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贫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3 21:27: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返贫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当代农村返贫现状与策略

一、当前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与特征

我国经过大规模扶贫开发,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以后,农村经济运行环境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化,我国农村返贫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返贫现象呈现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地域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虽有返贫现象,但也仅仅是个别农户的问题。而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原先贫困面积较大的中西部连片地带是我国农村返贫的集中发生地区。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在总体上我国无论是那些贫困面积大的连片地带,还是贫困面积小的零星插花地带都有返贫现象。但从地域上来看,返贫的分布却是不均匀的。返贫程度深、返贫率高的地区往往出现在那些贫困面积大的连片地带,而贫困面小的东部地区的返贫率相对要低许多。比如,贫困面大的西南、西北地区的返贫率高达20%以上;西北有个别省份甚至出现过返贫人口超过脱贫人口的情况。老少边穷地区返贫率高。老少边穷地区中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灾害就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返贫。近年来,由于未脱贫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虽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脱贫人口数量停滞不前的状况依然难以改善,即使是我国农村扶贫形势出现重大转机,脱贫人口数量创五年来最高的2004年,脱贫人口也仅有300万,返贫率仍在10%左右。[1]

第二,返贫现象的严重性。虽然中国的反贫困行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中国的返贫现象仍十分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各地返贫率平均达到15%左右,而有的统计则认为中国目前返贫率为15%~20%,甚至达到20%~30%。例如,世界银行“秦巴”扶贫项目中,1998-1999年的脱贫农户比重为8%,返贫农户却高达11.5%。[2]西南、西北的一些地区更高达20%以上。有些地方脱贫农民的返贫率高达50%以上。[3]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首次出现反弹。来自扶贫办的数据表明,2003年,全国多数省份的贫困人口均有减少,但以下省份却有所增加,黑龙江省43万,陕西省37万,安徽省66万,河南省53万。4省返贫人口数量超过了200万人。此消彼长,新增80万人。[4]

第三,返贫现象的频发性和反复性。从时间上来看,中国的返贫问题具有频繁性和易发性。中国有些地区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两次大的返贫。而且返贫往往来得很快,外界一有些不利因素,马上就会造成返贫的出现。这反映了中国脱贫户的抗贫能力和基本素质较差。尤其是少数经济基础差的脱贫农户抗御经济风险能力薄弱,在某些因素的制约下,往往陷入“脱贫—返贫—再脱贫—再返贫”循环之中难以自拔,甚至脱贫后富裕起来的农户也会因家庭经济条件恶化而返贫。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农村还极有可能返贫的农村低收入人口5825万人。[5]

查看全文

国内农村返贫当前状态与漏洞探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农村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降低到2006年的2148万人。随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特别是农村返贫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中的重要难题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农村返贫问题,对巩固我国扶贫开发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村返贫;特征;问题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返贫是一个世界性的、各国都在长期致力解决的难题。我国农村的返贫问题,与世界各国返贫现象有共同之处,如返贫往往发生在自然灾害的年份,发生在经济衰退时期,返贫农民往往自身素质不高,贫困发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设施薄弱等;因国情不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环境不同,我国农村的返贫问题也有自己的特点。

一、当前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与特征

我国经过大规模扶贫开发,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以后,农村经济运行环境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化,我国农村返贫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返贫现象呈现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地域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虽有返贫现象,但也仅仅是个别农户的问题。而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原先贫困面积较大的中西部连片地带是我国农村返贫的集中发生地区。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在总体上我国无论是那些贫困面积大的连片地带,还是贫困面积小的零星插花地带都有返贫现象。但从地域上来看,返贫的分布却是不均匀的。返贫程度深、返贫率高的地区往往出现在那些贫困面积大的连片地带,而贫困面小的东部地区的返贫率相对要低许多。比如,贫困面大的西南、西北地区的返贫率高达20%以上;西北有个别省份甚至出现过返贫人口超过脱贫人口的情况。老少边穷地区返贫率高。老少边穷地区中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灾害就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返贫。近年来,由于未脱贫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虽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脱贫人口数量停滞不前的状况依然难以改善,即使是我国农村扶贫形势出现重大转机,脱贫人口数量创五年来最高的2004年,脱贫人口也仅有300万,返贫率仍在10%左右。[1]

查看全文

新时期农村返贫现状及措施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返贫是一个世界性的、各国都在长期致力解决的难题。我国农村的返贫问题,与世界各国返贫现象有共同之处,如返贫往往发生在自然灾害的年份,发生在经济衰退时期,返贫农民往往自身素质不高,贫困发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设施薄弱等;因国情不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环境不同,我国农村的返贫问题也有自己的特点。

一、当前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与特征

我国经过大规模扶贫开发,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以后,农村经济运行环境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化,我国农村返贫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返贫现象呈现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地域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虽有返贫现象,但也仅仅是个别农户的问题。而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原先贫困面积较大的中西部连片地带是我国农村返贫的集中发生地区。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在总体上我国无论是那些贫困面积大的连片地带,还是贫困面积小的零星插花地带都有返贫现象。但从地域上来看,返贫的分布却是不均匀的。返贫程度深、返贫率高的地区往往出现在那些贫困面积大的连片地带,而贫困面小的东部地区的返贫率相对要低许多。比如,贫困面大的西南、西北地区的返贫率高达20%以上;西北有个别省份甚至出现过返贫人口超过脱贫人口的情况。老少边穷地区返贫率高。老少边穷地区中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灾害就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返贫。近年来,由于未脱贫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虽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脱贫人口数量停滞不前的状况依然难以改善,即使是我国农村扶贫形势出现重大转机,脱贫人口数量创五年来最高的2004年,脱贫人口也仅有300万,返贫率仍在10%左右。[1]

第二,返贫现象的严重性。虽然中国的反贫困行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中国的返贫现象仍十分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各地返贫率平均达到15%左右,而有的统计则认为中国目前返贫率为15%~20%,甚至达到20%~30%。例如,世界银行“秦巴”扶贫项目中,1998-1999年的脱贫农户比重为8%,返贫农户却高达11.5%。[2]西南、西北的一些地区更高达20%以上。有些地方脱贫农民的返贫率高达50%以上。[3]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首次出现反弹。来自扶贫办的数据表明,2003年,全国多数省份的贫困人口均有减少,但以下省份却有所增加,黑龙江省43万,陕西省37万,安徽省66万,河南省53万。4省返贫人口数量超过了200万人。此消彼长,新增80万人。[4]

查看全文

透过“三农”现象看农村脱贫与返贫

农村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中国的大多数农民已从温饱型逐步向小康型迈进,农村贫困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农村的贫困与反贫困在近一个时期内仍将长期存在。因为农村的贫困问题,不仅仅是农村贫困人口的问题,而是整个农民的问题,是整个农村的问题,是农村三农问题的集中表现.农村的贫困与反贫困的问题,将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

农村的贫困与反贫困,历来为中国的统治者所关心和关注。中国农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农村的贫困与反贫困的斗争史,过去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当家作主,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特别是农村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农村脱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资料显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0年的2600多万。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33.1%,下降到2000年的2.8%。国家重点扶贫县的贫困人口从1994年的5858万,减到2000年的1710万。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尽管如此,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仍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1)农民脱贫的速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不适应,更不容说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近几年,中国的国民经济是以超过7%以上的速度在发展,而资料显示2003年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在“八七”计划期间,农村贫困人口中,平均每年有600多万的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但本世纪初的头两年里,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解决,每年不到200万。(2)中国农村贫困线设定的标准比较低。贫困,是指缺乏最低生活的能力。它的测算指标包括:家庭人平均收入、人均支出、受教育程度、医疗卫生保障、预期寿命、儿童的死亡率及入学率和公共资源的占有率。贫困,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中国贫困线1999年定为人年均收入625元人民币。而世界银行划定的标准是,其人均GDP在300美元,人均每天支出1美元,二者相差悬殊很大。(3)农村贫困人口仍然是一个庞大的基数。按照中国现行的贫困标准,农村现有绝对贫困人口2600万,有相对人口2.1亿。据报道:2003年,其中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1459.5万人,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有9033.4万,人均收入在1000—2000元的贫困人口有31079.3万人。全国有3000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有6000万人在温饱线徘徊。(4)贫困人口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不发达的地区有贫困人口1.64亿,占贫困总人口的48.18%。西部新增国家级贫困县占全国新增总数的80%。(5)农村的返贫率,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返贫率在上升的趋势。有资料显示:1998—1999年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率8%,而返贫率达11.5%。造成农村扶贫艰难,脱贫速度迟缓和返贫率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又受历史、体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掣肘。具体表现在:

(一)农村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劣势进一步显现,并有恶化的趋势,是造成农村脱贫难和返贫率上升的根本原因。首先,自然环境恶劣是造成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中,三分之二的贫困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山区、丘陵和交通闭塞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农业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低。加之复杂多变地理环境,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导致旱灾、渍灾、风灾、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致使这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货币收入低,农民脱贫迟缓。其次,贫困地区的农村资源日渐缺乏。多年以来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推广滞缓,农村经济的发展过多地依赖于农村资源的消耗。目前,农业生产中科技贡献率为40%左右,发达国家在70%左右。科技转化率也不强,仅为30%左右。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严重,致使农村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均占有量,由1990年的1.63亩,降到2000年的1.34亩。在现有的农村土地资源中,水源充足,排灌设施齐全的优质耕地面积少,仅占现有耕地面积的34.5%,中低产田的面积占65.5%。有66%的耕地面积分布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区,土地质级差,产出量低。水资源短缺,中国水资源不足,不仅在时间、地域和人口占有量上分布不平衡,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河床抬高,河流淤塞,极易造成洪水泛滥,增大了农业风险和农村脱贫的难度。加之,现今城市经济的发展,仍然以牺牲农村经济为代价,继续对农村资源的掠夺。低价位的农村土地的圈占,高价位的农资化工产品的输出,进一步加大了农村贫困化趋势,造成返贫率的不断上升。

(二)农村经济发展态势的波动,加剧了农村贫困的严重性和农村脱贫上的反复性。农村经济的发展仅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就有过三次大的波动,也造成了农村脱贫的三次起伏。一是家庭承包经营实施初期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空前释放,乡镇企业的兴起,使农民收入在当时的环境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急剧下降。农村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前的2.5亿,降低到5000万。农村脱贫效果明显,且返贫率很低。二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头两年。由农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价格下滑,造成农产品的相对出现过剩。农业经济滑坡,加之农业生产资料的不断上涨,农民收入显著下降,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同时,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未能经受住市场经济的冲击,纷纷破产、倒闭。形成巨大的债务包袱,不仅拖垮了农村集体经济,而且给正面受农业无效,甚至负增长压力的农民雪上加霜。农村贫困化趋势加大,农民返贫率急剧上升。一度突破九千万,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二次农村贫困和返贫率高峰(第一次是上实际五十年代末的)。三是从2002年底开始,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国家西部开发展战略的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及其配套改革的全面推广,农业效益开始显现,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开始回升,农村脱贫步伐加快。特别是国家加大了对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的地区的扶贫攻坚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效果明显,成果显著。但由于国家的这种政策性投入著有明显的短期行为,农村税费改革中的暴露出的体制不完善的问题,制约了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解决速度。这种贫困不仅表现在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温饱问题难以维计。而且还表现在城乡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据有关方面预测,现在的基尼系数为0.45(目前世界贫富差距最大的巴西的基尼系数为0.61)。这种状况不仅导致农村脱贫的艰难,而且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农村税费改革体制设计上的不够合理,增大了农村脱贫的艰难与返貧率的上升的风险。正在全国推广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虽然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但由于最初体制设计上的不够合理,造成了新的农民负担的不合理现象的出现,导致农村脱贫的艰难与返贫率的上升。突出表现在:首先,一刀切式的减负和改制,使合理的收费项目和关乎农民增收的涉农部门一并取消,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失去了农村基层组织应承担的配套资金的筹资渠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无法争取到国家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的改善,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涉农部门的改制,使农业科技体系和生产服务体系面临瓦解。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潜力受到抑制,给农村脱贫造成难度。而税征依据的不合理,导致了粮食主产区、单一的农业收入地区和中西部人少地多的地区的农民相对负担的增加。使本应脱贫的地区农民,不仅没有脱贫,反而因相对负担的增加,而加剧了贫困程度,使这些地区的返贫率上升。其次,农业税的取消,在降低了农民平均负担的同时,加重了以解决温饱为生产目的的,小面积从事农业产业的农户的相对负担,使这部门农民的温饱问题受到威胁,容易造成新的返贫。

查看全文

研析农村小学教师返贫现状

[摘要]“返贫”指新教师入职后出现的难以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匮乏的现象。针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发展历程中“返贫”现象,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预防、延缓直至消除“返贫”现象:追求实效性,精心打造青年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保持内隐性,行政调控青年教师的民间话语表达;凸显文化性,引导青年教师参与并建构学习型组织;鼓励开拓性,让青年教师拥有教育“试验田”。

[关键词]农村教育;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返贫”现象

人们一般把新教师入职前的专业素养匮乏视为贫困,把他们入职后经过努力适应了教育工作视为“脱贫”,把他们在此之后出现的难以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匮乏的现象称为“返贫”。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返贫”并不鲜见,而且有日渐扩大的倾向。导致他们专业发展历程中出现“返贫”现象的主要因素有: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延迟滞后、农村青年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较差、青年教师的职业性向偏失及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行动的缺失。针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返贫”现象的成因,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预防、延缓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返贫”现象,直至消除“返贫”现象。

一、追求实效性,精心打造青年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

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性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举办的多种层次、多个专题的教师培训活动在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扩展理论视野、提升教育经验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理论引导价值。但是,上述培训模式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未必有现实作用,原因在于:农村小学青年教师面临的实践问题远多于理论问题,相对宏观的政策、理论、理念的培训,不如引导他们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案例研讨;教育行政培训大多要教师集中异地、暂离岗位,或多或少带有“权利”“福利”色彩,其分布机会就不会均衡分配给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专门为青年教师举办的培训,因为涉及到学科面广、人员众多,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考核机制,难以保证培训达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追求实效性,仍然是当前很多培训特别是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培训不该放弃的终极目标。这里的实效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培训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理论认识的深化、教育理念的革新、职业性向的发展有切实的效果。在相对“务虚”的层面上有实效;另一方面是对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教育方法的改进有切实的作用,在相对“务实”的层面上有实效。前者要求“务虚”型培训应以先期调研为基础,切准教师教育理论需求脉搏,找准他们教育理论的短板,从青年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育理念提升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部门工作需要出发开展培训。此外。教育思想的更新与转化,与职业兴趣、职业理想等有密切关系,因而,培训青年教师不仅要着眼于教育观念的持续发展,还要从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职业性向等方面全面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后者则要求“务实”型培训应该针对青年教师所面临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围绕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教育研究和民间团队建设等方面落实推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事务,将培训与青年教师的校本培养结合起来,如与“青蓝工程”中的“老带新”、青年项目的扶持与调控、同事交流与合作的推进等结合起来。无论是教学主题的培训、班级管理主题的培训,还是教育研究主题的培训,都应以理论指导实践的适切性、案例分析改善的直观性、研究方法程序的可操作性为原则选择学习和研讨的主要内容,切实提高青年教师应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素养和能力。

查看全文

防范返贫工作总结

报告中指出,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怎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收入不高或刚脱贫的群众返贫,成为当下脱贫攻坚的重要方面。今年以来市创新开展防范返贫工作,建立防贫帮困新机制,切实解决贫困人口返贫和困难群众临贫的“截流闸”和“拦水坝”,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防范返贫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九大工程”,累计完成了12.55万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是由于2014、2015年脱贫户不享受健康脱贫“351”“180”政策,面临着因病返贫的风险,同时在农村地区还有很大一部分群体收入水平不高,一旦出现因病、因灾、因学等支出过大的情况随时有临贫致贫风险,防范返贫工作形势较为严峻。2018年10月市扶贫办在赴河北省邯郸市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重点关注处于贫困边缘的非贫困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两类人群,制定了防范返贫意见,切实解决他们因病、因灾、因学致贫、返贫的问题,杜绝返贫风险。

二、防范返贫主要做法

一是框定防贫帮困对象。防范返贫工作惠及的对象不事先确定,仅框定保障范围,充分发挥了防范返贫资金的杠杆作用。防范返贫对象的识别工作采取不事先确定具体对象、只设认定条件、入户精准核查收入的方式,覆盖县、南陵县2014、2015年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无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识别出来的困难群众同时,重点关注两类群体,即处于贫困边缘的“非贫低收入户”和脱贫标准不高,截至目前收入水平仍较低的“非高标准脱贫户”两类人群。对符合防范返贫帮扶条件的户按照入户查核、公示确认、发放资金等程序及时给予救助。

二是确定防贫帮困标准。为精准确定防贫帮困标准,根据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年度医保报销比确定了以上年度国家贫困线的1.5倍为基准确定收入标准(年人均纯收入不高于5200元),将当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这个标准的农村人口纳入监测范围进行监测。为进一步精准确定实地入户核查标准,市扶贫办会同市民政局、市统计局参考低保复核相关标准,制定了《市防贫帮困收入核查参考标准(试行)》,进一步精准界定户内收入。同时对于部分户内人均纯收入高于防贫帮困标准的户,但是家中确实没有稳定收入来源,且支出负担明显高于家庭收入水平的户,也纳入防范返贫范围。

查看全文

防返贫防致贫救助随访制度

根据《市民政领域巩固脱贫成果防返贫防致贫工作措施》的通知要求,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巩固脱贫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兜住收入水平、兜准救助对象、兜实基本待遇、兜牢民生底线、兜好保障成效目标。结合《县社会救助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行动实施方案》梨民联字<2020>2号的通知要求,制定临时救助随访制度。

一、随访对象

边缘户(指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致贫风险的农村低收入户)和脱贫户(指有返贫风险的不稳定建档立卡已脱贫户),确保“两户人员”生活质量不滑坡,稳定脱贫不反弹。

二、随访原则

认真落实“先行救助”“一事一议”“分类分档救助”等措施。1、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众,视情况实施急难型、支出型临时救助。

2、对未脱贫户、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重点核实生活必须支出,不再进行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调查。

查看全文

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

按照省、州要求,为认真落实党的四中全会关于“坚决打贏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精神,强化返贫预警监测,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人口进行预警监测,全面完成“大排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常态化开展扶贫对象“回头看”“回头帮”,确保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20年持续稳定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有效防止出现新的绝对贫困,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掉一人”,夺取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二、监测对象

(一)脱贫监测户:年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返贫风险的建档立卡已脱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已脱贫户。

(二)边缘户:年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致贫风险的非建档立卡农户。

查看全文

乡镇防返贫综合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金融扶贫政策,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做好2020年我乡防返贫综合险工作,根据会金办发(2020)15号文件《关于做好2020年防返贫综合险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由证券有限公司和财富有限公司提供帮扶资金,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统一员购买防返贫综合险,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组织领导

专门成立由乡长任组长,分管精准扶贫工作的副乡长、乡扶贫工作站副站长任副组长,各包村组长及村党支部书为成员的防返贫综合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乡扶贫工作站副站长同志兼办公室主任,同志负责统筹协调工作开展,办公室设在党政办。

二、保障对象

5月份大数据系统更新调整后的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及“三类户”(未脱贫户、监测户、边缘户)1627户7588人,其中:建档立卡已脱贫户(不含监测户)1543户7251人;建档立卡未脱贫户47户135人;监测户25户139人;边据缘户12户63人。

三、保障范围

查看全文

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与问题透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农村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降低到2006年的2148万人。随着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扶贫开发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特别是农村返贫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中的重要难题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农村返贫问题,对巩固我国扶贫开发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村返贫;特征;问题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返贫是一个世界性的、各国都在长期致力解决的难题。我国农村的返贫问题,与世界各国返贫现象有共同之处,如返贫往往发生在自然灾害的年份,发生在经济衰退时期,返贫农民往往自身素质不高,贫困发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设施薄弱等;因国情不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环境不同,我国农村的返贫问题也有自己的特点。

一、当前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与特征

我国经过大规模扶贫开发,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以后,农村经济运行环境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化,我国农村返贫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返贫现象呈现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地域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虽有返贫现象,但也仅仅是个别农户的问题。而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原先贫困面积较大的中西部连片地带是我国农村返贫的集中发生地区。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在总体上我国无论是那些贫困面积大的连片地带,还是贫困面积小的零星插花地带都有返贫现象。但从地域上来看,返贫的分布却是不均匀的。返贫程度深、返贫率高的地区往往出现在那些贫困面积大的连片地带,而贫困面小的东部地区的返贫率相对要低许多。比如,贫困面大的西南、西北地区的返贫率高达20%以上;西北有个别省份甚至出现过返贫人口超过脱贫人口的情况。老少边穷地区返贫率高。老少边穷地区中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灾害就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返贫。近年来,由于未脱贫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虽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脱贫人口数量停滞不前的状况依然难以改善,即使是我国农村扶贫形势出现重大转机,脱贫人口数量创五年来最高的200年,脱贫人口也仅有300万,返贫率仍在10%左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