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风险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3 06:13: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防范风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务风险防范
一、、财务风险定义及成因
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强调风险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竞争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财务风险通常被称为举债筹资风险,是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即偿还到期的本金加利息)的不确定性。这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只与负债经营相关,没有债务也就不存在财务风险。
广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由于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它不仅仅是筹资风险,还应包括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等。
企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是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外部因素影响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市场因素等,它们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外部条件,外部因素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把握的,具有不确定性,势必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界总是处于一种运动变化之中的,而自然灾害往往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破坏性的影响,这些最终都要反映到企业的财务成果上来。社会因素的影响。企业生存的社会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社会制度与文化、顾客的消费习惯与价值尺度、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财政信贷政策、宏观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但市场总是处于高度的变化之中的,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水平的升降、各国汇率的变动、竞争对手的策略调整,以及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强。
内部因素的影响。在企业内部,为了适应市场的要求和加快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在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运营、收益取得等方面的风险日益加强。同时,企业的管理水平、产品或服务质量、经营条件、工作效率、员工素质等也会给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带来风险。
虚拟货币风险及防范
摘要:比特币作为虚拟货币的代表币种,在近几年得到迅速的发展。然而虚拟货币自产生以来就伴随着高度的风险性。通过对比特币的金融风险与非金融风险的分析,本文认为虚拟货币市场存在种种缺陷,投资者需要谨慎入市。
关键词:虚拟货币; 比特币; 金融与非金融风险
随着如今网络时代的发展,自网络虚拟货币的代表币种比特币产生以来,它一直受到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高度关注。根据巴塞尔协议,风险通常分为金融风险和非金融风险两大类,其中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而非金融风险包括成本风险、法律监管风险等。而比特币作为一种特殊的虚拟金融投机标的物,注定了其同时具有高度的金融风险与非金融风险。投资者们一方面用怀疑的目光去审视比特币的兴起,对比特币的高价值打下问号;另一方面又按捺不住投机的心理,期望在比特币的暴涨中分一杯羹。
当前,比特币在资本市场仍体现出巨大“价值”,到底这是物有所值,还是只是一场疯狂炒作之下的经济泡沫?当比特币泡沫破灭,它还能够再次“起飞”吗?它能否作为一个良好的金融投资标的物给投资者带来稳定收益?比特币市场存在着何种风险及投资者应如何有效防范?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研究。比特币的概念在2009年由中本聪提出,它是一种基于P2P对等网络支付系统和虚拟计价工具的新型加密虚拟数字货币。作为一种创新性虚拟货币,比特币有别于传统虚拟货币,具有去中心化、专属所有权、匿名性与稀缺性等独有特点。而正是这些独有的特点,使比特币金融市场中的风险逐渐突出。2009年1月,第一个比特币被挖出,这时比特币还没有价格,所以第一枚比特币的价格为0元。2011年4月,比特币的价格涨到1美元。2011年6月,比特币价格涨到30美元,随后比特币价格跌幅达93%,到2012年2月,比特币价格不足2美元。2013年,由于欧洲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人们为了经济避险买入比特币,导致比特币被广泛关注,比特币涨到了1000美元。随后的2014年,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MTGox被盗,宣布破产,比特币价格跌到了4500人民币。比特币价格跌幅达88%。之后,比特币开始了漫长的价格低位调整阶段,在4000元到2000元之间波动。由于各国政策对比特币的利好变化及其他种种原因,比特币价格开始缓慢上涨,2017年初比特币价格约1000美元,到2017年12月16日,比特币整体市值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达3265亿美元,市场情绪一片大好。然而,接下来的一年比特币市值不但再没有返回过这个高点,而且还一路狂跌,蒸发了82.7%的市值。
这种高幅的价格波动意味着比特币的高市场风险。这也是人们通常考量的虚拟货币最重要的风险。比特币的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比特币的价格随着汇兑、利率、投资者心理等因素的变动而产生波动的风险。从比特币第一笔交易计价,到高点的约20000美元/枚,再到目前的约3500美元/枚,其升值到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价格,又跌下神坛,波动极其剧烈。比特币是第一种网络分布式的虚拟货币,“去中心化”的意思是其整个网络完全由用户构成,不存在中央银行,任何用户都可以自由“开采”比特币,这虽然确保了比特币的自由性,但是也同时意味着比特币交易市场容量较小,且没有涨跌幅限制,当价格产生剧烈波动,风险极大,普通投资者盲目跟风容易遭受重大损失。在比特币价格上升初期,市场上绝大多数人都预测价格会上涨,包括人们对未来走势的乐观估计、媒体的乐观报道、机构的乐观预测、证实偏差都使价格持续上升。等到价格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很多新近进入市场的投资者赚到钱,也就是大量“幼稚投资者”的涌入,他们可能只是“羊群效应”的盲目跟风,却赚到了一大笔钱,这使比特币价格进一步膨胀。而到了膨胀后期,比特币价格对价值严重背离,公众的投机心理失去理智,即使知道价格已经泡沫化,也会不顾一切地进入市场来等待下一个投机者来接盘。直到有一天,这个过程骤然停止转而下行,当投资者之间的心理产生恐慌,人人都会怀疑手上虚拟货币的价值而争相抛售,比特币的高价一定难以为继。目前比特币处于熊市当中,没有根本性的利好仍无法支撑现有价格。比特币本身是无法产生收益的,如果没有接棒者,存量市场的抛售将是一个持续性的行为,也就是说比特币的价格还会继续下行,且远未到底。实际上,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连泡沫都算不上,因为这种虚拟货币不过是一串毫无实际意义的数字代码,不会产生任何实质价值,投资者买进只是希望下一个接盘者会付出更高的成本,所谓的收益主要来自于买卖价差。所以,虚拟货币的市场风险是无限大的,谁也不能保证虚拟货币会不会由于投资者的信心崩塌回到其价值原点:零元。所以,在当前,市场对于比特币存在的两种主要预期:一是将比特币作为投机性质的收藏品,二是将其作为一般等价物来进行使用,造成了市场中比特币供需关系的紊乱,这进一步推动了市场价格的不稳定。价格的高频高幅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成为比特币的主要风险之一。其次,比特币的成本风险主要表现在挖掘制造比特币的成本比起最初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大。区块链是比特币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使用了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而制造比特币的唯一途径就是“挖矿”,也就是用特定的计算机和特定的软件来解特定的区块链算法。在比特币的价格仍处高位的背景下,“挖矿”人数越来越多,同时由于比特币的总量是固定不变的,“挖矿”难度也越来越大,其对电脑的运算速度要求、电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比特币的制造难度将会越来越大,新的比特币的制造成本也将越来越高。所以比特币的成本风险不容忽视。
再者,比特币的信用风险也不容小觑。因为比特币作为虚拟货币,自身不存在价值,且没有国信用作为背书,存在违约的风险。自从近代信用货币体系建立以来,法定的流通货币虽然本身并没有价值,但是却有国家的信用作为背书。比特币的信用风险便体现在这里,比特币只不过是一种依靠解算法制造发行的货币,其本质上是没有价值的。另外,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没有任何实体经济为比特币做支撑,这导致了比特币信用风险的加大。再次,虚拟货币市场的交易乱象也是层出不穷,人们在关心虚拟货币市场价格是涨是跌的同时,还必须关注网络世界中可能存在的漏洞。比特币利用的是区块链技术,目前,黑客攻击对区块链系统安全性造成很大影响。攻击者综合运用网络攻击手段,对算法漏洞、协议漏洞、使用漏洞、实现漏洞、系统漏洞等各个方面综合利用,直接威胁到区块链系统的安全。任何持有大量比特币的用户都可能是黑客的目标。因为他们知道,比特币的交易是很难跟踪的,并且是不可逆的。这些特性组合在一起导致区块链安全性面临较大的挑战。曾经就有一种名为“CTB-Locker”的比特币敲诈病毒通过远程加密用户电脑文件,从而向用户勒索赎金。这样的木马病毒通过网络的传播无疑给比特币的投资者带来了持有风险,这种风险是无法避免且一旦发生损失将及其惨重的。不得不提的是,虚拟货币市场还面临着法律监管风险。在中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禁止制作和发售代币票券。目前,比特币还没有被定性为代币票券,但一旦被政府反对,比特币的前景将不容乐观。可以看出,虚拟货币市场的风险层出不穷,为了更好的防范上述的虚拟货币风险,投资者不但要加强风险意识,还要加强网络安全预防,而政府应该完善虚拟货币的金融体系及其监管制度,以此来避免虚拟货币的市场乱象。针对虚拟货币的网络安全,最主要的是应对虚拟货币交易系统的安全预防设施进行完善,比如给投资者开设资金备用账号,被黑客攻击可通过申诉回归初始值等,以此应对潜在的木马病毒等网络安全隐患。
金融风险的防范
1980年以来,全球金融服务业进入了全面的结构性整合时期,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传统的业务限制被拆除,金融机构的集团化、全能化、全球化成为金融业领域突出的现象。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该法案取消了美国自1930年代实施的限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跨业的法律。英国早在1986年10月就通过了《金融服务法》,并以此为标志开始“大爆炸“式金融改革,促进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金融服务的联合。英国的金融大爆炸全面改变了其本土及英联邦国家金融分业经营的体制,促进了商人银行业务与股票经纪业务相融合,以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相互结合,形成了没有业务限制的多元化金融集团。其后1992年,欧共体全面推广“全能银行”体制。
在当今经济信息化全球化和各国金融业在激烈竞争中走向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坚持分业经营必然会大大降低中国金融业的国家竞争能力。这些年来的实践已表明,分业经营的运行管理模式非但没有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反而使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经营一直处于困境,形成了大量诱发金融危机的隐患,极大地束缚了我国金融业发展。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主要限于贷款业务,且50%以上的贷款都投向了国有企业,呆帐比例过大。同时,就证券业而言,我国证券市场在很长时间内都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投机氛围十分浓厚。
金融混业经营须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就目前而言,各国立法与实务中主要的组织结构有四种:(1)全面结合制:fullintegration;(2)部分结合制:partialintegration;(3)母银行制:bankparentstructure;(4)控股公司holdingcompanystructure其中金融控股公司制度是我国比较多涉及的。对于控股的标准通常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形式标准是以持有多数比例的股份为判断标准。而实质主义标准则认为,只要有对其他公司具有实际上的支配力和控制力即可。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形式分为三类:一类是纯粹的控股公司。控股公司为母公司,其本身不从事任何具体业务的经营,主要任务是投资管理。如国家级的国家投资开发公司、平安保险集团等。第二类是事业型控股公司或称经营型控股公司。控股公司作为母公司,本身有主营业务,同时控股两个以上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包括由金融机构形成的控股集团和产业资本投资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如山东电力集团、海尔集团。第三类是管理型控股公司,基本特征是控股公司与被控股公司之间不存在严格的资本纽带,控股公司多是逆序组建,即母公司先投资设立或控股若干个金融机构,后投资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把对金融机构子公司的投资控股管理业务集中委托于金融性控股公司这一子公司,金融性控股公司和下属若干个金融机构之间没有直接的股权关系,它们都是母公司并列投资的两类公司。重组后的中信集团公司便是此种模式的典型。
中信公司是由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创始的。在改革开放之初,中信公司是中国展示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窗口。1994年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时,又被国务院定为试点单位,要求其紧缩国内投资业务,积极开展金融业务,改善资产结构和财务状况,用经营计划管理取代目标管理方式。而今,在全球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中信公司又率先成立了金融控股公司。2002年,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负责投资和管理所属境内外金融企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期货、租赁、基金、信用卡等金融企业,以强化风险管理,统一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发挥品牌效应和协同效应,提供全方位服务,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中信控股是中国第一家国有独资“金融控股公司”,虽然公司的名称中没有“金融”字样。与此同时,还有光大集团、汇金公司、平安保险开设平安银行,国有银行涉足投行业务等等。
可以说,金融控股正在我国被小心翼翼的试验。但不论是哪种模式,我们都应该首先在制度上对金融风险加以防范。金融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从事金融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1995年世界银行在一项研究报告《国内金融集团的监管》中,指出金融集团产生的问题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风险传染、资本重复计算、透明度、利益冲突。1999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集团内部交易与风险集中度原则》,对控制内部风险提出了原则性要求。直到现在,国内外对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研究仍是在这一框架内,实践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关注也主要集中在上述风险当中。
金融风险的现状及风险防范思考
亚洲金融危机和最近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对银行业的风险有了清醒的理解,虽然我国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创伤比较轻微,但也惊出了一身冷汗。随着wto的加入和外资银行的涌入,我国银行业的风险将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因此,在我国,进行银行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
1、金融效率递减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银行业还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抗衡。随着外资银行的纷纷抢滩,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放开,我国银行业面对的挑战将更艰巨。一方面国内人民币业务的蛋糕将与外资银行分享,另一方面外汇国际结算业务将逐步被拥有人才、技术、资金优势的外资银行所垄断。如果按照目前流行的说法,20%的客户拥有80%的存款,那么外资银行只要搞定20%的客户,就能在我国资金市场上呼风唤雨,这并不是天方夜谭。把炒得沸沸扬扬的“爱立信事件”和美国花旗银行在中国分支机构对小额存款收费这两件事连起来看,外资银行的竞争是有备而来,目标非常明确。对中资银行来说,“引狼入室”已成定局,如何“与狼共舞”靠自身的努力,求生存、求发展才是燃眉之急。
2、信贷资产质量差
我国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偏高的不良资产率正困扰着金融业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为强化对金融业的监管工作,将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成立了银监会。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委重拳迭出,一是连下三道银行令,反洗钱;二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局初定。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也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加强全体联合,提高农商行整体抗风险能力的处置意图已十分明朗。
急诊护理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探讨
对于传统的急救护理来说,这种繁复琐碎的程序则会变相加重伤患的创伤,降低抢救的成功率,增加了急救的风险性。为了能够帮助患者成功的生存下来,我们更要尽量避免一切可能造成患者急救风险的方式方法。急诊主要针对于突发的、危重的、有生命危险的病人,因此它具有突发性、复杂性、高风险性等特性,而医护人员也要相对于病人要有思维敏捷性、快节奏性、技术性的操作系统。急诊相对于传统医院模式已不断改进,由传统分科护送的护理程序改为一体化的新型护理模式,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定期对各科护士及医生进行考试考核以及学习培训,可以提高急诊的抢救率与临床护理的效率。学习标准用语及医学术语,方便于医患治疗的沟通,更好的了解病情,进行护理评估。本次实验选择了218例急诊患者,对于各个环节的风险性进行评估和制定预防风险发生的措施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收治的218例急诊严重创伤需要抢救的患者,其中急性炎症56例,割伤42例,烧伤38例,交通意外36例,摔伤15例,烫伤11例,食物中毒9例,爆炸伤9例。其中男111例,女107例。年龄5~70岁,平均年龄(46.54±8.26)岁。所有患者其他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针对每项临床护理操作可能会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制定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1)医院内所导致的风险:①急救机器的故障或损坏;②医疗器械设计纰漏;③医院内运转程序问题。(2)医护人员所导致的风险:①医护人员临床经验缺乏;②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③急救技术操作不够熟练;④医护人员数量不足;⑤医嘱的传达、记录不及时或出现错误。(3)医患冲突所导致的风险:①病人由于疼痛感或虚弱感,心情焦急暴躁;②急救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当;③医患双方的法律意识淡漠。急诊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①定期检查、保养医疗器械;②统计记录器械临床使用率和磨损率;③使用无衔接空隙的新型一体化护理程序;④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知识和操作技术;⑤根据各科室侧重不同进行综合考试及专业考试;⑥扩大范围招收护理人员;⑦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缓解患者情绪;⑧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以及知识普及;⑨对病患有耐心的沟通,用语规范、礼貌;⑩严格依照临床规定进行急救步骤,医嘱要及时进行记录和核对,书写要规范、清晰、工整。1.3疗效判定。观察两组急诊至手术时间,检查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等,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并发症等。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抢救情况比较。治疗组急诊至手术时间(6.72±4.37)min,检查时间(10.43±1.73)min、及急诊停留时间(6.99±4.73)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1。2.2两组救治结果比较。治疗组抢救成功率81.65%、死亡率6.42%、并发症15.59%及致残率11.92%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讨论急诊护理的临床护理风险除了人为因素更要注意更多的可控的其他因素,对于外界能够尽量防范的风险,如医院制度漏洞或护理程序运转障碍等问题,更要将其尽量完善,使其趋于完美。医院内现推广急诊一体化护理干预[1],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提高生存率,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和黄金抢救时间。急诊的一体化护理做到了无缝衔接的临床护理程序,节省了过去传统急救护理程序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康复等一系列繁复驳杂的环节,将其变成了真正的一体化护理程序,从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抢救的成功率和护理程序的完整性。另外医院内和救护车上都要配备完全,先进的监护机器可以让医护人员更快速准确的了解病人的情况,更加正确的进行急救措施,可以先行进行暂时性的简单包扎手术。与此同时,医院的医护人员要通知相关科室进行准备操作,准备好手术室、药品、血浆等用物。所有急诊人员需要培养一定的默契,可以加强团队协作的能力,也可以在出现风险意外时能够及时迅速的改正或弥补过失,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但同时也要注意操作的系统化与规范性,不能因为事情紧急而疏忽大意,操作务必精准且迅速[2]。目前临床上对于风险评估与风险防范及其重视,因为这是最大限度的能够改变患者死亡和致伤残状况的方法[3]。由于防范措施的不断增加,也使得临床操作要求越发苛刻,对于医护人员的考验也是难度大增,但为了医院“以人为本”的核心,身为医护人员就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血汗。对本文所选218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不同分类的病患使用不同的方法,但随着临床上不断改良后的操作措施,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不断增加,死亡率、伤残率不断降低。这是对于临床护理的风险防范措施极大的肯定,越来越少的客观因素被剔除,越来越多的病患被治愈。对比可见实行措施后拯救患者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护理程序规范在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措施实行后更加完整和安全,也能够保证急救的质量。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中的风险评估与风险防范必不可少,这对临床护理意义重大,可以提高抢救效率,缩短抢救时间,增强护理效果,是降低致残率和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
企业会计风险解析与风险防范
当前,我国企业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从而导致企业会计面临的风险日益多样化、扩大化。企业会计风险不仅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因此,加强对企业会计风险的分析,有效防范企业会计风险,有粉重要的现实意义。会计风险即会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由于错报、漏报会计信,’.,使财务会计报告失实或依据失实的信息误导监控行为而给其带来的损失的风险。当前,在我国经济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的情况下,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企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下,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也随之加大,而会计风险便是企业面临的风险之一。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运行中的墓础地位非常突出,企业会计运行的安全性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转,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安全。如果企业会计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不能有效地选择和利用,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会计风险。因此,加强对企业会计风险的研究,有效防范与化解企业会计风险,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作用,确保企业的稳健运行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安全。本文首先对我国企业会计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相关的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企业计风陇分析
(一)会计制度风险。目前我国企业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会计管理体制,是导致企业会计风险的,要制度因素。一方面,分级管理的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恶性同业竞争、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往往通过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功能来达到其目的;同时,绝大多数企业的会计处理系统目前都与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按行政区域分散核算、层层汇总上报,使会计工作实际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为人为地篡改会计数据大开了方便之门;另外,由于墓层企业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段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二)会计监督风险。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会计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记账、算账、结算、报表等工作上,会计人员主要注,于帐务处理,对会计核算资料缺乏分析,忽视对资金运动过程的监督,为资金运转状况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预苦机制和分析反馈机制等方面的工作更是与企业的经营要求相去甚远,导致会计的分析、监督与控制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往往导致风险的产生。忽视会计监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会计部门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全,对会计工作的地位、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会计部门成了企业领导的出纳。二是企业内部会计、供应、销售等各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由于处于同等的职能部门位皿,所以互相制约,特别是会计监督实际上落不到实处。三是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实际上还做不到以会计管理为中心,成本会计还没有真正进入角色,会计工作很被动。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当前,我国不少企业信息披露不全面,例如在资金使用、资金拆放、资产经营上,大多数企业的会计资料仍然没有真实反映这类资产的风险情况〔会计科目没有对这类资产进行任何形式的风险分类〕;又如近年来,在我国企业业务、支付服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各企业对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信息披露无论从上还是从质上普遍不理想,不少国有企业还停留在表外附注反映的阶段,透明度差、风险性强、信息失真严重,借款不能真实反映借款资产状况。目前企业借款帐仍是按照以期限为主要划分标准分类法进行科目设,难以反映借欲使用质、风险的真实状况,为某些企业采取借款乱占用、乱拆放、改变用途等违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给借掀风险事故的发生留下了隐患。同时,目前的企业会计信息过分注重对外的、宏观的会计信息,而对内向型的、微观的会计信息分析、反映不足;注,静态的、过去的信息,而忽略了动态联系的、尤其是预测性的会计信息,从而造成会计信.,.相关性不强、利用价值不高,难以满足企业管理部门加强内部管理、防范经济风险的需要。
(四)会计核算不规范,差错率较高,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责和基本的工作任务,正确组织会计核算是充分发挥会计工作作用,搞好会计监督、分析、检查的基础。为此,组织会计核算,就必须以国家的政策法令和有关规定为依据。当前,有的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或缺乏核算惫识,对产、供、销三个环节缺乏整体控制。企业生产必然要采购原材料,生产出产品就要出售,至于原材料的价格、销售价格是否合理,是否能产生效益或增加收益,会计部门则无法控制,而是只付款、汇款、结算。有些会计人员甚至重复付款,或不按先收款后发货的规定操作业务。有的企业领导,有时为了’‘人情”等,对毫无信誉或已经失去信誉的客户大发货,造成货款大拖欠。有的购进不合格的原材料,造成无效劳动,形成了材料和成本风险。
风险投资风险防范论文
一、风险投资的定义及其特征
1.风险投资的定义。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称创业投资,是一种全新的投资方式。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1998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由民建中央提交的《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中认为,风险投资是一种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危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领域,旨在促进高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投资行为。风险投资家不仅要投入资本,还要以股权所有者的身份,发挥他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企业经营管理。
2.风险投资的特征。就风险投资的实践来看,它主要选择未公开上市的有高增长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创新性或高科技导向的企业,以可转换债券,优先股、认股权的方式参与企业的投资,同时参与企业的管理,使企业获得专业化的管理及充足的财务资源,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和实现目标。在企业发展成熟后,风险资本通过资本市场转让企业的股权获得较高的回报。风险投资不同于一般投资,有其自身的特点:(1)高风险性,高收益性。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是与其投资对象相联系的。传统投资的对象往往是成熟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信誉,因而风险很小。而风险投资的对象则是刚刚起步或还没有起步的高技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它看重的是投资对象潜在的技术能力和市场潜力,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实性即风险性。在美国硅谷,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所谓“大拇指定律”,即如果风险资本一年投资10家高科技创业公司,在5年左右的发展过程中,会有3家公司垮掉;另有3家停滞不前;有3家能够上市,并有不错的业绩;只有1家能够脱颖而出,迅速发展,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给投资者以巨额回报,而这家企业就成为“大拇指定律”中的“大拇指”。据统计,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项目中有50%左右是完全失败的,40%是不赚不赔或有微利,只有10%是大获成功。与高风险相联系的是高收益,风险投资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战略性投资。投资家们对于所投资项目的高风险性并非视而不见,而是因为风险背后蕴含的巨额利润即预期的高成长、高增值是其投资的动因。(2)风险投资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与传统工业信贷只提供资金而不介入企业或项目管理的方式不同,风险投资者在向高技术企业投资的同时,也参与企业项目的经营管理,因而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性”。风险投资者一旦将资金投入高技术风险企业,它与风险企业就结成了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生体,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要求风险投资者参与风险企业全过程的管理。(3)风险资本的低流动性。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流动性低的权益资本。一般的金融投资进行投资主要是为了赚取手续费或者利息收入,而风险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拥有公司的股权,并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最终再通过股权转让来收回投资资本,获得投资收益。风险投资所追求的并不是基本可预计的短期收益,而是长远的权益增长所带来的高额利润。正因为此,人们将风险资本称为“有耐心和勇敢”的资金。另外,在风险资本最后退出时,若出口不畅,撤资将非常困难,这也使得风险投资的流动性较低。
二、风险投资的风险
风险资本从资本供应者——投资者,流向资金运作者——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公司),经过后者的筛选决策,再流向资金使用者——风险企业(创业者)。通过风险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风险资本得到价值增值,再流至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将收益回馈给投资者。风险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了风险资本的周转。
风险投资体系的三方参与者:投资者(Investor)、风险资本家(VentureCapitalist)和创业者(Inventor),通过风险资本这一枢纽,形成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的双重委托关系。委托人的利益要靠人的行动来实现,投资者一般不参与风险资本的投资运作管理决策,而风险投资家虽然参与了风险资本的管理,但也不可能像风险企业家那样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这就给人向委托人隐瞒信息的机会。当人和委托人的利益不一致时,人就可能利用这种不对称的信息作出对委托人不利的行为选择,风险就此产生。
风险投资风险防范论文
一、风险投资的定义及其特征
1.风险投资的定义。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称创业投资,是一种全新的投资方式。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1998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由民建中央提交的《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中认为,风险投资是一种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危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领域,旨在促进高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投资行为。风险投资家不仅要投入资本,还要以股权所有者的身份,发挥他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企业经营管理。
2.风险投资的特征。就风险投资的实践来看,它主要选择未公开上市的有高增长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创新性或高科技导向的企业,以可转换债券,优先股、认股权的方式参与企业的投资,同时参与企业的管理,使企业获得专业化的管理及充足的财务资源,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和实现目标。在企业发展成熟后,风险资本通过资本市场转让企业的股权获得较高的回报。风险投资不同于一般投资,有其自身的特点:(1)高风险性,高收益性。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是与其投资对象相联系的。传统投资的对象往往是成熟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信誉,因而风险很小。而风险投资的对象则是刚刚起步或还没有起步的高技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它看重的是投资对象潜在的技术能力和市场潜力,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实性即风险性。在美国硅谷,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所谓“大拇指定律”,即如果风险资本一年投资10家高科技创业公司,在5年左右的发展过程中,会有3家公司垮掉;另有3家停滞不前;有3家能够上市,并有不错的业绩;只有1家能够脱颖而出,迅速发展,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给投资者以巨额回报,而这家企业就成为“大拇指定律”中的“大拇指”。据统计,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项目中有50%左右是完全失败的,40%是不赚不赔或有微利,只有10%是大获成功。与高风险相联系的是高收益,风险投资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战略性投资。投资家们对于所投资项目的高风险性并非视而不见,而是因为风险背后蕴含的巨额利润即预期的高成长、高增值是其投资的动因。(2)风险投资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与传统工业信贷只提供资金而不介入企业或项目管理的方式不同,风险投资者在向高技术企业投资的同时,也参与企业项目的经营管理,因而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性”。风险投资者一旦将资金投入高技术风险企业,它与风险企业就结成了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生体,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要求风险投资者参与风险企业全过程的管理。(3)风险资本的低流动性。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流动性低的权益资本。一般的金融投资进行投资主要是为了赚取手续费或者利息收入,而风险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拥有公司的股权,并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最终再通过股权转让来收回投资资本,获得投资收益。风险投资所追求的并不是基本可预计的短期收益,而是长远的权益增长所带来的高额利润。正因为此,人们将风险资本称为“有耐心和勇敢”的资金。另外,在风险资本最后退出时,若出口不畅,撤资将非常困难,这也使得风险投资的流动性较低。
二、风险投资的风险
风险资本从资本供应者——投资者,流向资金运作者——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公司),经过后者的筛选决策,再流向资金使用者——风险企业(创业者)。通过风险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风险资本得到价值增值,再流至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将收益回馈给投资者。风险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形成了风险资本的周转。
风险投资体系的三方参与者:投资者(Investor)、风险资本家(VentureCapitalist)和创业者(Inventor),通过风险资本这一枢纽,形成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的双重委托关系。委托人的利益要靠人的行动来实现,投资者一般不参与风险资本的投资运作管理决策,而风险投资家虽然参与了风险资本的管理,但也不可能像风险企业家那样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这就给人向委托人隐瞒信息的机会。当人和委托人的利益不一致时,人就可能利用这种不对称的信息作出对委托人不利的行为选择,风险就此产生。
金融风险诱因和防范
早在2012年时,我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便强调,坚决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在日后的经济会议中频繁指出,要控制地方性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高度重视我国金融与债务风险问题。故此,深入研究其发生诱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提升我国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综述。早在20世纪70年代时,系统性金融风险一词便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其基本特点包括:传播性广与破坏性大。所谓传播性广,即该种风险一旦发生,将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至各类机构,甚至波及到与之看起来毫不相关的第三方经济。而破坏性大,即指该类风险一旦发生,将造成一家甚至多加大型机构发生破产,倒闭风险。由于传播范围广,一旦发生将造成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发生。除此以外,系统性风险涵盖众多领域,且引发该危机的实体机构可能恰恰就是金融机构本身。由于传播的特殊方式,使得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均受到牵连,最终引发大规模的整体环境危机现状。(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诱因。金融风险在客观角度而言,具有较高的可控性。但仍旧需要分析其较为突出的风险点,针对诱因,进而提出综合防范路径。其一,在宏观角度来看,经济呈现上升趋势,但在增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反复的现状。我国经济在总体条件来看,仍旧处于转型阶段,且经济调整的阵痛仍旧在持续中。众多改革成本对经济总体增长造成一定影响,需要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但在全球金融化程度来看,世界主要经济政策外溢现象越加突出,进一步增强了金融市场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1]。其二,由于监管力度的不断增强,混业经营矛盾进一步增加。当前,众多金融机构实现了集团经营模式,造成较为复杂的金融体。在微观角度来看,风险传递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若微观风险无法及时处理,将瞬时传导至其他环节,造成联动效应,甚至引发大型的系统性金融危机。其三,股市等风险仍在积累,虽然经过一定的努力,我国资本市场的实体经济服务具有较大改善,但众多弊病仍旧无法彻底摆脱,克服。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导致股市风险也呈现上升趋势,在高风险运行的轨道上,资本市场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无法被排除。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路径
(一)以预警系统技术防范金融风险。该技术主要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有关数据,股票、债券市场数据,以及多市场数据来建立的有关模型。在资产负债表的模型中,利用综合指标法,通过银行研究资产负债表,进而分析风险。银行的双边资产负债敞口,以及银行网络结构中,可对破产量、预期损失等有关信息进行衡量。而利用股市与债市数据对系统金融风险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多采用时间序列进行。对传统VaR度量等有关模型的修正,进而实现对风险的测量。在多市场数据模型中,常利用函数的灵活性捕捉变量之前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实现对金融风险的防控目的。(二)坚定实现供给侧改革。当前金融结构体系较为复杂,产品体系变幻莫测,交易方式呈现信息化,开放化。因此,必须时刻坚持对金融界的监管,完善各监管机制,强化监管综合体系。改变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状态。与此同时,有必要加强综合性金融监管力度,并加快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实现金融信息系统全面监管之目的。深化金融体制的变革,强化供给侧金融体制的改革[2]。(三)优化经济渠道。鉴于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现状,应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时刻坚持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实体经济渠道,努力实现资源配置,以资本要素有序流动,强化供给侧改革为基本目标,促使大众共同创新出新的贡献。确保所有金融与证券回归实体经济,并对市场进行监管,严格管制操控股票的行为。积极引导外部资金进入市场,但需要加强管理与监督,保证资本市场的顺利实施与改革。(四)加强财政的正确引导。主要利用税收与财政投资、补贴、信用等方式对经济发展与运行进行调节。财政的主要目的便是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无法承担经济增长中出现的各种风险。由于金融危机中的最后承担者基本为政府,因此政府应对金融运行状况、经济增长态势时刻观察与监测,并努力发挥其监督管理职能。在宏观防范金融危机角度来看,最主要的财政手段主要表现为扩大财政投资,增强投资者信心,并稳定市场。在以往金融危机中,主要的财政手段便是对特性对象给予一定补助,进而促使经济正常运行。以该种方式防范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强调财政支出、补贴的方式对经济、消费结构、分配结构等方面进行直接调整。财政支出的主要优势表现为提升资金的流动性,对流动性风险加以防范。且迫于财政主要的目的,即实现经济增长,必然要增加财政支出,刺激经济正常运行。若处在财政赤字状态下,将导致投资无回本,财政风险金融化现状出现,引发新一轮的财政风险。(五)以金融方式对风险进行防控。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调节货币的供给量对经济进行控制,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等。但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对象,需要以货币政策方式,中介目标等各种方式间接的作用于对象。中央银行需要对金融风险有着宏观的了解与分析,再进行防范与处置。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更加重要。宏观审慎管理方式被众多国家使用,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即在宏观角度、逆周期角度等方面,对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的传染性风险加以防范,维护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宏观审慎管理手段中,主要表现在增加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方面。对金融信息进行动态监测,评估与预警,继而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全方位防范。
综上所述,在新经济不断出现的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避免走老路。对新型产业特别关注,根据地方是情况对经济加以监管。在金融机构中,坚持风险管理与评价标准双向实现,避免出现“坏账”,确保及时防范金融风险。
放款环节防范公司风险
1建立放款中心的意义
放款中心的建立主要目的就是防范公司信贷业务中存在的操作风险,作为一个专职防范操作风险的部门,它能够更专业更有效的发现并排除潜在的操作风险,保障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1.1有效地控制操作风险。该部门作为源头上控制风险的重要举措,可以堵截和避免担保等授信条件不落实、手续不规范、资料不全或不规范即放款的授信行为,有效防范了由此产生的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并可以随时监察现行使用的各式资料文本、操作规程的有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修改业务操作规章制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公司授信业务的操作风险。
1.2充分实现审贷分离。放款中心的成立,是推进授信业务调查、审查、审批、放款“四分离”,实现贷审的充分分离,从而达到有效的相互制约效果。而审贷的分离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权责的分离,更有利于责任的认定和划分。
1.3有利于落实贷前审批条件。审核信贷资料签署的有效性,审核支行自行审批的授信审批权限是否适当,确认总行及支行审批意见中的有关贷前要求是否落实,当所有贷前先决条件完全符合后,放款中心才发放贷款。由于此类工作有方框中心这一非审批单位负责监督,更突出制约效果,有利于贷前审批条件的落实。
1.4放款中心的建立可以有效的防范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放款中心在审查相关资料过程中较一般人员更注重存在的法律风险,对担保条件、合同文本等的审核更专业更到位,能够有效的防范法律风险。在放款中心可设置法律审查人员,加强防范公司信贷操作过程中的潜在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