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06:41: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儿科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德育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通过许许多多的科学教育,使孩子懂得,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教育,从小培养实事求是的好习惯。幼儿科学教育,它包含着培养幼儿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的丰富内容。这在大班尤其突出。例如:在讲地球旋转、太阳和影子变化的关系时,早上一入园就观察太阳在什么地方升起,并用粉笔在地上画下自己的影子,每隔2小时让孩子们记录一次,到离园的时候,他们惊喜地发现,早上的太阳与中午、傍晚的太阳位置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影子由长———短———长,方向也变了,使他们真正感到地球是运动的,知道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在讲四季变化时,要让幼儿从动植物的变化与人们的活动、服饰认识四季,从而懂得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在讲青蛙的生长过程、蚕的生长过程、有趣的弹力、水的三态变化和物体沉浮等等时,让幼儿在亲自操作、观察过程中体会、发现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消除迷信和偏见,培养实事求是、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品质,并为他们今后的系统学习打下基础。总之,要用科学的原理给幼儿解释他们周围的事物和发生的一些现象。
(二)培养幼儿爱的能力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很多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似乎存在某些欠缺:开着奥迪车,却不知道母亲常年卖血;很小的孩子,对于流浪街头的乞讨人员,在行为上充满了鄙夷和蔑视;珍爱动物,煮三只鸡蛋,可以分给狗两只,而对父母却很吝啬;生活标准很高,心理承受能力却很低......通过科学教育,使幼儿了解我国历史、物产、著名的科学家、英雄人物,激发幼儿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让他们真正理解父母的辛劳。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那么,对于幼儿来说,爱祖国教育应当达到怎样的深度和广度才算完成了教育任务?我认为,幼儿园的爱祖国教育是受幼儿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制约的,它只能是最初步的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其基本要求在于对家乡和亲人的依恋感;对所能理解的祖国成就的朦胧的自豪感;对本民族传统的亲切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从来不像镜子那样简单的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先前形成的感受、经验、观点、动机、需要必然会影响以后的认识。
幼年时期对家乡的依恋、对祖国的自豪、对本民族文化的亲切喜爱的情感,必将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定势,这种牢固、深刻的痕迹会成为幼儿长大时学国广博文化的强大动力之一,成为以后建立爱国主义品德的基础,成为幼儿个性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枯燥无味的说教,他们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对祖国这个概念他们一时无法理解,所以,只有通过一些具体、生动、形象的科学教育,使幼儿真实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家乡的可爱、祖国的伟大。如:对“三·八”节的认识,从而培养对母亲的爱;在认识纸、火、筷子……中,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在热爱家乡的教育中,通过引导幼儿认识家乡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主要建筑等,逐步扩大幼儿的视野,让幼儿从所见所闻中真正感受到家乡的可爱、祖国的伟大。在大班还可介绍“我国有世界上最原始的弓箭”、“我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大炮筒”等等,这些材料的内容有的很激动人心,很实用。还可以让每个幼儿谈自己去过的地方和自己的家乡,并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并贴上这些地方的特产。这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体、有力、新鲜、生动,幼儿易于接受,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也理解了。
实践说明,通过科学教育进行启蒙爱国主义教育是有用的,幼儿也乐于接受,效果也是很不错的。在培养幼儿“大爱”的认识之前,个人认为培养幼儿对家人、朋友,尤其是父母的关心和理解就显得格外重要。若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父母为此需要付出许多努力和准备。首先,作为父母,必须让幼儿切实感受到父母爱的温暖,让孩子在健全人格发展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显得格外重要,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学习模仿能力是惊人的,父母在日程生活的点滴中,即便只是无意流露的一丝对于长辈礼节上的疏忽,若被幼儿无意习得,必定会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埋下深深的隐患;最后,让幼儿在生活中去体会关爱别人和被别人需要的情感,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重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会激发幼儿内心深处“向善”的原动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是使幼儿从“学会去爱”到“主动去爱”。世界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着,我们的地球已经全然不是从前的旧家园了。日益棘手的道德问题———从贪婪到虚伪、从暴力犯罪到自我毁灭,使人们普遍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总之,我认为,好的教学是德育和智育紧密结合的教学,高水平的教学都是有着深刻的德育内容的教学,因此,一定要长期地既教书又育人,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儿科学自主学习信息化研究
1对儿科学自主学习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构建对策
为了在今后的医学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到有效帮助,就更应该对儿科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进行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广大教师在对信息化平台进行构建的环节中,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1.1建立儿科学临床病例讨论体系。儿科学中临床病例讨论系统的构建目的主要是为医学生在学习环节中能提供大量的临床病例,在对典型病例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自身临床实践的能力,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获取更有效的发展。该体系中要能准确地提供从疾病到大纲浏览、教材学习和病例学习的相关内容,最后还要确保学生能在学习中进行自测,将自主学习流程进行有效发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的自由组合,进一步推动和开展互动式的病例学习。从当前病例的背景中进行学习,更有效的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并将其最终的教学目的,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帮助学生们认识和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2]。1.2儿科学网络模拟考试系统。在网络中进行考试系统的创设实际上也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考察的重要方式。随机对考试试题进行抽取,即时生成考试试卷,即时获取考试成绩也是这一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传统的考试模式影响下,由于医患矛盾的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因此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医患问题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困难[3]。在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技术下的儿科学模拟考试系统中,可以借助典型案例创设一个模拟性质的临床治疗方案和环境,同时需要在固定的时间要求下,更好的对模拟病人的症状进行研究,在信息系统的帮助下展示相应检查结果,通过结果制定更完善的诊断方案。在此环节中的工作背景下,学生对于每个环节的诊疗工作也将更为明确,有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1.3儿科学临床教学图库素材采集系统。为了对当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范围进行拓展,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当前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儿科学的临床教学图库素材采集系统要进一步收集对于教学有着重要意义的教学案例图片,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对视频资源进行规范采集,实现合理化储存,这样医学生也可以在借助医学临床资源进行临床医学的自主学习,有助于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4]。
2儿科学自主学习信息化平台建设中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2.1落实和完善“三基、三严、三早”的教学原则和传统,从而在科学的教学方式下探索一段更具备现代化教学方向,为广大工作人员的培养提供更为准确的方向和途径。2.2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应该充分展现儿科临床教学的特征,在此环节中也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更好的在此环节中实现对人文医学特点和临床知识学习进行全面结合,通过此种方式确保儿科工作和当前国际发展实现共同发展[5]。2.3将传统教学环节中的优点和现代信息教学的优势进行有效结合,在此背景下,儿科教学网站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在此环节中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理想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全新学习方式和思维,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教学形式,这种方式也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更为完整的知识建构,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更有效的掌握儿科知识。在当前的学习环节中,充分展现了当前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此种教学方式,将对学生的创新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起到更为显著的帮助和影响,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和重视[6]。2.4推进和统一教材配套、系统性的实践教材编写。在工作的环节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更新和完善,通过此种方式将人机对话的形式更好的调动师生有效的师生互动。所以教师要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对学生自主学习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从而在教育教学环节中更积极的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索,以便将讨论型和研究性学习方式更好的引进在课堂学习环节中。通过对当前教学模式的充分应用,发现这种方式对于学生转变为学习中的计划者和执行者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更需要积极转变学习的主人。正是因为当前教学环节中,教学中学生要充分展现主体作用,所以更需要注重教学改革工作的发挥,以便为今后我国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3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儿科学的自主学习信息化发展环节中,学生可以适当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有效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等问题,进一步分析这项教学工作所要发挥的深度。借助网络环境发展的儿科学资源共享和自主学习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也给当前我国医学工作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更为充分和完善的学习机会,在此种前提下,不仅丰富了典型的病案病例,同时对于广大学生临床的实践和考核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但是经过笔者的实际研究发现,当前很多医学工作者并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因此在今后的网络环境发展下,更需要充分建立网络环境平台的安全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积极和健康的空间,实现对医学临床实验和考核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儿科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我国是一个拥有着14亿之多人口的大国,儿童数量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3,其身心健康直接关系着国家兴亡。儿童的体格和智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具有动态变化特点,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人。因此,不断探索儿科医学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提高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水平至关重要。《儿科学》就是这样一门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科学,范围涉及发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和预防儿科学。内容包括儿科基础、儿童保健、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各系统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儿科常见急症等,从小儿的体格、智能、神经心理行为和社会各个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儿童,内容丰富,发展迅速,已成为与成人医学相并列的独立的学科体系。
一课程性质及定位
《儿科学》归属于临床医学中的二级学科,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还将不断向更深入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同时不断派生出新的专业。与其他学科相比,儿科学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因为儿科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儿童,年龄分布跨度大,从出生到青春期结束,期间要经历身体及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医学将这个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包括儿童的解剖、生理病理、免疫和心理行为等基础医学方面以及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疗等临床医学方面,有别于成人,情况复杂、病情多样,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都是评估儿童健康状况和疾病诊疗标准的需要衡量的因素。儿科学所涉及的内容不仅有医学,还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范围较广。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对医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临床工作岗位中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基于学生生源特点,并考虑到高职大专临床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普遍为农村、社区或基层,为培养出适应未来医学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的高技能儿科医学人才,需要合理筛选和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选取儿科临床工作中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为必讲内容,如小儿肺炎、佝偻病、缺铁性贫血、先天性心脏病、腹泻病等,这些内容应做精讲;部分少见病、罕见病如锌缺乏症、硬肿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则可安排学生自学;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如腹泻病里涉及到的小儿液体疗法、人工喂养里的奶粉配比等问题除了课堂传统教学以外,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作课堂病例讨论,并监督课后复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有一些疾病如胃溃疡、急性中毒、寄生虫病等在其他科目中均有讲授,为了避免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节省教学时数,优化教学大纲时便可将此内容定为自学,通过精简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减少重复,进一步拓宽了医学生的专业培养口径[1]。
三教学资源
幼儿科学引导式教法分析
1.规划科学培养课程,设立引导目标
若要发挥“引导式”科学精神教学方法的作用,设立相应的教学目标。(1)开发幼儿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幼儿思维能力是科学精神的保证,我国未来所需的人才是具备强烈的创新能力,能够以独特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新型人才。幼儿科学精神教学中就应以此为主题,设置培养计划。(2)强调学习态度,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态度。科学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做事态度,幼儿教学不仅要强调教学结果,而且要规范幼儿的学习态度,以实现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幼儿科学精神教学重在引导幼儿的行为,让幼儿能够学会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具备良好的态度。(3)将科学精神教学作为教学主线,合理规划科学培养课程。幼儿教学中要做到将科学精神作为主线,以实际课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幼儿科学精神的养成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应设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精神教学。
2.设计科学精神的教学内容,构建
“引导式”课程构架幼儿园和教师要积极开展科学精神的教育研究,从全面和多层次的角度进行设计,为幼儿构建“引导式”课程构架,从而保证幼儿在幼儿园就能获得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主要内容包括:(1)提高教育活动的灵活性,让幼儿快乐学习。科学内容涉及的领域非常多,从复杂的航天知识到简单的数学公式,从人类文明到世界奇观,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些内容要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主,提高幼儿的兴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灵活性能够让幼儿对教师的引导产生积极的信号,从而不断地培养自身科学精神。(2)科学教育中注重设问引导,积极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知识有着很高的渴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设问为主,采取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成长,突出引导的作用要从教师讲课的每句话中体现。(3)专题式的教学模式,触发幼儿形成专门的科学意识。采取专题式的教学模式能促进科学教育的模块化,让幼儿在潜意识中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幼儿通过集中训练能够更好地养成科学探索的习惯,并保持持续的研究,为以后在社会中获得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3.强化幼儿的主体地位,合理组织
“引导式”科学教学幼儿的主动参与程度决定了“引导式”科学精神教学的效果。主要内容包括:(1)课堂发挥幼儿猜想天赋,供幼儿自由发挥。教师应营造好课堂气氛,让幼儿有条不紊地发挥想象,发表对于当前科学问题的见解,并给出恰当的评论,引导幼儿的思路。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有效地开发幼儿的思维潜能,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形成学习科学知识的内驱力。(2)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让幼儿能够及时地回忆科学内容。幼儿虽然有着独特的记忆力,然而采取重复和相互衔接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幼儿科学精神的培养能够加快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发展,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科学精神“引导式”教法是根据我国幼儿思维和学习习惯,结合实际教学方法提出的理论,能够有效地培养我国幼儿的科学精神,对于未来幼儿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高校中医儿科学融合教学模式
[摘要]课程思政是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部分,是做好其他学校工作的前提。高校需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三全育人”理念是对课程思政教学思想的完善,使得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始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与中医整体观良好契合,符合中医天人合一、大医精诚、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传统。学生标准化病人(SSP)教学以真实模拟典型案例,使学生通过扮演患者、家属、医师等不同角色,切实体验临床患者接诊、病史采集、四诊合参、病历书写、医患沟通、人文关怀等各个环节,可有效提升学生积极性及主动性,符合现代高校中医儿科学临床学科的教学需要。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SSP教学可在有效提升中医儿科学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大医精诚、人文关怀等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全能型优秀中医儿科人才。
[关键词]三全育人;SSP教学;中医儿科学
“三全育人”是指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为模式的现代课程思政理念,有利于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综合提升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水平。“三全育人”理念契合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符合中医学高校教育的理论体系。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特殊的临床学科,既有中医学临床课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又有小儿“哑科”的特殊之处。中医儿科学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外,人文素养、以人为本的优秀医德医风也占有同等地位。同时,中医儿科学还需要医者有良好的耐心、细心以及诚心。学生标准化病人(SSP)教学以情景模拟的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儿科临床不同角色的特点,身临其境地感受患儿、家属、医者之间的现实问题,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多元化融合。SSP教学是“三全育人”理念与临床课程实际需要的融合创新,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儿科学高端人才。
1“三全育人”理念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需求
高校教育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核心部分,课程思政元素的开展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医药文化传承者和实践者的必要因素,是做好其他高校工作的前提[1]。高校对中医人才的培养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严格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2]。“三全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为教育核心,使课程思政内容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符合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切实需要。徐张杰等[3]以“三全育人”为指导,进行中医临床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建设探索,雷磊等[4]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探索中医妇产科学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创新改革。同时徐凯等[5]研究发现“三全育人”理念在中医课程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模式的优化,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念指导,中医院校纷纷探索课程思政在各专业教学中的融合,使得教学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以立德树人、以人为本为宗旨,培养专业知识过硬、医德医风优良的综合素质医学人才[6-7]。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加之中医药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的突出优势,结合“三全育人”的理念,更加有利于中医教学过程中培养出学生们的大医情怀以及对中医文化的自信[8]。
2“三全育人”理念与中医学整体观良好契合
中医儿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1适时更新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授课内容
根据五年制中医学专业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学时安排和具体情况,对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整合、增减等处理:(1)目前使用的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医儿科学》,该教材由汪受传、虞坚尔主编。教材具用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适合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2)一些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为必讲内容,如肺炎喘嗽、哮喘病、泄泻病等。安排学生自学临床少见病、罕见病如寄生虫病、胎怯病、硬肿症。(3)个别疾病虽然常见,但与其他疾病相似或学生较易理解,如咳嗽病、奶麻等,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论学习。(4)部分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内容和疾病,如腹泻病涉及的小儿液体疗法、小儿惊风等作为教学中的难点进行讲解。(5)“多发性抽搐症”这一节多年来在儿科及针灸学均有讲授,为了避免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节省教学时数,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将此节定为自学内容。通过精简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减少重复,进一步拓宽了医学生的专业培养口径。
2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世纪对医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具备广泛的专业技能、扎实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自学、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及较广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创新意识。为此,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特点,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1)自主学习:对于教材中要求熟悉和了解的部分章节如便秘病、鹅口疮等以此种方式要求学生自学,教师采取答疑、总结等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解答和归纳总结。2)小组讨论。分两种情况进行。(1)对学生不分专业的给予同一问题进行讨论,如“你如何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儿科有何特点?”、“对小儿推拿疗法有何认识?”。(2)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方案。如第七章肝系疾病的第三节癫痫,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可提出以下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并解答:①本病除与晕厥、癔病性发作鉴别外,还可和哪些疾病进行鉴别,其鉴别要点有哪些?②本病治疗上有哪些单方验方?而对于针推专业学生可提出以下问题:①癫痫发作期和缓解期取穴有何异同?②《千金药方》中的“十三鬼穴”为哪些穴位?3)病例分析。教师结合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给予学生典型病例,各小组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如肺炎喘嗽和咳嗽病通过实际病例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疾病诊治的理解和区分。4)情景模拟。借助大学实训室、模拟人系统,模拟儿科常见急症如高热惊厥、哮喘持续状态等,检验学生对急重症处理的能力。
3重视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中医儿科学作为临床主干课程建立了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度,在学生科室轮转学习的基础上,为每位学生配备1~2名临床教师,对学生技能、临床思维和职业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强化。同时,聘请老中医工作室成员担任“中医学专业优秀本科生个性化培养计划”临床导师,并在基础学习阶段就予介入。学生经实训考核后,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实习教学中采取:入科告知—实际讲解—学生侍诊或独立操作—出科考试的程序模式。通过实习,带教老师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并利用教学录像、典型病例讨论等方法强化和锻炼学生的临床能力,使学生在采集病史、查体、书写病历、中医辨证思维方法及独立分析处理病人等方面得到提高。
儿科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谁是卧底”在《儿科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儿科系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30名和试验组23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试验组采用“谁是卧底”教学法贯穿教学全周期以推动学生参与式学习。结果:试验组学习成绩相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在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测定中,试验组的学习意识、学习策略、学习行为、学习反馈以及人际关系5个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课堂满意度评价中,试验组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参与程度和目标达成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谁是卧底”以“学生参与式学习”为切入点,有效提高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参与式学习;谁是卧底;教学应用;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儿科学导论
《儿科学导论》是儿科学专业重要的临床课程之一,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传统《儿科学导论》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而忽略“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思维创造性。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更行之有效地引领学生做到高效的课前自学、课中内化及课后深化需要改革与创新。“谁是卧底”是一款深受年轻人喜欢的游戏。有学者将其应用于中等教育的教学中发现该游戏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创造力[1]。然而,如何将该娱乐游戏转化为教育游戏未见科学合理的设计,将其应用于医学高等教育领域也缺乏有效指引[2-4]。笔者将以《儿科学导论》为例,结合“谁是卧底”的游戏特点,将其应用于医学疾病的教学中并验证教学成效。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重庆医科大学2020级儿科系本科生53名,随机分为对照组30名和试验组23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试验组采用“谁是卧底”游戏教学法贯穿教学全周期以推动学生参与式学习,授课教师经过教研室统一培训、集体备课,课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一致。
国内外幼儿科学教学论文
1关注幼儿已有的前概念,帮助幼儿实现概念转变
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孩子们对于他们看到的自然世界已经构造出了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所以,孩子们对于自然界的解释和想法通常和成人是不一样的,甚至是错误的。在一些文献中,孩子们的这些不同的概念叫做“前概念”、“迷思概念”、“错误概念”等。有大量的文献事实表明,孩子们是带着大量的先前概念走入正规教育的课堂的,这些概念会影响到孩子们后来的进一步学习,而且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即便经过老师的讲授,这些概念仍然会存在。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的概念发展进行了研究,其中,概念转变理论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儿童可通过对原有概念的转变和重建来获得正确的概念。在针对儿童概念转变的策略上,很多研究者做了探索。对于幼儿园的教师们,应该了解概念转变导向教学的用法以及它的重要性,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重在发掘学生的前概念,消除学生的错误概念。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关注幼儿前概念,努力引导其接近科学概念并在此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是可行且十分必要的。
2了解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关注幼儿的年龄差异
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幼儿期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量是实物概念。从幼儿期的发展趋势看,下定义的水平随年龄增长有所提高。不会说或不会解词的人数在四岁前所占的比例较大,4~5岁以后有所缩小,5岁以后显著降低,而达到初步概念的人数,则在5岁以后显著增加。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和获得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教授科学概念方面,教师要了解幼儿科学概念发展的普遍情况,分析其概念发展的不同水平以及各水平的特点,重视幼儿的年龄和个体差异。教师应根据科学教育的总要求,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同时,要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逐步加深和提高要求。此外,教师还应在科学教育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教学方法。
3重视幼儿课堂上科学活动的运用
幼儿掌握科学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而漫长的建构过程,它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智慧的引导。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以主题的方式组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更符合年幼儿童的学习特点。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范围、幼儿的基本经验,选择、生成不同的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题。幼儿教育要把幼儿探索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活动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程序中。科学活动的主题多以游戏方案的形式进行,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激起幼儿的活动热情。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幼儿年龄的特点,需要合理地安排科学教育内容,多渠道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精心地指导科学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目的。
乡村资源幼儿科学实践活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我国愈发注重幼儿科学教育,城市的幼儿教育资源丰富,幼儿能够得到很好的科学启蒙教育。但是与城市相比,乡村受到地理因素、资源条件因素、教学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乡村的幼儿科学教育阻碍重重。在此情况下,为了加强乡村幼儿的科学教育,有效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我们十分有必要利用乡村本地资源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本文就是探究如何利用乡村资源有效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乡村资源;幼儿科学;实践活动;方法;分析;探究
一、引言
我所在的乡村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富,具有丰富的茶叶资源。这里的茶叶自产自销,带动了本土区域的经济增长,还为幼儿科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实践场所。为了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实践能力,我们充分运用了本土的茶叶资源,对身处乡村区域的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幼儿的科学实践能力,让幼儿在充满茶香的乡土资源中学习科学教育内容。本文阐述了在运用本土茶叶资源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具体阐述了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的有效策略。
二、运用本土茶叶资源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的困难分析
1.幼儿教师对茶文化了解和认识不够。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幼儿教师毕竟不是真正从事于茶叶行业的专业人员,他们对茶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远远不够支撑他们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而要想运用本土茶叶资源对幼儿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并获得良好的科学实践活动效果,首要前提条件就是幼儿教师必须足够的掌握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如茶的历史、茶的形成与发展、茶的种类、茶的种植方法、茶的功能、茶在生活中的作用等等,这都需要幼儿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茶文化方面的书籍、查找茶文化方面的资料。2.贴近生活,又不贴近于生活。运用本土茶叶资源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既贴近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又不贴近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幼儿由于年纪小,好奇心强,运用茶叶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能够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茶叶资源是本土乡村资源,能够为幼儿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成本费用较低。同时幼儿比较熟悉本土茶叶资源,能够拉近幼儿与科学实践活动的距离,幼儿不会产生排斥心理,贴近于幼儿生活实际。但是运用本土茶叶资源开展幼儿实践活动又不贴近于生活,这是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还未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对本土的茶叶资源缺乏了解和认识,所以并不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科学实践教学效果。再加上走向茶区,教师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幼儿的安全管理需要高度重视。3.自然环境和资源利用率不高。幼儿教育绝不仅仅是依靠幼儿园教育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配合。因此运用本土茶叶资源开展幼儿科学实践活动,需要本土茶叶资源的配合,也就是需要茶区为幼儿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场所,保证幼儿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作为家长在幼儿科学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家长积极主动配合幼儿教师的工作,帮助教师保护幼儿在科学实践活动场所的安全。新一代的年轻父母学历还是比较高,但是对幼儿教育不是特别在行,更难认识到科学实践活动开展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其活动是幼儿教师在“瞎折腾”,出现对教育工作不支持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幼儿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4.幼儿教师难以对幼儿的能力发展进行层次把控。幼儿发展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特点,这就要求幼儿教育必须是连续性、全面性、整体性的教育。幼儿教育的目标也是实现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人天生就是有所差异的,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也都有所差异。因此,在运用本土茶叶资源开展幼儿实践活动时,教师难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设计科学实践活动,幼儿教师的层次把控不到位。
幼儿科学教育培训探讨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全新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成为探究式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价值取向下的幼儿科学教育以培养幼儿科学兴趣为目标,以亲历探究过程为核心,以过程性评价为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幼儿教育;科学教育。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是一个意义的建构和生成过程,新知识也是在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图式基础上逐步生成的[1]。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明确指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唯一主体[2]。
一、以培养科学兴趣为主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科学兴趣是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重要时期,对于幼儿来说,兴趣是促进他们积极主动探索的内部动力,浓厚的科学兴趣能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问题,提高主动建构的自觉程度和创造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目标也明确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3]因此,激发和培养儿童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是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纲要》的科学领域的目标正体现了建构主义价值取向。虽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颁布了将近十年,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忽视科学兴趣的培养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科学教育形式单一,注重讲解。二是科学教育资源有限。三是内容过于书本化,难以引起幼儿兴趣。幼儿教师要充分领会建构主义价值取向,激发和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
第一,以“形式”激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形式必须丰富多样。在每个学期,教师要根据内容确定不同的教育形式,观察、参观、科学小游戏、饲养、种植、科学实验、科学阅读等互相结合,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了解身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神奇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