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策略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3 23:53: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翻译策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商标翻译心理因素及翻译策略
一、引言
商标是指由文字、图形及其组合等构成,使用于商品或服务上,用于区别不同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所生产或经营的商品或提供服务的一种标记。随着国际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的公司企业需要走入或跨出国门,其产品在他乡异国是否能成功地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树立起品牌的良好形象,除了媒介的广告之外,商标的翻译妥当与否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美国学者艾·里斯所言:“一个译名的好坏,在销售业绩上有千百万美元的差异”。
二、商标翻译需注重心理因素
1.民族文化心理
商标翻译受民族文化心理的制约。由于各个民族经历了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在国内外贸易中,很可能同一种商标的产品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倍受青睐,而在另一个国家或民族却遭受冷落,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商标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及历史背景。例如:“凤凰”在我国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代表“运气、快乐和优雅”,人们相信骑“凤凰”自行车能带来好运气,而在西方文化传说中凤凰是一种不死鸟,有“再生”、“复活”等意思,因此该商品在西方无人问津也就不奇怪了。相似的例子还有“白象”(在西方是无用而累赘的东西)、“喜鹊”(在西方指喋喋不休令人厌烦之人)等。
2.消费心理
商务英语翻译策略探究
[摘要]需求分析理论是研究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理论,而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重要分支之一。本篇文章力求从需求分析理论中的社会需求方面入手,对商务英语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考查。经研究发现,采取功能对等的翻译策略进行商务英语翻译,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社会需求;功能对等;翻译策略
1引言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一直扮演着非常活跃的角色,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是如此。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自然产生不同的翻译效果,进而对国际经济活动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究竟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取决于翻译者着眼的角度。社会需求是需求分析理论的一个方面,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理论最初用于指导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等相关活动,主要应用于专门用途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本身是指通过内省、观察、访谈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根据束定芳(2004)的研究,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本文就是从社会需求方面进行研究。
2商务英语特点
商务英语是商务和英语的相互结合,为国际商务活动提供科学的、专业的,包括语言在内的方方面面的服务,适合商业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本身具有专业性、实用性等特点。(1)专业性商务英语相对普通英语来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管是商业活动的流程、程序,还是商务领域的行话、固定句式以及词汇等,都有着专业领域规范性。如固定语,“承蒙……谨先致谢”“Weshallappreciatethat...”“Wechargeinterestonsumsof...”等;专业词汇如dis-honor(拒付),unfavorablebalanceoftrade(贸易逆差)等。(2)精确性商务英语因牵涉到不同集团的利益、合同以及法律等相关问题,所以在表述上务求清晰明白,尽量减少模糊语言的使用;尤其在书面表达中,要求句型正确、句式整齐以及语法语义无歧义等等,以突出信息交流的精确性,避免产生纠纷。(3)文化性商务英语因其自身的语言因素,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成分,使得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影响不容小觑。文化成分的出现意味着交流各方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差异,如何达到各方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是商务英语自身隐含的课题。(4)古语词的使用商务英语活动中,尤其是书面交流,如签订合同、往来信函中,多使用古语词汇,以表示严谨、庄重,如herein(在此),whereas(鉴于)和therein-after(此后)等。(5)缩略词的使用除去商业领域的专业词汇外,为了表达明确、简洁和有效,通常存在着大量的缩略词,FPA(freefromparticularaverage)平安险,CIF(cost,insurance&freight)到岸价,ICC(InternationalChamberofCom-merce)国际商会,等等。
中餐菜名英语翻译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中餐作为深受国内外人群最喜爱的饮食形式之一,其菜名的英语翻译将直接影响就餐人员的感受和体验。因此,从中餐菜品的不同角度完成菜名英译,对于餐饮行业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餐菜名;英语翻译;策略
开展中餐菜名的英语翻译研究,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餐饮行业提升国际形象、增强沟通交流水平的需求。通过良好的英语翻译策略,译者可以将中餐菜品名称进行合理优化,不仅可以传播中餐饮食文化,更可以让每一名就餐人员获得更多的乐趣与体验。
1中西方饮食文化对菜名翻译影响
译者在对中餐菜名进行英语翻译时,必须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性进行思考。首先,与西方餐饮相比,中餐菜名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饮食文化中,很多菜品背后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演变过程可能经历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时间,而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故事更是让人在品尝菜品时,能够获得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满足,如“过桥米线”“佛跳墙”“夫妻肺片”“东安子鸡”等。这些菜品名称背后都是动人的历史文化故事,而这对于中餐菜名的英语翻译来说具有重要影响。译者如果能够将文化故事融入其中,将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菜品名称,并留下深刻印象。其次,与西方餐饮相比,中餐菜名的命名方式更加多样化。受快节奏社会生活影响,快餐在西方得以大行其道,西方人更喜欢吃牛排、汉堡、炸鸡等食物。就发展脉络来看,西餐远不及中餐的历史悠久。中餐受地域、人文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菜名上显得尤为丰富,如富有地域特色的“东北乱炖”“羊肉泡馍”“德州扒鸡”“北京烤鸭”等;如体现民族特色的蒙古族的“烤全羊”、苗族的“酸鱼汤”、傣族的“猪肉干巴”、藏族的“酥油茶”、朝鲜族的“泡菜”等。
2中餐菜名英译的原则简述
中英文化翻译策略初探
纽马克认为翻译就是“将作者的意图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十分简单,实质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一种语言”和“另外一种语言”都各自折射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二者之间的鸿沟是巨大的,甚至有可能是无法逾越的。众所周知,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这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体系。况且,即便是同一语系下的不同语言之间,仍然存在着鸿沟,例如拥有相似宗教信仰、相似社会习俗、相似政治体制的欧洲国家,他们各自的语言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从文化层面来看,代表西方文化的英语和代表东方文化的汉语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毫无疑问也是迥然相异的。而翻译的任务恰恰就是要尽可能地消除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ChristopherTaylor就提出“最理想的译者不仅仅是双语的,而且应该是双文化的”。以文化的角度来定义翻译过程的奈达甚至提出“在真正成功的翻译过程中,双文化比双语更重要,因为词汇只有在文化的环境中才显得有意义”(Nida2001:82)。可见,如何正确识别英语源语言中的文化所指并将其原意尽可能不削弱的情况下传达给汉语读者是对每一位英-汉译者的挑战。
一、文化所指的不对等性
极端语义学派将翻译定义为是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那是否可以说懂得两种语言的意思的人就一定是一位优秀的译者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提法忽略了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我国翻译理论家王佐良在《翻译:思考与试笔》曾指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在这里,王佐良提到“语言中的社会文化”就是本文所用的文化所指的概念。
Christopher认为文化所指的功能是“将语言和认知世界联系起来”,因而文化所指在同一种语言环境里是非常单纯且容易识别。但如果将其转换到另外一种语言环境中就会变得复杂和容易产生歧义。所以,文化所指的概念只有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间的转换过程中(即翻译的过程中)才会具有实际意义。造成文化所指的翻译比较困难的原因根据Christopher的观点主要是“不同的语言属于不同的文化”而“一种文化里存在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在另一种文化里存在”,也就是说两种文化中的文化所指不一定是对等的。事实上,不同社会习俗、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思维模式、不同宗教信仰所孕育的文化所指是不可能一一对等的,文化所指的不对等性在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中是普遍存在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二、文化所指的分类
文化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文化所指的概念可以是抽象的,例如思想、宗教等;也可以是具体的,比如实实在在的人或物;它还可以是普遍的或者是琐碎的。彼得·纽马克在其著作《翻译教程》一书中曾把文化所指归为以下五种类型:一是生态文化;二是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服装、家居、交通;三是社会文化——工作和休闲;四是组织、习俗、活动、程序、概念;五是体态和习惯。在此我们以纽马克的分类为蓝本,逐一对翻译中的文化所指现象进行分析:
茶文化英语语言翻译策略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茶文化深厚的国度,其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的今天,茶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国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必然需要进行语言翻译,转换成其他语言,尤其是英语,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翻译偏差与误解。;因此,只有对茶文化语言翻译进行相关研究,确保翻译的有效性,才能真正促进中国茶文化正确的国际传播。本文主要从中西茶文化对比、茶文化英语语言特征出发,分析茶文化翻译相关策略。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文化传播;
翻译策略作为茶叶发源地,中国是茶文化最早出现的国家,随着后来世界不同地区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茶叶作为中国出口货物被运往世界各地,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饮茶风。作为曾经的世界霸主,英国饮茶人数越来越多,饮茶逐渐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英国茶文化,并在世界茶文化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如今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下午茶、茶话会就是从英国茶文化演变而来的。从目前的调查来看,提到茶文化时,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日本的茶道精神以及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很少有人会第一时间想到中国茶文化,由此可见,我国茶文化无论是在影响力还是在知名度方面都急需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带动下,文化全球化随之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茶文化英语语言特征,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翻译工作,推动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
1中西方茶文化比较
作为产茶大国,中国进出口贸易中茶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茶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来都是备受国人喜爱的饮品,进入到西方世界后也广受欢迎。随着茶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各种形式不一的茶文化纷纷涌现,其中英国茶文化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并且发展良好,在世界茶文化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中国茶文化要想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流通,就需要解决语言上的障碍,通过翻译打破语言的藩篱,让茶文化更好地进行流通。
1.1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及内涵.早在春秋时期,茶就作为一种饮品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开始研究茶,进入三国后,关于茶的相关文献越来越多,人们对茶的作用的挖掘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进入唐代后,出现了专门研究茶的文献——《茶经》,对茶的类型、制作、烹煮等都有着详细的介绍,无形中提升了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传入日本后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石。在中国文化中,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茶相关的书法、绘画、文学作品等数不胜数,在不同的时代都印刻着明显的时代特色。茶文化还与我国儒家的“仁善明德”、道家的“天人合一”以及佛家的“修身悟道”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性。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感悟生活的道理,衍生出茶道,通过茶道,人们不仅有效促进了彼此的友谊,还能够达到修身养性、学习礼法的目的,喝茶品茗中都能感受到深刻的文化内涵。发展到今天,中国茶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成分。
文学翻译陌生化策略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以诗歌语言研究为基本材料而提出的一种艺术主张。它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提出的艺术理论:“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1]陌生化一词的俄语字面意思是makingchange,含有“使之陌生,使之新鲜奇特”之含义。为了打破感知的自动性,形式主义者主张采用陌生化手法创造出新的形式,使人们摆脱自动感知。陌生化的提出有其科学依据,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熟悉而单调的刺激易使人产生疲惫和厌烦,甚至有排斥心理,但陌生而新奇的事物却能满足人的猎奇心理。自陌生化理论提出之后,西方学术界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在翻译领域,近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使用这个术语,认为陌生化对文学翻译有重要的启示。然而,现阶段真正将陌生化和翻译相结合的研究为数不多,并且将陌生化移用于翻译时概念模糊不清,常与异化相混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厘清陌生化与异化概念的基础上,对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再现原作品中的陌生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探讨陌生化对文学翻译研究的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陌生化概念
(一)文学领域中的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书中指出,文学性是文学有别于非文学的基本特征,而表现文学性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陌生化。陌生化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指作者通过重复、颠倒、错位、浓缩等方式将日常语言符号重新排列成巧妙奇特的表达,从而有意识地“增加读者感知的难度和感知所造成的困难形式”,使感知过程变得艰涩,延长整个审美体验过程,从而增强客体的可感知性。[2]作家或诗人会无意识地将这种艺术手法用于文学创作,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刺激读者的感知,故意颠倒黑白或指鹿为马,避免人云亦云,以使其所表现的客体具有新奇、美妙、不同寻常之感。如“柳絮飞来片片红”“坚硬的稀粥”“绿色的太阳”等这些看似情理不通、不合逻辑判断的表达却被视为佳句。正是因为它们打破惯常思维,修改了人们有关事物的文化记忆,让人们跳出审美疲劳的漩涡,从而在凸显的陌生意义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二)翻译领域中的陌生化
再现原作中的陌生化不仅是由文学翻译的任务和特性所决定的,也是翻译伦理的需求。这样可以保留原作异常的写作手法,益于保存文化的差异性和异域性,使读者尽可能体味到接近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其实,陌生化一词早在1988年就已出现在翻译领域。爱尔兰诗人希尼最早指出:“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当抛弃译语语言的一般表达方式,将目的语的表达世界变得‘陌生’,以更新译者和读者已丧失了的对语言新鲜感的接受能力。”[2]他认为翻译中的陌生化即异化,其表现形式就是追求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性。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根茨勒曾说过,译文应保留原作品的陌生化表现手法,如现有表现手法可用第二种语言翻译出来,译者需进行二度创造寻求新的手法。[3]80目前,国内译界对陌生化和文学翻译之间关系的探讨还不多。孙艺风指出在译文中应保留原文中陌生化这种有意识地违背规范的特征。[4]郑海凌认为陌生化是文学翻译应遵守的一种翻译原则,无论采用归化或异化只要带给读者陌生感就好,实际上他却把重心放在异化的重要性上。[5]王东风认识到陌生化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应该“以变异对变异”来处理陌生化手法,但他却把陌生化简单归结为语言的差异性。[6]综观国内外有关陌生化在翻译领域中的研究,学者们对陌生化概念的界定并未达成一致,大致可分为两大倾向。一种是视陌生化为翻译的对象,研究重心为译者如何处理这些陌生化手法;另一种是将陌生化视为一种等同或类似于异化的翻译策略。这两种研究倾向中的陌生化并不属于同一范畴和层面。前者是文学作品中创造新奇之感的一种表现手法,只涉及一个文本,“以艺术价值为目的”;而后者是指保持原作品异域性和差异性的一种翻译策略,涉及原语和译语两个文本,“以信息传真为宗旨”。
食品英语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
当前,食品行业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食品贸易、食品科技、食品学术交流等领域都涉及到国外业务,这不仅对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需要更多复合型食品英语人才,以更好地开展食品英语翻译工作。由许学书和谢静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食品专业英语》一书,结合食品行业从业特点,以职业英语为主要方向,从英语基础知识、英语阅读等方面出发,详细阐述食品英语的应用方法,可为了解食品英语的语言特征与翻译策略提供有效参考。
《食品专业英语》全书共分为三个单元、十八个章节。第一单元囊括三个章节,分别阐述食品英语在就业与专业会议情境中的应用:首先,面试环节,包括向面试官提供重要信息、面试问题以及面试形式等;其次,简历制作环节包含简历内容、简历模板以及简历格式等;最后,专业会议中涉及背景资料、会议模式以及会议示例等。第二单元囊括十二个章节,以英语阅读为研究视角详细论述食品专业相关内容,从饮食文化入手,阐述中外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差异性,分析餐桌桌面的设计与布置方式,并列举了诸多测量型餐具仪器,同时围绕人体的感官感受,分析味觉与嗅觉的相互作用过程,还论述了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功能食品、食品营养以及食品微生物等内容。第三单元囊括三个单元,分别介绍摘要、描述以及报告的写作技巧,有助于读者了解食品类英文文章的写作方法,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结合本书,食品英语具有鲜明的专业性与科技性,要求译者结合专业知识与行业特色开展英语翻译,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同时,凸显食品英语特色,提升翻译质量。为此,需要科学把握食品英语特征,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专业性强,缩略词多。
食品专业属于工科类专业,涉及化学、生物、医学等多领域知识。为了保证表达的准确性,会使用专业术语表达特定含义、指代特定事物。但是这些术语拼写复杂、长度较长,无形中加大了食品英语翻译难度,并且在交流表达或书写阅读时不甚方便,为此,人们创造性采用了缩略词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行业术语,比如,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GMP(良好加工规范,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IDAA(必需氨基酸,IndispensableAminoacids)等。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掌握一定的食品专业背景知识,才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术语,保证翻译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第二,词缀频率高、类型多样。食品专业英语词汇构成复杂,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词组成,并通过词缀加以串联,形成新的词语,表达全新含义。食品英语词缀通常包括前缀、后缀、中缀三种形式。前缀置于词根之前,会改变词根本身的含义。化学类前缀有acetal-(乙酰)、ethoxy-(乙氧基)、amino-(氨基的);结构类前缀有cyclo-(环)、ortho-(邻、正、原)、poly(聚、多)。后缀则位于词根之后。第三,客观性强,被动语态较多。食品英语涉及大量科技知识,需要采用恰当语态来准确表达事物的运行机理以及观点的内在逻辑,以保证表述内容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为此,被动语态成为食品英语中常见的语态形式,通过被动化叙述方式,使得行文逻辑更加简洁易懂、表意清晰直接,提高语言翻译的严谨客观性。食品英语描述的对象为客观事物,叙述者作为主体借助被动语态可以将重点放在事物本身,减少主观认知的掺杂,使得叙述内容更加清晰。从翻译角度来看,食品英语包含较多长难句,并且由于饮食文化、地域文化差异,对译者的翻译水平提出较高要求,需要根据不同语境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常用的翻译方法。第一,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翻译食品英语词汇时,尽量采用直译方法,尊重词汇的本身含义,尤其一些专业术语需要尽可能规范化地进行翻译,不可随意变动其含义,这是食品英语严谨性与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但是在翻译长难句时,则要尽量避免使用直译法,而是根据句子结构与语境特点,采用意译方法,清晰表达原文含义。这是由于长难句结构复杂,与传统中文语序差异较大,不能按照汉语思维进行翻译。
为此,译者应首先通读句子,了解原文的真实含义,然后结合汉语逻辑,调整前后语序,将被动语态译为主动语态,并且合理区分修饰成分与主体成分,整合优化成完整顺畅的译文,保证翻译内容的清晰简洁。第二,增译与减译相结合。食品英语与汉语并非一一对应关系,这就意味着在翻译食品英语时需要适当增加或删减词语,以保证表意的清晰严谨。因此,增译法与减译法是食品英语翻译中常用的翻译策略。其中,增译法主要用于补充英语中无法直接表达的含义,或者汉语中不相对应的词汇;减译法则是删除英语句子中无实际含义的句子成分,避免句子累赘,使得内容更加通顺。
作者:樊迪
金融英语翻译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日益深入,金融英语恰当的翻译在中外金融市场交流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证券新闻翻译为例,分析探讨了金融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主要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英语;英语翻译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全球化,中国金融市场越来越引起海外投资者的关注。大量金融资料的英汉双语互译大大推进了中国金融市场健康全面发展。但是,对于金融资料的英语翻译还有着着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金融术语出现在中国金融证券市场,随之相关的英文翻译也是多种多样,对于某些金融术语的不适当翻译也随之出现。因此,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日益深入,在中外金融市场交流活动中恰当的金融英语翻译,统一各式各样的金融资料的英语翻译尤为重要。为了有效解决金融英语翻译需求与要求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了以“忠实”和“准确”为基础的“统一”金融英语翻译策略。
一、以“忠实”和“准确”为基础的“统一”金融英语翻译策略
金融英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知识性和专业性,其词语体系主要由金融专业术语、金融工作常用词语和民族共同语的其它基本词语和非基本词语构成。其中金融术语是金融语言词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处理上要根据金融英语清晰、准确、精炼和严密的特点,把握好直译、意译和背景知识渗透等技巧的应用。(一)金融英语翻译的“忠实”和“准确”策略。奈达(1993)提出了“翻译对等效果”,认为:“翻译意思是进行沟通,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受者能够从中得到的信息……尤为突出的是受者对于得到的信息有多大程度的准确理解。因此,说翻译对等效果最主要的是必须比较信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匹配程度。”所以,要统一金融资料英译版本,翻译者首先必须准确的理解金融材料,才能对材料进行恰当的金融英语翻译。例1.Smithwasanoldbear.Hewas“afraidofstocks”,par-ticularlyinthisgo-gomarket.译文:史密斯是一头年老的熊。他“害怕家畜”,特别是在这种来来去去的市场中。原文本是一篇关于投资者的报道,读者见过译文之后,便会疑惑不解并且产生误会。如果译者熟悉金融英语,就能准确理解原文,把握住原文的关键,不至于弄出这样的笑话。事实上,原文的关键正是译者所犯的三处错误:“bear”,“stock”和“go-go”。这里的“bear”并非指的是“熊”,而和“stock”、“go-go”一样是一种金融行话。金融英语种的“bull”和“bear”分别指的是金融证券市场中的“多头”与“空头”。至于为何选择这两种动物,说法很多,其中一种说法是牛角是往上翘的,而熊耳朵是向下垂的,其真实性有待考证。因“go-go”意指“投资性的,买空卖空的”。由此,人们可以得出以下译文:史密斯是一名年老的空头投资者。他害怕股票,特别是在如今这种赌博性的投资市场中。例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1997年的4.8%下降至1998年的2%,1999年可能有2.7%的轻度增长。译文:ThedevelopingcountriesasawholehavebeenhardhitbytheAsianfinancialcrisis,whoseGDPgrowthratedeclinedfrom4.8%in1997to2%in1998,andmayhaveaslightincreaseof2.7%in1999.如果读者不细心查看,很难发现该译文的错误,但是“懂行”的人就会发现译文中“2.7%的增长”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既然发展中国家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已经从1997年的4.8%下降至1998年的2%,在1999这一年怎么可能有2.7%的增长?如果真的有,2.7%的增长率对当时而言当然不会是“轻度增长”。因为这意味着在1999年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为4.7%(1998年的2%加上1999年的2.7%)。这是对原文的误解所产生的译文。语言之间的差异包括词汇差异,语言结构上差异。汉语中的“2.7%的增长”是出于金融新闻简洁的语言特点,可能会有歧义。而在英语中“……的增长”和“增长到……”则分别用“of”和“to”两个介词来表示。因而应该将“aslightincreaseof2.7%in1990”改译为“aslightincreaseto2.7%in1990.”(二)金融英语翻译的“统一”策略。金融英语翻译的“统一”策略要求英汉互译过程中译名、概念和术语的统一,不允许将统一概念或者术语随意变换译名。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生词汇、术语的翻译的统一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节试图以“庄家”和“bluechips”两个术语的翻译分析出发来探讨金融英语翻译的“统一”策略。“庄家”一般指的是在金融市场中通过对股市价格的操纵从中获取巨额收益的投资者。目前有“banker,mainpricemaker,marketmakerandarch-manipulator”等译法。“Bank-er”容易被人理解为“银行家”,实指赌博游戏中的“庄家”,不太准确。“Mainpricemaker”意指“主要定价人”,出自《中华金融词库》,虽然采用的是意译法,比较生动形象,在某些语境中使用,会有幽默的效果,但是和中国股市中的“庄家”的定义相比,仍然不够完整精确。“Marketmaker”意指“做市商”或者“造市商”。做市商制度,也可以称之为造市商制度,是一种金融市场交易制度。在金融市场体系监管之下,由一些具备良好信誉和一定实力的券商向投资者提供买卖价格、接受投资者买卖要求和维持这些股票和债券的双向买卖交易,为金融市场的即时性和流动性提供保证,从而,通过双向买卖交易的价差来获得一定利润。这些维持双向买卖交易的券商就是做市商。做市商因用其自有资金,在金融市场对于某一种股票买进和卖出,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庄家”。做市商制度在金融证券市场已经被普遍采用,它能够活跃和稳定金融市场,是一种符合金融市场交易规则的市场经济制度。而所谓的“庄家”,则是一种不符合金融市场交易规则的违规行为。“Arch-manipulator”意指主要操纵者,道琼斯新闻报道对中国金融证券市场中“庄家”一词给出了此种译法,根据中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具体特点,应该说“Arch-manipulator”在“庄家”的几种译法中最为恰当的。“Bluechips”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就有“蓝筹股”、“优先股”和“绩优股”三种译法。“蓝筹”(bluechips)这个说法来源于西方国家的赌场。在西方国家的赌场中,有蓝色、红色和白色三种颜色的筹码,在这三种颜色的筹码当中,蓝色的筹码较红色的筹码和白色的筹码更有价值。投资者有时就把这些说法应用到证券市场当中,因此,在金融资料英文翻译时就有了蓝筹股之说。简单的说,蓝筹股是长期业绩优良,有分红能力、管理良好和流通性好的大盘股。所谓优先股,是一种特别股,在金融资产相关利益分配方面相对于普通股,享有优先权。显然,“bluechips”被译成优先股是不正确的。每股税后利润相反,优先股一般被译为“preferenceshares”或“prefs”。而绩优股,是一种有着优良业绩公司的股票。但是国内外金融市场对于绩优股的定义有所不同,在国内金融市场,对于投资者来说,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是否绩优股的主要指标之一,公司上市后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显著超过10%的股票当属绩优股之列。这样看来绩优股似乎等同于蓝筹股,其实不然,绩优股总股本或者流通盘不是很大,如果公司决策失误或者经营管理不善,有可能导致业绩下降。而蓝筹股的流通盘较大,而且每年稳定回报,是值得长期投资的一种股票。因而绩优股不如蓝筹股稳定。鉴于此,笔者认为,根据我国情况“bluechips”还是译为“蓝筹股”较妥。由此可见,金融英语翻译的统一依赖于去伪存真,去伪存真又依赖于词汇的适当选择,词汇的适当选择则依赖于对原文的正确理解。
二、结语
商务英语信函翻译策略
摘要:随着国际联系和依存的不断加深,各国贸易往来也愈加密切,由此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特点,研究应如何准确、恰当地进行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工作,以期为信函类翻译提供参考,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交际翻译;商务英语信函;文体;翻译策略
现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等潮流不可逆转。商务英语信函作为与国外合作伙伴交流的重要形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商务信函作为一种公文文体,具有其他文本所不具备的特点,而且其内容是以商务活动为大背景,涉及贸易往来的方方面面。商务信函翻译不仅是字面意义的翻译,而且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安海丽等,2020;祝一舒,2020)。本文主要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特点,希望有助于译者优化商务信函翻译策略。
1商务英语信函的特点
1.1内容清晰
在商务环境中,信函是贸易双方交流的工具,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业务关系建立,达成合作共识。为达到这些目的,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写作者就必须使读者感受到原文的交际意图(郝苗苗等,2020)。英语中存在歧义现象,模棱两可的话语会阻碍读者的理解(张文静,2020)。例1:RegardingtheproductssailingfromShenzhentoVancouver,wehavebimonthlyservices.例1中的bimonthly就有歧义,《牛津高阶词典》中该词的释义为“producedorhappeningeverytwomonthsortwiceeachmonth(两月一次或一月两次)”。因此,收信人会感到困惑,不知道到底是“两月一次”还是“一月两次”。
商标翻译心理因素及翻译策略论文
摘要:商标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化,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形式。商标翻译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心理因素包括民族文化心理、消费心理、审美心理等,对于树立良好的商品形象,成功地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英商标的翻译中要注重对心理因素的研究,并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商标翻译心理因素策略
一、引言
商标是指由文字、图形及其组合等构成,使用于商品或服务上,用于区别不同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所生产或经营的商品或提供服务的一种标记。随着国际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的公司企业需要走入或跨出国门,其产品在他乡异国是否能成功地开拓市场、占领市场,树立起品牌的良好形象,除了媒介的广告之外,商标的翻译妥当与否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美国学者艾·里斯所言:“一个译名的好坏,在销售业绩上有千百万美元的差异”。
二、商标翻译需注重心理因素
1.民族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