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01:38: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独生子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
根据《江苏省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实施意见》,(苏人口计生委[2007]110号)于20*年1月起,全市全面启动实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
一、主要内容
1、扶助对象
本市户籍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女方年满49周岁。已经超过49周岁的,从政策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计算;(2)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3)子女在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4)已经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5)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等级达到三级(含三级)以上。
2.扶助的标准及发放渠道
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按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的标准发放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独生子女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按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的标准发放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
春节独生子女夫妻该回谁家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每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小皇帝”“小公主”的称号从此也就用在这些独生子女身上。现如今,这些“小皇帝”“小公主”都已长大成人,陆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庭。
时下,离春节不远了,谁都希望回家和父母团聚,而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大年三十没人陪。由于现在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到谁家过年,成了这些独生子女夫妻遇到的一个难题。
子女这样想
据了解,独生子女夫妻有些年三十在男方家过年,初二时再去女方家拜年。但这样一来,女方的父母只能在家里自己过春节。于是有的独生子女想出了这样的办法:春节和双方老人一起过。
刘小姐说,我结婚算是比较早的了,又都是上世纪70年代末的独生子女,平时我和先生都很忙,两人很少在一起做饭吃,大多数都是在双方父母家吃。春节我们准备好好陪陪双方老人,我同先生商量过了,春节前预订一个饭店,大年三十和双方老人一起过,同时也是让双方老人沟通感情的好机会。
孙先生是一位记者,他说:“大学毕业刚一年我就结了婚。我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从事的工作又是天天跑外的记者,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平时无法抽出时间陪父母。‘常回家看看’我和妻子都没有做到。2004年春节我和妻子都在外采访,当时的情况是跟本就不能回家。没办法,我给在家等我们过年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为这事儿,父母和我们翻了脸。今年春节不能再让父母伤心了,我们这样打算:我回我父母家过年,妻子回她的父母家过年,我想双方老人会理解的。虽然我们夫妻不能一起过春节,但我们的心是温暖的,毕竟是为我们双方的父母。”说到这儿,孙先生的眼睛有些湿润了。
独生子女家教状况调研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文采用了个案分析发进行研究,选取了5个1—10岁独生子女家庭进行个案研究,同时为了掌握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真实现状,以便更好地了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呈现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了9个2—10岁的独生子女家庭18位家长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另选取了10个家庭共20位1—10岁的独生子女父母进行了网络、电话访谈。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调查
1、父母基本情况数据统计中,父母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占2.1%、中专/高中占12.5%、大专占35.4%、本科占39.6%、硕士及以上占10.4%。其中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共计41人,占85.4%,说明被调查的对象学历层次比较高。此次调查对象职业包括工人、公务员、工程师、教师、护士、会计、营业员、个体经营者、自己职业者等,其中以教育、工程设计、个体经验商居多。被调查对象有95.6%的父母是一边从事工作一边承担子女的教育任务。在家庭结构方面(这里所指的家庭结构是按照父母是是否为独生子女来划分为父母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双独父母)、父母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单独父母)、父母双方均不是独生子女(非独父母)),“双独父母”家庭有9个,占37.5%;“单独父母”家庭有10个,占41.7%“;非独父母”家庭5个,占20.8%。
2、独生子女的基本情况从独生子女性别上统计,独生子14人,占58.3%;独生女10人,占41.7%。本研究选取了24个0—10岁独生子女家庭进行研究,被调查的对象中3岁以下的独生子女有5人,占20.8%;3—5岁的独生子女有7人,占29.2%;5—7岁的独生子女有8人,占33.3%;7—10岁的独生子女有4人,占16.7%。
3、父母教育现状调查(1)教育知识。结合访谈结果发现,目前独生子女家长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因为孩子人生中首先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子女的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得,占58.3%,如书籍、电视、网络、报刊等。其次是同事、朋友间的相互探讨以及长辈传授的育儿经验,占27.1%,其中同事和朋友的教育知识有些也是从大众媒介中获得的。在调查中发现从社区、卫生部门、妇联等举办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培训中获得教育知识的仅占4.2%。其实绝大多数家长是希望获得教育知识的相关培训的,之所以所占比例不高原因有两点:一是家长找不到合适正规的教育学校或教育机构;二是许多家长愿意参加培训但是确实没有时间。调查中也有家长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培训,认为许多培训表面上是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知识,而实际上却是推销产品,所以比较反感培训,宁愿自己去摸索教育知识。总体来说家长的教育知识特点表现为不够专业、系统。例如,调查中37.8%的家长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发育中敏感期,43.2%的家长听说过敏感期这个概念,但具体是什么、怎样帮助孩子度过敏感期的办法是不知道的。又如,89.8%的家长认为赏识教育就是表扬,这实际上是对赏识教育理解的偏差。赏识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表扬,因为赏识教育是赏识孩子行为的结果来强化他们的行为。从以上结果来看,父母的相关教育知识有待提高。(2)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包括期望观、亲子观、教子观几方面。第一,期望观。家长对子女学业的期望指与社会上对学历的要求几乎是一致的。随着高校的扩招,社会单位对学历的高要求使家长对独生子女获得的学历期望也越来越高。从家长对子女未来职业的期望来看绝大多数家长希望子女从事比较稳定的工作或是有一技之长。第二,亲子观。个案一:桐桐家的亲子观。桐桐母亲是一位高职教师,平时在家的时间相对比较多,业余安排上85%的时间花在抚养孩子方面。每个月都会安排一次全家出游活动,比如公园、商场、亲朋好友家。桐桐今年刚1岁半,很多事情都是父母作出决定,但当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时父母会放弃自己的决定。桐桐父母表示当孩子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愿时,他们也会充分考虑的。个案二:寒寒家的亲子观。寒寒父母是个体户经商者,平时工作非常忙,父亲的业余时间几乎没有花在女儿的教育方面。寒寒2岁半以前完全是由爷爷奶奶带,奶奶出国后由父母接管,但寒寒2岁半就上了幼儿园,晚上才回家,回家后主要是由母亲照顾。个案三:瑞瑞家的亲子观。瑞瑞2岁半时父亲被调派到江西工作,但每个周末都会回武汉。与桐桐家类似,瑞瑞父母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孩子的教养方面。在作出决定时更多的考虑是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不愿意他们也不会强迫。个案四:悦儿家的亲子观。悦儿在1岁前父母在日本生活工作,回国后母亲就没有外出工作而是选择留在家里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悦儿父母非常重视亲子教育,提倡和谐、民主的亲子观,凡事会先征求孩子的意见。个案五:牛牛家的亲子观。牛牛的父亲也是一名个体户经营者,但与寒寒家相反,牛牛的父亲每天会抽空陪陪牛牛,母亲每晚会陪孩子一起做作业,与孩子的意愿、行为不一致时,母亲会听取孩子的理由,最后谁有道理就按照谁的做法去做。调查发现父母的业余时间更多的花在抚养孩子方面。家庭结构对亲子观的影响表现不明显,而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亲子观有一定的影响,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亲子观越表现出平等、民主。第三,教子观。见图1。(3)教育方式。调查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有些家长给出的答案是“不一定”,这是因为家长认为有些事情可以顺着孩子,有些不能,看具体是什么样的事。在这项调查中发现两个特点:第一,父母本身是独生子女的对孩子更加溺爱;第二,绝大多数祖辈对独生子女的要求是百依百顺的,其中“双独”家庭的祖辈最为突出。
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制度
为了规范城镇失业、无业居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以下简称奖励费)的发放工作,确保奖励费落实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青岛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和市人口计生委、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农村居民和城镇失业、无业人员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发放规范》的通知(青人口发[**]32号)的精神,特制定本规范。
一、发放对象和数额
本规范所指奖励费的发放对象是:户口登记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失业、无业人员(有失业证),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且子女未满十四周岁的社区居民。
发放数额是:从办理失业证当月起至子女年满14周岁止,每人每月发给6.5元奖励费。(新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从证件签发月份起计发)
二、发放年度和形式
奖励费按上一年度7月1日至下一年度6月30日为发放年度计发(新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从证件签发月份起计发),子女年满14周岁的次月停发;发放对象死亡、户口迁出本区、再就业、再生育的自次月停发。
独生子女退休职工奖励意见
崇川区、港闸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有关部门和单位:
根据《*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省政府关于对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退休的企业职工实行一次性奖励的实施意见》(苏政发〔*6〕4号)的规定,市政府决定对市区(含崇川区、港闸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同)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独生子女证》)退休的企业职工(以下简称持证退休职工)实行一次性奖励。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奖励对象
(一)独生子女在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持证退休职工(不含省部属企业职工),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
1.*2年12月1日以后在本市市区退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且退休时未享受加发5%退休金待遇;
2.*2年11月30日前在本市市区退休,未享受加发5%退休金待遇的持证参保退休职工。
独生子女成长教育论文
“独生子女”,当代中国的一个普遍而特殊的群体。
“独生子女现象”,当代中国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独生子女教育”,当代中国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979年,中国政府出台了独生子女政策,迄今已经25个度春秋,也就是说已经产生了整整一代“独生子女”,并且第二代独生子女群体也正在逐步产生。2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细胞从多子女的大家庭模式演变为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421结构的典型小家庭模式。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价值结构、社会运行机制、文化、消费模式、教育模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必将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延续,对未来中国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因此,对这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研究和教育研究便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并对改进独生子女教育带来启迪。
一、独生子女的成长历程
1、独身子女成长的时代背景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青岛市是独生子女家庭比例较高的城市,在我国实行的34年独生子女政策过程中,为解决我国人口与资源矛盾做出了显著贡献的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已经逐渐步入老龄。本文在此基础上,对青岛市目前的养老服务体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养老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完善青岛市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应建议和研究了完善体系过程中所需要的金融支持,希望能够对青岛市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养老的特殊困境得到有效解决,使老年人安享晚年,彰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支持
1青岛市独生子女家庭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1独生子女家庭数量仍在增加。从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被定为基本国策,全面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开始,到过渡的单独二胎、双独二胎,一直到2016年二胎生育合法化,34年的独生子女家庭模式时代结束了。在这期间,独生子女家庭的诞生对于解决我国人口与资源矛盾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独生子女家庭模式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据统计,我国独生子女总量超过2.18亿人,按照一家3口人的规模来计算,就有约6.54人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约占到全国总人口的近1/2,虽然现在已经放开了二胎的生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育理念也在变化,并没有像放开二胎生育前预想的那样,所有适龄家庭都开始生育二胎,全面进入到二胎时代,而是由于工作压力、家庭照顾、经济收入、养育成本及教育成本等原因,有许多家庭不选择生育二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2015年1655万仅多出生231万,2017全年比2016年少出生63万,出现了增长停滞,并且下滑的趋势,预示着虽然一胎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是独生子女家庭仍在增长,预计到2050年独生子女将达3.06亿人,将会有9亿多人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模式中。不仅如此,随着独生子女人数总量的增多,因独生子女死亡所产生的中国失独家庭数量也在激增,按照0.54%的风险概率推算,全国就有超过1000万的独生子女在25岁之前去世,那么就意味着有近2000万名父母在中老年时期成为失独家庭。青岛市和其他城市一样,在计划生育时代,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形成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2018年山东青岛市全市常住总人口929.0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青岛现有独生子女数量达100多万个,按常规独生子女家庭一家三口来算,在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人口占到了青岛市总人口的1/3多。另外,据统计部门已经公布的数字来看,青岛市2018年1~11月份,全市户籍出生人口为81112人,比2017年同期减少21737人,其中一胎出生减少8.8%,二胎出生减少29.0%,从数据上看,不仅显示生育人数在减少,而且适龄生育二胎的家庭也在减少。通过调查,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后,有生育意愿的家庭数量只占符合生育二胎全部家庭总数的20%左右,和全国的调查统计结果一样,独生子女家庭数量仍在增加。1.2青岛市老龄化社会已正式形成,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群体初具规模。青岛市统计局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7年末,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02.7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13.06万人,同比增长6.9%,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重达到21.8%,较2016年提升1.2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增速高于全市人口平均增速(0.94%)5.96个百分点,且老龄化水平更是高于全国(17.3%)4.5个百分点,高于山东省(21.36%)0.44个百分点。其中,全市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131.09万人,同比增长7.98%,占总人口比重14.11%,提升0.92个百分点;全市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达25.78万人,同比增长0.7%,80岁以上高龄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13.51%,比2016年提高0.02个百分点。与老年人数量一起增加的还有空巢老人的数量,由于现代生活理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子女选择了与父母分开居住,在青岛市统计部门的调查过程中,发现超过半数的老年人都成了空巢家庭,且这一比例在不断增加。2017年末,青岛市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高达53.2%,比2016年提高了4.19个百分点,其中,单身独居空巢老人占比达12.6%,同比提高了0.8个百分点;夫妻双居空巢老人占比40.6%,同比提高了3.02个百分点。从数据不难看出,青岛市老龄化水平增速明显,不仅高于山东省,且高于全国,老龄化社会已经形成。同时还有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属于空巢老人。青岛市按照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并执行数十年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因此,大量1955年以后出生的父母在城市的基本都是一个孩子,1976—1984年出生的独生子女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现在已经退休迈进老龄阶段,年龄大的在65岁左右,据青岛市统计数据计算,有70多万60~65岁独生子女父母已经形成,且这个趋势会迅速增加,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群体已经初步规模。另外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人员结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独生子女在未婚时发生意外死亡事故而导致了3000多失独老人的存在。1.3青岛市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必要性。按不完全统计数据来看,目前1/3多的青岛市人口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未来近20~30年的时间,这些独生子女家庭有更多的父母迈入老年,由于家庭结构的特殊性,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养老更是一个敏感且不好轻易解决的问题,青岛市作为一个经济较发达但人口老龄化较严重的城市,在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上应作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不仅惠及独生子女老年人家庭,也能普惠所有青岛市老龄人的养老,这样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我国中国梦的实现。
2青岛市目前已形成的养老服务体系
为了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目标,青岛市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养老保障质量,积极投入资金建设养老机构,形成了互联网“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养老机构+融合式社区小型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特殊服务”的青岛模式养老服务体系,模式具体内容如下。2.1青岛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现状。2.1.1青岛智慧养老平台已正式上线启用。由青岛市民政局组织开发的青岛智慧养老平台于2017年4月6日已经正式上线启用,对市民开放,该平台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敬老院及军休等养老方式都纳入平台统一管理,且按照“一级开发,多级使用”的原则,将平台分为了市民版、机构版、民政版、服务人员版,对外提供服务。2.1.2积极投入资金建设智慧养老平台。+不同层次养老机构在老年人养老方面,青岛市走在全国的前列,一直积极投入资金和人力,全力打造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开发智慧养老平台,老年人在养老选择及青岛市政府补贴政策了解上一目了然,用实际行动来尽力保障全市老年人安享晚年。(1)养老机构。截至2017年末,在青岛市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共同推动下,发展登记的养老机构达232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4家(包括公建民营14家),民办养老机构208家。养老床位共6.2万张(含农村敬老院和日间照料中心床位),达到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7.4张。(2)融合式社区小型养老机构。为了满足老年人希望就近养老的愿望,全市建成了融合式社区小型养老机构30处,可以满足1000多名老年人入住家附近的社区小型养老机构。(3)社区互助点。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颐养意愿,为老年人养老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全市区成立了社区互助点2112个,形成了家庭互助式养老,政府为鼓励促进这种老年人比较愿意选择的互助式养老模式更多更快的发展,每月为每个互助养老点发放运营补贴200元,并且统一配备了棋牌等娱乐设施。同时,培育扶持了居家养老服务组织81个,每年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发放3~15万元的运营补助。(4)日间照料中心。配合持续发展互助式养老模式的发展,全市区还建成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共1322个,覆盖城市社区的100%和农村社区的73%,同时在社区设置了助老大食堂420个。(5)社区失智老人照护示范中心。青岛市建成10处社区失智老人照护示范中心,失智老人能得到专业的护理,减轻了失智老人及家庭的负担,对服务于各类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政府每年给予3~15万元的补助。(6)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青岛市积极探索发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201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现能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达到180多家,其中有38家养老机构还开展了对失能老人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目前服务失能老人3000多人。(7)失独、高龄及空巢老人志愿服务示范基地。2017年末,在青岛市市内建立了首批共8个失独、高龄及空巢老人志愿服务示范基地,面向辖区的失独老人、高龄老人及空巢老人开展登门陪伴、电话慰问、户外游园、义务理发、医疗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从多种模式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中,可以看出,青岛市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能够基本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并能够根据自身不同的条件、意愿、身体状况等选择一些个性化服务,让老年人在生活、娱乐、读书、健身、医疗等各方面得到实惠,切实分享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2.1.3青岛市对老年人的特殊补贴。(1)启动普惠性老年人保险项目。青岛市早在2016年就已经为全市户籍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启动了这项普惠老年人的保险项目,成为了全国首个全额政府出资,为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的城市,并且这项普惠保险项目一直在延续。政府出资3000多万元为全市160余万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每人每年20元保费购买意外伤害保险。(2)特殊老年人的养老补贴。政府为全市户籍人口60岁以上的“三无”老年人、农村五保户老年人、城乡低保人员中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贫困重度残疾老年人以及经济困难的“失独”老年人均购买了基本养老服务,其中半失能和失能老年人的服务时间分别为每月不少于45小时和60小时,城乡分别按每小时20元、15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并建立了80岁以上低保老人高龄津贴制度,80~89岁老年人,每月发放高龄津贴120元,90~99岁老人每月发放高龄津贴220元,百岁以上所有老人每月发放高龄津贴300元。(3)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青岛市作为全国15个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城市之一,不仅推行长期医疗护理保险标准化管理,对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可以通过申请批准后,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还将重度失智老人纳入护理保障范围,并且在保险范围上不断延伸,将重大疾病、罕见病患者的特药特材数量由29种增至35种,缓解了一直困扰我国老年人的因病致贫难题,便于广大青岛老年人直接受益。2.1.4独生子女家庭的特别扶助金。对于青岛市老年人能够普惠到的项目,独生子女家庭也一样享受,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人员结构的特殊性,享有着另外的补贴政策。(1)独生子女家庭特有的优惠待遇和奖励。青岛市对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凭证享有的优惠待遇和奖励有:一是从申请《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当月起至子女年满14周岁止,每月给予不少于13元的奖励费,奖励费由夫妻双方所在单位各发50%。二是独生子女父母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后加发本人标准工资5%的退休金,加发后超过100%的部分不予计发,其经费从原工资渠道列支;独生子女父母为企业职工的,退休时由所在单位按青岛市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0%发给一次性养老补助金。三是符合生育第2个子女条件,有生育能力,自愿不再生育,且已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由夫妻双方单位分别发给不低于500元的一次性奖励。(2)失独或独生子女伤、病残的老年人生活补贴。青岛市自2013年1月1日起,对独生子女死亡以后没有再生育或者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女方年满49岁),每人每月给予特别扶助金500元;对独生子女伤残、病残以后没有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女方年满49岁),每人每月给予特别扶助金150元。对青岛市户籍城乡低保家庭中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且未收养子女的,财政部门按照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1/3增发专项生活补助。(3)失独或独生子女重度残疾老年人的养老补贴。对具有青岛市户籍并且享受低保的独生子女家庭,对于独生子女死亡或独生子女重度残疾的老年人,政府为其购买每月60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财政部门按照城镇每小时15元、农村每小时1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具有青岛市户籍的独生子女家庭,对于独生子女死亡或独生子女重度残疾等老年人入住非营利普惠型养老机构的,财政部门按照每月300元的标准给予养老机构运营补助;养老机构收住享受低保的上述老年人,收费不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财政部门按照当地普惠型养老机构平均收费标准的80%给予补助。由此可见,青岛基本实现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独生子女伤残家庭扶助意见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和《*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加强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根据《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国人口发[*7]78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从*7年起,全省建立并实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为做好此项制度的实施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主要内容
实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是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之后,为了进一步完善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解决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生产、生活上的特殊困难,更有效地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针对独生子女家庭做出的又一项基本制度安排。
(一)扶助对象。
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扶助的对象是:我省户籍人口中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家庭的夫妻。扶助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女方年满49周岁。已经超过49周岁的,从政策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计算;
独生子女医药费报销办法
随着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实施,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根据北京市的有关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经研究,对×××员工独生子女医药费的报销方式实行定额发放,具体办法如下:
一、发放范围
凡由员工抚养未满周岁的子女,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独生子女待遇的属本办法发放范围。
二、发放标准
符合第一条职工的独生子女医药费发放标准为每名员工每月元。
三、发放程序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主流是好的”,“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助人与利他行为,主体意识、法律观念和诚实品质。”“青少年学生逐渐孕育形成了许多崭新而进步的道德品质,如重时间、讲效益、讲实际、求进取,肯定开拓,鼓励竞争,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等等”,但是,理性地审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时,不难发现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面临许多困惑:孩子生活条件更好了,身材越来越胖,但动手能力却越来越差,责任心不强:孩子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知识更丰富,多才又多艺,但心灵更脆弱,心理问题更突出……。当今学生身上独生子女的习气太重,表现为不合作、过于自我、追求享受、怕吃苦。……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在个人道德特别是在创造性、独立性和勤劳节俭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独生子女身上出现的种种不良情况,说明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不断凸现,己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若不及时矫正,不仅会影响到独生子女自身的发展,破灭家长们的幻想,也将会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一)偏重智育
1、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
当今社会家长对独生子女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其分数了。不少家长以为孩子只要能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材。分数几乎成了孩子立足家庭的支柱,家长的喜怒哀乐都几乎系于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升学情况。因而一些家长为了促使孩子提高成绩,对孩子的成绩实行奖惩措施,就连过年的压岁线也根据孩子的成绩发放。他们用金钱和物质刺激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种不注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只关心孩子学习的家教方式,既不符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