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3 23:14: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返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思考

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既熟悉农村现实情况,又具有城市现代产业工作经验的返乡群体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此,党和国家从政策层面和行动层面给予了返乡创业群体广阔的发展空间,极大地促进了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相当程度地制约了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成为乡村引不进人才、用不好人才、留不住人才的重要原因。因此,分析现阶段返乡创业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对于更好地发挥返乡群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价值。

一、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一)返乡创业培育乡村发展动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产业兴旺”,返乡创业是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返乡创业能够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推动具有资金、技术、知识和经验优势的返乡创业群体持续补位传统农业劳动力,加快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具备现代生产能力与科技体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盘活农业农村闲置资源,真正实现农业生产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返乡创业能够促进产业要素向乡村的流动和聚集,不断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动能充分释放,产业链条持续延伸,逐步形成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引导农业农村走上一条“一村一品一特色”的产融结合、形式创新、价值共享的振兴发展之路。(二)返乡创业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治理有效”,返乡创业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返乡群体能够弥补乡村治理主体缺失,以自身所积累的经济与社会资本协助基层党组织与政府部门动员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逐步形成面向群众、解决问题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协力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格局,有效破解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另一方面,返乡群体能够完善乡村治理机制,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民主意识、政治素养、法治观念和参与精神,带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各项事务,提高村民的选举、监督、管理等权利意识,充分释放乡村治理的公共空间与开放属性,进而推动乡村治理机制朝着民主化、法治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三)返乡创业实现乡村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生态宜居”,返乡创业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实现乡村建设中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返乡群体更加注重绿色创业对经济效益的引领作用,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通过打造绿色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对接城市消费需求,实现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多元融合与提升。另一方面,返乡群体具有更为迫切的环境改善诉求,为了提升自身在乡村的生活居住体验,也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优化营商环境,会更加注重本乡本土、原汁原味的乡村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通过将产业与生活相结合无形之中强化了村民的环境与生态保护意识,对于减轻农业污染、发掘农村传统生态资源、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四)返乡创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实现“乡风文明”,返乡创业是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返乡创业能够形成良好的文明引领示范效应,以创业群体拼搏做事的进取精神、诚信经营的职业素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等优秀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带动乡村文明风气的形成,不断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时代内涵和实践内涵。另一方面,返乡创业能够促进城乡文明交融,通过农旅结合的创业模式实现文化层面的以城带乡,通过城乡居民的互动需求推动乡民批判性地传承本乡本土的优秀民俗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提升素养、净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逐步遏制落后、低俗、迷信的乡村陈规陋习,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

二、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制约瓶颈

(一)返乡群体数量有限,高端人才严重匮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是国家高度重视、政府大力号召的战略任务,但目前返乡群体仍然呈现数量有限、结构不优的总体特征。在返乡群体数量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人口统计结果,2018年我国乡村人口为56401万,占总人口的40.4%,相较于2017年的41.4%下降了1个百分点,乡村人口以每年超千万的规模持续缩减,而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结果,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返乡创业人员总量仅有740万,无法有效逆转乡村人口迁移差额率负增长的趋势,乡村人才外流和缺失现象严重。在返乡群体结构方面,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结果,返乡群体中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比77%,大中专学历者占比13%,而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仅占比10%,人才结构的低端化难以为传统农业生产转型提供专业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必然会制约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需求,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二)财政资金支持不足,保障制度仍不完善。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国家对于创新投融资机制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政策、资源的缓慢下沉导致目前返乡创业普遍面临资金不足和保障不力的难题。在资金支持方面,地方政府给予返乡创业的资金支持,主要是通过财政提供贷款利息补贴和创业专项补贴,但是政府可用于补贴的资金较少而且期限较短,如果创业群体想要长期发展项目或维持企业就只能通过长期贷款的方式筹措资金。此外,政府提供补贴具有严格的限制门槛,仅有少数创业项目能够满足要求。在保障制度方面,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在增加返乡群体人力资本、减少流动成本、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出台返乡创业支持政策过程中忽视了对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影响了返乡创业群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三)公共服务短板突出,引人留人能力欠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推进方向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当前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是阻碍乡村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在乡村基础设施方面,乡镇政府的财政缺口使得其对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依赖性较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均等化的路径选择,导致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移动网络、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难以实现与城市地区的互联互通,制约了由城市消费需求转变所带来的社会资源回流乡村、反哺乡村,阻碍了乡村产业向智能化、精细化、现代化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在乡村公共事业方面,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长期滞后于实际需要,尤其是乡村教育事业面临着生源数量减少、优秀师资流失、教学设备简陋、教育理念落后等多种难题,这种城乡之间明显的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导致乡村无法为返乡群体及其家庭成员提供优质的人居生活条件和成长成才环境,迫使部分返乡群体出于个人原因或家庭原因终止创业项目,选择重新离乡返城。

三、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化对策

查看全文

农民工返乡状况调查汇报

受国际金融风暴的袭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外向型企业正在遭遇“成长的烦恼”,限产、停产或者外迁。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利润下滑,许多大中型制造企业也迅速收紧扩充步伐,导致大批工人被裁,或被迫休假,致使部分农民工纷纷踏上返乡路程,提前归家的现象。最近,我局农调队对返乡回流农民工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报告如下。

一、全县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及其成因

1、返乡回流总人数。我们对所辖17个乡镇的315个村进行了摸底调查。年前三季度,全县外出务工人数为9.5万人,其中在省外务工的6.5万人,截至月底,全县共返乡回流约5200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5%。

2、返乡回流时间。今年,农民工返乡时间明显早于往年,过去一般在春节前后10天以内,今年返乡的启动时间至少提前了1个多月,长的达到90天以上。

3、返乡回流农民工年龄结构。据统计,返乡回流农民工中,16-25岁占10%,,26岁-40岁占32%,40岁以上占58%。由此可以看出,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以36-50岁的大龄农民工为主,部分从事高体力,低技能工作的农民,因文化水平较低,失业后,很难在当地再找到新的工作。

4、返乡回流农民工的地域及行业分布。返乡回流农民工集中在沿海及珠三角、长三角和我国北方,其中以沿海一带为主,占65%以上,县内返乡人员在2%以内;返乡回流农民工中85%以上来自对外出口和中小型企业,其中,从事制衣业、玩具业、机电业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5%,其次为建筑业,占20%。

查看全文

流浪乞讨人跨省返乡通知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实施以来,救助管理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但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受助人员中没有自主返乡能力的残疾人、未成年人和其他行动不便者等特殊困难救助对象,由于一些流出地迟迟不予接回,导致其长期滞留在流入地救助管理站内,不能得到及时返乡安置,影响了救助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保障救助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各地要严格按照《救助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积极采取措施,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切实履行跨省接回特殊困难救助对象的责任。

流入地救助管理站要在查明特殊困难救助对象户口所在地、住所地同时,通知其亲属、单位接回;在其亲属、单位不肯将其接回的情况下,将他们送到本省承担特殊困难救助对象跨省返乡工作的救助管理站(以下称跨省救助管理站),并由省级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省级民政部门将其接回。

流出地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流入地省级民政部门的通知后,要尽快通知本省相关跨省救助管理站将特殊困难救助对象从流入地的跨省救助管理站接回,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间的,流出省跨省救助管理站应报省级民政部门批准。

民政部通过建立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沟通各地救助工作及救助对象情况信息,促进各地特殊困难救助对象能够顺利、及时跨省返乡。民政部将加强对特殊困难救助对象跨省返乡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对不按规定履行职责做好特殊困难救助对象返乡工作的部门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二、加强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工作协调配合。做好特殊困难救助对象及时顺利返乡工作是流出地和流入地共同的责任,各方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调、配合,要互相体谅困难并互相予以支持帮助。对流出地因特殊原因不能接回的,流出地、流入地省级民政部门就其返乡方式和经费问题进行协商,可采取协议的方式,由流入省护送返乡。

查看全文

农民工返乡安置宣传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充分利用元旦春节等农民工返乡高峰的有利时机,切实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宣传引导工作,确保市区两级重点信息产业企业用工,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缓解农民工流动就业带来的交通压力具有积极作用。各镇(街)要增强对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将其放在城乡就业工作重要位置来抓,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宣传,营造良好就业创业氛围。

二、明确宣传时间

坚持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形成持续性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宣传格局。在元旦、春节、中秋、国庆及春耕秋收农民工返乡时,开展大规模、全方位的集中宣传。要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开展经常性的宣传;对常年在市外的务工人员,通过寄发慰问信、到务工地走访慰问、召开乡情座谈会等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抓住乡镇“赶场天”等人流高峰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

查看全文

农民工返乡创业报告

农民工回乡创业,实际上是农民工外出打工时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理念等创业要素积累到一定水平时的一种理性的创业行为,是农民工外出务工进入的一个新的阶段。农民工群体是“人才库”、“资金库”,随着资金的积累和技术经验的丰富,以往进城打工只为“盖房子、娶媳妇”的想法已不再是他们的最终追求,一部分有经济技术实力的农民工具有要当老板的强烈欲望,他们的家乡自然是最佳选择。针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现象,按劳动局的要求,我对本镇农民工回乡创业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现状

(一)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基本情况

进城农民工回乡创业是在中国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尽管目前人数还不算多,但随着外出民工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回乡创业人数也必然增加,并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群体。目前,累计有5000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此同时,有近20个农民工利用在外学到的管理和技术、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开办工商企业,兴办的企业总数占到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实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格局,为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坎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工从昔日的打工仔到今日的创业者,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一个新现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新飞跃。

(二)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主要类型

一是兴办“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农村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批回乡创业人员利用亦工亦农亦商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技能、资本或技术优势,通过合理分工和有效竞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了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靠农村内生力量发展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的新路子。

查看全文

返乡流动党员事迹材料

*,男,1962年4月出生,初中文化,2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镇合村村人。1992年外出务工,20*年创办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从事运输批发业务。20*年被村党总支引导参与“双向带动”工作,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50多人在上海就业。20*年金融危机后,他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返乡创业。在××县城投资70余万元创办云龙大酒店,带动家乡25人就业,以返乡创业回报家乡。当被问起回乡创业的感想时,汪元龙腼腆地笑了:“能为家乡做点事是我最大的荣幸了。”

(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跟周围的年轻人一样,初中毕业后不久的*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大都市的繁华给年轻气盛的*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怀揣梦想和激情,一心要给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而现实的无奈使他不得不当起了建筑小工,每天起早贪黑,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可每月500多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膀大腰圆的*,有些无从适应,渐渐有了退却的念头,住在低矮的工棚里,面对习习的江风和五彩斑斓的城市霓虹灯,*苦苦思索着,难道就这样回家?岂不让村里人笑话?由于常年与山为伍,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坚韧、朴实、勤劳等良好的禀性,正是因为这些优良品质使他能够直面人生坎坷。面对创业的挫折,他不屈不挠,又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此时已有了新的打算,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只为打工而打工,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此王元龙边打工边学习边思考,主动去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切身的打工经历带给他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见识,是他日后创业宝贵的财富,更被他视为“人生中第一桶金”。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1995年,他发现处在大建设中的上海对建材的需求量大,建材的销路非常好,汪元龙抓住这一机遇,说干就干,于1995年开始尝试从家乡向上海贩运水泥,并尝到甜头,为他今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精明的他在做稳水泥贩运业务的同时,将业务发展到批发水泥钢材。面对初步的成功,汪元龙并没有自足,更没有沾沾自喜,随着生意不断做大,他不断地寻求新的商机。1998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其兄弟汪元昌、汪根水合伙租赁了码头,从事运输、批发业务,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年汪元龙创办了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经过商海大潮的洗礼,*也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了一名创业有成的企业主。

(二)

致富不忘家乡人。自从20*年被家乡村党总支引导参与“双向带动”工作以来,汪元龙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作自己的责任。几年来,他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50多人在上海务工、就业,成功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赢得了家乡人民的交口赞誉。

同村村民曹益清,原本也有个幸福的家庭,可因家境贫寒,生活多年的妻子不愿再和他一起过苦日子,离他而去了。面对年幼的女儿,曹益清只有默默流泪。汪元龙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他,聘请他到自己的公司上班。现在曹益清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居所。在汪元龙的资助下,曹益清的女儿大学毕业了,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说起汪元龙,曹益清总是说:“没有汪总,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查看全文

农民工返乡情况调研报告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变化、季节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沿海等一些出口外向型企业停产或倒闭,进而影响到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稳定。导致××区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提前返乡,而且返乡人数持续增加。为及时准确掌握××区外出务工人员情况,我们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我区尚未出现大批农民工返乡的情况,只在局部地区零星出现了小规模农民工返乡的现象。因企业停产或效益不好返乡的农民工,以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务工的农民工居多。截止2009年1月底,全区在昆明及省外务工人员15776人中,已经返乡896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5.68%。其中:因企业倒闭、停产、裁员和降薪等金融危机影响而返乡的179人,占返乡人数的20%;因过年和季节性返乡的546人,占返乡人数的61%,其他原因返乡的171人,占返乡人数的19%。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主要是在广东、深圳、江苏、北京和新疆等地的劳动密集型电子业、建筑业、采摘业和鞋类、服装、玩具生产的小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在返乡的896农民工中,有612人愿意春节过后继续外出务工。

农民工返乡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正常的季节性返乡。在北方的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新疆、北京,由于受气候影响,进入9月份以后,气候渐冷,每年10月底到11月份都有大批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属于正常返乡。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返乡。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向型企业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外订单减少、企业生产下降,用工需求减少,出现了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从东南沿海返乡的现象,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20%左右。三是临时性返乡。外出务工人员中因探亲访友、过年、红白喜事、料理家庭事宜及其他原因临时返乡的农民工占返乡农民工的61%。四是工资水平低返乡。由于外出务工工资水平低,不如回家发展产业的返乡农民工占少部分。

二、金融危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评估

有利因素:农民工大量返乡后,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匮乏等诸多问题,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强大的支撑力。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众多农村改革发展的措施,将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农业的就业承载力将逐步提高。二是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出台,到2010年国家将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社会能力增强,眼界开阔,并掌握了大量的市场信息和一定资金,为回乡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部分农民工返乡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空穴老人等诸多社会问题,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查看全文

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研究

[摘要]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长春市周边乡镇返乡农民工的基本状况,包括创业意愿、行为的普遍性及具体特征,以及对创业贷款的需求情况及利用程度,探究影响农民工创业贷款的因素,构建回归模型,以确定各种因素对贷款成功率的影响程度,并结合长春各大银行有关农民创业贷款的政策,提出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成功率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

农民工现象产生以来,整个群体已经呈现出双向流动的分化趋势。一部分农民工继续留在城市参加城市建设;另一部分回流返乡,在农村或当地城镇再次寻找就业机会,后者被界定为返乡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后存在一些困境,如待业问题、因年龄增大而导致的体力和技能的下降等,迫使他们重新选择生计方式。Abbott•M(2012)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回流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孟加拉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为突破“低收入恶性循环”而创立小额信贷并建立乡村银行,探索出了一条帮助低收入者脱贫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推动返乡农民工创业对于农民拓展再就业的渠道、农村金融创新、解决部分社会就业问题及整体经济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调查情况与样本特征

课题组对长春市周边乡镇进行抽样,选定了长春市双阳区奢岭镇和净月开发区友好村、建国村等5个村镇为调研点,于2017年7月12日至26日,走访当地农民,并针对返乡农民工群体进行分析。总计发放问卷432份,有效问卷376份,总体有效率达87.04%,返乡农民工部分有效率达92.61%。1.1样本返乡农民工年龄分布。长春市周边乡镇的返乡农民工年龄主要集中在46-55岁以及36-45岁,这两个年龄段中基本都已经结婚并且有孩子,面临着生计压力的增大,因此急于提高收入,他们的创业和信贷意愿更强烈。1.2样本返乡农民工文化程度。长春市周边乡镇返乡农民工的文化程度集中在高中及以上水平,占调查总人数的51.58%,超出半数被调查者,由此可以看出,长春市周边乡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也不排除未受教育者没有接受问卷调查或者有调查者隐瞒真实文化程度的可能。1.3样本返乡农民工年收入情况。本次调查以3万元为梯度来划分收入区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长春市周边乡镇返乡农民的年收入集中在0-3万元,占调查总人数的57.89%,年收入为3万-6万元的有24.21%,6万-9万元的有8.42%,9万-12万元的占7.37%,而12万元以上的只有2.11%,这反映出长春市周边乡镇返乡农民的收入水平分布较为均衡,收入普遍不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当村民们以更高的收入为目标时,会有更大的动力进行创业,进而催生贷款需求。

2描述性统计分析

查看全文

金融支持返乡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金融支持返乡创业基本情况

(一)返乡创业贷款融资边缘化。一方面,返乡创业贷款增幅持续下降。调查反映,2013~2017年吉安市返乡创业贷款增幅分别为9.25%、8.71%、4.81%、2.14%和3.69%,呈现逐年总体下降态势。同时,2013~2017年间各项贷款增幅分别为25.96%、22.68%、20.36%、20.64%和22.57%,返乡创业贷款增幅分别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16.71、13.97、15.55、18.50、18.88个百分点,显示返乡创业贷款增幅较各项贷款增幅差距逐年扩大。另一方面,返乡创业贷款占比持续下滑。调查反映,2013~2017年吉安市返乡创业贷款余额分别为8.61亿元、9.36亿元、9.81亿元、10.02亿元和10.39亿元,占各项贷款比例分别为1.21%、1.07%、0.93%、0.79%和0.67%,返乡创业贷款占比呈现逐年明显下滑态势。(二)创业行业领域趋于集中化。一方面,行业区间分布集中趋向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问卷调查显示,返乡创业者从事行业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占比分别为47.88%、21.82%和13.64%,而从事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行业等行业占比6.89%、6.02和1.51%。另一方面,产业领域集中趋向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问卷调查显示,91.69%的返乡创业者主要集中于种养殖、来料加工、货物运输及商品批发零售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领域,而从事新技术、新材料等高附加值的领域,占比仅为8.31%。(三)金融服务方式支持单一化。一方面,信贷支持机构单一。截至2017年12月末,全市返乡创业贷款余额10.39亿元,其中农商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涉农机构返乡创业贷款余额8.32亿元,占返乡创业贷款余额的80.08%,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返乡创业贷款余额为2.07亿元,占返乡创业贷款余额的19.92%。受承办银行机构单一性影响,造成返乡创业贷款渠道受阻。另一方面,金融服务方式单一。出于成本核算考虑,银行机构普遍撤销城乡偏远网点,机构网点减少导致返乡创业者得不到有效的信贷支持,且创业者除传统信贷需求外,还需要支付结算、资金汇兑、金融知识宣传、理财产品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无法满足返乡创业者多方位金融需求。

二、影响金融支持返乡创业因素分析

(一)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缺陷,资金供需调节功能失位。一是信贷额度小额化与客户需求大额化不对称。返乡创业主体以返乡农民工、大专院校毕业生为主,信贷需求金额普遍在10~50万元,而返乡创业贷款发放额度为5~10万元以内,虽然最高贷款额度达到200万元,但考虑到抵押担保不足、市场规模有限等因素,银行机构无法有效满足各类返乡创业主体融资需求,影响了返乡创业发展。据对遂川县、永新县20家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反映,银行机构对返乡创业者信贷额度满足率为35%。二是审批流程繁琐与资金获取时效不同步。根据返乡创业贷款实施细则规定,返乡人员在申请贷款时要先到所在当地社保局领取《返乡创业贷款申请表》,经户籍所在地或创业经营所在地的居委会审查推荐,并经乡镇政府、社保局及财政局层层审批备案后,由主办银行机构完成贷前调查、审批和发放工作,整个贷款申请流程繁琐,耗时较长。据对返乡创业企业调查反映,银行机构对返乡创业者信贷审批流程期限比其他信贷审批流程时长15~20天。三是贷款期限与需求时限不合拍。银行机构未根据返乡创业资金流动周期合理确定期限,银行机构放贷与创业者求贷意向明显错位。据对返乡创业者的问卷调查反映,30.91%的返乡创业者资金需求在2~5年,55.22%的返乡创业者资金需求是5年以上,而实际上,吉安市银行机构对90%以上返乡创业者贷款通常是一年以内流动资金贷款。(二)风险抵御能力低下,信贷风险化解功能较弱。一是信贷风险与信贷成本不平衡。风险与成本是影响信贷资源配置的关键,由于金融市场特别是信贷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价格机制与信贷配给机制同时发挥作用。据调查反映,在信贷支持返乡创业发展中存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银行机构优先给资信度高的借款者贷款,而对吸引力不强且刚进入信贷市场的返乡创业者,受信誉不高且资信较低等因素制约,要获取银行机构信贷资金支持,须付出更高的借贷成本才能获得银行贷款。据对返乡创业企业的调查反映,返乡创业贷款利率普遍比当地银行机构执行的利率标准高15%~30%。而返乡创业者多数从事较低附加值且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获取利润率普遍低于同行业企业,造成银行机构信贷风险与返乡企业借贷成本不平衡。二是返乡创业自身条件与信贷审批门槛不匹配。一方面,抵押物少。据调查反映,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下的占80%,受评估配套措施、司法环境等因素影响,目前银行机构普遍认可的抵押形式主要还是土地和房产,而返乡创业企业生产厂房或经营店面多数为租赁,难以提供符合银行信贷审批条件的抵押资产。另一方面,信用度低。信用等级在3B或3B以下的企业占比高于85%,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仅占企业总数的10%,难以达到银行机构发放贷款的硬性要求。三是返乡创业管理风险与信贷考核机制不契合。一方面,稳定性不足。主导产品平均2.6个,平均经营期限只有3.5年。受返乡创业企业技术资源匮乏,产品缺乏独特优势,以及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竞争力,低水平重复投资等因素影响,导致相关市场过度饱和,很难获得额外利润。另一方面,管理不规范。一般而言,返乡创业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弱、未来风险隐患较高,整体高风险性使部分银行机构望而却步,加上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与经营管理机制,且银企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造成返乡创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机构难以掌握评估企业信用状况和发展前景的有效资料。据调查反映,75%返乡创业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企业财务报表不真实,仅有20%的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三)金融创新驱动机制滞缓,创新内源动力不足。一是金融创新意愿不足。出于信贷风险控制考虑,目前,银行机构信贷产品多集中于成熟期企业,针对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等不同创业者的创业特点推出的信贷产品比较缺乏,种子期企业的信贷产品则更少。部分信贷产品在设计、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仍延续传统模式,不适应返乡创业的金融需求。如返乡农民工联保贷款产品设计缺陷,容易造成联而不保、多头担保、异地担保、连环担保,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借名贷款、垒大户的情况发生。调查反映,某县涉农机构开办返乡农民工联保贷款不到2年时,发现存在联而不保、多头担保等现象即停办,不良率达12%。二是创新产品层次不高。调查反映,返乡创业者在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如返乡创业初期,创业者需要免担保、免抵押的信用贷款;返乡创业中期,需要银行机构为其提供金额较大的流动资金贷款;创业发展后期,随着业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除传统信贷需求外,还需要结算、汇兑、理财、汇率等一系列的深层次金融服务。而实际上,银行机构结合返乡创业不同时期的运行特点、金融需求的信贷品种较少,其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三是信贷管理机制不活。其中65%的返乡创业来自于农民工,亟需银行机构对乡镇地区信贷管理机制有所侧重或倾斜,但实际操作上涉农机构普遍实行与城乡一体化的考核管理机制,没有有效区分城镇与农村差异性,未考虑农村产业平均利润率、农村基础建设、农村信用建设环境等因素。涉农银行机构信贷管理体系中,普遍按照对乡镇农村不良贷款保持零增长或很低比例的方式实行控制,制约了其对返乡创业者支持作用的发挥。如某银行机构反映,发放返乡创业小额信贷贷款时,一旦出现逾期金额超过小额信贷总额2‰限度,信贷管理系统则不再受理小额信贷业务审批;某涉农机构对返乡创业农民工惠农卡发放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控制在2.5%,超过该比例则停牌;某县支行因发放惠农卡贷款产生不良贷款率达3%,被吉安市分行停牌;某县农商行因返乡创业贷款不良率达到15%,高于该行其他类别贷款7.5个百分点,返乡创业贷款也被上级行紧急叫停。(四)配套支持机制粘性欠缺,各方合力发挥不够。一是部门协调机制不到位。按照国务院通知要求,以人力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农业部门及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互相配合,建立资源互享、人员互通、信息互用的联系工作机制,共同制定有关返乡创业扶持制度、创业信息反馈、创业人员培训、创业项目推介等。但实际上,涉及部门较多且沟通协调不足,容易形成分块断裂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二是资金扶持机制不到位。目前,吉安市返乡创业融资需求与外部融资供给之间存在错位,但现有政策扶持安排在改善信息不对称、提供风险补偿等方面难以弥合二者之间的差距。如返乡创业企业专项融资引导欠缺,除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外,返乡创业种子项目投资基金、融资担保公司及再担保机构等由政策性主导服务企业的融资机构均不同程度地缺失。三是中介平台服务机制不到位。中介配套服务是推动金融支持返乡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返乡创业金融产品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因返乡创业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中介服务缺失,导致开发农村金融新产品面临较大风险。事实上,利益最大化无疑是涉农银行机构主要目标,而农业产业利润率相对不高且大多处于资本积累阶段,有效资产提供的贷款担保明显不足,有实力为返乡创业企业提供保证担保的担保机构很少。如农房抵押贷款中,涉及农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建造风格、材料使用等诸多差异因素,没有参考对照物,同时缺乏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银行机构对农房价值评估耗时又费力,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性价比不高,难以调动银行机构的积极性。

三、金融支持返乡创业路径选择

(一)建立政策扶持机制。一是形成政策扶持合力。通过财政贴息、保险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返乡创业财政支持力度,对于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企业减税降费、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优惠政策支持。如有条件的地方可为创业者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提供财政扶持项目资金的支持。同时,充分利用工业园区、老旧商业设施、仓储设施、城镇社区的闲置用房,创办一批返乡创业社区(街区)。二是建立返乡创业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办理证照、抵押登记等业务提供服务,及时为返乡者提供创业信息与市场信息,引导返乡创业者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提高创业成功率。同时,返乡创业主体持续经营能力金融支持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路径选择的提升与发展实力的强化是推进金融支持的循环动力,返乡创业服务中心要引导创业企业以市场行情为导向,完善财务会计与经营管理制度,突出中心培训功能,加大对创业人才培养与教育,提升创业企业综合实力。三是建立返乡创业基金。各级政府集中部分财政性支农资金和开发性资金以及部分民间资金,成立返乡创业担保基金,专门为大额返乡创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如对产业化企业贷款担保建议推行企业联保贷款的形式,一般要求寻找跨行业且效益好的企业3~5家作为联保,在缴存5%~10%的贷款风险保证金后,实行联保贷款,增加返乡创业产业化企业贷款额度,在贷款期限内实行限额管理,周转使用。(二)创新金融服务机制。一是创新信贷产品。银行机构应根据返乡创业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探索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信贷产品,在风险可控情况下适当上调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优惠贷款利率,有针对性地开发组合式贷款、产业链贷款、惠农卡贷款等新的信贷品种。进一步开发返乡创业贷款品种,为种子期和初创期的创业主体提供资金来源,满足成长期企业资金需求扩大与周转速度加快等需求。如推广“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和“农民工创业小额贷款”等信贷模式,支持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民工、妇女、下岗再就业等群体投资创业。二是创新服务模式。银行机构对返乡创业金融服务工作流程、风险管理、合规内涵进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以企业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管理理念,鼓励开发符合返乡人员创业需求的信贷产品与服务模式,加大对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如充分利用网银、手机银行、ATM机、POS机、E终端等金融服务工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发挥“互联网+”产品优势,对返乡创业者进行初步筛选,对经营状况良好、有融资意向的客户重点进行上门走访,确定目标跟进营销,扩大客户资源,实现优质返乡创业客户的有效拓展。三是建立会商机制。银行机构应建立对不同行业的返乡创业企业供应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信息采集渠道,及时推荐客户及项目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返乡创业信贷客户或信贷项目会商会议,对返乡创业信贷项目在行业市场、政策合规、额度设定、产品配置、风险缓释措施及下一步营销目标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对存在的难点及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三)构建协同合作机制。一是建立部门合作机制。在涉及返乡创业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政府与银行之间以及各银行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实现贷款客户基本资料、信贷需求、经营管理、行业前景等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同时,设立返乡创业贷款绿色通道,为返乡人员创业提供便利服务,对进入工业园区、孵化园区的项目提供创业辅导、集中办理证照等服务。二是推荐免担保机制。政府有关部门优先选择部分经济基础较好、行业产业前景看好、有一定从业经验的返乡创业者开展推荐免担保制度,由县乡两级财政提供一定的专项资金为基金,在建立社会信用较好的乡镇、或工业园区推荐免担保机制,进一步拓展返乡创业融资渠道。三是发展信贷保险产品。加大对返乡创业企业的保险产品开发与推广力度,鼓励探索特色农业保险,通过“信贷+保险”的模式,为创业贷款提供安全保障,满足银行机构对返乡创业人员风险防范需求,督促其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同时,可针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在种养殖面临的农业产业高风险,采取扩大农业保险品种范围,提高农业保障标准,增强创业者抵御风险能力。(四)完善配套服务机制。一是建立返乡创业培训平台。加大对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对返乡创业者开展金融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返乡创业的金融素养与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其创业能力。同时,借助创业能力较强的返乡创业成功者,对创业能力不足的返乡者进行带动示范引导作用。二是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政府部门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在贷款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与银行机构衔接作用,降低确权、登记、过户等中介服务成本,有效降低金融产品创新成本。三是建立风险补偿制度。政府建立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的担保体系,返乡创业企业以所需信贷资金额度的一定比例向风险补偿基金缴纳风险金,风险金的来源主要通过当地财政、担保机构、创业企业、银行机构分比例交纳。同时,担保机构按担保余额的一定比例计算返乡创业企业应交纳额度,可初步设定为注册资金0.2%或担保余额0.05%,形成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查看全文

农民工返乡状况调研报告

受国际金融风暴的袭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外向型企业正在遭遇“成长的烦恼”,限产、停产或者外迁。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利润下滑,许多大中型制造企业也迅速收紧扩充步伐,导致大批工人被裁,或被迫休假,致使部分农民工纷纷踏上返乡路程,提前归家的现象。最近,我局农调队对返乡回流农民工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报告如下。

一、全县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及其成因

1、返乡回流总人数。我们对所辖17个乡镇的315个村进行了摸底调查。2008年前三季度,全县外出务工人数为9.5万人,其中在省外务工的6.5万人,截至12月底,全县共返乡回流约5200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5%。

2、返乡回流时间。今年,农民工返乡时间明显早于往年,过去一般在春节前后10天以内,今年返乡的启动时间至少提前了1个多月,长的达到90天以上。

3、返乡回流农民工年龄结构。据统计,返乡回流农民工中,16-25岁占10%,,26岁-40岁占32%,40岁以上占58%。由此可以看出,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以36-50岁的大龄农民工为主,部分从事高体力,低技能工作的农民,因文化水平较低,失业后,很难在当地再找到新的工作。

4、返乡回流农民工的地域及行业分布。返乡回流农民工集中在沿海及珠三角、长三角和我国北方,其中以沿海一带为主,占65%以上,县内返乡人员在2%以内;返乡回流农民工中85%以上来自对外出口和中小型企业,其中,从事制衣业、玩具业、机电业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5%,其次为建筑业,占20%。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