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3 13:57: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反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艺术双年展之反观

一、艺术事件的力量

艺术事件为现代社会生活和城市文化注入了决定性的活力。19世纪末,伴随着欧洲经济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革,文化艺术领域的运动也极为活跃。于是,以威尼斯双年展①为首的“艺术双年展”的模式应运而生,并奠定了国家性参展的雏形。20世纪以来,狂飙突进的现代主义运动震碎了延续千年之久的传统艺术规范,形形色色的艺术思潮与流派跌宕起伏,改变了人们对于自身及世界的看法。于是,现代艺术的发展开始与大大小小的双年展或三年展等事件形成紧密的同盟,以至于我们要想研究当代艺术的现状和观测艺术的走向时,自然而然就会聚焦于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圣保罗双年展等类似于“艺术风向标”的展览。透过艺术家的眼光,不同的文化与理念建立起更深层的联系,而当代艺术的实验和对人类文化新的观念都在这种“双年展”模式中潜移默化地滋长。以资历最深的威尼斯双年展为例,自开展以来,它已经成功地推出了像马蒂斯、毕加索、劳申伯格、博伊斯、汉斯•哈克和白南准等一批世界级艺术大师。这样一来,人们对此类有明确日期地点的、历史悠久的艺术“嘉年华”总是满怀期待。据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威尼斯第52届艺术双年展,就吸引了9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以及来自近60个国家的5千多名记者。可见,双年展已成为一场“艺术界的奥运会”或世界博览会。它们作为重要的艺术事件,往往可以引爆全球文化格局的竞争,也因其影响力而成为一种国家文化的象征,并由此派生出不可小觑的艺术扩张策略。

二、中国介入国际双年展

威尼斯双年展作为世界双年展之滥觞,其成熟的运作模式已广为后来者效仿。但应该看到,自创建以来它一直体现着欧美的艺术话语权,中国进入双年展组委会的视野也是较为晚近的事。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威尼斯政府曾向中国发出邀请。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也曾两度送展,但送出的是刺绣、剪纸之类的工艺品,与学术性与实验性相去甚远。1997年我国文化部曾将一个油画展送往威尼斯,其中包括旅美画家陈逸飞和中央美术学院画家的一些作品。而自1993年起,海内外的华人艺术家开始活跃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但他们当时并不代表中国出展,而是作为特别展或主题展的一部分,由西方策展人直接邀请。世纪交替的两届威尼斯双年展均由著名策展人哈罗德•塞曼担任艺术总监。他将1999年第48届主题定为“对一切都开放”,破天荒挑选了20位华人艺术家参加主题馆①,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及其表现力开始给西方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2001年第49届主题为“人类之高原”,似乎也表达出了当代艺术寻求多元共生的发展趋势。但事实上,我们也应该从中看到中国介入此类顶级双年展的尴尬。因为从西方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当代艺术,往往更期待的是与官方话语对立的所谓非主流“地下艺术”的诉求。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就曾经重申过一个老问题:是艺术家重要,还是策展人重要?我们遗憾地看到,个别急功近利的策展人、艺术家游走于各大双年展之间,其作品可能更多考虑迎合外国媒体的口味,并没有致力于为国内社会现实中的急迫问题提供答案、洞见与预想。更重要的是,一些参展作品在展示视觉技术呈现和文化深度批评方面显得张力不够,作品之间的话语逻辑过分跳跃,使西方观众在解读时感到意义上的困惑。中国当代艺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国际艺术界突如其来的冲击性影响,不亚于中国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它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中国重要城市的艺术活动日渐吸引着国际艺术界的注意,而像威尼斯双年展等顶级艺术展事自然也少不了中国艺术家的参与。但遗憾的是,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基址原为沧桑斑驳的油库,其视觉冲击力使得展厅内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受到一定的影响。如2007年第52届中国馆展览主题为“日常奇迹”,策展人侯瀚如选择的4位在国内外都非常活跃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在展厅内显得有些纤弱,呈现出某种装饰性的趣味;而她们的装置和多媒体作品也由于对户外展示条件估计不足,与观众难以达到最佳的互动艺术效果。再看2005年第51届双年展,中国馆艺术家分别是张永和、王其亨、彭禹、孙原和徐震。这一次张永和调集了15吨竹子完成他的《竹跳》,以怀旧和乡土的方式演绎了当下的“建筑生存”。而身为天津大学教授的王其亨则忙于为威尼斯看“风水”。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安徽农民杜文达自制的飞碟,艺术家彭禹和孙原说服他来到威尼斯现场试飞但归于失败,美其名曰“体现了中国农民的浪漫理想”。其实,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之旅一直有些步履维艰,同时也给了那些伪传统、伪前卫者以可乘之机,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伤。法国思想家本雅明•沃尔特说过:“充满创新意义的作品应该使观众眼睛发亮,这些光也同时照亮了艺术作品。”当1982年博伊斯以“社会雕塑”的理念在卡塞尔文献展上种植第一棵橡树,1993年汉斯•哈克在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介入严肃的历史反思时,中国的策展人和艺术家的确要审视自己的话语权,即不仅仅只满足于赶场子,做一个体现异国情调的“他者”,还要肩负责任,为自身价值观的建立和民族文化的振兴进行意义深远的探索。

三、对国内双年展(三年展)现象的反思

在东方,崛起的中国与国际上知名双年展的联系建立得很晚。借用凯文•科斯特纳的电影《梦幻成真》里一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盖好了,他就会来。”这既是追梦心理的一种动人刻画,同时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中国人渴望与世界艺术前沿接轨的雄心壮志。1992年从广州发端,蔓延到上海、北京、成都等地的双年展,至今已有十几年了。而1996年创立的上海双年展,已经成为展示中国当代艺术风采的排头兵。2003年9月20日至10月20日举办了首届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主题为“创新:当代性与地域性”,共展出45个国家的577件作品,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据介绍,北京双年展由中国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美协联合主办,这是与其他城市举办的双年展由地方或民间、私人组织投资的最大的区别。但放眼全国,各种艺术展事似乎显得过多。2005年我国举办的双年展、三年展(如广州三年展、成都双年展、贵阳双年展、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广州摄影双年展、澳门设计双年展、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等)就有十多个。那么,双年展是否体现出了举办地的个性特色?它的文化意义有没有变味呢?巨大的经济利益是很多城市青睐艺术双年展的重要原因,展览的国际性和巨大的人气,可以带动一个城市商贸和旅游业的发展,甚至拉动一个城市GDP的增长,双年展已经成了一种文化产业。但双年展(三年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展览,它应该具有在当代艺术大潮中“兴风作浪”的力量。客观地审视我国这些年来举办的双年展,尽管也不乏有创意的策展人、艺术家和颇具视觉影响力的作品,但与国外知名双年展相比,模仿的成分较浓,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使展览呈现出足够的国际视野和实验精神。在2000年的上海双年展上,参展艺术家黄永砯就尖锐地谈道:“被邀请的中国艺术家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策展人的策展理念,对展览现场与作品产生某种联系的现场体验大都显得麻木。”①这种暂时的失语与脱节,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还缺乏深度的独立性与批判精神,另一方面也由于多年来传统架上艺术的制作方式或多或少地制约着中国艺术家,使他们的作品难以应对国际性双年展的文化主题。

查看全文

反观商业电影现状探其出路论文

摘要:中国商业大片轰轰烈烈地拓展和打进海外市场,从国外市场赚取巨大利益,国人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激动和兴奋,更没有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情不自禁的喝彩声,反而非理性的质疑和责骂声铺天盖地,这种悖论现象值得人们深思。中国的商业大片由于过分关注海外观众的观影心理,已于无形当中丧失或者说有意忽略了厚重的本土文化内涵。同时最缺乏的恰恰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本土现实生活及文化传统的真诚关怀。尽管到目前为止商业大片几乎都取得了高票房,但却有极大的“文化泡沫”。中国商业大片只要不丢弃本土化的创作思路和叙事原则,就能够在国人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大片形象和口碑,同时也不妨碍中国商业大片更好地打入海外电影市场,乃至最终真正地亮出中国商业大片的民族品牌。

关键词:中国商业电影;大投资;市场营销;票房;

一、商业电影的概述

(一)商业电影的定义

商业电影是相对于艺术,或者文艺片而言的。艺术电影追求的是影片的艺术内涵,以行业认可为目标;商业电影追求的是票房及其衍生物的市场价值,以消费者认可为目标,一般指为营利而制作的影片。

私人的电影工业大都以营利为主,生产的影片大都属于商业影片。在西方则以美国好莱坞为商业影片的大本营,重娱乐而不重现实。商业电影为了获得尽量多的盈利,就需要尽量多的观众来观看。而不同类型的观众的兴趣点又是不同的,所以商业片往往融合多种元素来吸引不同类型的观众。

查看全文

海外电影反观管理论文

【摘要题】影视瞭望

【正文】

公民营并存/国台语齐飞的六十年代

设若有人想要在最短时间内认识台湾电影,一般公众意见会建议优先接触两个表现出色的高原期:其一是“台湾新电影”兴起的80年代。法国《电影手册》在电影问世百年之际出版的《电光幻影一百年》(蔡秀女译,远流出版事业),该书所选择叙述的一百件电影大事中,仅有“台湾电影宣言”与“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两件华语电影相关事件,足见其划时代的意义;其二则应该是量多质优的60年代,如今的史家书写或回顾60年代的台湾电影之时,都给以极高的评价,杜云之在其《中国电影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9)第3册第28章定位为《台湾影业的起飞》;卢非易在其《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1949~1994》(远流出版事业,1998.12),以每五年为一单元缩影台湾电影的发展,60年代的10年,分别被界定为第4章《成长的开始》(1960~1964)与第5章《黄金年代》(1965~1969);为配合1982年为举办的“60年代名导名作选”公映活动,黄仁为场刊撰文为《国片的风光盛世》;曾西霸在联合报副刊发表《回顾一个蓬勃的电影年代》……而今看来60年代的台湾电影得以发展至如此境界,实在是得利于公、民营两种电影机构的同时存在、共同打拼,而且国语片与台语片同步发展,熟极而流,这两个现象在别个年代是没有的,应可视为20世纪60年代台湾电影的核心特色。

1.时代的氛围

1958年八二三炮战,以及接踵而来的1959年的八七水灾,给台湾地区带来极大的军事经济双重压力,所幸1960年6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台,显示台海安全的进一步保障,并且继之而来的是金额庞大的“美援”。但同年9月警备总部逮捕雷震,并判处十年徒刑,《自由中国》被迫停刊。1961年4月台北市中华商场落成,开启西门町电影事业的商机,同年6月举办“中国小姐”选美。1962年,“台湾电视公司”开播。1963年,战后以来工业产品总值首次超越农业。1964年台大政治系教授彭明敏起草《台湾人民自救宣言》,旋即遭缉捕判刑。1965年台湾对外贸易首次出超,台湾地区的个人所得由1963年的5666元新台币,跳升至1965年的8110元,乃至1969年的12804元(见行政院主计处之报表)。高雄前镇、台中潭子、高雄楠梓出口区陆续成立。1965年又因越战爆发,就近来台度假的美军,亦为台湾带来不少外汇。1966年8月,中国内地开始,间接促使台湾便利于政经发展。1967年全台推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以抵制之“破四旧”。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同年也开始实施人口政策,缓和人口过度成长。

查看全文

幼儿园音乐教学反观学前教育思考

摘要:目前,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不仅限制了音乐教学的开展,还限制了幼儿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导致幼儿的音乐能力与知识素养严重脱轨。而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中进行音乐教学的关键人物,所以高校在培养幼儿教师的时候,要注重对幼儿教师进行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为其今后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音乐教学;学前教育;问题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岗位的有效对接。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对学前儿童进行素质教育,对推动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是幼儿音乐活动教学的实施者,如何实施、是否规范取决于幼儿教师。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要做好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衔接,培养适应当前幼儿园教学需要的幼儿教师。

一、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理念陈旧。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幼儿教师是进行音乐教学的关键人物,但是现阶段,这些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只是单纯地教幼儿进行唱歌,并没有对相关歌曲内容进行解释,这样一来就会忽略了音乐教学的真正意义,学生在不了解歌曲的情况下进行被动的学习,就会让幼儿丧失学习音乐的乐趣,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还会消磨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不利于幼儿今后的音乐学习。(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方式单一。学前教育的幼儿年纪较小,各方面发展都不够完善,心智也不够成熟,所以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模式如果过于单一,教学方式不够丰富,就不利于学生的音乐能力培养。再加上在很多老师看来,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比较简单,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比较随意,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证。比如在教幼儿《两只老虎》的时候,教师只是单纯教幼儿唱歌学习,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的方式成为幼儿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幼儿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三)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趣味性不足。学前教育的幼儿年龄较小,所以对于外界的事物并没有自己的认知,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单纯地让幼儿学习新的知识难度很高。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抓住幼儿的心理,利用幼儿的兴趣点来进行教学。因为幼儿对新鲜事物会比较感兴趣,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增加趣味元素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但是当前的音乐活动和音乐教学中,教师大多只是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单纯传授歌曲演唱,音乐教学内容单一,且上课方式缺乏趣味性,这就导致幼儿在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缺乏学习兴趣,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习效率自然不会高。(四)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教师专业能力差。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不具备辨别能力,所以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在与幼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进行音乐教学。在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更快地熟悉老师,还能拉近彼此的关系,让幼儿消除对老师的恐惧心理。但这样一来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的音乐教学能力,还要学会与幼儿如何相处。但目前来说,这样高要求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教师储备并不足够,很多教师的专业能力也相对缺乏,导致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存在诸多局限性[1]。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影响音乐教学的因素

查看全文

观看王怀忠两面人生有感三

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最大目标。在这次党风廉政宣传月中,通过通读《从辉煌到末路》一书和观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进事迹报告会》及《王怀忠的两面人生》两个电教片,使自己对人生又有了更多的感悟。特别是长春军分区原副司令员李守发带领乡亲致富奔小康的先进事迹,感人深切,发人深省,令人敬佩。反观《从辉煌到末路》一书中的主人翁及王怀忠等人,虽都曾经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而奋斗,有过辉煌的人生历程,但在取得工作成就、受到别人崇敬、得到社会关注时候,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自己,任由权欲膨胀,私欲滋长,情欲放纵,变得忘乎所以,独断专横,腐化堕落,最后走上了不归路。掩卷观后,不由心潮澎湃,思絮万千……。权力、金钱、美色对一个人来说固然重要,但都乃身外之物,一个人要追求一生幸福,必须身带“健康、自由和良好的心态”三件“宝”。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一个人的一生要以健康为中心。要保持健康,除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良好睡眠外,还要不做亏心事。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李守发在帮助乡亲致富付出艰辛劳动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升华,越干越有味,有使不完的劲,出不完的力。反观王怀忠、王天义、叶征之流,贪得无厌,荒淫无度,坏事做绝,在位时虽然呼风唤雨,风光无限,但能做到晚上寝安吗?领导干部工作忙、应酬多,身体状况大多不是很好,如果不加强锻炼,戒烟限酒,就难以保证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在酒桌上要切忌“宁可伤身体,不愿伤感情”不良习惯,牢记自己身体第一,健康第一。

自由是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没有自由,人的生存就会失去意义,更谈上还有发展。一个人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对自由的重要、自由的快乐,感受不是很深,但一旦人身自由被限制的时候,就会有无限的痛苦,无限的烦恼,可能就有生不如死的感觉。记得去年一位因职务犯罪而失去人身自由的副厅级干部在“现身说法”中说道:“假如现在能给我自由,我宁愿去做任何事情,不要工资,不要报酬,再苦再累,我也无怨无悔。”但梦醒时分,悔之已晚。所以,我们领导干部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自由,力戒私欲膨胀,慎用手中权力,不要待到身陷囹圄,缧绁缠身之时,才翻然醒悟,痛恨万千……

良好的心态是人生成功的关键。没有良好的心态,整天对这看不惯,对那想不通,就不可能有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成功也不会向你招手。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工作上的艰辛与困扰;不良人际关系的刺激;过重的外界压力等导致我们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缺乏自信、悲观失望;甚至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不仅大大地影响我们自身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以这样的心态投入工作,将会影响到工作的质量。作为领导干部,不要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觉得世风日下,无可救药;不要看到人家穿名牌、吃海味、住别墅、坐奔驰、包“二奶”,自己心里也痒痒,老觉得世道不平,社会不公。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世上的好人总比坏人多,知足常乐,难得糊涂。“红楼”里达官显贵的日子固然可羡,平民百姓又何尝不是一种活法!

人生如棋,一步走错,全盘皆输。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棋,做到对社会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必须具有“健康、自由和良好的心态”三件“宝”。

查看全文

居安思危贵在思改革

在十七大会议上,胡总书记在报告中发出的“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的号召牵动人心。笔者浏览报章网站,代表们对居安思危感触殊深。那么,在时下居安思危的“危”在那里?如何化解“危”,如何转“危”为安?

在10月19日下午十七大广东代表团讨论会上,83岁的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畅谈十七大报告,总结10项成就,同时对十七大报告提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的问题用红笔加上眉批: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清醒认识存在问题。分析存在问题,林若老人直言不讳指出个中之因:“过去有些同志对发展民营经济存在疑虑,总担心被别人揪住资本主义,国有资产流失的尾巴”(见《南方日报》2007年10月20日一版)。笔者看到,林若老人上述这段话不正是在谈论居安思危吗?

应该说,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的背后,一个隐约的“危”也不难发现,这就是对深化改革问题一些人们仍有忧虑,仍有糊涂。人们看到,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出现,一些老问题无法及时得以解决,国际国内挑战也越来越明显,这些当然是隐忧,也应是不可争辩的危险。但是,重要的“危”更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这是因为,一旦人们观念守旧,思想僵化,那么,就会对存在问题视而不见熟视无睹,错失了解决问题的时机,这才是真正的危险。

本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29年来,改革开放成了华夏大地的最强音,改革开放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也是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为何在十七大会议上,深化改革仍然是主题词之一?

人们看到,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有四句话字若千钧: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而在10月16日四川代表团讨论会上,总理有一句话同样扣人心弦:只有真正地、持久地、全面地改革开放,中国才有光明的前途(见新华社2007年10月16日电)。中央领导人对深化改革的异口同声,人们感受到个中之紧迫。

人们知道,十七大关于深化改革的强音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带有很强针对性,这就是前广东省委书记林若老人以及前广东省省长叶选平老人所谈的担心被揪“资本主义”的问题。而今,反观某些垄断行业问题成堆死水一潭,反观某些地方工作停滞不前毫无生气,一个重要症结是,姓“资”姓“社”的疑虑音盖过深化改革的声音。媒体报道,在讨论十七大报告中,海南省儋州市委书记赵中社反映,传统的思想仍然束缚着可持续发展,有的人还想走回头路,或者保守不思进取(见新华社2007年10月20日电)。

查看全文

影视幽默语言修辞艺术

电影也称之为映画,它是一种现代艺术,也是一种综合艺术,包含文学戏剧、舞蹈、文字等多种艺术。电影具有恐怖、动作、犯罪、喜剧、爱情、武侠等多种类型,而周星驰的众多搞笑电影堪称喜剧之最,在他的影片中,我们不仅被无厘头式的风格所吸引,也从中看到了社会的现实面。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让我们仰天长笑,也用电影中许多社会底层的平民角色给我们呈现了社会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本文将通过对周星驰电影幽默语言修辞艺术的分析,反映出中国电影幽默语言的魅力所在,从而反观社会现实,弘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勇敢追求的情感观念。

一、电影及其修辞艺术

(一)电影的幽默语言

周星驰的众多搞笑电影堪称喜剧之最,他的电影之所以能让观众笑得酣畅淋漓,其中大多归功于其语言的幽默性。幽默语言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语言自身的内在规律,也依赖于语境。

(二)幽默语言的修辞艺术

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艺术修辞,它包括综合运用多种辞格,灵活地选择句式以及词语锤炼的个性化。观看周星驰的电影,它里面的语言给我们带来的是强烈的新鲜感,其使用也具有创造性。电影通过无厘头式风格的表述,引人人胜,更创下票房佳绩,而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则是呈现这一景象的重要途径。修辞手法包括夸张、仿拟、反复、比喻、顶真以及其他一些生僻辞格如降用、拈连、同异、呼告、示现等。辞格通常情况下是综合运用的,一般有连用、套用和兼用几种形式,它是对语言表述进行的特定的艺术加工。辞格让人们的语言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失去辞格的幽默语言电影将会暗淡无光。辞格的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文学作品、电影、广告等,而周星驰的众多电影中也运用了多种辞格,夸张便是其电影语言中的一种代表。夸张包括内容以及形式上的夸张,在《:赶话西游》中,哕嗦的唐僧更是将语言的夸张发挥得淋漓尽致,颠覆了传统中的唐僧形象,令人们叹为观止。句式的选择也被看做是修辞手段的一种,它必须按照特定的模式去规划、组织,这个模式便被称之为句式。它包括排比旬、命令句、判断句、被动句等,同样的词语,由不同的句式组织在一起便会风格迥异。在不同的情景下,灵活地选择句式,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也可以强化情感色彩。在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中,运用了散句的特点,长短参差不齐,使整句和散句交错综合,独特新颖。词语锤炼作为我国一门传统的修辞艺术,它追求的是整齐均匀、准确精练以及鲜明色彩等,然而,为凸显其个性化,常常需要打破常规。周星驰便创造出无厘头式的电影风格,使语言环境及语言色彩陌生化,如《越光宝盒》中,为制造幽默,将牛魔王与上帝放在了一起,在观众觉得滑稽荒诞的同时,无厘头式的幽默感也油然而生。

查看全文

反思型教师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主要途径有三:在教学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在学习表现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在教学反思之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不管哪个学科的教师,只要能结合教学坚持不懈地沿着这个途径走下去,就能在教会学生会学的同时,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会教的反思型教师。

[关键词]教师;反思;自我培养

反思型教师的培养有多种途径,但最为有效的途径还是自我培养;因为自我培养较之其他方式而言,更为经常、具体且具有针对性,能伴随着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而进行。反思是与自我的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反思是自我反思,决不是他人所能代替的。没有反思的经验是偏狭而肤浅的,是不能使教师得到很好培养与发展的。只有通过自我反思,教师把经验与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学生、社会的期待结合起来,才能促使自己逐步成长。可见,培养反思型教师的有效途径应该还是自我培养。那么,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呢?

一、在教学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

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只有在反思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感性的东西是个别的;而对其中的永久性东西,我们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认识。”要认识解决教学问题的“永久性东西”,就要进行教学反思;这既是自我培养的需要,也是探索教学规律的需要。教学反思主要是对教师选择运用教学策略的反思。怎样选择运用教学策略才是合理有效的呢?研究认为,反思时要依据两条规律。

(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查看全文

反思型教师培养论文

一、在教学反思的实践中自我培养

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只有在反思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感性的东西是个别的;而对其中的永久性东西,我们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认识。”要认识解决教学问题的“永久性东西”,就要进行教学反思;这既是自我培养的需要,也是探索教学规律的需要。教学反思主要是对教师选择运用教学策略的反思。怎样选择运用教学策略才是合理有效的呢?研究认为,反思时要依据两条规律。

(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对教学策略的适合程度就不一样。如:写作教学,第一学段称为写话,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乐于作文,主要应采用看看、做做、想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我手写我看,我手写我做,我手写我想;第二、三学段称为习作,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自由作文,主要应采用想象作文的策略,让学生写自己的联想、幻想、梦想,甚至是异想天开;第四学段称为写作,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个性作文,主要应采用自主作文的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找到自己的独特感受,自主拟题,写自己心灵深处的生命之歌,少写命题作文。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如果发现采用的教学策略不适合学生的学习,不管他人运用得如何有效,不管这策略多么高超巧妙,都要及时进行调整,迅速换用新的教学策略,以适合学生的学习,因为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二)遵循学科学习的规律

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内容的教学,需要选择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阅读,应主要运用朗读与默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写作,应主要运用自主写作的策略,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自己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口语交际,应主要采用情境互动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如若不顾学科学习规律,也不管学习内容的异同,一味地赶时髦或所有学习内容都唱“同一首歌”,学习效果决不会好。通过反思,必须在教学中迅速改进,在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前提下,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适合学习内容的教学策略,教与学才可能“双赢”。

查看全文

学校美术教育的功能现状及对策

摘要:美术作为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重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美学修养,然而,反观当下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不仅使第一线的美术教师失望,更令人对美术课改担忧。从教育的高度审视学校美术教育的功能、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美术教育;功能;现状;对策

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由应试型人才向素质型人才转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功能再认识、再思考,这是摆在美术教师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站在教育的高度认识美术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目的一方面要使教育对象获取知识技能和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使教育对象心智发育而且健康向上。为实现此目的,历代教育家都呼唤教育要全面发展。正因如此,我国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立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思路。美术教育作为五育中的一“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当今育人模式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家尹少淳教授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他从多年的美术教育生涯中论述了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和培养人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的人,大多数都表现出对审美艺术情趣的敏感。所以站在教育的高度看,不能把中学美术教育的功能仅仅当成是训练绘画技巧的单一的课程,它和其他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一样,不但承载着审美能力的养成,而且肩负着一个民族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的重任。在一个民族前进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创造力和想象力比现成的知识更重要。

二、立足教育阵地反思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