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后果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17:23: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法律后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诠释财政违法责任与法律后果思索
摘要:本文评析了新出台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在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与法律后果方面的规定,通过与《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的比较,指出新《条例》在责任方式的分类、法律后果方面的科学的调整,同时也分析了《条例》存在的忽视第三人利益的问题。
关键词:财政违法行为;责任;法律后果
Abstract:Thisarticlehasevaluatednewreleasing"FinancialIllegalactivityPunishmentPunishmentRule"inthefinancialillegalactivityresponsibilityandthelegalconsequencesaspectstipulation,throughwith"theStateCouncilaboutViolatesFinancialLawsandregulationsPunishmentTemporaryprovisions"thecomparison,pointedoutthatnew"Rule"inresponsibilitywayclassification,legalconsequencesaspectscienceadjustment,simultaneouslyhasalsoanalyzedtheneglectthirdpersonofbenefitquestionwhich"Rule"exists.
keyword:Financialillegalactivity;Responsibility;Legalconsequences
一、引言
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已于2004年11月公布,并即将于2005年2月1日开始施行,1987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将同时废止。《条例》对《暂行规定》在财政违法行为的范围、内容、执法机关、审查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较大调整。而作为对行政处罚、行政处分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条例》与《暂行规定》的核心即在于对作出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与违法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规范。本文将集中分析、比较《条例》与《暂行规定》对于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与法律后果的规定,讨论其思路与依据,并指出《条例》存在的一些问题。
财政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与后果透析
【摘要】本文评析了新出台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在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与法律后果方面的规定,通过与《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的比较,指出新《条例》在责任方式的分类、法律后果方面的科学的调整,同时也分析了《条例》存在的忽视第三人利益的问题。
【关键词】财政违法行为,责任,法律后果
一、引言
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已于2004年11月公布,并即将于2005年2月1日开始施行,1987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将同时废止。《条例》对《暂行规定》在财政违法行为的范围、内容、执法机关、审查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较大调整。而作为对行政处罚、行政处分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条例》与《暂行规定》的核心即在于对作出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与违法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规范。本文将集中分析、比较《条例》与《暂行规定》对于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与法律后果的规定,讨论其思路与依据,并指出《条例》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财政违法行为的责任
法律责任主要由两方面要素构成,即责任主体与责任方式,也就是由什么主体来承担责任、如何承担。
违法分配利润法律后果承担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德国、日本、美国、我国等国家立法中公司违法分配利润法律责任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公司违法分配利润的法律后果由没有提出异议的董事及股东承担,但根据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公司违法分配利润的法律后果由恶意股东承担,针对两者的矛盾,笔者认为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由董事及恶意股东承担责任,以更有利于保障股东、债权人的利益。
论文关键词:利润分配法律责任
公司利润分配是在平衡公司内、外部主体之间利益的基础上,对净利润在提取了各种公积金后如何进行分配而采取的基本态度和法律政策。山于公司利润分配与公司、股东、债权人的利益直接相关,所以要在法律层面卜具体的规定公司违法分配利润的法律后果。公司的违法分配利润包括公司利润分配错误、公司长年有盈余但仍不分配或分配很少的利润等情况,公司利润分配错误主要是公司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或公司总资产小于总负债及股东优先权所需要的金额之和不能进行分配等情况,此时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润,就要追究公司违法分配的法律责仟。对于公司长年有盈余但仍小分配或分配很少的利润等情况追究责任主要是为了保护公司小股东的利益。由于利润分配的多少与公司的经营J情况直接相关,这就使得对公司违法分配利润的法律责任追究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一、比较法视角下对公司违法分配利润法律责任的审视
(一)追究相关董事责任
对于股份公司而言,各国的公司法中普遍都规定了当出现公司违法分配利润时山相关董事的责任的情形。日本、德国、美国对董事责任的规定各[r1不同,其中,德国和美国规定的比较相似,都规定了对违法分配议案赞成或同意的股东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德国股份公司法第93条规定,如果董事会成员违反了下列规定,应负责赔偿损失;将资木偿还给股东:违法付给股东利息和红利:违法分配公司财产;在公司已经发生无支付能力或资不抵债的情况下,仍然支付款项。美国标准公司法8.33节规定:当分配金额超过分配的金额时,对此分配投赞成票或同意的董事对于超额部分应向公司负个人责任。同时两个国家也都提出了董事的免责事山及相应的时效,在具体规定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在德国,董事免责为违法分配利润是按照股东大会的合法决议进行的,并且规定未得到清偿的公司债权人代公司提出赔偿要求时,不能因股东大会的同意而兔责时效五年。在美国,董事的免责为其行为符合营业判断规则,营业判断规则由法院判断,般法院只在公司管理层有滥用职权的行为时刁能判断出董事的行为不符合营业判断规则,并规定此类诉讼的时效为两年。日本的规定比较特殊,规定山提案董事或业务执行董事承担责任,最新日本公司法中第459-462条规定了股份公司违法分配利润的后果,由股东大会决定的分红方案,大会议案提案董事承担责任或由董事会决定时,对董事会议提案董事负责。另外,如果利润分配由股东大会决定,向股东支付的金钱等总额超过可分配额时,执行了有关该行为职务的业主执行董事也要承担。
出险时通知迟延的法律后果综述
摘要:从保险的一般原理而言,投保人在事故中如果是受害人,享有针对加害人的赔偿请求权,其可以选择直接向加害人索赔,也可以选择向保险人索赔。在选择后者时,不通知保险人也未尝不可,只要投保人在事故发生后及时报案,妥善处理赔偿事宜,并未对保险人造成任何不利和损害。本文认为出险时投保人的通知义务并非法律的强制性条款,但保险人往往利用自身优势制定通知迟延法律后果的格式条款加重投保人的责任。因此,我国《保险法》应该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基础上,增加明确规定通知迟延的法律后果的条款,以减少纠纷,维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关键词:通知义务;通知迟延;法律后果;22条的完善
1出险时的通知义务
我国《保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可以为被保险人。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根据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出险时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通知义务,这个规定的目的一是为了在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可以及时参加调查,以便确认损害范围及责任范围,为日后的理赔工作做好铺垫;二是使保险人在出险时可以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以防止损失的扩大。
从保险的一般原理而言,通知义务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强的,并不属于法律强制性条款,即使出险时通知迟延也远达不到足以使保险人免责的程度。然而,在现实的保险合同中关于出险时通知迟延法律后果的格式条款却得不到有效的规制,这与我国现行保险法未对通知迟延法律后果做出具体规定不无关系。
2通知迟延法律后果的立法缺失
浅谈无效保险合同法律后果
一、保险合同的无效
保险合同的无效是指因法定原因或约定原因使业已成立的保险合同在法律上全部或部分不产生法律效力。由于实践中保险合同无效大多是以全部自始无效的形式出现,本文所探讨的无效保险合同仅指因为法定的原因导致保险合同自始、全部、确定地无效。
根据《保险法》、《合同法》及《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下列保险合同无效:
1.保险合同的主体不合格的;
2.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无保险利益的;
3.死亡保险合同未经被保险人同意的;
出险时通知迟延的法律后果透析
摘要:从保险的一般原理而言,投保人在事故中如果是受害人,享有针对加害人的赔偿请求权,其可以选择直接向加害人索赔,也可以选择向保险人索赔。在选择后者时,不通知保险人也未尝不可,只要投保人在事故发生后及时报案,妥善处理赔偿事宜,并未对保险人造成任何不利和损害。本文认为出险时投保人的通知义务并非法律的强制性条款,但保险人往往利用自身优势制定通知迟延法律后果的格式条款加重投保人的责任。因此,我国《保险法》应该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基础上,增加明确规定通知迟延的法律后果的条款,以减少纠纷,维护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关键词:通知义务;通知迟延;法律后果;22条的完善
1出险时的通知义务
我国《保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知道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可以为被保险人。受益人是指人身保险合同中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可以为受益人”。根据本条第一款的规定:出险时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通知义务,这个规定的目的一是为了在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可以及时参加调查,以便确认损害范围及责任范围,为日后的理赔工作做好铺垫;二是使保险人在出险时可以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以防止损失的扩大。
从保险的一般原理而言,通知义务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强的,并不属于法律强制性条款,即使出险时通知迟延也远达不到足以使保险人免责的程度。然而,在现实的保险合同中关于出险时通知迟延法律后果的格式条款却得不到有效的规制,这与我国现行保险法未对通知迟延法律后果做出具体规定不无关系。
2通知迟延法律后果的立法缺失
补充申报债权的法律后果分析
【摘要】破产法规定债权人需依法申报债权,否则不能依据破产程序行使权利。破产程序的设置是为了公平清理债权债务,未申报债权则不能通过破产程序对其债权进行清偿。破产法规定由人民法院确定申报期限,同时还允许未在期限内申报债权的债权人补充申报。但补充申报并非是无限期的,未及时申报债权的债权人也会面临不同的法律后果。
【关键词】破产;申报期限;补充申报;法律后果
一、问题的提出破产法
①的制定宗旨是规范企业的破产程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债务人进入破产程序,债权人应当及时向管理人申报债权。除依照破产法规定不必申报的职工债权,其余均需向管理人申报债权。根据破产法第五十六条,债权人应当在人民法院确定的申报期内申报债权,未依法申报债权的,不得依照破产程序行使权利,因此未申报债权的债权人自然是不能通过破产程序进行清偿的。那债权人未在人民法院规定的期限内向管理人申报债权的,将产生怎样的法律后果?
二、补充申报的最后时限
(一)债权申报期限是否为除斥期间。根据破产法第四十五条,申报债权的期限由法院确定,起算时间为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公告之日,范围为三十日到三个月。该段期限的性质是什么呢?能否视为法律规定的除斥期间呢?旧破产法第九条第二款②规定,逾期未申报债权的,视为自动放弃债权,旧破产法对逾期申报债权作出了否定性评价。王欣新教授认为旧破产法对逾期申报的法律后果之规定是不妥的,此项规定虽是为了保障破产程序能顺利快速地进行,不会因为无限期等待债权人申报债权而耽误债权债务关系的清理,却损害了债权人利益。破产法未规定逾期未申报债权视为自动放弃债权,同时破产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在人民法院确定的债权申报期限内,债权人未申报债权的,可在破产财产最后分配前补充申报。因此人民法院确定的债权申报期限并非除斥期间,期限届满后实体权利并不当然灭失,债权申报期限届满后可补充申报。(二)补充申报的最后时限。根据破产法第五十六条,债权人可以在破产财产最后分配前补充申报。破产法的这一规定,改变了旧破产法“逾期未申报债权的,视为放弃债权”的立法模式,确立的债权补充申报制度有利于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破产程序作为概括性的集体清偿程序,破产程序终结后,未受清偿的债权不再清偿。鉴于法律后果如此严重,对于那些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没能在人民法院确定的申报期限内申报债权的债权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新旧破产法在申报期间上作出了较大的转变,给予了债权人补充申报的权利。虽然申报期限并非除斥期间,申报期间届满后可以补充申报,但是并不可能无限期等待债权人申报债权。如何理解“破产财产最后分配前补充申报”则是确定补充申报最后期限的关键。关于“破产财产”,根据破产法第一百零七条第二款规定,债务人被宣告破产后,债务人称为破产人,债务人财产称为破产财产。关于“最后分配前”,法律并未明确具体截止日,实践中也诸多争议,值得注意的几个特殊时间点: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提交日、破产财产分配方案表决通过日、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法院裁定认可日、破产财产实际分配开始日、破产财产实际分配结束日。通过检索,深圳中院作出的规范性文件——《破产案件债权审核认定指引》可作为参考,该文件第八十二条规定,债权人未在债权申报期限内申报债权的,可以在法院裁定认可最后分配方案之前补充申报。如此规定,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如果将“最后分配前”理解为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提交日、破产财产分配方案表决通过日,那对于未获通过和通过但未获法院裁定认可的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其提交日、表决通过日均无法律意义,完全可以将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提交日、破产财产分配方案表决通过日之前申报的债权纳入方案,重新制作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提交或表决。其次,如果将“最后分配前”理解为破产财产实际分配开始日、破产财产实际分配结束日,那么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法院裁定认可日之后申报的债权就势必会改变破产财产实际分配方案,然而破产程序是不可逆的,那么就会与原先经法院裁定认可的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相冲突。因此,将“最后分配前”理解为“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法院裁定认可日”比较合理,能保证人民法院的裁定以及财产分配方案具有确定性。
电子错误性质及法律后果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电子错误是由于系统本身的程序缺陷导致消费者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消费者出错的原因在于商家没有提供检测并纠正或避免错误的合理方法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网易和网民之间存在合同关系、商家提供的程序必须包括消费者检测错误的合理方法、商家的系统不仅要提供检测错误的方法,而且要提供纠正或避免错误的合理方法、合理的设计应该是选择"非常男女"的效力产生时间一定要比取消该服务的效力产生时间短、消费者由于无意的操作而选择了相关收费短信服务、从公平的角度应当允许错误方改正其错误以避免错误方遭受不利的后果、消费者在发现错误的第一时间将错误通知另一方、消费者没有开始使用该信息,且没有从该信息中获取任何利益等,具体请详见。
虽然目前法律没有给电子合同的做出明确定义,但网易和网民之间存在合同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电子合同"。这一点是我们进行讨论的前提,也是网易扣取网民信息费的前提。基于以上前提,我想引入"电子错误"的法律概念,并对事件的性质以及法律后果展开讨论。
美国《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第214条(a)款规定:"电子错误指如(商家)没有提供检测并纠正或避免错误的合理方法,消费者在使用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时产生的电子讯息中的错误"。这里的"信息处理系统"指的是交易的商家提供的交易平台,而不是指电脑终端用户自己的信息处理系统。构成"电子错误"应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一、电子错误是由于系统本身的程序缺陷导致消费者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
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而言,我没有选择"非常男女"这个收费信息服务,但是系统认定我作出了这项选择,即便我立即取消了这项服务(前后间隔不超过30秒)。在我和系统之间,就产生了错误的意思表示,我的意思表示不真实。而产生这种错误意思表示的原因不在于我,而是在于系统本身的程序设计。
二、消费者出错的原因在于商家没有提供检测并纠正或避免错误的合理方法。这是电子商务合同的提供方在程序设计上的两点要求:
行政行为修复与法律后果论文
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龙新派出所被诉歧视河南人一案,经媒体广泛报道之后,“深圳挂横幅民警向河南人当面道歉”,而“深圳河南老乡签名誓树良好形象”(见2005年04月25日法制晚报)。这表明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宽容、理解在此案的体现。“横幅”事件是行政瑕疵行为而对普通河南人不构成歧视,我们以《执法中的歧视不等于地域歧视》(2005年4月27日上海《东方早报》),与主流媒体观点进行了讨论,并借此期望社会进一步讨论和研究反歧视法律的问题,现从行政法理论就警方的“横幅”与“道歉”的行为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在行政法上,违法行政行为区分为无效行政行为与可撤销行政行为,其区别标准包括“瑕疵重大明显”与“欠缺主要法律要素”。显然,龙岗警方悬挂横幅属于有“瑕疵”的可撤消的行政行为。但对“瑕疵”和“明显的”范围和幅度的界定,国内外行政法学界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笔者看来,瑕疵即至少是任何人对该瑕疵的存在都不需要特别的调查,一见便能识别的情形,以及行政机关在进行特别的行政处分时,未尽到其职务上当然应该尽到的调查义务,并且,该调查义务的履行对于行政机关而言是必要的和可能的。即行政机关所作的行政行为在普通人依据一般常识就可以轻易地认为是不合理的;对行政机关而言,因没有履行最低限度的合理注意义务从而使其行为违反重要的要件,并且达到了在谁看来都是明白的错误程度。龙岗派出所依法打击辖区内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是其法定职责,但在履行这一职责时没有任何必要将犯罪团伙的地域性作为唯一特征单独强调。因为某种犯罪团伙的根本特征在于所从事违法活动的类型和手段等因素,而且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法都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无论他们是由河南人组成还是深圳人组成。但是该派出所悬挂出的横幅上的“河南籍”字样让人一目了然,虽然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来自某一地区的团伙单在本地作案造成的后果,并且主观上是为了当地人民群众便于识别这些团伙,积极举报违法犯罪分子的活动,从而达到破获这类在当地已经造成严重社会治安案件的目的,但是,就横幅上的字样来讲,其行为是有“瑕疵”且很“明显”的,它至少可能对在本地区或者经过本地区的普通某个地区人心里不愉快、心情不舒服的感受,所以才受到包括河南籍公民在内的众多人的质疑甚至反对。
事后龙岗警方主动“道歉”的行为,法律意义在于对其行政行为瑕疵的补救和完善。目前,我国《行政程序法》尚未出台,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对此种行为的规定还不甚清楚(公安机关执法主要依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国外行政法实践较为成熟的国家对可撤消行政行为和无效行政行为的处理主要有补正、追认和转换三种形式。所谓补正,是指对程序或形式违法但轻微的行政行为,通过事后补正剔除其违法性,使之成为合法的行为,即只要行政行为的瑕疵并不会完全导致该行为给相对人权益和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与其撤销而作出同样的处分,倒不如将存在的瑕疵积极消除,维持当初的行政行为的效力,这于保证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和行政效率都是有益的。因此,龙岗分局在删除横幅上的“河南籍”字样后,完全可以继续悬挂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横幅,继续对举报者予以奖励,以便履行保护公共安全的法定职责。事实表明,龙岗分局道歉后,有些先前感到“气愤”的河南籍公民,表示“理解和接受”,更令人鼓舞的是,在深圳的河南老乡还“签名誓树好形象。”从此中不难发现,行政机关对执法活动中的瑕疵,如果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消除由于瑕疵行政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这兴许是“道歉”之举留给我们的首要思考之处。
其次,行政执法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将法律条文适用于立法者事先设计好的某种确定的情境的活动,而是执法人员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时,正确执行实施法律的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必需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好地依法行政,合理行政。但是,行政机关对社会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的对某个地区文化的偏见,或者妖魔化的宣传,而要选择使用这个地区的特定词汇作为实现某个行政目的,必须格外注意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因素也可以构成相关因素。就此而言,横幅事件以具体案件的方式为行政程序理论,瑕疵行政行为的补救,合理行政,比例行政,平等原则等,都提出了研究的新领域。
现代行政理念不再是传统的以管理约束为住的干预行政,而是倡导以民主、合作、协商、精神为主的服务和给付行政。行政执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免遭侵害,为达到此目的,行政机关行为时所选择的手段和途径不可能随时随地绝对完美,对行政机关的某些轻微的不当做法,相对人和社会应给予必要适当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更好地解决目的实现与手段的正当这一人类活动的基本矛盾,才能使行政活动的公正与效率达到最完美的契合。从而在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乃至整个社会之间形成法治范围内的默契与善待,最终使双方达到和谐、共存、双赢。
从悬挂横幅打击违法活动到执法人员当面道歉、接受者表示“理解”,龙岗警方的行为真正凸显了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现代行政理念,也为今后我国行政执法方式和途径的完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积极行政,有错即改,不留瑕疵。
试婚期间相关行为的法律后果论文
一、试婚期间的类家庭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是设法想要羞辱受害者,而且大部分的施暴者明白自己的动机。但是,有相当多施暴者并不明白自己给别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或许只是一味跟着别人起哄,或说些具杀伤力的话,但却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也有些可能是因为害怕不跟着一起施暴,自己将成为下一位受害者;还有些是因为无聊而已。不管原因是什么,对受害者而言,都是件不幸的事,而且会造成终生的痛苦。试婚期间发生的类家庭暴力行为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身体暴力。主要包括所有对身体的攻击行为,比如:殴打、推搡、打耳光、脚踢、使用工具进行攻击……二是语言暴力。主要表现为:以语言威胁恐吓、恶意诽谤、辱骂、使用伤害自尊的言语,从而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三是性暴力。主要表现为:故意攻击性器官、强迫发生性行为、性接触……试婚期间发生的这些类家庭暴力行为,因为试婚没有进行合法登记,不受法律保护,其所导致他人受到伤害的行为,根据其伤害程序不同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中保护公民人身权益不受侵犯的条款,对其暴力行为进行处罚。
二、试婚产生的父(母)子(女)关系
试婚期间所产生的父(母)子(女)关系,受法律保护,所生子女属非婚生子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5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禁止溺婴、弃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承担民事责任的义务。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这些条款同样适用试婚产生的父(母)子(女)关系相关权利与义务的调整。
三、试婚期间的财产及债权债务关系
试婚期间发生的财产关系,按照协议优先的原则进行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78条及《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8条至第92条之规定,双方在试婚期间取得、形成的财产,若双方之间有协议的,按协议约定处理。没有协议约定的,能够证明属个人所有的,归其本人所有,否则归双方共有。不能证明财产是按份共有的,应当认定为共同共有。试而结婚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解释一第4条规定,婚前共同财产在双方具备结婚实质要件时即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婚前个人财产没有约定变为夫妻共同财产的,仍属一方个人财产。试而不婚者,在其分手时,没有财产约定协议的,一方个人财产自行处理;试婚期间形成的共有财产,不能证明是按份共有的,按共同共有进行分割,按等分原则处理,且考虑一方对共有财产的贡献大小,适当照顾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等情况。共有财产是特定物,而且不能分割或者分割有损其价值的,可以折价处理。分割后,一方出卖自己分得的财产时,如果出卖的财产与另一方分得的财产属于一个整体或者配套使用,另一方有权主张优先购买权。试婚期间形成的债权按照上述财产问题处理。试婚期间形成的债务,一般由欠债方单独偿还;有证据证明属共同债务的,由双方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以偿清全部债务的,各方对债权人负连带偿还责任,多承担偿还责任一方,有权向另一方追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伦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