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01:45: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都市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都市报

研究都市报专刊营销策划

1营销策划的类型。

营销策划活动是直接服务于汽车销售的,对于有购买需求的读者来说,该周刊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节日营销策划和汽车市场活动在节日营销策划上,该汽车周刊利用各种各样的节日与汽车销售结合,即以春节、情人节、3·15消费者权益日、三八妇女节、儿童节、教师节等等节日为由头进行策划,把节日的特点融入其中,其标语往往都成为了最佳的广告语。从法定假日到流行的节日,华商报几乎用到了所有能够用来促进汽车销售、灌输汽车销售理念的日子作为选题。这的确有利于商家的商业推广和专刊的经济利益的获取,对有意购买汽车或对汽车市场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营销策划的内容。

该周刊具体的营销策略从其内容上体现出来,根据不同类型进行分析(1)节日营销策划的内容分析。以节日策划基本属于服务于商家的节日营销,节日营销是商家从不放过的营销策略之一,因此在汽车专刊中这类选题的内容主要都是配合节日购车需求,提供当前汽车市场销售信息,包括车型介绍、优惠政策、购买技巧等信息。这类文章的文风也迎合节日氛围,轻松活泼。以2012年8月23日刊出的“鹊桥路漫漫还是改开车吧——七夕专题”这期策划为例。该期共有8版,七夕节专题策划占了头4版。首版是七夕节购车优惠活动介绍、第二第三版的情侣如何选车购车的介绍、第四版的各种购车金融方案和养护车的技巧。导购类的文章占多数,其特点是:①目标受众明确,对其不同的驾车需求有详细的分类和描述,目的性很强,这也会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②车型介绍有针对性,重点突出,比较客观。车型的介绍包括很多方面,消费者购车时也会考虑多项参数,但对于主题明确、需求明确的消费者来说,对车型的介绍就应该有的放矢,针对具体的需求突出推荐车型的优势,对消费者来说选择就更加明晰。③文章从生活情境切入,轻松活泼,亲切自然,可读性强。(2)汽车活动策划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车展活动,其目的主要是围绕活动来推进汽车的销售和扩大专刊影响力,因此内容也主要是向读者介绍活动举办的时间、地点、车型、参与活动的方式等。一类是各类评选颁奖活动。主要是对表现突出的车企、车型、行业人物等的展示和评选,成为消费者购车选择品牌的重要参考。首先,作为一期对车展活动的策划,其作用不仅是为读者提供一份参观车展和购买新车的参考手册,也同时为参展商和参展车型提供一个展示和宣传的平台。从这两方面来说该汽车周刊对车展选题的策划做的相当全面,几乎都以超过十版的版面进行报道,信息量大,条理清晰。其次,对于各类评选颁奖活动来说,目的主要在于为消费者提供权威前沿的消费指南,更期望通过评选督促经销商诚信经营、提升客户满意度。以2011年中国(西安)车市总评榜为例,该活动历时一个多月,其策划包括:打榜特刊、参评车型测评专题(上()下)、揭榜特刊四个。作为一个大型的评选类活动策划,这期的中国(西安)车市总评榜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突出:一是活动流程设计的完整有序。二是重视与读者的互动,且互动有效。三是能够以专业的视角提供多方位的资料。虽然《华商报·汽车周刊》经过15年的发展已成为西安地区汽车广告投放最佳的媒体,受到众多爱车读者的关注,但若想稳固并扩大影响力,树立报纸专刊中的品牌专刊,还需进一步拓宽营销策划的创新思路。首先,从老话题中挖掘新线索。节日营销和活动策划是比较容易重复的主题,如何从老话题中找出新意,另辟蹊径,可以结合当前消费热点、市场动态进行尝试。以《华西都市报·汽车周刊》2012年3月15日的策划为例,以往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汽车周刊往往会以诚信为主题结合相关评选活动进行策划,而它则选择了“口碑”这一角度,以“又到3.15口碑载路口水滔滔”为选题,观察到有远见的汽车厂商开始重视品牌形象,重视消费者心目中的“口碑”,他们已深谙:“口碑,才是真正持久传播的力量”,以此策划了该期主题。其次,多关注行业内外新闻,挖掘新线索《。华商报·汽车周刊》也有这类选题,但数量不多,而通过行业内外各类新闻中挖掘出涉及行业的线索,并结合现实生活做出服务性,这样的专刊稿件才能更吸引读者。因此该报应该重视此类选题,并善于将新闻性与服务性进行巧妙结合,给读者丰富的阅读体验。第三,多与业内人士交流并深入市场,发现新现象,提出新观点。作为专刊就一定要体现“专”的特点,它不仅要全面反映这个行业的发展动态,还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台阶上看整个行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脉络有明确而理性的分析,通过敏锐、独特而深刻的观点来助推行业的前进。第四,通过媒体之间的合作创新扩大策划的影响力。这主要体现在活动策划上,通过多媒体间的联合,或依托国内其他强势媒体的合作,能够大大开拓专刊的视野,整合新闻资源,增强媒体的策划报道能力,从而提高专刊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陈婷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查看全文

报业都市报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都市报机关报新闻改革报纸市场化经营

[论文摘要]在中国当代新闻改革的进程中,都市报的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扭转了由机关报形成的“官报官办,官订官看”的传统法,实现了报纸向社会传播的回归。都市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特别强调新闻性和服务性,采取市场化经营的策略。但都市报在新闻报道和反映市民要求时往往流于生活琐事;由于追求“卖点”,表现媚俗、低俗的品格。都市报应该逐步体现大报品格,要推出重大主题的报道,敢于进行舆论监督,才有希望从都市报中创出中国的世界级大报。

一、都市报以社会传播为己任

在当代新闻改革的进程中,都市报的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就是在大量的以组织传播为己任的报纸之外,都市报的出现标志着以社会传播为己任的报纸的产生。要说清这个道理,必须回顾历史上另外两次新闻改革。

一是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二是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由于共产党在进行改革时所面临的任务和党内外的条件各有不同,这三次改革的做法和结果也就不同,但是它们又有一定的传承关系。[1]

《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当时它像一般的报纸一样,面向社会各种新闻,虽然他它有着它所代表的政党的倾向性。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它通常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在中央党校上的讲话,即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的动员报告,被放在了第三版的右下角,处理为一条三栏题的消息。改版后,报纸头版多刊登党的中心工作的消息,而且经常占据头条。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次改版使《解放日报》完成了从社会传播向组织传播的过渡。《解放日报》从此不再是既有社会性又有无产阶级倾向性的普通新闻纸,而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旗帜、号角和鼓风机。其主要功能不再是向社会告知新闻,而是宣传目的高于新闻告知的组织传播,是以传播为手段,整合资源,去实现组织的目标。[2]

查看全文

都市报发展对策分析论文

一、都市报“迈进主流化”的原因

从本质上讲,都市报“主流化”是我国报界经常提到的“小报大报化”。很多都市报在经历了市场竞争洗礼之后,开始严肃地思考自己的走势,通过寻求自身的“主流化”,来适应新的形势。以下从《三湘都市报》的改革来看促使都市报“主流化”的现实动因。

1.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

从整体而言,长沙报业呈现出了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以《三湘都市报》、《潇湘晨报》、《长沙晚报》为主的几张报纸尚处于各自实力不算悬殊的竞争对峙阶段,但湖南广电等电子媒体对平面媒体造成了强力挤压,形成另一层竞争。所以,同质媒体的竞争,异质媒体的竞争,以及读者对报纸越来越高的要求和越来越挑剔的眼光,对办报人来讲,战略战术的选择需要理性基础上的创新。简单的盲从,简单的低层次报业竞争,很有可能几败俱伤,像《东方新报》的折戟长沙就是个例子。因此,改革创新就成了《三湘都市报》最终的落脚点。②

在饱受恶性同质竞争的烦扰、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时,都市报将“迈向主流媒体”作为其发展的一个措施,“迈向主流媒体”的目的是寻求差异化,获得良性发展的空间,通过提升报格来增强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都市报寻求“主流化”是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所致。

2.都市报主流化的现实依据

查看全文

都市报面临主流化的新挑战探究论文

摘要:《三湘都市报》在主流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对策:准确定位,确保老百姓喜闻乐见;做精做深时政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增强权威性;加强创新意识,提高报纸质量;改革用人机制,留住和吸引人才等。

关键词:《三湘都市报》主流化原因对策

据统计,到2005年,全国出版的1926种各类报纸中,党报438种,占全国报纸总量的23%;晚报、都市类报纸285种,占15%,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报纸门类。有人说,都市报是在全国2000多种报纸激烈竞争和市场分割基本完毕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这种说法不无依据。都市报带来了中国报业市场的大发展,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小报”作风盛行、恶性同质竞争日甚等等。

鉴于此,1998年《华西都市报》提出要“迈向主流媒体”,并诉诸办报实践。其它都市报及一些地市晚报随即跟进,宣称要打造主流媒体。新创刊的都市报也发挥后发优势,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明显的主流媒体的取向。主流化已经成为都市报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都市报“迈进主流化”的原因

从本质上讲,都市报“主流化”是我国报界经常提到的“小报大报化”。很多都市报在经历了市场竞争洗礼之后,开始严肃地思考自己的走势,通过寻求自身的“主流化”,来适应新的形势。以下从《三湘都市报》的改革来看促使都市报“主流化”的现实动因。

查看全文

报业意义改革论文

内容提要:在中国当代新闻改革的进程中,都市报的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扭转了由机关报形成的“官报官办,官订官看”的传统做法,实现了报纸向社会传播的回归。都市报是在人口结构向城市化发展,“自负盈亏”经济法则进入新闻领域,人们的文化消费明显增长等条件下出现的。都市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特别强调新闻性和服务性,采取市场化经营的策略。但都市报在新闻报道和反映市民要求时往往流于生活琐事;由于追求“卖点”,表现媚俗、低俗的品格。都市报应该逐步体现大报品格,要推出重大主题的报道,敢于进行舆论监督,才有希望从都市报中创出中国的世界级大报。

关键词:都市报机关报新闻改革报纸市场化经营

都市报以社会传播为己任

在当代新闻改革的进程中,都市报的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就是在大量的以组织传播为己任(至少实质上是如此)的报纸之外,都市报的出现标志着以社会传播为己任的报纸的产生。要说清这个道理,必须回顾历史上另外两次新闻改革。

当代中国的新闻改革,主要是指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新闻改革。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堪称新闻改革的还有另外两次:一是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二是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由于共产党在进行改革时所面临的任务和党内外的条件各有不同,这三次改革的做法和结果也就不同,但是它们又有一定的传承关系。[1]

《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当时它像一般的报纸一样,面向社会各种新闻,虽然他它有着它所代表的政党的倾向性。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它通常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在中央党校上的讲话,即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的动员报告,被放在了第三版的右下角,处理为一条三栏题的消息。改版后,报纸头版多刊登党的中心工作的消息,而且经常占据头条。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次改版使《解放日报》完成了从社会传播向组织传播的过渡。《解放日报》从此不再是既有社会性又有无产阶级倾向性的普通新闻纸,而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旗帜、号角和鼓风机。其主要功能不再是向社会告知新闻,而是宣传目的高于新闻告知的组织传播,是以传播为手段,整合资源,去实现组织的目标。[2]

查看全文

都市报业意义改革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在中国当代新闻改革的进程中,都市报的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扭转了由机关报形成的“官报官办,官订官看”的传统做法,实现了报纸向社会传播的回归。都市报是在人口结构向城市化发展,“自负盈亏”经济法则进入新闻领域,人们的文化消费明显增长等条件下出现的。都市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特别强调新闻性和服务性,采取市场化经营的策略。但都市报在新闻报道和反映市民要求时往往流于生活琐事;由于追求“卖点”,表现媚俗、低俗的品格。都市报应该逐步体现大报品格,要推出重大主题的报道,敢于进行舆论监督,才有希望从都市报中创出中国的世界级大报。

关键词:都市报机关报新闻改革报纸市场化经营

都市报以社会传播为己任

在当代新闻改革的进程中,都市报的出现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就是在大量的以组织传播为己任(至少实质上是如此)的报纸之外,都市报的出现标志着以社会传播为己任的报纸的产生。要说清这个道理,必须回顾历史上另外两次新闻改革。

当代中国的新闻改革,主要是指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新闻改革。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堪称新闻改革的还有另外两次:一是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二是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由于共产党在进行改革时所面临的任务和党内外的条件各有不同,这三次改革的做法和结果也就不同,但是它们又有一定的传承关系。[1]

《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当时它像一般的报纸一样,面向社会各种新闻,虽然他它有着它所代表的政党的倾向性。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它通常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在中央党校上的讲话,即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的动员报告,被放在了第三版的右下角,处理为一条三栏题的消息。改版后,报纸头版多刊登党的中心工作的消息,而且经常占据头条。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次改版使《解放日报》完成了从社会传播向组织传播的过渡。《解放日报》从此不再是既有社会性又有无产阶级倾向性的普通新闻纸,而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旗帜、号角和鼓风机。其主要功能不再是向社会告知新闻,而是宣传目的高于新闻告知的组织传播,是以传播为手段,整合资源,去实现组织的目标。[2]

查看全文

地市级广播电视报转型的误区及建议

广播电视报,是指由广播电台、电视台创办、以刊载广播电视节目和评介为主要内容的纸质定期出版物。作为广电系统的成员,广播电视报是广播、电视的衍生媒体,它必然依附于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它的存在和发展与广播、电视的发展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广播电视报发展的黄金时期,绝大多数地市级广播电视报就是在这个时期创办并得到快速发展的。“鼎盛期全国有广播电视报300多家,每期总发行5千多万份,占同期全国所有报纸总发行数的1/7,绝大多数在当地的报刊发行量中遥居首位。”①

一、广播电视报的困境与转型

中国的媒介生态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就发生了剧变:传统媒体的市场化加速,为了争夺受众和广告份额,它们彼此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等新媒体快速成长,它们开始抢占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市场。广播电视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日趋恶化,它们的“生态位”受到其它类型报纸和互联网的侵袭。广播电视报丧失了独家垄断刊登广播电视节目表的特权,一些日报、晚报、都市报等综合类报纸也开始详尽刊登广播、电视的节目预告和评介,综合类报纸的跨界使得广播电视报导听、导视的功能被分流弱化。广播电视报的核心竞争力和主要功能逐渐丧失,它们的生存空间从此日渐萎缩。“90年代以后,城市晚报、娱乐报、都市报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广播电视报整体上陷入低迷。”②地市级广播电视报处于各层级广播电视报的最低端,报业市场相对狭小。因此,它们遭遇的竞争和面临的困难比中央级、省级广播电视报更加严重。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各地诸多地市级广播电视报好景不再,陆续出现读者减少、发行量下降、影响力降低和广告经营额下滑的困境。面对空前的压力和困境,一些地市级广播电视报依然无动于衷,继续维持原有定位和发展策略得过且过混日子。然而,绝大多数地级市广播电视报对媒介生态的变迁十分敏感,它们积极应对,努力适应、调整和突围。一些地级市广播电视报对自身重新加以定位,试图超越广电的“限制”向综合性都市报转型。《邵阳广播电视报》就是一家尝试通过向综合性都市报转型从而突破困境的媒体。

二、《邵阳广播电视报》的概况及其转型

《邵阳广播电视报》是由邵阳人民广播电台、邵阳电视台在1988年创办的一家地市级媒体。当时,它只是一张以介绍邵阳广播电台和邵阳电视台的节目为主要内容、售价仅5分钱的铅印小报,但受到邵阳市广大市民热情追捧,市区家家户户几乎都订阅有《邵阳广播电视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环境和媒介生态的变化,《邵阳广播电视报》的运营出现困难。为了应对这种变化,《邵阳广播电视报》开始进行调整转型。《邵阳广播电视报》最先采取的调整措施是“扩版”,试图通过丰富报纸的内容、增加信息量来留住原有读者、吸引新受众。1993年8月,《邵阳广播电视报》第1次扩版,从4开4版扩为4开8版。2001年1月,《邵阳广播电视报》第2次扩版,由8版扩为12版。2005年,《邵阳广播电视报》第3次扩版,由12版扩改为16版。“扩版”这种常规性的调整措施并没有让《邵阳广播电视报》走出困境,《邵阳广播电视报》自我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大。2008年4月8日,《邵阳广播电视报》更名为《邵阳城市报》,从此“告别广电”彻底向综合性都市报转型。转型后的《邵阳城市报》以“责任媒体,百姓情怀”为办报宗旨,以“立足城市、放眼农村、关注民众、服务大众”为服务理念,报纸栏目新闻化,报纸内容都市化、生活化。现在,《邵阳城市报》由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主管、邵阳广播电视台主办,新闻从业人员为14人。报纸4开16版,周二、周五出版。报纸期发行量约为5万份,发行以邵阳城区为主,覆盖八县一市三区,发行以订阅为主,报刊亭也有销售。目前,《邵阳城市报》经常性栏目有新闻、关注、民情通道、锐评、情感、副刊、连载、微博等。“新闻”栏目以刊登邵阳市及市辖各县、市的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等为主。“关注”栏目是对本地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焦点话题的报道。“民情通道”栏目主要反映邵阳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联系相关政府部门,促使问题得到解决。“锐评”栏目主要是一些针对时事热点的短小尖锐的评论。“情感”栏目则是刊发当下都市人的各种情感故事。“微博”栏目选取的是励志小散文和网络短新闻。除了上述的经常性栏目以外,《邵阳城市报》还不定时地开辟金融、教育、人物、保健、生活、汽车等专栏。这些非常规的专栏一般围绕广告经营来确定栏目和栏目内容。《邵阳城市报》希望通过栏目、栏目内容与广告的相关性来吸引广告客户,从而提升报纸的创收能力。

三、从《邵阳广播电视报》转型路径看地市级广播电视报转型的误区

查看全文

我国报纸媒介角色研究论文

关键词:危机报道媒介角色社会公器政府代言人

[摘要]:

公共危机事件是一种相当集中、强烈的新闻事件,媒介在危机事件报道中的角色定位是由媒介的性质所决定的。而观察媒介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表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探询媒介的角色与功能。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三鹿奶粉事件”是一起重大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本文从媒介角色理论出发,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新闻来源、报道类型、版面等几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我国《人民日报》、《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新京报》及《兰州晨报》对这一事件的报道,研究发现:不同性质、不同层级及不同地域间的报纸媒体在对这一事件报道中担当了不同的角色,实现着不同的功能。

一、研究背景

现代社会中,媒介的角色认知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传媒有“时代的晴雨表”、“社会雷达”之称,被认为是社会生活的传感器,也是社会进步的推进器。从传播学意义上来看,这标志着传播禁忌在一定程度上的消减、传播观念的更新、以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大众传媒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喉舌’和‘宣传者’,而是同时兼具舆论监督者、平民代言人、公德引导者、新型教育者、娱乐弄潮儿和情感沟通者等多种社会角色。”①当代中国传媒,应当履行其作为信息平台的公共性的职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尽快完成从单一的“新闻宣传员”向多功能的“社会公器”角色的转变。

公共危机事件是一种相当集中、强烈的新闻事件,媒介在危机报道中的角色扮演是由媒介的性质所决定的,而观察媒介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表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探询媒介的角色扮演。近年来连续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给我们提供了考察媒介角色的窗口。

查看全文

环保执法宣传教育方案

环保执法宣传教育方案

一、宣传目的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及时报道表彰环境保护的先进典型和公开揭露批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提升全民环境伦理道德水准和自觉约束自身环境行为的能力,努力营造一个环境保护方面“知法、守法、维法”的良好舆论氛围,为加快推进长沙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性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内容

1、开展国务院《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的主题宣传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环境政策法规宣传,在新闻媒体设立固定栏目引导市民开展针对环境法律法规和长沙环境质量的讨论和建议活动;另外,通过案例分析、法律法规解读、情况处置建议、律师帮助热线等方式开展环境违法民间索赔案例宣传活动,积极为老百姓这一弱势群体提供环保方面的法律援助,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为环境保护工作争取最大范围的公众支持,完善环境保护的社会舆论监督体系。

2、重点宣传以“2006年起,力争2年内拆除城区三环线以内所有燃煤锅炉及其烟囱”为目标的清洁能源工作,集中报道影响城市景观闲置砖制烟囱的爆破拆除,三环线范围内燃煤锅炉的拆除或改烧等环境整治行动;并及时报道表彰主动配合、支持环保部门开展环境污染治理的先进典型,揭露批评违反环保法律法规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单位。

查看全文

都市报体育新闻报道特点

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起,都市报开始进入我国报界。都市报有平民化的品味和风格,主要根据市民的兴趣特点来选择消息,而体育新闻有大众性,娱乐性,全球性特点,成为吸引受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成为我国都市报扩大自身影响,争取受众的必要报道内容。目前,我国都市报对重大体育新闻报道的质量良莠不齐,本文从横向上探讨同城都市报大运会报道的规律、特点,价值选择,探索如何更好地组织重点新闻报道。为今后我国都市报对大型赛事报道提供借鉴以及提高媒体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同城都市报的《深圳晚报》《深圳特区报》和《深圳商报》为研究对象,以三家报纸大运报道为基础,选取8月11一25日为期十五天(开幕前一日和闭幕后一日)的大运报道为样本,将在此时间内的三家都市报上有关大运会报道的主题和体裁的新闻、评论等列为分析样本,然后采用定量及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采用内容分析、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以数据、图表和文字等来表达。

2三报大运会体育新闻报道总量分析

通过对三报关于大运报道总量查阅统计,以及对其中文字稿量和版面的分析,可以反映出三家都市报在大运报道中的规模,形式、内容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的不同,从横向上研究大运报道的规律与特点,为今后大型赛事报道提供参考。

2.1三报大运会报道文字稿量分析大运会在家门口举办,作为本土媒体,晚报、特区报报和商报单从报道的数量来看,三报大运会的文字稿总量就达到2456篇。其中特区报大运会报道文字稿量达到996篇,高居榜首;晚报以803篇占第二位;商报文字稿量为657篇。从三报占文字稿总量的比例来看,特区报占三报大运会报道文字稿总量的41%,比重最大,大大超过晚报33%和商报26%的比例。与其他两家媒体相比,特区报消息条数多、信息量大,总版面243版,平均每版为4-6篇,甚至更多。超大的信息容量是特区报的一大特色,也是其最大满足受众信息需求,抢占市场的制胜法则之一。从具体时间分布上来看,在8月11-25日期间关于大运会报道的文字稿数量随着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1所示:晚报、特区报、商报日均发文字稿量分别为53篇、66篇、44篇。三报在大运会期间每天的报道量变化不大,在平均量上下波动,相对比较平稳,没有出现报道量不均衡和大起大落的现象。这表明同城都市报对大运会的关注度都比较高,报道态度基本一致,这也符合大运会作为世界性大型综合体育赛事能够吸引国内外媒体关注的事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