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修订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20:29: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律修订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律修订

清末法律修订原因探究

清末清政府修订法律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由于其修订法律的原因涉及内容较多,加之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复杂,故历来史家对此评说不一。本文拟对此作一浅要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要求改革维新的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统治集团血腥镇压了,当时的顽固守旧派是站在“仇视一切改革的立场”。不足四年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慈禧太后却上谕,要求对“祖宗之法”——《大清律例》进行“增改”[1]。短短几年,顽固守旧派对待改革维新的态度迥异,表面看来,似乎是有些突然,但详加研究,其实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

鸦片战争前夕,“随着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生产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商业活动已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2]。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海禁大开,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破坏了中国长期的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也随之获得长足发展。据统计,“1895年民族资本总额为二千四百二十一万四千元,到1911年增加到一亿三千二百余万元,增加了三倍多”[3]。正如所说,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4]。

庚子赔款,其庞大的数额给国库已空虚的清政府带来了严重经济危机,这迫使清政府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转向了农工商并举,相应地要求在经济法律制度上作出调整,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需要。以商部的设立为标志,清末重商主义政策开始全面实施。随着晚清经济政策的改变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统治阶级也逐渐意识到制定有关经济法规的重要性。1902年3月,清廷的上谕称:“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5],从而谕令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并令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等督抚大员“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数员来京,听侯简派,开馆编纂”[6]。

查看全文

清末法律修订分析论文

清末清政府修订法律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由于其修订法律的原因涉及内容较多,加之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复杂,故历来史家对此评说不一。本文拟对此作一浅要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要求改革维新的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统治集团血腥镇压了,当时的顽固守旧派是站在“仇视一切改革的立场”。不足四年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慈禧太后却上谕,要求对“祖宗之法”——《大清律例》进行“增改”[1]。短短几年,顽固守旧派对待改革维新的态度迥异,表面看来,似乎是有些突然,但详加研究,其实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

鸦片战争前夕,“随着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生产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商业活动已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2]。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海禁大开,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破坏了中国长期的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也随之获得长足发展。据统计,“1895年民族资本总额为二千四百二十一万四千元,到1911年增加到一亿三千二百余万元,增加了三倍多”[3]。正如所说,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4]。

庚子赔款,其庞大的数额给国库已空虚的清政府带来了严重经济危机,这迫使清政府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转向了农工商并举,相应地要求在经济法律制度上作出调整,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需要。以商部的设立为标志,清末重商主义政策开始全面实施。随着晚清经济政策的改变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统治阶级也逐渐意识到制定有关经济法规的重要性。1902年3月,清廷的上谕称:“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5],从而谕令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并令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等督抚大员“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数员来京,听侯简派,开馆编纂”[6]。

查看全文

清末法律修订原因分析论文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要求改革维新的被以慈禧太后的顽固统治血腥镇压了,当时的顽固守旧派是站在“仇视一切改革的立场”。不足四年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慈禧太后却上谕,要求对“祖宗之法”——《大清律例》进行“增改”[1]。短短几年,顽固守旧派对待改革维新的态度迥异,表面看来,似乎是有些突然,但详加研究,其实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

鸦片战争前夕,“随着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生产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商业活动已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2]。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海禁大开,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破坏了中国长期的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也随之获得长足发展。据统计,“1895年民族资本总额为二千四百二十一万四千元,到1911年增加到一亿三千二百余万元,增加了三倍多”[3]。正如所说,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4]。

庚子赔款,其庞大的数额给国库已空虚的清政府带来了严重经济危机,这迫使清政府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转向了农工商并举,相应地要求在经济法律制度上作出调整,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需要。以商部的设立为标志,清末重商主义政策开始全面实施。随着晚清经济政策的改变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统治阶级也逐渐意识到制定有关经济法规的重要性。1902年3月,清廷的上谕称:“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5],从而谕令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并令袁世凯、刘坤一、张之洞等督抚大员“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数员来京,听侯简派,开馆编纂”[6]。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深,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定,外国列强对我国矿山、铁路垂涎三尺,屡屡索要和侵夺。清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认为,“(列强)知我于此等事务,尚无定章,外国情势,未能尽悉,乘机愚我,攘我利权”,欲筹挽救办法,只有“访聘著名律师,采取各国办法,秉公妥订矿路划一章程”,以使“华洋商人一律均沾”[7]。

查看全文

浅议证券公司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摘要:原五洲证券风险是迄今河南省内发生的唯一一例证券公司风险事件,最终得到了有效化解。本文立足于法律层面,对因原有的证券类法律法规的缺失与不足,对风险的防范控制力不强,修订后的《证券法》、《公司法》、《刑法》修正案加强了对此类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做一相关思考。

关键词:证券公司;风险防范;公司治理;高管违规;监管不足

一、引言

原五洲证券风险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逐步积累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因相关证券类法律法规的缺失与不足,导致法律的事先制约不足,从而使得违规者的可得利益与违法成本严重失衡,监管者因自身权限不足对屡禁不止的违法违规行为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以及对投资者保护的乏力,是其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一是原先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证券业从业高管人员进行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不足,约束力不强,使其风险和收益极不对等,造成违规成本极其低廉。二是在处置过程中,对于仍在进行的违规行为,当时的监管机构无有力的监管手段予以惩处和遏制。除对涉嫌违法违规人员向有关部门申请采取限制出境措施外,并未有其他司法、行政处罚措施。从而暴露出证券管理方面存在的法律、法规漏洞,对处置类似风险不利。三是在调查违规问题时,虽然取得了主要证据,但由于没有强制取证权或调查工作超出了监管范围,无法查证其全部违法事实,从而也暴露出制度和监管手段方面存在的缺陷。

二、之后修订的《证券法》、《公司法》和《刑法》进一步健全了证券法律制度

1、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的法律规定,加强内部监督力量的制衡,细化违规经营行为,防范经营风险一方面,修订后的《公司法》为消除董事长滥用权力的根源,避免在董事会形成“一言堂”局面,重新定位了董事长的角色与作用。一是削弱董事长的决策权。规定在公司内部宏观的决策权归股东会所有,微观的决策权归董事长所有。二是取消董事长是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规定。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三是免除董事长在董事会闭会期间代表董事会行使决策权的权利。另一方面,修订后的《公司法》为加强公司内部力量相互制衡,加强制约与监督,进一步增强了监事会职权和增设独立董事制度。首先,新增了监事会的罢免建议权、召集主持股东会议权、提案权、诉讼权和调查权。其次,优化监事会结构。规定监事会中职工代表所占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的下限,具体比例则由公司章程规定。保证了来自重要利益相关者———职工的监督。再次,增加监事的质询建议权和提议权。规定监事可以对董事会决议事项提出质询或建议,可以提议召开临时监事会。四是完善独立董事制度。2、加大对股东虚假出资、高管人员违规的惩处力度,防范道德风险一是针对股东虚假出资,修订后的《证券法》第151条明确规定,证券监管机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责令其转让所持证券公司的股权。在此之前,还可以限制其股东权利。修订后的《公司法》第20条确立了股东责任追究和揭开公司面纱机制。当其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时,可以刺破“公司的面纱”,由该股东对公司的全部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此规定为防范股东滥用公司制度,逃避赔偿责任,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安排。二是修订后的《公司法》强化了对公司管理层的责任机制,一方面,通过第11条拓展了公司章程约束管理层的范围,还通过第149条构建了管理层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执行公司职务,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民事赔偿责任机制。三是修订后的《证券法》首先对证券公司高管增设了积极任职资格,同时第131条还规定,证券公司高管未能勤勉尽责致使证券公司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或重大风险的,证券监管机构可撤销其任职资格。同时,增加了多个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大幅提高了罚款金额的比例或数额,增加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罚以及即使没有违法所得的,也将按照数额处罚。四是《刑法》修正案将实践中欠缺追究刑事责任依据的某些证券违法行为犯罪化,扩大刑法对资本市场的适用范围和调整空间,并提高量刑幅度,增强惩罚强度。增设了“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违背受托义务,侵占、挪用客户财产的背信行为;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违规运用资金的行为”这些新的罪名;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提高了法定刑;修改了将违法所得作为确定罚金数额标准的做法,使之与修订后的《证券法》关于罚款的规定相衔接,从而对无违法所得的案件,也能对当事人处以罚金刑,剥夺其一定时期内再犯的经济能力。3、扩大监管权限,加强行政监管,进一步减弱监管不足带来的风险修订后的《证券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权限,防范因监管手段不足而带来的风险。一是增设了证券公司的设立标准。第124条规定,证券公司主要股东要具有持续盈利能力,信誉良好,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二亿元。二是强化了证券机构高管人员的监管。不仅规定了证券公司设立时主要股东的资格要求,持股百分之五以上股东资格的审核要求和高管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还规定证券监管机构可以要求证券公司股东在指定期限内提供信息、资料。三是证券公司财务风险指标不符合监管规定,证券监管机构有权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限制证券公司分配红利,向高管支付报酬、提供福利,责令更换董事、监事、高管人员或者限制其权利;甚至撤销有关业务许可。四是明确赋予证券监管机构一定的准司法权。即第180条、230条、233条规定的现场检查权、进入涉嫌违法行为发生场所调查取证权、询问权、查阅复制权、相应资料封存权、限制证券买卖权等。这些准司法权强化了执法权威和配置效率,加大检查和惩处力度。五是赋予证券监管机构对证券公司采取风险处置措施的职权。证券公司严重违法违规经营或风险巨大,在整改和强制措施无效的情况下,证券监管机构可将该证券公司纳入风险处置程序,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责令其停业整顿、指定其他机构托管、接管或撤销等监管措施。4、增强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减弱各类风险的冲击修订后的《证券法》从多个层次和角度增强保护投资者权益,明确了对投资者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制度,创设了股东派生诉讼权,在加强对证券公司的监管方面都体现了对投资者保护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强化了维护客户资产安全。修订后的《证券法》将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上升至法律层面,要求证券公司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应当存放在商业银行,以每个客户的名义单独立户管理。并明确规定证券公司对投资者账户中的证券和资金负有保管义务,要求证券公司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证客户资产安全,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以任何形式挪用。证券公司破产或清算时,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和证券不属于破产财产或清算财产。非因客户本身的债务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不得查封、冻结、扣划或者强制执行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和证券。此为保障客户资产安全确立了有力的法律基础。二是增设规定由国家设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由证券公司缴纳的资金及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组成,其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查看全文

药品管理法价值研究论文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共分十章,一百零六条,约合一万二千字,修改补充达近百处之多,体例内容扩充近一倍。在此我们试图通过对《药品管理法》内在价值的探索,对修改过程的简要回溯,从宏观层面上对《药品管理法》的立法理念和技术加以审视,提出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药品管理法》的内在价值

随着二十一世纪人类相继告别刑法时代和民法时代,以及行政法时代的到来,福利国家给付行政的兴起,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层次也日渐提高,药品作为一种可以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具有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特殊商品,作为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可以防病治病;疏于管理,就可能危及公民的健康权益。药品质量问题中间更是存在信息的高度不对称,离开了精密的化学和生物测试仪器,消费者纵使再有“一双慧眼”,也无法判别出药品的真伪优劣。在此情况下药品立法可以说势在必行,从全球化的视角,美国有《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FDCA),英国有《1968年药品法》(MedicinesAct),日本有《药事法》(1970年颁布),由立法机关制定药品基本法,业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药品管理法》,恰恰是这样一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医药发展的重要法律;也是旨在降低药品带来的健康风险,维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的设计精巧的制度安排。

二、《药品管理法》的演进历程

1978年,卫生部制定了《药政管理条例》,这是《药品管理法》的最早雏形。在《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单位关于加强药政管理禁止制售伪劣药品的报告》(国发1980(242)号文)中,提出“健全药事法制,……以1978年国务院批转的《药政管理条例》为基础,拟定‘药政法’”。从1980年开始,《药品管理法》的起草开始正式运作,其间易稿十余次,1984年9月20日六届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并规定于1985年7月1日实施。应该讲,这部法律的降生,本身就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十几年来,以《药品管理法》为核心,陆续制定颁布了大量药品法规规章,一个纵横交错、初具规模的中国药事法体系已初具雏形。消费者用药安全得到保障,医药事业也作为“朝阳产业”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景象。

而面对我国医药事业的飞速发展,面对全球药品法律趋同化的浪潮,1984年颁布的这部《药品管理法》也暴露出了一些缺点与不足,如法律责任规定的粗疏、面对新形势的滞后、与其他法律衔接的不协调等等。随着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成立,整个药品管理体制开始发生深刻变革,也使得《药品管理法》修改工作浮出水面。《药品管理法》修改过程中,大的改动就达十余次,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委员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经贸委、卫生部等机构部门密切协作,并广泛征集地方医药卫生系统的意见建议,听取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呼声与诉求,召开了由药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名学者参加的专家研讨会。2000年7月,经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过严格认真的三审程序,于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这部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

查看全文

单一法典化刑法立法模式分析

摘要:我国自1997年修订了刑法典系统以及之后的修订刑法,都延续了单一法典化形式,这种刑法立法模式在时展的大潮下,局限性逐渐凸显。要想使得刑事法律的功能得到完全的体现,在新时期就需要结合立法需求,选择规范形式,充分发挥规范性文件的优势。这需要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规范性文件的融合,以及不同法律文件之间的配合,形成具有完整刑事法体系的立法模式。

关键词:单一法典化;刑法立法;刑法修正案

我国刑法立法模式在建国之后不断发展,从单行刑法、附属刑法规范、形势政策、相关刑事制裁等组成的不规范、不系统的刑法体系,到1979年刑法典的诞生,意味着刑法正在朝着系统化、规范化的模式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变革,1997年我国系统性修订了刑法,废止单行刑法,重组刑事责任规范内容,最终实现我国刑法法典的系统性、规范性[1]。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刑法因立法原因出现的混乱状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局限。

一、单一法典化的局限性

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社会转型过程,各方面仍会出现变革,社会关系也处于变化发展当中,各种领域的犯罪问题向复杂化方向发展,这也给刑事法带来严峻的挑战。首先是各种社会领域出现的犯罪行为涉及面逛,类型多,需要刑法立法更加具体化、全面化。例如金融犯罪行为,可能关系到保险、外汇、证券等多方面,犯罪行为多种多样,危害性较大[2],一旦出现,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失也比较大。现行的金融方面的法律虽然一直在修订和补充,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再加上金融方面的刑事犯罪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就加深了刑事法修订的难度。目前我国对金融犯罪方面的刑事立法有了较大的突破,不过由于人们对刑事立法的了解不够全面,经常会受到较多的金融问题,司法机关每年处理的金融方面的案件也在逐年提升,这意味着金融案件在每个人的身边,被侵犯的可能性从来没有减少,同时也意味着金融方面刑事立法困难重重,更不用说我国不同社会领域的诸多问题了,皆会带来一些刑事犯罪行为,多种多样,层出不穷,需要立法保障。其次是科技的发展,高科技犯罪呈现多样化特点,这一类型的犯罪通过常规的法律很难有约束作用。最为常见的就是计算机犯罪,我国目前现行的刑法立法在计算机犯罪方面规定的只有两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包含多个方面,涉及到的领域也比较多,更多的计算机犯罪行为一时无法侦破。还有的计算机犯罪行为涉及多省、多国,更加增加了侦查、控制、预防、管制的难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刑法立法发展的不平衡,是单一法典化局限性一直难以攻克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有一些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较大的危害,只能采取特殊性、针对性的形式对策才能解决。比如“黑社会”问题,我国近些年“打黑除恶”力度加强,“黑社会”现象逐渐减少,但是仍然有一些“黑社会”在保护伞下活动,侦查难度大,刑法措施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单一法典化刑法立法模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需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弥补现行刑法立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原则性的修订立法,内容涵盖面更加广泛化、系统性、具体性。

二、刑法修订案与特别刑事立法的融合

查看全文

税收征管法与我国税法学论文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税收征管法从无到有,逐步趋于完善。1986年4月21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条例》,把分散在各个税种法规中有关税收征收管理的内容以及国务院、财政部、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先后制定的一些税收征管法规、规章等,进行了归纳、补充、完善,基本形成了比较系统和规范的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1992年9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1995年2月28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作出决定,对《税收征管法》的个别条款进行了修改。《税收征管法》作为税务机关进行税收征管的基本法律,统一了内外有别的征管体制,对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税收征管法》在执行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与不足,不能适应我国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和企业体制改革的要求。2001年4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对《税收征管法》进行了修订(以下简称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尽管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完善了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但我们认为仍很有必要探寻税收征管法律制度所蕴涵的法理意义,进而有助于促进税收法治和税法学的发展。本文欲作一次尝试,探讨新修订的《税收征管法》在我国税法学上的意义,以引起学界对税法理论和税收法治的关注。

一、体现了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1]

正如日本著名税法学家金子宏教授所言,税法学可称为以对税收法律关系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为目的的法学学科。[2]“法律关系”是大陆法系民法学的基本范畴,后逐渐移用到其他法律部门。与民事法律关系相比,税收法律关系相对显得要复杂一些。所谓税收法律关系,是指由税法确认和调整的,在国家税收活动中各方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税收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在于,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法律关系,而是一个以三方主体间的四重法律关系组成的两层结构:三方主体是指纳税主体、国家和征税机关;四重法律关系是指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国际税收分配法律关系、税收征纳法律关系和税收行政法律关系;其中后两种法律关系构成第一层,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法律关系;前两种法律关系构成第二层,是潜在的、深层次的,也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税收法律关系,最深刻地反映了税收法律关系的本质。[3]在此我们主要从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和税收征纳法律关系的角度来论证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问题。

在传统的法律体系中,人们常常把税法作为行政法的组成部分,故从“命令服从”的角度来认识税收法律关系,想当然地认为税收法律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法律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税收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4]和法治理论的发展,上述观点诚有修正的必要。我们认为,平等性是税收法律关系的本质属性,贯彻并体现在税收法律关系的各个层面。[5]在此,我们欲从税收的经济本质和法治理论两方面为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寻求依据。

税收的经济本质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考察同税收有密切关系的财政。税收是现代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国家也通常被称为“税收国家”。[6]财政或曰公共财政的存在依据在于弥补市场失效。市场失效决定了政府(国家)[7]和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必要性。[8]由于市场失效的存在,对于私人生活必须而市场机制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就必须由政府(国家)来提供,政府(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经济来源便是公共财政,而税收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确了税收和财政的密切关系后,我们再探讨税收的经济本质。在税收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关于税收本质的学说有公需说、利益说、保险费说、义务说、新利益说等。[9]目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税收本质作出比较合理解释的是新利益说。这一学说也可称为“税收价格论”,它将税收视为是人们享受政府(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而支付的价格费用。作为政府(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产品,它由社会成员私人消费和享受,政府(国家)由此而付出的费用也就必须由社会成员通过纳税来补偿。私人为了自身消费而支付费用的现象,正是典型的市场等价交换行为在公共财政活动中的反映,从而税收也就具有了公共产品“价格”的性质。[10]法律经济学也指出,“税收主要是用以支付的公用事业费。一种有效的税收应该是要求公用事业使用人支付其使用的机会成本的税收。”[11]这一经济分析的观点也证明了税收本质上的“价格”属性。“税收价格论”在揭示了税收的价格属性后,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税收价格仍然遵循“等价交换这一市场本性”,这一重大发现的必然逻辑结论是“税收征纳双方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平等关系”[12].这一对税收经济本质的认识反映到税法领域,就是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即首先表现为税收宪法性法律关系的平等性-政府(国家)与人民(纳税人)之间的平等;其次具体体现为税收征纳法律关系的平等性-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平等。

查看全文

罪刑法定对刑法适用范围研究

摘要:刑法的适用范围通常是指对个人以及群体犯罪行为的界定。通常刑法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其适用范围之内,是不允许做出其规定的任何犯罪行为。一旦在规定的时间以及空间范围之内,只要被界定为犯罪行为,就一定会受到刑法的制裁。虽然刑法的实施是及其残酷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各种犯罪行为还是屡见不鲜。而这主要的原因还是要归咎于大多数人对刑法适用范围不够了解,从而导致一些人们对刑法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因此为了加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本文仅对法定视角下刑法的适用范围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罪刑法定;刑法;适用范围;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是刑法最根本的价值目标,在价值选择方面,罪刑法定表现了形式的公平公正。对于刑法来说,其最终的价值目标是实现公平以及公正。罪刑法定原则是目前世界各地普遍认同的一项最重要以及使用范围最广的刑法基本原则。刑法的适用范围,往往是指刑法的适用对象,适用期限以及适用于什么地方。刑法的颁布关乎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以及国家人民的利益。刑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国家公民的安全,同时刑法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公平公正性,它能保证每个公民的利益。因此对一个国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刑法是国家制定的对各种犯罪行为进行明确规定并处罚的一种基本法律。刑法讲究公平公正以及法定原则。刑法依据的基本原则即为罪刑相适应。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是若在相关法律中并未明确规定的就不能称之为犯罪。明确性以及法定是罪刑法定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法定通常是指所有的罪刑必须有明文规定,对于没有明确规定的罪刑,不能仅凭自身意愿擅自判决。在法律面前,所有人必须严格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作为执法人员以及执法人员家属更不得执法犯法,也不得擅自利用职权轻贱法律。即使国家在违法犯罪以及法律执行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关制定,但是其中并没有对刑法的适用范围进行明确规定,这就导致了相关人员在刑事案件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二)研究意义。很多学者、法官以及法律爱好者都知道刑法的适用范围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但是所有的刑法立法都是刑法建立者自身经过长期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并通过对这些经验进行探究并分析而制定出的一系列规则。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人口分布比较广泛,同时各个地方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然而犯罪行为又是多种多样的,同时每一种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执法者本身来说并不可能一人了解所有的犯罪行为。而对刑法适用范围的研究,有利于在执法过程中减少一些不必要问题的发生,从而使执法过程顺利的进行。

二、刑法的时间适用范围

查看全文

规范劳务派遣行动实施方案

根据《县规范劳务派遣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为了做好新修订劳动合同发颁布后的贯彻实施工作,严格规范劳务派遣,现将专项行动任务分解如下:

一、全面摸底调查。

走访县工商局,了解我县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工商注册情况,并对劳务派遣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准确掌握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基本情况和被派遣劳动者有关情况(具体摸底调查内容见附表)。

二、广泛开展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的意义和内容,重点宣传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劳务派遣用工岗位适用范围、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内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管理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认真组织培训。

查看全文

中国夫妻财产制度特点论文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两次颁布了婚姻法,为确立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的社会主义新型夫妻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对于夫妻财产关系却涉及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完善婚姻法和夫妻财产制度势在必行。本文借助2001年4月28日婚姻法的修改,通过分析本次婚姻法修改对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并同时研究修改后婚姻法存在的不足之处,从我国国情和国际趋同性出发,为今后进一步修改、制订婚姻家庭法提供相关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夫妻财产制;立法比较;财产制缺陷;财产制完善

争论激烈,万众瞩目的婚姻法修正案终于在2001年4月颁布施行。现在冷静审视一下这部最新的婚姻法,最引人注目的除了总则篇的些规定外,就是关于夫妻财产制度的规定。这些规定弥补了原先立法上的漏洞,丰富了我国的夫妻财产制度,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对调整夫妻财产关系,促进婚姻家庭稳定,实现男女平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新的婚姻法在夫妻财产制度上依旧存在规定过于抽象、宽泛的老问题,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时代特征体现的不够明显,对目前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涉及较少,所以仍有研究之必要。本文拟就我国夫妻财产制度做出评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夫妻财产制度概述

夫妻财产制是夫妻财产所有权的一般法律表现形式。夫妻财产制又称婚姻财产制,是指规定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从广义角度理解,它是“包括各种夫妻财产制的设立、变更与废止,夫妻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家庭生活费用的负担,夫妻债务的清偿、婚姻终止时夫妻财产的清算和分割等问题的法律制度”。从狭义角度理解,它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有关夫妻财产所有权的制度”。

夫妻财产制度的种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以夫妻财产制的产生原因可分为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以适用情况可分为普通财产制和非常财产制;以夫妻财产制的内容来说,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统一财产制、联合财产制、分别财产制、共同财产制和剩余共同财产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