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和相关事业单位考试,报考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其他相关单位的蒙汉兼通岗位,为他们的就业提供了极大的优势。第四,行业参与情况,法学专业在实践教学合作单位的选择上,主要是以法院为主,同时也与其他法律实务部门如检察院、公证处、律师事务所、仲裁委员会、消费者协会、企业等合作。其中也不乏参与一些蒙古语诉讼的案件,积累经验。(二)法学专业蒙古语授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由于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一直不被看好,高校本身也缺乏正确全面的价值导向、教育理念,有的法学专业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同简单的实践教学混为一谈,对它的了解非常浅薄。2.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目前法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大都停留理论层面,使得实际操作与创新创业能力理论教育脱节。其具体表现在:首先,法学专业教育中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根本上忽略了创新和创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教育。其次,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把普通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混为一谈的现象。如,将案例分析、模拟法庭训练和到公、检、法、司机关的短期实习作为实践环节的重点是远远不够的。3.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体系不完善。按照内蒙古师范大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优化课程结构,强化专业基础,突出专业特色,注重实践应用,培养能力素质”的指导思想。但是蒙语授课班的课程设置与汉班没有明显的区别,民族地区应当设置一些彰显民族特色或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欠缺。教师的角色不仅是向学生传递课本知识,还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发展实际及教育目标要求,随着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成长。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高,法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涉及的知识非常宽泛,对实际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的要求也高。但目前法学专业蒙古语授课的师资力量严重欠缺而且教师大多专注于法学理论研究层面,相对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二、提升法学专业蒙古语授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

(一)改变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学生被动的学习,一般老师讲课“满堂灌”,很难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个人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无论是政府、高校还是家长必须转变固有的传统观念,特别是教师的角色必须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培养大学生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二)提供多种形式的蒙古语授课法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创新创业教育不单单是高校自己的事情,也是整个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为蒙古语授课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专门的政策组织保障,为他们提供场地、资金、实践基地等多方面的扶持,配备急需的工具设备。尤其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法律援助站、法律诊所的建筑社等方面需要政府重点扶持。只有把理论教育和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才能达成教育目的,教学效果才能提升。(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法学教育需要有一支能够指导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加大对现有师资力量的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多途径与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仲裁机构、公检法等部门合作,参与法律咨询、社会调查、案件诉讼等实践活动而提升专业技能。(四)形成良好的法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部矛盾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和延缓作用,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氛围,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因而高校应该重视营造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加强高校之间、社团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他们能力的提升提供平台。如聘请一些资深的律师、检察院、法官到法学专业兼职,以弥补教师实践缺失的现象。尤其蒙汉兼通的教师通过在在司法部门挂职锻炼,使教师能够更多地接受实践锻炼,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至课堂,这样既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又增强了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五)加强创新法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法学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教学有效衔接。加强教材建设,借鉴其他院校有效的教学范例,编写适合蒙古语授课学生的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在编写蒙语法学教材时,针对蒙语授课大学生的本身的特殊性,可以适当地加一些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案例分析时可以选择性地加蒙古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例子等。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蒙古族人民的智慧结晶,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可应用于法学教育的资源,同我们的现在的法学教育也有很多契合点。为蒙古语授课的法学专业学生从事律师执业提供便捷,可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些实务课程如,法官实务、律师与仲裁实务等课程来提高其参加蒙古语法律诉讼中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应对能力,以及运用法律思维、法律方法去解决相应纠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贤芳.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改创新,2013,(6).

查看全文

法学专业求职自荐信

求职自荐信

您好!有机会向贵单位递送自荐是我的荣幸。在庆幸之余更要感谢您在工作之中给予阅览。

我是XX大学经济法系应届毕业生。我们经济法系自设立至今虽仅有十年,但在一所理工大学里却显示出了她的活力与生机,是校园中最活跃、最引人注意的亮点。经济法专业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他们正兢兢业业地工作,我身为学院的一员,为此感到骄傲!

作为一名法学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我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通过紧张的学习生活,我已经熟悉并掌握了有关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部门法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之余,积极投身法律实践工作中,使自己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社会经验。四年中令我欣慰的是:连续两个学年,四次获得奖学金,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我把这些作为向上的动力,朝着更高的目标奋斗。

作为一名理工大学的学生,在培养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也渗透了理工科优良的作风,在我的身上,您会看到工科学生的扎实、看到理科学生的冷静。综合发展自己,成为文、理、工兼具的好学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我继承了中国农民的勤劳、坚韧不拔和不怕苦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我边工边读,直至顺利完成学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发扬这种精神,爱岗敬业,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