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00:14: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翻译人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翻译人才定向培养需求导向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需求;双语转换;培养目标;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从分析我国翻译事业的现状出发,提出了翻译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观点,认为翻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而传统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不适合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的翻译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翻译院系和翻译研究机构在一些高校相继建立。2006年春,教育部批准在部分高校(复旦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学科体系的健全与发展,不仅是翻译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经济、科学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1翻译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任何一个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凸显“应用”特色。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正是秉承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翻译历来是国际交流与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种国际会议日益增多,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涌人,迫切需要将其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去了解、吸收和掌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地不断掀起“中国热”,也迫切需要我们把自己的优秀文学和文化介绍到国外去。中国的翻译事业蓬勃发展,翻译的数量和品种极大丰富。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间题是,我们的翻译总体水平还不算高,称不上“翻译强国”;我们的翻译队伍浩浩荡荡,但高水平的翻译专门人才仍然比较匿乏。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印证: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一些加了外语译文的广告、招牌,那些翻译文字存在着大量的错误,有些甚至读起来荒唐可笑;许多旅游景点的外语简介资料,让老外们看了会感到一头雾水;一些工程项目、引进设备或产品说明书翻译资料也错误百出。笔者曾帮某些企业公司审阅过此类翻译资料,发现有些译文质量特别差,有时一份英语译文竟然找不到一个完全正确的句子。由于从事翻译课教学的缘故,笔者喜欢浏览有关翻译的教科书和杂志,发现有些翻译文章不仅存在严重的理解错误,译文语言水平也不高。2004年,市面上有一本名为《高级口译现场实录》的口译教科书,全书仅90多页,错误竟多达100余处。2005年,某杂志刊载的一篇题为“当你二十来岁的时候”的译文,不仅对原文写作意图与体裁风格理解不准确,对词句和上下文逻辑关系的理解也缺乏语篇分析的基础。翻译质量不高,高水平翻译人才匾乏,恰恰说明我们的翻译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英语专业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针对当前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深入探索地方高校汉译英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途径,提出设置文化课程夯实汉语基础、融入文化因子增强跨文化意识、改进教学方法以增加实践比重以及校企合作提升市场适应能力等举措,以期提升地方高校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展开与实施,社会对中译外人才的需求急增。各企业急需大量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双语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翻译人才。中译英比英译中的难度更大,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是高校翻译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鉴于此,探讨地方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无论是从国家需求还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地方与本校实际,主要针对当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地方高校中译英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路径,以期为地方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地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翻译人才在培养目标、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实践教育和职前教育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宽泛、培养理念陈旧、高水平师资匮乏、实践比重小、母语文化输入欠缺和职前教育缺失等问题(阳琼,2016)。针对当前地方高校翻译教学的现状,寇鸽(2012)指出了传统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即翻译课课时少、教学内容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中西语言文化对比的教学以及缺乏专业师资力量等;汪顺来(2016)针对地方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所存在的实践型师资短缺、优质生源不足、教学手段单一和优资教材匮乏等问题,提出应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队伍等五个方面进行创新。综合以上观点,结合本地区翻译教学实际,笔者归纳出地方院校翻译教学普遍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第一,翻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我国高校的翻译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教学与市场脱节现象严重。仲伟合、穆雷(2008)针对翻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广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提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强调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应分层次、分类指导,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要侧重不同的教学和研究内容。仲伟合(2014)系统总结了我国翻译本科专业建设进程,指出了我国翻译专业教育中的七大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五点学科建设意见,即厘清理念、探索模式、突出实践、顺应市场、打造队伍,强调翻译人才培养要做到“质量”与“特色”并重,既要以“质量”为核心,培养懂得翻译技术的专门人才,又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特色”培养学生。尽管上述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翻译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但实际上也反映出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而对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和人才培养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第二,对中西文化对比教学重视不够。翻译表面上是语言的转换,实质上是文化的转换。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传统的翻译教学较多关注英语语言知识、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传授,不够重视中西文化的对比教学,加之学生大多母语文化素养不足,在翻译实践中往往只顾表层意思,而将深层的文化意蕴弃之不顾,导致译文与原文无法实现功能层面上的对等,读者难以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体验与感受,达不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所以,英语教师在翻译课上必须加强中西文化对比的教学,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第三,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众所周知,高校中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外语专业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很多教师缺乏翻译学的系统理论知识,也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实践训练,缺乏实战经验,因此对翻译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学理念不清,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还有的教师一人担任四到五个班的翻译课,教学任务重,没有精力和时间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与技能。阳琼(2016)指出:“目前我国翻译师资整体水平不高,高水平的‘双师型’翻译教师数量不多,训练有素的专业化翻译师资队伍普遍匮乏,已成为制约翻译教学发展的瓶颈。”由此可见翻译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综上所述,当前高校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既有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的,也有教学方法和师资方面的,各大院校必须结合实情,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2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路径
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素质研究
摘要:今年是我国“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会更加的凸显。作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翻译人员在素质层面的要求也将更加严格与高标准。本文从国际贸易对英语翻译人才的素质要求出发,探讨未来英语翻译人才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
英语翻译人才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从政府领导出国访问,到中外民间团体的互动与交流,都离不开英语翻译工作者的劳动与付出。在诸多的翻译领域中,国际贸易层面的英语翻译在近年来呈现出了不断增加的态势。作为企业市场运营的一个主要方向,国际贸易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探讨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的素质要求与提升策略,对于未来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理论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的素质要求
从宏观上来看,作为一个国际贸易英语翻译工作者,在自身的素质层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英语的基本能力方面。作为一个英语翻译工作者,基本的英语能力是其展开翻译工作的基础。例如,在听力、英语发音、英语语篇的阅读以及英语的书面表达等诸多方面都要有着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因为,英语翻译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个体英语素养综合的表达过程。在英语基本能力方面某一环节的欠缺或者是不足,都会影响着其翻译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国际贸易的业务知识。如果说,英语翻译工作者在语言本身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这仅仅是其展开国际贸易英语翻译工作的前提,作为一个合格的国际贸易英语翻译工作人员,一方面要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另一方面,还要对自己所处的企业的国际贸易的具体业务内容、流程等诸多项目比较熟悉。只有这样在进行国际贸易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才会有的放矢,避免在国际贸易相关领域的表达中出现错误。最后,一定的应变能力。国际贸易的开展过程中,需要贸易双方围绕某些项目来进行谈判。在贸易谈判中,对谈判双方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等诸多层面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作为谈判桌上重要的一员,国际贸易英语翻译工作者,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进行积极的应变。在准确表达企业在贸易谈判中的立场的基础上,通得体与恰当的语言来促进贸易谈判工作顺利的开展。总之,作为英语翻译应用领域的一个主要分支,国际贸易翻译人才在素质层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在今后的翻译人才的素质培养方面,如何立足于国际贸易自身的翻译特点以及社会、市场对翻译人才的素养诉求,探索科学有效的翻译人才培养之路已经成为当前英语翻译教学及人才培养领域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的素质培养现状
翻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大背景下,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方针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协作,这对翻译专业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但是,传统的翻译专业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应根据社会发展潮流,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型的翻译人才。本文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着力点,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人才的需求指向,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创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完善路径,以此提升我国翻译人才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翻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师资队伍;教学体系
2013年,国家领导人在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有关国家进行国事访问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该建设构想上升到倡议层面并被领导人作为重点工程推进。“一带一路”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和传承,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需求,是加强世界各国互利合作、共融共通的平台。当前的世界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展潮流,致力于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和可持续发展体系,加强沿线各国之间的密切交流协作、建立各国之间互利、互荣、互通、互联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各国之间平衡、和谐和稳定发展。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指向特征
1.应用型的翻译专业人才。应用型重在强调翻译人才的实用性,即更注重翻译人才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学以致用。应用型的翻译人才必须能将所学的外语专业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是成绩高的学科型人才。应用型翻译人才除了要具备过硬的外语专业知识,更要有其它方面的能力,比如较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发展心态等。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背景下,实用型的翻译专业人才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2.创新型的翻译专业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之源。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之源,我国提出将在2020年建设成为创新型的国家。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中,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翻译人才。创新型的翻译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性思维、前沿的战略眼光、马克思的辩证意识等。“一带一路”能够创造出众多创新创业型的翻译人才;反过来,翻译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又能极大地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达成。3.国际化的专业翻译人才。“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全国人民的政治互信。“一带一路”伴随着各国人民在国际市场中地位的拔高和竞争意识的加强,这对国际化市场上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步上涨,并要求翻译专业人才具有国际化的战略眼光,能熟练使用外语,了解国际市场的运行规律和运营策略,了解世界规则、英语理论、口语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有宽广的眼界和能主动参与国际竞争,胜任跨国家、跨地区、跨文化的工作,立足本国发展,不断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总之,“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国际化翻译专业人才的支撑。
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翻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及完善路径
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开展,中医英译需求也日益增加。调查发现:中医英译难度大,翻译标准不统一,人才缺乏,中医翻译工作人员缺乏中医文化背景以及中医英译研究发展滞后已阻碍了中医国际化进程。鉴于以上问题,提出提升中医英语翻译人才的汉语文化底蕴、跨学科联合培养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建设中医汉英双语语料库,培养中医信息化翻译人才等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医;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建议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翻译需求
随着“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全面推进,国际上医学交流愈加频繁,这必将带来中医翻译成各种语言的迫切需求。笔者在梳理有关中医英语翻译文献时发现:1995年到2016年,以中医英语翻译为关键词的文章共有一百余篇,其数量随着时间推移呈递增趋势,国内中医翻译缺乏一个标准的原则,翻译水平也参差不齐,尤其是词汇翻译,大部分译者采用的是中医汉英翻译词典现成的翻译,而忽略了我国中医的传播与译介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创新只会导致中医翻译事业停滞不前。另外,中医翻译西医化趋势较为明显,中国译者往往担心国外读者误解中医为“伪科学”,从而认为应用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化译法会稍微掩盖这个问题(麦考尔.雅蒲2003)。“使用西医学术名词来表达传统中医概念是中医翻译的主要趋势之一”(魏迺杰1995)。由于中医英语承载着传播中医文化的重担,译文必须保证严肃的学术性,措辞必须准确严谨。缺乏标准性的翻译很难让中医文化自成体系。从文章内容来看,中医研究论著较少,可借鉴资料不多,可见对中医英译研究还不够深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李照国。其中1997年的《中医英语翻译技巧》是世界上第一步探讨中医翻译的书籍。在该书与《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1999)中李先生把语言学知识与中医知识结合形成一个中医英语翻译理论原则“比照西医,求同存异”。国外也有涉及中医翻译的研究,比较有造诣的当属魏迺杰(2001):“西医化的译法确已然成为中医翻译理论的主流”。但毕竟存在文化和思维逻辑上的差异,国外译著往往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医文化内涵。中医英语翻译难度匪夷所思。绝大多数中医概念没有现成的英语单词相对应,中医独有的特点导致字面意思并不能完全传达其深刻含义,许多中医概念普通的中国人都很难理解,更何况外国人。中医英译标准的不统一,人才的缺乏以及中医英译研究发展的滞后已经阻碍了中医国际化进程。笔者意欲通过本研究能够为中医英译研究和发展,人才培养有一定促进作用,从而使中医文化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
二、中医翻译人才现状调查
(一)调查要解决的问题。中医英语翻译人才指的是既要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及基础理论,又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中医药贸易谈判、文献资料翻译并能够顺利进行跨文化学术和技术交流的外语及中医人才。本文旨在调查目前我国中医翻译人才现状及需求趋向,对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和高校翻译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期研究成果能够呈现目前中医翻译人才现状,并促使高校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跨学科复合型外语人才,从而为我国中医药行业服务,使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得以传承。中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和培养自身现有人才与高校联合培养所需的中医翻译人才。为此,课题组成员2017年6月对郑州某高校翻译专业毕业班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2017年9月对河南部分中医药企业进行了调查和访谈;还对省内部分医疗机构进行了访谈。主要研究的问题是:该行业现有的中医翻译人才现状及未来几年内需要哪些种类的中医外语翻译人才。(二)调查项目。本调查通过问卷星生成问卷链接发放至各个受试者。调查项目主要有本单位引进外语人才的主要途径、现有的中医翻译人才数量规模、学历结构、培养计划、对本单位外语人才的基本评价、近五年来外语人才流动情况、单位涉外活动进行的频率与活动规模、单位对中医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单位预期需要中医翻译人才具备哪些素质以及中医翻译人才需求数量等。对高校翻译专业毕业生主要通过质性访谈方式进行调查,课题组成员走访郑州一所知名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班,进行现场访谈并记录访谈结果,调查的主要问题是目前开展的主要课程、课程开展的手段和方式、课程内容设置、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等。
剖析现在翻译人才定向培养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需求;双语转换;培养目标;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从分析我国翻译事业的现状出发,提出了翻译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观点,认为翻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而传统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不适合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的翻译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翻译院系和翻译研究机构在一些高校相继建立。2006年春,教育部批准在部分高校(复旦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学科体系的健全与发展,不仅是翻译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经济、科学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1翻译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任何一个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凸显“应用”特色。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正是秉承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翻译历来是国际交流与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种国际会议日益增多,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涌人,迫切需要将其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去了解、吸收和掌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地不断掀起“中国热”,也迫切需要我们把自己的优秀文学和文化介绍到国外去。中国的翻译事业蓬勃发展,翻译的数量和品种极大丰富。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间题是,我们的翻译总体水平还不算高,称不上“翻译强国”;我们的翻译队伍浩浩荡荡,但高水平的翻译专门人才仍然比较匿乏。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印证: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一些加了外语译文的广告、招牌,那些翻译文字存在着大量的错误,有些甚至读起来荒唐可笑;许多旅游景点的外语简介资料,让老外们看了会感到一头雾水;一些工程项目、引进设备或产品说明书翻译资料也错误百出。笔者曾帮某些企业公司审阅过此类翻译资料,发现有些译文质量特别差,有时一份英语译文竟然找不到一个完全正确的句子。由于从事翻译课教学的缘故,笔者喜欢浏览有关翻译的教科书和杂志,发现有些翻译文章不仅存在严重的理解错误,译文语言水平也不高。2004年,市面上有一本名为《高级口译现场实录》的口译教科书,全书仅90多页,错误竟多达100余处。2005年,某杂志刊载的一篇题为“当你二十来岁的时候”的译文,不仅对原文写作意图与体裁风格理解不准确,对词句和上下文逻辑关系的理解也缺乏语篇分析的基础。翻译质量不高,高水平翻译人才匾乏,恰恰说明我们的翻译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论文
一、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基础
语用学理论指导下的实用英语翻译研究涉及翻译时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差异问题,语用学理论与翻译教学密不可分,语用学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科研教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语用学理论中语境、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等对翻译科研教学及培养实用英语翻译人才具有指导意义。只有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才能使译文语言意义上准确,文化意义上贴切。我国著名语用学家何自然、张新红,著名翻译学者陈宏薇都深入探讨过语用学理论与翻译科研教学的关系,从语用角度分析和拓展大学英语翻译科研教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语用学各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微观的语用学分析方法,比如预设、语言礼貌、会话含义、关联理论、话语连贯、语篇结构、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分析等。
1.R.DanielShaw首先提出翻译语境的概念。英语名言"NOcontext,notext"(没有语境就没有文本)。说明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翻译研究的本体是语篇分析,翻译的精髓则是将语篇分析与语境知识有效结合,翻译应紧密联系语境,力求忠实原文,努力达到翻译语境等效,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互通。
2.英国哲学家Austin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以言指事,是通过说话人表达字面意义,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是说话人如何使用语言表达真实意图,听话人如何正确理解话语意图,透过话语字面意义理解其实际的语用功能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英汉互译并不是简单的词语含义相加对等,而应通过字面意义领会其言语行为含义。
3.美国哲学家Grice提出合作原则,美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礼貌原则在实用英语翻译中,对语篇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语义语法上,还应拓展到语用交际方面上,合作和礼貌原则是语用交际的核心内容,对于准确理解和翻译文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语言是文化传播的桥梁,文化是展现语言艺术的镜子,外语翻译教学应注意英汉两种文化的对比,充分了解不同语言的社会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电子商务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专门针对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提出的课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的主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则是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最重要的目的。本文着重阐释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及意义,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探索产教融合方式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策略和创新方式,以产促教,实现实践、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的良性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产教融合;电子商务专业;翻译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才培养越来越倾向于用人单位需求,越来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式。产教融合教育模式是一种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电子商务翻译是高职院校贴近社会、与用人单位有直接联系的专业。在翻译教学领域中,通过改变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探索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的翻译人才新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合作教育产生于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宣言中指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Ryder&Wilson,1987:14)2001年世界合作作教育协会(WorldAssociationforCooperativeEducation)对这种教育模式的解释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Brochure2001)1989年中国积极推进加拿大高校联合会提出在中加大学校际间开展合作教育的国际交流项目,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从此进入了中国。“产教融合”是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实际经验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合作教育模式由美国赫尔曼•施奈德开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教融合教育一直被作为高职高专的加以推广。党的报告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即“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我国学界主要对产教融合的基本理论、从多学科视角研究产教融合发展,以及域外产教融合发展情况进行理论研究。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的主要方向,研究者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现状研究,以及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境。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最重要的目的。近些年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结合新时期政策文件和时代背景论述我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转型;结合具体专业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研究的意义
试析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结合
摘要:无论是从深层次的价值理念来讲还是从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形式等角度来看,我国茶文化在当代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茶文化与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结合的主要动因在于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存在供给侧不足的显著问题、茶文化的传播创新需要借助于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予以实现。茶文化与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结合需要坚持核心能力塑造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跨文化交际原则。茶文化与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结合可以尝试基于茶养生文化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设计策略、基于茶经典著作英译作品的案例教学策略。
关键词:茶文化;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教育创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包括医学在内的诸门学科自身的知识边界都不很明确,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哲学渗透”的特征,即以儒家哲学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对各门学科都呈现出高度渗透的特征。以祖国医学“中医”文化为例,讲究“辩证疗法”、“食药同源”理念是其主要的内涵之一,而这一点在我国茶文化上也是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一,表明我国传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总体性”特征,内在的文化脉络呈现出互通互联的特点。在当前,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深层次的价值理念来讲还是从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形式等角度来看,我国茶文化在当代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例如将茶文化与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就是一种重要的茶文化传承形式。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序列中的多个学科、多个知识领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都在积极地从茶文化领域寻找知识借鉴、经验借鉴和理念借鉴等,以求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引入克服当前教育实践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1茶文化与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结合的主要动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茶文化尤其是传统社会中的茶文化可以与我国传统文化划上等号,因为它从内容和体系上呈现出一种中华百科全书的形态。就茶文化孕育的教育理念而言,受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天人合一”教育思想的影响,直到今日茶文化当中仍然孕育着丰富的教育营养,它依靠其自身积累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等,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诸多教学问题都有针对性的变革建议。在当前将其与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主要有这样两个动因:
1.1医学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存在供给侧显著不足的问题.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专门用途英语”和“通用学识英语”两种教学思路的分野下,我国面向专门的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高等医学院序列中实施。从高等医学院开展的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现状来看,较为基础的“基础英语阶段”的培养长期以来受制于应试教育体制、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师资水平限制等因素制约,其基础性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发挥;而更高级阶段的“专业医学英语”教学也由于教学模式上的“灌输性”、“教材建设的滞后”、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塑造,存在着显著的“供给侧”不足的问题。我国茶文化对于教育、英语教育的基本立场是“人本教育”、“生活化教育”、“交互式教育”等,对于当前创新型医学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针对性借鉴价值。
高职院校翻译型人才的培养手段论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翻译特色
[摘要]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渐趋一体化,外语学习已形成一种浪潮。翻译人才的需求将十分迫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一新形势下,作为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专业课程,必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及实用性。为了提高翻译的地位以及翻译学科的建设,对翻译教学的理念及实践应该有所突破与创新。
翻译教学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众所周知,翻译教学仍然是各高校英语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翻译的重要性井未得到应有的认识。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译即翻译能力,“译”被列在最后。“翻译”似乎处于一种被忽视的辅助地位,仅在高年级开设笔译课,课时量少,一周仅两节,且一般仅开设一年。
在多数院校,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讲解太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使是评讲课,也基本上以教师为住,学生争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与时间不多。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教师言必称“信、达、雅”,认为翻译教学只是教给学生翻译的知识和技巧,教会学生某一词语或某一句式的翻译,重点是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及语言结构差异。学生对翻译的理解似乎就是借助字典将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形式上的转换而已。教师在课堂里以一成不变的模式反复讲评学生的英译汉和汉译英练习,容易使翻译课枯燥无味。
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那就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切实重视用文翻译的联系,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本文就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型翻译人才提出几点建议与想法。
高等职业院校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及师资队伍建设抓起,而且要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期望的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