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例话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03:21: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读写例话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读写例话研究论文
[内容]
《读写例话》是小语高段课本中安排的一项教学内容,主要以某一篇课文为例来进行分析说明第一类课文(讲读课文),帮助学生分析学习第一类课文的内容。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掌握一些有规律的读写知识。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把《读写例话》放在一类课文之后教学,这样安排既可趁热打铁,又可因势利导。因为学生对刚学习过的第一类课文的内容还相当熟悉,此时趁“热”来教学《读写例话》,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的一类课文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读写例话》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通过理论归纳总结所学的第一类课文,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完成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这是知识迁移的最好时机,学生也能较快地掌握这两类课文相互之间的承接关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把《读写例话》放在第三类课文之后教学,是极为不利的。从儿童的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的遗忘性记忆较快,此时来教学《读写例话》,学生对教师分析的第一类课文的内容、结构早已模糊,即“热”已过,“铁”就难打了,则需花更多的时间来识记或回忆第一类课文的内容,而且收效甚微。因此,只有把握好《读写例话》教学的时机,才能更好地利用例话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服务。以小语第十册第五单元的训练重点为例:本单元《跳水》是第一类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要求认识联系和变化的原因,认识事物间是怎样联系的,又是怎样变化的。“孩子为什么跳水?”是由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致使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木”,最后船长开枪逼儿子跳水。通过这一系列过程间的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变化,学生即可知道这是人与人、人与猴子之间发生了联系,这种联系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到了非跳水不可的地步,最后孩子跳水得救。在学生还在熟识这一过程时,及时地进行《读写例话》教学,从而使学生得知: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事物在发展变化,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深入浅出地给学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即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在发展变化,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样,学生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遵循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规律。教学完《读写例话》后,教师再有机地组织好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读写例话》的作用,这就可指导学生分析二、三类课文,检验学生掌握理性认识的程度,把这种理性认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巩固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利用学生从《跳水》和《读写例话》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来指导学生分析本组训练中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二类课文)一文,学生就知道发生联系的事物是:渔夫、老太婆、金鱼。以及他们又是如何联系变化的。最后来进行《我和狮子》(三类课文)一文的教学,学生就能够找到发生联系的事物:我和狮子爱尔沙。由于我和爱尔沙相处感情日益加深,发展变化到送爱尔沙回归大自然时,几次与我难舍难分的地步。学习本单元使学生懂得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事物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和间接的联系,有简单的联系和复杂的联系,这些事物联系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只有认识这些联系,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样以《读写例话》为轴心,遵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可以发挥《读写例话》在单元训练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语文读写例话管理论文
[内容]
《读写例话》是小语高段课本中安排的一项教学内容,主要以某一篇课文为例来进行分析说明第一类课文(讲读课文),帮助学生分析学习第一类课文的内容。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掌握一些有规律的读写知识。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把《读写例话》放在一类课文之后教学,这样安排既可趁热打铁,又可因势利导。因为学生对刚学习过的第一类课文的内容还相当熟悉,此时趁“热”来教学《读写例话》,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的一类课文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读写例话》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通过理论归纳总结所学的第一类课文,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完成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这是知识迁移的最好时机,学生也能较快地掌握这两类课文相互之间的承接关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把《读写例话》放在第三类课文之后教学,是极为不利的。从儿童的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的遗忘性记忆较快,此时来教学《读写例话》,学生对教师分析的第一类课文的内容、结构早已模糊,即“热”已过,“铁”就难打了,则需花更多的时间来识记或回忆第一类课文的内容,而且收效甚微。因此,只有把握好《读写例话》教学的时机,才能更好地利用例话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服务。以小语第十册第五单元的训练重点为例:本单元《跳水》是第一类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要求认识联系和变化的原因,认识事物间是怎样联系的,又是怎样变化的。“孩子为什么跳水?”是由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致使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木”,最后船长开枪逼儿子跳水。通过这一系列过程间的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变化,学生即可知道这是人与人、人与猴子之间发生了联系,这种联系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到了非跳水不可的地步,最后孩子跳水得救。在学生还在熟识这一过程时,及时地进行《读写例话》教学,从而使学生得知: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事物在发展变化,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深入浅出地给学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即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在发展变化,这种联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样,学生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遵循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规律。教学完《读写例话》后,教师再有机地组织好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读写例话》的作用,这就可指导学生分析二、三类课文,检验学生掌握理性认识的程度,把这种理性认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巩固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利用学生从《跳水》和《读写例话》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来指导学生分析本组训练中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二类课文)一文,学生就知道发生联系的事物是:渔夫、老太婆、金鱼。以及他们又是如何联系变化的。最后来进行《我和狮子》(三类课文)一文的教学,学生就能够找到发生联系的事物:我和狮子爱尔沙。由于我和爱尔沙相处感情日益加深,发展变化到送爱尔沙回归大自然时,几次与我难舍难分的地步。学习本单元使学生懂得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事物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和间接的联系,有简单的联系和复杂的联系,这些事物联系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只有认识这些联系,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样以《读写例话》为轴心,遵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可以发挥《读写例话》在单元训练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读写例话教学管理论文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是将课文组成一个个有利于指导学生自学的训练组。即“讲读课文、自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读写例话”(以下简称“例话”)便是一个训练组的核心。这样的训练组从第7册至第12册共依次安排32个,它们或侧重于读或侧重于写,均一题一议,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如小学六年制第11册第3组教材:讲读课文《黄河象》,自读课文《落花生》都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典型范例,“例话”《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就从主次详略的角度分析《黄河象》的写法,《基础训练》便安排了重点详写、其它略写的习作训练。这样以讲读课文为例,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实践运用,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能力。因此,教学时不能顾此失彼,要立足一组教材,引导学生学好各类课文,把学到的知识方法统一到“例话”上来,形成整体优势,弄懂“例话”所传之道,掌握学语文的方法。
课文是明“例话”之道的感性支柱。讲读课文是感性认识的基础,首先要重视朗读训练。因为学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必须通过读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受到的感染就越深,理解得便越透。心理学认为,熟读成诵就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结果,是能够储存到长期的记忆中去的,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时,便能准确地再现和进行矫正。其次要采劝扶”的方法,传授新知识,教给学生读写方法。教学要围绕重点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量”的增减与“序”的提前和延后,使教学内容的组合与讲授直接地反映重点知识。如《抓住重点,考虑周到》,安排的讲读课文《琥珀》讲的是以一块罕见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语文的方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和主要内容,使学生知道这课是写“形成松脂球,变为化石,发现化石”。然后抓住琥珀的形成与发现的几个要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弄懂这些要点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形成松脂球为例,它要有四个条件才能形成,即:①要在炎热的夏天,有强烈的阳光;②要在松林里,因为别的树没有松脂;③要非常凑巧,蜘蛛扑向苍蝇时,正好一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④松脂要不断往下滴,才能裹住苍蝇和蜘蛛。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作者都考虑到了。因此故事虽是作者推测的,但由于抓住了重点,考虑又很周到,所以读后就觉得很真实。要达到这一目标,实际操作时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加强启发诱导,科学组织“读、问、思、说、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些感性材料,从而打好学习“例话”的基矗自读课文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新知识自己去读懂课文,这不仅使学生刚获得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合理安排自学层次,科学地设计自学提纲。如第七册“例话”《练习给课文分段》,自读课文《种子》说的是老师向全班同学布置收集树种,一个女孩交的树种并不多,却使老师激动不已的事。教学这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刚学到的分段方法,自己练习分段。自学层次可设计为:初读课文,整体自学,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主要内容;精读课文,自学回归,运用归并法把课文分成三段。为减缓自学难度,可设计自学思考题: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①望着交上来的树种不多,“我”有点儿不高兴。②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③“我”深受感动,开始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次讲话。如此,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初步了解到再认识提高的过程,已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这时教学“例话”,实现认识的升华便水到渠成了。
“例话”教学既要紧扣重点课文,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一课一得。如《留心周围的事物》,是以《观潮》为例来说明留心周围事物的方法和重要性的,这是针对四年级学生面对身边发生的众多事物,不知道怎样观察,不知道如何去想而设置的。以“潮来之时”一段为例,作者从远、近两个角度,不仅写了看、听,还写了想,如果让学生去写,很容易一句话描写完毕:“潮来了,白浪滚滚,声音很响。”可作者不仅仅抓住了这个看到的和听到的,还用了三个比喻句:“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是作者所想,正因为有此想,文章内容才显得丰富而生动。继而以学生实际,片段练习“升旗”为例,指导学生实际作文中想得不多,想得不好,想得不深刻的误区,出示两句话:“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同学们都昂首肃立向国旗行礼。”让学生集体通过“想”丰富片段内容,并适当给以指导,使学生在实际练习中知道写作文,不仅要多看、多听,还要动脑子去想。
“例话”虽以一组文章为例,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但我们不能一叶蔽目,忽视“例话”的规律性和渗透性,要站在小学全套语文教材上,充分发挥教材整体的优势,为学好语文知识早作铺垫。如《分辨事物和联想》,教材从一年级起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教者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安排合适的训练,让学生从一年级起就知道“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指的是春风在吹,泉水在流淌发出的声音;到三年级教学《金色的细雨》时,就可以让学生明确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这样一步步跟着教材不失时机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到学习此知识时,就容易得多了。
“例话”教学还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如《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对这一概念就很难把握。教学时可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总结归纳出想象的几种表达方式:即修辞、假想、联想、幻想。如修辞:比喻的例子是“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绿绒大杀;拟人的例子是“果园里麻雀在为他唱歌”;夸张的例子是“那口古井只占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假想是《黄河象》中的一段,联想是《月光曲》中的片段,幻想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片段。这样化难为易,使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实在的内容,学生便容易掌握了。运用是“例话”的教学目的。由于知识不可能自动生成能力,只有经过综合、类推和反复的语言实践,才能形成能力。因此,在形成知识结构并揭示知识规律之后,要指导学生由理性再回到实践中去。练习设计要根据教材的侧重点,偏重读的,则宜选择有代表性的范文让学生练;偏重写的,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拟定写作提纲,口头作文等训练。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便是侧重于读的,是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即先把整篇课文读一遍,对课文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再把各段意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设计可选择有特点的短文,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是侧重写的,讲的是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首先想好自己要写什么;然后根据自己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再想想这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才能表达清楚。训练可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写一个片段。训练还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易于学生形成认知能力。由仿到创,行规矩而后巧,从合格到破格,这是形成创造力的基本规律。
“例话”教学也必须遵循它,设计层层推进的练习,才能获得高效率。以“例话”《静态与动态》教学为例,训练设计可分别由确认静态、动态文字题,到动、静描写结合题。如:先出示训练题“春天来了,桃花儿一片红,柳树吐出了一片片细叶。燕子在空中快活地歌唱着,美丽的蝴蝶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在学生分别指出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后,让学生体会出:春天的景色固然美丽,但如果没有活动的燕子、蝴蝶,春天就会显得单调,缺乏生气。再出示看图训练,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如果用文字叙述画面内容,重点是静态还是动态,如红军爬雪山的情景和花园一角图。接着出示音乐欣赏训练,如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让学生细听,说说眼前出现的是什么景物和场面,该场面是动态还是静态。最后出示习作训练。如此,学生在形式多样、难度逐步增大的练习中便掌握了读写知识,初步形成了读写技能。
语文整体观念管理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段精辟的文字告诉我们: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是分为两大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第二阶段: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上述内容的。完成这个从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就是走完阅读的全过程,俗称走完“来回趟”。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是“有来无回”,忽视后半个阅读过程。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突出读写训练重点。事实上,从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来看,只重视了一般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了读写基本功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依据教材编排特点来进行训练组的训练。因此,要突出读写基本功训练,还得从认识训练组教材的特点开始。作为读写例话这样一种形式,它是训练组教材中的一部分,更必须立足整体来考虑它的教学。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二组为例,谈谈训练组教学的大致过程,而读写例话的教学就可窥见一斑。
现行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材是按读写训练组的形式编排的,每一个训练组又是一个什么特点呢?从编写来看,读写成对,相互对应;从训练来看,有一个训练体系,前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发展的结果;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它有导读、预习、讲读课文、阅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六部分,包含着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它是重点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既然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当然应该按这样的教材特点来教。我觉得,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改革,至少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过去,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确定是多元化的,由于主攻方向不明了,多是只完成半个阅读过程,只能是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得到一些有关字、词、句的训练,而读写能力却得不到提高。怎样才能较好地确定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应该由一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来定向,这是因为一组教材中的导读、预习、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都是受读写训练重点所制约的。导读,介绍该组重点训练项目;预习,提示学生怎样学好重点训练项目;课例,是举例、感知重点训练项目;读写例话,理解重点训练项目;基础训练,运用重点训练项目发挥其功能。这个功能实际上都指向重点训练项目,是一种整体功能。从这一点来考虑一组读写的重点训练项目,理所当然的是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共有的教学目标,共有的训练重点。
第二,要重视教学结构的设计。训练组的结构不同于单篇教学的教学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它发挥整体功能,旨在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二)结构形式。以重点读写训练项目作为核心和依据,贯穿于一组教材的全部内容。(三)整体训练。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在一组教材的阅读过程中不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四)整体效应。整个教学是一个学生由悟到懂到实践的自学训练过程,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悟”的阶段。这是第一教学环节,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对所学的重点训练项目有所领悟。其主要活动为:(1)由导读引出教学目标;(2)由预习导出操作步骤;(3)由课例中的思考、练习找到默读思考的“纲”;(4)以思考题为导向,自学阅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技能。那么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就是先要知道本组学习的目标是学会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再了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方法的步骤,然后按照提纲边读边想。经过反复揣摩,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有个初步认识,最后按照课后提示,用学到的方法去学习阅读课文。(二)“懂”的阶段。这是第二大教学环节,也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例”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这一环节先是重温课例有关内容,分析其特点,然后再归纳其共同特点,最后达到理解的境界。(三)实践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是放手让学生练习,这个练不是盲目地练,而是按读写训练项目的要求定向练;这个练也不是少量地练,而是大量地练。通过练,将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化为技能技巧。由上述各环节的教学安排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结构是一个以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以练为主的训练过程,是一个适应训练组教学的一种训练结构,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第三,要重视时间的再分配。要把教学课时变为可用课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随着教学组训练的需要,教学课时要进行一个较大的调整。总的趋势是,压缩阅读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增加第二阶段的课时,即减少教师讲的时间,增加学生练的时间,做到真正的由扶到放。在实验班里,教师根据其经验强调讲读课从语言文字到理解内容的教时不超过一课时,强调要打通课时,统筹安排,并且对课时进行一个原则规定。如一课时教完的课文,上半堂为阅读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下半堂为第二阶段;两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为第一阶段,第二课时为第二阶段;三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教第一阶段,第二、三课时教第二阶段。这样的安排,为读写训练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如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时数由11节压缩为7节,这7节中,用之于第一阶段的只有2节,用之于加强读写训练的就有5节。时间宽裕了应该怎样利用?我认为,只有按照训练组的过程来练,才有可能使这些时间成为有效时间,达到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的目的。
为什么必须以训练组为单位进行整组训练呢?我们可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系统论认为:结构是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形式,是要素的组织形式,是从系统内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而功能主要是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反映出的能力,是从系统外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这个系统的外部环境,是否可以理解为教材结构外的教师和学生。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中间,教材起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功能总是一定结构的功能,如果改变系统的要素就会影响系统的功能,如果改变其结构也就会改变其功能。单篇单教之所以不好,就是任意改变了一组教材的要素,改变了一组教材的结构。单篇单教不利于打好基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必须加以改革,建立起一套与教材相适应的整组训练体系。这样,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才能深化,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才能发挥训练组的整体效应。
说明文写作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段精辟的文字告诉我们: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是分为两大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第二阶段: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上述内容的。完成这个从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就是走完阅读的全过程,俗称走完“来回趟”。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是“有来无回”,忽视后半个阅读过程。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突出读写训练重点。事实上,从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来看,只重视了一般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了读写基本功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依据教材编排特点来进行训练组的训练。因此,要突出读写基本功训练,还得从认识训练组教材的特点开始。作为读写例话这样一种形式,它是训练组教材中的一部分,更必须立足整体来考虑它的教学。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二组为例,谈谈训练组教学的大致过程,而读写例话的教学就可窥见一斑。
现行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材是按读写训练组的形式编排的,每一个训练组又是一个什么特点呢?从编写来看,读写成对,相互对应;从训练来看,有一个训练体系,前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发展的结果;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它有导读、预习、讲读课文、阅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六部分,包含着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它是重点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既然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当然应该按这样的教材特点来教。我觉得,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改革,至少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过去,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确定是多元化的,由于主攻方向不明了,多是只完成半个阅读过程,只能是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得到一些有关字、词、句的训练,而读写能力却得不到提高。怎样才能较好地确定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应该由一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来定向,这是因为一组教材中的导读、预习、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都是受读写训练重点所制约的。导读,介绍该组重点训练项目;预习,提示学生怎样学好重点训练项目;课例,是举例、感知重点训练项目;读写例话,理解重点训练项目;基础训练,运用重点训练项目发挥其功能。这个功能实际上都指向重点训练项目,是一种整体功能。从这一点来考虑一组读写的重点训练项目,理所当然的是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共有的教学目标,共有的训练重点。
第二,要重视教学结构的设计。训练组的结构不同于单篇教学的教学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它发挥整体功能,旨在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二)结构形式。以重点读写训练项目作为核心和依据,贯穿于一组教材的全部内容。(三)整体训练。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在一组教材的阅读过程中不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四)整体效应。整个教学是一个学生由悟到懂到实践的自学训练过程,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悟”的阶段。这是第一教学环节,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对所学的重点训练项目有所领悟。其主要活动为:(1)由导读引出教学目标;(2)由预习导出操作步骤;(3)由课例中的思考、练习找到默读思考的“纲”;(4)以思考题为导向,自学阅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技能。那么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就是先要知道本组学习的目标是学会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再了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方法的步骤,然后按照提纲边读边想。经过反复揣摩,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有个初步认识,最后按照课后提示,用学到的方法去学习阅读课文。(二)“懂”的阶段。这是第二大教学环节,也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例”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这一环节先是重温课例有关内容,分析其特点,然后再归纳其共同特点,最后达到理解的境界。(三)实践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是放手让学生练习,这个练不是盲目地练,而是按读写训练项目的要求定向练;这个练也不是少量地练,而是大量地练。通过练,将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化为技能技巧。由上述各环节的教学安排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结构是一个以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以练为主的训练过程,是一个适应训练组教学的一种训练结构,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第三,要重视时间的再分配。要把教学课时变为可用课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随着教学组训练的需要,教学课时要进行一个较大的调整。总的趋势是,压缩阅读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增加第二阶段的课时,即减少教师讲的时间,增加学生练的时间,做到真正的由扶到放。在实验班里,教师根据其经验强调讲读课从语言文字到理解内容的教时不超过一课时,强调要打通课时,统筹安排,并且对课时进行一个原则规定。如一课时教完的课文,上半堂为阅读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下半堂为第二阶段;两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为第一阶段,第二课时为第二阶段;三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教第一阶段,第二、三课时教第二阶段。这样的安排,为读写训练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如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时数由11节压缩为7节,这7节中,用之于第一阶段的只有2节,用之于加强读写训练的就有5节。时间宽裕了应该怎样利用?我认为,只有按照训练组的过程来练,才有可能使这些时间成为有效时间,达到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的目的。
为什么必须以训练组为单位进行整组训练呢?我们可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系统论认为:结构是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形式,是要素的组织形式,是从系统内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而功能主要是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反映出的能力,是从系统外部反映系统的整体性。这个系统的外部环境,是否可以理解为教材结构外的教师和学生。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中间,教材起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功能总是一定结构的功能,如果改变系统的要素就会影响系统的功能,如果改变其结构也就会改变其功能。单篇单教之所以不好,就是任意改变了一组教材的要素,改变了一组教材的结构。单篇单教不利于打好基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必须加以改革,建立起一套与教材相适应的整组训练体系。这样,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才能深化,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逐步提高,才能发挥训练组的整体效应。
义务教育教材管理论文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供五年级第一学期使用。五年级第一学期是高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因此本册教材既注意了与中年级教材的衔接,又开始体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下面就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作几点说明。
一、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
(一)强调素质教育
本册教材的编写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为依据。通过本册教材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统一
本册教材思想内容丰富、充实、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有序。
语文训练组教学管理论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从中年级开始,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的,形成“训练组”。一个“训练组”就是一次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整体,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体现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整体。这样,一册教材,一个年级的教材,一个年级段的教材,由一组组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训练组”组成,从而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整体和纵横交错的训练网络,体现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训练组”的教学,主要是以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贯穿“训练组”内各部分的内容,彼此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大”的教学过程,各部分内容又相对独立地形成一个“斜的教学过程,“大”的教学过程制约“斜的教学过程,“斜的教学过程要服从于“大”的教学过程,以实现整组教学训练的整体性。
1、坚持整体性,注意突出训练重点每个“训练组”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形成了相对独立又比较集中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并以“读写例话”的形式具体讲述知识要点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教学时,要联系本组课文反复体会,务求甚解,切莫只限于对“读写例话”中几个要点的简单记忆。切实抓住重点训练项目,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训练组”教学的全部内容。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发展和听说读写训练方面“成龙配套”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敢于取舍,突出重点,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使重点训练项目渗透到各类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去。教师在点上导读、导练,学生在面上自读、自练,并将导读过程中学到的技能,迁移运用于自读中。这样将“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和“知识块”,实现教学上档次,增效益的目标。
2、坚持综合性,处理好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关系就一个“训练组”的教学来说,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各自显示其教学独立性的基础上,则更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我们在训练过程中,既要坚持综合性,又要处理好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关系。“训练组”的教学,无论以哪方面的训练为重点,都不可能是孤立地进行的。要努力体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综合性,始终以“训练组”为基础,以课例为突破口,抓住训练点,揭示其内在联系。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出训练重点的同时,全面的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注意每课突出一项或读或写的能力训练,同时兼顾一两项或听或说的能力训练,力求“一课一练”,“一课一得”。例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着重进行指导写人的训练,在精读描写少年闰土外貌一段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怎样抓住人物特点写,然后写一位老师或同学的外貌、形态、穿着的片断,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这样先读后写,先说后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3、坚持系统性,要加强纵横联系一个“训练组”的各部分教学内容互为整体,又相互联系。“训练组”教材的组合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具有内在的联系,教学时要注意给每个“训练组”定位。即每个“训练组”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来的,又是向着什么方向发展的,使本“训练组”成为整个训练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从而使一册书、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段互为整体,从而实现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和连贯性的统一。“训练组”中的每篇课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我们要抓住训练重点,找出每部分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弄清知识的联系点,加强纵向横向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训练组”这个“教学块”中零星、分散的知识,连成一体,成为系统而全面的知识。
4、坚持完整性,注重体现训练过程从一组教材的“导读”开始到“基础训练”的作文结束,要作为“一个教学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以体现完整的训练过程,具体地讲为:
语文重点训练管理论文
第十册第二单元由讲读课文《古诗二首》、《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课文《蟋蟀的住宅》,独立阅读课文《缝纫鸟》,读写例话《理清文章的条理》和《基础训练2》组成。下面就本单元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
一、明确重点训练项目“理清文章的条理”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训练学生在读课文时,不仅能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搞清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的条理,也就是了解作者的思路;同时要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读、写实践中去,使读与写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二、树立单元整体教学观为了把重点项目的训练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必须树立单元整体教学观。单元整体教学观的教学思路分为“感性→理性→实践”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一、二、三类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理清文章条理的方法,获取感性认识,并逐步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条理的能力。
第二阶段,通过“读写例话”的教学,使学生把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三阶段,通过《基础训练》的教学,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觉指导自己的读写实践。
语文重点训练管理论文
[内容]
第十册第二单元由讲读课文《古诗二首》、《记金华的双龙洞》,阅读课文《蟋蟀的住宅》,独立阅读课文《缝纫鸟》,读写例话《理清文章的条理》和《基础训练2》组成。下面就本单元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
一、明确重点训练项目“理清文章的条理”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训练学生在读课文时,不仅能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搞清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的条理,也就是了解作者的思路;同时要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读、写实践中去,使读与写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二、树立单元整体教学观为了把重点项目的训练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必须树立单元整体教学观。单元整体教学观的教学思路分为“感性→理性→实践”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一、二、三类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理清文章条理的方法,获取感性认识,并逐步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条理的能力。
第二阶段,通过“读写例话”的教学,使学生把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语文训练组教学管理论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从中年级开始,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的,形成“训练组”。一个“训练组”就是一次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整体,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体现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整体。这样,一册教材,一个年级的教材,一个年级段的教材,由一组组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训练组”组成,从而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整体和纵横交错的训练网络,体现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训练组”的教学,主要是以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贯穿“训练组”内各部分的内容,彼此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大”的教学过程,各部分内容又相对独立地形成一个“斜的教学过程,“大”的教学过程制约“斜的教学过程,“斜的教学过程要服从于“大”的教学过程,以实现整组教学训练的整体性。
1、坚持整体性,注意突出训练重点每个“训练组”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形成了相对独立又比较集中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并以“读写例话”的形式具体讲述知识要点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教学时,要联系本组课文反复体会,务求甚解,切莫只限于对“读写例话”中几个要点的简单记忆。切实抓住重点训练项目,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训练组”教学的全部内容。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发展和听说读写训练方面“成龙配套”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敢于取舍,突出重点,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使重点训练项目渗透到各类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去。教师在点上导读、导练,学生在面上自读、自练,并将导读过程中学到的技能,迁移运用于自读中。这样将“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和“知识块”,实现教学上档次,增效益的目标。
2、坚持综合性,处理好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关系就一个“训练组”的教学来说,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各自显示其教学独立性的基础上,则更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我们在训练过程中,既要坚持综合性,又要处理好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关系。“训练组”的教学,无论以哪方面的训练为重点,都不可能是孤立地进行的。要努力体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综合性,始终以“训练组”为基础,以课例为突破口,抓住训练点,揭示其内在联系。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出训练重点的同时,全面的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注意每课突出一项或读或写的能力训练,同时兼顾一两项或听或说的能力训练,力求“一课一练”,“一课一得”。例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着重进行指导写人的训练,在精读描写少年闰土外貌一段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怎样抓住人物特点写,然后写一位老师或同学的外貌、形态、穿着的片断,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这样先读后写,先说后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3、坚持系统性,要加强纵横联系一个“训练组”的各部分教学内容互为整体,又相互联系。“训练组”教材的组合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具有内在的联系,教学时要注意给每个“训练组”定位。即每个“训练组”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来的,又是向着什么方向发展的,使本“训练组”成为整个训练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从而使一册书、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段互为整体,从而实现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和连贯性的统一。“训练组”中的每篇课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我们要抓住训练重点,找出每部分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弄清知识的联系点,加强纵向横向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训练组”这个“教学块”中零星、分散的知识,连成一体,成为系统而全面的知识。
4、坚持完整性,注重体现训练过程从一组教材的“导读”开始到“基础训练”的作文结束,要作为“一个教学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以体现完整的训练过程,具体地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