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治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02:33: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人治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人治理

职教集团法人治理困境与对策

一、引言

我国职教集团一般由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大多数职教集团只是一个较为松散的、非法人的联盟[1]。在已组建的职教集团中,90%以上都是联盟型职教集团,即集团成员的法人身份相对独立,职教集团本身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2]。职教集团与政府存在行政法律关系,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作为事业单位的职教集团是行政相对法人,和政府的地位是不对等的,需要接受政府的监管。法人治理问题是职教集团发展的共性问题,法律上虽然确立了职教集团的法人地位,但在实践中,政府并没有将其作为独立法人对待,职教集团自身也没有独立的意识与能力。目前,政府对职教集团办学干预过大,其发展方向、教育教学、招生、人事聘任以及职称评定等都由政府决定或主导。由于我国相关的教育法律没有对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具体、明确的规定,职教集团法人的权利、义务都不是很明确,走向法人治理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从法律角度进行修订与完善。鉴于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实质是对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重新协调配置,政府如何逾越其天然弊端转变管理职能,职教集团如何以一种应然的主体身份进行自治也是其法人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权力来源及权力主体构成

(一)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权力来源:法律和政府的授权。从法理学角度来看,我国职教集团作为民事法人的自主权力,是职教集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授权而获得的。职教集团法人本身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根据职教集团法人存在的内在逻辑,职教集团在其存在之初就应该享有法律赋予的法人治理权力。然而,作为事业单位法人的职教集团,与行政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组织理论视角来看,权力的实质是一种关系[3]。虽然我国法律尚未将职教集团归类为行政机关,但在实践中,基于职教集团某方面的职能考虑,其又是经法律授权的行政主体。职教集团办学所需的经费支持几乎全部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或者税收,并非职教集团组织自有。职教集团虽然拥有办学所需的教育场所、教学设施及设备,但这些院校资产在性质上均属国有财产,并非职教集团自有,职教集团拥有的只是使用权。涉及资源配置的“大权”始终掌控在政府手中,职教集团无法从根源上摆脱与政府之间的“依附”关系。(二)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权力主体:政府与职业院校共同构成。讨论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权力主体,首先要明晰的是在以法人治理为轴心的相互关系中,谁处于主动的、支配的地位,谁处于被动的、被支配的地位。职业院校是职教集团的法人主体,那么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权力主体自然而然就应该是职业院校。然而现实情况真的如此吗?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权力主体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一方面体现在权力主体在实质上是由政府与职业院校共同构成,而非单一的职业院校主体;另一方面,在政府与职业院校共同构成的权力主体中,二者之间的力量和地位凸显出强烈的对比,政府居于主动支配地位,职业院校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权力集合”内,职业院校有多少法人治理自主权,取决于政府愿意下放多少法人治理自主权。职业院校作为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权力主体之一,虽然处在“法人”角色的框架下,但无法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法人,无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存在的价值是为政府履行其教育职能,而非为了作为独立组织价值的实现。

三、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困境

(一)法律缺失: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法律短板。1.职教集团法人主体资格具有双界性法人主体资格是指社会团体、组织所获得的法律承认其独立的民事权利、义务主体的身份[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三十六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强调法人对于民事权利的独立享有、对民事义务的独立承担。然而,职教集团因其与政府之间的血缘关系,难以维持财产关系上彻底的独立性。我国职教集团一般是为完成多元主体的共同目标,通过契约联结各成员单位而形成的独立法人之间的集合体[5],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职教集团内各学校为独立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职教集团法人主体资格的双界性突出表现在职教集团本应被赋予独立于科层制之外的事业单位法人地位,却被赋予以层级服从、行政命令为特点的行政机关的色彩。职教集团在某些方面被赋予行政权力的同时,会导致其教育教学和组织管理受到政府不同程度的干预。职教集团法人主体资格的双界性使其法人人格受制于行政科层意志,无法独立行使法人职能、承担法人职责。2.职教集团法人治理边界不清当前,我国法律体系对职教集团并没有明确的定位[6],职教集团法人治理边界不清。法人财产独立是职教集团成为法人的最重要标志,但职教集团的土地、财产、经济创收、知识产权及成果转让费等所产生的孳息、佣金、报酬等民事权力必然有违于职教集团所服务的公共利益。因此,相关法律法规既没有明确规定职教集团具备的相关独立财产权,也没有规定职教集团法人可以依据其独立财产从事民事活动的范围。职教集团虽有“法人”之名,但并未实现法人财产独立,无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职教集团只能在法定范围内享有名称专用权、财产支配权、用人自主权以及工作决策权等,然而相关法律法规也并未对这些权力做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九条与第三十条中对学校权利与义务所进行的表述,很难判断这些权利与义务到底属于行政法性质还是属于民法性质。职教集团法人治理边界不清,增加了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难度。(二)政府管制: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体制障碍。1.政府过多干预职教集团的微观事务政府与职教集团之间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这就意味着政府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还要承担对职教集团的管理职责。政府管理职能的错位主要体现在其对职教集团进行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的尺度把握上经常错位,具体表现为政府在制定职教集团教育政策方针、发展规划与下发行政文件、通知等方式干预职教集团具体事务之间徘徊。政府在实际管理中过多地干预了职教集团的微观事务,仍然没有摆脱全面掌管职教集团的惯性思维,使得职教集团难以摆脱政府附属机构的角色。政府管理职能的错位会禁锢职教集团内部的机构设置和运行,一切正常运转都离不开政府的管控,使得职教集团长期无法释放自身的积极性与活力,即便政府在下放权力的时候,也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2.职教集团对政府评估权威形成路径依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五条及第三十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依法接受监督。政府教育评估部门将职教集团化办学工作纳入评估内容,评估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地区、优秀职教集团的依据。现有的职教集团评估制度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评估制度,是政府规制职教集团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处于主导地位,以政府为主体的评估结果往往与教育资源配置紧密相关,会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评估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作为受益于现有评估制度的职教集团,为了保留既得利益,会选择强化以政府为主体的评估制度的刺激和惯性,并且力求巩固现有的评估制度框架。各职教集团为了争取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主动地位,过于突出评比和选拔,进而在评比中形成了浓烈的功利性氛围,使得评估有时反倒成为政府“拿捏”职教集团的有力工具。通过政府的检查以继续保持依靠政府获取资源的权力与能力,职教集团很难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进行评估。各职教集团疲于应付各级部门领导的检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实现无疑起到负面作用。(三)院校失位: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内部阻力。1.职教集团内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缺失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是衡量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重要指标。从职教集团内部权力结构和法人治理之间的关系来看,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困境与职教集团内部权力重心“居高不下”有关。由于内部权力结构不平衡,职教集团各学校参与民主管理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长期处于缺位状态。职教集团内部行政权力高度集中,权力主要集中在职教集团决策管理层,职教集团各学校的权力出现弱化的趋势,抑制了自主权力在这一层级的发挥。职教集团决策管理层几乎统揽了招生、学科规划、教学活动、教师招聘、职称评定以及经费分配等的所有事务。而职教集团各学校无法在涉及自身利益的相关决策过程中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失去了应有的话语权。从职教集团内部权力运行和法人治理之间的关系来看,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落实遇阻与职教集团内部权力的运行不当有关。权力运行不当会使职教集团各学校之间的关系松散,资源交流渠道阻塞,集团内部凝聚力低,从而阻碍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实现。在缺乏有效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职教集团决策管理层权力的规范性运行也就成为一纸空谈。2.职教集团章程规约失灵章程是确定职教集团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律文件,一经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即产生法律效力。职教集团章程既能够对职教集团法人治理行使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又能够规范政府行为,是落实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的重要制度保证。然而,职教集团章程存在规约失灵等问题,导致职教集团法人治理缺乏规约。首先,职教集团章程实践操作易流于形式,很多职教集团的章程并未通过正规合法的程序建立,没有经过起草议案、大会审议,仅仅是职教集团的某些领导商议而成;职教集团章程的内容与学校的实际不符,职教集团章程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其次,职教集团章程建设内生力不足。职教集团内部管理行政化使得职教集团广大师生对集团领导者的行政命令形成了路径依赖,忽略了职教集团章程建设。最后,职教集团章程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职教集团章程往往缺乏对职教集团内部民主监督机构地位及其职责权限的明确规定,监督机构的操作性或权威性不足。

查看全文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一、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公司法》采用了类似于日德模式的二元制结构,即在股东大会下平行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负责公司的经营和监督。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权利机关,居于中心地位,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关,执行股东会的决议,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做出经营决策。经理是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董事会的决议,接受董事会的监督。监事会是法定的监督机关,监事集体行使对董事、经理的监督权。由上可见,我国奉行的“股东本位”的“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目标是对董事会和经理实施监督与控制,保证他们按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行为。客观地说,公司治理结构的总体框架设计是符合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督机制难以实现的客观制约因素的。但由于在立法过程中,过分强调国有股权的保护,有意淡化对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保护;过分考虑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实现,人为地淡化和监督机制的重要作用,使得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设计之初就存在缺陷。到目前为止,我国公司同典型的现代企业在运行机制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并未真正建立起分权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行政机关化”的影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以下两方面缺陷:

(一)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失衡。股东构成比例不合理,股东大会权能虚化

股份公司的股权结构决定着股东结构,而股东结构状况直接影响着各类主体参与公司经营决策的程度。

(二)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缺失。股东无法对公司行为进行外部监督,当股东(尤其是大量的没有投票权的小股东)发现经营者不能保证其权益和公司利益而无法“用手投票”来监督和控制经营者时,就将其手中的股份及时转让,导致公司被收购而易主。

二、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

查看全文

国内公司法人治理构成优化

公司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最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发展的好坏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中的核心问题,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配置公司的权力,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以保护公司股东的权益,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近现代公司为之困扰了半个世纪的一个问题。

它是在围绕企业所有与企业经营分离的公开性大型股份公司运营机构的运用状况的讨论中提出来的,意指公司经营中的指挥和监督体系。

当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大股东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得到加强,如何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约束是对内部人控制进行治理的核心问题。职工参与制度日益得到认同与重视。以德国为代表的许多欧盟成员国竞相通过职工参与公司董事会(单层制经营机构的场合)或监事会(双层制经营机构的场合)、劳资双方商定的机关或劳资协议等。

一、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公司法》采用了类似于日德模式的二元制结构,即在股东大会下平行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负责公司的经营和监督。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权利机关,居于中心地位,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关,执行股东会的决议,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做出经营决策。经理是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董事会的决议,接受董事会的监督。监事会是法定的监督机关,监事集体行使对董事、经理的监督权。由上可见,我国奉行的“股东本位”的“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目标是对董事会和经理实施监督与控制,保证他们按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行为。客观地说,公司治理结构的总体框架设计是符合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督机制难以实现的客观制约因素的。但由于在立法过程中,过分强调国有股权的保护,有意淡化对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保护;过分考虑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实现,人为地淡化和监督机制的重要作用,使得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设计之初就存在缺陷。到目前为止,我国公司同典型的现代企业在运行机制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并未真正建立起分权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行政机关化”的影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以下两方面缺陷:

(一)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失衡。股东构成比例不合理,股东大会权能虚化

查看全文

法人治理结构方式之议

建立与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国内外公司管理的实践中早已存在,但它在我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则是近六七年的事。不过,在公司治理问题上至今为止并不存在一个可以被普遍接受的答案。笔者仅就其中几个方面抒以管窥之见。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的含义界定伴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出现而引起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随之诞生并不断走向完善。关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界定,各国比较有影响的学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第一,制度安排说。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柯林?梅耶把法人治理结构定义为:“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者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根据该理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包括:(1)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2)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和职工;(3)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一般而言,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利用这些制度安排的互补性质,并选择一种结构来减低人成本。

第二,相互作用说。库克伦(PhlipLCochran)和华廷科(StevenLWartick)指出:“公司治理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的有关利益人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1)谁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2)谁应该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不一致时,一个公司治理问题就会出现。”

第三,组织结构说。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所谓法人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高级执行人员及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第四,决策机制说。奥利弗?哈特提出,只要以下两个条件存在,公司治理问题就必然会在一个组织中产生。第一个条件是问题,确切地说是组织成员(可能是所有者、管理者、工人消费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第二个条件是,交易费用之大使问题不可能通过合约解决。“治理结构被看作一个决策机制,更准确地说,治理结构分配公司非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即资产使用权。如果在合约中没有详细设定的话,治理结构将决定其如何使用。”

查看全文

企业法人治理的现状与战略

一、引言

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长期探索的问题。内蒙古辖区内的上市公司数量不多且大多数上市时间较早,但其治理结构同样存在着不完善之处。本文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与甫瀚咨询于2010年联合推出的“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报告中的部分评价指标,对内蒙古辖区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情况进行评价,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报告坚持把国际公认的公司治理基本准则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评价的基本框架主要参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推出的《公司治理原则》(2004年修订版),从股东权利、对股东的平等待遇、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董事会职责和监事会职责六大方面对公司治理进行系统地分析,并依据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确定了86个指标以及每一个指标的内涵和评分标准。本文只从股权结构、董事会运作与监事会运作3个方面,选择19个评价指标,并增加了董事会成员是否有来自海外的专业人士指标,形成20个评价指标。

二、对内蒙古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统计分析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内蒙古辖区共有19家公司在中国大陆上市,其中上交所上市14家,深交所上市5家。19家公司中A股公司17家,B股公司1家,A+B股公司1家;另外,还有两家H股公司——蒙牛集团和小肥羊。

由于资料收集的局限性,本文仅选取内蒙古22家上市公司中的8家公司作为分析对象,其中A股公司4家(北方股份、伊利股份、内蒙华电、露天煤矿),H股公司2家(蒙牛乳业、小肥羊),B股公司1家(伊泰),A+B股公司1家(鄂尔多斯),并具体选用了20个指标进行评价判断(具体指标见表1)。

股权结构选择了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等5项指标。从统计结果来看,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8家公司中,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的有6家,其中超过70%的有两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30%的有6家,且国家控股的有4家。实际控制人为政府或政府控制的公司的有5家,个人实际控制的公司有3家,其中2家原为国有控股企业。

查看全文

剖析法人治理的现状与措施

一、引言

如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长期探索的问题。内蒙古辖区内的上市公司数量不多且大多数上市时间较早,但其治理结构同样存在着不完善之处。本文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与甫瀚咨询于2010年联合推出的“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报告中的部分评价指标,对内蒙古辖区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情况进行评价,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报告坚持把国际公认的公司治理基本准则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评价的基本框架主要参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推出的《公司治理原则》(2004年修订版),从股东权利、对股东的平等待遇、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董事会职责和监事会职责六大方面对公司治理进行系统地分析,并依据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确定了86个指标以及每一个指标的内涵和评分标准。本文只从股权结构、董事会运作与监事会运作3个方面,选择19个评价指标,并增加了董事会成员是否有来自海外的专业人士指标,形成20个评价指标。

二、对内蒙古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统计分析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内蒙古辖区共有19家公司在中国大陆上市,其中上交所上市14家,深交所上市5家。19家公司中A股公司17家,B股公司1家,A+B股公司1家;另外,还有两家H股公司——蒙牛集团和小肥羊。

由于资料收集的局限性,本文仅选取内蒙古22家上市公司中的8家公司作为分析对象,其中A股公司4家(北方股份、伊利股份、内蒙华电、露天煤矿),H股公司2家(蒙牛乳业、小肥羊),B股公司1家(伊泰),A+B股公司1家(鄂尔多斯),并具体选用了20个指标进行评价判断(具体指标见表1)。

股权结构选择了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等5项指标。从统计结果来看,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8家公司中,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的有6家,其中超过70%的有两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30%的有6家,且国家控股的有4家。实际控制人为政府或政府控制的公司的有5家,个人实际控制的公司有3家,其中2家原为国有控股企业。

查看全文

医院法人治理改革方案

为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深入落实国家新《医改方案》关于“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的要求,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医院的发展和服务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新《医改方案》关于“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的精神,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医院的发展和服务能力;坚持“为民办院”的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创造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观,积极践行医院的社会责任;坚持“创新、博爱、诚信、敬业”的医院精神,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业务技术水平;坚持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坚持民主治院,充分发挥党、工、妇、团各级组织在医院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

(二)改革目标。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医院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建立以董事会为主体的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医院的规模和资源优势以及潜在的发展能力,将医院建设成为拥有先进设备、领先技术、优质服务和群众满意、同行推崇、政府放心的现代化陕北名院。

二、医院决策管理机构设置(董事会)

(一)董事会组成。医院决策机构(即董事会)是区政府领导下的医院管理机构,对区委、区政府负责,并定期向区委、区政府报告工作,接受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的监督管理。董事会由医院管理者代表、区卫生局、区发展改革局、区财政局、胡星元基金会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外聘医学专家和管理专家为董事会顾问。设董事长1名,副董事长1名(协助董事长开展工作),董事7至9名。董事会组成人员由区委、区政府决定。董事会每届任期五年,可以连任。

查看全文

当前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的改善

公司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最典型的组织形式,公司发展的好坏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中的核心问题,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配置公司的权力,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以保护公司股东的权益,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近现代公司为之困扰了半个世纪的一个问题。

它是在围绕企业所有与企业经营分离的公开性大型股份公司运营机构的运用状况的讨论中提出来的,意指公司经营中的指挥和监督体系。

当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大股东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得到加强,如何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约束是对内部人控制进行治理的核心问题。职工参与制度日益得到认同与重视。以德国为代表的许多欧盟成员国竞相通过职工参与公司董事会(单层制经营机构的场合)或监事会(双层制经营机构的场合)、劳资双方商定的机关或劳资协议等。

一、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公司法》采用了类似于日德模式的二元制结构,即在股东大会下平行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负责公司的经营和监督。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权利机关,居于中心地位,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关,执行股东会的决议,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做出经营决策。经理是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董事会的决议,接受董事会的监督。监事会是法定的监督机关,监事集体行使对董事、经理的监督权。由上可见,我国奉行的“股东本位”的“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目标是对董事会和经理实施监督与控制,保证他们按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行为。客观地说,公司治理结构的总体框架设计是符合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督机制难以实现的客观制约因素的。但由于在立法过程中,过分强调国有股权的保护,有意淡化对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保护;过分考虑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实现,人为地淡化和监督机制的重要作用,使得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设计之初就存在缺陷。到目前为止,我国公司同典型的现代企业在运行机制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并未真正建立起分权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行政机关化”的影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以下两方面缺陷:

(一)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失衡。股东构成比例不合理,股东大会权能虚化

查看全文

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研究

摘要:文章对广西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单位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改善措施,以期推动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广西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理事会;成效;问题

2014年7月,文化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等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了全国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工作,全国各省(自治区)、市(地)公共文化机构积极开展法人治理结构的试点改革工作。2017年8月,中宣部、文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的目标,即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全国规模以上的公共文化机构基本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模式。相关文件的发布为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依据,推动了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的开展。广西积极响应国家的改革政策,有序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

1广西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情况概述

2014年11月14日,玉林市图书馆理事会成立暨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玉林市顺利召开。这是广西首家事业单位法人理事会,标志着广西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2018年11月,南宁市图书馆等10个市级文化机构成为自治区级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试点单位。2020年8月,广西市级以上群众艺术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任务总数量为15家,完成数量为5,完成率为30%;市级以上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任务总数量为17家,完成数量为10家,完成率为58.82%;市级以上美术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任务总数量为3家,完成数量为2家,完成率为66.67%;市级以上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任务总数量为2家,完成数量为1家,完成率为50%。2020年12月,广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全部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

2试点单位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查看全文

法人治理结构财务管理论文

摘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架构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董事会对经营者(CEO)财务约束和控制的强化。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国有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财务管理的目标及实现方式、财务管理权的取得与变换对于企业价值的提升与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方式;权限;企业价值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架构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董事会对经营者(CEO)财务约束和控制的强化。根据我国《公司法》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以董事会为中心而构建,董事会对外代表公司进行各种主要活动,对内管理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只有董事会才能全方位负责财务决策与控制,从本质上决定公司的财务状况。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财务管理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一、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要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财务管理,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覆盖企业的所有部分,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管理理念。

加强财务管理必须在认识上确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地位,以财务管理为龙头,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但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还是有区别的:一是制衡的着眼点不同。公司制衡的着眼点主要侧重于公司内部人事组织制度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剩余索取和监督权力的分配,经营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构建与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激励约束问题;财务制衡的着眼点在于财务决策权、财务收支决定权、财务监督权和财务人员尤其是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的配置问题。二是运行方式方法不同。公司的运行方式方法主要是通过确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人选,规定各自的职责权限和激励方法,形成制衡关系;而财务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经营管理层次在财务决策、财务执行、财务人员安排和财务监督等方面进行权责划分,形成在财务活动管理权限上的责权利关系。三是激励的侧重点不同。公司管理的激励形式主要侧重对经营管理层的职位提升、预期收入增加、薪酬或期权、期股的确定,以及非薪酬方面的奖励,如带薪休假等形式;而财务侧重用货币价值形式实行的薪酬、期权或期股的激励。四是约束制度的侧重点不同。公司的约束制度偏重行政、人事、经济和法律等方面;财务侧重于以货币价值形式表现的薪酬降低、承担经济责任、赔偿经济损失和取消期权期股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