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信仰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20:21: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律信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律信仰的培养综述
依法论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治国方略和价值选择。像任何一个国家步入法治化一样,中国政府要步入法治化轨道,要建成法治国家,应具备以下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如果说前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那么就是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那么要建成法治社会和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种空想。本文试就法律信仰的培养,推进法的精神形成的问题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培养法律信仰的原因分析
1.从历史角度看,培养法律信仰具有应然性和重要性。
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随后经历了西方的各种宏扬法的正义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其定形,如十二世纪中叶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罗马法基本精神的运动。应该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不管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学家们,还是西方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家和启蒙思想家,都是致力于培养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重视“信仰”的权威。然而,培养对法律的信仰有何重要性呢?对此,笔者将结合历史作如下的阐述:
第一,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思维敏捷的法学家把法律提到伦理性的高度加以赞扬,认为“法律是善和衡平的艺术”;同时,他们十分重视从社会文化伦理角度解读法的精神本质,将其看成是深藏在实定法之后的最高价值主体,从而确立法律的至高天上的地位,并有利地保护了当时城邦自由民从事商品经济的活动。不容置疑,法学家们对法律的崇高追求并达到适应当时经济状况的需要,很大程度激发了当时城邦人民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对法律的信仰之理念。而这种信仰的产生,无疑促成了当时城邦社会法治精神的形成,加快了罗马城邦国家告别原始共同体的人治模式,进入依法而治的法治化的历史进程之中。
第二。在西方的罗马法复兴运动到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所发起的许多运动中,以各种形式来(绝大多数是以法律的形式)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反对和废除封建等级和特权观念等等,这一切无疑为后来的资产阶级的法治国理论奠定了基础。即使是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发起的以“信仰得救”信条的宗教改革运动,培育和传播了马克斯。韦伯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新教伦理精神,这一精神高扬了“信仰”的权威和价值,因而这一信仰理念,又使广大宗教徒从等级森严的教会制度的统治中解脱出来,而自愿在当时已成为社会权威的象征-法律的支配下,即在信仰法律的观念的支配下积极投身于政治经济活动,这促成了西方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从而进一步为近现代的资本主义法治战略的实施和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法律信仰培养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为何要培养法律信仰的原因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其有应然性和重要性,以及其是法治本身的需要;还认为,法律信仰的培养所面临的障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旧的法律观念的影响、立法的膨胀、司法体制弊端的存在、法律效益的低下以及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存在等因素的结合,因此,要将法治精神的建设同市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消融国家优位的理念,树立起社会优位的理念,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守法观念。
〖关键词〗法律信仰信仰培养法治法治精神
依法论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治国方略和价值选择。像任何一个国家步入法治化一样,中国政府要步入法治化轨道,要建成法治国家,应具备以下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如果说前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那么就是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那么要建成法治社会和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种空想。本文试就法律信仰的培养,推进法的精神形成的问题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培养法律信仰的原因分析
1.从历史角度看,培养法律信仰具有应然性和重要性。
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随后经历了西方的各种宏扬法的正义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其定形,如十二世纪中叶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罗马法基本精神的运动。应该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不管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学家们,还是西方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家和启蒙思想家,都是致力于培养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重视“信仰”的权威。然而,培养对法律的信仰有何重要性呢?对此,笔者将结合历史作如下的阐述:
法律信仰的培养论文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为何要培养法律信仰的原因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其有应然性和重要性,以及其是法治本身的需要;还认为,法律信仰的培养所面临的障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旧的法律观念的影响、立法的膨胀、司法体制弊端的存在、法律效益的低下以及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存在等因素的结合,因此,要将法治精神的建设同市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消融国家优位的理念,树立起社会优位的理念,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守法观念。
〖关键词〗法律信仰信仰培养法治法治精神
依法论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治国方略和价值选择。像任何一个国家步入法治化一样,中国政府要步入法治化轨道,要建成法治国家,应具备以下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如果说前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那么就是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那么要建成法治社会和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种空想。本文试就法律信仰的培养,推进法的精神形成的问题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培养法律信仰的原因分析
1.从历史角度看,培养法律信仰具有应然性和重要性。
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随后经历了西方的各种宏扬法的正义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其定形,如十二世纪中叶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罗马法基本精神的运动。应该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不管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学家们,还是西方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家和启蒙思想家,都是致力于培养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重视“信仰”的权威。然而,培养对法律的信仰有何重要性呢?对此,笔者将结合历史作如下的阐述:
现代法治与法律信仰论文
论文关键词:法律信仰现代法治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法律信仰与现代法治的关系,并就如何培养国人的法律信仰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法治国家的建设有所助益。
一、法律信仰与法治的关系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国家或民族步入法治状态均须创设两个互相关联的条件,首先是要设计一套尽可能完善的安排和制度,这是实现法治的最基本条件。第二是作为法治“软件”系统的法律信仰,由于它深刻地反映了法治的内在意蕴、精神气质与性格,因而构成了法治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
作为公民法律素质之核心的公民法律信仰乃法治之精神内核所在。社会成员对法治的普遍认同、信仰,是法治得以实现的社会思想基础。只有在公民的法律意识中注人法治的理念,使之上升为法律信仰,才能为法治提供坚实可靠的社会精神支撑。一种没有信仰支持的法治,只有法治的外表而没有法治的灵魂。如果一个国家要走向法治化,那么只有培养和唤起人们对法律的献身与热忱,并把法律当作信仰的对象,惟其如此,法治才能得到人们内心道德信念的支撑,从而最终实现整个国家的法治化。故而,没有对法律的信仰,就无法实现法治。
二、西方法治的发展
中职法律教学法治信仰研究
摘要:中职法律教学对于学校教学内容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法治课是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法治课的施行有助于学生良好法治信仰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构建和谐社会。因此本文就当前中职法律教学中法治信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中职法律教学中法治信仰的渗透路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法律教学;法治;信仰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亦是如此,法律就像是一个国家的规矩,它规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公民只有知法守法才可以构建和谐安乐的社会环境,而想要公民遵守法律法规就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明白法律。因此在教育中施行法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渗透法律信仰是法治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法治信仰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守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中职学生,同时也为我国的依法治国国策提供了保障。
一、中职法律教育现状分析
(一)中职学校的现状。学校作为传授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当下一些中职学校,还远远没有意识到法律教学的重要性,忽视了法律教学课程,过于重视专业课而缩短法律课程的时间,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并没有开设法律课程,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中职学校的法律教学过于落后,学生的法治信仰也无法渗透。(二)中职教师的现状。一些中职学校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尤其是在法律教学方面的教师,其教学水平更应该提高。当下的教师往往还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照本宣科,不能灵活的调动课堂气氛,课堂枯燥乏味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一些教师本身就不注重法律教学,从而来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更无从谈起了,教师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三)中职学生的现状。一些中职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法律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法律课程太过于枯燥乏味,所以经常选择逃课或者在课堂上聊天、玩游戏、刷微博等等,这些现象在一些中职学校比比皆是,长此以往,使得学生的法律素养甚至于综合素质全面下降,可能会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甚至可能会酿成大错。
二、中职法律教学中法治信仰的渗透路径
法律信仰问题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
法律信仰是什么?通常认为,它是指基于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的守法的升华。法律信仰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对于强调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来说,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更无可置疑。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详细的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治、法律信仰缺失
一、法律信仰的重要性
法律信仰是什么?通常认为,它是指基于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的守法的升华。法律信仰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对于强调依法治国的现代社会来说,法律信仰的重要性更无可置疑。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详细的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假如说,你作为一名游客,慕名来到白马寺,从外表看起来,这座寺庙却找不到任何供你顶礼膜拜的神佛。此刻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现在也正面临着这种尴尬和困境,一方面大量的法律被批发出来,法律体系日益完备,法律殿堂日益恢弘,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对法律神圣性的信仰缺失的问题。
领导干部法律信仰培育路径探析
摘要: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同时依然存在一些严峻的问题。成绩不容否定,不足不能掩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领导干部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甚至是法律专业毕业、从事法律工作的领导干部以身试法,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严重的伤害,败坏党和政府的声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盼,让自己失去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机会?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在于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对法律的起码信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法律的尊严、严肃性和权威性,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先信仰法律,继而带动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因此,培育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拟从法律信仰的含义、培育领导干部法律信仰的重要性和路径做一些探析。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律信仰;培育
同志曾说:“党的路线方针确立之后,领导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1]领导干部在我国各项事业中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情况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各项事业的进展。当前,我国正在全力以赴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缺失,不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培育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这项工作放在重要的地位上,并且把它做好。
一、法律信仰的含义
经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2]因此,法律信仰的含义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心上相信和尊敬法律,二是行动上要以法律为准绳,做到遵纪守法。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学法,懂法,是内心上相信和尊重法律,拥有法律知识的表现;用法,守法,是行为上以法律为准绳,遵纪守法的表现。通俗地讲,法律信仰是指对法律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培育领导干部法律信仰的重要性
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一、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表现
1.法律知识薄弱是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前提
法律知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知识主要是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获取,法律基础课程知识面较窄,理论层次较浅,课时安排较少,学生不可能全面了解我国法律的基础知识,不可能深刻理解和把握法律理论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重专业课程、轻公共基础课程,普遍重学分、轻实效,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多数学生对法律知识都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对法律知识的应用。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上升,大多数都是因为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大学生的犯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给法治中国与和谐社会建设带来极大的危害。
2.法律意识模糊造成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缺失
在中国,要树立法制观念必须树立法治主义的法律观念,排除和抛弃法律工具主义观念。很多大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法治的内涵和真谛,缺乏对法的自由、平等、公正、诚信等价值的理解和向往,由此,他们认为法治就是公民必须守法,因为法是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倘若不遵守,就要受到法律制裁。法律仅仅被看着是一套强制性的、以暴力机器做监督后盾的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把法治当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简单的工具。大学生对法治的肤浅和模糊认识,往往使他们只是看到法律的消极方面,而忽视法律是人们获取正义需求的最佳途径。同时,由于法律工具论的影响,法律界几乎被贴上了政治的标签,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自己不犯法,就与法律无关,甚至有些学生对法的态度极端功利,大大消减了对法的信仰度。
3.法律无用论是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一个特征
法律信仰阻却之分析研究论文
2001年12月3日,李鹏在全国法制宜传日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做到依法治国,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必须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当然,在理论界,特别是法学界所期望的更高:要树立法律的”权威“,让法律成为国人的”圣经“,让国人信仰法律。诚然,经过20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普法运动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国民的整体法治意识已经大为提高。但至今一现象还是存在,那就国民对法律仍缺少神圣的信仰。这是偶然吗?不,我认为它有中国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中国人从来没有宗教。
自古以来,中国的智识阶级就一直是无神论者。在中国,宗教在虔诚和玩笑之间并无甚鲜明的界线。中国人的宗教经得起亵渎,不神圣:可以把泼妇比作玉皇大帝;麻姑、八仙之一则是寿宴上的常客。中国人的宗教不执着:如持斋的人常常留恋着肉。正所谓“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更好的发明是吃“花素”制度:吃素只限于初一、十五或菩萨的生辰之类。中国人的宗教很功利:一个从不信教的人会在婚后去求“送子观音”;开店后会供上“财神爷”。这也就不奇怪在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各路神仙了。
然而,法律是有宗教性的。脱胎于宗教的法律的血液里必然活跃着宗教的因子。宗教给与法律以其精神、方向和法律获得尊重所必需的神圣性,法律的宗教性是法律被信仰的基础。信仰共产主义的国家从来都是否认宗教的,自然也不会承认法律的宗教性,他们只看到法律的阶级性和工具性,“对于前苏联人民来说,上帝是不存在的,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就是列宁”。在中国,仅仅是出于“统一战线”政策的需要,为了团结尽可能对多的教民,对宗教抱着“不提倡也不反对”的观望态度。信仰在中国是稀缺物。
对宗教的态度尚且如此,那又何敢期待国人对法律会有什么样的坚定信仰。
中国是一个务实、功利的国度。即使我们移植了西方的法律,也只是复制了法律的形式,而未能将法的精神内部化,没有赋予它宗教内涵,法律还没有成为内在信仰,仅仅是一部外部规则。在中国,法有“有用”和“无用”之分,如经济法、民商法就叫热门,而法理、法史则为冷门。这是法的信仰缺失的直接恶果。正如黑格尔所说:‘它们不是法律,而是压制法律的工具“。
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探究
摘要:文章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提升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法治素养、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三个方面提出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
强调,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高校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法律信仰会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要把握规律性、体现科学性、富于创造性,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点,从“知法”、“信法”、“用法”三个层面积极开展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充分发挥其普及法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知法、懂法是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的前提。因此如何利用课程建设来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课程,因此,必须加大这门课程的改革力度,实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课程实现从法律知识教育向法律信仰教育的转变。教学方法上要从“新”字上下功夫,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设置要新在“讨论主题”和“讨论方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讨论主题必须涵盖新的现实问题,并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答这些新问题。讨论方式上教师要用“互联网+”思维设定讨论方式。例如,讨论的方式可以“课下网络讨论总结+课上讨论结果展示、点评”的方式进行。课下网络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可以在网络课平台上进行也可以在教师建立的课堂微信群中进行,组长负责总结讨论结果。课上讨论结果展示环节为各组组长利用PPT在课堂上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相应的点评。践教学中的教学方案设计要重在解决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上,构建“认知•体验•践行”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例如,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知行不统一的现象,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设计教学方案时要针对这种现象设计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方案的必须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进行设计。以促进学生“知行统一”为指导思想,构建“认知•体验•践行”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法律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价值,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核心要义,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设置上除了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一门必修课外,还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的法治教育通识选修课程,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合理设置,把法律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知法还要在读书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可开展“专题参与式读书”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法律相关书籍,每学期选一个读书主题,为同学推荐书目,学生撰写体会,并在班级微信群、QQ群分享,从而提升广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提升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法治素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引领作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伦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