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01:59: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都市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都市区行政管理论文
1都市区行政组织管理范围的确定.
所谓都市区是指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据此,在划定都市区行政组织管理的合理范围时,需严格分析考察其区域一体化的表现程度。范围过大.不仅不利于区域一体化发展,而且影响都市区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范围过小,又会抑制甚至阻碍都布区的发展。英国曼彻斯特大都市政府之所以解体,除了重要的政治因素外,与其行政范围被缩小有直接关系图。这对于我国都市区行政范围的合理确定,是一个可供参考的例子。
2都市区行政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建立
都市区内若干城市在地域上的连续性,某些服务的共享性,使得在都市区建立统一的政府和管理机构成为必然,在国外大都市区政府管理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典型的、体制不同的组织方式,即“大都市政府”和一系列松散的职能单一的政府联合委员会,以提供和协调大都市范围的公共服务,如计划、交通、供水、金融等,前者被称为单中心体制,后者被称为多中心体制[’1.象伦敦、墨尔本、多伦多等都市区属单中心体制,曼彻斯特、旧金山等都市区则属多中心体制.两种体制在国外都市区的发展实践中,各表现出自身的优缺点。单中心体制,亦称一元化体制,是指在大都市地区具有唯一的决策中心,有“一个统一的大城市机构”。在这种体制下,可以剔除或减少有害于大城市发展的竟争和冲突,可以使资源流动更为畅通,可以在解决主要问题时适应大都市地区的战略;但这种体制又易陷入等级化的官徐结构危机,突出地表现在对居民日常需求反映的迟钝,不能代表当地的公共利益。呈尔本大都市政府行政结构的演化也体现了这一点。多中心体制又称多元化体侧,是指在大部市地区存在相互独立的多个决策中心,包括正式的综合的政府单位(州、城市、镇等)和大t重登的特殊区域(学区和非学区),各种管理区域的划分和变动以及协调组织的建立,都是谋求特定的公共服务的经济利益的结果.多中心体制试图以此来满足居民的种种孺求和偏好。由于政府较小.公众容易参与鉴督,因而政府对当地居民的需求及其变化更具有弹性,反应更加灵敏。美国堪萨斯市的协调机构—美国中部区域委员会就是这样做的。多中心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实现大都市区内超越各种功能小区的更大地区范圈内的公共利益问题。实现这种公共利益只有通过各地方单位的合作、竞争和协商来提供大规棋的公共服务。事实上,这种合作是相当困难的。
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科技水平乃至管理水平、思想观念等都有很大差异,而且在近期之内,这些地区之间的差距还会拉大.因此,在分析借鉴国外两种都市区行政组织管理模式的同时.还应因地创宜,走多棋式发展的道路[.]。例:在我国的京津唐、苏锡常、厦潭泉等地区,可借鉴多中心体制的实践经验,在我国特有的国体、政体下,探索中国式的地域性和专业性的协调方式,建立市与市、市与县(市)之间的有权威的高效能协调机制,在上海、重庆、武汉、广州等都市区,借鉴单中心体制的实践经验,在适当时候、适当地区,尤其是跨界城市区,建立联合政府,是适应我国城市发展进免或解决“城市病”的一条可行途径。
3明确都市区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
都市区建设发展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非常高兴参加本次都市区建设与房地产业发展—思念·果岭山水“宜居城市”高层论坛。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都市区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以交通为纽带、以产业为桥梁、以建设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为目标,按照组团发展、产城融合、复合型和生态型的发展路径,将周边的县(市)、乡(镇)统一纳入中心城区,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和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今天举办这个论坛很有意义,省会各个方面的专家、房地产企业的专家、省社科院的专家,欢聚一堂共同研讨都市区发展、房地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这必将对推动房地产业发展和都市区建设带来积极作用。首先,针对目前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我表达一些个人观点。
从发展成效看,总的来讲,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潜力很大、任务很重。所谓势头很好,近年来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发展势头还是非常好的,国内一些著名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看好房地产业;所谓潜力很大,目前市提出了都市区建设战略,为房地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潜力;最后说任务很重,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全国省会城市,尤其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地级市相比,无论是开发品位还是品牌规模都还有很大差距,真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科学的、适宜人居的高端房地产,还是偏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市房地产业发展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
从发展走势看,房地产业曾经支撑了建设的半壁江山,并且我认为它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尤其从年,市、区两级财政收入的结构来看,由房地产贡献的税收几乎占到了市级财政收入的50%以上,二七区是51%。所以我认为房地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在都市区建设进程中将继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党委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
从发展空间看,都市区建设提出要打破规划界限、行政区划界限,推进合村并城、合村并镇的工作理念和思路,必将带动整个乃至周边地区进入城市建设史上少有的高速发展期,为房地产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从目前来看,房地产业在城市的发展非常好,但在农村几乎没什么发展。如果下一步房地产业能够按照合村并城、合村并镇的思路进军农村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都市化城区行政规划体制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都市区行政组织管理范围的确定;都市区行政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建立;明确都市区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都市区内地方政府利益的协调;都市区行政组织管理的法制建设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新兴城市大批出现,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严格分析考察其区域一体化的表现程度、都市区建立统一的政府和管理机构成为必然、中心体制又称多元化体侧、因地创宜,走多棋式发展的道路、在都市化发展中其组织与管理模式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中国特有的“行政区经济”[8]现象进一步加强、地域相连的城市之间,公共服务相互渗透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文章借鉴国外典型都市区发展的经验,对我国都市化地区的发展,提出行政管理上应注意石坪究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都市区行政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都市区先后出现于西欧、北美、亚太以至全球,伴随都市区的出现与发展,都市区的行政组织与管理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广泛关注和学术争论的重要问题.近半个世纪以来,城市聚集化及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兴城市大批出现,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在东部沿海地带特别是原有的城市群区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写京津唐、辽中南、夏漳泉、.山东半岛等),都市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中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群也将崛起,如:江汉平原、中原地区、成都平原、湘中地区、陕西关中盆地等。这些地区在向都市化迈进过程中,都市范围的确定、都市行政管理的职能、都市发展的模式等问题相伴产生,借鉴国外都市区发展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改革我国现行都市区的行政区划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1都市区行政组织管理范围的确定.
大都市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探究论文
摘要在明确伦敦大都市区的范围和概况的基础上,对伦敦大都市区的管理体制及其演变历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与总结,认为伦敦大都市区划体制和行政组织体制的演变可划分为“雏形、分散、统一、再分散、再统一”五个阶段。随后对伦敦行政管理组织体制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政党冲突、复杂的政府间关系、多层次的管理机构以及区域性合作组织始终贯穿于伦敦的大都市治理进程之中。上述几条主线,是深入理解伦敦大都市区管理体制和治理模式的关键。
关键词大都市治理,伦敦,管理体制,区划体制
伦敦作为世界公认的四大国际大都市之一,在城市管理体制的变革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特征。伦敦城市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特征具有城市发展的代表性。分析、总结伦敦管理体制演变过程中存在的特征和规律、经验和教训,对于探索我国特大城市管理体制建设,提高我国大都市治理水平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伦敦大都市区的政区构成和区划现状
“大伦敦(GreaterLondon)”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在1965年的行政改革中被作为正式的政区名称提出之前,其地域界限一直是模糊的。目前,伦敦大都市区的空间地域范围大致有三种标准:行政建成区,功能区和城市聚集区。人们一般所说的伦敦主要是指麦特绿带以内的区域,面积大约1600平方公里,拥有约700万居民和300万住房单位。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580平方公里(610平方英里)。如果按照功能区来划分,则地域面积略大,人口约为790万人。如果参照联合国关于“城市聚集区”的标准,伦敦大都市区可以看作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建成区所组成,覆盖的地域面积则更为广泛,大致相当于“大伦敦规划”的区域范围,整个区域的面积约6700平方公里,人口总量将高达1050万人。
本文所描述的伦敦大都市区主要是指伦敦的行政区范围,即伦敦大都市区的行政建成区,总共由33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单元构成。具体来讲,是由31个伦敦都会自治区议会以及威斯敏斯特城和伦敦城共同构成的行政区域。除了伦敦老城外,其他32个都市自治区又可以被划分为内伦敦和外伦敦两个圈层。
如何处理好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关系问题的思考
重庆都市区又称“都市发达经济圈”,系指主城九区所辖行政区域,作为新兴直辖市的“龙头”和“窗口”,她既承担着“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建设重任,同时又还肩负着“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历史使命。直辖以来,都市区旧城改建与新区拓展同时并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整个主城呈现出“北移、南下、西进、东拓”之势。正当都市区内“新城区”如火如荼推进之时,今年全国掀起了一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在此背景下,都市区如何处理好“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摆在主城各区(除渝中区外)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针对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问题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六条建议,概括为“两个统一、两个划分、两个防止”,讲述如下,供参考。
第一个方面:通过“两个统一”来树立系统观念
建议之一:统一认识
统一认识,就是要求我们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促进城乡一体共繁荣”的系统思维理念来统一认识都市区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消除当前一些干部群众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都市区不能只重“新城区”建设而忽视“新农村”建设。在5473平方公里的都市区范围内,分布了62个街道办事处和97个建制镇,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82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1716平方公里以上,所以都市区中照样有并将长期存在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较之都市区外可能还更加错综复杂。正因如此,在市政府确定的“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名单中,都市区中示范村36个,占全市示范村总数的36%,推进村197个,占全市推进村总数的21.9%。由此可见,都市区不光有“新农村”建设任务,而且任务很重,并且要在全市起到示范推进作用,我们应该尽早重视起来。
第二,都市区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可以做到共同推进、相互促进,二者并不矛盾。重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都市区现状为超过500万城镇人口的特大城市,具备领先我国西部地区并与东部地区基本同步发展的基础条件,在都市区,我们可以更便捷地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新农村”建设好了,也会反过来促进“新城区”建设,事实上,“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新趋势。
新农村建设关系问题思考
**都市区又称“都市发达经济圈”,系指主城九区所辖行政区域,作为新兴直辖市的“龙头”和“窗口”,她既承担着“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建设重任,同时又还肩负着“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历史使命。直辖以来,都市区旧城改建与新区拓展同时并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整个主城呈现出“北移、南下、西进、东拓”之势。正当都市区内“新城区”如火如荼推进之时,今年全国掀起了一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在此背景下,都市区如何处理好“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摆在主城各区(除渝中区外)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针对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问题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六条建议,概括为“两个统一、两个划分、两个防止”,讲述如下,供参考。
第一个方面:通过“两个统一”来树立系统观念
建议之一:统一认识
统一认识,就是要求我们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促进城乡一体共繁荣”的系统思维理念来统一认识都市区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消除当前一些干部群众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都市区不能只重“新城区”建设而忽视“新农村”建设。在5473平方公里的都市区范围内,分布了62个街道办事处和97个建制镇,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82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1716平方公里以上,所以都市区中照样有并将长期存在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较之都市区外可能还更加错综复杂。正因如此,在市政府确定的“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名单中,都市区中示范村36个,占全市示范村总数的36%,推进村197个,占全市推进村总数的21.9%。由此可见,都市区不光有“新农村”建设任务,而且任务很重,并且要在全市起到示范推进作用,我们应该尽早重视起来。
第二,都市区的“新城区”与“新农村”建设可以做到共同推进、相互促进,二者并不矛盾。**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都市区现状为超过500万城镇人口的特大城市,具备领先我国西部地区并与东部地区基本同步发展的基础条件,在都市区,我们可以更便捷地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新农村”建设好了,也会反过来促进“新城区”建设,事实上,“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新趋势。
城市与郊区旅游环境保护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大都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旅游环境容量的趋向饱和,使得大都市郊区旅游逐步受到了旅游者的青睐和城市旅游规划部门的重视。本文以杭州市为例,在实际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探讨大都市中心城与郊区旅游的空间相互作用问题,以期能够对大都市郊区旅游的发展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些有益参考。
引言
当前,城市快节奏生活造成的心理压力、都市中心城建筑森林的苍白、环境污染的危害使不少城市居民期望能短暂地逃离城市。1995年在对上海市民的调查中发现,期望周末双休日能外出旅游度假者占被调查人数92%,其中期望回归大自然,去野趣浓、环境幽静、空气清鲜的目的地占51。4%。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外交通条件的不断发送使都市居民的愿望逐渐转化为行动,节假日都市居民大规模的郊游活动直接刺激了郊区旅游行的开发。此外,每逢“五一”、“国庆”长假,大量外地游客拥入大都市中心城区,造成城市核心区的旅游接待、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等不堪重负,这也促进了城市旅游规划部门下决心对郊区旅游地进行开发。如杭州市就根据自身西部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特点(西部旅游资源约占杭城旅游资源总量的2/3)①,提出了“旅游西进”、“西湖西进”等开发西部旅游资源的一系列战略决策,以拓展城市旅游空间、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有关大都市郊区旅游问题的研究成了目前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杭州市为例,谈谈大都市中心城与郊区旅游的空间相互作用问题,旨在抛砖引玉,为当前方兴未艾的大都市郊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些有益思路。
1大都市与大都市郊区的内涵
1.1大都市的内涵
对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验”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启示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市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都把城市和农村结合在一起共同规划,这对于避免“城中村”,加快产业发展,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意义深远。××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方面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如下几点启示。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市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全市人口1060万,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而我市也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结构明显,农业人口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市的经验对于我市加快经济发达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首先源于该市党委、政府对发展形势和地方实际的科学判断,源于对城市化的正确认识。该市主要领导多次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认识到位,从而为上下联动,左右呼应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我市最近几年也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发展,市委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明确了目标、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经济发达区域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其内涵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对××市的调研,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尽快转变观念,寻求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发展思路。
在组织领导上,有必要借鉴××市的经验,成立由区(市)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机构,确定分管领导具体抓这项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的认识。
农村现代农业建设的意见
根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现结合辖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市委提出建设都市区的发展战略,对于加快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按照都市区总体发展战略,农业是都市区经济结构、社会功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都市区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给,而且还要为都市区居民创造亲近自然的体验休闲场所和绿色生态环境。全区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打造都市区和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快推进都市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贴近和体现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理念,培育和强化农业对建设宜居城区、休闲城区、人文城区的生态支撑与保障功能,大力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产城融合,促进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我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建设都市区和区委继续实施赶超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服务都市区建设为导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业的、景观的、生态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建设生态经济强区和高端服务业新城的要求,围绕都市农业示范区的总体定位,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构建要素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论文
0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创新的源泉[1]。相应地,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多学科竞相研究的热点,地理学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事实上,西方对于服务业的研究由来已久,6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从业人口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的趋势,经济学者、社会学者和地理学者对服务业给予了广泛关注,并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生活性服务业(servicesofhouseholds),而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仅从物质规划的角度对办公楼空间布局和空间联系进行初步探讨[2-5],总体来看是被忽略的。1980年以后,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它逐渐成为服务业研究的重点课题,研究的视角、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参与研究的学科和实证城市不断增多。Browning等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其他企业和公共机构提供服务的服务业类型,主要包括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如广告、市场研究、会计、法律、咨询服务以及其他智力服务等[6]。也有学者将货物存储与运输、劳务出租、办公清洁等也包含在生产性服务业中[7]。但总体上,Browning等的定义和分类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8]。与其他学科相比,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学研究侧重于空间属性分析,内容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空间分布、空间行为、产生的区域和空间影响等方面。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西方生产性服务业地理学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动力
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是经济地理学者和区域经济学者关注的核心课题之一。普遍的观点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源于生产的垂直分工和外部化趋势[9-17]。外部化主要是指服务活动由原企业内部生产转移为由外部企业生产的过程[10]。20世纪60、70年代是西方资本主义大规模集中生产体系逐渐瓦解的时期,之前大规模的生产体系占据主导地位,“凯恩斯”式的经济管理保证了对大规模工业产出的持续需求。但是,经济上的“滞胀”现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及政治上要求撤销福利机构的“新保守主义”的出现,使得灵活性生产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体系诞生。实现灵活性生产的方式之一就是生产的垂直分工,原来内部包含的很多部门被拆分为若干个小部门,通过市场上的外部交易实现灵活性合作,即通过垂直分工和分包实现生产的外部化。灵活性生产体系兴起的同时,另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很多学者用垂直分工和外部化趋势来解释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Rajan等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具体实例研究,认为英国1979—1985年商务服务业就业快速增长过程中,外部化所起的作用占43%左右[11]。Lewis从劳动力的角度指出,行业内部提供服务的劳动力被外部所代替,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原因[12]。Barcet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指出,与外部服务业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有利于使用者降低交易费用[13]。Hatch强调企业对于市场反映灵活性的需求,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14]。Hansen通过对丹麦制造业企业的调查研究,指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和应对偶然需求,有利于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15]。Geo认为企业内部的技术缺陷使得企业对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必须通过外部购买实现,进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16]。Perry认为由于企业需要专门化的服务部门提供相对独立、公正的服务活动,如独立的审计和鉴定服务、专业化的法律咨询、项目的专门化评估等,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17]。此外,也有学者指出经济环境变化、服务贸易发展和技术进步等也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因素[18-20]。Coffey等认为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18]。Porter认为产品生产周期的缩短使经济活动运行的环境逐渐复杂化,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因素之一[19]。Gillis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其已经转化为具有基本活动特征的产业,它的对外输出促使自身的快速发展[20]。
综上,生产的垂直分工和外部化趋势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节约成本、降低风险、灵活性需求、内部技术缺陷、寻求独立的第三方服务、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等共同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趋势。与此同时,经济环境的变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影响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和区域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