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09:04: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二元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探析论文

一、概说

二元经济指传统经济与现代化产业并存的格局,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常见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产业多由外国资本移植或本国资本引进而来,在中国始于19世纪后期。或谓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形成于二次大战后,不确。惟早期现代化产业多集中于个别地区,亦称“飞地经济”。又常称之为近代化产业,实与现代化同义;本文通用后者。

刘易斯把现代化产业定义为“使用再生产性资本”以谋取利润者,即资本主义产业;而传统经济是“维持生计”的产业。¬在历史上视资本主义化为现代化未尝不可;但日本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充分就业前仍可称二元经济,中国在进人社会主义后仍属二元经济。又传统经济亦使用再生产性资本,并有谋利部分。迈因特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整性出发,把现代化产业和半自给性生产并存作为二元结构。­石川滋采取希克斯(JohnHicks)《经济史理论》中由习俗经济、命令经济到商人经济的观点,把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并存作为二元经济。®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明现代化过程是可取的,但用之区分二元范畴似欠妥。

传统经济包括农、工、商、运输、服务等部门,原为完整的经济体系,在中国更是一个十分发达的传统经济体系。但自1954年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理论以来,西方学者大都只论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工业,并注重于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工业转移问题。费一拉尼斯干脆把二元经济定义为农业与工业两大部门并存。¯他们也提到手工业者、小商人、服役人、搬运工等,但把这些人看成是“隐蔽的失业者”,°或等待进人现代化部门的“城市传统部门”。±事实上,传统经济的非农业部门人数众多,基本上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在早期它们是与现代化产业并行发展的,并成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日本称明治维新以前已有的产业为“在来产业”,并进行专门研究。²1981-1935年,日本农业就业人口是不断下降的,同时期现代化产业就业人口增加约3,300万人,而在部产业就业人口增加逾6,600万人¬就是说,现代化过程中释放社来的多余劳动力主要是由传统经济中的非农业部门吸收的。

明治维新后,日本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中的散工制发后迅速,对日本现代化工业的建立起了辅助作用。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为发挥劳动力优势,仍是在现代化企业中实行多班制,而将部分工序和零件生产转包给小厂和家庭工业去完成。中国的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散工制也是在鸦片战争后随现代化产业的建立兴起的,迄1936年,工场手工业的就业人口约为现代化工厂的5倍。这我已有专文论述。­

我国传统商业和金融业原较发达,现代化产业的建立有赖于传统商业网和钱庄的支持。同时,也有新式商业和银行兴起。然而,即使在新式商业最发达的上海,传统大商业如米行、豆行、丝栈、茶栈迄1936年仍是发展的,仅豆行的经营品种和丝茶栈的销售对象有所变化而已。迄1936年,上海上布号约减少一半、绸缎庄则倍增,药行由1851年的约1002增为498家,在营业额上始终超过西药业®。上海钱庄的资本和营业额也是不断增长的,1932年以“后才逐渐为新式银行所代替。

查看全文

二元经济与城乡经济关系思索

“二元经济结构”是用来描述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即乡村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和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经济,商品性生产与自给性生产并存的一种社会经济结构状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化,将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长期的“重城市、轻农村”国家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赶超式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脱离了传统乡村的发展现实。政府采用行政手段,以“剪刀差”的形式将大量的农村资源抽取到城市,确保城市工业化的稳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使农业的发展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我国的严重缺乏资金和外汇储备,为了实现一定的原始资本积累,政府部门推行了粮食统购统销,以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的方式,获取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金积累。此外,我国的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城乡划分为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两部分居民不能享受同等经济和社会待遇。如此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社会政策并没有跟上经济政策,使得各种社会问题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相应的解决,反而使得有些矛盾进一步加剧。

(二)市场经济的力量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后,人们会将一小部分的资金用于购买农产品,而将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相对而言,这些消费品主要出自于工业部门,而大量的现代工业部门集中在城镇,且其行业利润率长期高于农业部门,这也导致农村收入水平增长远低于城市。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不断加强,然而城镇居民的大部分支出集中在汽车、电器、旅游、住房等,这些消费项目与农村或农民却没有太大关系,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很难回流到农村。这种只取不予的单向流动,进一步恶化了二元结构的矛盾。

二、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及其危害

查看全文

农村经济二元化的分化论文

论文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分化新农村建设

论文摘要:中国在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在农村内部,农业和非农产业也呈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在此前提下,中国农民也因其是否从事农业生产而出现分化。本文试图通过对20个村庄的调查,对农村经济二元结构和农民分化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而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在众多原因,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更为突出。在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一般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划分都是以城市和农村为划分标准,然而我国在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同时,随着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二元分化。上海财经大学李静霞曾经在《中国二元经济演化进程分析》中指出我国经济由城市非农业、乡村非农业和乡村农业三部分组成,从而从农和非农两个角度对二元经济进行了划分,而根据利特尔(Little,1982)曾经对二元经济的定义:“二元性可以从多方面下定义。但是一个在分析上有用的、有关制度的定义看来应该是:一种经济是二元的,即它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那种传统制度下运行,而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则是在雇佣工资制度下运行。”这样的划分体现了二元经济在生产率和剩余劳动差异方面的含义。

在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的同时,农民也因为其从事的产业出现了分化。浙江师范大学卢福营在《论中国农民分化的多元化特征》中提出,非农化是“农村社会成员分化的根本动力”。完成非农化的三种村庄—城村、镇村、工业村与传统的农业村出现了分化,而在一个村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也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出现了分化。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全国20个村庄的调查进行研究,对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二元化条件下的农民分化进行分析,试图为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对策。

研究对象和方法

查看全文

二元经济结构体会

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有两个重要的支柱,一个是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的国有企业体制,另一个是城乡分割、工农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20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进行的。

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已经取得重大成绩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又有进一步的理论突破,这就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在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相信,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指引下,下一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焕发出更大的活力,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也将因企业潜力的充分发挥而获得制度上的保证。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另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是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过去**年来,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容许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镇来工作,容许农民在城镇办企业和经营个体工商业,在某些试点城市容许农民在投资、购房和有稳定的职业、住所的条件下转为城镇户口等,这些都是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的改革措施。同样可以相信,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指引下,今后有关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改革步伐将大大加快,因为这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

相对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而言,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率是较低的。收入增长率的不同,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因此,社会各界提出了许多旨在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包括切实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增加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支持高寒或缺水地区的农民外迁脱贫,放宽或取消对农产品的价格限制,鼓励农民工外出就业,容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发展乡镇企业并及早改制等等。应当承认,这些措施如果得以认真贯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都还不是从根本上改善农民收入状况的举措。

尽管近年来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某些方面已有所松动,但旧体制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仍然存在着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或障碍,不仅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而遇到阻力,而且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以及物流业的发展都会因城乡分割、工农分割现象的继续存在而受到制约。如果不建立有利于逐渐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那就既会影响城市活力的增强和城市辐射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也会影响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查看全文

二元经济研究论文

一、概说

二元经济指传统经济与现代化产业并存的格局,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中常见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产业多由外国资本移植或本国资本引进而来,在中国始于19世纪后期。或谓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形成于二次大战后,不确。惟早期现代化产业多集中于个别地区,亦称“飞地经济”。又常称之为近代化产业,实与现代化同义;本文通用后者。

刘易斯把现代化产业定义为“使用再生产性资本”以谋取利润者,即资本主义产业;而传统经济是“维持生计”的产业。¬在历史上视资本主义化为现代化未尝不可;但日本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充分就业前仍可称二元经济,中国在进人社会主义后仍属二元经济。又传统经济亦使用再生产性资本,并有谋利部分。迈因特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整性出发,把现代化产业和半自给性生产并存作为二元结构。­石川滋采取希克斯(JohnHicks)《经济史理论》中由习俗经济、命令经济到商人经济的观点,把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并存作为二元经济。®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说明现代化过程是可取的,但用之区分二元范畴似欠妥。

传统经济包括农、工、商、运输、服务等部门,原为完整的经济体系,在中国更是一个十分发达的传统经济体系。但自1954年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理论以来,西方学者大都只论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工业,并注重于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工业转移问题。费一拉尼斯干脆把二元经济定义为农业与工业两大部门并存。¯他们也提到手工业者、小商人、服役人、搬运工等,但把这些人看成是“隐蔽的失业者”,°或等待进人现代化部门的“城市传统部门”。±事实上,传统经济的非农业部门人数众多,基本上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在早期它们是与现代化产业并行发展的,并成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日本称明治维新以前已有的产业为“在来产业”,并进行专门研究。²1981-1935年,日本农业就业人口是不断下降的,同时期现代化产业就业人口增加约3,300万人,而在部产业就业人口增加逾6,600万人¬就是说,现代化过程中释放社来的多余劳动力主要是由传统经济中的非农业部门吸收的。

明治维新后,日本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中的散工制发后迅速,对日本现代化工业的建立起了辅助作用。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为发挥劳动力优势,仍是在现代化企业中实行多班制,而将部分工序和零件生产转包给小厂和家庭工业去完成。中国的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散工制也是在鸦片战争后随现代化产业的建立兴起的,迄1936年,工场手工业的就业人口约为现代化工厂的5倍。这我已有专文论述。­

我国传统商业和金融业原较发达,现代化产业的建立有赖于传统商业网和钱庄的支持。同时,也有新式商业和银行兴起。然而,即使在新式商业最发达的上海,传统大商业如米行、豆行、丝栈、茶栈迄1936年仍是发展的,仅豆行的经营品种和丝茶栈的销售对象有所变化而已。迄1936年,上海上布号约减少一半、绸缎庄则倍增,药行由1851年的约1002增为498家,在营业额上始终超过西药业®。上海钱庄的资本和营业额也是不断增长的,1932年以“后才逐渐为新式银行所代替。

查看全文

二元经济的原因及策略分析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其中就提出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应该逐步得到扭转。这使得我们对目前我国的二元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有其实际意义。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有其独特的特点,其特点是我国存在“双重二元结构”,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与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为一元与以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鉴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独特特征以及其对我国经济的重大影响,本文着力分析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并对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原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主导我国的工业化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其就业弹性较低(重工业的就业弹性一般只及轻工业的1/3),满足的劳动吸收较少。同时根据钱纳里等人的多国模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实现我国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必须要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众所周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2005年我国人均1703美元,2004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仅为29%,从业人员比重也只有30.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7%和35%。以上两种因素同时发生作用,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得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滞留在农业部门,延缓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进程。

(二)我国缺乏统一有形的市场体系,城乡市场差距大,生产要素流动性差

查看全文

从二元化经济看外贸对比长处的拓展

[内容摘要]针对我国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换及比较优势退位问题,本文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目前的出口贸易中占据主体地位,其原因主要是由我国国内经济的二元化结构决定的,因此应当继续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和贸易。当资本积累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优化劳动力就成为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走上效益化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并提出可能的政策性建议,包括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生产地区转移和降低制度成本等。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资率上涨,最终达到增强本国产业和贸易竞争优势的目的。

[关键词]二元化经济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参与世界贸易分工的基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由此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贸易。从1994年起,加工贸易就超过一般贸易,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有深刻的经济原因——既是国际分工和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结果,又是产业内分工的特定生产环节的表现,即我国当前低成本劳动力供给占据的比较优势。由于这种比较优势基础是初级的,技术含量不高,价值增值较少;同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比较缺乏,在世界贸易中,本身就处于劣势。这给我们提出了如何提高竞争优势、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和增加资本积累的问题。

学术界对此有着广泛的讨论。南京大学洪银兴较早提出,以本国拥有的资源的相对优势来确定贸易结构,虽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但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单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结构和企图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出口导向,就会跌入“比较优势陷阱”。这种看法是合理的。有学者认为,国内流行着一种错误看法,即把中国九十年代后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效益下降的原因归结为贸易形式,主张尽快实现结构的优化。这些学者认为,问题主要在于经济体制和企业本身。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主导产业转换的特征之一是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到30%以下,而现在中国约为60%。北京大学林毅夫认为,给定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路径,在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过程中,核心的因素是资本积累。林毅夫认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的积累;第二,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能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引进,也可能是一种需要大量资金的自主研究和开发活动,两者都需要资本的投入。因此,技术进步往往也要受到资本积累程度的局限。正因如此,国家资本积累的能力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的关键动力。西北大学郎永清认为,先验的国际分工并不能成为决定因素,相对的要素禀赋和比较成本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中,后天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状况我们有着理性的认识,但是如何有效地回避“比较利益陷阱”或者说寻找有效的后天发展的途径,却有着不同意见。根据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创造竞争优势涉及到个两个问题:一是结构导向的转变,要从自身的供给条件转向国际市场需求;另一个就是以新产品打进国际市场。有学者认为合理地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首选,应该积极提升产业结构水平。也有学者从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益低下出发,认为比较优势战略不适合我国外贸发展的新需要,“推行竞争优势战略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必然选择”。

查看全文

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特别强调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而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无疑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体制保障。那么,如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二元经济向一体化经济的跨越呢?笔者日前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黄泰岩教授。他认为,在微观层面上,要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镇)化来完成城乡生产方式一体化、生活方式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在宏观层面上,要通过国家逐步改变对城乡的二元宏观政策,实现城乡平等的一体化宏观管理。只有通过“三化”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才能使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组件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政策走向城乡一体化,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最终得以建立和完善。

农民市民化

所谓农民市民化,是指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实现身份的改变,既包括农民向市民这种形式上的转变,也包括农民意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一本质的转变。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但是,农民向城市转移,必须以在城市就业为前提,否则,就无法融入城市文明。在我国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农民向城市的转移就要求伴随着产业向城市的集聚。产业大量集聚,一方面可以把在其中就业的农民直接带入城市,实现离土又离乡;另一方面又可以延长产业链,从而产生对相关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乡镇企业,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如果能够把产业的升级、集聚与城市化结合起来,就可以推进农民向城市的转移,打通城市化的通道。

黄泰岩认为,农民市民化与产业向城市集聚过程的统一,是我国城市化的理想过程。但当二者无法实现统一时,农民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先于产业的集聚而进入城市?这首先涉及到平等就业制度的构建问题,即构建给予农民进城就业的平等权力的制度。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通道可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转移来完成,但在我国却被户籍制度无情切断。原有的就业制度对农民是不平等的,甚至可以说是对农民的歧视。这首先要求放弃作为“城市人”的优越论和让城市居民优先就业的观念。我们的政策、法规在制度安排上,不能再为保证城市居民就业而对农民进行歧视,要赋予城市居民和农民平等的人权,包括拥有平等的就业权、生存权,要让农民有权力自由迁移。

农民市民化可以带来多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可以填补简单劳动力市场的空缺;二是给城市居民进一步学习、接受教育以提升自己素质的压力;三是农民的进城压低工资水平,保证了在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维持较高利润来推进、完成我国工业化过程。但同时,农民市民化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有人担心,在平等就业制度建立和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后,我国农村潜在的、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就会大规模流向城市,可能会加重城市中原来就已严重的失业问题。黄教授认为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大大高于农民的生活成本,因此城市居民对工资的要求要比农民对工资的要求高,如果一项工作所能提供的工资不够维持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那这样的工作对他来讲就毫无意义,而农民可以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城市中的失业问题将小于预期。黄教授还认为,即使是农民市民化真的引起“新的城市病”并加重失业问题,那也可能是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在这方面我们必须走出以往认识上的误区,不能因为有成本就放弃。因此,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要考虑如何吸收国内外的经验降低成本,而不是不付成本地获取,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农业工业化

查看全文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业经济论文

一、现实难题:农业经济发展遭遇“二元经济结构”制约

按照经济学家刘易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所谓“二元经济结构”就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现代部门”(现代工业)与“传统部门”(传统农业)的二元对立并存的现象,他认为,经济发展可以理解为在传统的以自给型农业为主体的不发达经济内部,出现并发展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现代部门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正是在一种传统农业为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们建立起部门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地向前推进;但是广大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许多地区农村经济仍然处于劳动投入为主的生产方式,这就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不仅制约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也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若单从收入的量上来看,农民的收入水平是不断增长的,尤其是取消农业税等许多支农惠农政策实施以来,但是若要从增长率和城乡对比中来看,农民收入增长是相对缓慢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至2012年35年间,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7917元,城镇居民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24556元,①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速是农民的1.21倍。1978年城乡收入比是2.57:1,随后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在1.5:1以上,并且在近10年保持在3.0:1以上(如图所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造成了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向城市和工业转移,这就必然会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2.落后的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经过多年的农村建设,尤其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我国的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比如2012年,全国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达到到95.2%,行政村通宽带达到87.9%,农村信息化建设下乡活动惠及82%的乡镇;②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55%;③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1.25张,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1.37人。④但是这其中的不少项目也是要农户筹集部分款项完成的,这影响了农民的自身积累。农村的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还是极为落后的,在交通、通信和电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的公路、网络、电讯是修通了,但运行管理维护跟不上而受到损坏,导致基础设施效用发挥不出来,严重的多次投资建设也未能彻底解决问题。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农村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农村也远远落后于城市,比如在医疗方面,2011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农村是2.80张,与城镇的6.24张相差1.22倍。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落后必然造成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根基和动力,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

查看全文

对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打算

从我区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农村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较少,农村经济总量仅占全区GDP的xx%,从农业人口情况看农业人口仅有xx多人,仅占全区xx万人口的xx但我区农村占地面积达xx平方公里,占我区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使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一定差距,我区农村人均收入仅有xx8元,而城市人均收入已达xx万元。另外,“三农”问题也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加快乡村经济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增强举措,加大农业发展资金方面的投入,扩大农村中、小额贷款,简化手续,鼓励农业人口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副业,增加收入,使农民的平均收入尽快接近城市居民。

从乡村的实际出发,立足于自己的比较优势,制定并实施体现市场经济特点的经济发展规划,解决“城中村”等问题,使农业人口城市化。

加强措施,切实解决农民进城难,卖菜难等问题,规划专门的市场解决农民销售农副产品,增加收入。

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城市规划区内居住的农业人口逐步转为非农业人口,并在各方面享受居民同等待遇。逐步撤乡建办、撤村建居,转变工作职能,实现农村管理社区化。

拓展就业空间,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广开就业门路。完善社会保障,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农转非”人员纳入城市低保范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