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减灾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3 10:52: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防雷减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县防雷减灾方案

第一条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止或减轻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省气象条例》、《省雷电灾害防御和应急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县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建筑物,包括各乡镇、村统一规划的农民新村,农民自建房,学校、工业园区等公用建筑,机埠、乡村公交车站等简易房的防雷装置的新建、重建和改建项目。

第三条农村防雷减灾应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县气象局应开展农村雷电灾害的预警,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的宣传教育和鉴定评估。县建设、安监、公安、消防、交通、广播电视、电力、通信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部门的防雷减灾工作。

第四条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应当加强对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领导,将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纳入乡镇(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工作范围,所需经费依法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气象局应当加强对新建、重建、改建农村建筑物和其他设施防雷装置的监督管理。统一规划的农民新村和学校、工业园区等公用建筑防雷设施应由具有相应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和施工。农民自建房以及机埠、乡村公交车站等简易房在建造时应考虑安装符合《县农村防雷技术规范》的防雷装置。

第六条防雷设计应在认真调查地理、地质、土壤、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基础上,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房屋选址时应远离潮湿,空旷等易发生雷击的地方。统一规划的农民新村和学校、工业园区等公用建筑防雷设计方案应当经县气象局审核,未经审核同意的,不得交付施工。

查看全文

加强防雷减灾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驻景各单位:

我县属雷暴、雷击多发地区,多年以来因雷暴、雷击致火灾及各种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畜伤亡事件时有发生。为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雷电灾害,确保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现通知如下:

一、**气象局防雷中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按照衡政函[2002]42号文件要求,具体负责全县的防雷设施设计、审查、检测和竣工验收,规范防雷设施设计、安装服务市场等管理工作。

二、防雷装置的设计、施工,必须由具有相应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其设计方案由县防雷中心批准后方可实施,未经审核同意的设计方案不得交付施工。严禁无证设计和施工,一旦发现将按有关规定处罚。

三、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需按国家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和相关行业标准要求,完善防雷设施,并按规定期限向县防雷中心申报年检。

1、生产、储存、销售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商店。如:火药厂、油库、加油站、液化气站、石油化工等各类建设项目。

查看全文

防雷减灾工作方案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防雷减灾管理工作

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防雷减灾工作既是防御自然灾害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雷电灾害危害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泛,防御雷电灾害显得越来越重要。市是全国多雷暴活动地区之一,年平均雷暴日数47天,最多年份达87天,每年都有雷击伤人死人事件和设备设施受损的事故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的领导。要认真贯彻落实《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将防雷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防雷减灾工作列入防灾减灾工作的范畴,进一步加强对防雷减灾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强化各项具体措施,支持气象部门依法开展防雷减灾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我市防雷减灾能力。

二、强化措施。切实做好防雷减灾管理工作

(一)认真做好防雷装置设计审核

1新建、扩建、改建下列建(构)筑物、场所或者设施必须安装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防雷装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查看全文

防雷减灾管理制度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防雷减灾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防护以及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评估等。

第三条防雷减灾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国防雷减灾工作。

查看全文

加强防雷减灾工作意见

我省是雷电活动和雷击灾害比较频繁的省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弱电设备的大量增加,因雷电引起的火灾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等事故逐年增加,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进一步加强防雷工作,减少雷灾损失,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防雷减灾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和分工负责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37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各地气象部门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中编发〔〕13号),气象部门承担组织指导防雷减灾工作的职能。全省各级气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防雷减灾工作的规划、指导、监督和管理。同时,公安、建设、技术监督、气象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对防雷设施的设计、施工、检测,建筑物图纸会审、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生产、流通过程中各种防雷产品的质量等方面,实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严格管理,强化监督,确保防雷工作落到实处,确保防雷安全。

二、认真落实防雷设施定期安全检测制度

根据《建筑设计防雷规范》,凡高层建筑、工业烟囱、水塔、重要物资仓库、易燃易爆仓库、油库、露天堆物、电力、通讯、电视广播设施、计算机工作站以及其它易遭雷击的建(构)筑物,必须按有关规定安装防雷设施,并接受每年定期安全检测,通信等弱电设备每年定期接受防静电设施安全检测。各级气象部门的防雷机构要会同本地消防等有关部门,认真组织防雷设施的安全检测工作。负责防雷设施安全检测工作的技术机构必须取得计量认证证书。对已建的应安装而未安装防雷设施的建(构)筑物,或虽安装防雷设施但经检测不合格的建(构)筑物,要按照国家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安装或改装;对拒不采取措施或逾期不改装的,公安消防部门依据《浙江省消防管理办法》进行处罚。计算机防雷工作,按省公安厅、省气象局《关于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浙公算〔**〕59号)执行。

三、确保建筑防雷工程建设质量

查看全文

市防雷减灾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需要安装防雷设施和从事雷电灾害防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雷电灾害防御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全部行为,包括防雷减灾的研究、避雷装置的检测、雷电监测、预警和防护等。

第四条本市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制定雷电灾害防御预案,建立健全雷电安全管理、人员责任、经费保障、雷灾报告、防雷设施安全性能检测、紧急情况下抢险等制度,接受雷电防护安全的监督检查。

第五条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市防雷减灾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工作。各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各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管理工作;未设气象主管机构的,其防雷减灾工作由市气象行政主管机构负责。

市、县(市)区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对当地防雷减灾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查看全文

办公室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我市是省内雷电灾害频发地区,特别是近年来雷击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呈上升趋势,雷电灾害已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干旱和洪涝灾害的气象灾害。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既是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更是有效保护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客观要求。相关部门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落实防雷减灾责任制度,层层分解任务,逐级落实责任。建立雷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凡因管理和防护措施不到位,部门配合不力,应急处置不及时等造成重大责任性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明确责任,进一步强化防雷减灾管理

防雷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

(一)气象部门作为全市防雷减灾工作的主管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履行防雷减灾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依法严格做好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认定、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认定、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等行政许可工作。

(二)建设部门要配合气象部门加强建设项目的防雷工程质量管理,切实把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纳入当地基本建设项目的前置审批流程,未经审核或审核不合格的,不得办理开工手续,把防雷装置竣工验收作为建设工程验收备案的必要条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查看全文

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每年雷电灾害频发,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国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火灾明显多于常年。为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预防和减少雷击事件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防雷减灾工作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极端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防雷减灾工作重要性和当前雷电灾害多发的严峻形势,消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防雷减灾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严格落实防雷减灾责任制,做到任务逐级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努力减少雷电灾害和损失。要健全雷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因防护措施不到位或灾害应急处置不得力造成重大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切实做好雷电天气预测预报工作

各级气象部门要加快雷电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雷电天气、雷击落区和危害等级、大气电场等雷电监测分析和预报警报业务,加强雷电监测、短时和临近预警预报以及雷击森林火灾预报。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雷电天气的预报警报水平。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手段,及时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防雷意识、采取避险措施提供帮助。

查看全文

防雷减灾工作通知通知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雷电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每年雷电灾害频发,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国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火灾明显多于常年。为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预防和减少雷击事件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防雷减灾工作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极端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防雷减灾工作重要性和当前雷电灾害多发的严峻形势,消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按照防雷减灾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严格落实防雷减灾责任制,做到任务逐级分解,责任层层落实,努力减少雷电灾害和损失。要健全雷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因防护措施不到位或灾害应急处置不得力造成重大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切实做好雷电天气预测预报工作

各级气象部门要加快雷电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雷电天气、雷击落区和危害等级、大气电场等雷电监测分析和预报警报业务,加强雷电监测、短时和临近预警预报以及雷击森林火灾预报。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雷电天气的预报警报水平。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等手段,及时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防雷意识、采取避险措施提供帮助。

查看全文

防雷减灾监测管理工作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以及省、市安全工作会议精神,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雷工作方针,切实加强我县行政区域防雷减灾的规范化管理,依法组织和管理全县的防雷减灾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县雷电灾害防卸工作管理办法》,现将我县防雷减灾及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县气象局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安全工作。各乡镇及建设、公安、消防、电力、教育、商务、经济、卫生、工商、林业、水务、金融、烟草、个私园区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在县气象局的监督指导下认真开展本辖区、本部门、本行业内的防雷减灾安全工作,并建立健全防雷安全责任制。

二、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12号令)、国家《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省气象条例》的有关规定,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项目的防雷装置设计文件必须报送县气象局审核,未经审核过的防雷装置设计文件,不得交付施工。

三、严格按照经审核批准的防雷装置设计文件进行施工,经县防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进行检测,出据检测资料。凡利用建筑物基础金属构件作为接地体和利用建筑物柱筋作为引下线的防雷装置的,从基础开始,每一层均应有检测文件(报告)。

四、工程竣工后,必须报气象局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防雷装置设计文件,防雷装置设计技术鉴定评价报告,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意见书,防雷装置安全检测资料文件。所有资料齐全且检测项目全部合格的,颁发合格证书;资料不全或检测项目不合格的,按要求重新整理资料或限期整改完毕并及时申请复验。未取得合格证书的防雷装置,不得投入使用。从源头把好防雷装置建设的质量关,避免新的雷电灾害产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