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练习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02:58: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声练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

一、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

对于歌唱者来说,人体是一个绝妙的人体乐器,它对人类音乐艺术的诠释、表达、渲染、体现,是世界上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

在乐器制造中,必须做到全部材料质地上乘、各个部件标准精确、制作工艺细腻精良,才能制造出优质乐器,才能发出最好的声音。同样道理,人体乐器也必须打造成优质精良的歌唱乐器,方能发出最美好的声音。这个“优质精良的乐器”就是整体、统一、松弛、通畅、全方位协调配合的歌唱状态。而这种歌唱状态就是歌唱各部分的最佳配合,以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歌唱状态。

二、歌唱各部分的协调要求

要想具备协调统一的整体歌唱状态,在发声练习中就应该注重具体技术细节的正确练习。对歌唱各部分的正确要求,就是具体的技术细节。歌唱技术大致分以下几部分:身体姿势、气息运用、歌唱腔体、声音位置、咬字技术、音乐线条。下面将歌唱各部分在练习中如何进行整体协调的具体要求分述如下:

1.站立姿势

查看全文

透析发声练习的整体协调性

摘要:本文为强调歌唱发声练习的整体协调性,从其重要性出发,以练习时的站姿、发声的气息运动、共鸣腔的运用、发音点位置的保持、咬字的圆润准确,以及对音乐的流畅表现来展开综合阐述。

关键词:整体协调体姿气息共鸣连贯

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术是根本保证,而良好的歌唱技术只有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勤奋而正确的练习,才能逐步获得。作为一名学习声乐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发声练习和歌唱练习。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提高发声技术的基本条件。在练习中,发声技术各方面的整体协调尤为重要。

经常讨论起每天都在“练什么?”答案基本都是笼统而模糊的“练发声”、“练气息”、“练唱歌”、“练歌唱技巧”等。那么,具体“怎么练?”大部分人回答的便是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练习气息的具体运用;练习高音;解决喉挤的问题;放松舌头和下巴;让声音更甜美等。

每个练习的具体技术方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谈,其共同的特点基本全是局部练习。尽管可以将其视为难点的解决,但这种一味关注局部练习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而应该注重发声练习的整体统一,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一套完整而成形的发声技术及其练习方法:

一、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

查看全文

浅谈歌唱的发声练习开题报告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歌唱作为一门艺术,它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专门训练,以形成一种自觉掌握歌唱规律的能力,并满足专业歌唱在表达思想感情和自如地运用声音技巧的各种需要。

在西欧歌唱艺术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很多优秀的声乐大师就对歌唱发声训练提出过权威的见解。如美国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菲所著的《训练歌声》中就提到了嗓音练习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各种嗓音教学法;弗.兰皮尔蒂在《嗓音遗训》中提出了元音发音初论,并以八大法则的形式重述练习歌唱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的要点;意大利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迦丽.库琪在嗓音训练方面的经验之一就是把大部分时间专注于简单的,慢的发声练习中。在国内,李晋媛在《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就提到了声乐练习曲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声乐教学目的起到良好的效果;周维民由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喻宜萱、沈湘、郭淑珍及保加利亚著名声乐专家的指导下,依照歌唱医学基本原理,总结了十八字的“发声三字经”,即气息深、音位高、共鸣混、腔体开、喉结稳、下颚松;联想到我国戏曲界对于如何发声的问题也有类似的口诀:“头顶虚空,两肩放松,气走丹田,全凭腰转,唱要栓腰”等等。

根据国内外对歌唱发声的研究动态来看,说明了发声练习是培养歌唱者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的重要基础训练之一。它是歌唱者的发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并器官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状态下,通过科学正确的指导,纠正错误的发声方法和不良习惯,确立正确的发声方法,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歌唱发声练习的意义,简要地说,就是调整巩固科学的发声状态,把良好的歌唱状态保持到歌唱中去,使学唱歌的人把普通的声带磨练成能发出优美动听、有持久力的、合乎科学方法的及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来,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发声练习的整体协调性分析探索

摘要:本文为强调歌唱发声练习的整体协调性,从其重要性出发,以练习时的站姿、发声的气息运动、共鸣腔的运用、发音点位置的保持、咬字的圆润准确,以及对音乐的流畅表现来展开综合阐述。

关键词:整体协调体姿气息共鸣连贯

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术是根本保证,而良好的歌唱技术只有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勤奋而正确的练习,才能逐步获得。作为一名学习声乐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发声练习和歌唱练习。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提高发声技术的基本条件。在练习中,发声技术各方面的整体协调尤为重要。

经常讨论起每天都在“练什么?”答案基本都是笼统而模糊的“练发声”、“练气息”、“练唱歌”、“练歌唱技巧”等。那么,具体“怎么练?”大部分人回答的便是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练习气息的具体运用;练习高音;解决喉挤的问题;放松舌头和下巴;让声音更甜美等。

每个练习的具体技术方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谈,其共同的特点基本全是局部练习。尽管可以将其视为难点的解决,但这种一味关注局部练习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而应该注重发声练习的整体统一,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一套完整而成形的发声技术及其练习方法:

一、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

查看全文

浅思发声练习的整体协调性

摘要:本文为强调歌唱发声练习的整体协调性,从其重要性出发,以练习时的站姿、发声的气息运动、共鸣腔的运用、发音点位置的保持、咬字的圆润准确,以及对音乐的流畅表现来展开综合阐述。

关键词:整体协调体姿气息共鸣连贯

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术是根本保证,而良好的歌唱技术只有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勤奋而正确的练习,才能逐步获得。作为一名学习声乐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发声练习和歌唱练习。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提高发声技术的基本条件。在练习中,发声技术各方面的整体协调尤为重要。

经常讨论起每天都在“练什么?”答案基本都是笼统而模糊的“练发声”、“练气息”、“练唱歌”、“练歌唱技巧”等。那么,具体“怎么练?”大部分人回答的便是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练习气息的具体运用;练习高音;解决喉挤的问题;放松舌头和下巴;让声音更甜美等。

每个练习的具体技术方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谈,其共同的特点基本全是局部练习。尽管可以将其视为难点的解决,但这种一味关注局部练习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而应该注重发声练习的整体统一,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一套完整而成形的发声技术及其练习方法:

一、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

查看全文

小学音乐教学发声练习探索

摘要:发声练习是小学音乐中视唱教学的重要环节,经常进行发声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视唱技巧得以提高,还能增强学生发声时的音色、音质效果。针对小学生在音乐发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能够及时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发声方式,激发他们能够进行发声练习的兴趣,使其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与跳音技巧,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歌唱水平。

关键词:小学音乐;发声练习;跳音练习

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具有着一定的随意性,他们容易唱歌学习当作一种娱乐,往往缺乏进行发声练习的习惯与训练意识。为此,小学音乐教师要能够进行发声训练情况的调查,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能够给出有效的措施,如唱歌姿势、声音共鸣、调音训练等方面的指导,在具体的指导中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活动体验,在培养学生进行发声训练的同时能够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1训练歌唱姿势,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歌唱姿势是发声练习中的重要因素,如果缺乏正确的姿势就会对音乐发声练习带来负面的影响,因而小学音乐教师要能够从孩子最基本的歌唱姿势进行训练与要求。小学生在歌唱时,教师首先要进行示范,要求孩子能够做到坐姿挺拔、两肩放松、眼睛平视、口形自然等等。在学生面前,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模仿。在教学四年级音乐《我们的田野》一节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进行示范性演唱,然后向学生发问:“这首歌描写了怎样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词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表达:“这首歌写的是田野的美好风光,田野,小河……多种意象呈现于学生面前,给人以亲切而又特别清爽的感觉。”教师接着引领学生进行演唱,并对他们的演唱姿势进行要求,教师说:“既然有这么美的景色、有这么美的歌曲,我们就应该用美的姿势来歌唱。同学们要能够身直肩平、两眼平视、收腹挺胸。”学生能够依照老师的要求很快调整好姿势。这样的教学,教师能够做到先示范,学生再学唱,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因而学生的学习歌唱的激情被燃起。而后,教师对学生的唱歌姿势进行了统一规范,让学生自然形成规范性坐姿唱法。当然,由于小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持久性不高,教师要能够依据学情对课堂进行组织教学,长期坚持,促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坐姿唱法,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常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2声音共鸣练习,引导学生找准发声方法

查看全文

发声练习整体协调性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整体协调体姿气息共鸣连贯

论文摘要:本文为强调歌唱发声练习的整体协调性,从其重要性出发,以练习时的站姿、发声的气息运动、共鸣腔的运用、发音点位置的保持、咬字的圆润准确,以及对音乐的流畅表现来展开综合阐述。

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术是根本保证,而良好的歌唱技术只有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勤奋而正确的练习,才能逐步获得。作为一名学习声乐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发声练习和歌唱练习。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提高发声技术的基本条件。在练习中,发声技术各方面的整体协调尤为重要。

经常讨论起每天都在“练什么?”答案基本都是笼统而模糊的“练发声”、“练气息”、“练唱歌”、“练歌唱技巧”等。那么,具体“怎么练?”大部分人回答的便是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练习气息的具体运用;练习高音;解决喉挤的问题;放松舌头和下巴;让声音更甜美等。

每个练习的具体技术方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谈,其共同的特点基本全是局部练习。尽管可以将其视为难点的解决,但这种一味关注局部练习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而应该注重发声练习的整体统一,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一套完整而成形的发声技术及其练习方法:

一、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

查看全文

漫谈童声合唱教学培训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学生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推动力,为儿童发展所必须,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生是一个悲剧。”而童声合唱这种儿童们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对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音乐艺术领域内,合唱是一种多声部、表现力较强的群众性的集体歌唱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和谐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引导出青少年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童声合唱的基础在于提高声部的齐唱能力,声部的基础在于提高个人的基本功,因此,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集体训练,这个训练范围广,内容丰富,必须抓住重点,分期分批地突出一个中心,解决一两个问题,集训与平时短训相结合,先从声音训练入手,然后再逐步过渡到音准、节奏、咬字、吐字等方面的训练。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发声训练。

合唱队在发声练习时要求要以姿势、口形、呼吸、发声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通过训练达到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并运用到歌曲演唱中去。但每次发声练习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

姿势------不论坐和站,头部要保持正直,脖颈自然放松,不可伸长,以免影响喉部器官的正常运用。上身挺直,有精神,双肩自然放松,稍向后但不耸肩,使胸腔不受拘束和压力。腿不弯曲,不跷不歪。

查看全文

声乐教学中高声区训练探讨

摘要:在声乐教学中,高声区训练是难点。在平时声乐演唱中,发声理念不对,方法不当,一味追求高音,紧张的心态等等,都可能导致高声区演唱失误,甚至出现破音。高声区训练具有系统性特点,要把握高声区声部特性,压实中声区训练基础,做好中高声区的良好过渡与转换。

关键词:声乐教学;高声区训练;演唱难点;声区过渡

高声区训练是声乐艺术教学与演唱中最难学习、掌握的部分,在声乐教学中,一些学生容易发高音,还有一些学生却难发高音。“难高音”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我们应该去正确的了解声乐演唱方法,把握人体构造与特点,找准高声区训练要点,指导学生通过恰当、合理的训练手段,训练出高音演唱能力。

一、高声区训练中的问题及声区过渡要点

对高音的追求是需要经过长期正确的声乐训练来获得,但对于高音区训练,除了注重声音训练规则外,还要结合学生高音区特点展开技巧训练,以更好地展现高声区演唱效果。通常,在声乐演唱中,对声带、高位置、呼吸、共鸣等腔体的把握不当,将会阻碍发声。如漏气和喉头上提,颈部肌肉过于用力,肌肉紧张阻碍高音区发挥,演唱中出现破音等现象。同时,对于声带训练,方法不正确,也会带来诸多疾病。如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等。发声中,喉头的调整,过高、过低、不稳定,都会给发声器官带来损伤。对于咽肌的训练,舌头肌肉与软腭肌肉要协同配合,形成有效共鸣[1]。高声区训练,对心态要求很高。急于求成、缺乏循序渐进,心理过于焦躁,都将影响声区的平滑过渡,也给高音带来影响。声乐教育家沈湘认为:“在错误状态下练习高音,声音的中间部分出了问题,问题就不是翻倍,而是平方。”可见,不当的高声区训练方法,对声乐演唱者带来的损害可能是不可逆转的。在高声区训练中,声区的过渡至关重要。一些学生在过渡声区时,以“喊叫”来应付,特别是在男高音换声区“#f2”音段,无法打开共鸣腔。在喉头上提时,发音得不到气息支撑,导致声音沙哑,影响声乐感染力。对声区过渡的训练,需要把握几点:一是喉位,喉的运动,在吞咽时,环甲肌与咽缩肌配合,会本能地缩紧喉咙,导致演唱者唱不出来。在深呼吸时,喉咙放松,但歌唱训练时,要调整喉头处于低位,而非压迫使其下降。二是咽喉部,高声区训练时,咽门前柱、舌腭肌、咽门后柱、咽腭肌形成拉扯状态,音高上升,拉扯作用增大。咽柱在提喉时,让咽部形成拙劣共鸣体。因此,在歌唱训练时,要打开喉咙,抬起软口盖,便于声音畅通,形成头腔共鸣。三是下巴,对下巴的位置调整是演唱者需要灵活掌握的技巧。喉咙压紧,导致喉外肌拉扯,下颌僵硬,也与下巴过于紧张有关。在高声区训练时,要保持下巴放松,咽部体积增大,改善口腔形态。四是混声,对高声区训练,假声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改善换声区声音效果。一些学生依靠蛮力,将胸声提到换声区,导致真声太多,破坏了声乐的统一性。对混声的训练,需要从良好的换声中,动态调整声区的发声点,确保歌唱平稳。

二、声乐教学中高声区训练的方法

查看全文

发声训练个性化教学论文

一、案例描述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西南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声乐1》(声乐作品集),进行声音的发声训练及作品演唱。学生对象为某学校音乐教育专业12级本科班的学生。授课方式是一对四,学生性别为男生。时长为45分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1.掌握歌唱的呼吸技巧;2.通过母音与音阶的级进训练学生的发声及音域;3.能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作品,并能初步完成二度创作。教学过程如下:1.气息练习。首先,教师口述发声基本要求:口鼻同时吸气,吸气扩展肺部,吸入气息后发声继续保持吸气状态,小腹支撑发声等。发声母音为lv,尽量拖长,力度呈渐强式,音高走向为向上式。然后,教师示范,学生集体发声。教师偶尔先示范,让学生模仿自己,再让学生集体发声。时长约2分钟。2.母音训练。训练1:首先,教师口述发声要求:喉打开稳定,吸气扩张肺部,腰部紧张,口腔打开等。然后教师在钢琴上弹出音阶,五度下行式,教师示范母音为mima后,弹奏音阶,学生集体开始唱。练习曲呈级进式上行后,下行,音域上至a2,下至A.约6分钟。训练2:首先,教师口述发声要求:喉稳定,吸气扩张肺部;吸入气息后发声继续保持吸气状态,小腹支撑发声,腰部紧张,口腔打开等。提示学生找打哈欠的感觉。然后教师在钢琴上弹出音阶,大调音阶级进式练习,教师示范母音mima后,学生齐唱,级进上行后,下行,音域上至B2左右,下至A.。中间,教师偶有停顿,让学生模仿自己,并提示学生注意发声要求,并比喻,如发声像给声带按摩等等。时长约8分钟。训练3:首先,教师口述发声要求:喉稳定,吸气扩张肺部;吸入气息后发声继续保持吸气状态,小腹支撑发声等。此过程中,腰部紧张,口腔打开,提示学生找打哈欠的感觉,并告诉学生这是条跳音练习,要求气息断开。教师弹奏练习曲旋律,为大三和弦式级进式练习曲。教师示范母音mima后,弹奏提示音,学生齐唱,中间偶有提顿,提示学生注意发声要求,音域上至b2,下至A.。时长约5分钟。3.声乐作品演唱。教师讲解作品风格,让学生齐唱声乐作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教师伴奏时利用伴奏推进学生情绪和音量。学生齐唱时,遇到个别句子,教师停下示范。时长约15分钟。

二、案例分析

1.优点:首先,教师在发声训练开始前讲解学生基本发声理念,让学生的发声实践有规可循;其次,教师在训练过程有基本示范,让学生的实践有听觉基础;再次,教师在作品演唱时,对作品进行讲解及示范,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感悟,学生演唱时,教师能充分利用钢琴带动学生的情绪。2.缺点:首先,练声区母音的选择过于单一,几乎都采用母音“mima”没有照顾到个别学生的发音问题,丧失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如有些学生边音鼻音不分,有些学生发声闭合状态差;其次,教师只是一味让学生集体发声,没有关照个别学生的发声情况,如,练声区2中,有学生在起音时声带闭合严重漏气,声音发虚,急需单独解决并量身定制练声曲;再次,教师在练习曲的音域选择上未顾及学生的能力,高音区延伸过高,疑似揠苗助长,让学生滋生出挤喉、跑喉及身体僵硬使劲,甚至声带闭合变形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科学发声系统的建立;最后,在作品的选择上,教师并未给每个选择合适自己的曲目,而是统一演唱一首曲目,未顾及每个学生的音色,音域,及声音表达能力等问题。

三、改进建议

通过了解,此校的声乐课程设置为一对四,大三主修后才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根据此校的基本情况,改进建议如下:首先,对本班学生的声音条件进行了解后,根据音色及发声问题等进行分组,类似的四名同学上同一节课,如,将闭合漏气的同学安排在一块,初学者放在一块,发声技能较好的学生分到一组等。这样,不仅可以使练习曲的母音、音域的选择能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在教学中,让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相互听辨,发现问题、在练习母音的选择上,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四条练声区里体现,不能笼统选择一样的母音一唱到底。其次,在练声过程中,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单独发声的机会,这样既有助于了解个体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检验母音是否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发声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再次,教师的示范应该根据学生情况做到及时、够量,并充分利用同组问题类似的情况让学生相互听辨,客观地认识自身的问题。在发声训练中,教师应该做正反两种示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初步听觉印象,在一些只能凭肌肉感觉记忆的训练中,应该让不懂的学生来感触自己的腔体运动。声带、横膈膜,肺部等歌唱中运用到的器官,一般情况下,我们都看不到,那么相应的声带闭合,横膈膜升降运动及肺部扩张等运动,我们只能靠感觉或腔体外部表象来获得认知。教师应该在相关的发声训练中做正反面示范,让学生去听去感触,帮助学生区分正误,学生获得的初步听觉或触感映象后将对自己的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别,进行示范。最后,在声乐作品选择上,教师不能因为一对四的上课方式可能导致时间不够用而轻易让学生同唱一首歌。除特殊情况,教师应该根据每个人的音色、发声技能等选择合适学生个体的曲目,时间不够,可以每次上课只唱一段。且在唱歌之前,应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既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咬字吐词,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总之,声乐教师应该让因材施教贯彻于声乐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声系统,进一步实现对作品的二度创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