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08:32: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儿童文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隐喻翻译对策

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对文学中语言表达的理解必然会受到其认知水平的影响。对于幼儿来说,童话故事中的隐喻理解起来更难,在引进翻译的外国童话故事中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引进翻译童话故事必须照顾到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语言间的隐喻方式与内涵的差异。本文主要探讨适用于少儿的童话故事的引进翻译的策略。

1隐喻

隐喻是英语中常用的修辞格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善于运用隐喻这一语言艺术的人是天才,他说过最伟大的事就是成为一个隐喻大师。传统的修辞学仅仅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特征和一种修辞手段。莱考夫和约翰提出的现代隐喻理论则把它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即把隐喻定义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他们提出的“映射论”,从隐喻的相似性入手,通过“跨域映射”的思维方式,实现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之间的转换。[1]莱考夫把隐喻定义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即人们有意识地尝试从已有的经验中寻找和当前事物或现象具有某种相似点或共同特点的事物,并用各种关于已知事物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获知当前事物的特点。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思维形式,一种认知模式。隐喻与知识经验、思维密切相关。

2童话故事中的隐喻

人类童话发展源远流长,古代的一些神话故事与民间故事都可以算作是童话的一种。人们在进行童话创作的时候,往往把儿童的认知水平考虑在内。对儿童不易理解的事物往往通过隐喻、转喻等手段进行处理,以达到能让儿童理解的目的。

2.1童话

查看全文

当代儿童文学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一种在处理人与世界万物关系时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观念,它的核心内容包括生态系统观、整体观和联系观。具有生态意识的文学创作对揭示生态危机、呼吁生态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恢复生态平衡的关键无疑是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妥当处理。儿童是人类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也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力量,如何利用儿童文学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健康的引导,帮助儿童树立现代生态伦理观念,对儿童自身甚至一个民族、整个世界的未来发展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儿童性格的天真无邪、思维的单纯直接,既充满灵气生气又饱含诗意,这种天性决定他们与大自然以及动物、植物有着本能的亲近,因此,儿童文学也就更加关注自然,将动物、植物与人的世界纳入统一创作。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中包含生态意识的文本开始出现,作家的知青生活经验让他们把大自然的丰富多姿与动物世界的神秘灵动呈现给小读者,如沈石溪、牧铃的动物系列小说。随着作家生态意识的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具有生态意识的儿童文学作家队伍不断壮大,儿童文学所体现的生态内容表现日渐丰富,除了对人与自然互动之间真善美的描写,还塑造了破坏环境、侵害动植物的“恶人”形象,展示了家园毁灭、生命消逝的残酷现实,饱含愤怒、忧伤基调的生态童话、生态散文也开始增多。儿童生态文学越来越成为生态文学大家族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一、敬畏生命,守护生命

在古今中外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人们最熟悉的动物小说总是告诉孩子:忠诚的狗、温顺的羊、残忍的狼、狡猾的狐狸……动物的形象因人类的实际利益被角色化,甚至妖魔化,对尚处于懵懂之中的孩童来说,会造成在人生之初就对大自然中众生万物产生三六九等划分的错误世界观。荣获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的阿尔贝特?施韦泽博士首先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生态思想。“敬畏”就是对神秘而广大的世界心怀谦卑和尊重;“生命”则指世间一切的生灵,无论其进化程度,习性差别,因此,这一生态思想的具体内涵是善待一切生物。以“敬畏生命”的思想来对待身边一草一木的人,“就会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1]321。当儿童文学作家具有“敬畏生命”的生态意识,小说中的自然世界就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他们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从此,野生动物不再只是负面的符号,它们恢复了自在和多彩的生命。沈石溪的《红豺》(又名《豺狼情仇》)还原了豺和狼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世界。在作者的笔下,豺狼不再是让人类一提起就恨得牙痒的野兽,红豺“就像天边的火烧云,因而芳名就叫火烧云”[2]314,而黄毛小狼“身上的绒毛金黄发亮,就像一朵蒲公英”[2]314,它们有大自然天赐的美丽。作者的描写不仅如实甚至带有赞美,实际上是对大自然由衷的敬佩和热爱。文中豺、狼、熊、乌雕、花狗等动物都是平等的生命,为了生存奔走,为了亲人拼命,它们的生命价值不低于人!而火烧云的母爱更是让人为之动容,它的舐犊之情和献身精神,体现出动物生命的灵性与高贵。如果人类仍然一意孤行,不敬畏大自然及万物的自身价值,仅视自己为世界的主人,人类的形象非但不能提高反而显得更为可疑和霸道。“大自然创造出动物和植物的目的,很可能首先是为了这些动植物本身的幸福,而不可能是为了一个存在物的幸福而创造出所有其他动植物”。[3]332。儿童文学不应角色化、矮化动物,更不应该把动物仅看作一种工具,因其食用、药用价值和满足人类其他贪欲,动物的生存权和生命权就可以被无情地肆意践踏。是告诉儿童世界为我所用,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顾他者幸福和存在,还是告诉他们每种生命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大自然让彼此保持平衡保持尊重,答案是明显的。这对地球和未来的影响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湘女的《懒猴悠悠》通过一只猴子的视角表现了人类的残忍和自大,同时显现了猴子的智慧和生命的顽强。“悠悠觉得人类也太没道理了,怎么可以为了自己的需要就随便杀害别的动物呢!当然,悠悠知道,人类一般是不会去想别的动物的恐惧和痛苦的。”[4]272人类有能力也有责任改变目前大自然中动植物所遭受的苦难,人类也有感受动植物痛苦和诉求的知觉,通过具有生态意识的儿童文学传达敬畏生命,守护生命的生态思想,无论是生态保护的实际还是对儿童思想和心灵的影响、生态人格的塑造,都会产生有利作用。敬畏生命,守护生命在成人世界或许并不容易实现,但对于儿童来说却是本能。他们互相关爱,互相依靠,甚至不需要语言,儿童和动物通过心灵和眼神就能读懂彼此的心思。为了对方甚至愿牺牲自己的性命,冷凝《射雕少年》、沈石溪《猎狐》中的少年因为自己对“敌人”的不忍心,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猎人”而懊恼。但恰恰是他们对动物们的爱与关怀使他们比冷血的猎手更勇敢,成为大家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儿童与动物亲密无间的关系令人感动落泪,心生暖意。如果每个人都能如书中的少年般心灵纯净,为了动物朋友的生存尽一份努力,我们的生命达到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境界就会不再遥远。

二、自然之美,自然之殇

具有生态意识的儿童文学成为生态文学中的排头兵和急先锋,对当代文学的“自然维度”建构作出了积极回应。文学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儿童与自然的亲近本性,使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必然对大自然的描写和歌颂产生热情。在儿童文学中,大自然的性格是被崇拜和赞美的,其粗犷、博大、刚劲的雄性的力量,让人类像对待父亲般景仰尊敬大自然;而她的质朴、包容、柔美,又像母亲般值得人类亲近保护。在生态文学家看来,感受自然之美就是人世间最幸福的状态,“陈阵终于看清了这片边境草原美丽的处女地,这可能是中国最后一片处女草原了,美得让他几乎窒息。眼前是方圆几十里的碧绿大盆地,盆地的东方是重重叠叠,一层一波的山浪,一直向大兴安岭的余脉涌去。绿山青山、褐山锗山、蓝山紫山,推着青绿褐锗蓝紫色的彩波,向茫茫的远山泛去,与粉红色的天际云海相汇”。“杨克深深地吸了一口草香说道:我也有同感,这真是个世外草原,天鹅草原。在天鹅飞翔的蓝天下牧羊,多浪漫啊,连伊甸园里可能都没有白天鹅”。[5]345在姜戎的《小狼小狼》里,各种生灵自得其乐,没有无奈和忧伤,草原的样子就是天堂的倒影。无论是姜戎笔下一望无际的茫茫大草原,还是沈石溪笔下西双版纳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抑或是金曾豪描写的水乡江南,都有大自然独到的、人力难为的美丽。自然生态的存在现状与生态作家的美好愿望却总是背道而驰。现实充斥着自然被征服、掠夺,丧失尊严和生命的悲剧,这些作品对于性格和心智接近自然原始的儿童不能不说是理种震撼和伤感,但这对于他们的健康生态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却能够产生一生的影响。在黑鹤《最后的藏羚群》中,可里尽管不知道等待它的是什么,但已经从妈妈和同伴们那种不顾一切的舍命奔逃中感受到,那是比饥饿的狼群更可怕的东西。欲望的膨胀导致人类对自然疯狂地掠夺,藏羚羊的未来也许就是最后一群、最后一只直到灭绝。陆梅的《一只猫的独白》,通过一只猫的视角声讨控诉人类无限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造成的生态紊乱,人类越来越多地占有地球公民共有的资源,享受着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其他生命的生存权利就受到越来越严重地剥夺。作者们向人类明日的希望———少年儿童揭示一个可怕的后果,如果人类仍然沿着这条看似平坦的道路一意孤行,不加节制地继续征服和统治自然,等待他们的绝不是康庄大道,而是越走越窄的死胡同。

三、回归荒野,复归和谐

查看全文

杨啸儿童文学创作特征

杨啸20世纪50年代在河北省走上文坛,l957年支边来内蒙古后,就加入了内蒙古各民族作家队伍。将近50年来,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呕心沥血,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长诗、短诗集、寓言诗集、童话集、电影电视剧本等30余部著作,成为内蒙古儿童文学之河中的常青树。正如杨啸自己所说:“内蒙古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蒙古族同胞有很深的感情。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理应关注家乡蒙古族儿童的成长。为此,我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寻求各种途径,特别要用蒙古文翻译出版自己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内蒙古的文学、出版界的朋友们也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支持。关心儿童,关爱他们的成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由于老作家杨啸多年来致力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表现出了独特的创作特色,2001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最高奖“索龙嘎、萨日纳杰出贡献奖”,这是对这位内蒙古儿童文学之河中的常青树的最好的见证。杨啸写作时力求笔墨通俗淡雅,儿童中篇小说《红雨》是作者写于“”时期的一部杰作。英籍女作家韩素音为该书法文译本作序时说:“1975年当我第一次看到《红雨》这部影片和第一次读到这本小说的时候,杨啸刻画人物的刚劲笔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说这部作品“笔力精悍,写得令人信服……通俗易懂,这是一本真实的书”。读过作品的人都会同意这种评价的。不仅如此,他还善于通过作品传递生活的气息,表现特有的生活韵味,从儿童心理出发,塑造富有儿童情趣少年儿童的形象,通过制造矛盾和悬念,使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杨啸的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从创作总体上显示出写农村、牧区、草原生活的显著优势

作家杨啸写的有全国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注意把笔触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内层,从战争年代寻找历史的内涵,从现实生活探求人生的真谛,从儿童情趣展望民族的未来。杨啸是河北省肃宁县人,他儿童文学创作的素材大都从河北故乡生活中摄取,包含了他的亲身经历。怀着对家乡的眷恋,以写北方农村生活显示出自己在儿童文学方面的创作特色。杨啸的短篇集《小山子的故事》、《荷花满淀》,都是以冀中平原农村生活为背景的。《小山子的故事》,大故事里套小故事,一共十四篇,写一个机灵活泼、一心为公的农村孩子小山子和生产队里各种各样不爱护集体财物、不遵守国家法纪的人与事的矛盾冲突。《荷花满淀》包括十三个短篇,描写农村孩子勤劳朴实的好思想、好品质,作品都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和他们对新社会的真挚的爱,又显示出农村中新思想的成长、旧事物的衰落。一件件平凡小事都写得有声有色,有起有伏,丰富多彩而具体动人。在内蒙古和全国儿童文学界引起了重视,并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其他的,如短篇小说《串亲》、《二表哥的喜事》等,描写了解放后新农村中的新儿童,也具有较典型的特色。1957年以第一志愿支边到内蒙古工作后,他又深入到草原、沙漠,去熟悉牧区儿童的生活。他站到了当时人数很少的儿童文学行列中,努力地迈开急速的步伐。他的《鹰的传奇》三部曲《(觉醒的草原》、《深情的山峦》、《愤怒的旋风》),共六十万字。作品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内蒙古草原上小奴隶莫日根等在苦难斗争中的不平凡经历,真实地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代蒙古族干部的成长。小说所描绘的有声有色、如火如荼的敌我斗争,所塑造的不屈不挠、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都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颤动和时代的变迁。所以,《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称:“杨啸的《鹰的传奇》三部曲开启了儿童‘长篇系列小说’的先河;并以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传奇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受到读者欢迎。”杨啸其他的反映治沙造林的中篇小说《绿风》和反映山区、草原儿童美好心灵的短篇小说《青翠的松苗》、《小兽医其其格》、《小松树》等,也是反映沙漠、牧区生活的较典型的作品。事实上,“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内蒙古三代作家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是写农村、牧区、猎乡的各民族儿童。这些作品,由于适应农村、牧区儿童的审美趣味而受到全国绝大多数小读者的欢迎……对于城市的小读者,他们从中呼吸到乡间山寨的清新空气,感受到农夫牧民的淳朴品质,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也会获得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享受。”正如张锦贻所说:“自然,写农村、牧区、猎乡,并不只是指作品的题材内容,作品的结构形式与语言表达必然是与之相一致的。所以,内蒙古儿童文学的这一优势,从创作角度表现为区别于其他省、自治区的鲜明的独特性;但从读者对象的接受角度,则又表现为普遍性。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正好证明由于这一优势而产生的艺术生命力是强大的。”而杨啸的作品是具有代表性的。

二、通过引人入胜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情节塑造少年儿童的形象

杨啸力求通过作品传递生活的气息,表现生活的韵味。他注重提炼引人入胜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情节塑造少年儿童的形象,歌颂农村变革中新人新事新风尚,反映时代风貌和50、60年代人们正直无私、一心为公的淳朴的精神状态,重视通过作品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儿童系列短篇小说集《小山子的故事》是杨啸的成名作,作家在这组故事中塑造了小山子这个人物形象,这在60年代中国北方农村儿童中富有典型的意义。作家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情节,把小山子热爱劳动、勇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热爱集体的形象刻画出来:为了堵住那些让他捎东西的人的嘴,他背着两个大西瓜走在驴车的后面《(小驴车》);为了让老顺奶奶的猪不再糟蹋社里的庄稼,他给猪喝了酒《(老顺奶奶的猪》);看见三槐叔打过一次马,就连做梦也梦见他对牲口不好《(月光下》)……这些小说寓理于趣,通过带有讽刺幽默性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情节,很好地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和他们对新社会的挚爱。小山子的形象深受读者欢迎。他本人也因此被同行们戏称为“小山子”。再如在《鹰的传奇》中,作者根据儿童的审美心理,通过生动细腻的情节描写,塑造了不屈不挠、大智大勇的英雄莫日根的形象:从远处山坡上冲下来,抓一条青花蛇;治住了正在揪打桑杰扎布的王爷和管家的小崽子;用会玩把戏的小黑狗阿日巴拉跟王爷崽子巴雅尔换了一支崭新的盒子枪和20发子弹;青年莫日根在夜幕沉沉的草原上使数千匹马铺天盖地的向趴伏在草丛中的王府伏兵冲过去,从而救出了被绑在大榆树上的那顺爷爷;莫日根和骑兵支队用火烧蘑菇滩,夺回了被敌人抢走的两千多匹军马。对于《红雨》这部作品,正如有的论者所说:“《红雨》这部作品,虽然产生在那样的年代,但作者并没有按照当时的模式去写什么‘走资派’和向‘走资派’夺权,也没有按照‘三突出’的框子把小主人公写成比所有人高明的、完美无缺的‘神童’,而是写了一个带有几分稚气的农村少年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的成长。他的对立面是一个搞迷信活动谋财害命的巫医。这样的题材,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作品通过生动感人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情节塑造了少年赤脚医生红雨的形象。比如,为掌握真本领,他刻苦学习,在自己身上苦练针灸,长途跋涉向老中医求教,还攀上人迹罕至的峭壁去采药,为滞针“急得够戗”等。通过这些真实感人的情节,把红雨勇于挑战自我,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战胜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思想品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三、从儿童心理出发,制造矛盾和悬念,使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查看全文

儿童文学阅读调研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选择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人类大量的知识和信息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儿童早期开始的,如果说阅读是学习的基石,那么,儿童阅读就是基石的核心。因此,早期阅读更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儿童时期的阅读是发达国家早期教育的焦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早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在80年代,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就已把儿童智能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来了。

儿童早期阅读的材料是图书,其中儿童文学以独特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不仅具有认知和教育功能,而且还有审美和娱乐功能。儿童文学的特点与儿童的年龄特征相对应相合拍的,它适合儿童的接受心理、接受能力、接受方式。它将那些“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珍品”,呈现给儿童,为儿童看世界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所以,以儿童文学为小学生高年级的阅读材料,也为教师走入儿童内心世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提供了一把特殊的钥匙。

2、课题的选择是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有人说,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点,阅读儿童文学它能让人善良,增强人审美的意趣,能让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培养和提升高年级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态度、兴趣、习惯、和鉴赏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情境、语言、审美情趣有所感悟;促进和推动课内外文学阅读的同步和互动;培养学生延伸到成年生活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儿童文学的阅读,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有助于儿童语言教育和自身发展。

查看全文

青铜葵花儿童文学译本分析

【提要】儿童文学翻译不仅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而且要语言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与传统翻译理论不同,变译理论考虑译语读者的特殊需求,要求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变通,以便于译语读者阅读。本文以英国译者汪海岚(HelenWang)《青铜葵花》英译本为例,结合变译理论,从“增、减、编、缩、改”五方面分析变译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变译理论;曹文轩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既具有文学的特点,也具有儿童本身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不仅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还要具有趣味性,以此吸引儿童读者阅读。在翻译时,译者要考虑儿童读者的特定需求,灵活变通,以减少儿童读者的阅读障碍。变译理论尊重儿童读者的特殊需求,能够为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提供理论依据和变通方法。因此,将变译理论与儿童文学翻译结合,有利于提高儿童文学的翻译质量,更好地传达原文信息,实现儿童文学作品“走出去”与“引进来”。

一、《青铜葵花》及其英译本

《青铜葵花》是由当代作家曹文轩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18万字,讲述了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的感人故事。作者用简朴生动的文字和散文化的描写,让读者们深刻感受到了自然、人性和生命的美。文章充满童趣,故事旋律唯美,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深受儿童读者喜爱,美学研究价值较高。《青铜葵花》英译本BronzeandSunflower是由英国汉学家王海岚(HelenWang)所译。她汉语功底扎实,语言精炼。《青铜葵花》现已实现19国版权输出,其英译本2017年获得“麦石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奖”,好评连连,成功地“走出去”。“儿童情趣的创造是儿童文学翻译的本质问题”(徐德荣,2004),因此儿童文学翻译需保留原文本的“童趣”和风格。而译者汪海岚在翻译时灵活变通,保留了原文风格和情趣,使译文符合外国儿童读者的阅读习惯。

二、变译理论

查看全文

儿童文学铸造良好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观点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才能形成语文素养,由于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及所受教育的程度,适宜小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多为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卡通等。儿童特别欢迎语言浅显生动、主题单一明朗、富于故事性和趣味性的儿童文学。所以,儿童文学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将儿童文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1.形象地把握儿童心理。熟悉儿童文学应是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必备的语文素养。当然,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还必须了解儿童心理学,因为儿童是情感丰富、思维活跃、具有独特心理特征的一个年龄段群体。一个教师要想利用儿童文学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必须要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儿童对什么种类的文学作品感兴趣,什么样的儿童文学适合什么样的儿童。关于儿童心理,许多学者都曾作过研究并得出共同的结论:(1)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2)儿童的思考方式与成人完全不同;(3)儿童做事方式与成人差别很大;(4)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与成人不同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问哪门课都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当然语文教学以及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也不例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之所以能写出受儿童欢迎的儿童文学,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十分了解儿童心理,从而塑造出了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喜羊羊、美少女、唐老鸭、米老鼠等形象。

2.感受语文教育的方式。教有定法又教无定法。关键是如何把握时机,因势利导,适时地选择一个或几个适合某个特定情形下的教学方法,即就是我们教育学中所说的因材施教。不问是古老的传统教学方法还是现代的先进方法,只要它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相对来说就是好方法。在医学界没有一味药包治百病,同样在教育界也没有适用任何学生或任何情况下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给人们的印象是强调知识的单纯传授,突出教师的教学地位。而现代的教学方法给人们的印象则是寓教于乐,教师让位于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通过游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再现、实地感受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形成语文素养。

3.增强自身形象的魅力。教师自身形象会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对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形象构成主要是由其外貌(相貌、体型、服饰)和内在(师德、性格、学识)等方面组成。学生喜爱的女教师外貌应该是貌美如花;学生喜爱的男教师外貌应该是帅气潇洒。学生喜爱的教师的内在主要是幽默感、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热情和爱心等。除此而外教师还应该知识面广,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古今中外名人轶事、风土人情、网络游戏、伊拉克与利比亚战争等。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形象性、直观性,童话、科幻等无疑对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当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时候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时,在学生心中就会形成形象魅力。

二、用课本中的儿童文学熏陶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查看全文

儿童文学发展历程

一、引言

菲律宾,是一个典型的受文明中心辐射和影响的“边缘文化”地带,也是世界各主要文化的交汇地带。其儿童文学虽然受外来影响较多,但并不缺乏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巴兰卡(TheCarlosPalancaMemorialAward)文学奖,获奖作品代表着菲律宾写作的最高水平,成为学者研究所关注的对象。近年来其影响远远超出国界而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成为菲律宾社会文化中的一朵奇葩。2012年6月14日将在美国举行的第39届国际儿童文学年会,把会议主题定为菲律宾儿童文学与发展。拥有“人类学博物馆”著称的菲律宾因文化的多样性让其儿童文学的研究成为东南亚现代儿童文化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块。

二、菲律宾儿童文学发展简史

菲律宾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受到了东西方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印度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西班牙文化和美国文化等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菲律宾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并与本土文化撞击和融合,形成了色彩绚丽的菲律宾文化。(史阳,2011)可以说,菲律宾儿童文学的发展是外来文化传入和本土文化演化的结晶。菲律宾儿童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术流派出现,时间并不长。

(一)西班牙殖民统治前后

早期的儿童文学,散见于当地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如神话、寓言、传说、童谣、歌曲、史诗中。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菲律宾。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菲律宾的本土文化被根本否定,凡是威胁到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书籍和著作都要烧毁,“caton”或“cartilla”①成为菲律宾当地儿童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儿童书籍。Cartilla是一本教授孩子识读拉丁字母的书,上面印有一些宣传基督教义的诗歌和用于“五月花节”②时献给圣母玛丽亚的唱赞歌。

查看全文

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儿童文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力、感知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为了能够使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与儿童文学进行有效融合,下文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入手,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儿童文学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重点介绍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对策

儿童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儿童教育中,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儿童文学的辅助,儿童文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因此,加强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推动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第一,儿童文学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加强对儿童文学的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也将加强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对促进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伟大的意义。顺利实施;其次,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许多儿童文学作品都被纳入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据的比例不断增大,由此可以看出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慢慢的体现出来了;最后教师能够通过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使学生的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品德习惯,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2.儿童文学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查看全文

儿童文学小学教育论文

一、小学教育中儿童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什么是儿童文学?许多儿童文学作家以及教育家都对其进行过界定,概括来讲儿童文学是一种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具有趣味性、可读性的,能够启发儿童学习兴趣的文学作品。郝月梅(2003)将儿童文学分为三个层次:幼儿文学(6岁前)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6岁),而小学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处于7~12岁之间的儿童,正是儿童文学的主要读者,仅从教育对象的一致性来看,就决定了小学教育离不开儿童文学的存在。从国家的教育政策上看,从1920年教育部将小学生的国文改为国语后,儿童文学作品就开始被选为课文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之中。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据韦宏(2006年)的统计,共收录作品400篇,其中儿童诗歌68篇,童话寓言66篇,儿童散文88篇,儿童故事92篇,儿童科普文艺19篇,其总和占据课文选文80%以上的比例。此外,国家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作用于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素养的提升更是离不开大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熏陶。此外,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儿童文学的理解和鉴赏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成年人难以与小学阶段儿童的行为特征、心理特征产生共鸣。如果用成人的思想、成人的行为习惯来要求小学生“懂事”,对儿童成长会起到“拔苗助长”的效果,而解决这一沟通难题最有效的手段则是儿童文学。小学教师通过大量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思维,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对小学教师进行儿童文学课程培养,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教师的童真童趣,并能够进一步对学生的阅读需求提供指导。

二、儿童文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虽然我们已经明晰了儿童文学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是否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了呢?其答案是否定的。纵观我国教师培养系统———师范院校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共12年,其中小学教育占有一半的年限,其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教师培养系统中仅有4所院校开设了儿童文学相应的培训课程,而全国有一亿多小学生需要教师的教学指导,供求偏差如此之大也就说明了目前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培养系统的一个缺失。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儿童文学是作为必修课来培训的,儿童文学是所有师范生的必修课。而我国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中的这一缺失导致师范生对儿童文学的分析鉴赏能力不足,不仅不能准确理解和分析儿童文学作品,在学生需要更多阅读材料时甚至不能进行推荐和引导。小学阶段不同于初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我意识以及对个性的追求远不如初高中学生强烈,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而在这一阶段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培养起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无疑是小学教育的失职。因此如何丰富师范生儿童文学相关知识,也为我国高等院校改革提出了一个方向。此外,社会各界对儿童文学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对于儿童文学来讲,很多家长不能理解其价值,只把教科书内容当作知识,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是闲书,不具备教育性,甚至认为孩子看儿童文学作品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从而斥责孩子,禁止孩子看这类书籍。要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媒体等大力宣传儿童文学作品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当代社会网络普及,电子产品的使用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这就使小学生更倾向于沉迷于网络,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娱乐中。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唯有老师和学生家长相结合,老师在课堂上做好引导,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生动地讲授课程,及时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布置作业的形式加以引导,激发其学习的渴望。每堂课上课前拿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登上讲台进行汇报,即能够验证学生学习成果,又可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此外家长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学习永远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只要乐于学习的家长才能培养出乐于学习的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更容易养成读书的习惯,积累起良好的文学素养。

作者:庞卓单位:辽宁大连沙河口区中心小学

查看全文

师范小学教育儿童文学课程的设计

在中国现代教育的诞生期,儿童文学曾是一支改变中国教育性质的生力军。[1]小学语文教育本着与欧美接轨、与国际接轨的思路,呈现出与儿童文学充分融合的局面。但是随着政治运动以及科学、理性思想的冲击,儿童文学逐渐淡出小学语文教育的视野。新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推出,“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理念再一次被业界“发现”和“强调”,小学语文“儿童文学化的趋势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被选入到新编教材和必读书目中,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作为课外阅读或延伸读物正被大量应用、出版。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主持的教育部课题“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开始将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整合作为研究对象,对作为课程资源的儿童文学的开发、教育目标以及教育策略进行了探索性研究。2008年,朱自强教授又旗帜鲜明地指出:“小学语文教育要想长足发展,必得走儿童文学化这条路。”“一方面,教材选用儿童文学”,“另一方面,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儿童文学的方法”[3]。这种立足于儿童本位的文学教育观,正如一场微雨冲击着长期以来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混合式”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撼动了一直以来都为传统力量认同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是语言教育的手段”的思维定势。我们分明感觉到,这场微雨的势头正在逐渐加大,儿童文学的教育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全方位。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定位应该充分考虑现行小学教育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现行小学教育的引领作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在这一改革中,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的最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如何,直接决定着这场改革的成败。这对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全面提升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提升未来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具有厚实的儿童文学理论功底和研究精神,具有广阔的儿童文学视野,具有较强的策划组织儿童文学阅读活动、创作活动以及表演活动的能力。显然,依靠现有的一门课程《儿童文学概论》是无法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构建全新的儿童文学课程体系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构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应该遵守层递性、实践性、综合性、地域性等重要原则。

一、层递性

课程体系,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但从更广义来说,一类方向课程的匹配组合也应该列入课程体系的研究范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它的确立是一项极其复杂和繁复的课程设计活动。课程结构确立的依据是课程目标,它是课程目标的一种表征形式。基于此,“课程结构的确立首先需要从既定的课程目标出发,以课程目标为尺度寻求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与课程目标的对应性,即在课程目标的情形下确定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类型与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拥有的位置,并清楚地界定他们之间的关系。”[4]围绕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应该呈现三重结构: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儿童文学课程→儿童文学兴趣延伸类课程。第一层面是儿童文学基础理论课———“儿童文学概论”,要求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各类文体的基本特征以及中外儿童文学发展潮流概观有所了解,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第二层面是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整合类的课程,如“中外儿童文学精品选讲”、“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儿童文学创编与指导”、“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等,这类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对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经典作品要有所了解,同时要掌握指导儿童文学阅读与创作的方法,理解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儿童发展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三层面的课程是兴趣延伸课,分别从儿童文学专题研究,儿童文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设课,如“童谣研究”、“西方童话史”、“中西儿童文学比较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儿童文学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图画书的欣赏与创作”、“内蒙古儿童文学研究”等,为学生日后成为专家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做理论储备。这三个层面就好比大树的干、枝和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丰盈。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2009年儿童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案就有相对系统的、层次分明的儿童文学课程体系。(见下图1)该课程体系就充分地考虑了儿童文学课程体系的层递性:第一层面的课开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第二层面的课开在第三学年;第三层面的课开在第四学年。

二、实践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尤其是“形而下”的特质更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形而上”的视角看,儿童文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的深度与前沿是支撑儿童文学课程的重要一面;从“形而下”的视角看,儿童文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教育教学。实用型、应用型是对这类人才的特殊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文科方向的学生与文学院培养的儿童文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有根本性的不同,儿童文学理论水准固然是这类人才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但自身的儿童文学阅读鉴赏和创编的能力,以及指导小学生进行儿童文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程的实践活动是构建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时应该充分重视的环节。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实践训练在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逐渐形成实践训练的“三步走”模式。实践训练的“三步走”是指将实践训练贯穿于课内教学活动、课外社团活动和校外儿童文学活动体系当中。首先,在课内教学活动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在《儿童文学概论》课程里设计了“等你参与”环节,内容包括:1.试讲一次课;2.参与一次讲故事比赛;3.参演一个儿童剧;4.创作一部作品(一首儿童诗歌、一个童话或寓言故事)。全体学生都必须参与,每位学生任选其中一项即可。同时还开设了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儿童文学创编与指导”。以“儿童文学阅读与指导”为例,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文学阅读学的基础理论、常见文学阅读方法介绍、小学语文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研究。这类课程都会留出部分课时给学生专门进行小学课堂儿童文学阅读或创编的模拟演练。其次,组织儿童文学社团活动,渲染儿童文学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社团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儿童文学创编和儿童文学表演。儿童文学创编主要依据现行小学教材中最常见的文体进行训练,选择典型的作品进行仿写,选择典型的作品改编成课本剧,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和研讨。儿童文学表演则是儿歌联颂的编演和儿童剧的编演,同时包括讲儿童故事的训练。再次,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校外儿童活动主要包括深入小学学校进行展演,定期在书店进行“故事姐姐讲故事”活动,以及与相关部门合作进行儿童文学活动。比如,与《内蒙古少年报(蒙文版)》编辑组合作完成一个新栏目《儿童文学园地》,将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短篇译成蒙文。再如,与内蒙古民间文艺联合会合作进行蒙古族民间童话的翻译。通过实践活动“三步走”的训练,使学生真正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地转化为实践能力,树立起面向小学和面向社会的服务意识。实践性是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特色,也是今后强化和创新的最基本的方向。

三、综合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