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3 23:17: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返乡创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思考
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既熟悉农村现实情况,又具有城市现代产业工作经验的返乡群体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此,党和国家从政策层面和行动层面给予了返乡创业群体广阔的发展空间,极大地促进了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相当程度地制约了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成为乡村引不进人才、用不好人才、留不住人才的重要原因。因此,分析现阶段返乡创业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对于更好地发挥返乡群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价值。
一、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一)返乡创业培育乡村发展动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产业兴旺”,返乡创业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返乡创业能够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推动具有资金、技术、知识和经验优势的返乡创业群体持续补位传统农业劳动力,加快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具备现代生产能力与科技体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盘活农业农村闲置资源,真正实现农业生产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返乡创业能够促进产业要素向乡村的流动和聚集,不断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动能充分释放,产业链条持续延伸,逐步形成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引导农业农村走上一条“一村一品一特色”的产融结合、形式创新、价值共享的振兴发展之路。(二)返乡创业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治理有效”,返乡创业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返乡群体能够弥补乡村治理主体缺失,以自身所积累的经济与社会资本协助基层党组织与政府部门动员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逐步形成面向群众、解决问题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协力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格局,有效破解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另一方面,返乡群体能够完善乡村治理机制,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民主意识、政治素养、法治观念和参与精神,带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各项事务,提高村民的选举、监督、管理等权利意识,充分释放乡村治理的公共空间与开放属性,进而推动乡村治理机制朝着民主化、法治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三)返乡创业实现乡村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生态宜居”,返乡创业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实现乡村建设中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返乡群体更加注重绿色创业对经济效益的引领作用,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通过打造绿色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对接城市消费需求,实现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多元融合与提升。另一方面,返乡群体具有更为迫切的环境改善诉求,为了提升自身在乡村的生活居住体验,也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优化营商环境,会更加注重本乡本土、原汁原味的乡村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通过将产业与生活相结合无形之中强化了村民的环境与生态保护意识,对于减轻农业污染、发掘农村传统生态资源、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四)返乡创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乡风文明”,返乡创业是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返乡创业能够形成良好的文明引领示范效应,以创业群体拼搏做事的进取精神、诚信经营的职业素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等优秀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带动乡村文明风气的形成,不断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时代内涵和实践内涵。另一方面,返乡创业能够促进城乡文明交融,通过农旅结合的创业模式实现文化层面的以城带乡,通过城乡居民的互动需求推动乡民批判性地传承本乡本土的优秀民俗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提升素养、净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逐步遏制落后、低俗、迷信的乡村陈规陋习,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
二、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制约瓶颈
(一)返乡群体数量有限,高端人才严重匮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是国家高度重视、政府大力号召的战略任务,但目前返乡群体仍然呈现数量有限、结构不优的总体特征。在返乡群体数量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人口统计结果,2018年我国乡村人口为56401万,占总人口的40.4%,相较于2017年的41.4%下降了1个百分点,乡村人口以每年超千万的规模持续缩减,而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结果,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返乡创业人员总量仅有740万,无法有效逆转乡村人口迁移差额率负增长的趋势,乡村人才外流和缺失现象严重。在返乡群体结构方面,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结果,返乡群体中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比77%,大中专学历者占比13%,而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仅占比10%,人才结构的低端化难以为传统农业生产转型提供专业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必然会制约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需求,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二)财政资金支持不足,保障制度仍不完善。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国家对于创新投融资机制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政策、资源的缓慢下沉导致目前返乡创业普遍面临资金不足和保障不力的难题。在资金支持方面,地方政府给予返乡创业的资金支持,主要是通过财政提供贷款利息补贴和创业专项补贴,但是政府可用于补贴的资金较少而且期限较短,如果创业群体想要长期发展项目或维持企业就只能通过长期贷款的方式筹措资金。此外,政府提供补贴具有严格的限制门槛,仅有少数创业项目能够满足要求。在保障制度方面,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在增加返乡群体人力资本、减少流动成本、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出台返乡创业支持政策过程中忽视了对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影响了返乡创业群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三)公共服务短板突出,引人留人能力欠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推进方向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当前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是阻碍乡村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在乡村基础设施方面,乡镇政府的财政缺口使得其对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依赖性较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均等化的路径选择,导致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移动网络、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难以实现与城市地区的互联互通,制约了由城市消费需求转变所带来的社会资源回流乡村、反哺乡村,阻碍了乡村产业向智能化、精细化、现代化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在乡村公共事业方面,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长期滞后于实际需要,尤其是乡村教育事业面临着生源数量减少、优秀师资流失、教学设备简陋、教育理念落后等多种难题,这种城乡之间明显的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导致乡村无法为返乡群体及其家庭成员提供优质的人居生活条件和成长成才环境,迫使部分返乡群体出于个人原因或家庭原因终止创业项目,选择重新离乡返城。
三、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化对策
农民工返乡创业报告
农民工回乡创业,实际上是农民工外出打工时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理念等创业要素积累到一定水平时的一种理性的创业行为,是农民工外出务工进入的一个新的阶段。农民工群体是“人才库”、“资金库”,随着资金的积累和技术经验的丰富,以往进城打工只为“盖房子、娶媳妇”的想法已不再是他们的最终追求,一部分有经济技术实力的农民工具有要当老板的强烈欲望,他们的家乡自然是最佳选择。针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现象,按劳动局的要求,我对本镇农民工回乡创业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现状
(一)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基本情况
进城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在中国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尽管目前人数还不算多,但随着外出民工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回乡创业人数也必然增加,并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群体。目前,累计有5000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此同时,有近20个农民工利用在外学到的管理和技术、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开办工商企业,兴办的企业总数占到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实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格局,为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坎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工从昔日的打工仔到今日的创业者,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一个新现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新飞跃。
(二)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主要类型
一是兴办“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农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批回乡创业人员利用亦工亦农亦商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技能、资本或技术优势,通过合理分工和有效竞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了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靠农村内生力量发展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的新路子。
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研究
[摘要]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长春市周边乡镇返乡农民工的基本状况,包括创业意愿、行为的普遍性及具体特征,以及对创业贷款的需求情况及利用程度,探究影响农民工创业贷款的因素,构建回归模型,以确定各种因素对贷款成功率的影响程度,并结合长春各大银行有关农民创业贷款的政策,提出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成功率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
农民工现象产生以来,整个群体已经呈现出双向流动的分化趋势。一部分农民工继续留在城市参加城市建设;另一部分回流返乡,在农村或当地城镇再次寻找就业机会,后者被界定为返乡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后存在一些困境,如待业问题、因年龄增大而导致的体力和技能的下降等,迫使他们重新选择生计方式。Abbott•M(2012)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回流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为突破“低收入恶性循环”而创立小额信贷并建立乡村银行,探索出了一条帮助低收入者脱贫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推动返乡农民工创业对于农民拓展再就业的渠道、农村金融创新、解决部分社会就业问题及整体经济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调查情况与样本特征
课题组对长春市周边乡镇进行抽样,选定了长春市双阳区奢岭镇和净月开发区友好村、建国村等5个村镇为调研点,于2017年7月12日至26日,走访当地农民,并针对返乡农民工群体进行分析。总计发放问卷432份,有效问卷376份,总体有效率达87.04%,返乡农民工部分有效率达92.61%。1.1样本返乡农民工年龄分布。长春市周边乡镇的返乡农民工年龄主要集中在46-55岁以及36-45岁,这两个年龄段中基本都已经结婚并且有孩子,面临着生计压力的增大,因此急于提高收入,他们的创业和信贷意愿更强烈。1.2样本返乡农民工文化程度。长春市周边乡镇返乡农民工的文化程度集中在高中及以上水平,占调查总人数的51.58%,超出半数被调查者,由此可以看出,长春市周边乡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也不排除未受教育者没有接受问卷调查或者有调查者隐瞒真实文化程度的可能。1.3样本返乡农民工年收入情况。本次调查以3万元为梯度来划分收入区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长春市周边乡镇返乡农民的年收入集中在0-3万元,占调查总人数的57.89%,年收入为3万-6万元的有24.21%,6万-9万元的有8.42%,9万-12万元的占7.37%,而12万元以上的只有2.11%,这反映出长春市周边乡镇返乡农民的收入水平分布较为均衡,收入普遍不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当村民们以更高的收入为目标时,会有更大的动力进行创业,进而催生贷款需求。
2描述性统计分析
金融支持返乡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金融支持返乡创业基本情况
(一)返乡创业贷款融资边缘化。一方面,返乡创业贷款增幅持续下降。调查反映,2013~2017年吉安市返乡创业贷款增幅分别为9.25%、8.71%、4.81%、2.14%和3.69%,呈现逐年总体下降态势。同时,2013~2017年间各项贷款增幅分别为25.96%、22.68%、20.36%、20.64%和22.57%,返乡创业贷款增幅分别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16.71、13.97、15.55、18.50、18.88个百分点,显示返乡创业贷款增幅较各项贷款增幅差距逐年扩大。另一方面,返乡创业贷款占比持续下滑。调查反映,2013~2017年吉安市返乡创业贷款余额分别为8.61亿元、9.36亿元、9.81亿元、10.02亿元和10.39亿元,占各项贷款比例分别为1.21%、1.07%、0.93%、0.79%和0.67%,返乡创业贷款占比呈现逐年明显下滑态势。(二)创业行业领域趋于集中化。一方面,行业区间分布集中趋向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问卷调查显示,返乡创业者从事行业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占比分别为47.88%、21.82%和13.64%,而从事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行业等行业占比6.89%、6.02和1.51%。另一方面,产业领域集中趋向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问卷调查显示,91.69%的返乡创业者主要集中于种养殖、来料加工、货物运输及商品批发零售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领域,而从事新技术、新材料等高附加值的领域,占比仅为8.31%。(三)金融服务方式支持单一化。一方面,信贷支持机构单一。截至2017年12月末,全市返乡创业贷款余额10.39亿元,其中农商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涉农机构返乡创业贷款余额8.32亿元,占返乡创业贷款余额的80.08%,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返乡创业贷款余额为2.07亿元,占返乡创业贷款余额的19.92%。受承办银行机构单一性影响,造成返乡创业贷款渠道受阻。另一方面,金融服务方式单一。出于成本核算考虑,银行机构普遍撤销城乡偏远网点,机构网点减少导致返乡创业者得不到有效的信贷支持,且创业者除传统信贷需求外,还需要支付结算、资金汇兑、金融知识宣传、理财产品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无法满足返乡创业者多方位金融需求。
二、影响金融支持返乡创业因素分析
(一)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缺陷,资金供需调节功能失位。一是信贷额度小额化与客户需求大额化不对称。返乡创业主体以返乡农民工、大专院校毕业生为主,信贷需求金额普遍在10~50万元,而返乡创业贷款发放额度为5~10万元以内,虽然最高贷款额度达到200万元,但考虑到抵押担保不足、市场规模有限等因素,银行机构无法有效满足各类返乡创业主体融资需求,影响了返乡创业发展。据对遂川县、永新县20家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反映,银行机构对返乡创业者信贷额度满足率为35%。二是审批流程繁琐与资金获取时效不同步。根据返乡创业贷款实施细则规定,返乡人员在申请贷款时要先到所在当地社保局领取《返乡创业贷款申请表》,经户籍所在地或创业经营所在地的居委会审查推荐,并经乡镇政府、社保局及财政局层层审批备案后,由主办银行机构完成贷前调查、审批和发放工作,整个贷款申请流程繁琐,耗时较长。据对返乡创业企业调查反映,银行机构对返乡创业者信贷审批流程期限比其他信贷审批流程时长15~20天。三是贷款期限与需求时限不合拍。银行机构未根据返乡创业资金流动周期合理确定期限,银行机构放贷与创业者求贷意向明显错位。据对返乡创业者的问卷调查反映,30.91%的返乡创业者资金需求在2~5年,55.22%的返乡创业者资金需求是5年以上,而实际上,吉安市银行机构对90%以上返乡创业者贷款通常是一年以内流动资金贷款。(二)风险抵御能力低下,信贷风险化解功能较弱。一是信贷风险与信贷成本不平衡。风险与成本是影响信贷资源配置的关键,由于金融市场特别是信贷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价格机制与信贷配给机制同时发挥作用。据调查反映,在信贷支持返乡创业发展中存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银行机构优先给资信度高的借款者贷款,而对吸引力不强且刚进入信贷市场的返乡创业者,受信誉不高且资信较低等因素制约,要获取银行机构信贷资金支持,须付出更高的借贷成本才能获得银行贷款。据对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反映,返乡创业贷款利率普遍比当地银行机构执行的利率标准高15%~30%。而返乡创业者多数从事较低附加值且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获取利润率普遍低于同行业企业,造成银行机构信贷风险与返乡企业借贷成本不平衡。二是返乡创业自身条件与信贷审批门槛不匹配。一方面,抵押物少。据调查反映,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下的占80%,受评估配套措施、司法环境等因素影响,目前银行机构普遍认可的抵押形式主要还是土地和房产,而返乡创业企业生产厂房或经营店面多数为租赁,难以提供符合银行信贷审批条件的抵押资产。另一方面,信用度低。信用等级在3B或3B以下的企业占比高于85%,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仅占企业总数的10%,难以达到银行机构发放贷款的硬性要求。三是返乡创业管理风险与信贷考核机制不契合。一方面,稳定性不足。主导产品平均2.6个,平均经营期限只有3.5年。受返乡创业企业技术资源匮乏,产品缺乏独特优势,以及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竞争力,低水平重复投资等因素影响,导致相关市场过度饱和,很难获得额外利润。另一方面,管理不规范。一般而言,返乡创业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弱、未来风险隐患较高,整体高风险性使部分银行机构望而却步,加上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与经营管理机制,且银企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造成返乡创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机构难以掌握评估企业信用状况和发展前景的有效资料。据调查反映,75%返乡创业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企业财务报表不真实,仅有20%的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三)金融创新驱动机制滞缓,创新内源动力不足。一是金融创新意愿不足。出于信贷风险控制考虑,目前,银行机构信贷产品多集中于成熟期企业,针对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等不同创业者的创业特点推出的信贷产品比较缺乏,种子期企业的信贷产品则更少。部分信贷产品在设计、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仍延续传统模式,不适应返乡创业的金融需求。如返乡农民工联保贷款产品设计缺陷,容易造成联而不保、多头担保、异地担保、连环担保,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借名贷款、垒大户的情况发生。调查反映,某县涉农机构开办返乡农民工联保贷款不到2年时,发现存在联而不保、多头担保等现象即停办,不良率达12%。二是创新产品层次不高。调查反映,返乡创业者在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如返乡创业初期,创业者需要免担保、免抵押的信用贷款;返乡创业中期,需要银行机构为其提供金额较大的流动资金贷款;创业发展后期,随着业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除传统信贷需求外,还需要结算、汇兑、理财、汇率等一系列的深层次金融服务。而实际上,银行机构结合返乡创业不同时期的运行特点、金融需求的信贷品种较少,其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三是信贷管理机制不活。其中65%的返乡创业来自于农民工,亟需银行机构对乡镇地区信贷管理机制有所侧重或倾斜,但实际操作上涉农机构普遍实行与城乡一体化的考核管理机制,没有有效区分城镇与农村差异性,未考虑农村产业平均利润率、农村基础建设、农村信用建设环境等因素。涉农银行机构信贷管理体系中,普遍按照对乡镇农村不良贷款保持零增长或很低比例的方式实行控制,制约了其对返乡创业者支持作用的发挥。如某银行机构反映,发放返乡创业小额信贷贷款时,一旦出现逾期金额超过小额信贷总额2‰限度,信贷管理系统则不再受理小额信贷业务审批;某涉农机构对返乡创业农民工惠农卡发放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2.5%,超过该比例则停牌;某县支行因发放惠农卡贷款产生不良贷款率达3%,被吉安市分行停牌;某县农商行因返乡创业贷款不良率达到15%,高于该行其他类别贷款7.5个百分点,返乡创业贷款也被上级行紧急叫停。(四)配套支持机制粘性欠缺,各方合力发挥不够。一是部门协调机制不到位。按照国务院通知要求,以人力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农业部门及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互相配合,建立资源互享、人员互通、信息互用的联系工作机制,共同制定有关返乡创业扶持制度、创业信息反馈、创业人员培训、创业项目推介等。但实际上,涉及部门较多且沟通协调不足,容易形成分块断裂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二是资金扶持机制不到位。目前,吉安市返乡创业融资需求与外部融资供给之间存在错位,但现有政策扶持安排在改善信息不对称、提供风险补偿等方面难以弥合二者之间的差距。如返乡创业企业专项融资引导欠缺,除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外,返乡创业种子项目投资基金、融资担保公司及再担保机构等由政策性主导服务企业的融资机构均不同程度地缺失。三是中介平台服务机制不到位。中介配套服务是推动金融支持返乡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返乡创业金融产品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因返乡创业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中介服务缺失,导致开发农村金融新产品面临较大风险。事实上,利益最大化无疑是涉农银行机构主要目标,而农业产业利润率相对不高且大多处于资本积累阶段,有效资产提供的贷款担保明显不足,有实力为返乡创业企业提供保证担保的担保机构很少。如农房抵押贷款中,涉及农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建造风格、材料使用等诸多差异因素,没有参考对照物,同时缺乏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银行机构对农房价值评估耗时又费力,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性价比不高,难以调动银行机构的积极性。
三、金融支持返乡创业路径选择
(一)建立政策扶持机制。一是形成政策扶持合力。通过财政贴息、保险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返乡创业财政支持力度,对于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企业减税降费、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优惠政策支持。如有条件的地方可为创业者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提供财政扶持项目资金的支持。同时,充分利用工业园区、老旧商业设施、仓储设施、城镇社区的闲置用房,创办一批返乡创业社区(街区)。二是建立返乡创业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办理证照、抵押登记等业务提供服务,及时为返乡者提供创业信息与市场信息,引导返乡创业者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返乡创业主体持续经营能力金融支持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路径选择的提升与发展实力的强化是推进金融支持的循环动力,返乡创业服务中心要引导创业企业以市场行情为导向,完善财务会计与经营管理制度,突出中心培训功能,加大对创业人才培养与教育,提升创业企业综合实力。三是建立返乡创业基金。各级政府集中部分财政性支农资金和开发性资金以及部分民间资金,成立返乡创业担保基金,专门为大额返乡创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如对产业化企业贷款担保建议推行企业联保贷款的形式,一般要求寻找跨行业且效益好的企业3~5家作为联保,在缴存5%~10%的贷款风险保证金后,实行联保贷款,增加返乡创业产业化企业贷款额度,在贷款期限内实行限额管理,周转使用。(二)创新金融服务机制。一是创新信贷产品。银行机构应根据返乡创业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探索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信贷产品,在风险可控情况下适当上调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优惠贷款利率,有针对性地开发组合式贷款、产业链贷款、惠农卡贷款等新的信贷品种。进一步开发返乡创业贷款品种,为种子期和初创期的创业主体提供资金来源,满足成长期企业资金需求扩大与周转速度加快等需求。如推广“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农民工创业小额贷款”等信贷模式,支持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民工、妇女、下岗再就业等群体投资创业。二是创新服务模式。银行机构对返乡创业金融服务工作流程、风险管理、合规内涵进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以企业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管理理念,鼓励开发符合返乡人员创业需求的信贷产品与服务模式,加大对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如充分利用网银、手机银行、ATM机、POS机、E终端等金融服务工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发挥“互联网+”产品优势,对返乡创业者进行初步筛选,对经营状况良好、有融资意向的客户重点进行上门走访,确定目标跟进营销,扩大客户资源,实现优质返乡创业客户的有效拓展。三是建立会商机制。银行机构应建立对不同行业的返乡创业企业供应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信息采集渠道,及时推荐客户及项目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返乡创业信贷客户或信贷项目会商会议,对返乡创业信贷项目在行业市场、政策合规、额度设定、产品配置、风险缓释措施及下一步营销目标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对存在的难点及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三)构建协同合作机制。一是建立部门合作机制。在涉及返乡创业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政府与银行之间以及各银行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实现贷款客户基本资料、信贷需求、经营管理、行业前景等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同时,设立返乡创业贷款绿色通道,为返乡人员创业提供便利服务,对进入工业园区、孵化园区的项目提供创业辅导、集中办理证照等服务。二是推荐免担保机制。政府有关部门优先选择部分经济基础较好、行业产业前景看好、有一定从业经验的返乡创业者开展推荐免担保制度,由县乡两级财政提供一定的专项资金为基金,在建立社会信用较好的乡镇、或工业园区推荐免担保机制,进一步拓展返乡创业融资渠道。三是发展信贷保险产品。加大对返乡创业企业的保险产品开发与推广力度,鼓励探索特色农业保险,通过“信贷+保险”的模式,为创业贷款提供安全保障,满足银行机构对返乡创业人员风险防范需求,督促其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同时,可针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在种养殖面临的农业产业高风险,采取扩大农业保险品种范围,提高农业保障标准,增强创业者抵御风险能力。(四)完善配套服务机制。一是建立返乡创业培训平台。加大对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对返乡创业者开展金融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返乡创业的金融素养与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其创业能力。同时,借助创业能力较强的返乡创业成功者,对创业能力不足的返乡者进行带动示范引导作用。二是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政府部门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在贷款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与银行机构衔接作用,降低确权、登记、过户等中介服务成本,有效降低金融产品创新成本。三是建立风险补偿制度。政府建立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的担保体系,返乡创业企业以所需信贷资金额度的一定比例向风险补偿基金缴纳风险金,风险金的来源主要通过当地财政、担保机构、创业企业、银行机构分比例交纳。同时,担保机构按担保余额的一定比例计算返乡创业企业应交纳额度,可初步设定为注册资金0.2%或担保余额0.05%,形成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帮助引导
近两年,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批又一批曾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陆续带着技术、项目、资金返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不仅正在形成农民工返乡创业潮,而且正在滋生农民工返乡创业群体,并正在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有关部门不仅应该高度重视这种新现象,而且应该充分认知农民工返乡创业就是一个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经济质量、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口,应该将引导、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切入点,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倡导、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全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和持久活力。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劳务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作为特有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我国的“民工潮”和劳务经济已经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改革开放到2000年)为初级阶段,也可叫“自在”阶段,农民工实现了“第一跳”——跳出农门到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去务工或经商,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自2001年到2003年)为中级阶段,也可叫由“自悟”阶段,农民工实现了“第二跳”——在务工或经商的过程中,一些农民工变成了管理者或者老板;第三阶段(自2004年以来)是高级阶段,也可叫“自为”阶段,农民工实现了“第三跳”——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返乡创业,开始大量地从“打工者”嬗变为“创业者”。
而从长远来看,政府正是应该把握时机,因势利导,为实现这“阶段性跨越”和“三级跳”而“推波助澜”。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最直接原因,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有些农民工已经致富以外,就是2004年、2005年中央连续二年下发的两个“一号文件”,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尤其是出台的许多“惠农”硬措施,使农村的创业环境更稳定、更优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市长在返乡创业表彰会讲话
在我市“两会”即将胜利召开的前夕,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表彰大会,而且书记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会议并且给获奖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发奖,充分表明了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刚才,会议对过去一年来全市返乡创业工作开展得比较优秀的乡镇和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对返乡创业先进个人给予了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作了汇报发言,我听后很受感动。他们身上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这种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的精神为全市广大农民工乃至全市人民树立了共同学习的榜样,这正是今天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要弘扬这种精神,号召和动员全市人民向他们学习,积极投身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潮当中。下面,我就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意义
2012年,全省上下都把农民工返乡创业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放在了保增长、保民生、保发展的重要位置,就的实际来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意义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两年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1年,市经济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都在全省处于前列,创造了建市以来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全市的GDP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达到了全省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了全省第一,这些指标都是建市十年来从没有过的好成绩,反映了经济正在大踏步地跨越性地向前发展。这之中,县域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在其组成部分里面,农民工返乡创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市劳动部门统计,04年以来,全市共有4250人返乡创业,创办经济实体2507个,去年全年实现产值15.7亿元,这仅仅是一个不完全统计。就刚才受到表彰的10家明星企业和30家先进个人的企业来看,去年这40家企业投入资金4.75亿,实现产值8.39亿。仅仅这40位农民工就创造了这样一个好的成绩,所以经济有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局面,农民工返乡创业功不可没。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已成为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一个人口大市,农村劳动力非常富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外出打工,全市每年有120万外出务工人员;二是在本地开辟就业渠道。这几年,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广大农民在本地就业提供了一条很重要的途径。现在统计的数字是将近有4.8万人在返乡创业农民工创办的经济实体里面工作;刚才所表彰的这40个经济实体吸纳的就业人数是5146人,这些企业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问题,同时也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更新发展理念,形成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地区,相对来说小农意识比较浓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工业的发展在受到的重视不足。一个地方要想发展起来,没有其他路径可走,必须走以工业化发展来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道路。这就是最近市委提出来的在“三化”过程中,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要以工业化为龙头的缘由。因为只有工业发展起来了,农业产业化才有出路,才能带动三产,才能把城镇化做起来。工业立市的理念,这几年在上下已经形成了共识。这项共识的形成,广大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对此是发挥了积极作用,因为他们在大城市接受了先进理念的熏陶,具备了这样的发展意识,他们这种意识在全市广大农民中起到了很好的传导效应。
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二代大学生是推动战略落实的重要力量。当前,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不断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文章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义,分析了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所面临的困境和具有的优势,并提出了助推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路径,以期作出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大学生;农二代;返乡就业创业
农二代大学生是指成长生活在农村地区,整个家庭背景都以农村为主,生活收入来源以种地为主,最终通过高考顺利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1]。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同时也面临着相应困境。
1农二代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义
1.1有利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
随着乡村振兴的稳步推进,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一大批农二代大学生也开始将回乡就业创业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之一,他们的返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具有高等教育经历、一定专业基础和文化素养的农二代大学生,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乡村振兴战略要进一步推进,就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支撑作用的农村人才,尤其是农二代大学生中有意愿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作贡献的人才。因此,乡村振兴要鼓励农二代大学生积极返乡就业创业,乡村振兴才更有底气和保障。
就业局关于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情况报告
为积极推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以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结合返乡农民工实际情况,通过加强动态监控、采集用工信息、注重政策宣传、强化就业服务、落实扶持政策、推进劳动协作等措施,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有序流动,有效的促进了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或就近就地就业。
一、基本情况
1、全市劳动力资源情况。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万人,其中富余劳力万人,外出务工经商万人,就地从事二、三产业的万人。
2、返乡农民工人情况。截至2010年2月12日,全市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万人,累计返乡农民工万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
3、返乡农民工春节以后外出务工情况。春节后,截止2月25日,我市返乡农民工外出务工已达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万人,本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农民工万人;滞留农民工数万人,其中自愿创业农民工万人,等待外出就业万人。
二、我市引导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主要做法
促进返乡人员创业就业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近年来,受人力资源市场结构性失衡矛盾和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双重影响,我市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切实做好返乡务工人员的相关服务工作,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建立动态管理机制,高度关注返乡人员动向
各镇(办、区)要依托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成立服务工作专班,设立返乡人员监测和服务点,对返乡人员的各项信息及时进行收集整理,综合监控与分析,及时掌握返乡人员的就业需求和生活、生产需求,建立动态管理台帐,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提供相关服务,并按月向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相关情况。
二、落实惠农政策,提高返乡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普及农业生产科学知识和农业现代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依托我市自然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引导返乡农民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兴办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业,吸纳返乡农民就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推动农民加入建设行列实现就业。积极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激励返乡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探析
一、返乡创业活动的主体应有新的拓展
返乡创业活动,是农民工一马当先兴起的,并且农民工还将继续担当返乡创业的主力军,但农村历年外出闯世界的村民累计起来也为数不少,并分布在各行各业乃至世界各地,是“建设家乡、发展家乡”极其宝贵的创业资源,如果将他们纳入返乡创业活动的主体之中,加以动员和组织,就会形成创建美好家乡的统一战线,形成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智献智的齐建共创新局面,农村自主创业的力量和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升,破解“三农”难题就有了更足的底气和能量。
二、返乡创业的导向要着力于破解“三农”难题
1.着力破解富余劳动力转移难题。目前我国农村约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多数是难以外出打工的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如果返乡创业活动进展得好,很有可能破解这一难题:一是现有近500万农民返乡创业者每人带动10个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就可化解一半难题;二是按现有近500万返乡创业者创办400万个企业、每个企业创造10个就业岗位推算,再动员组织625万个农民工返乡创办500万个企业,就可基本破解另一半难题,并实现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2.着力破解农业龙头企业短缺难题。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资料,中国2000万个乡镇企业中,只有35万个从事农产品加工,其中龙头企业只有5000个左右。创办企业,是返乡创业者的兴奋点。要积极地加以组织和引导,给予重点培育与扶持。
3.着力破解农村新社区建设滞后难题。在我国,城市借助土地资源经营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在农村,非农建设用地的规模使用效应与规模置换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山东梁锥村以非农用地的规模化置换与希森三和集团村企互动、共建新型农村,创造了“拆旧村建新村+公司带农户+循环经济改造”的“希森模式”,一举实现了梁锥村由“原始部落”向“农村新社区”的巨变。可以说,采用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化置换方式建设农村新社区大有潜力、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