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00:28: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翻译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翻译症

深究翻译症的病因以及克服办法

摘要:翻译的原则是“信、达、切”。但是有时候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是翻译中一种常见通病,称为翻译症。笔者通过探讨翻译症的病因以及克服方法,提出些许拙见,力求避免重蹈覆辙,奉献给读者高质量的译文。

关键词:翻译症病因根源克服方法

一、引言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一个词条:translationese,其释义为:“(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翻译腔,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这种翻译语言被称之为翻译症。带有翻译症的译文,顾名思义,是一种病态的译文。

二、翻译症的病因

1.照搬词典的释义

查看全文

英汉翻译中翻译症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英汉翻译;翻译症

论文摘要:英汉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翻译症这一诟病。文章首先介绍了翻译症。然后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理解、表达、审校三个阶段翻译症的一些表现形式。总结出翻译症的根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什么是翻译症

英汉翻译把英语表达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译文的基本标准一般为“忠实而通顺”。所谓的忠实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并且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在忠实的基础上译文还应该修辞正确、逻辑合理、语言精简、文理通顺,即所谓的通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种矛盾不断妥协的过程。著名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比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许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但在英汉翻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英语的先入为主,矛盾对峙的结果往往一不小心西风就压倒了东风,译出来的文字便“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诘屈聱牙”;让人看起来“看起来碍眼、听起来逆耳、说起来拗口”。尤今·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到了这种现象,专门造了一个词——translationese。翻译症不但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而且会影响汉语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探寻翻译症的原因

查看全文

英汉翻译中翻译症研究论文

一、什么是翻译症

英汉翻译把英语表达的意思用汉语表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目的,译文的基本标准一般为“忠实而通顺”。所谓的忠实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和并且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在忠实的基础上译文还应该修辞正确、逻辑合理、语言精简、文理通顺,即所谓的通顺。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结构与遣词造句的习惯也相去甚远,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矛盾。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这种矛盾不断妥协的过程。著名学者、翻译家余光中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比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许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但在英汉翻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英语的先入为主,矛盾对峙的结果往往一不小心西风就压倒了东风,译出来的文字便“不中不西,非驴非马,似通非通、诘屈聱牙”;让人看起来“看起来碍眼、听起来逆耳、说起来拗口”。尤今·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到了这种现象,专门造了一个词——translationese。翻译症不但严重影响译文的质量,而且会影响汉语语言的纯洁性,不利于汉语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探寻翻译症的原因

英汉翻译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理解、表达、审校三个翻译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处理不好都可能导致翻译症的发生。

(一)理解阶段

查看全文

翻译症病因及克服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翻译的原则是“信、达、切”。但是有时候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是翻译中一种常见通病,称为翻译症。笔者通过探讨翻译症的病因以及克服方法,提出些许拙见,力求避免重蹈覆辙,奉献给读者高质量的译文。

关键词:翻译症病因根源克服方法

一、引言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一个词条:translationese,其释义为:“(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的)翻译文体,翻译腔,佶屈聱牙的翻译语言”。这种翻译语言被称之为翻译症。带有翻译症的译文,顾名思义,是一种病态的译文。

二、翻译症的病因

1.照搬词典的释义

查看全文

抑郁症晕轮效应问题分析

【摘要】变态心理学的心理过程障碍、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一级概念所属的二级概念,其症状、病程、自知力、自控力的内涵外延存在交错重叠,变态心理学称为共病现象。当前因为变态心理学的媒体江湖心理学科普,导致常识概念的抑郁症成为精神病的代名词。这需要心理教师、心理医师进行科学的变态心理学和精神卫生学知识普及活动,以免造成江湖心理学对科学心理学的冲击,形成概念定势,影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科学治疗。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共病;抑郁症;晕轮效应;心理卫生院

早在2011年,笔者就发表论文论述逻辑起点的变态心理学与临床起点的精神病学的概念整合问题[1]。近几年,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拉越高,教育部专门印发文件,将学生抑郁症检查列为体检项目。网络新媒体更是铺天盖地宣传抑郁症案例和预防,凡是自杀身亡的干部、教师、医生、老板、员工、学生都被定义为因抑郁症而自杀,抑郁症已经产生扩大效应,成为所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代名词。媒体可以科普宣传和教育报道,但必须纠正片面的错误导向,使社会民众更加科学地认识抑郁症和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基于普通心理学概念体系的变态心理学共病现象理论分析

变态心理学按照普通心理学的概念体系,将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分为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人格障碍、神经症、精神病。其中认知障碍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综合为智力障碍。情绪障碍包括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严重者被称为躁狂抑郁双相障碍;意志障碍包括意志增强、意志缺乏,行为障碍包括攻击行为、虐待行为、自伤行为、自杀行为、成瘾行为、厌食行为等。人格障碍包括反社会型、爆发型、偏执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等,神经症(神经官能症、精神神经症、心理神经症)中的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等,还有部分心理行为障碍属于综合交叉型疾病,如性爱心理障碍,包括同性恋(尚有争议)、异装癖、易性癖、露阴癖、窥阴癖、窥淫癖等,最严重的是精神病中的躁狂抑郁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还有青春型、妄想型等亚型。身体疾病临床诊断往往是采用仪器检查和生化检验,患者首先有呕吐、肿胀、疼痛、出血等表征,虽然各种部位的疾病会发生辐射和弥散,但通过机器透视和经验判断,总可以找到主要患病部位。而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因为按照普通心理学概念体系分类分型,而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知情意行)内部存在时间交融,认知的同时产生情感,情感反应的同时交叉意志冲突,意志冲突的同时发生行为,普通心理学的概念体系是基于生理心理学的形式逻辑需要,结合人类文化社会思想积淀,按照要素主义理论,进行相对分类分型研究。应用于变态心理学和精神卫生学,便出现知情意行障碍和疾病类型症状交叉重叠,这就使变态心理学为基础的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出现困难。以至于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越来越复杂,逐步脱离变态心理学的概念体系,成为临床心理学体系,许多章节一级概念与二级概念、总概念与亚概念并列,许多行为障碍单列研究和治疗。因为个体心理是知情意行和气质性格的同时性综合体,根据精神疾病治疗历史积累的概念,如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与变态心理学的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人格障碍组合成新的精神病学,便出现学术概念与临床症状的冲突,比如神经症与神经病之间基本没有关系,但这个概念很容易被人误解为神经病。比如精神病这个概念,与民族精神、奥运精神、精神焕发、精神抖擞、精神文明、精神实质等无关,但容易发生联想。比如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都有人格基础,而性格缺陷和人格障碍症状与四大神经症广泛深入交叉,即使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抑郁症的症状也是相互交叉,反社会型、爆发型、偏执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等人格障碍类型症状和行为更是严重交叉,这就是变态心理学无奈提出的共病现象[2]。因此,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将焦虑症、恐惧症诊断为抑郁症,将自恋人格障碍诊断为表演型戏剧型人格障碍,也就可以理解。网络媒体和社会民众将人格障碍和神经症全都归入抑郁症,也就可以理解。

二、抑郁症媒体报道数量扩大效应的正向和负性后果辨析

查看全文

静寂SNP观察研究论文

人类的疾病易感性、药物疗效及毒副反应,普遍存在个体及种群间的差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变异是决定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变异基因组计划(HVP)、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Wholegenomeassociationstudy,WGAS)的开展,发现人类基因组变异远远超出早期估计的水平[1]。其中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即指基因组内特定核苷酸位置上存在两种以上不同的碱基,其中最少一种在群体中的频率不<1%。它是人类可遗传的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已知多态性的90%以上。在人类基因组中发生频率约为1/100~1/1000推测SNP的数量达到300万~3000万[3]。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泛;适于快速、规模化筛查;突变率低,稳定性好等优点。被称为继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微卫星重复序列之后的“第三代遗传分子标志”。SNP是疾病易感性、药物反应等个体间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2],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风险预测、个体化用药指导等领域,也是肿瘤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及营养基因组学等研究的重要工具。依照其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分为:基因编码区SNPs(coding-regionSNPs,cSNPs)、基因周边SNPs(perigenicSNPs,pSNPs)和基因间SNPs(intergenicSNPs,iSNPs)。cSNPs比较少,变异率仅为周围序列的1/5[3,4],但由于它与蛋白结构和功能直接相关,长期以来受到更多关注。cSNP又可分为同义cSNPs(synonymouscSNP)和非同义cSNPs(non-synonymouscSNPs)。非同义cSNPs(non-synonymouscSNPs)密码子变异可导致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同义SNPs改变密码子但不改变所翻译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一般认为它不影响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因而被称为“静寂SNP(silenceSNP)”,在疾病机理研究和遗传分子标志筛选中往往被忽略。

然而,同义SNP真的是“沉默无声”的吗?是否仅仅是进化过程中,对环境压力的适应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密码子使用偏好”在基因组中的遗迹?情况并非如此,研究发现某些同义SNP与疾病风险相关,有些则影响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例如角化粒(corneodesmosin)基因的同义SNP与牛皮癣发病相关[5],ApoE基因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ow-densitylipoproteinreceptor-relatedprotein6)基因同义SNP增加携带者阿滋海默综合征发病风险相关[6~8]。

以往研究显现,同义SNP或同义突变虽不改变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但可能影响蛋白的表达水平,主要通过三种机理。

1影响翻译效率

密码子与其对应的tRNA决定翻译速度,如果密码子对应的tRNA的频度高,则翻译速率高。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生物体中高表达蛋白一般选择使用频度最高的tRNA及其对应密码子,如变异产生罕见密码子则翻译效率降低[9]。同义密码子的选择和tRNA的频度偏向性存在同步进化机制,即存在同义SNP与tRNA频度的正反馈,使得二者相协调[10,11]。此种机制目前尚存在争议,也有一些研究报道密码子与翻译效率没有明显关联[12,13]。

2影响mRNA稳定性

查看全文

英汉翻译解读研究论文

一、什么是位移:

从字面上来理解,当然是指位置的移动。但从翻译的角度来看,位移是指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将英语原文中的成分进行技术性处理而产生的位置变化。直观地说,假定某英文句子的结构形式是:主语s+谓语V+宾语O+状语A。而翻译成中文后,其结构形式则成了状语A+主语S+谓语V+宾语O。显然。原居英文句尾的状语,一跃而成了汉语译文的首部。类似这种句子成分的位置转移,也即是位移。这种位移现象在翻译中其实是屡见不鲜的。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Shelostherpursewhileshoppinginthesuper-market,

在超市购物时,她丢失了钱包。

分析:该句的时间状语whileshoppinginthesu-permarket由句尾移位至句首。

Differencesinculturesthroughouttheworldhaveresultedindifferentexpectationsaboutprivacyinelectroniccommerce,

查看全文

翻译词义引申探究论文

正如译学泰斗尤金·奈达等宣称的那样,翻译即译意(Translationistranslatingmeaning)。翻译表达过程中如未能首先完成词义处理的任务,尤其是词义的判断和选择、引申和变通,翻译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形式转换得再巧妙也无济于事。笔者认为这正是翻译过程中的“瓶颈”所在,只有在依据语境正确判断和选择词义的基础上,再对词义进行适度引申和变通,才有可能获得像样的译文。本文拟就词义引申和变通的理据、依据与“合度”等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并通过例句说明词义引申的具体操作方法,结论中则初步预测这些技巧的实际指导意义。

一、词义引申的理据

我们所从事的翻译活动经常是这样进行的:拿到一篇文稿,如果没有生词、难词,我们往往会从大脑现存的词汇库里面搜寻各个词项的意义,然后依据语境,选择其中最适合的那一个对译原文相应的词项,如果遇到了生词、难词,我们大多要查词典,从诸义项中进行巡查摸排。这一过程有时是艰难的,严复先生曾用“一名之立,句月踌躇”来描述这一绞尽脑汁,呕心沥血的过程。问题是,尽管如此,效果却不一定理想:我们自以为已经尽了最大努力选择的忠于原文的词义,放在译文中读起来却怪腔怪调,拗口可笑,甚至文理不通,语焉不详。这种译文“常常存在着许多洋化和不合乎语言表达习惯的表达方式。”这是翻译独有的一种通病,不妨称之为“翻译症”(translationsyndrome)。这种病症的症结在于译者抱着先入之见,意欲以不变应万变。翻译过程中遇到“旧词”,往往选择大脑词汇库里的已有义项,这些义项是学习外语过程中积淀在记忆中的,与学习的材料和体验息息相关,而这材料和体验就构成了具体的语境,是按图索骥,依样画瓢,在翻译中直接选用这些已有义项,还是适度调整、变通已有义项,往往可以决定译文的优劣。遇到新词,往往要查词典,选用其中所列意义,而词典所列的则是相对固定的主要意义(primarymeaning)或称根义(rootmeaning),规模大些的词典可能加列一些引申意义和例句。如果原文语境与词典用例一致,词义理解就容易了,有时译文也可像词典用例的译文那样如法炮制。然而,实际上文本中的语境是千变万化、灵活多样的,往往需要译者从根意出发,依据源语语境和译语表达习惯,变通引申出最佳词义,亦即“贴切具体上下文的词义”。

有人认为词义引申只发生在原文中,即原文作者在使用这些词汇时已经完成了赋值编码(encoding)的过程,如果说某些词汇具有引申意义,那么它们的引申意义首先是被原作者使用的,译者的任务不过是传达出这种引申意义,因此他们断言词义引申甚至不能视为一种翻译技巧,所谓词义引申的理据也不存在。我们承认在翻译开始之前,原文作者已经完成了赋值编码的过程,也至少确立了文本语境,为译者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词义判断、选择的依据。然而翻译作为一个解码(deeoding)和(用译文语言)重新编码的过程,往往不会仅停留在词义的判断、选择上,而是要进入一个更加能动、更能体现源语信息的阶段,那就是在判断、选择的基础上对词义做适度引申和变通,这是将源语信息赋值于译语词汇,进而实现译文顺畅自然的重要途径。我国译论家对词义引申的理据论述丰富,但汉源在他编著的《翻译基础:理论与方法》中写道,“词语的意义要受具体语境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说,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才有可能确定其真正的细致的含义。词典里提供的种种解释往往缺乏应有的细节,那是一种概括的孤立的说明。”因此他断言,“翻译时为了符合实际的人物和情节,必须对词典里的措辞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动或引申,即依顺该词的基本意义,紧扣具体语篇的实在情况,选择较为合适的汉语词语予以表达。”丁树德也分析了引申的理据,他指出:“由于词汇中包含着英汉两个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仅仅依靠词典上的释义来选择词义是不够的,必须采取灵活的手法,从某一词的基本词义出发,根据上下文,引申词义,把该词所关联的深层意义表述出来。”范仲英从诊断“翻译症”病因人手,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并非由于译者文化水平低,写作能力差,而是由于翻译时受原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字斟句酌,或者对原文扣得太死,译文的用词、结构、比喻等采取字句对照,以此就彼的做法,力求与原文(形式)一致。这样的译文(往往)不符合译语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也就势必出现翻译症。翻译症的广泛存在也为词义变通和引申提供了充足的理据。运用这类技巧就是要尽量杜绝翻译腔;那么引申的依据又有哪些,合度引申的“度”应该在哪里呢?

二、词义引申的的依据和程度

许多译论家都提到了语境对词义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译界的一句至理名言即“没有语境,就没有意义”(Nocontext,nomeaning)也表达了这个理念。词义引申的依据就在其所处的语境之中,这是事实。但除语境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依据呢?根据上文引言,我们还可发现另一个依据,那就是译文语言表达习惯。这一点在《商务英语翻译》对引申的界定中得到了认同,定义如下:“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句中词或词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义由表及里,运用一些符合汉语习惯的表现法,将原文的实质准确地表达出来。”"’这里提及了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就是原文的语义逻辑,这是词义判断、选择和引申的出发点。“由表及里”则是由字面意义向深层隐含之义发掘的过程,然后便是采用“符合汉语习惯的表现法”引申出隐含之义。

查看全文

学生英语素养提升目标及策略分析

1.我国英语培养目标的变化历程

1.1注重人文教育。新中国成立前的外语教育以人文培养为重,80年代初的文化热继而引发了语言文化教学及研究的大讨论,外语界开始反思本国文化的阐释和表述问题,由此确定了90年代开始盛行的三类人才培养模式,即:复合型(人文专业+英语)、双语型(英语之外的外语语种+英语)、主辅型(英语+人文专业课程)。1.2功利实用主义上行。在服务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翻译人才、商贸人才、国际法人才等需求的推动下,各类人文课程、课时被大幅度消减,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东方文化生态失衡。人文教育被实用功利的课程设置取代,以局部或近期的功利驱动和实用为指导原则和发展方向的教育现实导致了社会人文精神的衰落。1.3思辨缺席症出现。外语教育界在20世纪末提出了“思辨缺席症”。英语专业过于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教学以教师和教材为核心,与社会实践活动脱钩,忽略了思考问题、特别是批判性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训练。1.4文化关注回归。21世纪以来的英语教学中注重了文化课程目标的确立,强调英语教育的人文价值,重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及社会行为规范,反思英语国家文化与本族文化差异,提高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鉴别力,培养世界意识,提高文化修养。21世纪以来的外语教育呈现了更加蓬勃发展的景象,学习者、教学实践者思辨能力的培养和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力度逐渐回归。

2.我国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2018年教育界各大会议均强调了我国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注重对学生语言基本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思辨的能力、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媒体素养、国际公民性、领导力和良好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外语技能是主要目标,大学本科的英语教育摆脱危机的出路不在于如何与市场接轨或与多种知识复合,而在于适应本身特色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3.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应策略

3.1英语紧缺型人才培养。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需求量最大的语种是英语,最急缺的英语人才是商务类和翻译类英语人员,人才类型倾向于专业型和通用型,人才技能重视口语能力、再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指明了英语人才缺口方向,调整专业布局、明确培养目标、扩大校企合作、建立人才供需数据库等措施亟需施行。3.2英语思辨能力培养。外语教育中的思辨能力是指在积累一定的母语文化和知识的同时,对外国文化、语言有相当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质疑、推理、探究、辨别、跨文化沟通和外语运用能力。对学生批判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对于国家的外语发展战略、中国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身份意识、文化身份意识的回归与理性认识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思辨缺席”的根治需要从英语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考试制度、英语教育政策规划等源头做起。教师和学生如果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具体实践中有高层次的思辨能力参与的话,就能够客观、真实、理性地形成对教学的思考和反思。3.3英语沟通能力培养。英语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语境和更多的交流机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实施能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机会,培养其实战能力。这就要求语言课程的设置要以全英或双语培养为主,保证输出人才的质量,促使其能力的真正习得。其次,开展市场需求调研,为学生提供便于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工作岗位,帮助他们锻炼实际语用能力。3.4英语自主创造能力培养。知识的积累是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主动性的开启是比知识获取更重要的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实现从注重学生英语知识培养向学生英语素养提升的转变,让学生不断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增强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信心和勇气,进而进行深入学习。

查看全文

骨科护理自我效能理论研究

1应用工具

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感量表(OSES)该量表含有12个条目,分为两部分:骨质疏松症运动效能分量表、骨质疏松症摄钙效能分量表,各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均为0.90,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英文版OSES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得分范围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研究对象预防骨质疏松症行为的自我效能感越高。有学者将原来的视觉模拟评分法改为Likert11级评分法,经调查研究中文版OSES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内部一致性高。

2临床应用

2.1骨科患者自我效能感现状

了解骨科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可帮助临床护士为骨科患者制定合理的自我效能管理方案。冯晨秋等利用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问卷对192例老年慢性疼痛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在抑郁和屈服型应对方式对疼痛调试影响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同时证实中文版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邓伟等对37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患者的骨质疏松症自我效能水平较低(平均59.8分),需要建立社会慢性病综合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

2.2骨科患者自我效能管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