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02:37: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发散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
一、在求异中培养发散思维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和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是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条水渠,甲单独修要8天完成,乙单独修要6天完成,现在甲先修了4天,剩下的让乙修。乙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都能按照常规思路作出(1-1/8×4)÷1/6解答,教师要求用别的方法解答,学生一时想不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了:6×(1-1/8×4),6-1/8×4÷1/6,教师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并记上优分以资鼓励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备享思维发散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二、在变通中培养发散思维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实行变通。当学生思路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在独创中培养发散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政治课发散思维分析论文
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因为思维力是智力系统的核心,它参与并支配其他一切智力活动,因此,思维力决定智力水平.而思维力的提高又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政治学科,发散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
发散思维:也叫多向思维,即思维的广阔性,从所认识的对象的广泛联系出发,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来认识事物。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从宏观上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采用系统的方法,把所学知识以”本”为单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把所学某本书的知识按照其内在逻辑形成网络.具体做法:-------让学生先研究一本书的总目录,形成网络的第1个界面,即总网;再分课研究,把每一课书的知识按其内在逻辑形成一个个分网络.
例如:以<哲学上册>为例------总网:
美术教育提高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
【摘要】2014年《创造力大百科全书》的作者,来自美国佐治亚大学托兰斯教授马克•兰克博士提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测试创造力的主要目标之一,可见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文章以运用美术教育综合探索领域提高幼儿发散性思维实践研究的调查与分析为依据,探究了美术教育综合探索领域提高幼儿发散性思维实践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发散性思维;综合探索
在国际上有一些专家学者肯定了美术教育对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重要作用。作为美术教育重要领域之一的综合探索领域,成为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媒介。本文主要研究探讨如何运用美术教育综合探索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一、通过美术教育综合探索领域提高幼儿发散性思维实践研究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针对广西区直机关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教学进行了跟踪调查,在跟踪调查过程中发现了该园在美术教育教学实践当中的一些优点和缺点。优点:第一,广西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非常重视幼儿的美术教育,为此特地开设了创意坊,主要是针对幼儿美术教育教学综合探索领域的培养。创意坊的基础设施非常齐全,几乎在市面上能看到的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设施都能找到,如轻粘土、各种类型的颜料以及可以随意涂画的杯子、扇子及瓶子等。第二,针对幼儿美术教育,学校提出了月计划,每个月都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美术教学,使美术教学更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使整个幼儿园成为一个整体,并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规律,将美术教学系统化。缺点:第一,幼儿过于模仿教师的作品,一些教师没有充分利用优质的教学环境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第二,一些教师的教学过于依赖手工袋,没有充分根据手工袋的作用发展教学,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导致幼儿受制于固定的造型和颜色。
二、通过美术教育综合探索领域提高幼儿发散性思维实践探究的目的和内容
高中历史发散式教学策略研究
一、重视历史教学中求异精神的培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的是学生的归纳精神与技巧,要求学生可以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起因等内容,这些都属于求同教育,而到了高中历史教学阶段,教师重视的是学生史观的形成与培养,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在史观体系框架内对某个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思考并表达自身观点,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够从历史教材中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对历史事件进行更为客观全面地分析,教师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的就要重视对学生的求异精神培养。这种求异精神正是发散式教学的体现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值得探讨与发挥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历史思维的拓展与发散,并进行历史问题的剖析与话题引入。这中间学生常常可以提出与历史教材观点相左的意见或认知,教师在面对学生这些认知时要对此进行分析与了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认知这些观点,看看学生是否从史观角度对此进行分析与客观了解,如果是合乎逻辑的推理认知教师就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认可,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绩感。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教学时,我就以此作为教学素材为学生进行了求异思维的教学,在这中间学生提出了鸦片战争对清帝国统治的打击作用,客观上支持了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这就属于史观教学下的发散式思维学习,这种不同角度的教学与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长足地培养提升。
二、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建设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论教学阶段与年级,教师都对学生的历史基本观念与基本认知十分重视,这是由于历史教学是整体的、延续的,学生必须要对历史这一学科有着整体上的抽象认识,这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对情景建设问题十分重视。而当教师将发散性思维问题引入到历史教学中,这种背景式的教学资源就成了教师对学生开展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情景建设来引入历史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具有极强的形象性思维,这也意味着学生被引入到情景教学下历史学习中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得到极大地发展,学生就可以获取到与以往不同的教学信息,将自身融入到历史事件之中,从而变换不同的角度进行问题思考。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时,我就为学生进行了情境建设教学,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进行了相关记录片的演示,通过这些与历史书上不相同的演绎方式使学生在了解辛亥革命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思考。这些思考问题应当包含多种史观,即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等,这种多角度的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创立良好的发散思维环境,使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更为投入,形成史观学习理念。
三、重视历史教学中知识体系的构建
高中历史教学阶段教师想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发散思维训练,就要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同时这也是学生形成相应思维的学习基础。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极为重要的学习与发展素材,它不仅包括学生对历史事件本身的了解与掌握,更包含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态度和史观学习法的掌握。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发现了史观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忽略了发散性思维与历史史观间的相关关系。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为了达成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学的目的,就要从学生历史的历史学习基础出发,帮助学生对自身的历史学习储备进行整理学习,这一整理应当是建立在多元史观的知识架构之下的,使历史知识成为学生的学习模块,随用随取,这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建立与完善,推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作文教学的发散思维
对于初中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思考。而作文训练的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生愁眉苦脸,咬断笔头仍无从下手;一部分学生网上搜索,简单抄袭;有的学生东拼西凑,应付了事。作文的通病有:中心不明确,立意不高;素材单一,无病呻吟;语言直白,表达不畅等。实践中,少有立意高远、中心明确、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的佳作。基于作文教学的这些问题,笔者在作文教学时有意识地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并进行分析思考训练
面对作文题目,许多学生无话可写,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积累的素材贫乏,然而题材丰富、选材新颖正是写作文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以课本为依托,结合教材中的经典名著,让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积累写作资源,并认真分析、深入思考。我国经典作品浩如烟海,教师让学生按美学、哲学、史学、文学等分类进行选择性阅读。美学、哲学类作品要求看入门书籍,了解基本的知识架构;史学和文学类作品要求比较深入地阅读,并按照爱国、亲情、爱情、景物、审美、科学、送别等主题分类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读书动手也是在动脑思考,勾画圈点、批注、评点,都是很好的思维训练,每个学期完成两三个主题,并积累一定的素材,持之以恒,便能聚沙成塔。比如,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时,可让学生尝试“分门别类辑古诗”,选定一个专题,如古诗词中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湖光山色、离愁别绪、名胜古迹等。将相关古诗词辑录起来,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给每首古诗词作注释,撰写简要的赏析、评点文字,还可以配上一些插图,凸显诗词的意境。辑录完成后编订成一本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和其他学生相互传阅、交流、补充,共享“编书”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既复习巩固了大量的古诗词,积累了许多写作的素材,又在“编书”的过程中体验了“创造”的辛苦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写作的主观能动性。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用心体悟生活中蕴含的哲理,写出自我
建造房屋要有砖瓦、水泥等建筑材料,写作文也需要有材料,材料一方面源自书本知识的阅读和积累,另一方面则源自生活。学生每天都在接触人,接触事,这些却是学生所要加以选择、提炼而构成文章的材料。对于一个热爱生活、善于观察、重视积累的人来说,生活是作文鲜活素材的第一源头,用心观察生活,才能发现平时容易忽视的人、事、景和情的细微之处,用心体悟才能领悟到别人看不到的本质或深层次的思考,才不至于在写母爱时,除了雨天接送上下学母亲衣裳被雨淋湿“我”却衣着完好的事迹,就是病床前母亲守候一整夜“我”病情趋稳的情节,81写老师时,不是老师带病上课,就是深夜批改作业,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体验生活,欣赏晚霞落日的美,体会湖中荷叶莲花的春华秋实,在四季变化中感受万物生长与凋零,在亲身体验之中,增加对生活的感悟。比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一连串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捕鸟的整个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揣摩“雪地捕鸟”的精彩,可带领学生走出户外模拟这样的过程,分几组进行,还原文中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种体验生活的方式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还能为学生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
三、以仿写作为切入点,巧妙构思,多做练习
中学数学发散思维锻炼
所谓发散思维是在中心问题发散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思维着力点上进行进一步的发散和发现的思维方法。它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在更多更高的层次上得到锻炼。
一、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理解和思维时,要在已有认知结构中进行搜索,寻找与思维点相关的材料。
若搜索到有关材料,则思维点便成为了具有具体意义的信息,实现了信息的转移,完成了思维的过程;若未搜索到有关材料,则不能实现信息的转换,往往会导致思维点的流失,从而使思维失去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旧知识在思维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心问题发散教学法便是基于上述的理论,要求教师尽量在解决中心问题过程中诱导学生的思维着力点,给学生的大脑输入背景资料,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奠定基础,为思维的进一步发散做好准备。教师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从已知信息中寻求大量的新异独特的新信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同一事物,从一个知识点、一节内容联想到其它知识点、其它章节,甚至其它学科的内容,就能充分地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二、发散思维教学的效果
首先,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的核心是问题发散,是由此及彼的层递、比较与分析,是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融合,是理论与具体例证的相互印证。所以,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多层面的锻炼。
发散思维初中物理论文
一、发散思维的主要内涵及特点
发散思维,又可以成为放射思维、求异思维或者是扩散思维,是指人在思考问题时,大脑呈现出的扩散状态的一种思维模式,它主要表现为思维视野的广阔性,以及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的一种状态.作为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或者“一物多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点,流畅性.流畅性实际上是指观念的自由发挥,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并能够较快的适应并消化新的思想及概念.流畅性能够反映出发散思维的速度以及数量特征.第二点,变通性.变通性主要是指克服人脑中僵化或者固定的思维模式,按照一种新的模式或框架来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过程.第三点,独特性.独特性指的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作出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一种能力.
二、发散思维视角下完善初中物理创新教学活动的主要策略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构建和谐有效的师生关系,是发散思维视角下完善初中物理创新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想在教育及教学方面取得成功,就必须按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来建立“互相沟通、互相信任、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营造出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愉悦的环境中积极的探寻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完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蒸发”这一节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你们家里买的水果、蔬菜通常都是怎样进行长时间的保鲜呢?”学生会就此话题展开积极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可以将它们放在冰箱里,有的则说放在潮湿的地方也能起到保鲜的作用,还有的学生说放在塑料袋里也可以延长食物的保鲜时间.在学生讨论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告诉学生其实要是蔬菜水果能够长时间保鲜就应该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去探寻影响水分蒸发速度的因素.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同时又能鼓励他们积极的思考,进行能够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发散性思维管理论文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的变化的独特新信息的思维方法,它是对同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思维的起点和核心。
心理学研究的资料表明:中学生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一定的发展。这就为发展发散性思维提供了可能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质疑的形式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关于质疑的教学,古已有之,《礼记》要求“博闻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其中的“审问”就是指要善于从阅读中仔细审查,提出疑问。北宋的张载更进一步强调“学则质疑”,他认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步”。现代的教育家也提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的观点。由此可见,质疑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质疑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更侧重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通过质疑的形式来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应该按照质疑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发散性认识事物的规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以阅读教学为例,学生的质疑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表层质疑阶段。
深究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在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事实证明,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二、在诱导变通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高中历史发散式教学论文
发散式教学是指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思考并解决问题。历史是连续的,且彼此相关的,死记硬背断章片段,无论是对历史教学的长期发展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危害。发散式教学是注入历史教学的新鲜血液,对于历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发散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学生、学校的刚需。
一、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应该包容、鼓励学生角度独特的思考
发散式教学的重要特点是鼓励学生从个性化的角度出发,以个性化思维为前提,对同一历史问题或者现象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思考,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该教学方法中,教师是引路人,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负责讲解基本知识,如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内容、形式等,然后鼓励学生就该历史事件的意义或者比较有争议性并且有意义的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思考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例如:讲解《工业革命》这一课时,在将课文内容和相关的历史事件讲解完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国社会处于何种状态?为什么处于这种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根源是什么?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无法产生工业革命?让学生就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发表见解。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将历史串联起来,深入了解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发散性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深入思考
发散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需要学生深入思考。通常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但是有一些历史事件,学生单靠文字和教师的讲述是无法真正理解和展开深入思考的。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创造情境,并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从而促使学生想象、推测、思考。例如:《辛亥革命》这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段有关辛亥革命的视频,然后提问:“该怎么定义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为什么?”通过这样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视频和争议现象进行个性化思考,提出独立的见解,而不是背诵课标或者教师规定的标准答案,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三、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