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培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01:01: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繁殖培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繁殖培养

落叶松繁殖培养技术探究论文

摘要:日本落叶松为阳性喜光树种,在自然分布区内呈纯林或在混交林中呈优势木居第一层。自然分布区属内陆性冷凉气候带,该气候带年均温7—8℃,北界平均最低气温一9.4℃,南界平均最高气温28.7-33.3℃,年降水量在110-250mm之间,雨热同季。日本落叶松最适土壤为灰化的火山堆积土,石灰质土壤和砂壤上也能生长良好。日本落叶松可采用播种、嫁接、扦插三种方式繁殖。嫁接和扦插两种方式一般只在品种改良和遗传育种上采用,而生产上往往采用播种繁殖。

关键词:落叶松繁育技术

日本落叶松,学名Larixleptolepis(Sieb.etzuce.)Gordon(LarixkaempferiSargent),松科,落叶乔木。日本落叶松原产日本本州岛中部,于本世纪初成功引入我国。目前我国已在十五个省、市引种栽培,且表现良好。据巫山县林业局在梨子坪林场测定,15年生日本落叶松年均高生长87.93cm,年均胸径生长0.95cm,年均材积生长0.0064m3,单株材积0.0193m3,是中山地带造林的优良树种。

一、生物学特性

日本落叶松为阳性喜光树种,在自然分布区内呈纯林或在混交林中呈优势木居第一层。自然分布区属内陆性冷凉气候带,该气候带年均温7—8℃,北界平均最低气温一9.4℃,南界平均最高气温28.7-33.3℃,年降水量在110-250mm之间,雨热同季。日本落叶松最适土壤为灰化的火山堆积土,石灰质土壤和砂壤上也能生长良好。

二、适生区域

查看全文

马铃薯杂交实生苗繁殖培养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马铃薯常规杂交育种是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育种成效,实生苗的培育及早代选择是关键技术。通过营养钵温室育苗后带土移栽到大田,移栽成活率高;实生苗世代可进行抗病性、熟性、块茎特征以及结薯习性的初步选择,而对产量、商品率、品质性状在实生苗当代选择效果有限,应在无性一代选择。

关键词:马铃薯;实生苗培育;早代选择

生物技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马铃薯育种的方法和手段,但具体到目标基因与目标性状在新品种的表现,常规育种仍然是必经的途径。马铃薯杂交育种是基于双亲的优良性状产生一定的变异群体进行多年的鉴定选择而获得万中选一的优良品系的过程,其杂交后代仅在有性阶段即杂种实生苗(F1)世代产生分离,以后的无性系世代只是在这个相同变异的群体中不断选择和鉴定所需要的类型。所以提高杂交实生苗的培育技术及早代的选择效率对杂交育种后代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体积小,大田直播困难,过去通常采用阳畦育苗,致使实生苗群体有限,育种成效偏低。通过现代设施农业的推广应用,以及打破实生种子休眠技术的提高,目前生产上一般在温室或网棚育苗后移栽到大田定植,提高了实生苗培育技术,为无性世代鉴定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实生薯群体,也为提高马铃薯杂交育种早代选择的效率奠定了基础。

一、杂交实生苗群体的大小

马铃薯高度杂合及四体遗传的特性要求杂种后代有足够大的群体才能产生丰富的变异类型,但育种单位因人力、物力、财力的约束无法满足客观上大群体的要求,所以相对杂交优势明显的远缘杂交,尽可能扩大杂交群体保证后代丰富的变异类型,对亲缘关系较近的杂交组合,适当地缩小群体数量,避免相同的变异类型,减少无性世代选择的工作量。依据育种条件,我们每年培育12000~15000株实生苗,包括20~30个杂交组合,每个组合300~600株实生苗。

查看全文

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在林业中的运用

摘要:林业是我国分布广、应用性强、经济价值高的大型产业,在国家以及各地政府的重视下,对林业造林技术不断研究,借助科学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创新育苗技术,为林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林业资源产量逐年增长。其中营养繁殖育苗技术在林业中有着重要的发挥作用,这是一项既省力又省时,即保活又保产的树苗培育技术,本文针对营养繁殖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优势、应用以及应用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营养繁殖;育苗技术;林业;应用;方法

营养繁殖技术的应用可使树苗具有成活率高、抗病能力强、适应能力好、生长速度快、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是目前林业造林中主选的一种育苗技术。营养繁殖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对有再生能力的母本植物进行器官移栽,采用嫁接或者扦插的手段。在不影响母本植物正常生长的情况下,截取可再生的枝、茎或根部,利用科学方法,培育出新的植株,这种方法的应用优势比较多,对提高造林水平与效率有一定的作用,值得被推广。

一、营养繁殖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优势分析

1、培育周期短,环境适应性强

营养繁殖主要是以培养新植株为目的而研究的育苗技术,通常是以乔、灌木等具备可再生能力特点的树种为主要繁殖对象,通过对这些树木的枝、茎、根等具有可再生功能的器官进行合理嫁接或者扦插,使之形成新的植株,这样的培育技术可省略播种、萌发、生长等环节,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培养树苗时间,还可以使新植株自身具备母本植物所含有的良性特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对于经济林木建设来说,营养繁殖技术的应用可有效保证林木的成活率,完全降低播种培育中苗木死亡率高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可节约苗木培育的经济投入。

查看全文

林业育苗营养繁殖技术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我国的环境受到了较严重的破坏。一些林业地区为了寻求发展,将林业用地改为开发用地,吸引开发商入驻,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够持久,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步开展,要重视林业建设。在林业建设中,要做好林业育苗工作,将营养繁殖技术合理地应用到林业育苗中,这样可以提升树苗的成活率,加快林业建设。基于此,主要分析了林业育苗过程中营养繁殖技术的应用优势和应用中的优化办法。

关键词:林业育苗;营养繁殖;技术

为了响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一定要重视林业用地的保护,大力推进林业建设,提升林业树苗的成活率。做好林业建设能提升生态环境,并且能成为天然的生态区,净化空气,给人们提供视觉上的享受。为了促进林业建设的健康发展,应科学合理地应用营养繁殖相关技术,充分发挥林业育苗中营养繁殖技术的优势,达到缩短树苗培育周期的同时提升其成活率,促进其生长。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林业建设树苗培育水平的提升和林业生态环保建设事业的发展。

1营养繁殖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优势

为了进一步促进林业建设的发展,在树苗种植中要选择合适的种植技术。当前林业育苗中应用较广泛的技术是营养繁殖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使得树苗快速适应生长环境,缩短树苗的培育周期[1]。这种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将原有母本植物的器官通过移栽或嫁接的方式使其快速生长。这种繁殖技术操作起来较简单,适合植物的生长环境,在林业育苗的应用中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1培育周期短,环境适应性强。在林业育苗中应用营养繁殖技术,可以大大缩短树苗的培育周期,这是因为营养繁殖技术是直接将母本植物的枝、芽、茎等生长能力较强的器官进行移栽,移栽过后树苗就直接以器官的形式慢慢生长[2]。与传统的播种育苗法相比,省去了播种、育苗、萌芽和生长的环节,可以缩短植物的生长周期。另外,应用这种营养繁殖技术移栽的苗木器官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以往生长过程中周边的环境和温度,在后期的移栽和嫁接中更容易存活。1.2工艺简单,育苗速度快。营养繁殖技术的熟练应用是要求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充分了解树木的生长特点、习性等。从育苗工艺上来讲,营养繁殖技术的特点操作简单、周期短,营养繁殖技术和传统的播种繁殖技术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其培养的过程更简单、育苗质量更高,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育苗成本。传统播种繁殖技术有以下几个环节:选种、处理种子、及时催芽、种子萌发和生长等,在育苗的整个周期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育苗的成活率降低,同时还伴随着萌发、生长过程缓慢等问题,需要的时间周期较长,幼苗受到周边环境或者自然因素影响的风险增多,同时幼苗的抗病性能低,适应环境能力减弱,导致成活率低,最终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反观营养繁殖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播种育苗前期的环节,育苗前挑选健康植株的营养器官,直接栽植即可,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相应的经济成本也会降低,更适用于大规模的培养与生产。

2营养繁殖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山苍子造林技术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山苍子;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造林技术

论文摘要阐述了山苍子的生物学特性,介绍了播种、扦插、组织培养等繁殖技术,同时从造林地选择、造林时间、抚育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山苍子的造林技术,对山苍子的产业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山苍子约有250余种,中国约有46种,为我国主要的林副特产之一。目前我国部分省区已进行人工营造山苍子林,以福建、湖南和四川等省营造面积最大。山苍子果实提取的山苍子油是一种天然混合型香料。主要成分是柠檬醛,含量占66%左右,其余为甲基庚烯酮、双戊烯、芳樟醇等。利用山苍子油生产高纯度紫罗兰酮、柠檬醛、二乙缩醛、鸢尾酮系列,在医药、食品、饮料、日用化学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随着医学化工的发展,市场对山苍子油的需求日益加大,开发利用山苍子资源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1生物学特性

山苍子(Litseacubebapers)别名山鸡椒、木姜子,樟科木姜子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m左右,最高可达10m。树皮幼时黄绿色,光滑,老时变褐灰色,都有白色斑点。小枝细瘦,绿色、单叶互生,有香气,纸质光滑。长圆形或披针形。花单性,雌雄异株,11月着生花蕾,翌年2~3月开花,花先于叶;花序生在短枝上,腋生,伞形,具细总梗,有花4~6朵,花小,黄色。核果有短柄,近球形,3~5颗簇生,7~8月成熟,成熟时由青绿色变深红色或黑色。

2繁殖技术

查看全文

芦荟种苗繁育技术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芦荟;繁育;分株;扦插;组织培养;技术关键

论文摘要分株是将带有根系的幼苗进行移栽繁育的过程;扦插是利用枝条或无根分蘖、腋芽通过扦插培育种苗的技术;组织培养是利用培养基大量繁殖种苗。特介绍利用分株、扦插和组织培养等繁育方法进行芦荟种苗繁育的技术关键。

芦荟由于雌雄花开放时间不一致,授粉不亲和,故而结籽少,发芽低,甚至不结籽,因而种子繁殖很困难且繁殖速度慢。生产上常用分株、扦插和组织培养等方法进行繁殖。

1分株繁殖

芦荟产生分芽或分蘖主要在春、夏、秋三季,最佳分株期是4~6月份。一般待小苗长到2~3片叶时,就应及时进行分株移栽,分苗时注意不伤母株,小苗尽量多带土带根。在分株繁殖过程中,具体操作技术可分2种。

1.1剥离幼株,移栽到苗圃或生产田

查看全文

山苍子繁育造林技术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山苍子;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造林技术

论文摘要阐述了山苍子的生物学特性,介绍了播种、扦插、组织培养等繁殖技术,同时从造林地选择、造林时间、抚育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山苍子的造林技术,对山苍子的产业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山苍子约有250余种,中国约有46种,为我国主要的林副特产之一。目前我国部分省区已进行人工营造山苍子林,以福建、湖南和四川等省营造面积最大。山苍子果实提取的山苍子油是一种天然混合型香料。主要成分是柠檬醛,含量占66%左右,其余为甲基庚烯酮、双戊烯、芳樟醇等。利用山苍子油生产高纯度紫罗兰酮、柠檬醛、二乙缩醛、鸢尾酮系列,在医药、食品、饮料、日用化学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随着医学化工的发展,市场对山苍子油的需求日益加大,开发利用山苍子资源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1生物学特性

山苍子(Litseacubebapers)别名山鸡椒、木姜子,樟科木姜子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m左右,最高可达10m。树皮幼时黄绿色,光滑,老时变褐灰色,都有白色斑点。小枝细瘦,绿色、单叶互生,有香气,纸质光滑。长圆形或披针形。花单性,雌雄异株,11月着生花蕾,翌年2~3月开花,花先于叶;花序生在短枝上,腋生,伞形,具细总梗,有花4~6朵,花小,黄色。核果有短柄,近球形,3~5颗簇生,7~8月成熟,成熟时由青绿色变深红色或黑色。

2繁殖技术

查看全文

蕨类植物孢子培养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蕨类植物培养基质孢子萌发孢子体

论文摘要:作者概述了在蕨类孢子萌发研究中所使用的培养基质,包括了以自然土壤为主的培养基质和以营养液为主的液体或琼脂培养基。并简略分析了影响蕨类孢子萌发的其它因素。

1前言

蕨类植物是古老的维管植物,也是植物界系统演化中一个独特的自然类群,在其生活史中明显地存在可独立生活的配子体和孢子体。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有着比较重要的关系,体现在其食用性、药用性及工业上的某些特殊用途等方面[1](如石松属的孢子含油达40%,可在冶金工业的模型铸造中作为优良的分型剂,也可用作照明工业的闪光剂)。经典的蕨类植物研究着重蕨类植物的系统分类及孢子体形态的描述。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关于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为蕨类植物的大量繁殖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常见的培养基质

在蕨类孢子繁殖的研究中,常采用以土壤为主的培养基质和以营养配方为主的液体或琼脂培养基质。

查看全文

芦荟种苗繁育技术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芦荟;繁育;分株;扦插;组织培养;技术关键

论文摘要分株是将带有根系的幼苗进行移栽繁育的过程;扦插是利用枝条或无根分蘖、腋芽通过扦插培育种苗的技术;组织培养是利用培养基大量繁殖种苗。特介绍利用分株、扦插和组织培养等繁育方法进行芦荟种苗繁育的技术关键。

芦荟由于雌雄花开放时间不一致,授粉不亲和,故而结籽少,发芽低,甚至不结籽,因而种子繁殖很困难且繁殖速度慢。生产上常用分株、扦插和组织培养等方法进行繁殖。

1分株繁殖

芦荟产生分芽或分蘖主要在春、夏、秋三季,最佳分株期是4~6月份。一般待小苗长到2~3片叶时,就应及时进行分株移栽,分苗时注意不伤母株,小苗尽量多带土带根。在分株繁殖过程中,具体操作技术可分2种。

1.1剥离幼株,移栽到苗圃或生产田

查看全文

近亲繁殖学术论文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近亲繁殖”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批评式关注。仲祖文在《人民日报》(人民网)大声疾呼:“人才培养不能搞近亲繁殖”,近亲繁殖是“围墙”“壁垒”“圈子”。马陆亭教授说:“对于目前正在发展建设的‘双一流’高校,尤其是想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必须彻底抵制‘近亲繁殖’现象,可以采取诸如非升即走、限制留校人才比例等方式,逐渐带领、推动我国的其他高校,形成共识。”喻海良教授还说:“建议可先行选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优秀高校作为试点,其他高校则可以在强势学科中采取限制,对留校人才比例逐步缩减。”形势逼人,“近亲繁殖”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动手术”不可的程度了。但是,在“动手术”之前,一定要从理论上厘清学术传承与“近亲繁殖”的界限。否则,把正常的学术传承与非正常的“近亲繁殖”混为一谈,就像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了,势必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造成重大的伤害。

一、学术是在传授与继承中持续发展的

学术是在传授与继承中持续发展的。一个著名的学术开创者,必须有他得意的弟子来继承他的学术思想。这样,才不至于“断根”,古人称之为“薪火相传”,这是很形象的、点赞式的比喻。如果学术开创者的学术思想很丰富,一个弟子传承不下来,就可能出现两三个弟子共同支撑的局面。或者说,某一项重大的科学研究,一代人完成不了,需要几代人共同完成,这在全世界获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中是屡见不鲜的。有的奖项甚至通过了三四代、四五代人的努力。如果我们把这种以师带徒代代相传的学术链当作有害的近亲繁殖,拦腰截断,那当今世界的诺贝尔奖恐怕就要损失一小半。早在2007年,傅如一教授就写过这样几段话:“学术发展自有其薪火相传的发展规律,而近亲繁殖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逆向规律。无论是人类还是千万种动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回避这一规律,否则就要逐渐退化乃至种族的自我消亡。但是,学术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与动物的生存规律划等号。”“学术研究重师承,重授受,重香火不绝。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自不同的学术派别和学术特色,从而出现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是学术繁荣的重要标志,但它的前提是要有各种不同的学派存在。那么,各种不同的学派是怎样形成的呢?当然是由创始人薪火相传,通过若干阶段的学术积累,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不断创新才逐渐成熟的。在这里,薪火传承是学派发展的关键词。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无论是儒学、道学还是佛学,都是薪火传承,代有其人。汉代的经学、宋朝的理学、乾嘉学派的考据学与文字学、桐城派的理论体系,都显示了学有所自、变有所归的学术渊薮。如果我们将视野扩展开来看,岂止是学术,无论是书法、音乐、美术雕刻、武术、杂技,乃至戏曲唱腔表演,都分明凸现出一脉相承的发展轨迹。武术门派林立,规矩极严,一招一式,不能越雷池一步。而杂技常常是父而子、子而孙,以最优秀的接班人来繁衍自家的看家本领。无数的事实说明了同一个道理:没有师徒的传承就是‘绝后’,就意味着这一学术门派的自行消亡。”“我们不能认为,学术创始人是什么样,他的徒子徒孙就被克隆成什么样。真正的学术大师是积极支持自己的弟子根据个人的学术兴趣自由发展的。因此,他的弟子中可能出现一些与大师的学术方向差异很大的“越轨”现象。鲁迅是章太炎先生的弟子,但两人的兴趣旨归大不相同。红学家梁归智是姚奠中先生的弟子,但姚先生自称‘不喜欢《红楼梦》’,还说‘这是个人兴趣,不需要争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梁归智倒像是周汝昌先生的学生。他送我一本近作《周汝昌传》,我只读了几章,就感到他们之间的确有一种内在的传承渊源。这种‘越轨’现象隐含着学术发展的另一条重要规律。”以上几段话时至今日仍然感到没有失去现实意义,可惜这段话只是在一个内部读物登载,因而读者极少,没有太大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常出现矫枉过正的事。比如,有的高校竟然下达文件:本校毕业的博士生不能留校,这与“断根”“绝后”的做法无异。有的高校对高达80%的人才来自本校却无动于衷。这两个极端都说明有的高校领导还是没有分清学术传承与近亲繁殖的区别。

二、近亲繁殖是正常学术传承的异化

薪火相传与近亲繁殖在表面上看,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师父带徒弟式的衔接,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薪火相传的科研梯队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而近亲繁殖的小圈子,国家意识淡薄,将圈子利益摆在第一位。薪火相传重在开放,积极吸收外来优秀科研力量,壮大自己的队伍;近亲繁殖的小圈子则重在封闭,排斥、歧视、压制外来户的进入,渐渐形成妄自尊大的独立王国。从发展的远景来看,薪火相传的梯队必然会强强联合,形成多品种、多样化、强有力的科研板块和成果孵化器,路子越来越宽,成果越来越多;而封闭式的近亲繁殖可能向学术腐败转化,被时代所唾弃,或在无所作为的形势下自行解体。由此可见,近亲繁殖只是从正常的学术师徒传承中异化出来的一个畸形儿,它不能代表正常的学术传承团队,也决没有在高校中占到60%以上的比重。近亲繁殖不仅是人才来源上的单一化,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禁锢与偏执,自私与狭隘,目光短浅,固步自封,类似于一个以小圈子利益为中心的土圩子。古语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们不是君子,而真正做学问的君子是不屑计较个人利益的。因此,消除“近亲繁殖”的陋习,不是简单的人员调整问题。该走的走,该留的留,该进的进,尽量使人才的来源多样化,当然还可以搞出一个百分比来强制执行。这种组织上的调整很有必要,但难在思想问题的彻底解决。我们的管理者切忌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错误,满足于人员结构的调整比例,而忽视依然隐性存在的思想问题,这是决不能走过场的。

三、“兼容并包”使“近亲繁殖”再无立足之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