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17:52: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律基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研究
摘要:法律基础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了到达这一目的,要求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法试图通过展现一些真实、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进入案情,身入其境,充分参与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关键词: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法;应用模式
法律基础课教学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是在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授做到知法、懂法、用法。由于法律基础课教学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将案例教学应用其中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意义显著,更能增强其实效性。因此,研究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课的应用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述
案例教学实际上也可以称之为实例教学和个案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准备和选择案例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案例教学已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法律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会形成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可以用真实的案例深刻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并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内容,从而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联系,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高度。在法律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在于,通过现实案例的呈现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现实的学习氛围,设身思考和分析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懂法、用法。就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法律基础教学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还是有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案例选择不合理。相比于其他学科,法律基础课程在选择案例时有明显的区别,关键是要与时俱进,不能选择一些过时的案例,这样会与当下的法律条文相违背,同时也要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热点,也不能选择一些法律关系非常复杂的案例,让学生去分析法律关系复杂的案例;其次是过分看重案例的讲解,反而忽视了案例教学的实效性,这也就是说教师所采用的案例虽然和课堂实训内容是相吻合的,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即使学生能通过案例理解教学内容,但却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最后是过于偏重法律条文的分析。有部分教师在提出案例之后,会将大量的法律条文参入其中,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法律条文的知识,但这显然是违背案例教学的学法目的,不能将抽象的理念实际化,反而是更为晦涩。
二、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法律基础课德育渗透方法
摘要:由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对于法律知识讲解的表层,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地去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法律实施的本质,意识到法律的作用,树立起正确的法律观念,从而避免自身对于法律单一片面的认知。本文就法律课程上加强对于学生的德育渗透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结合具体的案例对法律的基本原则进行分析,进而加强德育渗透和人文关怀等,从而加强课程对于德育渗透的指导原则,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法律基础课;德育渗透;方法;原则
由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如果在学习法律的课程当中只讲法律,忽视道德,学生就没有办法从真正层面上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含义,甚至还会对法律产生片面的认知。很多中职院校开设法律专业基础课程,不是将其作为法律的入门课,而是将其作为重要的德育课程,因此对于法律课程的学习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对于具体法律知识的讲解层面,同时还需要加强日常对于学生的德育渗透,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实现法律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同时探讨采用这些方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进而促进法律基础课程对于德育的渗透。
1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当前,很多人都是知法犯法,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可以得知,只懂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同时具备相关的法律意识,所谓法律意识,指的就是人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法律、遵守法律的一种状态,如果仅仅只是懂得法律知识,遇到了实际的问题却不会用法律知识加以解决,将法律抛之脑后,那么这就是一种没有法律意识的体现,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知法犯法。因此,如何增强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就是要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认清楚法律的实质,法律所代表的含义,进而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法律信仰。有了信仰,人们才会有相应的法律意识,才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宪法意识,做到知法用法。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熏陶学生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政治责任,主要包括了解相关的政治制度,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等,政治和法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律课程”在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探讨法律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上把握政治,确保学生能够更加形象的了解国家政治价值理念,继而树立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开展“法律基础”课程的时候,教师在教学当中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具有阶级性的,因此法律和政治相互依存。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因此在学校开设发了教育课程十分必要,在教学当中利用法律来阐述和解释国家相关的政治制度和原则,让学生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俗话说:“法律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宪法由于民众的存在而自由,人们通过宪法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在宪法的约束中生存,长此以往,人们对于宪法的精神的信仰才能够得以长存。宪法是人们长久智慧的结晶,也是闪耀着民众思想的光芒,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自由和信仰的向往,也就没有宪法。宪法产生以后得以长存,能够最大化程度的保护人民的权利,和我们民众日常对于宪法的信任是密不可分的。有了这种信任,才能够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宪法的具体实施,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从点滴入手,针对教材的内容对学生加以实地的引导,同时采用精简、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影响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坚定学生的法律意识。
2结合具体案例开展德育教育
中职学校法律基础知识探究
摘要:法律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必学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遵纪守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但是目前中职学校中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本文结合现在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的自己方法和对策,希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校;法律基础知识;问题;策略
法律是治国之根本、安邦之良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职生作为一个庞大的学生群体,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其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但是从现状来看,中职学校的法律课程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一、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对法律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中职学校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到提升学生技能的领域,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般情况下,会将法律基础知识课当作是公共课,很多班级的学生在一个大教室里面一起上课,很难保证听课效果。再者,有的中职校的法律基础课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学生抄抄教材上的内容一般都能通过,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引不起教师和学生充足的重视。(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内容严重滞后。因为学校对法律基础课的不重视,所以这门课的排课非常少。有的学校干脆将法律基础课和思想道德课一起合并授课,教师要在短时间内跟上教学进度,只有一再压缩讲课内容,只能讲个大概,对于理论细节和案例都不能展开讲解,可见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法律知识具有很高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教材也要与时俱进。但从现状来看,中职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的教材有的还是几年前修订的版本,内容比较滞后,与当今的法律发展变化严重地脱节,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三)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缺乏趣味性。在中职法律基础知识课堂中,学生应该起到主体作用。但是许多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地照本宣科,不给学生提问和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听得无兴趣、昏昏欲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直是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融入自己的一些想法,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许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差,即便是教室中配备有多媒体设备,也几乎不去使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大大地减少了课程的趣味性。
二、提高中职学校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试论社区自治的法律基础及其完善
一、社区自治法律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社区自治的全称是社区居民自治,其来源于早期的居民自治形式——居民委员会。1950年,xx市成立我国第一个城市居民委员会。之后,武汉、成都市也相继成立了居民委员会。1951年,上海市将2000多具有自治性质的联防服务队改为居民委员会,并明确居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1953年,彭真向中央提交《关于城市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组织和经费问题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建立城市居民委员会这一群众自治性组织的必要性。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颁布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明确了居民委员会的法律性质,即群众性的居民组织。1954年《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的颁布对推进我国居民自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到1958年,基本上每个城市都建立了居民委员会。
但是,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民委员会制度在期间荡然无存,许多居民委员会被改名为“革命居民委员会”,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违背了居民自治的原则。这一状况在结束之后得到纠正。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公布了1954年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1982年《宪法》正式在国家根本大法的层面上确定了居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从此我国社区居民自治的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社区居民自治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
二、社区自治法律基础的重要性
社区自治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在强调社区自治的同时,不能忽视社区法治。社区“依法自治”的概念已经为我国政府所采纳,并被写入民政部《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2001年7月27日)的附件《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基本标准》之中。社区自治与社区法治的关系是:社区自治与社区法治同时并存,社区自治必须建立在社区法治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社区法治才能最终达到社区(依法)自治的目标。社区自治作为基层民主的表现形式,同样适用于民主与法治的关系,社区法治是实现社区自治的手段和保障。如果不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社区自治的目标,则社区自治仅限于空洞的口号;如果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社区自治的具体内容,则社区自治必然缺乏必要的手段和资源。本文重点研究我国社区自治的法律基础,并对现行社区法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必须指出的是,社区自治的法律基础并不是社区法治的全部内涵,而仅仅是社区法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法治的起点。
社区自治的发展必须以法律作为基础和保障,虽然其最初的诞生是自发性的,但是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持,这一自治组织将缺少立法的保护,其组织形式、组织结构、运作程序、工作经费等都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从世界其它国家的经验来看,依法保障自治权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依法保障社区自治权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基本方面。
国家助学贷款法律基础论文
[摘要]:家助学贷款证券化是将助学贷款债权销售给私有资本持有者,使它们成为能在私有资本市场上具有投资价值的资产。这为助学贷款体系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并使之具有流动性,分散了违约风险。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中已存在有利于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发展的因素,同时也有一些法律障碍和立法空白。改善法律环境,审慎发展助学贷款证券化“二级市场”,有利于推动银行开展助学贷款业务,增加我国高等教育的非公共基金收入来源,使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得到缓解,从而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英文摘要]:
[关键字]: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法律分析
[论文正文]:
资产证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发端于1970年代的美国,是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或资产集合(在法学本质上是债权)出售给特设载体(SpecialPurposeVehicle),由SPA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分离和重组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并增强资产的信用,转化成由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担保的、可自由流通的证券,销售给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在这一过程中,SPV以证券销售收入偿付发起人的资产出售价款,以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偿付投资者所持证券的权益。资产证券化是融资过程,也是融资方式、金融工具和金融发展趋势[1]。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具有直接融资和表外融资等优势的资产证券化在亚洲资本市场发展迅猛,形式也渐趋多样。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新加坡、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都积极利用这一金融工具为本地经济服务。我国自1990年代起,成功进行了珠海机动车辆收费、中远集团航运收入、中集集团应收款证券化等资产证券化离岸操作,开始我国的资产证券化[2]。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这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在中国正式启动。
《法律基础》参与式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法律基础》课程作为中职法律相关专业教育教学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课程,其教育教学有效性直接影响着专业学科的教学。同时,对于《法律基础》教学的革新也是近年来中职法律专业教学的热门话题。参与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引入,使得《法律基础》教学有了新的理念和改革方向。然而参与式实践教学存在的弊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期促进《法律基础》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法律基础;参与式实践教学;模式
随着《法律基础》在法律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愈发上升,关于中职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模式革新也成为法律专业的一种探究方向。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的认知程度逐渐提升,也使得法律相关课程愈发热门。探究中职《法律基础》课程参与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实现教学效率提升,构建师生之间民主和平等的关系,确保最终《法律基础》课程能够得到实践,为中职生后期发展保驾护航。
一、《法律基础》课程参与式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
(一)现场教学模式
通常来说,现场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司法实践法以及模拟法庭两种。就司法实践法来说,其又分为旁听庭审法和司法实务法。旁听庭审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让法律专业学生能够直观参与到司法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这就要求在这一模式的实际实践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中职生融入一个庄严肃穆的法律氛围中。例如,《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中职生参与到一些罪犯审理过程当中,让中职生在现场庭审感受法律教育氛围。若受到教学条件以及教学时间束缚,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法庭审理视频资料给学生,让学生较为系统和直观地旁听法庭审理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一种实践感、代入感,教学才能实现有效参与。其次,在司法实务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律师事务所、司法机关等场所进行实践,经常性和长期性接受一些司法实务训练。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学生中间、学校所处社区,参与到一些临时性的法律纠纷实务过程,学习起诉、答辩以及审理等。有机会也可以联系学校保卫部门处理一些盗窃或者斗殴案件。这样,学生在充分融入生活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对法律基础课程的参与感,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逐渐学习和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在模拟法庭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开设。以辩论的方式引入法律基础教学。这样,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就可以演化为一个以法律辩题为中心,以法庭辩论为课堂的实践教学。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将一些法律基础原理知识进行讲解。尤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法庭模拟法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其中,遇见的大部分法律知识都能随时进行查阅和准备。例如,某法律专业组织法庭模拟法的课堂教学,学生亲自参与到过程中,有的学生扮演法官;有的学生扮演律师;有的学生则依次扮演检察官、被告以及原稿等身份。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由自主会对法律产生一种敬仰之情,而自身也受到了一种较为职业化的法律法治基础知识教育。其中,在开展模拟法庭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较为严密的设计,展开教学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条件的情况下需要多次进行模拟法庭演练,不断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和法律思维习惯。
高校法律基础教育道德化分析
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共同进步的法律制度,愈加关注经济利益、物质财富与经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追求关系,在对多年来发生的道德败坏、道德绑架等等热点事件分析后,立法更加注重道德化法律的构建。当前,我国社会风气不正、道德失序的现象频繁出现,家暴、婚外情等等新闻在网络及生活中掀起风澜。道德化法律其实就是将原本的道德内容转化为法律条文,从而为道德风尚的树立提供强劲后力,更多情况下都是通过自身及社会环境的建设来完成,道德化法律与一般的道德不同,将道德用法律来约束,强制性地让人弃恶从善,从而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不过与这种法律约束相反的是我国的法律教育(非职业教育)。目前我国高校法律教育出现了道德化的倾向,这种现象也就削弱了法律教育,给我国法律教育带来不良影响。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本就处于有待提升阶段,为了实现法律人才的全面培养,目前高校都是采用“素质+能力”复合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法制建设的目标。道德化困境带来的困扰不仅仅体现在法律基础教育上,还影响了今后要从事法律事业的人才思想,故而改善道德化困境迫在眉睫。
一、高校法律基础教育道德化表现
(一)地位道德化。作为高校法律教育体系中基础的教育课程,法律基础教育应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毕竟从1986年以来就单独开设了“法律基础”课,1998年又由于教育部门的通知“法律基础”成为“两课”的主干课程之一。从这方面来看,“法律基础”的地位不言而喻,但自从2005年由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法律基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合并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这样一来,法律基础教育课程就成为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附属,也就导致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法律教育,除了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外,基本就没有其他法律课程。从原本的独立主体地位到如今众人眼中的思想政治课的附属课程,高校法律教育课程在整个思想法律教育体系中失去独立性,地位上的转变也使得众人的认知观点发生变化,法律基础课程从原本的备受重视,到现在略微提及,也使得其在学生中的学习地位逐渐下降,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法制观,也给全面依法治国的校园建设带来困境。(二)培养目标及教育内容道德化。培养目标及教育内容道德化主要体现在在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将树立学生“三观”,利用马克思主义中的观念及方法促进学生道德及法制教育作为基本内容。从高校“以人为本”与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来看,这样的内容设置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思想道德素质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整个课程体系中对法制观的教育就太过薄弱,并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相对于思想教育明显处于弱势。这与我国目前道德化法律的建设理念相悖,也不符合法律基础教育目标的需求。重要的是当前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纵使经过了六次修订,依旧没有增添法律教育的篇幅,对于实体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及形式法律制度这些大学生应该了解的相关法律教育内容完全没有介绍,实际上在教材中法律教育内容还不足三分之一,课程内容多为纯理论基本框架,学时也是被思想课程挤压,这就导致课时不足将整本书内容上完的教师,将讲课的重心放在了前半段,所以实际上法律基础教育很少能够体现出功能来,学生在这样的教材及学时背景下,根本就很难学习到实用的法律知识,对应该了解的法律知识没有相关认知的话,也很难加强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高校学生杀人案件,使高校犯罪率成上升趋势,这是对高校法律教育不足所敲醒的警钟。
二、教师道德化
比对其两者的道德化,教师道德化的影响对学生而言更为直接。无论是从高校师资建设方面来说,还是从目前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安排来看,出任法律基础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思想品德教师这点确实是比较奇怪。由于高校中具有深厚法律知识、高法律素质及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专业法律教育教师还是十分缺乏的,大多这些教师还是从事专业的法律课程教育,并不会出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这也就使得在这门课程中,不管是从课程地位,还是课程内容、培养目标及教师设定,都偏向于思想品德教育,法律基础教育仅仅处于陪衬状态。思想教育是无法讲解法律基础内容的,毕竟与伦理道德知识不同,法律知识是具有一定专业性及抽象性的,学生对道德与对法律知识的讲解需求也不相同,所以在进行法律基础教育内容时,多数教师很难与学生展开有效的教学互动,就更不用提将生活中的实例与法律理论知识结合继续案例分析探讨等等,激发不起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也就难以提升法律基础教学的效果。
三、道德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道德化困境突破
法律基础教学与思想道德论文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
在实际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涉及两门学科,教学模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实际的教学需要。有的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课程的整体性和逻辑性较差,不能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的作用;另外还有的教师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在很多的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使得理论严重脱离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保证学生学以致用,很难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2.教学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在当前考试教学管理体制下,很多的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很大的弊端,一刀切的现象较为严重。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受到体制因素的限制,无法有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范围比较窄,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同时当前的考试制度非常重视教材内容和知识,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质量不高,很难增强这一门课程的感染力,考试分数也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综合能力。因此,要不断深化改革考试制度,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
二、做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措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优化策略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职院校新生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及法律素养。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往往不能将所学习的知识内化于心。究其原因,在于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此,该研究简要分析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同时分析当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建合理的情景、优化教学资源等具体的改进策略,以期为我国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时至今日,我国许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的课程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重点,重视说教,而忽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内化,讲解的内容浮于表面,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即面临这一问题。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本科院校学生相比较低,尤其是对思政课程的学习,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积极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前采用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整体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教学效果,推动道德教育的落实[1-2]。
1课程教学改革的立足点
1.1展现思政理论课程育人宗旨
为了把“大家”精神融入教材、课堂及学生头脑之中,新课程教学方案应该立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面临及最为关心的问题,借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法律素养,不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引导学生逐渐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及建设者,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优秀的思想基础及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不可背弃这一基本宗旨,需要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为这一宗旨服务。
关于法律基础教学的整体观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对法律基础教学的整体观起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其时效性,我们必须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从思想上坚持全方位、全程、全员育人的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实质。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观念”占了首位。学校以育人为本,但是必先要育德。这从根本上说明了学校的教育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贯穿于所有的教学中。在法律基础教学中我们也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必须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法律基础教学。第二,所有课程中都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实践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仅仅将教学当作谋生的工具,只看中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在本课程教学中给学生思想教育的职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由专门的教师来教授。现在高校的教学已经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一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校的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相辅相成,在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充分地提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观在法律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第三,老师除了教授知识以外,还肩负着育人的责任,这已经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课老师、学校共青团干部和党政干部以及班主任的优势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我们将所有老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门学科中去。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可以以课程设置的方式教授伦理知识,从而从根源上对同学们的道德认知能力进行培养。
二、法律基础知识教学整体观由法学教育的使命所决定
有学者指出,“法学是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由此可见,道德与法律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在教授同学们法律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站在道德和价值的角度去体会和学习法律精神。法学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解析正义。所以在“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需要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实现道德价值包含于法治的目标中。历史上,法律与道德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康德所说,法是道德的外在化。而道德是法的精神之所在。没有道德就没有法,正因为有道德才有了法。思想道德提现了法律职业的精神和品格,在法律中包含了真善美与假丑恶等价值的判断,所以法律的教学是避免不了道德等内容的。法治的客观目标是公平与正义,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有必须要有人的主观因素参与其中。仅仅是法律自身制度的完善,并不能诠释法律的生命意义。法律的生命很大程度是取决于法律工作者的素养和资质。司法过程实际就是法律工作者以自己的认知能力去证明已经发生的事实,并且根据已经制定的法律加以判决,这就要求法律工作者必须要将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加以体现,这样法律工作这的思想道德素质便直接对法律公正产生影响。作为法律工作者,其职业道德素养便决定了公平正义实现的程度。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法治的基础是法律工作者的道德思想内涵。所以在法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思想道德的培养。思想道德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法学教育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教授“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时,我们必须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所以本校在“法律基础知识”的课程设计时要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观念,在教材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
本文作者:刘青工作单位:江夏区卫生学校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伦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