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3 03:22: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放大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初中物理教案:幻灯机放大镜

初中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能力目标

查看全文

幻灯机放大镜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能力

查看全文

幻灯机放大镜教案之一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的

1.知道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知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知道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

4.简单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放大原理.

查看全文

幻灯机放大镜的教案二

一、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学说明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从这一物理现象变化全过程的高度来分析这一物理现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认识.

2.由于本实验要求学生同时观察和考虑的内容比较多,如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焦点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时还要观察像的性质.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讲容易在观察某一内容时忽略观察其他内容,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是头脑中没有反映出其它的内容,这样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物理变化过程,为此在本节实验设计中采取了两个办法.

(1)每进行完一个内容的实验(如物体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学画图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体在这个范围内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的灯片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在实验现象与物理模型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2)三个内容的实验全部完成以后.可用计算机模拟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移到焦点以里的过程.凸透镜成像由小到大、由实到虚、从倒立变为正立、在透镜另一侧用屏幕接取到用眼直接观看的整个动态变化,从而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也可通过投影或画图进行).

3.为便于操作,也为使学生对实验现象形成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探索规律打下基础,实验前应要求学生在光具座中透镜两侧的标尺上明显的标出与焦距和2倍焦距等长的位置以便在实验中能迅速准确的找到应找的位置,并对物、像所处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查看全文

六年级上半年教学规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教学班4个。我担任这四个教学班的科学课教学。他们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对自然事物有了一些了解,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本学期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经历较完整的“收集证据、整理证据、分析数据、形成认识”的探究过程。还要求学生能够用查阅资料、制定调查计划、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能够通过实验、记录收集证据,能够通过表格进行归类整理、分析数据、能够通过讨论、交流、展览等方式最终形成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32课,分四个单元。

1、微小世界。包括1---8课,使学生知道,怎么样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2、物质的变化。包括1---8课,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查看全文

初中生物直观演示法教学研究

直观演示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让学生观察所学或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事物,引导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手段。国外著名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率先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他曾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国内针对直观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对直观教学的重要性和功能、某种直观教学手段的优势论述,但关于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直观教学的课堂实践较少。基于以上情况,下面以人教版初中生物“练习使用显微镜”为例,说明如何有效地在初中生物课堂中,通过直观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性认知,引导学生思维迁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设计理念

许多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获得直观认识,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生物学概念成了教学的一个难点。在以往“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落在如何使用显微镜上,忽略了对显微镜构造的讲解。其次,由于学校条件、课时紧张等限制,不能做到上课时每个学生一台显微镜,致使学生对显微镜构造的认识比较模糊,从而盲目地使用显微镜。学生不清楚显微镜的构造,也就不能很好地爱护仪器,更不能关注到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不利于完善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下面以“练习使用显微镜”为例,采用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2教学设计

2.1教材分析。“练习使用显微镜”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先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再通过实验介绍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先理论后实践的编排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为实践操作显微镜观察动植物标本奠定知识基础。2.2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物和生物圈有了基本认识,知道了显微镜是常用于生物科学探究的仪器,但尚未接触过显微镜。且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仍较弱,若教师按以往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落在显微镜的使用上,会造成学生对显微镜结构认识不清,从而盲目甚至错误地使用显微镜,科学探究工具认识使用不当,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2.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认识并准确说出显微镜各结构的名称。能力目标:通过“看图找镜”活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类比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2.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并能准确说出显微镜的结构。难点:如何快速准确地记住显微镜的结构。2.5教学过程。2.5.1开展活动,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在三种不同倍数放大镜下所观察到的桔子皮,组织学生开展“看图找镜”活动。学生使用三种放大镜来观察桌上的桔子皮,找出与PPT上图片对应的放大镜,并说出手中不同倍数放大镜的厚薄、弧度有何区别。学生动手观察与感受,说出放大镜倍数与其厚薄、弧度的关系。教师总结:放大镜倍数有限,不能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教师再次引导:如何利用手中现有的放大镜,观察到放大倍数更大的橘皮图像。启发学生尝试重叠观察后,教师介绍复式显微镜发明的背景,使学生理解透镜重叠可增大放大倍数是显微镜的一个基本原理,并将学生完成“重叠”这一动作与显微镜的结构联系起来。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活动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在学生通过“视觉”与“触觉”切身融入课堂后,教师再循循善诱,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锻炼学生动手探究能力,做到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通过科学史将活动与新课衔接起来,引导学生思维迁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实现情感目标。2.5.2建立联系,讲解新知教师手持两个放大镜,向学生示范通过重叠的两个放大镜观察桔子皮的动作(同时显示一张完整的显微镜图片),在演示的过程中逐个讲解显微镜各结构的功能(同时在课件上指出该结构),并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各个结构的KT版(一种类似泡沫塑料板的轻便新型材料)模型。之后,教师补充光圈、压片夹和转换器结构,使学生脑海中显微镜的构造更为完整。设计意图:教师通过“重叠动作”演示,指引学生将其与显微镜结构相结合,提高学生类比思维能力。教师糅合直观演示法三大要素———动作、语言、图片,引导学生将“靠近眼睛的放大镜”类比为显微镜的“目镜”,将“靠近物体的放大镜”类比为显微镜的“物镜”,将放置桔皮的“桌子”类比为显微镜的“载物台”,将“手臂支撑固定两个放大镜”类比为显微镜的“镜臂和镜筒”,将“镜筒”类比为“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将“上下移动两个放大镜”与“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进行类比,将“叠加使视野变暗”与“反光镜”的作用进行类比。通过类比,加深学生对显微镜结构的认识,使学生更加地理解显微镜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5.3贴出模型,巩固旧知教师布置任务:一名学生上台试着贴出显微镜各结构名称,其他学生自行回忆。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依次指着黑板上KT版显微镜模型的各个结构(同时说出该结构作用),学生集体回答说出该结构名称,由此总结本堂课内容。最后,教师展示100X显微镜下的橘子皮图片,结束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快速准确地说出显微镜各结构名称,达成教学知识目标。通过展示高倍镜下桔子皮图像,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求知欲,为下节课显微镜的操作作铺垫。

3教学效果及反思

查看全文

中药材半显微性状鉴定论文

【摘要】:目的:寻找出一种适合基层使用的简单?方便的鉴别药材的方法。方法:通过不同仪器下观察药物的实验,以对药材的分辨率,观察的清晰度为指标,以不同的仪器?底色的不同?光线的强度差别为主要考察因素,探索半显微性状鉴别最佳方法及条件。结果:体视显微镜观察最清楚,扫描仪也能比较清楚地观察,放大镜观察的结果就不太理想,且底色与药材的对比度不同对实验结果也有影响。结论:此种方法简便易行,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是一种很好的适用于基层的药材鉴别方法。

【关键词】:半显微性状鉴定放大镜扫描仪体视显微镜

传统中药作为中国宝贵资源,在临床治病及养生保健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药物疗效与药材的质量关系密切,因此对药材进行鉴别而保证药物疗效就非常重要。现已被广泛应用的药材鉴定方法有显微鉴定,性状鉴定等。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技术对中药的细胞?组织?构造特征进行显微观察与分析,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的一种鉴定方法;性状鉴定是一种传统的鉴别方法,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本文则建立了一种介于性状和显微鉴别方法之间的另一类鉴别方法,它是借助放大镜?扫描仪?体式显微镜等仪器观察中药材细微的外观性状,可称它为半显微性状鉴定。“半显微“是指它对中药表面特征的放大是界于肉眼和生物显微镜之间,例如它可以把一个苏子放大到一个乒乓球大小,非常清楚地显示其表面的纹理,但它还不能看清楚植物细胞的形态,所以它还是属于“性状鉴别”范畴。但由于它是借助仪器对药材表面的肉眼看不清的特征进行观察,这也与传统的性状鉴定有较大的区别。半显微性状鉴别法主要用于细小的果实种子类?扁平的中药饮片?叶类及花类药材的观察。对于形体大而厚的药材的整体观察则不适用,但亦可用于观察其表面细微处的特征。按照这种方法所用到的仪器不同,可分为放大镜半显微形状鉴定,扫描仪半显微形状鉴定,体视显微镜半显微性状鉴定。

1放大镜半显微性状鉴定

放大镜法就是利用一般的放大镜来观察药材,此种方法简便易行,放大镜又方便携带,所以是鉴别药材形状的一种经常使用的基本方法。但缺点是放大镜的分辨率不是很高,对于一些药材的更为细微的特征,放大镜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而且利用放大镜所得的观察结果很难记录下来,除非亲自观察,否则很难从观察者的描述中得到很深的印象。

2扫描仪半显微性状鉴定

查看全文

过夜妇产科器械生锈率及清洗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三种保湿时刻对过夜妇产科器械生锈率及清洗效果。方法:以我院360件过夜妇产科器械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进行保湿处理,根据不同保湿时刻将其纳入A、B、C三组,每组120件,A组于器械使用后即刻进行保湿处理,B组于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回收时(使用后4h内)进行保湿处理,C组于回收至消毒供应中心分类时(使用后12h内)进行保湿处理,对比三组器械的生锈率与清洗效果。结果:A组目测法、放大镜观察、隐血试验的器械生锈率均低于B组与C组,P<0.05;B组目测法、放大镜观察、隐血试验的器械生锈率均低于C组,P<0.05。A组目测法、放大镜观察、隐血试验的器械清洗合格率均高于B组、C组,P<0.05;B组目测法、放大镜观察、隐血试验的器械清洗合格率均高于C组,P<0.05。结论:对过夜妇产科器械使用后即刻进行保湿处理,可明显降低器械生锈率,提高清洗合格率;器械使用后保湿越早,则生锈率越低,清洗效果越佳。

【关键词】保湿时刻;过夜器械;妇产科器械;生锈率;清洗效果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诊疗、大型手术日渐增多,因此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过夜器械[1]。妇本文为了进一步研究三种保湿时刻对过夜妇产科器械生锈率及清洗效果,就我院360件过夜妇产科器械的保湿处理情况进行对照分析,见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的360件过夜妇产科器械(包括吸引头、刮匙、宫颈钳、卵圆钳、探针、平镊、扩阴器、窥器等)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进行保湿处理,根据不同保湿时刻将其纳入A、B、C三组,每组120件。对比三组器械的种类与数量等基本资料,P>0.05。1.2方法。A组于器械使用后即刻进行保湿处理,B组于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回收时(使用后4h内)进行保湿处理,C组于回收至消毒供应中心分类时(使用后12h内)进行保湿处理。保湿处理方法为:于器械表面喷洒保湿剂,吸引管使用带长嘴的保湿剂喷洒管腔内部,保湿最短作用5min,再进行常规清洗。1.3观察指标。对比三组器械的生锈率与清洗效果,采取目测法、放大镜观察、隐血试验对器械的生锈情况及清洗效果进行评价。(1)目测法:进行裸眼直接观察,观察者为经过专业训练的、裸眼视力>1.0的妇产科医护人员或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观察项目包括器械表面洁净度,光洁(是否需要去掉),所有关节面、咬合面均无污渍、血迹、锈斑、水垢视为清洗合格,否则为不合格[2]。(2)放大镜观察:于带光源的放大镜下,放大4~6倍进行观察,观察项目与清洗质量评价方法与目测法相同[3]。(3)隐血试验:使用隐血试纸条,滴2~3滴呈色液,于待检测器械的管腔、钳齿、关节、表面多次擦拭,试纸紫色视为清洗不合格,试纸不变色视为清洗合格[4]。1.4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初中科学教学本质观思考

一、科学本质观的解读

1.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

从理论上来看,人类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传统观点;另一种是建构主义的现代观点。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知识是来自客观事物的观察,而观察是中性的,不带主观偏见,因此,一旦实验验证确立下来的知识就是真理、不可推翻的。建构主义现代观点认为,科学知识是科学家根据已有理论与实验建构而成,由于科学技术不同,人类的认识水平不同,客观检验的标准与尺度不一样,建构的科学知识是暂时性,可被推翻与修改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科学是格物致知的一种路径,其基本特点是以实证为判别尺度、以逻辑为论辩的武器、以怀疑为审视的出发点。[1]张开逊概括了科学本质观,当发现新的证据和对已有事实有新的解释时,科学知识将会改变;科学知识最终是建立在经验和证据之上的;人类的想象和创造性参与了科学知识发展的所有阶段。[2]科学是一种探究,是一种人人(每个学生)都可以做的探究活动;科学是一套价值观体系,科学研究的社会性目的是通过将科学转化为技术促进社会发展,从而造福人类;科学是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意义建构,是人们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对自然事物的合乎逻辑的阐释。[3]

2.科学本质观解读的启示

基于科学本质观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的解读,我们认为,科学是一种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是一种价值取向。所以,科学教学的价值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高分,也不是为了一张录取通知书,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所说:“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知识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课堂教学作为渗透科学本质观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应运用科学探究教学,揭示科学是一门耐人寻味探索性学科;展示技术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创新的态度和精神;以实证的意识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科学需要证据;合理地运用科学史实激活“静态”的文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经典,而是发展变化的运动。

二、科学本质观视角下的科学教学策略

查看全文

风险评估管理医疗器械消毒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评估管理在医疗器械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3月消毒供应中心采用传统消毒管理模式时抽取的300件器械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4-6月实施风险分级管理模式时抽取的300件器械作为观察组,2组均启用专业质控员,采用目测法、放大镜法、ATP法检测灭菌合格率检测。比较2组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结果观察组的灭菌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4.713,P<0.001)。结论消毒供应中心对医疗器械采用风险评估管理,能明显提高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降低医疗感染的风险,值得推广。

【关键词】风险管理;消毒灭菌;医疗器械;风险值;风险分级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负责全院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存放、发放的工作,在医院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1]。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对医护人员自身、患者就医安全及医院整体的医疗质量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就医风险认知的提高,风险管理也随之在我国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医疗器械管理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核心,是医疗安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研究[2]表明,医疗器械管理可以明显提高医疗器械灭菌合格率,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避免意外医疗事故及纠纷发生。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及处理,从而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及医院的危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引入风险评估管理的实施情况,旨在探讨其应用效果,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采用更有效的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3月消毒供应中心采用传统消毒管理模式的300件医疗器械作对照组,包含手术器械150件,医疗耗材150件,均采用高温蒸汽灭菌;选取2017年4-6月采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模式的300件医疗器械作为观察组,包含手术器械140件,医疗耗材150件,均采用高温蒸汽灭菌。2组器械均通过目测法、放大镜法、ATP法进行灭菌质量检测。2组器械类型、清洗消毒灭菌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2017年4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根据风险管理标准对医疗器械进行风险分级管控[3],即围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3个基本要素予以实施。具体实施如下。1.2.1风险识别调查2017年1-3月医疗器械采用常规消毒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排查识别风险点,主要包括器械易损坏、器械易混淆、配件易丢失、周转不够、高低温混淆、结构复杂难清洗六大类,将其列入风险管理目录。1.2.2风险评估调查统计上述各风险点涉及器械数目、风险出现频次、危害程度,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计算各类器械风险值,风险值按公式R(t)=LE(t)×P(t)计算。其中,R-医疗器械风险值(risk);LE-可能损失的资产(lossexpectancy);P-设备不良事件平均发生率(probability);t-某个时刻(time)。并根据风险值,进行风险分级。参照医疗器械风险管控分级矩阵[4],分为高、中、低3个级别,确定该风险管理项目的风险级别。1.2.3风险控制针对风险管理项目的不同风险级别,采取典型控制措施。导致低风险项目的主要因素为消毒供应中心新职工对消毒流程不熟悉,人员分配不合理引起,因此逐步建立完善的人员梯度培养制度,以有经验者带无经验者模式,同时还需对新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中风险项目的出现主要是器械消毒中心未做好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消毒供应中心指导临床科室做好对医疗器械的预冲洗,在清洗中根据不同的器械选择合理的清洗剂或清洗方式;高风险项目的出现主要为监管人员对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的检测不标准有关,应建立多种检测方式,必要时还需成立专门的检测科室。对每件器械的使用状况做好记录,统计出现风险的频次、危害程度,组织对残余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残余风险是指经过改进控制方式后,仍存在的风险。若残余风险在可接受范围,按原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管控;若超出可接受范围,则针对残余风险过大原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调整控制措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