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4 00:00: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翻译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翻译教学

传统翻译教学与翻译课程学习论文

论文关键词:传统翻译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利弊

论文摘要:网络自主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课题,将网络自主学习运用到翻译课程教学中,使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学习理论探索新的学习方式,符合当前翻译教学发展趋势,但应注意传统翻译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利弊,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关注、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它的普及推动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全面建设。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可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作为教育的第四大革命,基于计算机的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条件。

一、网络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概念是由HenriHolec(1981)正式提出的。90年代以来,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自主学习源于人本主义,并随着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兴起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新教学理念,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念,也是目前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学者Little(1991)、Benson&Voller(1997)、Cotterall&Crabe(1999)等都对此进行了研究,我国对此也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不仅使他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步入信息时代,网络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网络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而是对学生知识的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形式多样,为学习活动创建了一个超级信息平台。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权与决策权,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对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积极的影响。提倡网络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主动接受和探究学习;强调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在网络自主学习与合作过程当中的互动: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把握,注重个人的整体发展,构建个体的知识结构体系。

查看全文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

摘要:本文介绍了2001年全国暑期英汉翻译高级研讨讲习班的盛况,从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角度讨论了本次讲习班带给翻译界和教育界的一些新理念,并对学员反馈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讨;中国译界

Abstract:ThisarticlereviewstheSummerSymposiumonTranslationinBeijingandthetopicsdiscussedatthesymposium,whichincludethenewapproachesoftranslationstudiesandtranslationteaching.ItalsodiscussesthemainproblemsintranslationstudiesandtranslationteachinginChina.

Keywords:translationstudies;translationteaching;Symposium;Chinesetranslationcircle

盛夏时节,来自全国翻译界和教育界的约170名莘莘学子与24位名闻遐迩的翻译家和教育家汇聚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进行了一场几近军事化的学术对垒和教学切磋。在短暂的十天时间里,学员们蓄势待发,情绪高涨,教员们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与传统的学术研讨和教学模式大相径庭的新路向,给中国翻译和教学界注入了一种新的理念。

一、关于翻译研究

查看全文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研究论文

一、关于翻译研究

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Natureof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社会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此次讲习班的过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诠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领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提高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素质”,重在“思维模式的改革”,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先生的报告中得到印证。许先生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词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阐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的解剖。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和学界进入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种种途径。许钧教授是主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此次与他的同行刘和平教授一同出现在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长:作为组织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打破学科研究的界限,追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方法,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分析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发展的路向作了展望。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目前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发展概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层次上的假象等值等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说明了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主要作用。申丹教授的高足王东风则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分析,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王教授认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还是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表明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前者的语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则是诗学取向。”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这种多视角的研究路向为广大学员进行多元的、多层面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样板,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标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资源共享、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为质疑学术传统和挑战学术权威提供温床和土壤。这次讲习班打破了传统的10分钟宣读论文的模式。每位主讲人花2-4小时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以讲义、板书或投影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向学员展示,穿插提问、发言、演示等模式进行探讨。学员们不但可以与教师共享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讨论中,新的学术观点不断生长。比如说,对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刘士聪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观点。刘先生认为,就英译汉而言,应提倡“归化”,这与英、汉文化的强弱无关,并不代表汉语文化要迁就英语文化,亦与政治、经济无关,而是象征着我们对英语标准语言的一种追求,是纯粹的语言处理。这一观点令学员们困惑不解:如果是纯粹的语言处理,为什么英译汉的策略要与汉译英有所不同?在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上,香港岭南大学的孙艺风博士认为,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对翻译重写过程的作用。他认为,对待不同理论的吸纳应持全面审慎的态度。孙艺风对内地的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师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现象持否定态度,因此他主张:学术与教育的牵引应以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为重。在这次大研讨的过程,最“火爆”的一场“争鸣”来自诗歌翻译的两大名家——许渊冲和江枫。许先生以二十世纪可能改造未来人类面目的伟大成就克隆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许先生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就是“信达优”的译文。而江枫先生则以“译诗,形似与神似:一点必要的常识”为主题,对许渊冲先生的“新译论”提出了批评。这种沸腾的场面让广大译界同仁有机会目睹学术界的另一种光景,它形象地表明:学术研究的表现形式不总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也会“硝烟弥漫”!问题是,学术界将以怎样的一种学术态度来诠释和审视学术之种种。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学者周兆祥关于“翻译与人生”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

查看全文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分析论文

一、关于翻译研究

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Natureof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社会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此次讲习班的过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诠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领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提高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素质”,重在“思维模式的改革”,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先生的报告中得到印证。许先生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词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阐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的解剖。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和学界进入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种种途径。许钧教授是主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此次与他的同行刘和平教授一同出现在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长:作为组织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打破学科研究的界限,追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方法,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分析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发展的路向作了展望。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目前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发展概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层次上的假象等值等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说明了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主要作用。申丹教授的高足王东风则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分析,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王教授认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还是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表明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前者的语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则是诗学取向。”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这种多视角的研究路向为广大学员进行多元的、多层面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样板,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标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资源共享、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为质疑学术传统和挑战学术权威提供温床和土壤。这次讲习班打破了传统的10分钟宣读论文的模式。每位主讲人花2-4小时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以讲义、板书或投影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向学员展示,穿插提问、发言、演示等模式进行探讨。学员们不但可以与教师共享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讨论中,新的学术观点不断生长。比如说,对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刘士聪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观点。刘先生认为,就英译汉而言,应提倡“归化”,这与英、汉文化的强弱无关,并不代表汉语文化要迁就英语文化,亦与政治、经济无关,而是象征着我们对英语标准语言的一种追求,是纯粹的语言处理。这一观点令学员们困惑不解:如果是纯粹的语言处理,为什么英译汉的策略要与汉译英有所不同?在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上,香港岭南大学的孙艺风博士认为,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对翻译重写过程的作用。他认为,对待不同理论的吸纳应持全面审慎的态度。孙艺风对内地的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师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现象持否定态度,因此他主张:学术与教育的牵引应以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为重。在这次大研讨的过程,最“火爆”的一场“争鸣”来自诗歌翻译的两大名家——许渊冲和江枫。许先生以二十世纪可能改造未来人类面目的伟大成就克隆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许先生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就是“信达优”的译文。而江枫先生则以“译诗,形似与神似:一点必要的常识”为主题,对许渊冲先生的“新译论”提出了批评。这种沸腾的场面让广大译界同仁有机会目睹学术界的另一种光景,它形象地表明:学术研究的表现形式不总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也会“硝烟弥漫”!问题是,学术界将以怎样的一种学术态度来诠释和审视学术之种种。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学者周兆祥关于“翻译与人生”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

查看全文

翻译专业教学体系探讨

摘要:一带一路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翻译人才,而国家和社会也需要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翻译专业人才,因此改革传统的翻译专业教学模式已势不可挡。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的角度下认为生态系统的核心内涵是有整体关联的,并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教材建设层面探析翻译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构建。由此,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专业人才为目标,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教育生态子系统;翻译专业;教学体系

国务院提出高校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即培养掌握法律、外贸、外交以及新工科领域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以培养适应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人才。传统翻译专业教学理念主要是培养翻译专业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训练、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毕业生的基本能力是翻译能力或双语能力,但是口笔译能力和信息转换的双语能力并不能真正满足某一特殊领域的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市场需求。高等外语教育的改革方向调整为:传统文科专业到“新文科”专业的转变;从语言人才到“语言服务人才”的转变;从一精一会(英语)到一精多会(复语)的转变。尤其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1]。时代在变革,国家、社会、市场有需求。高校为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翻译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构建迫在眉睫。所以,翻译专业教学体系除了为本科生探索系统的翻译知识或者研究翻译方法之外,更要满足国家“一带一路”的需求、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深度专业知识和广度的相关领域知识。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也愈来愈重视翻译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

一、生态翻译学与翻译专业教学

本文从翻译教育生态子系统层面进行分析,生态翻译学认为生态系统的重点,在于注重总系统和各子系统架构的连接关系。翻译教育的重点在于,同样注重系统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翻译教学提供理论与教学方法指导,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可以发现各种因素存在互相制约、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关系,可视为一个整体来翻译和解析出各要素的关联[2]。翻译生态系统,包括各个子系统和翻译本体。目前,全球文化教育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步深入各个领域,包含技术、科技、经济等,对翻译专门人才的需求已经转向寻求专业翻译人才,从事专业性和实现教学体系应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的方向转变。翻译专业教学体系要不断调整,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竞争力,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所以翻译专业教学的层次和模式都应从整体上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生态翻译学对翻译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翻译技巧教学由基于语法的分项讲解到面向实践的整体关联;二是由译文正误辨析文体效果的综观审美;三是翻译教材编撰由语法体系为基础转向以翻译生态环境为背景;四是转变师生角色,师生关系由“授”与“受”转向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中生命体的平等互动,是翻译教学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体现[3]。

二、翻译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

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

一、当前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研究

1.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在翻译的教学中,教师侧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如词性的转换、增词法、减译法等,主要采取老师讲,学生练的模式,所学的内容局限于课文上的内容,未能真正地引入学生进入某个具体的工作情景进行翻译,不是以情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2.师资力量薄弱。要为企业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拥有渊博的理论知识,熟悉国内外最新的知识动态,较高的翻译理论知识素养,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然而,讲授翻译课程的老师,大多数没有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不能准确的把握经济贸易活动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真正含义。

3.学生翻译基础差。由于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不是很透彻,缺乏国际商务知识,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不强,对商务英语翻译与岗位需求的认识不足,使得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理清句子结构,不能很好的转换双语,导致他们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原文所表达的意义。

4.缺乏实训基地。在很多院校,针对一些工科专业,都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供学生开展实训,如汽车专业提供了大量的汽车和生产以及维修设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汽车的性能和构造;在模具、数控专业提供了机床、车床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然而,却很少有学校为商务英语专业提供翻译实践的场所,使得师生没有实践的机会,无法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岗位实践上去。

二、开展实践教学,提高翻译能力的策略

查看全文

翻译视角下英语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交往日趋频繁,社会对于双语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笔者结合多年中学英语教学经验,发现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越来越重要。本文将探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翻译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学生提高基础翻译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翻译;中学英语教学;英汉差异;跨文化交际翻译活动

作为常见的对外交际方式,从古至今在对外交流方面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从中学时期开始就应该打下良好的翻译基础。

1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翻译能力的重要性

中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时期和过渡时期,绝大多数学生在上初中后才系统地学习英语音标、语法、时态等。所以此阶段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非常重要,对于学生将来的英语成绩提升、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力。1.1翻译是学习英语的阶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技能。听、说、看是理解性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性技能。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这导致中学教师缺乏对翻译训练的重视。翻译应与听、说、读、看、写紧密结合起来,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强化听、说、读、看、写能力,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知识从输入转化为输出。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语言学习不仅是要提高学习者对该目标语言的语音、语法及词汇的运用能力,还要求学习者能习得或创设类似于真实生活的语境,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阎佩衡,2015)。本研究所指的翻译并不是指字对字、词对词地进行信息转换,也不是指对文字进行仔细推敲、斟酌。对于中学生而言,只要完成基本的直译即可。通过翻译练习,学生在语境中领会单词的用法与含义,并通过句子去学习单词,避免机械式记忆,减少学习英语的枯燥感。同时翻译训练还能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英语句子成分、结构和词汇搭配的理解。翻译训练对于写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长期大量的句子翻译练习,学生面对写作时就不易出现“无话可说、无词可选”的情况。通过涉及多个领域的翻译,学生可逐渐在脑海中形成各种英语的图式结构,这就是教师通常所说的“语感”。1.2翻译有助于培养英汉差异意识。英汉之间不仅存在着语言上的差异,还隐藏着文化方面的差异。中国的中学生容易先入为主地以中式思维去学习英语,缺乏对英语语言特点的把握,且他们大多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加大了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度。通过翻译练习,一方面,学生能亲自感受到英汉之间语言表达上的巨大差异。比如,英语句子一般都有明确的主语,而汉语则经常没有主语;英语从句较多,定语在很多情况下放在修饰语的后面,汉语的定语则在前;英语重形合,而汉语注重意合,英语的句式结构比较固定,多是“主+谓+宾”结构,而汉语句子形式则较为随意。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从中感受到汉英之间的文化差异。比如,一些英语谚语、俗语和习语等被翻译成汉语后,多少带有一定的文化特色,若只用汉语思维来看,学生往往不知所云,无法打破其中的跨文化障碍。1.3基础翻译能力是应对未来的有效技能。大学阶段的考试已经将翻译水平作为了衡量英语水平的一项指标,如大学英语四级(CET-4)和六级(CET-6)考试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都会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这说明翻译能力将会越来越受重视,国家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出现了新的趋势。教师应从中学这个基础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帮助学生获得英语能力的长远发展。社会在对双语人才需求增多的同时,要求也更严格。从中学阶段起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可为未来的口译、笔译人才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未来口译、笔译人才和对外交流人才的专业水准,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也可起到促进作用。

2提高中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方法

查看全文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摘要: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随着日益密切的国际经济贸易往来,商务英语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上进行不断的探索。框架语义理论给学者以新的视角,结合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探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势在必行。

关键词:框架语义;商务英语;翻译教学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渐频繁,商务英语翻译作为对外经济活动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其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因此,许多大中专院校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设立商务英语翻译课作为选修课或者是必修课,商务英语翻译的研究也出现了极大的发展。归根结底,商务英语翻译还是属于“语义”的转换。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在词义推理、词汇意义等方面给予了学者极大的启示,诸如图示理论、范畴化理论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当中。框架语义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也有其独特的理论指导意义。

1框架语义理论的概念

“框架”的概念最先由菲尔墨提出。当时语言学界用来分析语言概念结构的主流理论是结构主义的语义学,最为突出的则是成分分析法[1]。根据成分分析法这一理论,词义是由一组语义成分组成的。例如,“男人”可分析为“人类”“成年”和“男性”三个语义成分,而“女人”可分析为“人类”“成年”和“女性”三个语义成分。成分分析法就是这样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义。然而,这一理论也存在着问题,例如对于“男人”和“女人”,性别是区分二者的唯一标准。但是莱昂斯曾做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分析,如果问一个小孩,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在哪里,他可能会说出许多的特征,比如头发的样式、衣服的样式、平常的行为等等。因此,仅仅是在大多数成人的观念中,性别是区分男人和女人的唯一标准。莱昂斯的这些分析说明了要把构成成分说成是最小的意义单位是困难的[2]。在这种情况下,菲尔墨提出了框架语义理论。在框架语义理论中,显像指的是词语象征的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指称意义),它通常被称为概念显像;框架是一个表征各类体验的概念工具[1],但也能被看作是概念成像所蕴含的概念结构或背景知识。菲尔墨曾这样定义“框架”这个概念,“当使用‘框架’这个术语时,我心里想到的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概念体系,对这个体系中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都必须依赖对其所属的整个结构的理解”[1]。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语言的意义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许多认知活动所构成的框架之中[3]。

2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

查看全文

透析翻译教学的语义

摘要:目前翻译教学由于忽视语言的语用纬度,往往导致学生的翻译虽然语法正确,语篇层面上有衔接和连贯意识,但却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言语功能,造成误译。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翻译教学的语义——语用模式,引导学生将翻译置于语义——语用纬度,较好地传达原文的真正意图,从而避免误译。

关键词:翻译教学;误译;言语行为理论;语义一语用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蓬勃发展,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前些年相比总体有所提高。比如,我校大一学生四级考试一次性及格率已经达到了90.3%。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催生了大学翻译课程和翻译专业的繁荣。目前翻译课程由原来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发展到全校本科生的选修课及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课。翻译专业也建立起了由本科翻译系到硕士翻译研究方向和翻译学博士学位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又批准设立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这是翻译学学科建设所取得的又一成果。但我们也看到翻译学科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2005年下半年,《光明日报》以“构建与世界的通道”为主题,对劣质翻译问题展开了系列讨论。2006年5月31日,针对CASIO杯全国翻译竞赛一等奖空缺,二等奖被外籍选手摘得,《解放日报》撰文评论“懂英语的不少,好翻译却不多”,认为合格的翻译人才太匮乏,文中援引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谈峥的话:“翻译不是机械的语言转换。”言下之意选手们只是拘泥于语言的概念意义和句法结构,而不能传达原文的真正含义。翻译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单靠两种文字问的字面转换是不可能做好翻译的。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刻不容缓。翻译人才的培养要靠翻译教学,而翻译教学的现状很值得我们深思。

二、翻译教学现状

语义是翻译的核心,不管何种翻译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语义展开的。据我们观察,目前存在两种翻译教学模式,即注重微观翻译技巧的语义一句法模式和基于西方语篇语言学理论的语义一语篇模式。

查看全文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初探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国贸易活动日趋密切。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在国际事务尤其是国家之间的商务合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对大学生的语言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商务英语翻译的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应用水平,以便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但是,日常英语与商务英语有一定的差异,商务英语翻译与普通翻译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翻译理论并不适用于商务英语翻译。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有目的地给学生讲授商务英语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本文从变通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和策略,希望可以对高校教师教授商务英语翻译有所帮助。

[关键词]变通理论;商务英语翻译;指导原则;策略技巧

全球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商务英语在全球贸易往来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商务文本大多是商务信函和商务合同,在经济往来过程中关于产品的广告信息和会议纪要等重要文件。商务英语具有实用性强、覆盖领域广、信息量大、专业性强以及逻辑性严密等特点,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语言应用水平、东西方思维习惯以及翻译原则和策略有非常高的要求。所以,译者不但要增加单词储备量,了解和熟悉商务专业知识以及商务英语表达特点,还应拓展知识面,掌握专业名词,了解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策略和翻译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的贸易往来做贡献。但是目前高校在教授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教师还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理论知识方面,而非实际翻译操练。很大一部分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机械地要求学生翻译课本上的一些句子,导致学生商务英语翻译的积极性降低。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有目的地给学生讲授商务英语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本文通过分析商务英语教学现状,从变通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和策略,希望可以对高校教师教授商务英语翻译有所帮助。

1变通理论和变通翻译

变通理论指的是脱离原有的思维模式的束缚,以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相同的事情,不拘泥于陈归,根据具体情况,获得不同的结论。变通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翻译领域。将变通理论应用于商务英语翻译中,增加了商务英语翻译的灵活性,摆脱了传统英语翻译的固定单一原则。变通翻译不只是简单的单词和语法翻译,而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的文本和语言环境选择不同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虽然与传统翻译相比,变通翻译更自由,但它与自由翻译还是有区别。变通翻译并没有改变原文本的意思,只是更加灵活地对包括词、词组、句子、段落以及句子结构的变通调整。

2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