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02:51: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发声练习
一、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
对于歌唱者来说,人体是一个绝妙的人体乐器,它对人类音乐艺术的诠释、表达、渲染、体现,是世界上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
在乐器制造中,必须做到全部材料质地上乘、各个部件标准精确、制作工艺细腻精良,才能制造出优质乐器,才能发出最好的声音。同样道理,人体乐器也必须打造成优质精良的歌唱乐器,方能发出最美好的声音。这个“优质精良的乐器”就是整体、统一、松弛、通畅、全方位协调配合的歌唱状态。而这种歌唱状态就是歌唱各部分的最佳配合,以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歌唱状态。
二、歌唱各部分的协调要求
要想具备协调统一的整体歌唱状态,在发声练习中就应该注重具体技术细节的正确练习。对歌唱各部分的正确要求,就是具体的技术细节。歌唱技术大致分以下几部分:身体姿势、气息运用、歌唱腔体、声音位置、咬字技术、音乐线条。下面将歌唱各部分在练习中如何进行整体协调的具体要求分述如下:
1.站立姿势
科学发声方法
一、科学的发声方法:声门挡气、共鸣腔形成管状
1.发声器官:喉头是一个重要的发声体。会厌起着声门的保护盖作用。声带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声带一头固定在喉结上,另一端是分开由两边软骨和肌肉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出声音。声乐的乐器是自己的嗓子(声带),用它说话,也可以把它制造成唱歌的乐器。唱歌就需要运用歌唱的训练来重新制造它,使它能够适应歌唱的需要,能唱出音调准确节奏正确的歌曲。声带有三个力:声门挡气,使喉打开坐下;声带张力,是使声音产生高低强弱等不同变化;声带的闭合力,是声音集中,有亮心。
训练声带关闭:声带长在喉里,喉控制的呼气流量是一种有控制的空气压力,通过它产生清晰明亮的声音和清楚的吐字,用这样一种气息歌唱是很省力的。由于咽腔打开,听起来这个在喉发出的声音却在头腔振响,因为喉头向下挡气吐字节发音时,鼻腔是打开的就会感觉到声音从喉头转到鼻梁后的鼻道上,这叫“高位安放”,声门挡气需要喉向下打开。为了正确训练需要三个动作:打哈欠、放下喉头、空气通过声门而出。在同一时间完成,也就是仿佛在打哈欠,并且打开喉咙,当感到空气从声门出来时,就放下喉头并发出声音,也就是在哪里吸气在哪里唱。而打开喉头,声门挡气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声音从喉发出时,只是一点极少共鸣的声响,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要靠共鸣把声音扩大和美化,才能成为歌唱的声音。
2.共鸣腔体:包括胸腔、喉咽口腔、鼻腔和头上的“窦腔”等。歌唱时依靠人体的胸腔、头腔和喉咽口腔三大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来扩大和润色声音。头腔包括鼻腔和窦(额窦、蝶窦、鼻窦和蜂窝骨等)都有各自固定的空隙。这些都称不变共鸣腔。鼻腔是声音进入头腔共鸣很重要的共鸣通道,因位于鼻甲鼻道外有很多微血管,有些地方呈海绵体,如患伤风感冒等引起鼻塞,影响共鸣。喉咽口腔是可变的共鸣腔,这是由于喉头到嘴唇腔体可以作各种变化,如:口腔大小变化、舌头形状变化等是最活跃的共鸣器。胸腔也是不变共鸣器,是指发声器官的振动通过骨骼和肌肉组织的传递,使肺腔和胸廓坚实的骨结构同时产生振动,起到加强声音的厚度和深度作用。
共鸣腔体有两种功能和客观效果:一使声音更为丰满、圆润、自如;二使声音集中、嘹亮。从腔体变化的情况看,喉头向下,软颚适度抬起,下巴放松,使喉到嘴唇的共鸣管道拉长,产生丰富的泛音共鸣。
3.喉和共鸣的关系:从共鸣角度来看,说话和歌唱的人喉头向上跑,则使喉到嘴唇的共鸣管不够拉开,喉头在人的休息时的位置之上声音缺乏共鸣,管道变窄,没有一个管道帮助调节和挡气,声音既费力又没有共鸣,唱歌的人往往为了获得应有“侧向收缩力量”(随便拿两张纸,在这两张纸中慢慢地吹气,这两张纸不但不分开,反倒更紧地贴在一起)。把共鸣腔形成管道使声音在共鸣腔内运行,像一辆转起来的自行车,不停地走起来转起来,这样声音就连贯,音色优美。
歌唱发声研究论文
一、歌唱心理状态均衡适度
歌唱状态受心理因素影响。歌唱中心理作用支配着歌唱的整个过程,因而歌唱时要学会把握和掌控良好的歌唱心理,该兴奋积极时要好好调动,不该兴奋积极时要学会在兴奋中沉稳、含蓄。把握良好的心态和歌唱欲望,逐步调整呼吸,运用好发声腔体,让那些能使共鸣腔体有稳定状态的肌肉,那些能使声音通畅美妙而气息流畅的形体动作与声带均衡适度运动,以达到张弛有度、声情并茂的歌唱效果。
1.歌唱前要有心理和思想的准备。歌唱者在歌唱前要做好对作品、作品风格以及情感表现的认知和思想把握,发声前要做好演唱情绪、呼吸调控、音色共鸣的心理暗示和思想准备。一个歌唱者,如果没有做好演唱前的心理调节,势必会造成心中无数、思维混乱或怯场恐慌。而心理的紧张会直接影响歌唱发声糸统运用的失衡,造成演唱状态、气息、音量、音色、语言、情感的不协调或不到位。有的学生平常唱得好好的,可一到考试或到陌生的演出场所,或参加重要演出或初次登台等等,莫名的紧张、心态的失衡让他们失去了应有的风采,因此做好歌唱前的心理和思想准备,是成功演唱的基础。
2.有了心理和思想的准备,还要学会在歌唱中保持适度的情绪。歌唱要求全身心的投入,但又不能情满过度,张扬无绪。因此还要学会“知道怎样唱,往哪里唱”。如演唱歌剧《白毛女》中第一段“恨是高山愁是海,路断星灭我等待,冤魂不散我人不死,雷暴雨翻天我又来……”喜儿所有的悲愤、冤仇似乎要倾泻而出,但演唱者此时必须把握好适度情绪,太悲愤激昂没法进行演唱,没有情绪又不能刻画喜儿这个心怀深仇大恨的人物……如何在情绪激昂的歌唱中把握冷静,如何在宁静安详中爆发激情,如何刻画一个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热泪盈眶、心潮澎湃。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情感抒发中,要把握好适度情绪的运用……该表现的情感淋漓尽致,该有的处理准确到位,该运用的声音技巧惟妙惟肖,即“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这是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的经典话语。他告诫声乐学习者,歌唱时要积极而冷静地进行,要兴奋积极也要冷静理智,要细致体会音乐情感和语言风格,要寻找一种均衡和适度。掌握良好的歌唱发声技巧,熟悉演唱作品是建立良好歌唱情绪的关键。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一定要鞭策和鼓励相结合,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帮助他们逐步掌握良好的歌唱发声技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不要担心太多、顾虑太多,刻苦努力的同时要多听多看多动脑筋,热爱声乐、相信自己,才会拥有声情并茂的歌声。而对于那些已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来讲,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克服因考试、登台、音高等原因的恐慌刻不容缓。笔者有这样一个学生,每次在教室里都能很好地完成作品,可是她在上小组课或考试演唱中,表现出的水准就严重失常、失真。如此情形让笔者开始留意她的一切:她的家庭条件很差,让她在同学面前很自卑,以前很少登台的她对舞台有些恐慌,她觉得一上舞台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手不知怎么放,气息堵在胸口,歌词好像也记不清楚……了解情况后,笔者便首先在各种场合鼓励她,赞扬她的每一点进步,时时告诉她:不要在意别人的评说,只有坚定信心不断改进和努力,就会更上一层楼,明天才会更美好。没机会登台是许多同学都面临的问题,因此笔者在上课的形式上作了一些改动,将上课的地方时常换到大的教室或音乐厅进行,有意让同学间相互听课,增强舞台体验、增强自信,同学们在学习中逐步就会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演唱心理。
二、歌唱身体状态的均衡适度
歌唱是全身心的运动。运动就要讲究和谐、均衡,讲究美感和完整。声乐不同于器乐,声乐是把人体作为乐器来使用。因而对歌唱者要强调身体各器官在歌唱中的协调、适度,要强调自然、舒展、优美的姿态,要强调身体各器官在歌唱中的准确运用。歌唱身体的运动是兴奋紧张与松弛自然的辩证关系,既要积极兴奋又不可紧张僵持;既要放松又不可松垮,“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身体的放松是歌唱状态的自如和松弛,如打哈欠般叹气打开喉头、自然均匀呼吸、手脚自然松弛,面部表情从容而深情歌唱,并非身体的散漫和萎靡不振;身体的兴奋是歌唱状态的腔体打开,注意力集中,身心积极而有准备地进行。如我们说到吸气这个问题,要求兴奋、放松。即是要求保持打哈欠状,用口鼻轻轻吸,横膈膜打开下坠,腰四周绷紧,协调运动,紧张有度。这样所吸之气才会深而通畅,才会达到歌唱中气息的支持。如果一呼吸就抬高胸、提起双肩,手脚以致全身都僵硬着用力吸,胸不仅憋住,所吸之气也无法在歌唱中自如运用……或是相反的浅浅呼吸,没有腰的支持,没有横膈膜打开下坠,没有腔体的打开等等。如此的呼吸也不是歌唱状态所需要的。歌唱状态若没有身体状态的协调和合理的运动就不会有科学的发声,更不会有美妙悦耳的声音。歌唱是一种运动,运动需要力量的支撑,这就要求歌唱者要知晓歌唱用力的方法,如何做到力为歌用、量用自如、均衡适度、放松歌唱呢?既不可为了放松而虚着唱,或没有气息支持地叫喊,或全身散漫没有一丝美感地傻唱,也不可为了兴奋而喉头着力太多,口腔着力太主动或全身僵硬着进行歌唱……歌唱的用力要恰当、适度,要寻找自己唱起来自在、舒服的感觉,要寻求美妙动听的声音;还要克服主观的意识,不可盲从,不可自以为是,要清醒知晓什么样的声音是该寻求的,什么样的状态是歌唱中需要的,什么样的运动是歌唱状态中必需的,只有既省劲又自如的歌唱才是科学的。
声乐学习正确发声论文
摘要:声乐是相对于器乐而独立存在的音乐艺术,歌唱本身是人类自身的器官运动所产生的,所以我们通常认为歌唱也是人的一种运动方式。人的发声是气引起声带震动传导出来的,所以有人比喻人体是一部歌唱乐器。
关键词:发声原理;正确的呼吸;用气发声
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有了歌唱,甚至比语言文学还要早。最初的歌唱是发出各种声音来传情达意,然后逐渐加上语言,形成简单的各国、各民族的声乐文化曲。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形式、风格的歌唱。
声乐是相对于器乐而独立存在的音乐艺术,歌唱本身是人类自身的器官运动所产生的,所以我们通常认为歌唱也是人的一种运动方式。人的发声是气引起声带震动传导出来的,所以有人比喻人体是一部歌唱乐器。
谈到声乐的学习,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歌唱训练。它包括发声训练、用声技巧训练、语言技巧训练和音乐表现训练。在实际的训练与学习中,上述四项训练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整体,即在我们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之前,用声技巧、语言技巧及音乐表现的训练是不可能达到较高的水准的。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发声训练是基础,而我们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基础的基础。
首先,了解人的发声原理。
合唱训练声乐发声技巧研究
摘要:在声乐艺术中包含着两种演唱形式:独唱与合唱,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出来的效果不同。其中,合唱艺术对参与者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参与的每一位成员都拥有一定的声乐发声技巧,并且还需要与其他演唱者进行有效的配合,进而达到将合唱艺术优质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声乐发声技巧对合唱艺术演唱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应在合唱教学中注重声乐发声技巧地训练,并设计出有效的训练措施,以期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掌握声乐发声技巧的目的。
关键词:声乐发声技巧;合唱艺术;训练措施
在音乐艺术中,独唱与合唱各具魅力,而合唱具有较强的表现力,通过运用人声将音乐的曲调、情感表达出来,进而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听觉感受。合唱艺术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音乐艺术领域的发展程度。声乐是利用人的声音将音乐表现出来,并且人声可以在演唱的过程中将音乐具有的情感表达出来,进而引起听众的共鸣。合唱对参与者的声音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参与者能够准确地控制音高、音准、节奏,并在有效控制的同时清晰地表达出每一句歌词。同时,参与者还需要与其他参与者进行良好的配合,通过各声部高低起伏的过程将音乐所描述出来的场面表现出来,进而达到引发共鸣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合唱参与者为了实现最佳的演绎效果,会采取每日练习声乐发声的技巧,进而能够利用声乐发声展示出音乐的内在情感,实现听众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产生共鸣。
一、声乐发声技巧的含义
声乐发声技巧是指音乐的表现是运用人声来展现的,通过人声将歌曲具有的情绪、拥有的情感展示出来,演唱者需要通过自己的音色、运用音高变化进行展示。娴熟的声乐发声技巧可以让演唱者能够有效的把控音乐的曲调、发声的具体位置、音色的变化、气息的控制、咬字清晰以及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如果演唱者拥有娴熟的声乐发声技巧,能够显著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因此,演唱者在日常声乐训练中会积极训练声乐的发声技巧,进而能够应用于音乐作品的演唱中,可以达到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平,把优美动听的音乐传递给听众,并且达到引起共鸣的效果。
二、在合唱艺术中声乐发声技巧应用的意义
发声练习的整体协调性分析探索
摘要:本文为强调歌唱发声练习的整体协调性,从其重要性出发,以练习时的站姿、发声的气息运动、共鸣腔的运用、发音点位置的保持、咬字的圆润准确,以及对音乐的流畅表现来展开综合阐述。
关键词:整体协调体姿气息共鸣连贯
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术是根本保证,而良好的歌唱技术只有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勤奋而正确的练习,才能逐步获得。作为一名学习声乐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发声练习和歌唱练习。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提高发声技术的基本条件。在练习中,发声技术各方面的整体协调尤为重要。
经常讨论起每天都在“练什么?”答案基本都是笼统而模糊的“练发声”、“练气息”、“练唱歌”、“练歌唱技巧”等。那么,具体“怎么练?”大部分人回答的便是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练习气息的具体运用;练习高音;解决喉挤的问题;放松舌头和下巴;让声音更甜美等。
每个练习的具体技术方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谈,其共同的特点基本全是局部练习。尽管可以将其视为难点的解决,但这种一味关注局部练习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而应该注重发声练习的整体统一,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一套完整而成形的发声技术及其练习方法:
一、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
透析发声练习的整体协调性
摘要:本文为强调歌唱发声练习的整体协调性,从其重要性出发,以练习时的站姿、发声的气息运动、共鸣腔的运用、发音点位置的保持、咬字的圆润准确,以及对音乐的流畅表现来展开综合阐述。
关键词:整体协调体姿气息共鸣连贯
要想把歌唱好,良好的歌唱技术是根本保证,而良好的歌唱技术只有通过长期的、不间断的、勤奋而正确的练习,才能逐步获得。作为一名学习声乐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反复的发声练习和歌唱练习。正确的练习方法是提高发声技术的基本条件。在练习中,发声技术各方面的整体协调尤为重要。
经常讨论起每天都在“练什么?”答案基本都是笼统而模糊的“练发声”、“练气息”、“练唱歌”、“练歌唱技巧”等。那么,具体“怎么练?”大部分人回答的便是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练习气息的具体运用;练习高音;解决喉挤的问题;放松舌头和下巴;让声音更甜美等。
每个练习的具体技术方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谈,其共同的特点基本全是局部练习。尽管可以将其视为难点的解决,但这种一味关注局部练习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而应该注重发声练习的整体统一,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一套完整而成形的发声技术及其练习方法:
一、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
诠释气与声的结合是正确发声的基础
一、发声离不开气息
要求必须喉头低位稳定。唱歌时需要深呼吸的支持(即胸腹式的呼吸法)。当吸气的时候,喉结就自然地放下来了。当然喉部的打开、喉头的放下是与呼吸的支持相辅相成。当气息进入肺部,两肋和腰的周围自然张开,这就是给肺部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而此时要想保持喉结放下和喉部打开的状态,并且唱出一定长度的音乐,就必须继续保持吸气的状态来边吸边发声。这就是“有气就有声”。练习时收腹挺胸。唱歌时吸气,可以用口鼻同时进行,但有时可单用鼻吸或口吸。但切忌有吸气声。无论是哪种吸气方式,要感到横膈膜向下,下腹部收紧(指小腹),吐气时不能放松下腹部肌肉,使气息在有控制的状态下要集中、徐缓、均匀而出。只有通过训练将呼吸的“本能”转化为“本领”。吸气越多反而会憋气。在这种状态下根本发不好音,也无法歌唱,即使你唱出来,声音也是紧而粗糙的,而且音准也不一定会好。例如普利司曼在他的《喉头生理学》中认为:呼吸是声音的生命力。歌唱家卡鲁索说:“为了能正确地吸满气,必须挺胸收腹,而在吐气时则进行相反的过程。
可以把横膈膜的功能比做风箱,它执行着风箱的工作。”我在学习发声时(也就是吐气),努力想着吸着唱,体会到这样做时声带会主动地去工作、去挡气,去达到你所想需要的气息。同时,喉头的位置也是自然打开的,因此,连续发声二个多小时,我的声音不会变得“沙哑”或“吊起来”的感觉。而是感到非常轻松自然。正像潘恩泽先生所说的那样:“怎么吸气,就怎么唱。一张嘴就把声音吸住了,就像在嘴巴上吸着一张纸一样,只要有气息,这张纸就不会掉下来。”这样小腹(丹田)才能是始终收紧,只有在小腹用力控制气息的同时,出气才能做到均匀、集中、稳定、节省气息、有控制、不会漏气、横膈膜、肋肌、腹肌、腰肌对气息的控制作用,达到各个器官在呼吸时的相互协调,只有通过长期的刻苦训练才能达到。根据乐句的长短、声音的高低强弱,对气息进行有效的调节。
二、运用气息支持调整发声共鸣效果
发声离不开呼吸,同样,发生之后也离不开对共鸣器官的运用。共鸣的作用是强化音色,调整音量。喉咽腔以上是上共鸣,喉咽腔以下是下共鸣,口咽腔是总共鸣。但是,现代的歌唱是要求运用整体的共鸣来歌唱。共鸣器官分为两类,一是可调节的共鸣器官。如:喉腔、咽腔、口腔。一是不可调节的共鸣器官,如:胸腔、头腔(蝶窦、额窦)等。单纯用口腔共鸣,就会浅,会有“白声”,会位置低。单纯追求头腔是不可能的,必然要经过鼻、额、蝶窦等腔体,否者就会产生“尖”、“挤”、“沙”的现象。共鸣运用:现代要求是整体共鸣来歌唱。但根据声区的不同,运用共鸣的比例就不同,怎么个不同法呢?比如:唱高声区时,高共鸣要占15﹪,中共鸣占据35%,低共鸣占25%;但在唱低声区时,高共鸣占15%,中共鸣占35%,低共鸣占50%。这些比例也是灵活运用的,是一个相对值,不是一个绝对值。马拉菲奥蒂博士在他著名的《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总结声音共鸣问题时说:“整个身体是一件复合的共鸣器,它接受和增强产生自声带向各方辐射的声音振动。歌唱者之间声音共鸣的差别是由于人体骨骼空穴,肌肉组织的构成不完全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声的音质和共鸣是决定于人整个身体对声音的反应,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当做一件乐器来演奏它。潘恩泽老师常说:“声音训练过程就是制造乐器的过程,要不断地努力去完善它。”她还说:“每个人的声音就像每个人的长像一样,都是不一样的,必须唱出你自己的音色”。歌唱者即是乐器本身又是乐器的自我演奏者。气息的运用也必须符合你自身乐器的每个部件,才能自如。
三、在气与声的结合基础上发展较好的歌唱技巧
浅谈歌唱的发声练习开题报告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歌唱作为一门艺术,它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专门训练,以形成一种自觉掌握歌唱规律的能力,并满足专业歌唱在表达思想感情和自如地运用声音技巧的各种需要。
在西欧歌唱艺术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很多优秀的声乐大师就对歌唱发声训练提出过权威的见解。如美国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菲所著的《训练歌声》中就提到了嗓音练习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各种嗓音教学法;弗.兰皮尔蒂在《嗓音遗训》中提出了元音发音初论,并以八大法则的形式重述练习歌唱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的要点;意大利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迦丽.库琪在嗓音训练方面的经验之一就是把大部分时间专注于简单的,慢的发声练习中。在国内,李晋媛在《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就提到了声乐练习曲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声乐教学目的起到良好的效果;周维民由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喻宜萱、沈湘、郭淑珍及保加利亚著名声乐专家的指导下,依照歌唱医学基本原理,总结了十八字的“发声三字经”,即气息深、音位高、共鸣混、腔体开、喉结稳、下颚松;联想到我国戏曲界对于如何发声的问题也有类似的口诀:“头顶虚空,两肩放松,气走丹田,全凭腰转,唱要栓腰”等等。
根据国内外对歌唱发声的研究动态来看,说明了发声练习是培养歌唱者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的重要基础训练之一。它是歌唱者的发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并器官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状态下,通过科学正确的指导,纠正错误的发声方法和不良习惯,确立正确的发声方法,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歌唱发声练习的意义,简要地说,就是调整巩固科学的发声状态,把良好的歌唱状态保持到歌唱中去,使学唱歌的人把普通的声带磨练成能发出优美动听、有持久力的、合乎科学方法的及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来,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歌唱发声概念如何影响声乐教学进程
摘要:用“胸有成竹”这一成语,比喻声乐教学对歌唱发声概念的建立,最贴切不过。歌手在歌唱发声前,总想以自己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表现,这先入之见,就是所谓的发声概念。在实际操作中,歌唱发声的胸中之“竹”,比起画家眼中之竹,认知与审美难度要大得多得多,其中原因,下文将详细阐述。
关键词:歌唱发声概念;变迁;声乐教学
纵观我国的声乐教学,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其中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那么,从原来的默默无闻到今天的举世瞩目,我国的声乐教学进程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歌唱发声概念的“变迁”,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发声概念的建立,是获得美好歌声的顶层设计。歌唱发声概念,包括了感性(声音形象的审美)与理性(歌唱发声机能原理的认知)两个方面。在我国的声乐教学进程中,每一个阶段歌唱发声概念的确立,都有其审美特征和技术变化的内在逻辑。本来,歌唱发声概念的“变迁”是渐变而非突变,但为方便表述,笔者把我国(大陆)的声乐教学历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是我国声乐教学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官方创办了部分音乐专科学校,在学校进行声乐教学的多为外籍教师。其中,对我国日后的声乐教学影响最大的是俄籍声乐专家苏世林教授。斯义桂、沈湘、高芝兰、温可铮等声乐界大师级的人物均出自他门下。许多现在仍沿用的声乐教学术语,如面罩、共鸣、关闭等,大多从他传入我国声乐界。由于任教的多为外籍教师,这个时期学生们所演唱的作品多为欧洲的艺术歌曲或歌剧咏叹调。当时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由于办学初期,学术沉淀较薄弱,与当时的国际高水准相比差距较大。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歌唱发声概念比较粗浅有关。在感性认识上,学生只能依赖教师示范,还有听唱片。教师未必都与学生同一声部,难以模仿。就算同一声部,其示范与职业歌唱家音乐会上的演唱还是有距离的。
听唱片亦如此,总有一定程度上的失真。因而,不是身处声乐氛围浓厚的土壤,对当时的学生是一种缺憾。再者,当时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仅靠教师通过一些术语对发声原理进行诠释,对歌唱发声整个系统的技术支撑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阶段为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一阶段为我国声乐界的教学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土洋之争”是之一阶段声乐教学特有的现象。因为学术上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使得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外来文化的各个流派之间,在歌唱发声概念的审美方面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经过碰撞与反思,两种“唱法”均有受益,民唱法,特别是女高音,吸取了洋唱法的“混声”技巧,开始大幅度地扩展音域。洋唱法,开始注重吐字咬字,让外来的发声法结合国语放出异彩!另外,当时师从国外名师的我国声乐界的权威人物,其师承的学派有德国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也有意大利学派。最终,大家认同了意大利学派的美声唱法在歌唱发声方面的成就最高,也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这就是为什么中央电视台在举办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时,把洋唱法直接归入“美声唱法”的原因。然而,由于当时对外交流很少和种种原因,美声唱法歌唱发声的核心技术与声乐科学界对发声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未能在全国广为传播。音乐学院教授学生的发声技术,大多沿用十九世纪充满各种主观感觉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