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思索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19:17: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律思索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律思索

有关过劳死的法律思索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迁。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也在加快,生存压力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过劳死的现象在中国频繁发生,但是我国并没有“过劳死”的概念,立法对劳动者过劳死的保护还是处于一片空白阶段。立法将对“过劳死”如何规制,引发了学者的浓厚兴趣,是纳入职业病,抑或纳入工伤范畴,本文将结合国外的相关立法及研究成果,对此加以深究,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立法保护模式。

关键词:过劳死;职业病;工伤;法律界定

Thelegalponderonover-workingdeath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phenomenonofover-workingdeathappearsrepeatedly.ButinChinathereisnothavetheconceptofover-workingdeath.Therealsohasnolegislationonthisphenomenon.Speciallysafeguardsworker''''srestpowerthroughthelegalregimetobeurgent.ScholarsinChinaunifytherealityinabundance,givingmanycommentsandthesuggestion.Thepaperwillcombinetherelevantlegislationandforeignresearchresults,whichshenjiube,tofindasuitabletoChina''''snationalconditionslegislationtoprotectmode.

Keywords:Over-workingdeath;Workrelatedinjuries;Vocationindustrialdisease;Legaldefinition

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和幸福生活的基本手段。因此,千百年来,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世人所传颂和景仰。但是,当我们沉醉于对劳动的尊重和赞扬之时,当我们面对社会生存的压力时,却往往忽视了辛勤劳作的根本目的。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经济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劳动者承担超负荷、超强度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做法对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损害非常严重,劳动者因过度劳累而在工作岗位上意外死亡的事件屡有发生,“过劳死”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现象。

查看全文

诠释财政违法责任与法律后果思索

摘要:本文评析了新出台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在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与法律后果方面的规定,通过与《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的比较,指出新《条例》在责任方式的分类、法律后果方面的科学的调整,同时也分析了《条例》存在的忽视第三人利益的问题。

关键词:财政违法行为;责任;法律后果

Abstract:Thisarticlehasevaluatednewreleasing"FinancialIllegalactivityPunishmentPunishmentRule"inthefinancialillegalactivityresponsibilityandthelegalconsequencesaspectstipulation,throughwith"theStateCouncilaboutViolatesFinancialLawsandregulationsPunishmentTemporaryprovisions"thecomparison,pointedoutthatnew"Rule"inresponsibilitywayclassification,legalconsequencesaspectscienceadjustment,simultaneouslyhasalsoanalyzedtheneglectthirdpersonofbenefitquestionwhich"Rule"exists.

keyword:Financialillegalactivity;Responsibility;Legalconsequences

一、引言

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已于2004年11月公布,并即将于2005年2月1日开始施行,1987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将同时废止。《条例》对《暂行规定》在财政违法行为的范围、内容、执法机关、审查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较大调整。而作为对行政处罚、行政处分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条例》与《暂行规定》的核心即在于对作出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与违法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规范。本文将集中分析、比较《条例》与《暂行规定》对于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与法律后果的规定,讨论其思路与依据,并指出《条例》存在的一些问题。

查看全文

期货法律制度与立法思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设定期货公司与客户、期货交易所在交易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民事责任承担。司法解释实施以后,有不少法律界、期货业内人士,对交易主体和交易所应在哪些环节、承担什么样的民事责任,以及确立这些责任的法律依据和标准;期货交易所规则在审理期货纠纷案件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尚存在不同认识。有必要在此进一步阐述,以期统一认识,更好地贯彻执行期货司法解释。

一、处理期货纠纷案件的法律依据

制定期货司法解释过程中,关于法律依据的适用前后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按照以前制定司法解释的规律,除了适用全国人大正式颁布施行的法律之外,还应适用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同时我们在适用的时候还要考虑到适用国家政府的政策性规章、文件等。而且从长期的经济审判实践和进入21世纪以来的民商事审判实践来看,所产生的法制效果是好的。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今后更多的要考虑到法律和行政法则的结合适用,当然包括经济法规的适用。规章、政策等退而居其次,只是司法审判活动的参考,不能成为直接引用的法律依据。按照国际经济大环境的要求,实际上更应当注重与国际接轨的行业规则、惯例的参照适用问题,特别是象期货交易这种专业性极强的金融衍生行业活动,更应当体现其国际化标准。虽然中国的期货行业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其国际化程度也仍然是比较高的,其交易规则、结算方式等全面国际化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故而司法解释从征求意见到修改,一直到最终颁布施行,越来越强调交易规则和交易惯例的重要性。

(一)关于适用的民法依据

经过近几年来修订司法解释,对行业行为的理解不断加深,使得我们将整个交易活动纳入民事活动范畴,主要是因为九十年代期货市场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过大,也才导致国家政府机关对期货市场监管的严厉和加强。从国外成功管理期货市场的经验来看,加强行业监管、加强诚信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一切行为都要纳入法制化的框架之内,通常情况下要通过法律、法规、规章特别是各项交易规则的健全来规范期货交易活动。从目前国家没有制订期货法的现状考察,期货市场民事活动的规范主要依靠民法通则、合同法、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调节和制约。正确贯彻执行上述法律、法规,肯定有利于期货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主要由于这些法律、法规对民事活动的处理原则、民事责任划分还不够面面俱到,并没有普遍涉及到各个交易市场的具体交易环节,象证券市场虽然有证券法予以规范,但是证券法的相关条款,规定过于笼统,是以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为主要的处理方式、方法,涉及到民事责任的划分问题,通常是笼统的几句话予以概述。特别是对于证券市场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侵权行为的界定是比较粗糙的,缺乏可操作性。在期货市场的调整过程中,立法建设仍然是一个欠缺,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条例能够对投资者从开户到办理实物交割完毕,整个交易流程中可能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所涉民事法律责任做出详细界定,期货司法解释的宗旨就在于填补法律、法规的空白。通过对法律的补充规定,通过审判实践中大量具体案例检验,上升为理性规则,并赋予其较高的法律效力,使得人民法院审理期货纠纷案件具有充分的可供执行的法律、司法解释依据。

在我们所涉及到的这几项法律、条例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民法通则是1986年制订于1987年实施的,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是施行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其突出的是保护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其顺序是有一定倾向性的,当该三者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来办理,这样的规则、条款在今天看来,就已经不能够适应经济大环境的要求,凡是保护国家利益或者保护国家财产的时候,应当由专门的法律加以规范、调整,按照一种对公的权利义务关系来对待。当国家某一部分利益投入到民事法律环节之中,参与正当的市场竞争活动时,国家及其机关应当有一种思想准备,也就是这部分权益既可能增加也有可能亏损,甚至全部赔掉。既然是参与市场竞争,就应当与其他民事主体居于同等法律地位,不能厚此薄彼。对于需要国家予以特殊保护的部分,必须事先界定清楚,或者用特殊手段加以保护,甚至不参与市场竞争。不能够在竞争过程中发现可能会吃亏,而通过临时性措施再加以保护,一旦出现类似情况,就会损害正常的经济秩序,市场环境也会受到破坏,反而不利于市场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

查看全文

我国物权法中法律制度思索

本文作者:杨玉凯工作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居住权制度在世界的许多国家的民法典中都有规定,在我国的物权法草案中第180条至191条中也规定了居住权制度,但新颁布的物权法中并未对此作出规定。笔者认为,我国物权法应当规定居住权制度。

一、居住权是一种用益物权

(一)居住权的法律特征。

居住权指居住权人对他人所有房屋及其附属设施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具有下列法律特征:1、居住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居住权是在他人所有的房屋及其附属设施上设立的他物权,在自己的房屋上不能设立居住权。居住权的设立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使房屋这种不动产能够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这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2、居住权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居住权的主体包括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在不同种类的居住权中主体范围是不同的。3、居住权的客体具有单一性。居住权的客体仅限于房屋及其附属设施,在其他的标的物上不得设立居住权。4、居住权取得方式具有多样性。我国居住权取得,一般基于法定、意定或合同等多种方式。5、居住权设立具有公示性。各国法律设立居住权,均规定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居住权登记,方能发生物权的效力。我国城市房地产法第五十三条规定:房屋租赁,出租人和承租人应当签订书面租赁合同,并向房产管理部门登记备案。我国物权法草案的181条第二款曾规定:“设立居住权,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居住权登记。”6、居住权的存续具有期限性。居住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是对所有人的所有权的一种限制,在居住权存在的情况下,所有权是不圆满的,如果居住权无期限,那么所有权就形同虚设,没有现实意义了。7、居住权既可有偿亦可无偿。我国物权法草案182条曾规定:“居住权人应当合理使用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居住权人应当承担住房及其附属设施的日常维护费用和物业管理费用,可以不支付住房使用费用,不承担重大维修费用,但遗嘱、遗赠另有表示或者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由此可见,居住权既可有偿亦可无偿。

(二)居住权产生的依据。

查看全文

侵权行为和法律机制思索

植物新品种权(以下简称品种权),是品种权所有人(以下简称品种权人)对其授权品种享有的排他的独占权;在国内、外都属于一种新的知识产权。对品种权保护的现状是,在理论上研究不透、司法实践经验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和司法保护不力。我国虽然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和(林业部分)(以下分别简称《农业部分》、《林业部分》)、《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侵权案件处理规定》(以下简称《处理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植物新品种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审理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了侵犯品种权行为的种类及其法律责任,但规定的不全面、对品种权保护力度仍然不足。所以,有必要对侵犯品种权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进行深入探讨。

一、侵犯品种权行为的概念。

侵犯品种权,是指品种权人享有的受我国法律保护的有效的品种权遭到某种违法行为的侵害。侵犯品种权的行为,是指未经品种权人许可,生产或者销售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或者将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假冒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行为。

生产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是指使用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繁殖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或者使用授权品种的亲本通过杂交的方法配制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行为。如使用普通小麦授权品种金铎1号自交生产其种子,使用甘薯授权品种济薯18的根、茎、苗、芽无性繁殖济薯18的繁殖材料,使用玉米授权品种农大80的母本HT8与父本P131B杂交生产农大80的种子。

销售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是指转移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行为。

将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是指使用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作亲本与其他亲本杂交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的行为(如使用玉米授权品种黄C与玉米自交系A杂交生产玉米杂交种B的种子。又如将玉米授权品种黄C与含目标性状的玉米品种D杂交产生玉米植物群体N,再重复使用黄C作母本与从N中选择含有目标性状的植株作父本多次回交,获得含有黄C的性状和D的目标性状的“转性状”玉米品种H)。

查看全文

处分学生的原则和法律思索

本文作者:林增华工作单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造一个安宁、有秩的教学、管理环境。根据国家教育部5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6(教育部令第21号,下同),我院制定了5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违纪处分管理规定6,对违反上述2个规定有关条款的学生,学校根据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对违反学校纪律或达不到学校管理要求的学生进行强制性消极处理,即处分。给予适当的处分,对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是必要的。现对2006年学院处分的484人违纪学生情况作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违纪受处分学生的几种类型

对学生进行处分,是指学院根据5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6,结合本院制定的5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违纪处分管理规定6具体的处分办法,并根据这些管理办法,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给予校内惩戒的权利。它属于学校管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教育的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基于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管理的需要,依法赋予学校的法定职权。深入研究学生受处分的原因,采取强有力防范措施,促使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以达到依法治校,教书育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据统计2006年我院处分了484人,大致分为5种类型:¹考试作弊类154人,占31.8%;º旷课类258人,占53.4%(其中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学校教学活动作退学或取消学籍处理的43人,占9%);»打斗类29人,占6%;¼组织纪律散漫类25人,占5%;½男女混居类18人,占3.7%。第¹、º类属厌学型共412人,占处分人次的85.2%。总结研究学生受处分的原因,在受处分学生中,厌学型(作弊、旷课)占受处分学生的85.2%,学生平时对学习不感兴趣引发旷课,而旷课的结果与作弊有直接的联系,因厌学引起的处分比例如此高,应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深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厌学?怎样才能激发这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校必须拿出综合治理的有效办法。教学、学生管理、宣传部门要齐抓共管。

二、处分学生应坚持的原则

学校处分学生是法律赋予学校的一种职权,如果使用不当容易侵害学生的权利。如何维护受处分学生的合法权利,学校在行使处分权时应严格遵守5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6中对处分学生设置的法定条件、事前事后的约束机制,在实施处分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查看全文

当代农业保险法律建设的思索

本文作者:喻晓玲唐书麟工作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法律

农业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金融、保险)之一,从世界范围看,已经有将近100年的发展历史。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5年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我国的农业保险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就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办理,1959年随着国内保险业务的停办而停办。1982年,刚刚恢复机构和国内保险业务仅两年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就开始试办农业保险。据不完全统计,从1982年至1997年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累计为价值7000亿元的农业财产提供了风险保障,支付赔款47.7亿元,及时地为农林牧渔业生产中的灾害损失进行了经济补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正当我国经济和其它保险迅猛发展的同时,而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保险则由起步、发展、徘徊到急剧下降的态势则令人忧虑不安。笔者认为,国家如果没有新的办法和政策,农业保险将会逐步过渡到停办。加快农业保险法律建设势在必行。

农业保险的开展比一般的商业保险要晚。在远古时期,虽然人类在经营农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作法已包含有分散危险的原理,但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保险,始于18世纪初。本世纪以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一些私人商业性保险公司针对农业对保险的需求,开始试办农业保险,但都失败了。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农业保险作为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或宏观产业政策的一部分,要正常开展,也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农业保险起初只是商业性保险在农业领域里的尝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政府对农业保险认识的深化,通过立法,农业保险逐渐步入制度化阶段。例如,自本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西班牙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不得不从保护农民利益、保障农业发展的角度,以不同程度的政府行为方式,来支持和发展农业保险,从而使这项看似为一般财产保险的保险事业,由于其相关产业的基础特性而取得了政府特别支持的发展政策,也使农业保险的立法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而成为一项特别的法律制度。我国是正在转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同时,我国也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据民政部报告:大自然平均每年使我国6亿多亩农作物和2亿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在260亿元左右,仅1998年的特大洪灾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66亿元,其中,农业损失占了相当比重。由此可见,我国广大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得到改变。为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巩固农村改革成果,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对发展农业保险要求十分迫切。5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6于1995年6月30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于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而在此之前,我国开展农业保险所依据的规则,是1985年国务院颁布的5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6。该条例第五条规定:国家鼓励保险企业发展农村业务,为农民提供保险服务。保险企业应支持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集股设立农村互助保险合作化,其业务范围和管理办法另行制定。05保险法6颁布实施后,该条例废止。但时至今日,农业保险管理办法并未制订出来,而且5保险法6也依然没有对农业保险作出具体规范,只是在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0。此外,尽管17年来,中央重要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都再三提出政府要鼓励0、提倡0、支持0农业保险发展,而且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6第三十一条也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扶持对农业的保险事业的发展。0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保险公司向商业性保险公司的转轨,这些概念化的条文和口号已无法指导农业保险的运作和发展。事实证明,没有专业的法律法规,农业保险将无可避免地步入困境。诚然,为挽救我国农业保险长期徘徊不前甚至萎缩下滑的局面,多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实践与求索一直没有间断,早在1987年的中央5号文件指出:要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有条件的可试办合作保险。1996年9月,国务院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决定中又要求:在发展农村合作保险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成立国家和地方农业保险公司,主要为农村保险合作办理分保和再保险业务。近一两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关注农业保险,并自1996年起,国家已对保险公司的农险业务免征营业税。根据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一直在致力于探讨我国农业保险的新途径。但是,由于农险是一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影响农业保险的发展有多种因素,如产业政策不顺,经营体制不顺,自然灾害频发,保费低以及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等等。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来看,农业保险难以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第一,政策性农业保险被长期禁锢在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体制中。由于依据5保险法6规定,保险公司的主体机制是商业性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业保险的经营目的当然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农业保险服务农业、保护农业和保本经营的政策目标是与商业性保险公司的本能要求相悖的。因此,只亏无赚的农业保险,作为商业性保险公司少经营或不经营也在情理之中。从总体上讲,经营农业保险不可能盈利,所以我国的农业保险从整体上看也只能是政策性的,其经营目的,经营方式和管理规则均应与商业保险不同。但由于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这种性质没有明确作出规定,漠视了农业保险的特殊性。第二,农业保险在商业性保险公司内部因受其财政部管理商业性保险企业政策的制约,当年结余作为利税上缴,不能逐步积累农业风险基金。众所周知,农业5年一个周期,农业保险应当以此为据,在财务核算上实行跨年度综合平衡,当年结余不计利润,留作风险基金。滚存积累,以抵较大的灾害事故。此外,从保险条款费率的制定方面看,商业性财产保险多为无生命之物,可以实行全国统一条款费率,但农业保险不但标的种类繁多,情况复杂,而且受地理、气象、种物等制约,显现出多方面的差别,因此采取商业性公司制定条款、厘定费率及延用一般商业性承保和理赔标准及规程办法是行不通的。据我国农业保险的主要承保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统计,从1982年试办农业保险到期1997年的15年间,全国农业保险费累计收入44.6亿元,支付赔款47.7亿元,综合赔付率为107%,再加上20%的业务费用,其亏损率为23%,累计亏损达9亿多元。因此,保险界普遍认为农业保险是大办大赔,小办小赔,不办不赔。0第三,我国5保险法6规定,商业性保险公司不得借用政府行为开展业务,而理论研究和国内外实践则一致表明,农业保险业务带有明显的公益性,它是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农业保险若无一定的政府行为予以政策维护、立法保障、资金支持、措施指导就无法开展业务,并使这种执行政府行为目标的特殊保险得到持续、稳定地发展。第四,经营农业保险的组织单一。迄今为止,我国已有近30家中外保险公司,但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仍在坚持经营农险外,其他商业保险公司皆是谈虎色变0,根本不敢涉足这一禁区,这主要是由于农业保险作为商业性保险公司的一项辅助性经营业务,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与政府保护农业稳定发展的大目标关系不够紧密,尽管党中央、国务院一再要求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0,由于难以克服的亏损问题不得不使一些公司望而却步。作为具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保险仅靠一两家公司兼营,当然难以支撑。

总之,由于我国农业保险法律法规缺位,导致现实中法官0断案无法可依,而行政部门或新闻媒界给农业保险乱戴帽子或随便干预农业保险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从而造成了农业保险展业难、收费难、理赔难,业务开展波动较大,举步维艰。

农业保险由于危险难于测定,损失难于评估,赔偿处理麻烦,保险费收入往往入不敷出。因此,这种保险,在大多数国家中,有的直接由国家经营,有的则由国家提供补贴,而很少有全部由保险商经营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农业保险,虽作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重视农业保险立法。美国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但对农业发展也很重视,其农业保险因而也得以发展。美国于1938年通过了联邦5农作物保险法6,该法称目的在于通过健全的农作物保险体系,增强农业的经济稳定性,,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0。为了解决开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同其比较利益低的矛盾,该法规定了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规定了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资金投入和免税规定;规定了以农作物一切险为业务内容;规定了由政府主办,同时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参与运作形式。为此,美国政府依法组建了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依据此法,美国曾以全国为基础普遍执行农作物保险业务。但由于计划过于庞大,实施因难,因而于1947年加以修正,限制农作物的承保对象,并由全国性改为区域,逐步推广。该法在1980年再次修订后,农作物保险开始在50个州全面推行。美国政府为了解决农业保险参与率低,亏损严重等问题,于1994年制订了5克林顿农作物保险改革法6,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相关政策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建立了农作物巨灾保险制度,取消了灾害救济项目,以提高保障程度;实行了区域保险计划和非农作物保险救灾计划,以适应各种客户不同的需要。改革后的美国农业保险,农户的参与率由过去的33%提高到1995年的85%,提高了效率和效能,形成了目前这种政府举办、政府和商业性保险公司混合经营的模式。日本虽然也是一个工业很发达的国家,但它懂得应该如何维持现有的农业结构,使农业在国家经济平衡中占有特殊比重。因而,其农业保险也得到相应重视。日本5农业保险法6(第68号法)于1938年获得议会通过。1939年4月开始实施。日本的农业保险分为三级管理即地方、专区和国家级。其保险费实行政府补贴制,由三级政府通过超额赔款的对方对经营结果承担责任,国家平均补贴保险费达三分之二。农业保险制度已成为日本农业经济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拿大的农业保险也是较为成功和有效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经营有法可依。加拿大的5联邦农作物保险法6于1959年颁布,而其调查和论证则经历了24年,可见政府对此的重视。进入本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巴西、牙买加、斯里兰卡、毛里求斯等发展中国家也先后对农业保险立法,从而为这些国家农业保险的试验和开展创造了条件。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保险已进入了制度化阶段。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同其社会保障政策相联系,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保险则同其农业发展政策相联系,而这种性质和制度的特征是由农业保险法去确定的。

一个国家农业的发展与农业保险的开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农业保险的开展又得益于其法律、法规的完善。目前,从我国的国情来看,一方面,需要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律建设,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以对付日益增长的人口对资源的挑战和农业自然灾害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几十年来农业保险的实践和研究,已经为制订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创造了条件,而且,许多国家对农业保险的立法经验也可供我国参考借鉴。笔者以为,我国农业保险走出困境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1、要通过农业保险立法,明确农业保险由政府支持的政策性。世界各国农业保险的共性表明,凡是搞得好的无不得到政府的财力支持,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都是如此。我国的农业保险要想有所改进,应将农业险保费和其它险的保费分开核算,国家不但对农业险免收营业税,还应给予适当的财力支持和政策扶持,即在核算体制上理顺。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界定农业保险的业务范围、操作办法、机构建制、资金投入、保障水平和管理规则等与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建设相关的事宜。2、改革现行的农业保险在商业保险公司中经办的体制。依法设立专业化的国家农业保险公司,使之在经营体制上理顺。其性质是国家直接领导下,不以盈利为目的政策性保险机构,其基本职能是完成农业保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实施农灾的预防和救助;执行灾后损失的评估和理赔;组织和实施农险机构的经营和管理。如是,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有利于积累保险资金,有利于提高农险管理。3、有关主管部门应抓紧农业保险立法工作,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立起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从实际出发,逐步解决开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同其比较利益低的矛盾;规范、调整农业保险中国家、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制订中国农业保险的运作规则。首先,可以先拟定农业保险暂行条例,支持和规范农业保险的开展,维持其正常的运行,避免农业保险业务的大的波动,此外,要通过宣传农业保险法律制度,把农业保险与乱摊派严格区别开来。向农民讲清保险的道理,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和参加保险的自觉性,使其既认识到保险的好处,积极参加保险,又能遵纪守法,按保险的制度规定办事,积极支持并办好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查看全文

当代犯罪引渡法律建设的思索

本文作者:张伟工作单位:湘潭大学法学院

一、对我国的恐怖主义犯罪引渡立法的反思

引渡立法和实践都表明,要实现引导,需要事先有条约约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与所有的国家之间签订引渡条约,在不存在这种双边条约关系的情况下就无法向外国实行引渡。这种情况下,国家只能向数目有限的伙伴提供引渡合作,而且他们向外国提出的引渡请求也往往因不符合互惠原则而遭到拒绝。为了解决问题,不少国家都通过立法改变这一立场。我国也应该认识到可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灵活对待这一条约,或者授权相关机关可以灵活对待,比如授权国家主席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与任何外国达成协议,在互惠的基础上,依据引渡法向该外国移交逃犯;或者可以通过修订引渡法规的适用范围与限度,规定在无双边引渡条约关系情况下合作的可能性。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本国国民安全,另一方面也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

二、对中国的恐怖主义犯罪引渡程序反思

1、促成以相互承认逮捕令为基础的逃犯移交制度随着一些国家或者区域法律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的引渡制度的基础正在发生根本改变,引渡不再仅仅被认为是“国际礼让”和相互提供便利的法律程序,而更多地被理解为在法制方面相互信任并相互承认司法裁决的法律程序。因而,国家更加尊重合作伙伴发出的、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司法文件,即对逃犯的逮捕令,而这对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司法合作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选择。这对于中国的恐怖主义犯罪引渡法律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2、鼓励运用简易引渡程序简易引渡程序的适用前提是被请求引渡人同意自愿接受引渡,建议引渡程序不需要一般繁琐的审查程序,能够尽快该被引渡者移交给请求国。简易引渡程序的最大优势在于简便快速,节省司法资源,促进国际合作的进程。简易引渡程序由于前提是被请求引渡人同意自愿接受引渡,体现了对被请求引渡人意愿的尊重,也减少了被引渡人在被请求国受羁押的时间。一般来说,这种同意应当向负责对外国引渡请求进行司法审查的司法机关(法院)表达;如果不在司法审查阶段,也可向行政主管机关提出。我国可以与其他国家通过签订引渡协议,建立简易引渡模式,只要被请求引渡人同意自愿接受引渡,为了节约司法资源,避免繁琐的引渡程序,精简一般的审查程序,按照效率原则尽快将该被引渡人移交给请求国。

查看全文

新时期创业的法律保障思索

本文作者:刘妍工作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图书馆

一、大学生创业的法律保障现状及分析

培养大学生突破知识、经验、心态、资金等各种限制的能力是各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向,建立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法律制度保障却被忽略了。其实法律对大学生创业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创业过程中法律制度的保障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目前,很少有从法律风险及法律保障角度来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研究的。然而大学生创业无法离开法律而单独存在,因此,分析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其保障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生创业的法律风险1.创业组织设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企业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有企业、外资企业等。不同形式的组织和个体,其投资者承担的责任不一样。个人独资企业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合伙企业由合伙人共同订立合伙,共出资、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个体工商户是指从事个体工商业经营的经济形式公司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以法律为依据,有股东投资而设立的企业法人。大学生创业所能选择的形式包括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在选择创业组织形式时,大学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创业形式并了解不同组织形式及其存在的法律风险。到相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后,开始营业。2.创业组织运行创业组织运行中,大学生需要面对的法律风险非常复杂,牵涉合同、税收、产品质量、商标和专利侵权等以及组织内部治理问题。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签订合同,订立合同的时候可能产生法律风险的主要有:一是订立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二是订立合同的当事人主体资格是否合法。知识产权,又称智力成果权,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成果享有的权利,包括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各省、市相继出台了许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其中包括对大学生创业初期的税收减免等。但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期限一过就要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3.创业组织终止创业组织的终止主要是指创业组织主体资格的消灭。其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创业组织本身存在的法律风险;二是创业组织已终止而未及时办理注销登记导致冒用带来的风险。

(二)大学生创业的保障现状1.立法现状现阶段,扶持大学生创业制度的构建是大学生创业法律制度构建的重中之重,只有更多的扶持优惠政策,才能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发展。2003年,国家工商总局下发了《关于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从简化手续、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创业的大学生各种优惠。2005年国家颁布施行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国家与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创业基金,通过多种方式扶持创业企业、引导投资,包括融资担保和参股等。2.执法现状在上述政策法规的规范下,各个地区做出了相应的措施。主要包括:简化程序,减免行政性收费,精炼审批手续,鼓舞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支持,对创业毕业生按照标准发放创业补贴;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的优惠,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均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加强大学毕业生创业指导力度,保障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权益。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保障存在缺陷及对策

查看全文

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思索

本文作者:吕清正工作单位:安徽大学法学院

国家商品储备主要作用是保障关键物资供给,调节市场,保障国家安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属于宏观调控法的范畴,吞吐储备商品是调节余缺、稳定价格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我国国家商品储备的制度化比较薄弱,没有重要商品储备的基本立法,中央储备规模小,不足以满足经济调控的需要,地方政府限于财力和其他因素大多还没有形成重要商品储备体系和长效机制,探讨我国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我国国家商品储备的立法现状及实施中的问题

所谓国家商品储备法律制度,是指政府为应付突发事件、平抑或稳定某些重要商品市场价格,建立商品的调节性库存,并通过吞吐库存来平衡市场供求,调控市场价格的制度。中央立法主要是部门规章,以针对具体商品的立法为主,缺乏国家商品储备的基本立法,如《中央储备糖管理办法》、《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边销茶国家储备管理办法》等,《价格法》第27条只是原则性规定了政府可以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地方立法以河北省、广州市为代表,制定了《河北省省级重要商品储备管理办法》(2007年修订)、《广州市市级重要商品储备实施办法》,在完善储备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然而我国商品储备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很难满足经济调控的需要:1.缺少统一、高效、责权明确的储备管理机构。重要商品储备分散在各部门,各种储备商品主管机构不统一,具体主管、协调机构缺乏实施管理的明确授权,管理权限分散,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牵头组织部门的缺位和不明确,造成部门分割、各自为战,储备工作分割化,市场调节部门化。特别是当涉及多部门的重大市场调控事项时,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储备工作的开展和储备效能的发挥。2.财政负担过重。我国商品储备承担了许多政策性目标,比如经济安全、保障民生、保护农产品价格等,没有处理好储备调节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储备扶持国内产业可能延缓产业升级,储备保护农产品价格,又可能因为进口农产品的竞争陷入成本高昂而无效的尴尬境地,储备的经济效益不理想。我国承担储备任务的企业大多属于传统的“老国企”,市场化程度低,经营效率不高,依赖国家财政补贴。商品储备的运作受到较多行政干预,程序复杂,存在严重时滞,影响了储备商品及时的吞吐和轮换,储备成本和损耗巨大。这些都给财政带来过重负担,影响了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3.储备规模小,种类少,难以满足经济调控的需要。我国处于大量消耗能源的发展时期,许多重要资源严重依赖进口,旺盛的需求大大拉高了国际市场的能源、矿产品价格,短期内难以在低价位完成充足的国家储备。而且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也需要从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甚至严重依赖进口,如大豆。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国内生产、储备不足,难以应对,需进口补足国内需求的巨大缺口,国际市场价格将大幅攀升,使我国处于不利的贸易地位。

二、国外商品储备法律制度概况及借鉴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储备,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商品储备法律制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