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瓶颈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18:45: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律瓶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律瓶颈

乡村法律发展瓶颈与反思

本文作者:孙冕工作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当前,乡村法律发展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法的实效性不足以及与之相伴的乡村治理问题,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仍然是乡村社会面对国家法律时的无助,以及国家法律遭遇乡村社会时的无奈。广大的乡村社会,人们尊重敬畏法律,但是对其的支持程度偏低。这种场面的定格,便构成了学术界研究、并力图改善这种“不完美状态”的现实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者们尤其国内的学者们开始了他们的使命之旅,有关“本土化资源”、民间法研究丰盛一时,形成了法律发展的“现代化”和“本土化”两大范式。“现代化”范式提出以国家法为重心是现代法治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政府推进型法治是源于中国独特的东方传统和现实社会结构,认为“本土化”范式对历史唯物论、地方性知识和市民社会等理论的解读和运用存在一定的偏颇,它们忽略了社会转型和中国结构这一独特的时空背景,也忽略了法制现代化理论和中国法律发展实践的辩证色彩。其实,无论是倡导法治“现代化”还是“本土化”的学者,都不会绝对地放弃彼此依存的前提,人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悟而有所侧重,甚至无不打上个人世界观的烙印,诸如对人生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的理解。本文放弃简单地对两种范式任何一方进行批判的进路,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乡村法律发展遭遇的困境作一些分析。

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内外源聚合,乡村法律发展的动力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两种类型。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正式约束、硬制度),它是指人们(主要是国家、政府或统治者)有意识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政策法规。非正式制度包括信念、道德、习俗、惯例及意识形态等,是自发形成的且得到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和内心行为标准,是人们在日常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时所遵守的由“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习俗”来确定的“控制结构”。[1]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是一种逻辑互动和相互支撑的关系:一方面,正式制度影响非正式制度的实施,现存法律(普通法和成文法)限制着制度安排的演化范围。另一方面,非正式制度通过提供正式制度的合法性基石实现对正式制度的影响。正如青木昌彦所说,“即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私有产权和合同也不仅仅由正式的法律系统来执行。各种各样的治理机制———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它们作为制度安排的复合体都同时作用”。[2]从理论层面看,如果正式制度是一个社区发展的外源动力,那么非正式制度则是社区发展的内源动力,“一个社区发展的动力主要源于内外二源动力聚合并转化为内源动力的扩张过程”。[3]从实践层面看,只有两种制度在乡村社会的最大相容,才能为乡村社会带来强劲的发展动力。换句话说,只有与非正式制度相容的好的制度安排,才能提高乡村社会的运行效率。否则,两种制度的不一致性将会导致较低的绩效,并将阻碍或延缓乡村社会的发展。就当前乡村社会的现实来看,一方面,现代乡村社会己不再是纯粹的乡土社会,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文化观念的强烈冲击、人口流动限制的逐渐减弱和流动数量的增加以及现代交通的发达和信息传播的加快使得乡村已无法完整的保持其独立性与封闭性,而逐渐融入到社会整体结构中,乡村群体的利益也必将越来越与社会整体的利益相一致,因此,乡村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内蕴着对统一、普遍的正式制度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国地域的辽阔、民族的众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传统文化本身的延续性决定了非正式制度存在的必然,乡村社会的行动逻辑主要由非正式制度所主导,村民的日常行动基本上是在传统特色较强的乡规民约、风俗习惯,家族制度等框架内展开的。另外,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和谐意味着人们将在非正式制度的基础上自觉遵守正式制度,意味着正式制度将自然地逐渐溶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并以其所体现的价值和所要求的制度模式改变人们的行为和观念,从而使正式制度的实施成本降低到最低点,从而实现绩效最大化。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离开了非正式规则,即使将成功的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的正式政治经济规则搬到第三世界和东欧,也不再是取得良好的经济实绩的充分条件”。[4]也就是说,离开了非正式制度,再好的正式制度也是“好看不中用”的。所以,真正能得到有效实施的正式制度,恰恰是那些与通行的非正式制度相一致或相近的规则。如果正式制度企图依靠国家强制力扭曲、压制或征服非正式制度,则必然会加剧二者的紧张关系,引起后者的强烈反抗或消极抵抗,从而迫使正式制度发生变形或形同虚设。考诸我国乡村法制建设,在法律向乡村推进的过程中,由于未能充分注意并吸收非正式制度中的合理因素,使得法律发生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执行成本甚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反映了乡村社会对正式法律制度的规避。

二、正式制度变迁与非正式制度变迁的交嬗,乡村法律发展的必然路径制度变迁

“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新的、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旧的、效益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所以,人们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就是对效益更高的新制度的需求”。[5]正式制度是一种由国家或政府支配的强制性变迁,非正式制度是一种社会自身力量支配的诱致性变迁,前者具有快速与易于改变的特点,后者则相对缓慢和难以改变得多。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野中,乡村法律发展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制度变迁的过程。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国家的民主程度,争取让每个公民对自己生活的社区都有发言权,体现了一种承认个体主体性的政策选择;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国家对农村的治理的问题,减少治理成本。[6]就广大乡村而言,由于社会内部缺乏法律资源,因此法律发展的方向、速度、路径等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政府的供给,其主要手段是自上而下向社会灌输法律信息,以刺激社会的法律意识,激活社会的法律潜能。然而,中国社会的“晚发被动型”[7]治理特点告诉我们,“非国家空间”及其价值系统和规则体系作为一个制度性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充分重视这个“草根社会”或“熟人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各种非正式制度资源及其能动性是必要的。制度变迁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路径依赖性,制度是以往世代所获得的知识仓库,制度变迁具有历史规定性是新制度经济学反复强调的主张。诺斯在他的著作中对路径依赖做出了这样的解释,即“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8]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的乡村社会,传统农耕文化的某些特征显示出了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一致的矛盾。因此,传统农耕文化所指引的发展方向就不再是社会经济的真实发展方向。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的思维和行为都受到农耕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表现出对农耕文化很强的路径依赖性。如果继续按照其惯性发展下去,必将导致制度锁定,致使社会经济的发展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和行政指令性管理,基层法制建设的主动性差,农民只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被动接受者和适应者,习惯了听命于上级指示和红头文件,缺乏主动思索和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法律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走过场、敷衍了事的现象,使改革措施落不到实处。这些因素都强化了路径依赖,从而使乡村社会法律发展迟迟难以走出“困境”。诺思认为,“我们的社会演化到今天,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信仰体系,这一切都是根本性的制约因素。我们必须仍然考虑这些因素,即我们非常敏感地注意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非常了解这一切,才能很清楚未来面对的制约因素,选择我们有哪些机会”。[9]实践证明,只有把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交替使用,优势互补,才能达到制度结构效益的最大化与安排效率的最优化,使制度更好地满足实际的需要,从而避免“政策失败”。

查看全文

电子商务法律瓶颈对策论文

纳斯达克的狂风暴雨,使很多人对新经济由感性的炒作回归理性的思考。电子商务作为新经济的核心,更需要人们以务实的态度克服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各种瓶颈。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没有宏观的法律环境作支撑,电子商务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不可能广泛应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法律体系面对电子商务的冲击时,已显得力不从心。尽快地完善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律法规,强化电子商务的安全管理,规范买卖双方和中介机构的交易行为,明确交易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交易行为,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

电子商务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极具变革性的商业运营模式。随着Internet的发展,Internet已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虚拟性、自由性的特点,也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电子商务的本身属性决定了它必然会冲击原有的法律体系,出现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

1.电子交易的安全性问题

电子交易的安全性问题是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问题。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电子商务是Internet技术应用的全新方向,是建立在技术性的网络系统基础上,它源于技术,因此,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技术的提高才能解决,即通过防火墙、加密技术、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技术,来确保网上信息流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但是,就目前而言,技术的提高并没有解决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应用比较广泛的由Netscape公司于1994年推出的安全套接层技术(SSL:SecuritySocketLayer)有明显的安全隐患。而于1996年2月,由VISA与MASTERCARD两大信用卡国际组织共同发起的保障在Internet上进行安全电子交易的Scr协议(SecurityElectronicTransation)虽然比较好地解决了现阶段的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问题。但是,实践证明,纯技术性的防范手段不能对各种恶意攻击和网络犯罪起永久性的制约作用。只有法律和技术的双管齐下,才能维护和保障电子商务的稳健发展。

查看全文

电子商务发展法律瓶颈论文

纳斯达克的狂风暴雨,使很多人对新经济由感性的炒作回归理性的思考。电子商务作为新经济的核心,更需要人们以务实的态度克服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各种瓶颈。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没有宏观的法律环境作支撑,电子商务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不可能广泛应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法律体系面对电子商务的冲击时,已显得力不从心。尽快地完善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律法规,强化电子商务的安全管理,规范买卖双方和中介机构的交易行为,明确交易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交易行为,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

电子商务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极具变革性的商业运营模式。随着Internet的发展,Internet已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网络。Internet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虚拟性、自由性的特点,也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电子商务的本身属性决定了它必然会冲击原有的法律体系,出现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

1.电子交易的安全性问题

电子交易的安全性问题是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问题。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电子商务是Internet技术应用的全新方向,是建立在技术性的网络系统基础上,它源于技术,因此,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技术的提高才能解决,即通过防火墙、加密技术、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技术,来确保网上信息流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但是,就目前而言,技术的提高并没有解决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应用比较广泛的由Netscape公司于1994年推出的安全套接层技术(SSL:SecuritySocketLayer)有明显的安全隐患。而于1996年2月,由VISA与MASTERCARD两大信用卡国际组织共同发起的保障在Internet上进行安全电子交易的Scr协议(SecurityElectronicTransation)虽然比较好地解决了现阶段的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问题。但是,实践证明,纯技术性的防范手段不能对各种恶意攻击和网络犯罪起永久性的制约作用。只有法律和技术的双管齐下,才能维护和保障电子商务的稳健发展。

查看全文

电子商务法律瓶颈及解决措施

纳斯达克的狂风攀雨,使很多人对新经济由感性的炒作回归理性的思考。电子商务作为新经济的核心,更需要人们以务实的态度克服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各种瓶颈。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没有宏观的法律环境作支撑,电子商务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不可能广泛应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法律体系面对电子商务的冲击时,已显得力不从心。尽快地完善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律法规,强化电子商务的安全管理,规范买卖双方和中介机构的交易行为,明确交易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交易行为,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主要法伸问压

电子商务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极具变革性的商业运营模式。随着In坟组net的发展,玩奴组t吧t已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畜的计算机网络。玩忱met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虚拟性、自由性的特点,也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电子商务的本身属性决定了它必然会冲击原有的法律体系,出现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

1.电子交易的安全性问题电子交易的安全性问题是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问题。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电子商务是玩沈r-net技术应用的全新方向,是建立在技术性的网络系统基础上,它源于技术,因此,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间题也只有技术的提高才能解决,即通过防火墙、加密技术、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技术,来确保网上信息流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但是,就目前而言,技术的提高并没有解决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应用比较广泛的由Ne住犯月犯公司于1望科年推出的安全套接层技术(ssL:SeCuritys祀ket肠yer)有明显的安全隐患。而于1996年2月,由V正流与M涛51下RCAI引D两大信用卡国际组织共同发起的保障在b仪如吧t上进行安全电子交易的SET协议(SeC面ty凡ectIDnicTra几组tion)虽然比较好地解决了现阶段的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问题。但是,实践证明,纯技术性的防范手段不能对各种恶意攻击和网络犯罪起永久性的制约作用。只有法律和技术的双管齐下,才能维护和保障电子商务的稳健发展。

2.电子合同的法律问题电子合同是数字化的,根本不同于传统的书面合同,这使得电子合同效力的认定及操作问题变得非常复杂。我国电子商务立法中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fl条关于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及第33条关于当事人采用数据电文订立合同可以“要求签订确认书”的规定。前者承认了电子合同的合法性,后者涉及电子合同生效的要求,是对电子合同法律效力实现方式的一种有益探索。另外,《合同法》第16条、第26条规定了电子合同的生效时间、承诺的生效时间及合同成立地点,但是仅有以上几点,电子合同仍无法操作。为解决电子合同的法律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及地方如上海、广州等城市纷纷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这固然是对电子合同法律问题的探索和尝试,然而,法出多门,必然与电子商务的无界性和自由性相冲突,最终还是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

3.电子商务认证的法律问题数据资讯的商业化应用,使得认证机构(以:(尧找‘ca协Authority)的服务成为电子商务的必藉,否则,电子商务交易形式就可能因为缺乏中介信用而无法发展。认证机构的核心职能是发放和管理用户的数字证书,它提出的是经过核实的、交易双方都关心的基本信息和信用证明,通常包括交易人是谁、在何处、以何种方式电子签名、其信用状况如何等。目前,有不少地区、部门甚至企业都建立起认证中心,存在不少的隐患:一、认证机构是一种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机构,并非一般的实现某种商业利润的机构。它对交易各方负有特殊的职业义务,这种义务是一种社会贵任,是一种伦理道德。一且出现认证机构偏祖交易一方或出卖交易方的信用信息等不公现象,法律有何规定?二、从营业目的来粉,认证机构属于公共企业,以向全社会提供电子商务交易信用为已任,并非追求单纯的经济利润为已任。它的利润来自其规模化的业务服务。国内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目前,司法公证应介人电子商务,充当认证机构的角色,以避免电子商务法未出台前发生认证机构的法律纠纷。但这对司法公证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查看全文

碳关税瓶颈对贸易影响及法律策略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为各国经济带来了有利的效益,同时也携带着众多的不利因素,被人们称为“双刃剑”。在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下,参与到经济全球化中是不可回避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经济全球化,善于游刃有余地参与各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契机,寻找有利条件发展本国经济,又要谨慎小心地注意防范它夹带的不利因素,做好预防工作。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各个国家的生产要素为了追逐自身效益配置最优化而在全球市场上自由流动,从而使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不断地推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过程。所以,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个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为了保护本国利益而制定相关壁垒来限制甚至损害其他国家利益的现象。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各个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关税壁垒实现贸易保护,以哥本哈根会议为标志,碳关税成为西方国家贸易保护的重要壁垒,这对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将造成非常重大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是人类在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全人类性问题,它关系这人类的生存以及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准和各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阻止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国际社会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推动各国达成了一定协议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协定书》,其中《京都协定书》中规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负有“共同而由区别的责任”,对发达国家规定的量化减排指标,发展中国家暂不承担减排限额。然而,随着金融危机到来,贸易保护的态势呈现出来,德国率先以本国国内商品市场受到不公平竞争为由违反《京都协定书》规定,采取了收关税调节政策,由此美国积极推进碳关税的立法进程,通过相关法案,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承担减排限额的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征收碳关税。我国加入WTO以后,发达国家借环境保护之名,对个别国家过分过高的执行环境保护标准,甚至实施双重标准,已经使我国出口贸易不断受到了绿色壁垒的困扰,现在碳关税以一种新的绿色壁垒出现,更加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从经济和法律上做好预备防范工作。

1碳关税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碳关税是指针对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对其生产的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特定的国家主要指以中国为首的不承担碳减排限额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实现工业化进程起步晚,科技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不高,发展模式主要是以粗放型为主,现在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碳排放量不可能一蹴而就地降低,所以碳关税的征收势必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重大影响。

1.1美国开征碳关税原因剖析

全球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对全球市场经济的复苏、各国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气候问题都可以起到一个助推器的作用。但在《京都协定书》的规定上,美国强制通过碳关税法案,试图通过碳关税来建立起全球贸易中的新壁垒进而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施加压力,缓解自身内部失业率高居不下,经济低迷等诸多社会经济问题。美国热衷于碳关税的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是美国的霸权主义使然。美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中向来掌握着经济霸权,经济金融危机的重创,美元的贬值,新兴国家的崛起,金砖四国的坚挺让美国感到不安,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霸权,试图通过碳关税压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提高自身的出口竞争力,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并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上获取技术主动权,领导全球绿色经济革命,以这类新兴产业给美国脱离金融危机留下来的泥淖,振兴美国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其次,美国财政赤字严重,本国的工业发展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的耗竭,通过碳关税,一面可以借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保护为借口,一面从税收和低碳技术出口来获取高额的财政收入,拉动美国经济复苏,弥补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重创。最后,博得国际支持,树立全球减排领导形象。美国向来为气候变暖、节能减排采取消极的态度,而且起始并未积极参加《京都协定书》的签订。现在提出碳关税可以改变其以往在环境保护上的负面形象,博得国际组织的支持,还可以为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碳关税提供标准和参考,使自己成为真正的标准、规则的制定者,把握至高决定权。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征收碳关税采取的是一系列违反《京都协定书》、损害其他国家利益的利己关税政策。

1.2碳关税壁垒对我国经济影响

查看全文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法律的瓶颈

本文作者:李秀凤工作单位:济南大学法学院

2010年11月26日,来自泰安市岱岳区、泰山区、高新区的300多位身着统一服装的农电工来到泰安国家电网公司门口要求供电公司继续履行原合同,拒绝与“泰安市银桥劳务公司”签订非全日制劳务合同。据了解,自2000年起电力体制改革,泰安供电公司招聘了近千名全日制农电工,直到2001年才与农电工签订了劳动合同,2001年-2006年一年一签,2007年一签三年,2010年到期,但是在农电工合同未到期前,供电公司却强行要求全体农电工解除原合同,与本单位的农电服务分公司即所谓“银桥劳务公司”签订非全日制劳务合同。这种做法让农电工们非常气愤,要求拒签,供电公司通知,逾期不签者解除劳动关系。大多数农电工都是从2000年干到现在,据供电公司内部知情人士说是为摆脱农电工法律包袱,将全体农电工外包给农电服务公司,劳动关系改成劳务派遣。于是就有如此众多农电工来到泰安国家电网公司“要个说法”。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如保定供电公司将原全日制农电工改签为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也造成了农电工思想波动和农电工信访案件不断上升。①

一全日制工改为非全日制工的合法性分析

农电工是农电体改前为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等用电服务的乡电管站职工和村电工,体改后被国家电网公司收编为“农电工”。1998年,针对因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混乱和农村电网老化落后所造成的农村“用电难、用电贵”等问题,以“两改一同价”(改造农村电网、改革电力体制,实施同网同价)为重点展开第一次全国农电改革。当时我国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提出了一县一公司(企业实体)并实现县乡电力一体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国务院并确定了理顺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的三种形式:一是“上划”,把县级电力局(公司)上划给省电力局(公司)直接管理;二是“代管”,即对暂时不能上划的,在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省电力局(公司)实行代管;三是股份制,以资产为纽带组成股份公司。很多地方在完成乡电管站上划的基础上,对县供电局进行股份制改革,组建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随着县级供电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全面完成,结束了几十年来农电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初步实现了“以县为实体,县乡电力一体化管理”。有些地方(如山东泰安、河北保定),县供电公司对职工进行分类,要求农电工主动、“自愿”与县级供电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并与提供劳动派遣的企业签订非全日制劳动合同,派遣到供电公司农村供电所岗位工作;这样一来,本是县级供电企业正式员工的农电工,转变成了社会上民营企业或是劳务企业的一名非全日制劳动者,而他们仍然在同样岗位上,从事着超时的工作,领取着低廉的报酬。②此时,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用工合法吗?作为两种不同的灵活就业形式,劳务派遣是指“劳动者由专门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单位招聘,该单位以雇主的名义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将劳动者分派到第三人处,由该第三人负责劳动者的工作安排和监督劳动者劳动的就业关系。专门委派劳动者的主体称为‘派遣单位’,负责安排并监督劳动者劳动的主体称为‘用工单’,被专门机构委派的劳动者称为‘被派遣劳动者’。”③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是劳动合同关系。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这两种不同的用工形式在法律上究竟如何适用,即劳务派遣形式下的非全日制用工究竟如何适用法律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前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劳务派遣单位以非全日制形式招用被派遣劳动者,给予较低的劳动待遇,随时终止劳动合同而不支付经济补偿,从而达到规避法律、推脱责任、降低成本的目的。《劳动合同法》第58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非全日制劳动关系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可以随时提出终止用工,劳动合同没有期限限制,因此,《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30条要求:“劳务派遣单位不得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招用被派遣劳动者。”也就是说,劳务派遣单位不得招用非全日制劳动者,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签订的合同不能是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还规定劳务派遣一般适用于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④本案的做法明显违法。从关联关系看,银桥劳务公司与泰安供电公司存在从属关系,属于法律明确禁止的“逆向派遣”。《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明确禁止劳务派遣单位招用非全日制劳动者,至于劳务派遣单位是否可以向用工单位派遣劳动者从事非全日制工作,则没作限制性规定。那是否可以说在本案中如果银桥劳务公司与农电工签订全日制劳动合同后再被派遣到供电公司从事非全日制劳动就合法了呢?那也未必。因为在本案中,供电公司与农电工之间的工作关系、工作内容等实质内容并没有变化,签约形式的变化只是其“甩掉包袱”、规避责任的小小“技巧”而已,这种“用非全日制用工之名、行全日制用工之实”的做法也是法律所禁止的。据调查,这种利用劳务派遣形式非法使用非全日制用工的行为也绝不仅仅发生在供电公司与农电工之间,其他领域也时有出现,它严重地损害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据统计,仅农电工这个群体全国就高达60万人,已经超过国电公司员工,其权益受到损害,引起上访、劳资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事至如此,人们不禁要问:对这种明显违法的行为,政府会置之不理吗?

二非全日制用工法律制度实施的困境

以非全日制用工为代表的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发展顺应了市场用工形式多样化、劳动者就业需求灵活化的趋势,在政府扩大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目前我国基于标准劳动关系而展开的劳动法制大环境下,非全日制用工形式的发展及其法律适用也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查看全文

电子商务物流困境应对措施研析论文

【摘要】在全球电子商务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空间的同时,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问题逐渐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障碍,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的活动过程,并对物流系统在电子商务开展中的影响展开了阐述,提出了物流系统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障。针对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现状的问题,结合国外先进的物流解决方案,最后提出一些建立及完善我国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对策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物流瓶颈

一、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物流系统

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相关网络服务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它能通过电子现金、软件钱包、智能卡或信用卡等手段实现货款付讫,并按照客户的要求信息,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数量的正确物品送到正确地点。当代电子商务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几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其中作为支持有形商品网上商务活动重要环节之一的物流,其现代体系能否建立并得到完善,目前不仅成为有形商品网上商务活动的一个主要障碍,也已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业能否顺利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现状

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物流对电子商务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物流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数十年,如在美国,其物流发展自1915年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在以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时代,其电子商务物流也十分发达。而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能够支持电子商务活动的现代物流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查看全文

保险公估业发展论文

[摘要]我国保险公估业已发展到一个阶梯状关口,保险公估业的市场正在形成,其对于市场的介入度不断加深。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先天性的市场缺陷等制约因素,保险公估业的发展面临诸多瓶颈。为了做大做强保险公估业,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时进行市场调整、准入调整及经营策略调整;加大对保险公估业的诚信监管力度。

[关键词]保险公估;发展瓶颈;法律地位;市场调整;经营策略;诚信监管

一、我国保险公估业已经发展到一个阶梯状关口

1.机构总量迅速增加,行业规模迅速扩大。由于历史的原因,保险公估业在中国的起步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出现了第一家有保险公估行业特征的企业。進入21世纪后,随着保险公司的转型和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保险公估业发展的步伐加快。到2004年底,保险公估机构达到180家,比2003年增长56.5%。从业务规模看,2004年,全国保险公估行业公估服务费总额达到1.5亿元,比2003年增长209%。

2.保险公估市场正在形成中,保险公估业对于市场的介入度不断加深。自20世纪80年代保险业重新出现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后,形成了人保公司独家经营的市场格局,同时也造就了大而全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成为一个包揽一切职能的庞大机器,从产品开发到承保理赔的一切环节都由保险公司自主进行,从而抑制了保险公估行业的市场空间。进入90年代后,新建立的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始有选择地在一些个案中谨慎地接受保险公估的介入,而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国际化竞争,各保险公司开始进行自我改造,改建自己企业的经营模式,如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造,按照建立现代企业的要求全面改建了公司的产权模式和经营体系,包括所有制模式和经营理念。在这个背景下,保险公估业介入保险理赔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公估公司的业务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重大财产险和工程险理赔案件。前些年,保险公估的业务主要限于技术含量高、工作量大、处理难度高、程序复杂的财产险和工程险个案。现在,对来自于机动车险、货运险等过去从不让公估公司涉足的险种的业务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估公司的业务清单中。同时,公司的专业细化也为整个行业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近期已陆续出现了一些以机动车险理赔为主打业务的公估公司,它们与保险公司签约,以承包某些类型的车险理赔查勘为主要形式,将业务触角成功地伸人车险理赔领域。深圳民太安汽车保险公估有限公司在国内保险公估业专业化发展方面作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大成功,开业第二年就达到937.87万元公估费收入,在国内创造了开业第二年业绩最高记录。

查看全文

浅析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瓶颈与对策论文

【摘要】在全球电子商务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空间的同时,电子商务的“物流瓶颈”问题逐渐成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障碍,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的活动过程,并对物流系统在电子商务开展中的影响展开了阐述,提出了物流系统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障。针对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现状的问题,结合国外先进的物流解决方案,最后提出一些建立及完善我国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对策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物流瓶颈

1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物流系统

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在线电子支付以及相关网络服务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它能通过电子现金、软件钱包、智能卡或信用卡等手段实现货款付讫,并按照客户的要求信息,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数量的正确物品送到正确地点。当代电子商务中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着几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其中作为支持有形商品网上商务活动重要环节之一的物流,其现代体系能否建立并得到完善,目前不仅成为有形商品网上商务活动的一个主要障碍,也已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业能否顺利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2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现状

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物流对电子商务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物流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数十年,如在美国,其物流发展自1915年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在以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时代,其电子商务物流也十分发达。而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能够支持电子商务活动的现代物流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查看全文

检察院工作突破发展瓶颈工作感想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甫一结束,高检院党组随即召开会议予以贯彻落实,并就检察机关人才工作制定下发了《-2020年人才强检工作规划》。近三年来,高检院围绕检察人才、教育培训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首先是颁布了检察机关教育培训实施纲要,紧接着又在召开全国检察长会议的同时套开全国教育培训工作会议进行专题部署,其后又率先组织了全国基层检察长培训班,在两年时间内,把全国3000多名基层检察院检察长全部轮训一遍,同时大规模推进教育培训,积极推进分级分类全员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仅去年一年,就培训检察人员10.8万余人次,高检院直接培训4541人。

回望检察事业发展的历程,人才短缺,法律监督能力薄弱依然是发展瓶颈,既与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极不相称,也严重制约了法律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缺乏应有的话语权。基层检察业务在法律适用的标准上一定程度存在着依赖其他部门的现象。一方面对执法部门的会议纪要、内部文件主导实践时有批评,另一方面又苦无良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检察机关在具体的法律适用方面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形成不了具有指导性的意见。能力不足自然声音不大。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中,也再次关注了检察机关“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监督不到位、乱监督”的现象。

缺乏一定数量的领军人物。检察业务主要是涉及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但放眼全国,在“两法”理论和实务研究方面,检察系统的领军人物相对稀缺,证据法、程序法、实体法拔尖的专家型、专门型人才相对较少,导致检察工作发展缺乏充足的发力点和智力支持。而民事行政检察业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则更为薄弱。检察制度研究视野不够开阔,比较不够充分,论证不够扎实,对一些法学前沿的理论问题研究不够,创新不足。无论是检察理论还是实务研究,原地打转、“炒冷饭”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十多年前的工作经验往往会成为莫名其妙的创新成果。

缺乏善于监督的过硬本领。不敢监督,归根到底还是不善监督;不善监督,归根到底还是能力不足。因自身业务不精,重大问题缺乏一锤定音的功底,对问题和错误缺乏必要的敏感性,致使诉讼监督机制不畅、效果不佳,仍停留在就事论事、为监督而监督的层面上。诚如检察长所言,“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监督不到位的现象仍然存在”。

检察事业发展的瓶颈在人才,突破也在人才。“检察官要精研法律,精通法律”,只有狠抓人才建设、促进人才成长,才是突破瓶颈的关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