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22:23: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反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青年反哺乡村意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必须把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形成合力。目前,大量的进城务工青年活跃在我区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上。青年进城务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区经济发展,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储备了人力、智力和资金。

为动员有志向、有能力的进城务工青年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团省委《关于实施“万名有为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反哺乡村行动”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的实际,制定实施“万名有为进城务工青年反哺乡村行动”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统筹城乡发展,以进城务工青年为纽带,坚持城乡互动,促进人力、智力、资金等要素在城乡间的优化配置,把引导进城务工青年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进城务工青年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即团结带领有为进城务工青年积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为进城务工青年取得事业新发展搭建舞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实施“万名有为进城务工青年反哺乡村行动”的总体目标是:探讨新形势下青年进城务工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动员有能力的进城务工青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智力支持;为进城务工青年事业发展搭建新舞台。

查看全文

知识管理绩效反哺研究

摘要:通过研究职教集团科研投入与科研绩效管理中对知识管理层面下的知识资源、人才资源、组织设置,从而对科研绩效形成的反哺过程进行分析,揭示职教集团科研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科研投入与绩效反哺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是将知识改换为市场价值,随后又使市场价值逆向转化为知识的正向反馈循环过程,以此提出相应提升“反哺”效应的相关策略以推动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知识管理;职教集团;投入;绩效;反哺

职教集团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近期快速发展后,开始在研究内容上摆脱对于传统职业教育教学形式的依赖,逐渐进入以挖掘经济价值、转变集团运作模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200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大力发展科研投入,加强科研绩效管理成为职教集团化办学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关于职教集团化办学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的重点是以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在竞争中锻造核心竞争力。据此,职教集团在“双一流”教育理念下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的良性运作;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科研投入与绩效管理过程中对科研成果转化如何实施针对性的知识管理,通过相关的科研投入尽可能获得绩效的最大化,使科研成果的回报达到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系统地对科研成果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知识管理并获得科研投入而回报的绩效成果,对职教集团科研管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投入

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投入的相关要素大致可以分为:知识资源、人才资源以及与其相关的组织设置三个方面。知识资源是知识管理运作模式的主要对象,人才资源是知识管理运作模式的执行者,组织设置是知识管理运作的环境条件。(一)知识资源。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开放型知识管理的科研投入方式是进行相关知识学习、共享、融合、创新的重要基础,这也是科研成果转化保持相关知识储备动态更新的保证与前提。在开放型知识管理的科研投入与绩效管理模式运作条件下,职教集团的成员间既可以自我提升知识资源储备,也可以成员间相互优势渗透,最大化利用外源知识。1.内源知识。职教集团通过成员内部的科学研究与开发活动对外部环境丰富的知识资源进行选择、分析、确认并相互关联,从而补充、完善尚未开发的内源知识,对内、外源交互型组合资源进行整合,创新相关的知识架构体系。2.外源知识。内部知识体系相关资源的局限性决定了任何科研成果转化组织不可能为其提供全部的知识供给。鉴于此,即使组织内部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也一定会与外部环境的知识资源进行实时性的交流,进而让知识的流动、代谢、创新得到基础保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管理的良性运作,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竞争对手、用人单位、政府、行业协会与科研机构是主要的外部知识资源,都能够为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提供科研成果转化与教学实践的外源知识;科研交流平台、专项研讨会、各类媒体等形式是使职教集团化办学掌握相关最新、最前沿知识的重要手段。(二)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知识管理运作模式的执行者,是科研投入要素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知识管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教学实践动力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人才资源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和人才拥有知识的异质性。科研投入与绩效反哺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是体现价值、促进生产、交流转换的一项全员参与的管理活动,包括了专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扩展人才等相关资源的投入。科研投入与绩效反哺过程中的不同知识管理阶段人才资源的知识管理投入意义在于以下四个方面:对集团内的拥有专项技术的相关人才和社会经济所需成果的实践人才相互融合,促进沟通与交流;对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欠缺自身技术能力不足的情况进行需求性引导及咨询帮助;在专项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加强合作,提高集团化办学的效率;在职业教育针对社会经济需求进行成果推广目标指引下实现知识产品的市场价值。(三)组织设置。知识管理在职教集团模式下是一种建立相应组织制度,优化整体组织结构,整合宗旨组织文化以及构建相关技术平台的复杂性管理行为。1.组织制度。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管理在职教集团模式下更加需要科学的制度建设保证建构与运作的成功实施。知识管理是否在管理过程中运行通畅,其基本前提是相关的组织制度的建立,具体安排大致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储备与使用制度,主要针对集团成员的专项知识收集整理,对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相关知识财富的申请及保管;二是建立驱策制度,主要是激励集团成员对知识进行整合、统筹、学习、共享以及再创新;三是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对集团成员进行知识贡献评估,以此成为集团成员考核的依据。2.组织结构。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对于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建构关键要素是专门从事知识管理的体系架构的建立,从而实现体系立体性沟通与交流。知识管理的主管是整个职教集团科研投入与绩效管理的决策者,负责集团整体的互通与关联,并为集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知识环境。知识管理的成员是职教集团科研投入与绩效管理的实际应用者、传授者,主要负责科研绩效管理所需要的具体知识。鉴于此,知识管理应该以知识的共享与创新为质量服务核心,构建柔性化、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3.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对培育知识导向文化的知识管理良性运作的重要成功要素,对科研绩效评价与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知识导向型文化的环境中,等级制度可以被忽略,重视专业知识、经验积累、科技创新,让知识学习与共享交流得到高度评价。基于以上确定知识管理模式下的组织文化建设诸多方面内容:以个人义务及良性工作方式为导向的自主学习;以共享、整合为基础的成员间信任机制的确立;以开放、交流为理念的集团组织知识平台的建立;以鼓励创新为目标的知识型成员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全体集团成员对知识管理过程的理念体验与物质享受。4.技术平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以及相关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以知识信息为载体的技术平台是进行知识学习与交流、评价与搜集、储备与积累、整合与创新的重要支持手段。目前,主流化的信息技术平台分为以下三种网络类型:内网是集团成员进行内部经验交流和技术培训的主要工具媒介;外网是集团个体与外部互通相关专业与有效技术支持的信息窗口;媒介是职教集团了解自身发展与关联外部需求的展示平台,是促进知识价值向经济效益转化重要手段。

二、投入绩效形成的反哺过程

查看全文

农村人才反哺鼓励制度分析

【摘要】农村人才资源的匮乏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如何吸引外来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对于农村的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人才现状、农村人才激励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激励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提出健康、和谐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农村建设人才引进激励机制

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就在人才资源,然而农村人才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而更为严重的是,农村缺少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和发挥优秀人才作用的良性机制。如何吸引、留住优秀人才、激发人才资源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设是关键环节,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人才资源现状

1、农村自有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外来人才少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资源的支撑,这些人才一部分来自农村本土,即产生于农民,另一部分则要从外部引进,如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和科研人员等。但从现有情况来看,农村本土的劳动力资源虽很丰富,但很多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都大量流向城市,这使得农村现存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还比较低,包括文化知识水平和文化知识的使用能力都非常低。要提高这一部分劳动力的素质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同时也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来起带动作用,因此,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是引进一批优秀的人才,以逐步带动农村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不少政策鼓励人才下乡支持农村发展,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优秀人才都不愿意选择农村,更不愿扎根农村,农村现有外来人才的存量还是相当少的。

查看全文

浅谈社会实践反哺公共艺术教学

摘要:随着国内外艺术院校教学交流的日益频繁,项目制教学被逐渐引入,成为艺术类院校教学设计改革中的重要尝试。在公共艺术本科教育中引入项目制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文针对公共艺术专业本科四年级的社会实践项目课程的教学,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项目制教学;公共艺术;社会实践

全球化语境是当前高校发展面临的大趋势。在越来越频繁、深入的对话过程中,欧美现代高校较为成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被积极引入中国。项目制教学是德国职业教育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这种以项目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不同课程的内容体现在一个教学项目中,便于学生接受学校理论学习的同时,真实地参与企业的项目设计、管理和实施,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从2012年起,笔者陆续参与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四年级的项目课程教学,先后加入了“再造景”——浦东三林镇公共艺术项目、“城市-广场”伦敦切尔西国际交流项目、“水与空间对话”2013朱家角国际公共艺术项目、“标本:传统与现代的对话”2014朱家角公共艺术项目等。文章通过阐述项目制教学引入公共艺术本科教学的方法和有关案例,探讨这些方法对本科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跨越了“教”与“学”的教学

以往学院体制下的艺术教学比较推崇技能培养,偏重理论教学,课堂讲授多、课外实践少,学生习惯坐着听,教师习惯站着讲。这种传递知识的方式对在较短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大纲中的知识点和技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也比较习惯这样的授课方式。但这种教学方法并不完全适合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不是一门特定的艺术门类,也不是诸如表现主义或现代主义的一种艺术流派,与国画、油画、版画、雕刻可以明确归类的学科不同,它打破了艺术原有的范畴和分类。公共艺术的表现手段不仅可以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刻等传统艺术形式,还涉及装置、新媒体艺术、行为艺术、表演等综合、跨界的艺术表达。所以,在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中,高校需要引入一些能够整合各种知识,让学生综合、跨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项目制教学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它不局限于单项技能的培养,而更倾向于自由的模式。

项目制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具体表现在:学校将本科四年级的上半学期的课程划分为两大块,一块为公共艺术项目研究,一块为公共艺术项目实践。引入项目制教学后,教学的本质已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在实际的项目中,教师改变了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协助、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调研、分析、提案、实验、模型制作、现场操作和后期问卷反馈,师生共同完成整个项目。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现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一个项目从调研到实施,是由众多的环节编织而成的,团队合作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加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查看全文

工业反哺农业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落实区政府今年的重点工作,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根据《中共*区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精神,按照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区工业反哺农业专项资金试行办法。

一、专项资金管理原则

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工业反哺农业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创新和完善资金管理和运作监管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专项资金管理的主管部门

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负责编制工业反哺农业专项资金年度使用计划;区财政局负责专项资金的帐户管理和资金管理;区审计局负责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

三、专项资金的来源

查看全文

工业反哺农业的若干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发挥优势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探索创新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新路径,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现就鼓励促进工业企业在本市范围内发展建设现代高效农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促进工业反哺农业

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工业反哺农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鼓励工业企业投资建设具有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型、加工型、流通型等特色农业企业所进行的基础设施、设施农业建设和农业保险、贷款贴息等项目补贴。具体奖补细则另行制订。

二、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支持企业经营开发农业

1、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应安排一定规模的信贷资金,按基准利率支持工业企业投资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并加强对信贷资金的跟踪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2、对工业企业兴办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现代高效农业企业,在技术改造、收购农产品原料方面要求的贷款,各金融部门对其提供的抵押物,允许以自有不动产、易变现动产以及著名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

查看全文

关于县推进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考

*是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县,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工业起步较晚,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如何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工业反哺农业的精神实质,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稳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进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笔者结合县情实际和自己的认识,谈谈肤浅见解。

一、对工业反哺农业的认识

(一)基本涵义

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阐明了工业和农业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也是在新形势、新任务下中央和中央领导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维性和政策性调整。*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政策趋向的变化,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随后,一些媒体和学者认为中国“反哺”时代已经到来,“农业新政”已经开始,全国各地,特别是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就“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径和措施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以工办农”、“以工带农”、“以工扶农”等模式应运而生,全国正式吹响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号角。

如何理解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反哺农业”,是相对于过去的“农业哺育工业”而言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科学概括。说到底,就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定阶段后,要用工商企业创造的利润、提供的税收等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是要改变以往那种要求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农村和农民不能获得公平待遇的情况,就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力度。因此,“工业反哺农业”是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竞争力,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工业反哺农业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它将对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富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任何一项政策措施的提出及其贯彻落实都有其必然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前提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明显壮大;其核心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其根本目的是按照“统筹”的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村投入力度,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发展,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分析

1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的概念及关系

1.1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的概念。反哺,是一个仿生概念。本文借用“反哺”这一概念,用于表明在长期接受教育教学的“哺育”之后,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得到了“成长”,需要考虑如何回馈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是指地方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利用所取得的社会服务成果,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的过程。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是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背景下产生的一个课题,是对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二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概括。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作为重要的育人途径之一,不仅有助于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还能促进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1.2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与教育教学两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实,教师的职业素质、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方法、技能都能在实践中得到积极促进和有效提升,从而有利于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材资源的建设。同时,师生共同参与社会服务,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操作技能、职业素养、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由此可见,社会服务与教育教学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对于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的功能与意义

2.1能为高职教育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发展其核心竞争力。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不能独立于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之外,必然需要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和社区等多元主体建立和优化多种合作关系与服务平台,依靠院校自身的理念创新、内涵提升及资源整合,主动寻求外界支持。以开放的精神,处理好“走出去”与“请进来”之间的结合与平衡,一方面,要主动走出校园,走向企业和社会,去了解当下及未来地方社会发展中的真正需求和潜在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向社会开放,向精英开放,把社会各界精英和大师请进校园,吸引和留住大师,向精英和大师“借力”。在正和博弈中共同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创新、合作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以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及专业发展,形成良好互动与良性循环,不断为高职教育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2.2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职院校以直接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部门培养各类劳动力为办学宗旨,与地方普通高校相比,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更为突出。地方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全方位社会服务体系,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为区域、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引领、传播和辐射,使地方高职院校成为区域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3能为高职院校拓宽发展空间,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社会的需求是放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风向标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参考。地方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社会、行业、企业的外部支持。通过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社会服务体系,为师生营造一个指向明确、相对宽松的专业发展环境,构筑一种对外有助于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对内有利于推动教学、育人、科研协同发展的互动关系,使师生通过社会服务实现课堂教学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转换,并将在社会服务中所取得的实践经验、技术成果、职业精神引入课堂教学和育人过程,为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推进专业发展、为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提供了条件,两者之间的密切互动与良性循环又能形成合力,有效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地方高职院校拓宽发展空间,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对策分析

3.1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服务动力。(1)创新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反哺教育教学的机制体制,制定社会服务与教育教学互相促进的配套政策,建立一套能有效激发教师主动开展社会服务的动力机制,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从事社会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自愿自发地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实践。积极探索建立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及社区五位一体各方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建立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的经费投入机制,制定社会服务的方针、政策、规划和管理和保障制度,促进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与效益最大化。(2)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促进机制。利用职称评价制度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基本制度的作用,发挥其对教师工作取向和教学责任的重要影响,科学、合理设置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成果等各项要素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探索通过建立通过常态化的促进机制,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开展将社会服务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培育社会服务和教育教学双创新团队,建设一支社会服务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特色优质服务品牌,以教研科研经验涵养专业发展。鼓励跨学科组建项目研究与社会服务团队,通过集训、研讨、年度检查、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联合攻关锻炼队伍,助推团队建设与成长。凝练团队研究主方向,以特色科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行业企业中争取有为有位;以教研科研成绩反哺教学涵养专业发展。切实把地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的需要,将社会服务成果和社会服务活动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中。3.2构建服务体系,提供服务平台。(1)充分利用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资源,对接地方产业行业,建立产业学院、专业性公司、应用技术研究所、校企合作基地及创业孵化基地等服务平台,成立专门的地方合作与社会服务部门,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做好服务社会服务的各项工作。(2)以开放的精神,处理好服务校内与走向校外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要以“眼睛向内、学校第一”的原则,把社会精英和各界大师请进校园,向精英和大师“借力”,服务好学校内部发展;另一方面,要主动走出校园,走向企业和社会,去了解当下及未来地方社会发展中的真正需求和潜在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服务潜能。(3)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相关职业技能的鉴定,搭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培训平台和其他服务平台等。地方高职院校应根据所处区域社会经济特点、行业特点和产业特点,认准地方社会的现实需求,结合学校自身已有资源,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与区域社会经济特点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多方协同,共建共享,形成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切实提升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水平和社会服务反哺教科研水平。3.3优化教育资源,增强服务活力。(1)主动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增强社会服务活力。通过专业结构的优化、课程内容的更新、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引导并促进教师关注产业发展,紧跟专业前沿,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活力,在实打实主动服务和硬碰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吸纳创新因子和养分,通过助力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创新发展,激发自身办学活力,实现升级转型。(2)推进校本研究,提高科研成果运用转化成功率。建立“问题导向-课题攻关-质量评估-绩效互换”的校本工作研究长效机制,以校本研究推进“立地式”研究与地方服务工作;借助学术研讨以及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推介教师的科研成果,促进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社会服务载体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创办各类实践班和实验班、“双元制”班,如“农场主创新”班、“农业领军人才”班等,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行社会服务营销模式创新,建立在技术创新、思维创意和现代网络营销模式之上,探索稀贵农业的产业模式;进行创业模式创新,通过校内跨专业联合,开展“企业、人才复制创业研究”,复制出一批企业“团队群落”和创业学生。(3)加强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成果的教育教学转化。地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联合开展社会服务成果的教育教学转化督促与服务工作。组织力量,定期整理社会服务专门档案,对社会服务成果进行整理和归类,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取相关内容为教研教学服务,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查看全文

“一号文件”开启“反哺时代”

“一号文件”的两个系列

《21世纪》:和1980年代的五个“一号文件”以及一个“五号文件”相比,从去年开始的新一轮“一号文件”政策的系列出台,从背景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刘堪:我是过来人了。1980年代的“一号文件”,我认为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始终围绕大包干这个中心展开的,经营体制的转换是那一个阶段的核心任务。1982年五个“一号文件”出台之后,1987年中央又出台了一个五号文件(它本来也应该是一号文件,因为时间没有赶上,变成了五号文件),这个“五号文件”把过去五个“一号文件”中的主要内容概括了一下,有告别的意思。当时以为,继续采取这种形式出台政策,好象不大适宜了,需要替代以法规、条例的形式,逐个解决问题。那时候文件更多采用纵论的形式,主要目的是要农民放心,让干部有决心执行政策。但是,这种政策性语言执行的伸缩性很大,只适合1980年代那个特定的年代。

吴象:1980年代的一号文件,确定了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使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经过十年动乱,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时我国九亿多人口中就有两亿五的人吃不饱饭,这是最大的问题。“一号文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很快实现了经济的增长。

当时的“一号文件”讲总的精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但在文件执行过程中,计划体制总的精神是压制农民的,通过廉价收购农民的农产品,利用“剪刀差”实现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但是农民没有分享到工业化的成果。对国务院各个部门、各个下属单位出的文件,老百姓给它一个笼头的称呼叫“二号文件”,“二号文件”更多地体现了部门利益,很多和一号文件是相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下对农业农民的歧视没有从体制上根本改变。甚至一些农民反映,“一号文件很好,二号文件好狠”。

后来,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把体制的问题逐渐解决,但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正如同这次“一号文件”开头所讲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

查看全文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专题)

农民增收重在治本

□王利文谭炳才(作者分别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和副处长)

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提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继去年农民增收减负政策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农民增收从主要依靠政府减免、补贴向减免、补贴与促进农业形成内生增长机制并重方向转变,昭示了国家治理“三农”问题由“治标”向“治标与治本结合”的重大变化。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以及建设和谐广东的新阶段,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具备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和能力,在积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基础上,我们要结合本省实际,提出进一步落实促进我省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

增加对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财政投入

今年,我国政府增加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投资700亿元人民币,约占国家财政投资的1/3。我省以农田排灌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要调整我省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业、农村财政投入,逐年提高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等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