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控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18:24: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律控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谈性骚扰的法律控制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今天,个人权利逐渐得到重视,“性骚扰”一词也逐渐呈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并成为一个法律概念。但当今法律对于性骚扰的界定与控制仍存在着一些漏洞,导致公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本文将以职场与高校女学生受到的侵害为例,从立法控制与司法控制两个角度对性骚扰的法律控制进行讨论。
【关键词】性骚扰;立法控制;司法控制
一、性骚扰的界定
(一)性骚扰的属。一般大陆法系通常采取“属加种差”定义法对被定义项下定义。而对于性骚扰的属,笔者认为应该属于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即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不法行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侵害行为,而在性骚扰中,行为人违背受害人的意志侵害行为人的合法权益,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即性骚扰符合侵权行为的规定。(二)性骚扰的种差。性骚扰虽然属于侵权行为,但是与侵权行为也存在一定的种差。第一,性骚扰行为人实施了侵犯受害人的行为。从性骚扰行为侵犯的客体来看,行为人侵犯了受害人的名誉权、身体权、性自由权等权利。对于被侵犯的对象来说,使受害人在身心上同时受到了伤害。第二,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着主观的过错。行为人必定是出于对受害人的性暗示等目的对受害人实施侵权行为,主观上存在着过错,若行为人主观上是过失,则该事件属于重大误会,不属于法律的调整范围之内,而性骚扰是由性冲动引起的,即行为人具有清晰的性意识,为了不引起性交恐慌而对受害人的一种暗示,即行为人是出于明确的意识,只有故意才能构成性骚扰。第三,行为人在客观上造成了伤害。虽然行为人的行为没有给受害人造成身体上的外伤,但是对受害人的心理以及精神上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尤其是女性受害人,会产生被侮辱、羞耻甚至是自卑等负面情绪,也会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对自己的工作或者是学业产生较大影响。性骚扰的危害结果往往是较为模糊的,国外法院通过判例确定了“正常理智第三人”标准,即对于一个正常理智的第三人,该行为会造成损害即行为造成了损害结果,当然,如果行为人能够证明没有造成损害结果的除外。综上所述,性骚扰的界定可以定义为:性骚扰是行为人在性意识的支配下,故意实施的,在一个正常理智的人看来是不受欢迎的、使其感到受冒犯的、恐惧的侵犯其性自主权的侵权行为。
二、性骚扰在社会上的现状
性骚扰在现在的生活中存在较多,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主要有职场性骚扰与学校性骚扰,主要有以下现状。(一)职场性骚扰的现状。职场性骚扰主要是指雇佣者或者是管理人员依靠自己的职位或者说是地位,以帮助受害人升职或者加薪为理由,要求工作人员满足其性要求。这种行为多发生在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上下级当中,即行为人对受害人有直接的决定权利,能够对受害人的公职的保留、升职、加薪等有直接的决定性行为,这种情况,在我国的职场上屡见不鲜,例如2009年发生的首例性骚扰胜诉的案件,即职场员工状告公司总经理,在工作时对其动手动脚,而在员工投诉到公司时,公司采取的态度是将该员工开除。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当职场员工受到性骚扰时,公司一般不会处罚行为人。为什么?因为通常行为人为公司的高管或者是对公司有直接利益的人,公司不会为了一个普通员工而对其进行处罚,从而损害公司的利益,同时公司内部存在着性骚扰的事情也会影响公司的名誉,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通常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工作人员被骚扰时也就会出现投诉无门的结果,一般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受害人进一步受害,一种是受害人离开公司,而实施者通常不会得到处罚。(二)学校性骚扰的现状。除了职场性骚扰之外,还有一个较为常见的性骚扰的情形就是学校性骚扰,多发生于初中或者小学阶段。学校老师利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对学生进行胁迫,以为学生辅导功课为由给学生发送露骨的照片等行为。当在校园里发生这一类事情时通常学生会选择隐忍,学生碍于自己的名誉也是对于老师的恐惧,对于老师的行为不会进行反抗,长时间的性骚扰之后可能会使受害人产生敏感、恐惧的心理,甚至会对于男女之间性关系产生误会,而处于青少年时期或者儿童时期的学生,还是懵懂的状态,因此当遇到这种事情时,会产生迷茫,而不会进行求助,但这是对于一个正在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心理伤害。
从法律经济分析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法律规制
摘要:当公司面临控制权交易要约时,收购者、控制股东及非控制股东等市场参与者间利益冲突将扩大,资讯的不对称使非控制股东在交易中处于弱势,收购者可能利用此契约失灵的情况发动对目标公司整体不利益的收购交易,因此法律须加以规范并协助其发挥应有的外部监控功能,并促进交易产生,而交易的产生自然可发挥促使整体社会财富最大化的效果。换言之,法规范应协助控制权市场发挥促进有效率交易发生并防堵无效率交易的功能。
关键词:价值;股权;法律经济;控制权;成本
1概述
随着经济的增长,股权大量整批交易的需求日趋盛行,健全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功能应为在无损及所有市场参与者之下促使资源自由流通,当资源的自由流通能使该资源获得更有效率的运用,有助于社会财富最大化[1]。
2法律经济分析法
2.1何谓法律经济分析
我国行政裁量权法律控制研究
内容摘要: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一方面是行政主体实现高效的社会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源于其易被行政主体滥用的固有特征。因此,如何控制行政裁量权,是目前法学界以及行政法学者关注的重点课题。本文探讨行政自由裁量权在我国司法界的现状以及分析在我国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提出了我国行政裁量权的控制模式。
关键词:行政管理;自由裁量权:控制模式
伴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行政机关在管理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权能范围也得到扩大。但与之相伴的自由裁量权也相应得到壮大。自由裁量权从消极的意义上讲,可以认为是立法能力的有限性无法预测、规范变换不拘、姿态万千的社会发展,有时也难以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规则,需要自由裁量来弥补;从积极意义上讲,是因为行政自由裁量有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政规制的需要,是为了实现个案的正义。可以说,现代行政的外在已经主要表现为一种“自由裁量行政”。但是,这种膨胀的自由裁量权在实际社会运行中,如同一把双刃剑。于行政主体,虽然为充分发挥其行政职能提供了合法性的保障但对行政关系弱势一方的行政相对人而言,又构成对他们权利的潜在威胁。因此,如何控制行政裁量权,成为了我国法治之路上的重要课题。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涵及必要性
对于什么是自由裁量权,我国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行政自由裁量权在当今实践领域,渗透于行政过程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在行政立法整个程序中,行政机关拥有一定的自主自由裁量权。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权已广泛且频繁运用到各环节。行政机关要实现自身的行政管理目的,并不能单纯只是对立法者的指令进行遵从和执行。还得根据立法者所定的原始目标来确立方法和手段。因此,行政自由裁量权不仅体现在对立法者指令的实现和理解,而且对方法和手段的使用都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
二、行政裁量的控制模式及中国实践
深究我国财政风险的法律控制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同时发展速度的相对放缓,中国的财政愈来愈受到了国内和国际的广大的学者专家的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中国的财政的风险问题。对于中国存在财政风险这1命题,基本来说,没有人有异议。但是,对于财政风险的可控制性和控制的方式,争议颇多,笔者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对此进行1定的阐述,尤以财政风险的法律控制为主。
关键词:财政安全隐性债务财政结构法律控制
一、财政安全
怎么样的财政才是合理的安全的财政呢?
笔者在翻阅了有关的资料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首先,如果政府能够长期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则政府财政是可持续的,换言之就是没有财政危机;其次,尽管在相当长时期内不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但政府能够通过发行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则政府依然可以是可持续的。最后,如果在经济中存在这样1种机制,当财政脱离平衡状态之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财政恢复或趋于恢复平衡,则政府的财政状态仍可定义为稳定可持续的。
跨国洗钱法律控制论文
由于特定的环境及其在世界金融业的特殊地位,英国曾成为洗钱者纷至沓来的洗钱中心,也成为采取法律手段对洗钱进行控制的国家。在洗钱已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的今天,探讨英国控制洗钱的法律机制,对于构建有效遏制跨国洗钱的国内和国际法律机制具有极其现实意义。
一、英国反洗钱立法的历史背景
所谓洗钱(moneylaundering),通常是指隐瞒犯罪收益并将该收益伪装起来使之看起来合法的活动及其过程。由于将犯罪收益称为“脏钱”、“黑钱”,对犯罪收益进行清洗使之披上合法外衣的活动就被称为洗钱。洗钱作为一种社会恶行,并不是本世纪才出现的问题。但现代洗钱的技术和手段纷繁复杂,洗钱者还利用国际金融系统进行跨国洗钱。因为在国际范围内,犯罪收益可以被更有效地隐瞒或掩饰,而法律控制则相对困难。洗钱与跨国犯罪和有组织犯罪交织在一起,并成为维持跨国犯罪和有组织犯罪活动的“生命线”。正是通过洗钱,犯罪收益得以逃避没收,从而使犯罪组织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去与合法的社会抗衡。清洗过的犯罪收益被用于维持犯罪组织的运转、贿赂和腐蚀有关的官员、向重要的机构和合法的企业渗透,以有利于继续进行犯罪活动,进而获得更多的犯罪收益。在跨国犯罪和有组织犯罪活动中,犯罪收益的转移已成为一个“关键点”。犯罪者为了使犯罪收益不被没收并逃避法律的制裁,频繁进行跨国洗钱活动。有关资料证明,犯罪收益的洗钱已成为一种国际现象,而不再限于犯罪收益所产生的国家。跨国洗钱已成为现代洗钱活动,特别是80年代以来洗钱活动的一个突出特征。
英国曾被洗钱者视为最有吸引力的国家。洗钱者认为,英国的金融机构以及这些机构在境外具有的设施,可以对任何国际商人提供完整系列的服务;英国的律师、会计师、银行家、金融家对于询问客户的问题具有完全的处理权;英国松散的财税规章结构可以被国际金融犯罪者所利用。一些臭名昭著的国际犯罪集团在70年代开始将伦敦作为国际洗钱网络中最重要的联系环节,例如坎特雷塔家族1975年在伦敦建立了他们的洗钱部门,该家族曾是使从加拿大进入美国的最大的贩运集团。这些犯罪集团将英国作为新的洗钱中心,除了看中上述因素外,与英国70年代的政治、经济环境,特别是金融政策密切相关。
洗钱业在英国的泛滥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以贩运为例,自坎特雷塔家族1975年在伦敦建立了他们的洗钱部门后,10年内,进入英国被海关扣押的增加了10倍,而已知的瘾君子人数每年增加25%。〔1〕以欺诈为例,伦敦一度成为欧洲的“欺诈之都”。最典型例子是奎因所进行的欺诈活动。奎因原是一个美国的证券律师,其在80年代和许多犯罪成员一起进入伦敦,以诸如证券管理服务、金融有限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名义进行欺诈。上述“公司”不仅进行欺诈,其本身也成为清洗犯罪收益的一种工具。利用名目繁多的“公司”进行欺诈,仅1987—1988年,从投资者手中骗取的金额高达2亿美元。外国犯罪者所欺诈的“脏钱”经过清洗后流出英国,而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仅是毫无价值的废纸。
洗钱给英国社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促使英国政府对洗钱采取措施,而英国已有的法律远远不能适应反洗钱的需要,英国有关的司法实践尖锐地反映了这一问题。英国1971年曾制定滥用麻醉品法令,按照该法令,法院可以命令对与犯罪有关的任何物品进行没收。但是,在涉及到犯罪者将犯罪所得通过洗钱的方式转换成在法国和瑞士的银行帐户的情况时,法院是否可以针对银行帐户没收命令则有不同看法。有人指出,法令的规定并不明确,有必要制定专门处理没收与犯罪有关的财产的法律。因此,必须对有关法律进行改革,使之能有效地预防和惩治洗钱这种新的复杂的犯罪活动,并能够追查和没收通过洗钱转换成其他形式的犯罪所得。〔2〕
我国财政风险法律控制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同时发展速度的相对放缓,中国的财政愈来愈受到了国内和国际的广大的学者专家的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中国的财政的风险问题。对于中国存在财政风险这一命题,基本来说,没有人有异议。但是,对于财政风险的可控制性和控制的方式,争议颇多,笔者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对此进行一定的阐述,尤以财政风险的法律控制为主。
关键词:财政安全隐性债务财政结构法律控制
Abstract:AlongwithChineseeconomy''''sflourishingmoreandmoredaily,simultaneouslydevelopmentspeed''''srelativepostponing,China''''sfinancemoreandmorehasbeenvalueddomesticandinternationalgeneralscholarexpert''''s.AndmostimportantisChina''''sfinance''''sriskquestion.RegardingChineseexistencefinanceriskthisproposition,basic,nobodyhastheobjection.But,regardingthefinancialrisk''''scontrollabilityandthecontrolway,disputesquitealot,theauthorplansfromownunderstandingangletocarryoncertainelaborationregardingthis,especiallybyfinancialrisklegalcontrolprimarily.
keyword:Financialsecurityrecessivedebtfinancialstructurelawcontrol
财政安全
怎么样的财政才是合理的安全的财政呢?
财政风险的法律控制探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同时发展速度的相对放缓,中国的财政愈来愈受到了国内和国际的广大的学者专家的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中国的财政的风险问题。对于中国存在财政风险这一命题,基本来说,没有人有异议。但是,对于财政风险的可控制性和控制的方式,争议颇多,笔者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对此进行一定的阐述,尤以财政风险的法律控制为主。
关键词:财政安全隐性债务财政结构法律控制
财政安全
怎么样的财政才是合理的安全的财政呢?
笔者在翻阅了有关的资料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首先,如果政府能够长期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则政府财政是可持续的,换言之就是没有财政危机;其次,尽管在相当长时期内不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但政府能够通过发行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则政府依然可以是可持续的。最后,如果在经济中存在这样一种机制,当财政脱离平衡状态之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财政恢复或趋于恢复平衡,则政府的财政状态仍可定义为稳定可持续的。
财政风险的法律控制综述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同时发展速度的相对放缓,中国的财政愈来愈受到了国内和国际的广大的学者专家的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中国的财政的风险问题。对于中国存在财政风险这1命题,基本来说,没有人有异议。但是,对于财政风险的可控制性和控制的方式,争议颇多,笔者拟从自己的认识角度对此进行1定的阐述,尤以财政风险的法律控制为主。
关键词:财政安全隐性债务财政结构法律控制
财政安全
怎么样的财政才是合理的安全的财政呢?
笔者在翻阅了有关的资料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首先,如果政府能够长期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则政府财政是可持续的,换言之就是没有财政危机;其次,尽管在相当长时期内不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但政府能够通过发行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则政府依然可以是可持续的。最后,如果在经济中存在这样1种机制,当财政脱离平衡状态之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财政恢复或趋于恢复平衡,则政府的财政状态仍可定义为稳定可持续的。
乡村社会法律控制管理论文
[摘要]对于乡村社会来说,影响法律控制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人们能否接受法律所提供的权利观念,二是法律能否为人们的权利提供保障,法律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普法来说,第一个方面相对来说容易实现,而对第二个方面,则不仅要求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而且也要求乡村自治组织真正发挥自治职能,能够为个人权利和政府权力之间提供一个缓冲地带,从而真正实现法律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乡村社会法律控制普法
一、问题的提出
在法治的背景下,乡村秩序的安排不管是从现实还是从理想来看,都寄希望于法律。从1985年的“一五”普法教育开始,乡村的法律教育已进行了二十多年。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试图将统一的法律知识和观念推向农村,以此实现法治现代化。法治就其内容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即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对国家权力的限制,这一点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不应有任何不同。这是因为权利作为一种利益或是一种资格,能给当事人带来利益,在利益的引导下,很难认为乡村社会会对其加以抵制。因而在乡村社会的法律控制中,我们必须研究作为法治主体的一个部分,乡村社会,特别是普通的村民,他们对待法律的态度到底是什么,他们是不是总是处于被动的接受者的地位,因而对法律的控制有一种本能性的抵制;作为法治主体的另一部分,基层的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是否总是在法制建设中处于一种正面的地位;实行自治的乡村自治组织在乡村社会的法律控制中应处于何种地位;作为法律的制定者和法治的倡导者,国家究竟应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乡村社会的法律控制。只有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乡村社会的法治建设有一个更为客观的认识。
二、普法背景下的乡村法治观念
法律控制的一个关键是法律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通常认为当行为按法律所希望的方向而动时,就被认为有效。从“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农村一直是普法所面向的对象。所谓普法,不可避免地涉及一套规则及其价值观念的教和学的问题,相对来说,国家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国家的普法是处于被抵触的方向的,恰恰相反,普法、大众媒体和宣传教育所提供的权利观念,在乡村社会中被广泛接受。
对于金融公司股份控制法律监管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但是在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也在不断打破分业的壁垒,走向混业经营。但金融控股公司在运营中往往具有行业风险、资本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以及风险的传递等额外风险。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和把握各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立法,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以期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运营,维护金融安全与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本文就是通过对各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立法及相关国际组织文件的介绍,分析金融控股公司的内涵及其监管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根据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状况,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市场准入监管市场退出监管风险监管
随着世界范围内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主要国家的金融体系先后由分业经营模式转向混业经营模式。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都选择金融控股公司作为实施混业经营的经营组织形式,这一选择并非巧合,主要是基于各国和地区对金融控股公司这一组织形式具有优势的共同认识。但是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同时也引发特殊风险,各国在鼓励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同时,也通过相关立法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监管体系。我国现在采取严格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原则,但是由于对金融控股公司没有严格的法律限制,金融控股公司成为我国金融机构在分业经营原则下实现混业经营的必然选择。近年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取得巨大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和各大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纷纷将金融控股公司作为其改革目标,同时各类产业资本控制的企业集团也通过参股和控股方式渗入金融行业,形成实际的金融控股公司。
一金融控股公司在世界的发展
金融控股公司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在1933年美国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通过之前美国就存在银行控股公司。因为美国1927年麦克费登法案禁上国民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但是没有限制银行控股公司跨州收购子公司银行,因此大量的银行通过银行控股公司方式实现跨州经营。1929年由华尔街开始的大危机给美国金融体系造成几乎致命的打击。美国政府认为危机的根源是银行业和证券业的混业经营。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银行法,禁止银行从事证券业务、证券公司从事银行业务,银行也不能通过设立以经营证券业务为主的公司,确立了分业经营的基本原则。随着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分业经营的原则严重影响美国金融机构相对于采取混业经营模式的欧洲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1999年美国总统正式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标志着美国正式转向混业经营模式。该法并不是重新立法,而是对1933年《银行法》、1965年《银行控股公司法》等相关立法修改的综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废除1933年银行法关于分业经营的主要规定,明确规定允许符合条件银行控股公司可以转为金融控股公司,规定金融控股公司可以从事金融业务、相关的附属业务及辅助性的金融业务。金融服务现代化法还确立了对金融控股的监管模式,规定由联邦储备委员会是金融控股公司的综合监管者,其他联邦和州的监管机关依照功能监管的原则负责其他相关业务的监管。
在二战以后,日本受美国立法的影响在证券交易法中确立了银行和证券的分业经营的原则。这一立法模式也影响了日本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提高。为了提高金融业经营效率,日本于1992年通过《金融制度改革法》,放宽限制而允许银行得以投资目的或基于信托从事证券业务,允许银行以设立子公司的方式经营证券业务,从而确立了金融机构得以子公司的模式跨业经营。1997年12月日本通过了《金融控股公司整备法》,使得日本可以设立和经营纯粹控股公司,更进一步放宽了金融机构实现多元化经营的选择自由。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伦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