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03:34: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外法系教学地位研究
案例教学法为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佛#哥伦布#兰戴尔所创,它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法学院协会著名的会员法学院进行系统性和评判性分析而采用的标准化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一般不要求讲解抽象的法学理论,而是根据作为教材的案例集,先由学生课前准备形成自己初步的意见,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共同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案例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促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和讨论法,注重法学理论的灌输,而对法律的实践教育重视不够。因此,在近年的法学教育中,源自英美法系的案例教学法得到了法学教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但是,笔者认为,在对待英美法系案例教学法方面务必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事实上,案例教学法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应用之初,其批评之声就不绝于耳。雷德里克指出,案例教学方法实际上只适合于教授普通法,而对于教授成文法和其他教材来说,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将更为合适。[2]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存在多方面,对其加以揭示并在法学教育方法中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科学定位,有助于法学教育界对其正确加以应用,有助于教师在利用案例教学法的同时能够对其不足之处予以及时纠正。
一、应用英美法系案例教学法应该注意的几个
问题历史上对英美法系案例教学法虽然也不乏反对和批评之声,但是系统性的分析评价还显然不够。笔者认为,在我国法学教育中,英美法系案例教学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英美法系案例教学法必然会受制于我国法律历史传统。美国法属于英美法系的代表,与大陆法系相比多采不成文法,除非某一项法例因客观环境而需要制定成文法,否则只根据当地过去的习惯来评定谁是谁非,即强调要"遵循先例"。不难发现,以案例教学法来传授美国法显然是一种捷径,不仅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所讲知识,也更符合学生未来司法实践的思维习惯和具体操作方法。我国的法律制度基本上属于大陆法系,与判例法相比,大陆法系的特点在于强调成文法典的权威性,重视法律的理论概括,讲究规定的逻辑性、概念的明确性和语言的精练。与此相适应,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制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系统完整地把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也符合大陆法系以成文法典进行案件判决的过程需要。
(二)英美法系案例教学法与我国目前的教学制度难以完全适应。案例教学法通常只适用于部分学生,常常是那些思维敏捷和口才较好的学生在课堂辩论中出尽风头,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常常可能是一言不发。而且案例教学法通常都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法律知识的积累,一般它只适用于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课堂教学。
(三)英美法系案例教学法难以满足大陆法系法律科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求。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践过程,在我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已经形成了相当严谨的法律科学理论体系。但是,案例教学法的天生缺陷是难以让学生获得系统和完整的法律知识,案例教学法倾向于把法律科学描述为一种各部分毫无联系而又彼此孤立的碎片,其所传授的法学知识必将是既不具有连续性,又不具有稳定性。这里并不是否认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科学性,而是与大陆法系相比,各自法学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基础不同。英美法系的法律科学主要是建立在判例法基础之上;大陆法系的法律科学则是建立在制定法基础之上。在英美法系国家给学生讲案例本身就包含法律知识的传授;在大陆法系国家给学生讲案例通常只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而要利用案例直接传授法学理论知识,由于大陆法系法律科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显然是相当困难的。
两大法系行政法研究论文
一、两大法系行政法的差异
1.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观念的现代转变必然要求行政与法的结合,即行政法的产生是行政与法结合的一种结果。法治主义价值确立为国家观,是行政法的概念获得现实基础的思想条件。当行政活动贯彻法治主义原则时,才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行政法概念。由于各国行政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同,各国行政法理论对行政法的概念表述也不尽相同。
英美法系国家中,最早给行政法下定义的是英国著名法学家奥斯丁。他在《法律学》一书中认为,公法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宪法,另一部分是行政法,行政法是规定主权行使之限度与方式的法。
两大法系在行政法概念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英美法系的学者更注意从控制、防止行政权力膨胀、保护私人利益的角度分析行政法概念;而大陆法系国家更侧重从国家管理的角度确立行政法概念。第二,英美法系行政法学者侧重以法的支配原理为基础构建行政法的概念;而大陆法系国家侧重于从权力的需求与公共利益的角度思考行政法的概念。第三,英美法系的学者们通常是从狭义的角度理解行政法的概念,其内容比较狭窄,如美国的行政法概念就不包括试题法和内部行政法;而大陆法系的学者们理解行政法侧重于其广义内容,既包括实体法又包括程序法,既包括外部行政法又包括内部行政法。
2.行政法的地位:作为宪法组成部分的行政法与独立的部门法
政法系团总支党务工作总结
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组织部的周密部署下,政法系团总支开展了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找出差距,更好地开展工作,现将政法系团总支党务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系党课的工作
(一)培训目的
入党积极分子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自觉加强思想理论修养,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发挥自身作用,从而在各方面积极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二)培训情况
1、政法系分党校自成立以来已成功地培训了四期的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必须经过团支部召开团员大会进行推优。团总支讨论确定推荐名单后,指导入党积极分子填写《团员入党推优表》,并由团总支书记填写团总支意见。
政法系暑期实践活动个人总结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无论是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之后,才能成为真理。一切理论也只有通过我们的切身实践才不至于成为空洞洞的说辞。
出于学以致用的目的,我参与了我校组织的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通过这次的实践我学习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让我对以往的学习发生了新的思考。
政法系的活动分为两块。
其一:就是去平原路以西的方庄进行普法宣传。活动期间,同学们顶着三十七度的高温在阳光下直晒还乐此不疲的发着传单,为群众们讲解。从他们的身上不难看出我们新一代学生的法律信仰,他们的精神和毅力足以让每一位行人感动。但是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形形色色的事情又显出了迷茫;作为一名法律人对法律的信仰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都曾经怀疑过,甚至还曾经断言:“法律只是上层人打压下层穷苦百姓的带着鲜血的圣经。”,面对社会这个大熔炉,我们即将被融化,虽然我们都很清楚的知道,这一切都来源于我们的社会经验不足,法律知识也没有系统化的原因造成的;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怀疑了,真的怀疑了,法律信仰也产生了空前的危机。
其二:实践的第二阶段市区解放新村去演出和普法。我们的任务就是作为观众,至于普法吗,我认为自始至终就是失败的;普法的过程和结果就不用再说了,现在就讨论普法的内容;就内容而言他们大多谈论的是传单内容——婚姻法,而传单的内容这是也挺让我疑惑!我个人认为这是活动最大的败笔。针对法律只是极其匮乏,甚至是没有法律知识的村民来说,强调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无疑是暗示他们:“喂!你看你们的丈夫或妻子有什么侵犯你们权利的地方们,如果可以的话你们可以离婚啊,用法律来维护你们的权益。”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的普法活动根本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唯一庆幸的是村民们仍是把我们看做学生,只是陪我们玩罢了,也够难为他们的了!
相对于那些艺术系的演员来说,我们是自叹不如的,他们的成就是那么的立竿见影,而我们的讲解不仅让部分别人疑惑,还让自己也竟起疑窦,想想也实在可怜啊!
政法系学生会工作计划
*年第二学期已经开始,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即将迎来女生节和北京市大学生运动会,一系列的活动需要我们的参与;而我系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和制度化建设任重道远,更需要我们的积极探索。为了更好地开展好本学期及之后的工作,在充分结合院系要求的情况下,我代表学生会作计划如下:
1、加强学生会的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设
学生会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是学生会本学期第一工作重点。学生会将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工作:
1)学生会干部选拔规范化和民主化。
干部素质的高低,组织和办事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学生工作能否开展、能否高质量的开展。如何选拔出最有能力的学生来担任学生会干部,是学生工作至关重要的任务。
但怎么样选拔干部才能够做到合理、公平和有效呢?回首我系的学生会干部选拔工作再结合现状,显然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的。
当代两大法系教育价值观的对比
本文作者:董琳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法学教育价值观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主体对法学教育与自身需要和利益的关系所形成的稳定看法。它本质上是客体———法学教育在人的头脑中的能动反映。〔1〕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出于对法学教育的不同需求,形成了不同的法律教育价值观。而我国近几年虽然也开始对法学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但是多数学者的研究仅局限于对法学教育的实证考察,并没有建立起理论探讨的可靠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对两大法系法学教育价值观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明确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路径。
一、对两大法系法学教育价值观的考察
1.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价值观英美法系国家实行的是职业素养价值观。所谓职业素养价值观指的是社会主体对法学教育价值的认识,主要定位于满足法律职业的需求。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法学教育的目标被界定为培养法律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注重学生实务技能的训练,而不是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在英国早期的法学教育中,以学徒制为特征的律师学院是培养职业法律家的专业机构。它采用实践性的、非学术化的教育方法,向学生传授实际应用法律的知识和技能。而大学中的法学院,对学生教授的只是罗马法和教会法的内容,并不学习本国的法律。〔2〕直到1971年ORMORD报告的出台,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相脱节的现象才有所改变,法律教育开始由法学院承担,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开始成为大学法学教育的主导价值观。〔3〕受英国教育制度的影响,美国的法学教育也是在学徒式教育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到20世纪初,在法学院协会的推动下,法学教育才开始从学徒制培养模式到正式的职业教育模式的重大转变。〔4〕如今,美国的法学院的教育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法律实务人才,培养职业法律人就是法学院的使命。2.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价值观大陆法系国家奉行的是理论素养价值观。理论素养价值观是指主体对法学教育的认识,主要定位于法律科学的研究。在这一价值观的影响下,法学院侧重的是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而对于法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教授。德国现代法学教育始于19世纪初著名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的改革。威廉•冯•洪堡认为:在大学教育中,第一要使学生对于各种科学的统一性有相当了解,其次要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能力。大学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从事研究的一种引导,而学生的任务是独立地研究。〔5〕在威廉•冯•洪堡的影响下,德国构建了传统的法学教育体系,后来虽然几经变革,但威廉•冯•洪堡提出的教育思想并没有动摇。直到今天,德国法学院仍然以威廉•冯•洪堡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教育,法学院的授课和研讨,具有浓烈的学术性和理论性的特征。法国的法学院也是侧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是法学院的必修课,法理学和法史学等基础课程也备受关注。教师教授学生的是逻辑思维方法,而不是对个别问题进行处理的技巧。可以说,法国的法学教育带有明显的学术型的、理论型的痕迹。3.两大法系法学教育价值观之比较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职业素养价值观将法学教育定位于主体对法律职业的需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实用技术被教授,学生要求掌握的是诉讼实践经验。而理论素养价值观侧重于对法律理论基础的教授,法律被看作是一门人文科学,学生要求掌握的是理论基础知识。两种法学教育价值观一个侧重于实践教学,一个侧重于理论教学,因此,其内容并不相同。正是由于两大法系在法学教育价值观方面的差异,由此而形成的法学教育体制也各有特点,两大法系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英美国家将培养职业法律人作为了自己的法学教育目标,开设的多是培养实务技巧等方面的课程。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采用法律诊所和模拟法庭为代表的实践性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学生与老师的互动,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批判精神。大陆法系国家侧重于培养具有系统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开设的多是基础理论课程。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积极讲授和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为了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教授学生运用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原则来寻求解决案件的常规办法,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
二、两大法系法学教育价值观差异之原因分析
英美法传统下发展起来的职业素养价值观和和欧洲大陆的理论素养价值观在内容含义上并不相同,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观不同。英美法系国家的职业素养价值观是在实证主义法律观的指导下形成的。实证主义法律观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将研究的逻辑起点界定为经验,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来建立和检验各种理论命题。其法律推理采取的是类比或归纳的方式,也就是同样案件给予同样裁决。英美国家具有悠久的实用主义的传统,由英美国家首创或流行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实用主义法学、行为主义法学等法学流派,都具有明显的实证主义色彩。可以说,实用主义就是英美国家社会民众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支柱力量。英美国家之所以奉行实证主义法律观,原因在于英美法律家的思维习惯上。正如庞德所说:“在普通法法律家富有特性的学说、思想和技术的背后,有一种重要的心态。这种心态是:习惯于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观察事物,相信的是经验而不是抽象概念;宁可在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每个案件中似乎正义所要求的从一个案件到下一个案件谨慎地行进,而不是事事回头求助假设的一般概念;不指望从被一般公式化了的命题中演绎出面前案件的判决……这种心态根源于那种根深蒂固的盎格鲁撒克逊的习惯,即当情况发生时才处理,而不是用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公式去预想情况。”〔6〕正是在这种思维习惯的影响下,英美国家的学者逐渐形成了经验主义的思维模式,将其运用到法学教育领域,也就形成了以司法经验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实务工作经验。大陆法系国家的理论素养价值观是在理性主义法律观的影响下形成的。作为哲学范畴,理性指的是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过程,它与感性、情感、知觉和欲望相对,可以凭直觉把握基本的真理。理性主义法律观是在承续罗马法时代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受自然法思想的强烈影响而形成的对法的认知方式和方法。它以理性主义哲学为基础,将思维的逻辑起点界定为概念,认为理性是人唯一可靠的认识方法,通过理性的力量人们能够发现一个理想的、完美的法律体系。在这一法律观的指导下,法律推理采取的是演绎的方式,即从逻辑大前提中产生结论。在欧洲大陆,德国是将理性主义发扬得最为充分的国家,由德国法学家创立或流行的学派,如新黑格尔主义法学、存在主义法学、现象学法学等,都带有哲理化、思辨性的浓重色彩,和哲学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陆法系国家的学者奉行理性主义法律观,主要原因是大陆法系的法律家习惯于理性抽象的思维方法,“在理性主义者看来,所有的要求都可由理性独立完成”,〔7〕大陆法系的学者们以演绎方式,从最一般的、有牢固理性法基础的基本原理中获得最具体的个别法律规定,其法律制度就像是完全艺术化分类的、系统而明确设计的建筑。学者们将这种严谨、理性的思维习惯运用到法学教育领域,自然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的训练,将教学的重点重放在对学生逻辑思维的教育上。其次,法律渊源不同。在英美国家,虽然制定法和判例法都是法律的正式渊源,但判例法居于主要地位。英美国家传统的法律渊源就是判例,只是到了近代以后,制定法的数量才日益增多,但它们也是法官对司法判例所确立的法律规则经过系统整理而形成的,因此判例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受到动摇。由于判例作为司法实践的创造物,就是对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以判例法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的法学教育,必然将教学的视角聚合于司法实践经验。同时,法官在对判例进行适用时,按照“遵循先例”的原则,需要将作为先例中的事实和法律问题与现在审理案件中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比较,而这种精妙的“区别技术”,正是来自于法学教育的训练。由此可见,判例在英美法系法律制度中的核心地位,直接影响了英美法学教育价值观的取向,使其对学生的教育集中在了法律职业素养方面。大陆法系国家虽然也同时存在制定法和判例,但制定法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判例并无独立的法源地位,虽然从近代以后,判例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它仍然只具有某种程度的说服力,而不具备拘束力,成文法的核心地位从来就没有改变过。由于成文法已经以抽象的、条文的形式预设了一定的法律事实,所以,发现法律的技术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法官在对案件进行裁判时,只需将抽象的条文与具体的案件事实结合起来进行判断即可。这种制度模式必然决定法学教育将满足人们对系统的法律知识和抽象的法律规则的需要作为教学的核心,而不以职业技能为价值指向。最后,法律职业者的地位不同。英美法系国家,法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具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就法官来说,一方面,法官拥有绝对的立法权,他们通过对案例的判决,就可以形成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很多法官也是著名的法学家,他们通过司法判决发表法律见解,阐述法律思想,在理论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英国的格兰维尔、利特尔顿等法官,他们留下的各种著作曾经被看作是对他们的时代的法的陈述,具有极高的权威性。〔8〕而就律师来说,对抗制的诉讼模式,使律师在法庭上可以充分施展才华,公众对律师的依赖感与日俱增,律师已成为英美国家不可缺少的“人工信任”的提供者。法律职业者在社会中的显赫地位,促使法学院按照职业利益和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这种教育观念延及至后来的大学法学教育,也就形成了以职业素养为价值取向的法学教育价值观。而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职业者的身份较低。法官仅仅被看做是“一种专业性事务官,是立法者所设计建造的机器的操作员而已”。〔9〕真正塑造大陆法系法律精神的主体力量是法学家。不管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大陆法系的法学家们一直掌控着国家立法权利。他们通过著书立说,主宰着立法,影响着司法领域。同时,法学家通过他们在大学的优势条件,积极培养其思想的继受者和传播者,从而保持着其思想和学说的影响力与发展的后续力。正是法学家将他们的超出具体生活经验的理性思维、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演绎的推理方法带进大学,造就了大陆法系典型性的理论素养价值观。
透视两大法系对反射精神损害保护论文
摘要反射利益损害是指间接受害人因目睹、耳闻或知悉侵权人加害直接受害人的人身而受到的精神损害。两大法系对反射精神损害实行不同的保护模式,其对间接受害人精神利益的保护程度是不同的。我国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实质上确立反射精神损害保护制度,以完善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关键词:反射精神损害英美法系大陆法系
一、两大法系关于反射精神损害的保护机制
(一)英美法系的“nervousshock”制度
反射精神损害,又称纯粹精神损害,是侵权人的侵权行为直接侵害受害人的人身,对与受害人有人身密切关系的亲属所造成的精神损害。在英美法系国家,对间接受害人的反射精神损害的保护是通过“nervousshock”制度来实现的。“nervousshock”,又称“精神打击”,意指损害事故发生当时或发生后,被害人以外的第三人,因当时目击或因嗣后闻知损害事故发生之事实,受刺激而致心神崩溃或致休克等情形所遭受之损害。例如,甲驾车超速行驶,撞死乙,现场血流如注,惨不忍睹。乙的父亲、未婚妻目睹此事,深受惊吓,精神崩溃,遂诉至法院,请求损害赔偿。在本案中,甲是加害人,乙是直接被害人,乙的父亲和未婚妻属于间接被害人。乙的父亲和未婚妻有权向甲直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二)大陆法系的民法解释学理论
政法系力与普通法法治传统结合论文
经过20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国社会的规则和资源的分布已经逐渐从单一中心转变为多中心。改革开放进入中局后,面临系统性的风险,民族主义、两极分化、腐败等问题成为引发社会冲突的触媒。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在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公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腐败问题相当严重。正如俞可平先生所揭示的,社会和谐面临五个方面的挑战:社会利益分配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个人之间出现分化,不同的利益群体开始形成;信访数量上升,群体性上访事件增速惊人;公民对政府不满甚至抵制;社会利益群体之间开始产生严重的不信任和不合作;刑事犯罪率持续上升。执政党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表明其已经意识到社会权力可能造成的冲击。社会冲突的核心,是官民冲突,根源在于权利和利益格局的失衡。
权利之争将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政法系可以成为权利之争的仲裁者和调和者,为此要恰当处理围绕权利而形成的五种关系:公民权利与公共权力的关系、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中国社会的病因要害是社会之中不同群体之间权利和利益的失衡,以及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断裂。医治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型,有效解决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失调的中国需要整体与辨证的治理,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中国社会的治理危机需要通过宪法与法律的治理予以化解。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核心内容,而政法系是民主法治建设的生力军、公平正义的捍卫者。
实现社会和谐,关键在于建设法治政府。而政法系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主导性力量。政法系乃是20多年在改革开放中兴起的新兴社会力量,包括法官检察官警官、法学家、律师等群体。政法系的建设意义根本在于恰当处理政法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权利和利益的均衡机制的基础是表达和博弈。为此中国社会需要完善和建立利益表达机制和博弈机制,以推动社会的权利和利益逐渐走向均衡。社会治理为此正在演化出多中心的政道和治道。中国宪政治理要处理的关系包括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市场主体改革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宪政治理的主体乃是政法系,其核心内容则是多中心的治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有体制的社会整合功能下降,需要发展新的多个实现系统整合功能的子系统,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司法系统,也需要尊重地方、个人、家庭、社会的自主治理,形成一种多中心治理的秩序。法治的核心乃是建立尊重人权、维护正义的多中心秩序。进一步的国家建设与社会建设需要适当收缩公共权力,主动推进司法系统独立行使审判权,建立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的机制,例如恰当形式的违宪审查机构。司法系统乃是调和社会冲突、走向社会和谐的政体程序。其含义是司法成为社会中权利和利益冲突的仲裁者,从而起到解决社会纠纷的作用。由此,政法系需要成为调和社会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中介。中国的法治民主建设实质是用中介整合质料与形式,生成新的意义和物质、制度整合的样式。为此,政法系作为中介十分关键。法律程序的核心在于中介性。司法是中介,政法系、法律人共同体则是主体型的中介。
政法系力求实现实践逻辑与普通法法治传统的结合。政法系尊重现实中行之有效的实践逻辑,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受到普通法的法治逻辑的影响,强调对于社会矛盾、冲突的中道整合。政法系需要把握的主要关系,包括政治与法律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法律与行政的关系。旧体制的中介作用不断衰微,司法系统和政法系可能成为化解社会冲突的中介。程序法治模式的要义就是司法程序、政体程序成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和冲突的中介。政法系首先需要认识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然后对症下药,开启真正有生命力的实践行动。例如,各级地方治理都出现了权力不受有效约束而腐败的问题,同时反腐败也陷入困境。而通过法治民主、构建复合监督体系才能够真正遏制腐败。可把权力监督体系划分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监督,即以权力监督权力的内部监督和以权利监督权力的外部监督两个方面。而内部监督可分为权力制衡、道德监督两种方式,外部监督可分为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等方式。权力制衡的监督之中,则包括立法监督、行政监督以及司法监督。在复合监督体系中,舆论监督及司法监督为两个核心监督机制。民主的制约权力功能体现在要求代表对选民负责,从而使权力受到民意的约束,而社会舆论的作用在于表达真实的民意。司法的作用则在于以分散的程序解决社会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从而真正成为保障公民权利的剑与盾。在司法捍卫底线正义的努力中,正义规则逐渐生成、法治秩序循序演进,从而有助于复合的权力监督体系的形成。
政法系强调国家与社会合作互动的契约关系。政法系运用法律系统可以逐渐弥合城市与乡村的断裂,调整东部与中西部的失衡。社会矛盾突出集中在征地与拆迁、农民工工资拖欠、失业与贫富差距、腐败以及农民问题等。而乡村除了经济贫困之外,更为关键的是权利贫困和精神贫困。中国社会的乡村和城市都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的协调发展、综合治理。
剖析司法判例在国际私法中的作用
司法判例作为国际私法的主要渊源,在国际私法这一部门法中发挥着重要且特殊的作用,与国内立法、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重要性,它是法的最初表象,具有从现实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特点。虽然两大法系对司法判例的认识深度和表现形式大有不同,但通过对各国的立法模式转变的研究和认识,不可否认的得知司法判例不光是在不同法系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法律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促动性。
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是世界上最主要、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法系,通常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两大法系的关键的、最主要的分歧点在于它们的法律渊源,即普通法系国家把司法判例作为主要的法律渊源,而大陆法系把成文法作为它们的主要法律渊源,对司法判例作不明确表示态度。但是现在前者正逐渐重视成文法,后者也逐渐适用判例法,两大法系逐渐呈渗透融合之势。本文通过四个方面的阐述,从不同的角度论析司法判例的重要性,同时为我国司法判例的建立提供一些建议。
一、国际私法领域中司法判例的意义
(一)司法判例的概念和特点
单从概念就能得到它的第一大特点。所谓判例是指:法院对具体案件的判决具有法律约束力,可以成为以后审理同类案件的依据。
1.司法判例的示范、指导性
中国刑事侦查构建的漏洞及优化
摘要:侦查构造是指侦查程序中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在不同诉讼目的的指导下采取了不同的侦查构造形式。由于我国目前的侦查制度存在诸多问题,而我国的法律文化又和大陆法系的法律文化较为接近,所以我们应以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侦查模式为基础对我国的侦查程序进行改革。
关键词:侦查构造;侦查目的;法律文化
一、侦查构造的含义及基本类型
在我国,对于刑事诉讼构造的内涵已基本达成共识,即“由一定的诉讼目的所决定的,并由主要诉讼程序的一系列诉讼方式所体现的控诉、辩护、裁判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1〕由于刑事诉讼构造既“可以包含具体诉讼阶段中的控、辩、裁三方法律关系,又可以包含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各方之间的法律关系”,〔2〕而侦查程序就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可以将侦查构造的含义界定为由一定侦查目的所决定的,并由侦查程序诉讼方式所体现的控诉、辩护、裁判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
由于侦查目的受制于诉讼目的,在不同诉讼目的的指引下,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的侦查构造各具特点。
大陆法系国家设立的是职权主义的侦查构造,也称审问式、单轨制侦查模式。大陆法系国家将发现案件真相作为刑事诉讼的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侦查被认为是庭审的决定性因素,审判活动能否顺畅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侦查活动的效果。因此,侦查程序主要是侦查机关为调查案件事实而设置的,其重心在于确保侦查人员及时查清案件真相,抓获犯罪嫌疑人。侦查机关单方面依职权对犯罪事实进行调查,拥有多种侦查手段;而犯罪嫌疑人不能进行调查取证活动,只能听从侦查机关的安排,防御权受到严格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