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3 18:10: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防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防灾减灾日讲演稿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人生的精彩源于生命的安全和心理的健康》。
一、生命的安全在于防灾减灾
经国务院批准,自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一)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海洋生态文明防灾减灾探析
1引言
本研究在对我国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以及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现状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海洋生态文明的视角,对加强我国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进行探讨和思考,希望能够有助于我国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
海冰是所有在海上出现的冰的统称,除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外,还包括来源于陆地的河冰、湖冰和冰川冰[5]。海冰灾害则是指由海冰引起的影响到人类在海岸和海上活动实施和设施安全运行的灾害,尤其是造成生命和资源财产损失的事件[5-6],如港口码头封冻、海上设施和海岸工程损坏、水产养殖受损等。受气候和地理条件影响,我国的渤海及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7],并造成损失。据统计,仅2009/2010年冬季,我国因海冰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63.18亿元[8]。严重的海冰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都造成了很大危害[9]。同时,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冰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趋势,直接影响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由此可见,海冰防灾减灾与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提升海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为核心[3]。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海冰防灾减灾密切相关。只有加强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和助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好,又可以有效减轻甚至减少海冰灾害。
3我国海冰防灾减灾能力现状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海冰防灾减灾工作,尤其是1969年渤海发生特大冰封以来,我国逐渐加大了海冰防灾减灾的工作力度,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减轻海冰灾害造成的损失,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积累了应对重特大海冰灾害的宝贵经验,使我国的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是,面对我国实施“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及潜在海洋灾害风险等,现有的海冰防灾减灾能力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结冰海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海冰监测能力依然比较薄弱、精细化海冰预报和海冰灾害预警产品缺乏、海冰灾害风险管控能力不足、海冰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不强以及灾害损失评估技术不高等。
防灾减灾文化价值
人们在谈到防灾减灾时,大多谈的是其经济价值或是政治价值,却很少谈到防灾减灾的文化价值。有的人说:“文化不就是那么回事嘛,能有多少价值?”这实在是一种认识上的偏见与误解。我们固然应该对防灾减灾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予以高度重视,但是同时,防灾减灾的文化价值更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何谓防灾减灾的文化价值?防灾减灾事业作为一种文化的产物,它的客观文化价值体现在人们或社会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作出贡献的大小、。贡献大,则文化价值高;反之,则文化价值低。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们在目常生活中用到了多少防灾知识和设备,这些知识和设备起到了多大作用。这些“作用”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价值。
以消防文化为例:消防的文化价值,有着它的特殊意义。消防文化作为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一种反映,既抽象又具体,既有形又无形。消防文化往往表现为人的精神和意识、观念和理论、知识和素质、情操和品格,是社会精神风貌与精神内蕴、美学情趣与美学追求、价值尺度与价值取向的高宴凝聚。消防文化是中华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防的文化价值绝非仅仅是保护几座名胜古迹不受火灾侵害,或是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它的文化价值更在于引导人们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先进的文化思想塑造人的灵魂。试想,那些消防队员、那些赴汤蹈火者们,如果没有高尚的人生观、生死观,怎能面对熊熊烈火,舍己救人,义无反颐?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防灾减灾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我国安全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了牛存、繁衍和发展,人类祖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对付灾害的经验,找到了保护自身生存、维持自身发展的方式。人类对安全或灾害的认识经历了无知、盲目、被动的阶段,才发展到局部有知识、有意识、有系统的阶段。
需要指出,现在倡导的大安全观的安全文化绝不单单是“文化安全”,而是一种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安全信息化、安全产业化、安全科教化的现代化文化形态。这不是过去安全管理的简单翻版,也绝不是故意要将安全文化这一实践性专题搞得神秘化,更非另起炉灶,而是控制事故的新探索,是实践的新需求。
抗旱防灾停产通知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有关部门:
针对当前异常严峻的抗旱防火形势,为做好抗旱防灾工作,切实保障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就全县工矿企业抗旱防灾停产工作紧急通知如下:
一、从9月1日起全县所有煤矿停止一切生产活动,森林防火戒严区内的非煤矿山企业、非矿山企业一律停产。
二、各工矿企业管理和保卫人员及必要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留守企业,其余矿工必须放假离厂。留矿人员名单报送各企业所属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备案。
三、各工矿企业要全力协助有关单位做好企业周围一公里范围内的防火工作,明确责任人员,做到24小时值班巡查,彻底消除火灾隐患。并保持与离矿工人的通讯联络,确保一旦发生火警能迅速集中力量,参与灭火救援。
四、县安公局、县安监局、县企业发展局要切实加强各工矿企业库存炸药、雷管的清理工作,全部上缴县民爆公司统一保存。
领导在防灾演会讲话
同志们:
一、统一思想。增强做好防灾救灾大演练的主动性
按照政府防灾救灾大演练的总体要求,市也将开展一次规模大、范围宽、实战性强的防灾救灾大演练。开展好这次大演练活动,对我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开展防灾救灾大演练是纪念“512大地震和“全国防灾减灾日”有效形式。2012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和第四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开展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既是对我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全面检验,也是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全国防灾减灾日”有效纪念。通过这次大演练,不仅可以向全社会展示我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成果,同时也能有效地提振全市人民应对各种灾害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开展防灾救灾大演练是提高各级党政有效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重要手段。全市组织开展贴近实战的全民防灾救灾大演练,通过各级党政的高效指挥,应急救援队伍的快速集结,应急救援物资的及时调运,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必将有力提高政府综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应对处置各类灾害的决策指挥能力,有力增强各类专业救援队伍抢险救灾和群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开展防灾救灾大演练是应对自然灾害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洪涝、干旱、地质灾害、雨雪冰冻、持续高温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次生灾害较为严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由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更是呈现出多发频发态势,较大以上的自然灾害每年发生10多起,特别是近几年来,渠江段连续发生多起特大洪灾,给我市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时刻警醒我任何时候都务必增强防灾减灾责任意识,时刻绷紧防灾救灾这根弦,全力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
市坚持把防灾减灾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二客观估价防灾减灾工作的成效和问题。近年来。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市向中、争取到综合减灾救灾项目10个。目前,防灾减灾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等项目正有序推进,累计完成投资7100余万元。从今年起,全市还将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山洪预警系统,投入1000余万元在华蓥、邻水3区市县建设森林防火在线监控系统,这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市江河防洪、森林防火的预警能力。二是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建筑安全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市城市建筑和农房建设必须达到6度抗震设防标准;对在建城市建筑严格图样审查,凡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新建城市建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进行全程抗震设防管理,并将关口前移,特别是加大了对重大建设、生命线工程,以及学校、医院、电力、天然气、通信等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监管力度,有效提高了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同时,各地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移民搬迁、扶贫新村建设等项目,大力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农村安居工程防震能力得到提升。三是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断强化。今年6月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修订完善了地震、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低温雨雪等自然灾害方面的应急预案,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公安、水务、林业、商务、民政、粮食、卫生、消防等部门建立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不断更新应急储备物资,防灾减灾救灾物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各地还建立了以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消防、民兵预备役为骨干力量,以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群众力量的防灾减灾救援体系,防灾减灾救援队伍不断壮大。四是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各级各部门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宣传专栏、手机短信、知识竞赛等载体,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法规,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积极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整体的综合防灾救灾能力还不强,政府救助方面还存在协调联动不够、整合资源不力等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不足;防灾救灾基层基础工作仍较薄弱,特别是部分农村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城乡居民群众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还亟待提高。为更好地防范和应对各种灾害,务必针对防灾救灾存在薄弱环节,切实抓好防灾救灾大演练工作。
常态下政府主导的全民防范非常关键,三准确把握防灾救灾工作的总体要求。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实践和国际国内大量经验告诉我有效应对突如其来的各种自然灾害。灾害来临时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公共救助能力、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至关重要。特别是由于自然灾害往往是一条灾害链的起点,不仅始发的灾害本身危害极其严重,因灾害衍生的其他自然和社会灾难危害更难以预计,这就特别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具有很高的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全市上下务必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高度上来,统一到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准确把握防灾救灾“预防为主、防救结合,有效施救、减少损失”总体要求,扎实抓好防灾救灾大演练工作。
二、突出重点。切实提高防灾救灾大演练的针对性
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变暖,气象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气象灾害的发生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加强气象灾害研究,更好的提升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服务能力,更好的对人们的生命财产进行保障,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气象灾害的现状和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措施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对策;建议
随着全球变暖,气象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需要我们积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更好的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在现阶段,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还不够完善,对于人们的生活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更好的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1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意义
气象灾害的发生,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威胁。通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可以更好的降低居民的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2我国气象灾害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公共气象服务与气象防灾减灾
摘要:本文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切入点,概述公共气象服务内容,分析其重要性,切实探讨公共气象服务加强措施,更好的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重要性;加强;防灾;减灾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也实现了飞速发展,其中公共气象服务事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其发展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高水平的公共气象服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非常重要,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整处于发展状态,人们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认识程度也不够,需要加强对公共气象服务的研究,充分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加强公共气象服务,改善气象防灾减灾效果。
1概述公共气象服务
所谓的公共气象服务是指公共气象事业单位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应用气象监测技术,对各地区的未来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并将气象服务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给用户,让用户掌握气象科学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气象变化。公共气象服务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其本质是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气象服务不是一个独立发展的领域,其与众多行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也非常之大。
2高水平公共气象服务重要性分析
公共气象服务与防灾减灾对策
【摘要】本文就池州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分析在气象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以期参考。
【关键词】池州市;公共气象服务;防灾减灾;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气象服务进一步深入社会各个行业中。无论是政府制定政策,还是企业发展,农业实现增收增产及公众生产生活等,都离不开公共气象服务。池州市在安徽省西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充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池州市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对于全市经济发展及人民正常生产生活都是极大威胁。所以推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增强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能力,不断创新公共气象服务,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是气象部门公共服务重点工作。
1池州市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1.1公共气象服务得到进一步重视。池州市气象部门把公共气象服务当作工作重点,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气象服务意识增强,建立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并不断完善。气象部门服务于社会效益得到提升,为政府组织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事故灾难救助等方面,提供决策服务依据,防灾减灾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政府及公众肯定。1.2公共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近年来,池州市公共气象服务适应社会各行业需求能力进一步地提升,专业气象服务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并逐步建立起气象服务长效机制。1.3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进一步精细化。新时期气象服务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精细化,比如在提供天气预报同时,会加上当日天气污染情况、身体舒适度、穿衣指数及出行等等指导。在气象为农服务方面,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制定专业化、具有针对性气象服务信息,提供给农民春耕播种、防虫防灾等提示,从气象专业方面展开对农业气候利弊分析,提出技术建议和指导意见。1.4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池州市气象部门在保障社会各行业安全生产的能力不断地增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不断发展,已成为池州市经济建设和有序发展的保障力量。
2池州市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防灾减灾救灾实施要点
2020年我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体思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有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政治担当做好今年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一、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
1、深入抓好学习贯彻。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注重打基础促规范,尽快建立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机制,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将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防范风险意识,坚决克服麻痹思想,紧盯防御重点,坚决落实各项防御措施,提升防灾减灾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
二、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灾害风险防控
3、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风险监测评估会商机制。应急、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等部门要加强极端天气的监测预警,建立预警信息统一机制,完善分工合理、职责清晰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升灾害风险预警能力。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工作专项督查,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要环节进行全面检查,不留盲区。
台湾公众防灾文化体会
我们在2002年5月13日至5月25日赴宝岛台湾参加了“海峡两岸大城市灾害防御研讨会”,在台湾考察了多处2000年“9.21”大地震遭破坏遗址。但令我们感受最深的还是台湾公众的防灾自护能力与意识。
在福华饭店提供给客人免费资料中最为醒目的是用中、英、日三种文字写的酒店防灾安全措施,它较为生动及详尽地介绍了在“万一发现火灾时”“万一难以逃脱时”“万一发生地震时”的紧急对策。
5月15日正值大会学术报告时,会议在台北市防灾科学教育馆第10层学术报告厅举行。大约上午11时42分,会场上强烈地摇晃起来,其动感十分显著,人基本不能站立行走,坐在座位上也必须抓紧扶手,地上的花篮掀翻了。面对此情此景,学术交流仍在有序地进行,全场120名听众基本上无紧张神态。整个地震时间大约持续了25秒。
当学术报告结束后,专家代表们才用手机向各地拨打电话。据悉整个有线与无线系统中断近5分钟。中午12点台湾“气象厅”便报告说此地震震中在距台北市仅60公里的宜兰海上,震级为里氏6.5级。
为什么台湾公众有如此到位的防灾意识呢?这不单单是由于台湾省颁布了综合减灾的灾害防御法,更在于有法制指导下的防灾意识教育。如台北市防灾科学教育馆“9?21”大地震前夕建成并向市民及学生开放,现已开放的防灾科学文化教育课程及展览训练内容有:各种灾害的影像播放厅、儿童专门防灾教室、综合性灾害通报指挥室、气象灾害展示区、地震体验区及紧急救护训练区、火灾体验室及烟雾模拟救难室、高层建筑室外逃生演练装置。
可贵的是,此楼内所有设施还有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标识,这表明安全减灾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的标志,也必须要直接为城市的弱势群体服务,而且所有这些教育内容均是免费的。据该馆馆长介绍,自幼2000年开馆迄今,接受过较正规训练的市民及中小学生已近5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