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资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04:15: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独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外商独资化倾向及对策
引进和利用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20多年来,外资的引进是推动整个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一大因素。目前,我国每年利用外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10左右;外资企业的出口与进口均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外资企业交纳税收占全国税收的20%以上;外资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达2200万左右。至2004年底,我国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600亿美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外资政策逐渐放开,外资由刚开始的依靠国家信用为保证甚或包含有政治因素,演变成了跨国资本在寻找出路和追逐利润最大化,逐步回归资本的原始冲动。由此,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开始独资化倾向的浪潮。
1外商独资化倾向日益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有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三种形式。从跨国资本的进入方式及演变的时间历程来划分,可把外商在华投资结构演变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91年,这是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初级阶段,主要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外商独资企业所占份额很少且不稳定。
第二阶段为1992~1997年,这是外资大规模投资中国阶段,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开始大幅度上升,从27.0%上升到34.6%;而中外合资企业所占比重开始下滑。
第三阶段是1997年之后,外商独资化趋势明显增强,主要表现为外商越来越多地采用独资方式设立企业,或者通过收购中方股东的股份对原有的合资企业实现独资,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收购实现独资。
外商直接投资独资化分析论文
独资化的原因
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增加较快。在外商直接投资中,大型跨国公司占了绝大部分比重,所以外商直接投资实质上就是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截至2001年底,在世界500强中,除少部分跨国公司因为我国限制外资进入某些行业而不能投资外,几乎都在我国进行了投资,近400家500强共设立了3096个项目,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较多采取独资经营的方式。合资企业的中外方股权比例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一般公司初创时,中方占股与外方占股比例差别不大,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外方不断增资扩股,外方占股比例不断扩大,中方占股比例不断减少。
我国政府实行的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再加上国内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投资环境日益改善,使得国内外环境有了相似性。在吸引外资方面,很多国家对外资或合资企业中外商的最高投资比例都作出了明确的限制,我国则不然。在1979年的《中外合资企业法》中,不但没有限制外资的最高比例,反而规定外商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25%。这大大提高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同时引起了国内企业的不满;又因为优惠政策的扭曲性,也引起了部分外商投资企业的不满。进入90年代,我国的外资政策开始向国民待遇靠拢。
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国内的投资环境日益呈现出与国外的相似性,外商由刚开始对中国的不熟悉到日益了解,使得他们当初借助合资谋求发展到独资发展有了可能。
我国加入WTO后的全面开放,增强了外商投资的信心。入世后,WTO下的市场开放原则要求成员国通过谈判不断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开放市场,使涉外经贸法规透明化,实行贸易自由化。被要求开放的不仅仅局限于较有竞争力的成熟行业,同时还包括那些脆弱的开放度小的行业,如金融、保险、零售业、电讯、中介服务等服务业,随着服务业领域的逐步开放,外商投资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入世后虽然外商投资的产业仍然将被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但是将明显加大对外商投资的开放程度,如修订后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就放宽了外商投资的股比限制。实际上在国家鼓励的产业中,外商投资业已不受股权比例限制。
外商投资企业技术保密性。从历史上看,美国的企业在进入东道国市场时,一直偏好建立拥有全部股权的子公司,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关键的决策并保护其技术专利权。由美国的例子可见,只要跨国公司拥有各种各样可以带来企业优势的无形资产时,它们就会选择独资新建企业的方式进入东道国。这时以知识资本的形式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无形资产可以很廉价地转移至国外的子公司,同时又可阻止东道国的投资者分享由这些无形资产所带来的垄断利润或租金。
独资保险公司研究论文
一、加入WTO后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面临的挑战
(一)管理体制方面的挑战与先进的外资公司相比,中资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还比较落后,还不能较好地适应高度竞争性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一点已从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经营成本方面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要使中资保险公司在5年过渡期结束时达到外资公司现在的成本水平,5年内,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的成本费用率平均每年要下降3%左右,这是一个相当严峻的挑战,需要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对现行的管理体制作出艰苦的改革工作才能达到。
(二)经营机制方面的挑战分业经营以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的经营机制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为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根本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着眼于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性、竞争性的保险市场,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现行的经营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公司考核指标体系、成本管理、资金运用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三)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的挑战中国保险市场开放后,在不长的一段时期内,外资公司在数量上将会超过中资公司,保险专业人才的竞争将会非常激烈。中资公司在险种设计、精算技术、经营管理手段方面,与先进的外资公司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缺少大量的专业人才。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也面临着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稳住人才、培养人才的新课题。为了迎接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必须制定能够适应未来保险市场发展要求的人才战略,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四)保险技术方面的挑战20世纪的最后10年,全球经济发生的一个革命性变化就是网络经济的兴起。近几年,西方各大跨国保险公司把电子网络技术的应用作为保险经营技术升级的主要途径,并且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保险市场开放后,保险网络化经营有可能成为外资公司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在使用网络技术改造传统的经营方式过程中,将面临着长期的挑战。
二、国有独资保险公司改革和发展的几个问题
华投资独资化趋势论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入,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大规模的国际直接投资(FDI),若干年来,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成就有目共睹:截至2007年底,全国实有外商投资企业28.62万户,比上年增加1.14万户,增长4.14%。2008年1月~7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6891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7.24亿美元,同比增长44.54%。
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趋势
伴随着纷至沓来的外商投资,一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就是自1997年以来出现的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独资化浪潮,加入WTO以后,这一浪潮更为猛烈。199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数额452.57亿美元,其中独资项目共计161.87亿美元,约占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的35.7%。而近几年的情况是这样的: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数额630.30亿美元,其中独资项目共计462.81亿美元,约占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的73.4%。2007年第一季度,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数额158.93亿美元,其中独资项目共计123.38亿美元,约占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的77.6%。从上面具体客观的数据来看,外商独资正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流方式。这篇论文
商务部的一项调查表明,2005年~2007年,82%的跨国公司继续扩大对华投资,57%的跨国公司在生产方面的投资倾向于独资新建。可见,外商投资独资化的情形在未来更是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独资化的原因分析
1.外商投资产业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领域扩大
公司独资化现象分析论文
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的结构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外商越来越倾向于采取独资的方式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之前大量存在的中外合作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也纷纷掀起了一股势头强劲的“独资风”。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导致这起“独资风”的掀起?“独资风”是不是一股可怕的力量?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对于这些问题,有许多研究都只是用表层原因来解释,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跨国公司“独资化”这种现象,本文将充分运用有关经济学理论,从多个角度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一、内部化:跨国公司独资化的表层原因
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在建立所谓跨国公司“统论”过程中形成的理论观点。所谓内部化,是指把市场建立在企业内部的过程,即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企业内部的转移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使之与固定的外部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这样做可以避免额外增加的成本。
前不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对1998年和2002年在华企业利润进行分类比较,从得出的结论来看:外资企业的业绩实际上只比国企和有限责任公司这两类好一点,不如其他中资公司的各类企业,包括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只包含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在这样规模上的比较,发现1998年外企根本就是负利润,2002年虽然盈利,但利润率,低于1%。最新的统计数据则显示,在2005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14.8%;集体企业利润增长31.5%;股份制企业利润增长26.4%,私营企业利润增长42.4%,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增长最少,为5.3%。外资公司把跨国公司的不佳业绩归罪于合作方效率的低下,进一步暴露了合作双方的矛盾与隔阂。
根据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内部化理论,这些低效率的合作是由于双方合作中不必要的交易成本所造成的。首先,双方的合作目的是不同的,我国的合资企业引进外资是为了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提高我方的核心竞争力并引进资金。而投资方创办跨国公司是为了占领国外市场,因而它们往往更注重长期的发展和公司全球战略规划,双方的合作目的日趋背离,最后导致双方的要求都不能互相得到满足,摩擦增多,导致合作的低效率,增加了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其次,双方在合作中的不协调,其中包括经营理念上的不同,以及外方对于中方常常受到地方政府管制,经营受到各地方政府政策法规限制的不满,无形中所增加的成本加上双方合作前期谈判的成本,使外方对合作中的成本问题不得不更加地重视,并且在降低成本方面做出大动作。而合作中可降低甚至消除的成本包括经营中出现的由货币表现的成本,以及整个公司团队由于经营理念不同而不能团结一致所形成的隐性成本,而独资就是减少这些不必要的成本的最佳途径。其实对于每个企业来说,成本都是其关心的首要因素,所以有条件的跨国公司必然会通过独资形式来减少交易成本,实现内部优势最大化。跨国公司在早期以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也是遵循交易费用原则的,在一个新的市场中发展自己,独立经营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时候合作伙伴可以帮助外资解决问题,以合资的方式降低交易费用,缺点是内部化程度比较低,而内部化优势又是决定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当今跨国公司的情况有所改变,随着国内投资环境日趋完善,投资风险降低,合资企业优势效应弱化,随着时间推移,以合资企业方式降低风险的必要性在下降。跨国公司为了加快技术更新换代和新产品的引进,渴望摆脱合资企业的束缚,特别是当中方的行为可能影响其整体发展战略时,追求企业的控制权就成为外方的必然选择。投资企业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内部优势”,将增加投资力度,这就必然引起跨国公司的独资化,独资是跨国公司实现“内部优势”最好的选择,实现了内部化也就是提高了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的水平。因此退出合资而变为独资只是在这种新的情况下降低交易费用加强企业内部化程度的一种行动,是跨国公司的一种理性选择。从理论上讲,跨国公司的独资行为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区位变量:跨国公司独资化的制度原因
论独资商业银行股份改造
为提高国有独资银行经营自主性,改善其运行效率,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格局,理论界进行了广泛探讨,达成的共识是:必须打破目前国有独资银行单一的产权结构,增加产权流动性,而对此,股份制改造不失为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就此谈几点想法。
一、国有银行向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化的路径选择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初始状态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广度、时机、战略由政府决定,即遵从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改革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对一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具有“非帕累托”改进性质,因而为了减少“磨擦成本”(即某些利益集团对改革的抵触和反对引起的经济损失),政府倾向于选择不触动原有利益结构的“增量”改革路径,即充分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而不是拆除原有组织结构。这在金融体制改革中体现为在四大国有独资银行体制以外大力发展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组建城市合作银行、引进外资银行等,而四大国有独资银行体制内的改革则只限于经营管理方面而尚未深入至产权层次。“体制外生成”的增量改革路径在改革的初始阶段由于为高度扭曲的金融资源配置提供了较大改善空间及磨擦成本低,因而可以取得较大的体制收益。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其局限性也日益暴露:
1.现有经济条件下,边际意义上的增量改革不足以引起体制内存量变革。增量改革引致存量变革有两种途径:其一,非国有银行经济实力不断壮大,逐渐在竞争中“兼并”国有独资银行,最终完成产权明晰化进程;其二,面对新体制因素的竞争压力,国有独资银行主动向新体制过渡,形成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但国有独资银行庞大的规模结构和超然的垄断地位令之既难以被兼并又难以对其形成有效的竞争压力,其结果必然是“体制内”、“体制外”双重体制长期并存。
2.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增量式改革的成本逐渐加大。(1)实施成本(即制度的签约和顺利履行的成本)加大。一方面双重体制的长期并存使改革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信息收集的困难程度,使得每一项金融决策面临的风险更大;另一方面增量改革的成果往往成为下一次改革的对象而加剧了资源浪费和社会冲突,例如花费很大成本建立的某些金融机构最终又不得不花费很大成本加以整顿、限制甚至取缔。(2)磨擦成本增加的同时衍生了大量租金成本。国有独资银行为了保持垄断利润,倾向于从政府那里寻求诸如“设置进入壁垒”之类的特殊保护,金融改革的严重滞后性就反映出磨擦成本已大到阻碍制度变迁的程度,又因为是用行政权力重新界定、分配高度集中的产权,加大了租金成本,金融领域存在大量“寻租”活动,金融腐败现象滋生。
在国有独资银行向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变的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的选择因关系到改革的成本和最终能否到达改革目的而显得至关重要。单一选择“体制外生成”的“增量”改革路径不仅使改革旷日持久而且成本巨大,因此必须改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继续建立、规范、发展产权清晰、经营机制规范的“体制外”的新型商业银行,另一方面不失时机地进行国有独资银行“体制内”的改造。
外商独资旅行社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促进旅行社业发展,根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关法律、《旅行社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国有关入世承诺规定期限之前的过渡期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外商控股或外商独资的旅行社,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设立外商控股旅行社的境外投资方,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是旅行社或者是主要从事旅游经营业务的企业;
(二)年旅游经营总额4000万美元以上;
(三)是本国(地区)旅游行业协会的会员;
浅析独资商业银行经营效益
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产质量不高、财务消化能力不足的现象。如何正确分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之间的关系,是目前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商业银行的利润构成
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利润的定义,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一)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投资净收益
(二)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三)扣除资产损失后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提取(或转回)的资产损失
外银改外商独资银行税收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国务院20**年11月11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78号)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外国银行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我国设立外商独资银行,外国银行已经在我国设立的分行可以改制为外商独资银行(或其分行)。改制过程中,原外国银行分行的债权、债务将由外商独资银行(或其分行)继承。关于外国银行分行改制为外商独资银行(或其分行)中有关税收处理问题,应以改制前后的营业活动作为延续的营业活动为原则,现就具体税收处理通知如下:
一、营业税、增值税
外国银行分行改制过程中发生的向其改制后的外商独资银行(或其分行)转让企业产权和股权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增值税。
二、企业所得税
(一)资产转移问题。
论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内容提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改革应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因此必须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业务的特殊企业,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应以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为改革发展的目标。论文对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的股份制改造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改革的方案,并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控股权与股权安排以及相关方面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法人治理结构控股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微观组织重组层面上的改革已不可避免地推进到了当前整个微观基础再造中最复杂、最难以推进的金融领域。推进金融业,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已成为改革的重点。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已成定局的今天。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有必要借鉴国际银行业的经验进行改革,壮大自身的实力,以在未来竞争中争取主动,跟上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
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是建立现代金融体制的迫切要求
“十五”时期,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三大方面进行深化改革和完善建设。在深化金融机构体系改革方面,具有制度创新意义的是深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指出,“深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争取用5年左右或更长一些时间,把中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大型商业银行。为实现这一目标,从今年开始,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分步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