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节目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3 17:24: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方言节目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方言节目

方言节目评析论文

【摘要】时下方言节目在各地方台大行其道,颇得老百姓关注,而且收视率极高。吉林电视台都市频道于去年年底策划制作了一档方言栏目《说实在的》,引起广泛关注。笔者对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印象颇深,现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方言节目叙事风格

人们由于各自性格、环境、经历及教养而形成的对人生对现实的独特感受和累积经验,包括生活阅历和知识构成两个方面称为经验范围。在传播中,各方的经验范围重叠的越多越好,重叠越多表明信息流通中的阻碍越少,而重叠越少,困难越多。对于受众本身,人们都会接触尽量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

方言节目本身将一种隔膜消除,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防备心理减少,同时,方言节目的内容一般都是家长里短身边的事情,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结合。有着一种地理与心理的贴近,观众更有意愿收看。

方言新闻节目和“民生新闻”并无二质,主要以播报所在地区范围内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柴米油盐之事变成电视荧屏关注的重点,观众沉浸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窥视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人生群像,在别人的悲欢离合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得到启发和引导。

《说实在的》就是抓中这一主脉搏对症下药。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家长里短,奇闻趣事为主料,以矛盾,纠纷为主线对新闻事件进行有取舍的采访、报道、评论。

查看全文

方言类节目编导

2011年底,广东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组织起草了《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据报道,该规定已上报广东省政府,并将于2012年3月1日起在广东实施。其中的第11条第2款规定:“使用方言播音应当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者省广播电视部门的批准”①。也就是说,广播电台、电视台及网络音视频节目要以普通话作为播音、主持、采访的基本用语,如果使用方言制作广播电视及网络视频节目,则须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虽然,在《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中“没有任何限制使用方言的条款”②,但是,该规定的在网上再次引发了“推普废粤”的论争③。争论愈演愈烈,以至于广东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张爱军不得不出来表态:普通话与方言从来都不是对立的,推广普通话和弘扬包括粤、潮、客等在内的岭南文化都是政府要做的事情。所谓“推普废粤”从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废粤”根本就不存在④。2010年以来发生的两场“推普废粤”的论争都源自有关部门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方言节目的限制,由此引发了我们对方言电视节目的思考。

一、方言电视节目现状

我国方言电视节目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有关部门同意后开播的方言节目,例如2006年12月8日开播的第一个经广电总局批准的方言频道———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⑤;另一类则是未经有关部门许可而播出的方言节目,例如方言电视剧《士兵突击》等。有关部门所要限制的是后者,本文将要讨论的也是这类节目。显然,这类节目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推广普通话、汉语规范化的方针相龃龉。我们认为法规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还是可以从学术角度对这类节目进行探讨的。从节目形态来看,方言电视节目主要包括方言电视新闻、方言电视综艺,方言电视脱口秀、方言电视栏目剧⑥、方言电视译制片、方言电视剧等节目。方言电视新闻节目有杭州电视台西湖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等,方言电视综艺节目有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等,方言电视脱口秀有重庆卫视的《生活麻辣烫》等,方言电视栏目剧有辽宁卫视的《刘老根大舞台》等,方言电视译制片有美国卡通片《猫和老鼠》,方言电视剧有《孽债》等。因为方言电视新闻和方言电视剧是方言电视节目中的两大亮点,所以我们重点介绍这两类节目。我们先来介绍方言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最早在地方卫视播出的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当属湖南卫视2004年改版后的《晚间新闻》⑦。《晚间新闻》中的记者并不出镜,而是让新闻当事人用各自的方言来讲述新闻,于是湘方言、上海话、东北话……应有尽有。同年,杭州电视台西湖频道推出了一档方言电视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该节目采用杭州话播出,语言犀利风趣。《阿六头说新闻》仅用5周时间就登上了杭州地区收视率排行榜(位列前四名),后又在两个月内升至榜首,而后收视率一直保持在10%至12%以上的高位⑧。该栏目被认为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收视的奇迹。地方电视台群起而效之,据说当时曾有20多家媒体到《阿六头说新闻》栏目组取经。此后,广州电视新闻频道的《新闻日日娣》(2004)、四川电视台的《经济麻辣烫》(2004)、无锡电视台的《阿福聊斋》(2004)、宁波电视的《来发讲啥西》(2005)、齐鲁电视台的《拉呱》(2005)、昆明电视台的《我挨你说》(2006)、吉林卫视都市频道的《说实在的》(2007)等方言电视新闻节目陆续开播。一时间,用方言播报电视新闻成为引人注目的新亮点。我们再来介绍方言电视剧的现状。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荧屏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扮演领袖的演员为追求形似而模仿各位领袖的方言。而后,又有了吴语版的《孽债》、重庆话版的《傻儿司令》等各种题材的方言电视剧。近年来,随着《士兵突击》、《武林外传》、《我的团长我的团》、《永不磨灭的番号》等电视剧的热播,“方言”成为一些电视剧吸引观众的看点。

在方言电视剧热播的同时,领袖题材电视剧中的伟人却逐渐开始说普通话了,例如《中国1945重庆风云》电视剧中的、、等都说普通话。这或许是迫于卫视禁播方言电视剧的压力,或许是编导认识到了方言电视剧的局限性。同时,还有些编导采用了折中的策略来改良方言电视剧,即将电视剧中的方言语码⑨改为普通话语码,而将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方音、土语点缀在普通话语码之中。例如电视连续剧《走西口》、《盘龙卧虎高山顶》这两部电视剧以普通话为主要语码,同时保留了山西、陕西话中的个别方音及土语词,比如剧中把“我”都读成了〔η〕。我们听到这些具有区别性特征的方音、土语就知道故事发生在山西、陕西一带。尽管,这种改良仍然不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因为使用了“不标准”的普通话,但是,相对于方言电视剧而言,还是有了很大改观。从语码使用的情况来看,在方言电视节目中,既有使用单一方言语码制作的节目,例如齐鲁电视台用济南话制作的方言电视新闻节目《拉呱》(2005);也有综合使用多种语码制作的节目,例如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该剧中能够大致确定的方言口音就有20多种⑩。据调查,公众感觉在影视剧中最火的方言依次是东北话、四川话、粤语、陕西话、河南话、山东话、天津话、湖北话、上海话和唐山话瑏瑡。

二、关于方言电视节目的论争

十余年来,关于方言电视节目的论争潮起潮落。目前,不仅没有退潮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方言电视节目的论争缘自法规与现状之间的矛盾。2000年10月31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规,其中第12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该法规确立了普通话的法定地位。但是,在该法规实施之后,仍然出现了前文所描述的方言电视新闻、方言电视剧等方言电视节目热播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广电总局在2004年10月18日、2005年9月10日和10月8日三次发出通知,重申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不得使用方言瑏瑢。2009年7月,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强调说,电视剧(除地方戏曲片外)要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领袖题材、少儿题材的电视剧以及电视专题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话瑏瑣。2010年6月,广州市政协就提升广州亚运会软环境等问题进行调研,并在官方网站上进行“关于广州电视台播音情况的调查”。7月5日,广州市政协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亚运会软环境建设》的提案,其中包括《关于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应增加普通话节目播出时段的建议》。2011年底,广东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起草了《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有关部门的三令五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方言电视节目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先来看业界的反映。有编导认为应当自觉遵守国家法规,并表示将正在拍摄中的方言电视剧制作成普通话和方言两个版本;也有导演、演员大呼遗憾,例如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的导演束一德明确表示将继续用方言拍摄续集。而由他执导的方言电视剧《傻儿司令》获得了全国新时期电视喜剧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新时期电视喜剧奖。这些奖项表明了业界对这两部方言电视剧的肯定。在2004年8月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评选的“全国百佳栏目”中,方言电视节目《雾都夜话》、《生活麻辣烫》、《越策越开心》和《阿六头说新闻》都榜上有名瑏瑥。

查看全文

方言节目发展趋向

方言,又称地方话,是“特定地域的地方性语言”,我国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等七大方言区,各个方言又有不用的次方言。方言是历史留给每个人的珍贵遗产,是本土文化积累之后注入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信息。无论现在文明如何洗礼,乡音的基本信息永远丢不了,因此方言节目的兴起为弘扬传统文化有着推波助澜的意义。1956年国家正式下达文件推广普通话,方言在广播电视媒体中一度消亡沉寂,直到80年代中期之后,方言在我国地方电视广播中再度兴起,时至今日,方言节目已从诞生走向兴盛。方言电视节目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到90年代进入兴盛期,经过发展分成方言电视剧、自制情景剧等多种形式。

在我国,中西南方言区的代表节目有《天府食坊》、《雾都夜话》、《生活麻辣烫》等;湖南地区的代表节目《越策越开心》、广州地区的方言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杭州地区的《阿六头说新闻》、南京电视台的《听我韶韶》分别是粤方言、吴方言和江淮方言电视节目。苏州方言电视节目的诞生与发展近年来,苏州电视节目异军突起。根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苏州广播电视总台连续七年保持历史高位,在全国城市电视台经营总量和收视份额排名第一,在业界被誉为“苏州电视现象”。在辉煌业绩的背后,苏州电视方言节目功不可没。目前,苏州电视方言节目有《天天山海经》、《民生在线》、《李刚评话》、《施斌聊斋》。《天天山海经》说家长里短,谈市井新闻;《民生在线》全方位、多视角展示城市、社区、市民的各个生活层面;《施斌聊斋》是脱口秀的方言节目。追溯苏州方言电视节目集群的兴起,要从2002年研究起。

当时,民生新闻席卷全国,各省市都有类似的节目出现。2003年,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推出一档全新的方言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阿六头说新闻》涉及到百姓的医疗问题、环境问题、文化生活以及动物植物等趣事轶闻,受众主要集中在50—7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对他们来说,感兴趣的便是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苏州电视台的《民生在线》节目的改版灵感就是从此节目中学习得来的。作为苏州电视台生活资讯频道的主打新闻栏目,《民生在线》从2008年开始,以苏州方言播报新闻的形式,在新闻中加入评话元素,注重本土新闻和评论,把民生新闻做深做细做透。

在注重贴近性和服务性的基础上,《民生在线》不断改版升级,加强子栏目建设:《闲话苏州》,鞭挞社会假恶丑,弘扬人间真善美;《燕燕做媒》,有缘千里来相会,燕燕帮你来做媒;《民生关注》,加强民生热点的组合报道;品牌活动“民生温暖行动”和“民生社区行”深入万户千家。《民生在线》改版之后,收视率不断提高,带来了收视群的进一步扩展,一些苏州年轻人和不懂苏州话的观众在字幕的帮助下也看得懂,这个节目也成为他们学习苏州话的一个平台。继《民生在线》之后,苏州电视荧屏上《天天山海经》、《施斌聊斋》等节目也陆续走红。苏州方言电视节目的分化及原因分析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兴盛,苏州电视方言节目的形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观众审美疲劳也有一定显现。一些节目呈现出收视率高位震荡下行的态势。以《天天山海经》为例,该节目播出时间在每晚6点到6点半,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段,市民们普遍处在刚下班回到家的状态,打开电视机,一边忙活着晚饭,一边“收听”是很不错的选择,但这档节目起先是没有字幕的纯方言类节目,也就是说,不懂苏州方言的观众光靠“听”是听不懂的,这就造成了收视障碍。而且这档节目以民生为主要背景,播出的内容大抵都是百姓生活中的琐事,相比于年轻人,更得到老年人的青睐。

缺乏兼顾更广泛受众的亲和力,导致收视率逐步下降,最终节目因此停播。在优胜劣汰的竞争过程中,也出现了收视表现强劲的节目。如《民生在线》,经过方言播报加普通话节目模式和全程方言加字幕模式的调整后,目前该节目已经成为苏州方言节目中一个璀璨的明星。更值得一提的是《施斌聊斋》,不仅主持人魅力强,全程字幕也满足了更多人学习方言的需求。这两档节目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它们在形式上使更广泛的观众能够看懂,在内容上能更加具有贴近性、趣味性,迎合广大的观众口味。从《施斌聊斋》看方言电视节目发展方向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人们更愿意在节目中寻求轻松感,缓解压力,在节目中找寻情感交流,得到心灵的慰藉,并且通过节目了解到流行、时尚元素。一个方言节目,只有兼顾到本土与外地的传播方式,使节目的贴近性、趣味性更好地结合,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苏州家喻户晓的方言节目《施斌聊斋》就是方言新闻节目成功转型的一个较好的例子。《施斌聊斋》是苏州地区第一档原创方言脱口秀,栏目深度融入本地文化民俗,说人间百态、道百姓情怀,曾荣获中国“优秀原创广播电视栏目”称号。主持人有两位。一位是施斌,苏州著名的演艺明星,国家一级演员。“触电”以来,以阳光的形象、诙谐幽默的说表风格,华丽转身成为家喻户晓的电视明星,拥有大批忠实的拥趸———“饼干”(施斌“粉丝”的方言代称)。还有一位主持人是“小大块头”,他作为节目当中的“捧哏”,在幕后与施斌做互动,增加了很多搞笑的对话,活跃了节目气氛。节目互动由内而外,“小大块头”做互动属于内互动,还有很多方言歇后语给观众们去猜,打进热线电话参与就有机会获得小奖品。《施斌聊斋》比起方言类新闻节目,融入了许多趣味性与时尚性,它的内容取材大多数来自当下热门的娱乐话题或者新闻话题,通过脱口秀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它还兼顾本土与外地的传播方式,用普通话的正文或者全程字幕,增加了收视群。苏州广电总台还借助主持人影响力打造本土化的其他电视节目。举个例子,苏州开办了自己的相亲节目《全城热恋》,主持人还是施斌。两大节目相互映衬,使《施斌聊斋》人气更高。目前,该节目已经成为苏州地区收视率最优、口碑最好、广告单价最高的方言电视节目。

从《施斌聊斋》的成功因素来研究,我们大致可以触摸到未来方言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向,那就是:贴近性、娱乐化、平民视角、互动性兼顾广泛性。贴近性就是节目内容一定要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从市井中来到市民中去,生活小事,通过五尺荧屏,同样可以光彩耀人。娱乐化就是要保持节目的趣味和品位,通俗而不低俗,让观众从节目中得到收视享受,获取思想启迪。平民视角就是节目的语态和语境一定要以平民的角度,平视生活百态,切忌说教,切忌自命清高。互动就是节目要与观众有互相的响应,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施斌聊斋》采用的方式就是猜一个苏州俚语的意思,猜中有奖。兼顾广泛性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如全程字幕、新闻的正文部分用普通话播报等方式,使节目的受众群更加宽泛,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综上,苏州电视现象中的方言电视节目,是在方言体系在新时代觉醒的语境下出现的传媒现象,透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总结出方言电视节目成功运作的部分经验,这对此类节目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开拓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查看全文

方言节目叙事特点论文

摘要:时下方言节目在各地方台大行其道,颇得老百姓关注,而且收视率极高。吉林电视台都市频道于去年年底策划制作了一档方言栏目《说实在的》,引起广泛关注。笔者对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印象颇深,现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方言节目叙事风格

人们由于各自性格、环境、经历及教养而形成的对人生对现实的独特感受和累积经验,包括生活阅历和知识构成两个方面称为经验范围。在传播中,各方的经验范围重叠的越多越好,重叠越多表明信息流通中的阻碍越少,而重叠越少,困难越多。对于受众本身,人们都会接触尽量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

方言节目本身将一种隔膜消除,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防备心理减少,同时,方言节目的内容一般都是家长里短身边的事情,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结合。有着一种地理与心理的贴近,观众更有意愿收看。

方言新闻节目和“民生新闻”并无二质,主要以播报所在地区范围内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柴米油盐之事变成电视荧屏关注的重点,观众沉浸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窥视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人生群像,在别人的悲欢离合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得到启发和引导。

《说实在的》就是抓中这一主脉搏对症下药。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家长里短,奇闻趣事为主料,以矛盾,纠纷为主线对新闻事件进行有取舍的采访、报道、评论。

查看全文

管理方言节目通知

**广播电视集团,各市、县(市、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台(集团):

为进一步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切实加强我省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方言类节目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7号)、《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28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228号)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广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广播电视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各级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和播出机构要充分认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对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传播面广、影响力强的优势,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履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积极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二条、第十四条,《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八条的有关规定,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应当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应当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

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六条、《**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十二条的有关规定,省内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如确需开办以方言为主要播音用语的新闻、专题、谈话类、咨询服务类和自行创编的栏目剧、情景剧(不含地方戏剧、曲艺)(以下称方言类节目),应经市级以上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四、申请开办和播出广播电视方言类节目,应以“控制总量、规范管理”为原则,并遵照以下要求:

查看全文

电视方言节目发展

一、使用方言能够使节目比较好地切入受众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心理积淀的交汇点,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方言作为“一方之言”,包含着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多元地域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当地民间思想的朴素表现形式。方言在其流传的地域和人群中,比任何一种外地传来的语言包括国家推行的普通话更具有活力,更具有生命力。我们发现,懂得在节目主持过程中灵活使用方言的主持人往往容易被受众接受、喜爱。如:山西电视台的《老西谝吧》、《醋溜故事》,大同电视台的《周末茶座》等节目开播后,在当地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方言浓烈的地域文化印迹对方言区的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深刻、持久终身的影响。主持人使用“土气”、“粗陋”的方言使他们找到了返璞归真的感觉,受众的思维阐发与主持人语言表述趋于同步,从而在节目中获得对其本土文化强烈的依附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使用方言主持节目,顺应了当今开放、多元社会背景下民众对于文化多元的内心诉求

新中国建立以后,大力普及普通话,使得在长时期内广播电视几乎呈现出一个纯普通话的声屏世界,显得单一甚至乏味。电视和广播里充满了严肃的面孔和声音,观众被政治味浓厚的生硬腔、训话腔、文件腔形成的“高雅”意义的纯普通话世界所淹没。

当今,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的背后,是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人们不希望所有的广播电视时刻都是严肃、高雅的,而是更加愿意在他们寻求轻松、流行、时尚、刺激时,有一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能够为他们提供消遣娱乐、缓解压力、情感交流、角色认同的开放的文化游戏。主持人在节目中使用“土气”、“粗陋”的方言,给人们带来了创新性、独特性、异质性的感觉,顺应了部分人对文化多元的内心诉求,很自然地为这部分受众所接受。如:大同电视台《周末茶座》栏目启用当地著名的“大同数来宝”艺术家柴京海担纲节目主持,应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同方言,讲述当地居民所关心的时尚话题,不仅使观众感觉不到半点“土气”,反而感觉到轻松、时尚,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三、使用方言主持节目,可以增强主持人主持艺术和感染力

查看全文

方言节目受众语言心态调研

语言态度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态度又称语言观念,是指人们对语言的使用价值的看法,其中包括对语言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前途等的看法。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方言电视节目为方言文化提供了展示和传播的平台,方言区的居民在收看方言电视节目时获得身份认同感,从而达到提升方言自身文化地位的目的。笔者所指的方言电视节目即“各地媒体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以方言这一独特语言表达形式推出的节目。方言节目区别于其他节目的主要特征在于它不是以普通话而是以方言作为播音语言”。昆明地区电视方言节目主要以昆明话为主要播音主持语言。目前昆明地区电视方言节目主要以三种类型呈现:一为方言新闻类节目,以云南电视台《大口马牙》为代表;二为方言综艺类节目,以昆明电视台《开心一夏》,云南电视台《非常头条》为代表;三为方言情景剧,以云南电视台《大口马牙小电影》及《拿手菜天下》和昆明电视台《东四街西寺巷新传》为代表。本调查选取了在12-75岁之间会听说云南方言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来自云南各州市,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昆明地区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发出调查样本450套,收回420套,其中有效问卷403套,有效率为96%。

在问卷中,笔者对被试者的语言水平以“很标准(地道)、标准(地道)、不太标准(地道)、不标准(地道)”为四等级作了调查,得出结论:认为自己普通话水平达到很标准水平的,有15人,占3.7%;达到标准的,有146人,占36.2%;认为普通话水平不太标准的,有161人,占40%;认为不标准的,有81人,占20%。被试者普通话水平普遍集中在标准与不太标准之间。认为自己昆明话达到很地道的,有36人,占8.9%;达到地道的,有213人,占52.9%;不太地道的,有129人,占32%;不地道的,有25人,占6.2%。被试者昆明话集中在地道的水平。可见,昆明地区的人们对于昆明话水平满意度较高,对普通话水平满意度略低。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昆明是一座历史文化老城,当地人对昆明文化相对自信,常把自己的方言作为交流沟通的第一语言。而同时,也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省会城市,昆明越来越多地容纳了云南各州市,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人们。由于少数民族语言只能在本民族间使用,大部分人通常使用昆明话或普通话交流,因此也存在昆明话水平不太地道的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不同年龄对方言的自我评价程度也存在差异。其51-75岁年龄组的人认为自己的方言很地道,认为自己昆明话地道的占到了该组的78%。由于他们长期居住于昆明,常使用昆明话,并且很少与其他语言接触,因此昆明话较为地道。31-50岁年龄组认为自己昆明话地道的占70.8%。12-18岁年龄组认为自己昆明话地道的占42.6%。在所有年龄组中,19-30岁年龄组的人对自己昆明话水平的评价只是最低的,认为达到地道的占38.3%。12-18岁年龄组,与19-30岁年龄组的方言自评率低是由于这两个年龄组的人们大多是学生及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自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正式下发以来,这个年龄组的人们在学校学习期间,普遍都学习、使用过普通话,因此有较好的普通话基础。并且,他们的交际范围比较广,容易产生较多的语言接触。特别是19-30岁年龄组的人大多都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他们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较高,甚至对于一些职业来说,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是必备的技能。因此,昆明话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所以他们自己所使用的方言的自信度也就降低了。问卷中特地设置了对方言电视节目的态度问题——您如何看待方言电视节目?分成五个选项:很喜欢、喜欢、不太喜欢、不喜欢、无所谓。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方言电视节目表现出喜欢的倾向性,“很喜欢”及“喜欢”占到45.7%,“不太喜欢”及“不喜欢”占30.5%。这与昆明话水平的自我评价结果相符。这也再次证明了很多学者的观点——方言地域文化的载体,与这一区域的受众有天然的心理亲近感。不同的年龄组对方言电视节目的态度也存在差异:总体而言,人们对本土方言节目表示支持。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支持度最高的是12-18岁年龄组,占71%;其次是是51-75岁年龄组,占62%;再次31-50岁年龄组,占54%;对本土方言节目支持度最低的是19-30岁年龄组,占46%。

一般而言,人们对方言的自我评价应该与他们对方言节目的态度是一致的。51-75岁年龄组、31-50岁年龄组对方言的自评率较高,因此,他们对方言节目的支持率也较高;19-30岁年龄组对方言的自评率较低,所以对方言节目的支持率也相对低。但是,为什么12-18岁年龄组的人对自己的方言评价并不高,但是对方言电视节目的支持度却最高占71%。12-18岁年龄组的人处于青春期,感性思维比较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兴趣。看惯了普通话节目,方言节目对与他们而言便具一定的有吸引力。12-18岁年龄阶段也是语言习得能力较强的阶段,因此调查显示,“可以学习方言”成为12-18年龄组喜欢方言电视节目的原因之一,43人中有30人选择了此项内容,占此年龄组的69.8%。由于电视方言节目常常运用方言的生动、形象、幽默的特点来娱乐大众,这也成为12-18年龄组青少年通过方言电视节目来习得方言的原因。不同的学历背景,对方言的自评率有差别,对方言节目的态度也有差别。小学以下的昆明话自评率较高,51人中,67%的人认为自己的方言“很地道”,而大专及本科和本科以上的方言水平普遍集中在“不太地道”,占191人的52.3%。学历往往与社会地位、经济价值等因素相关。小学以下学历人群接触普通话的机会相对较少,他们对方言的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对方言自我评价也比较高;而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较高。问卷显示,这两类学历人群中,92.4%的人认为生活中不能不会说普通话,否则会影响沟通与交流。学历层次不同,对方言节目的接受程度也不同。

通过统计,我们得出:本科以上学历人群支持本土方言节目的比例最大,占36人中的69.4%;其次是小学以下学历人群,占51人中的49%,再次是初中和高中及同等学力人群,占161人的46.6%,支持方言节目的比例最小的是大专及本科学历人群,占该组人数的的38%。结合他们对昆明话的自我评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学及以下学历群对长沙话的自我评价最高,他们对方言节目的支持度也最高。他们平时对方言的依赖比较强,并且他们中的78.4%都认为方言电视节目中的方言生动、有趣;方言节目容丰富、贴近大众,有亲切感,有共鸣。所以普遍表现为喜欢方言电视节目。而本科以上学历人群对方言的自我评价率比较低,但对方言节目的支持度却同样相对较高。通过访谈,我们得知,此类学历较高的人群对“方言安全”的敏感度很高。他们希望昆明本土文化能够被保护既传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此类学历人群中,83.3%的人认为方言中一些特有词汇和俗语逐渐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年轻人虽然知道方言俗语的意思,但使用频率明显减少。93.3%的人认为方言节目对本地区的文化或风俗有影响。所以,他们会对利于自己方言文化的事物给予更高的评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寻求自己文化身份的心理需求。这也反映了这一学历群的语言态度的实际倾向,即通过对方言的认同,追求本土文化的归属感。虽然大专及本科学历人群也接受过高等教育,可是他们对方言节目的支持率却最低。分析其原因,此类学历人群的方言自评率较低,平时常使用普通话沟通交流,对方言的依赖性较低,32.3%的人对方言电视节目表示“无所谓”,因此对电视方言节目的支持率也较低。数据显示,此类学历人群中,49%的人认为电视方言节目用词粗俗、内容无聊,并对主持人风格表示不认同。由于方言电视节目为了更高的收视率,会出现降低格调取悦受众的现象,因此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大专及本科学历的人群,往往认为方言节目媚俗,缺乏深度。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受众对方言节目的评价,管窥到方言电视节目的问题所在,从而加以改进,使之更好的发展。通过对昆明地区受众语言态度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受众对普通话和昆明话语言能力自我评价、对方言节目的接受程度差异,以及对方言节目的评价。首先,昆明地区的人们对于昆明话水平满意度较高,这说明方言电视节目在昆明地区具有比较广阔的语言基础作支撑。其次,从受众对本土方言电视节目的态度来看。

受众对本方言节目热衷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跟人们对云南本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关。在调查中,我们设置了对受众喜欢方言电视节目原因的问题(多选题),其中51.1%的受试者认为“方言节目容有亲切感,有共鸣”,49.6%的受试者选择“电视节目中的方言生动、有趣、形象,令人放松”。这说明方言节目满足了大部分受众的心理需求,其内容贴近百姓生活,比较丰富,承载了这一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容易让受众产生共鸣。同时,方言的生动、有趣、形象让节目呈现出很强的贴近性和娱乐性,让受众觉得亲切、放松。方言节目潜移默化的传播本地文化,容易让受众产生心理及文化的认同感。每种方言都代表了一种文化生态的存在,而这种文化生态是与当地方言人群的思想、情感深深相契合的。这种情感使人们倾向于接受用家乡方言演绎的节目,并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实现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与流传。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方言自身文化地位。这无疑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查看全文

方言电视节目研究论文

一、使用方言能够使节目比较好地切入受众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心理积淀的交汇点,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方言作为“一方之言”,包含着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心理积淀等多元地域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当地民间思想的朴素表现形式。方言在其流传的地域和人群中,比任何一种外地传来的语言包括国家推行的普通话更具有活力,更具有生命力。我们发现,懂得在节目主持过程中灵活使用方言的主持人往往容易被受众接受、喜爱。如:山西电视台的《老西谝吧》、《醋溜故事》,大同电视台的《周末茶座》等节目开播后,在当地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方言浓烈的地域文化印迹对方言区的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深刻、持久终身的影响。主持人使用“土气”、“粗陋”的方言使他们找到了返璞归真的感觉,受众的思维阐发与主持人语言表述趋于同步,从而在节目中获得对其本土文化强烈的依附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使用方言主持节目,顺应了当今开放、多元社会背景下民众对于文化多元的内心诉求

新中国建立以后,大力普及普通话,使得在长时期内广播电视几乎呈现出一个纯普通话的声屏世界,显得单一甚至乏味。电视和广播里充满了严肃的面孔和声音,观众被政治味浓厚的生硬腔、训话腔、文件腔形成的“高雅”意义的纯普通话世界所淹没。

当今,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的背后,是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人们不希望所有的广播电视时刻都是严肃、高雅的,而是更加愿意在他们寻求轻松、流行、时尚、刺激时,有一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能够为他们提供消遣娱乐、缓解压力、情感交流、角色认同的开放的文化游戏。主持人在节目中使用“土气”、“粗陋”的方言,给人们带来了创新性、独特性、异质性的感觉,顺应了部分人对文化多元的内心诉求,很自然地为这部分受众所接受。如:大同电视台《周末茶座》栏目启用当地著名的“大同数来宝”艺术家柴京海担纲节目主持,应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同方言,讲述当地居民所关心的时尚话题,不仅使观众感觉不到半点“土气”,反而感觉到轻松、时尚,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三、使用方言主持节目,可以增强主持人主持艺术和感染力

查看全文

当前方言节目叙事方式特点分析论文

摘要:时下方言节目在各地方台大行其道,颇得老百姓关注,而且收视率极高。吉林电视台都市频道于去年年底策划制作了一档方言栏目《说实在的》,引起广泛关注。笔者对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印象颇深,现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方言节目叙事风格

人们由于各自性格、环境、经历及教养而形成的对人生对现实的独特感受和累积经验,包括生活阅历和知识构成两个方面称为经验范围。在传播中,各方的经验范围重叠的越多越好,重叠越多表明信息流通中的阻碍越少,而重叠越少,困难越多。

对于受众本身,人们都会接触尽量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

方言节目本身将一种隔膜消除,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防备心理减少,同时,方言节目的内容一般都是家长里短身边的事情,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结合。有着一种地理与心理的贴近,观众更有意愿收看。

方言新闻节目和“民生新闻”并无二质,主要以播报所在地区范围内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柴米油盐之事变成电视荧屏关注的重点,观众沉浸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窥视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人生群像,在别人的悲欢离合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得到启发和引导。

查看全文

解析广播电视节目的“方言现象”

摘要:近年来,方言节目出现在各大广播电视中,因为其平民化、生活化的特点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为主流普通话电视节目做了一定的补充和调剂,也取得了一些社会反响,但部分方言节目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质疑。基于此,本文对当下广播电视中的方言节目现象进行了理性化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广播电视;方言现象;优势;缺陷

方言是地域差异的载体,是一种地方文化,蕴含的意义比较丰富和深刻,且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随着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方言节目被应用到了广播电视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但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具有两面性,方言节目同样如此,在其盛行的背后也带来了部分不利影响。

一、方言节目在广播电视中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贴近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民俗习惯。广播电视中的方言节目收视率比较高且受人们的喜爱,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方言节目运用的是家乡语言,人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熟悉感和亲切感,使节目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更为贴近。方言作为地方语言,其中包含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地方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文化特性和文化底蕴比较深厚,体现着当地最为原始和朴素的思想,因此,方言节目在当地人们眼中比普通话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更为亲切。通过相关调查得知,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懂得合理使用方言的主持人都比较受大众群体的欢迎和喜爱,比如,在一些当地人说当地事的广播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把当地的历史故事、风俗人情、以及传统文化用方言表述出来,必要情况下使用只有本地区群众才能听懂的词汇和语言,既可以让受众群体获得本地信息,了解本地文化,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幽默性,也可以活跃受众群体的情绪和心态[1]。(二)顺应受众群体对多元化文化的需求。现阶段,人们处在信息化的时代,心理压力和生活负担都比较繁重,在开放性、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影响下,人们希望可以通过广播电视节目来进行情感交流、消遣娱乐、释放压力等多元化的活动,对严肃、古板、高雅等的广播电视节目逐渐产生了视觉和听觉疲劳,需要愉悦、流行、刺激等的广播电视来起到调剂的作用。例如,以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这档节目为例,这是一档融合了桥段剪辑、方言笑话、短剧以及访谈等多方元素的娱乐节目,它将当下比较流行的元素和民间话题进行有效融合,形成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把欢乐和轻松带给了受众群体。(三)提升了主持人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在广播电视中,主持人使用方言主持节目,以平民化和口语化的方式将自己置于和受众群体平等的位置上,受众群体可以充分感受到主持人对其的尊重和重视,受众群体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将主持人看成是一位易于沟通,彼此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因此,主持人通过使用方言很好地将自己和受众群体之间的距离拉近,主持人在主持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轻松和自然,与受众群体的沟通也会更加的方便和容易。例如,以广东卫视《谁语争锋》这档节目为例,这是一档以广东地区方言为竞技的节目,融合了广东的地区文化,主持人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主持节目,趣味性比较强。其次,主持人用方言主持节目,还可以很好的美化语言表达方式和能力,更加准确、形象、有趣地将自己无法用普通话表达的语言用方言表达出来,将一些比较深刻的为人处世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说给受众群体,对受众群体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义。另外,使用方言主持节目,主持人的语感也会更加灵活和丰富,主持人主持节目时最重要就是对语言的组织,要求主持人要有非常丰富的词汇量,而在实际的节目主持的过程中,面对独特情境时运用方言就可以很好地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同样可以使广播电视节目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二、方言节目在广播电视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