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00:48: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多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多元

文化策略与多元文化探讨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概念

1.多元文化的概念界定

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由multi与cultural复合而成。而英文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和colera,最初是指“土地的耕耘、种植”及“身体和精神的护理”,由此可延伸为培养、栽培的含义。Multi意为多种的、多重的、多方面的,是世界文化多端性与多元性的表示。站在世界文化的角度下,我们得知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对文化的理解也要发生转变,由于广泛性和复杂性是文化特有的属性,所以文化的发展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会有属于自身特定的价值。

2.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

在多元文化的产生下,学者们会相应的提出一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达到怎样的效果的问题。然而教育的宗旨,在不同范围内的界定,一般都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尊重不同文化和了解不同文化。接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必须先从认识自身文化开始,然后不断接触周围的音乐文化。由于音乐是一门重视欣赏的学科,也是接触文化、迈向文化的基础之一。音乐所呈现的内容与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开始。首先“人”去创造音乐,就有许多“人”去学习音乐,“人”从音乐本身的内涵可以透视一个社会,从音乐背景文化里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透过当时的“社会”就能够透视一个“人”(民族)的个性、情感等。

3.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目标

查看全文

多元产业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关于集团多元产业的调查

一、多元产业现状

集团公司多元化产业涉及煤炭、环保、煤化工、房地产、服务业、机械制造加工、冶炼、生物能源、宾馆等行业,成立了独立法人公司39个,其中中水公司11个、能发10个、西能8个、西电公司7个、星云3个。

多元产业现有员工4505人,其中能发1386人、西电1252人、中水1068人、星云406人、西能393人。从人员素质结构看,高级职称人员占2.71%,中级职称占6.13%,初级职称占5.37%,具有职称的人员占14.31%;从学历情况看,本科以上占9.74%,大、中专占16.65%,高中技校占18.4%,初中以下占55.21%。

截止到07年6月30日,多元产业资产45.59亿元,占集团公司总资产372.56亿元的12.24%;现有多元产业项目总投资规模约944970万元,已完成投资约277739万元,占总投资的29.39%。电力以外的对外参股投资为41836万元,多为煤炭项目。

二、多元发展取得的收获

查看全文

探究小学德育多元内涵

[摘要]现阶段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小学德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性格基础的黄金阶段,是学校和教师能够把握的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目前我国小学德育中缺乏针对学生这个被培养群体发展过程的认知和分析,不能达到全方位的素质教育,限制了德育的进一步深化。如果在小学原有的教育环境下,结合发展理论,针对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德育工作者有的放矢地进行全方位德育,就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探索出德育的多元渠道。

[关键词]小学德育;素质;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起源于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主要是以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为手段,利用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遇到的“道德冲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认知养成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认知判断更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体现出了结合发展理论进行德育的优势,针对学生薄弱之处进行引导,拓宽德育的渠道,带领学生探究德育过程中的多元内涵。

一、结合环境教育,提升审美意识

校园环境作为学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一所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不仅如此,校园环境还渗透着一所学校的教学风貌、文化积淀和教学理念,班级环境也是如此,班级更像一个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有着极大的正向作用。例如,在全校各班的环境建设中,笔者十分注重构建“自然、整洁、积极”的教室,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和精神。班级环境建设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教室南侧窗台,每个窗台摆放两盆盆栽,统一花盆的大小和颜色,将班级同学分成六个小组,定期浇水、清理花盆,促进学生与自然接触,感受自然之美。2.黑板右侧布置班级公约,公约背景和点缀由班级学生讨论提供方案,最终投票决定,利用教室角落的布置给学生提供锻炼审美和搭配的机会,感受和谐之美。3.后黑板定期设计黑板报,每个月选定一个符合学生生活的主题,如四月的主题为“清明时节”,六月的主题为“六一快乐”等,让学生参与板报的设计和绘制,并根据不同的主题特点,设计一些古诗词板块和科普板块,让学生感受文化之美。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们绘制手抄报,版面设计好的同学,可以负责下一期黑板报的设计工作,以此激励学生主动锻炼、提升自己的审美。学生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下,不仅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从小树立正确的对“美”的认知,思想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和熏陶,提高对“美”的判断,学会主动去发现、思考、领悟,提高审美的精神境界。

二、结合法制教育,渗透价值观念

查看全文

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研究

由于族群、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阶层等差异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社会事实,文化多样性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社会特征。这一特征使得学校教育及教师面临多元文化的教学情境,需要具备多元文化知识和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回应多元文化社会、导向社会重建、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与社会公平而积极倡导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淤,因为“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并非源于人们不能阅读和书写,而是源于来自不同的文化、种族、信仰和国家的人们无法一起合作解决世界性的难题冶,而“在多元民主社会中,有文化的公民应该是在普遍联系的世界中具有反思能力、有道德的和活跃的公民冶[1]2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兴起并发展。西方国家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兴起的主要动因源于对“技术至上冶工具主义教师教育思想的批评,寄希望于通过多元文化教师教育为少数族群学生培养优质教师、提高城市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而推动社会正义。[2]“文化多元性冶不仅指种族、民族的多样性,而且包含社会阶层文化的多样性。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特质与英、美、加、澳等西方国家“大熔炉冶式的、主要由移民带来文化迁徙而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不同在于,历史、社会(职业分工)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使得阶层文化及其冲突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多元文化的重要表征。面对阶层分化及其相互间冲突的加剧,学校教育如何在阶层流动及其利益格局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让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美好生活,规避社会结构固化的发展风险,协调社会阶层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有效的教育计划应该帮助学生审视和澄清他们的文化身份冶,而教师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态度又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堂中复杂的学生文化身份与特征有所认识并敏锐而熟练地做出回应冶,“教师应学习如何促进学生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探求,帮助他们成为共同的公民和国家文化的有效参与者。冶[1]129-130生活在当下中国社会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每一位教师都会面临多元文化及社会价值教育的挑战。培养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和特质的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并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教师是教师教育的重要使命,亦应成为我国教师教育谋求新公平的发展目标。然而,在我国各类教师教育中,多元文化育的理念熏染、知识传授、方法示范及能力锻炼等都相对不足。因此,在当前中国社会多元文化特点凸显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不仅重要而且紧迫。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增强文化敏感性,凸显社会公正

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及教师教育都面临着有效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使命,为所属不同阶层文化群体的学生创造平等的教育机会,帮助全体学生获取知识、态度、技能以满足在多元文化社会的交往需要,创造利益共享的公民道德社会。为此,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与内容选择应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致力于增进未来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和社会正义感。(一)课程目标:增强文化敏感性,培养社会正义感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特征使学生面对的社会环境并非由单一文化价值观所主导。教师需要积极适应学生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并采取措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校生活,使其能够与不同民族、语言、阶层等文化背景的人友好相处。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时首先具备敏锐的文化敏感性,能够从不同文化的视角来合理地诠释个体及其所属群体的经验并恰当地采取教育行动。具有文化敏感性的教师能够了解并依据不同文化族群和社会阶层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特长、文化经验等,来发展课程、设计教材、实施教学、开展评价,并将多元文化议题融入课程。比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内容解释与举例时能否顾及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避免呈现、传递对异文化的负面信息;能否给不同背景的学生以平等参与的机会;是否经常反思自己对待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言行有差异等,这些都体现出教师的文化敏感性程度。为此,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不能仅仅停留于传递和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而应拓展到文化(特别是学科文化)本身的特征、作用及发展过程,使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数学、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与价值过程中,体验文化差异并学会从文化多样性视角来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群体的生活经验,在认知结构中形成西方学者所说的“多元文化的内置冶[3],这种“内置冶有助于未来教师敏感于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要与反应,更能理解、欣赏不同文化差异的合理性,消弭和避免文化刻板印象,生发社会正义感。(二)课程内容:深进学科文化内核,凸显社会公正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多从主流文化传统出发,较少考量如何培养具有多元文化视野、能够尊重不同文化并具有跨文化教学能力的教师,对学校教育存在的城市化倾向、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等现象也缺少必要的揭示和探讨,不利于教师形成多元文化视野,自觉而敏锐地关怀与尊重不同文化群体的差异及胜任多元文化教育。敏锐的文化认知离不开丰富的多元文化知识。教师教育课程首先需要帮助教师学习者正确、全面地看待和理解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加强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领域知识的学习,促进教师理解影响教与学的背景因素(比如,语言、文化等因素对学生认知、学习、发展的影响)等,注重与特定文化群体形成与发展相关联的知识学习。虽然要求教师具备所有文化群体的背景知识几乎不可能,但应倡导和鼓励教师以多种途径关注和了解某些特殊社会群体的亚文化特质、不断丰富和拓展跨文化视野。当然,课程内容还需要关注到知识的文化基础与内核,而非知识本身。美国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multiculturalteachereducation)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开始从添加多元文化教育知识转向加深学习者对多元文化公平性、正义性的理解,要求所有教师能够理解文化多样性与公平性在教学中的作用,能够设计体现文化多样性和教育公平性的教学;将“社会公正冶作为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核心,强调教师教育应面对社会政治、平等、种族主义等“艰难话题(hardtalk)冶,更加重视设置社会正义价值转向的课程(如“为平等和社会正义而教冶),使教师意识到每一个教学行为就是一个政治行为,通过挑战不公正的教育来对社会负责,致力于社会变革(如教师应对各族群学生持相同期望水平、不应对学生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等),为教师学习者提供深入探索教育公平问题的机会,帮助其了解教育如何加剧或缓和社会不公平,发展其质疑教育公平与社会正义的批判性反思能力。

二、课程实施与评价:寓情感于知识中,反思教育公平

近10多年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在改善教学方式上取得可喜突破,但知识本位倾向仍依稀可见。未来教师能否具有开展多元文化教学实践的能力,并非单纯取决于知识(即便是多元文化知识)的多寡,是否拥有正确对待不同社会亚群体文化特质的态度和情感更为重要。为此,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中应注重渗透对待不同文化群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并加强学习者的体验与反思。(一)理论学习中渗透多元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英、美等国在培养教师多元文化教学能力时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单独学程模式冶,即单独开设旨在增进学习者多元文化知识与能力的课程,如“民族艺术冶“区域地理冶“跨文化心理与学习风格冶等课程,帮助学习者了解特定文化背景群体的历史发展、生存环境、生计方式、文化形态及学习心理等,促进学习者认同、接纳多元文化,并发展相应的文化适应性教学能力。二是“整合模式冶,即不改变已有教师教育课程框架,只是将多元文化经验材料整合、融入相关课程,如在社会学、历史学等课堂上介绍不同民族、种族团体的经验知识,使学生检视自己对于族群多样性的态度并思考应采取的行动[4]。无论哪种模式都要求教师教育者随时反省自己的课程意识与教学过程,发自内心地尊重由于文化多样性而表现出的不同学习行为及其特点,避免因自己的意识形态偏见而忽略对异文化的尊重,注重渗透多元文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师范生的多元文化理念与意识。唯此,才能真正地促进未来教师将多元文化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情境,使未来教师耳濡目染地感受和学习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恰当地运用公平、正义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而有效地服务于多元文化社会。(二)实践锻炼中加强对多元文化体验与反思的指导研究表明个体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对于形成多元文化观念与态度、提高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以及对于文化多样性问题的批判反思等具有重要作用。师范生及中小学在职教师的多元文化体验除了来自于渗透在教师教育各门课程教学中,通过正式课程、活动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的安排乃至潜在课程的营造所提供的日常生活接触之外,主要来自以教育见习、实习为主的教育实践性课程。但这类实践性课程大多限于课堂上的学科知识教学,很少引导实习生感受和思考学生文化背景对其学业、个性及社会性等发展的影响。事实上,教育实习不仅为师范生演练和改进教学技能,增加教师职业认识,了解自我职业兴趣、特长与不足,以更好地规划自我职业发展方向而开放真实的教育现场;更要为增强其多元文化敏感性和理解力、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创设环境。有目的、有组织地提供跨文化教育实习机会,让实习生全面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求,体察不同文化对学生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自己与学生、家长的文化差异,并在实际教学中检视自己已有的教育信念等,将有助于师范生学习思考、反省自己对异文化的态度,增强对异文化的包容与适应,注意规避自己对不同阶层文化的偏见和刻板印象,锻炼、提高自己尊重、理解、欣赏和沟通不同文化的能力,进而促进师范生日常生活中自觉增加不同文化的接触体验,提高文化敏感性。为此,教育实习应注重增加实习生与文化多样性学生的交往机会,提供尽可能广泛的实践使其体验和理解多元文化。美国在多元文化教师教育中采取的实地实习(fieldexperiences)、服务性学习(servicelearning)、现实性途径(realisticapproach)等多种方式以增加职前教师与少数群体接触的机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此外,教师教育课程在形式与结构上还应注重拓展通识教育课程,丰富教育类选修课程,并探索合作、探究等多种有效学习方式。(三)教学过程中探索“文化关联性教学冶能力培育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并非增加一门名为“多元文化教育冶的课程,而是将多元文化教育思想贯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教师学习者主动将文化知识、社会情境知识、学科内容知识、课程与教学知识等融为一体。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应致力于通过丰富课程体系,帮助师范生提高利用学生背景的文化多样性来进行课程规划、实施与评价的“文化关联性教学(culturallyrelevantpedagogy)冶[5]能力,以培养未来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教育信念,切实提高他们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识、技能。首先,积极倡导开展“文化关联性教学冶。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具备文化胜任力,即能够从根源上有效理解与运用某种文化,才可能使学生满意其教学并帮助学生取得学业成就。比如,鼓励来自弱势群体的师范生通过阅读和撰写传记作品,丰富批判性审视不同人生经历的机会;鼓励其发出自己的声音,能够“为自己代言冶,从而反省自身在多元化课堂中的经历与体验;帮助教师学习者在他们遭遇与传记人相似或相异的经历与体验时能够有意识地重新审视自身的主体性,自觉地体现自我的主体性;促进教师学习者学会在未来的文化多元课堂中不断地审视自己,并且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并有勇气追求社会正义。其次,增加教育实践场所的文化多样性。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在仔细规划、严格督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应注重将教育实践从学校拓展到社区,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践体验。比如,选择积极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中小学校作为实习学校,组织师范生参加社区实践,开展内容广泛的“服务性学习冶(如为当地社区成员进行健康与安全知识普及、为家长学校开设教育讲座,以及开展其他学术性服务活动)等各种旨在推进社会正义的活动,帮助和促进师范生探索学校和社区情境中的社会文化多样性,并开展教学与反思,深刻检视自己的文化立场和信念等,切实提升多元文化教育能力。又如,注重在多元文化社区中(而非只是在城市优质中小学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更多进入薄弱学校和课堂开展教育见习、实习活动的机会,强调师范生浸入性经历的重要性,帮助师范生在多元文化社区中亲身体验并理解弱势群体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文化特质,学习“如何教与自己不一样的学生冶。再次,多元文化教育实践贯穿课程始终。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种族、民族、性别、阶层、语言等形成多重身份。因此,每一门教师教育课程都要努力开展“文化关联性教学冶实践,都可以运用生活史回溯、自传叙事、文化浸润等教学方法,帮助师范生重新审视自我及他人的多元、交互身份;都可以将“自我检视与反思冶作为重要的支架式教学方法,坚持不断地培养师范生自觉审视自己的伦理、文化特质,理解自己所属阶层认为的“正当规范冶很可能是一种优势文化的自我优越感,从而学会主动探索文化对学习的复杂影响;都应组织实践活动,要求师范生与家长交谈、观察儿童校内外表现等大量实践活动,从中学习如何了解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思考如何选择和使用与学生校外经验相匹配的教学材料,如何设计与学生个性及其文化属性相关联的教学活动,如何在课堂管理中充分考虑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的差异性,如何利用各种评价策略最大程度地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等。

三、课程支持与保障:开展高水平研究,促进学科建设

查看全文

农业生产多元统计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已逐渐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农业占比很大,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会直接影响到粮食产量,进而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中逐渐应用多元统计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针对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多元统计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如气候、土壤和水分等因素。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差异,有些地域地势复杂、土壤质量差,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运用多元统计能够弄清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运用多元统计方法来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多元统计分析概述

(一)多元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的重要部分之一,当对多个指标进行分析统计时,通常要用到多元统计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有多种,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在多元统计分析中,通常要将多个统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在农业生产条件中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能够充分掌握各种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化肥、农药等条件因素,找到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建立数学模型,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就能够清楚地了解各条件因素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制订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合理分配农业资源,从而保障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多元统计的重要性。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多种,为了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加强农业的多元统计意义重大。农业多元统计包括影响农业经济的诸多因素,如土壤情况、气候条件和化肥农药的使用等,应用多元统计数据来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运用多元统计的结果来改善土壤、规避恶劣气候,保护农业生产,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农业多元统计的过程也是优化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过程,合理配备农业生产人员,配置或更换农业设备和设施,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多元统计分析

查看全文

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

现代艺术设计多元化理论研究

张蕾在《现代艺术设计多元化研究》中通过纵向、横向以及主观、客观等多方面对设计多元化的分析,从中得出了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陈苏在《现代艺术设计多元化研究》中提到:现代设计的多元化已经成为未来设计的发展的主旋律。在艺术设计领域中,对于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与接纳推进了文化艺术的频繁交流,也在不断拓宽设计视野中强化了思维多元化。刘选金在《试论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中提出:我国在经济上与国际接轨,我国应在继承自身五千多年艺术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艺术设计国际化与多元化的成功经验。闫莉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研究》中提出:艺术设计因为地区的差异,导致现代艺术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上述研究从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在经济、社会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提出了一些相关理论研究,这些研究理论为本文论述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多元化设计作品分析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很多的西方思想风格涌入中国,包豪斯运动、构成主义、波普艺术等的流入迅速的影响了设计师的创作风格。中国平面设计师靳埭强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在设计造型和构图的几何化和材料表达的多元化来设计,在设计作品中运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具以及东方哲学思想不同的创作元素,设计画面上形成它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他创作了实验水印木版画《夜曲》和《壑》,这两幅作品除了延续构成的风格外,材料的表达上更显多样化。从他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的交流碰撞,西方文化艺术与东方文化传统文明的交融。这种多元化的设计风格为平面艺术设计开创了一种新思潮和新思路,同时也将一种精神以这种中西合并的方式去传达它所表达意义。相信未来会有很多设计师以他们熟知或者是新颖的方式继续开创多元的设计风格,我觉得这是一个艺术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现代艺术设计多元化的体现

1.创意思维多元化

查看全文

深究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情况

我国现行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沿袭而来的。尽管渐进式的制度变迁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计划经济体制几十年的积弊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清除。在市场机制不完善与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条件下,我国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依然存在着许多缺陷:一是市场进入壁垒。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行政审批制度,几乎覆盖了全国性与地方性各种公共物品的生产、分配与消费,而且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公共物品生产领域里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阻止私人部门和外国资本的进入。二是产权结构单一。公共物品生产的进入壁垒,造成了资源在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以及各自内部难以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难以进入公共物品生产领域,导致了公共物品生产领域的产权过于集中在政府及其它公共部门,产权结构单一,竞争机制难以形成。三是政府生产与提供不分。在公共物品领域,我国政府既是提供主体也是生产主体,即政府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政府所有的企业和所属的事业单位生产公共物品。这种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制度安排,使得公共物品供给效率难以提高。

一、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的前提:提供与生产的分离

公共物品中有三个基本的参与者:消费者、生产者和提供者。消费者直接获得或接受服务,他们可以是个人、特定区域的所有人、公共机构、私人组织等。公共物品的生产者直接组织生产,或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它可能是政府机构、志愿组织、私人企业或非营利组织,有时甚至是消费者自身。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指派生产者给消费者,或指派消费者给生产者,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志愿组织、消费者自己等。

在对公共物品的三个参与者进行了界定之后,“政府提供”与“政府生产”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就是显而易见的了。在私人物品市场上,一般来说由私人部门予以提供和生产;在公共物品的“市场”上,或是政府建立的企业,亲力亲为,进行“政府生产”,或者由政府委托、安排私人企业生产。称之为“政府提供”。政府提供与生产的分离是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的核心概念,是政府角色界定的基础。政府供给等于政府生产是一种传统的观点。就公共物品而言,政府可以是供给的主体或最终责任人,但却可以将不同的环节分配给非政府的私人组织。著名学者萨瓦斯(Savas)曾说:“‘政府’这个词的词根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操舵’。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直接提供服务就是划桨,可政府并不擅长于划桨。”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政府只需要做好“掌舵”工作,而“划桨”的工作则应交给其他组织来完成。公共物品市场化的反对者容易忽视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区别,进而错误地认为。如果政府放弃了公共物品生产者的职能,它自然就放弃了公共物品提供者的角色。其实,公共物品的市场化供给并不否定政府的作用,政府仍然保留了提供的责任(当市场提供不足时,政府仍然承担着责任)并为此支付成本,只不过不再直接从事生产,而是调控生产。即从划桨到掌舵。

二、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

政府提供与生产的分离意味着市场可以在公共物品领域发挥作用。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主要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查看全文

加快多元发展思考

集团公司多元发展研讨会上,集团公司领导对多元化发展作出了明确的纲领性指向:集团公司走二次创业和多元化发展道路是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多元发展研讨会精神,指导集团公司更加理智、科学、健康、协调、和谐的发展,关键是要深刻领会向德洪董事长的讲话精神,做到五个“高度统一认识”:

第一,要高度统一“多元发展是集团公司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认识。集团公司电力核心业务受外部市场因素和项目审批政策的制约,规模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国家能源、环保政策的不断深化和新的高参数大机组的不断投产,集团公司的运行成本将逐渐增大,利润空间将越来越小,竞争优势在不断失去。再加上现役火电机组利用小时大幅下降、煤价飞涨等现实因素,电力核心业务将很难从根本上摆脱现实困境。加之公司所辖机组容量等级低,难以形成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集团公司上上下下应高度统一认识:实施二次创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是形势所迫,生存所需,是集团公司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集团公司整体活力和凝聚力的需要,更是**集团创品牌、做“百年老店”的发展之道。

第二,要高度统一“多元化发展必须以子公司专业化支撑集团公司多元化”的认识。各子公司必须尽快确定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的核心业务。选择项目立项时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优势(市场、资金、人才、自然资源等),选择自身熟悉、易于掌控和驾驭核心技术、可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的项目,按照认真研讨、集体决策、科学规划、分工发展的要求,坚持多元投资、专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明确发展方向,加快核心产业和技术的培育和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以自身专业化支撑集团多元化;分子公司的多元发展也应该依托主业形成的实力,培育自己的核心业务。按照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的原则,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去做最有价值的事。不能东张西望,这山看到那山高。不能无限延伸,遍地开花。不能在多元的基础上再多元。

第三,要高度统一“多元化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项目优选、效益优先”的认识。多元发展必须了解国家现行政策,在产品取向上,工艺路线的选择上,设备选型和容量的选择上,要考虑国家的政策,向国家鼓励类方向发展,不能再搞限制类的东西,更不能搞淘汰类的东西,而且要适度超前发展。不论是“兼并重组”项目,还是“新建”项目,都要进行项目优选,选择市场前景好、条件好、效益好的着手。对目标项目一是要求资产结构优良,产品适销对路,并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二是产权、股东权属明晰;三是债权债务关系清楚;四是土地环保手续齐备。新建项目一定要达到建厂条件好、资源条件好、单位造价低、效益好、投资环境好等方面的要求。要充分论证设计院在可研、初设中提供的各项经济指标。

第四,要高度统一“严格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是确保多元化发展成功的关键”的认识。管理不深、不细、不科学、不到位会使好项目变成坏项目,盈利的项目变成亏损项目,优良工程会成为无法控制投资的无底洞。多元化发展要研究配套适合多元产业发展的管理办法、措施和制度,在经营管理、资金管理、投资概预算管理、招投标管理、安全质量进度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加强监管力度,堵住管理漏洞,规范工作行为,使投资发挥更好的效益;在人力资源管理、薪酬体制完善、财务资金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做到充分授权又管理到位,管而不死,放而不乱。进一步完善岗位绩效薪酬制度,以实现差别化管理和个性化及量化考核为重点,建立各类人员薪酬分配动态考核机制,做到责、权、利明确,权责相宜、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第五,要高度统一“以人为本、人才先行是夯实多元化发展的基础”的认识。集团公司多元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的支撑。要从满足各子公司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出发,全方位、多层次地加速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调整和优化各类人才队伍。要切实做好人力资源整体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工作,着力强化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市场营销四支队伍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培育员工的认同感和忠诚度,特别是一些部门和项目负责人更应把对企业的忠诚度和用心做事作为任用的标准。同时要以更大的热情、宽容的态度,对待投身于多元发展的同志。因为他们是在创造集团公司从未有过的事业。

查看全文

多元文化的思政教育认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处于一个全面快速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趋活跃。经济成分的多元化、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思想文化观念的多元、多样、多变,生成多元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价值取向。而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更使得当代中国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一种复杂共生的多元局面:前现代的、现代的与后现代的纷至沓来;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纷纭激荡。作为价值观的核心元素,文化上的多元化势必会带来价值观的多元与多变,并进一步引发人们在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相关反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一、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文化即人化”,文化的形成是人化自然的过程,人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世界。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又创造着人,文化也是化人。文化一经形成,其各方面因素会凝固成特定的文化模式,发展成独特的文化传统,积淀在创造某一文化形态的主体的深层结构之中。而且,这一文化模式或传统,还会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和社会形式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知不觉地打上烙印。总之,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人,其言行举止都要借助于文化符号来不断获得展示、丰富和深化。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当文化作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外部条件存在时,我们称其为文化环境。在每一个现实的人所处的时空格局中,都积存着由前人所创造的丰硕的文化资源。这一文化资源所营造的文化环境既是构筑人的认识能力的知识基础,又影响着人的认识能力发展的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主体和客体处在内在结构的两极,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思想信息的者,而客体作为主体认识和活动的对象则是思想信息的接受者和实践者。作为受教育者,客体是在不断吸收前人和同时代人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思想结构的,所以,社会的文化环境构成客体形成思想结构的直接凭据,给客体接受思想教育以极大的影响[1](P104-105)。

文化以其内在性、微观性、渗透性的机理性图式弥散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文化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状况。从文化环境发挥作用的性质来说,存在着促进和阻碍作用两个不同的方向。一般说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体现绝大多少人的利益和愿望,反映社会发展趋势的先进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一切落后的、消极的、腐朽的思想文化意识对人们思想的发展起着干扰和阻碍作用。从文化环境发挥作用的内容来看,则存在着多样化的取向。受教育者理想追求上的多层次、价值取向上的多样性等,都会对文化环境在作用方向上带来多维的影响。总之,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在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时,应有文化的视野和文化的眼光,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整个文化环境中来思考,通过对文化环境的净化、优化才能帮助学生正确进行文化选择、文化消费,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P17。我国已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借助文化的力量,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与挑战

在当代中国社会,各种文化生态构成一个互动的文化体系,即多元文化。这里所谓“多元”意味着文化主体在价值取向上的异质性、多样性。不可否认,在我国现实的文化环境中,主流文化是科学的、大众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时要看到,各种消极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也在起作用。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文化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仍然有深刻的社会影响。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市场活动中出现和存在的东西,并不都是积极、健康、合理的,也有错误、丑恶的东西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而西方敌对势力乘我对外开放之机,千方百计以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对我进行渗透和腐蚀,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我们已经进入文化多元时代,多元价值取向导致绝对价值的消失,个人价值的相对化,从而引发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社会整合度的下降。在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查看全文

民主行政多元治理研究

摘要:民主行政视角下多元治理存有主体多元和权限模糊等内在缺陷,造成了权力矛盾、追责困难甚至治理失灵困境。政府部门有比其他社会主体所不具备的公共性能力,从理顺政府与市场和社会间的关系出发,建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制度和倡导多元共治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公共精神是走出治理失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政府;民主行政;多元治理

一、民主行政视角下多元治理困境

(一)多元治理容易导致权力矛盾。随着治理主体的增加会不断激发治理过程中的矛盾,既然已经不是以政府为一元治理主体而是加入了市场和社会进行多元治理,必然会出现权力分配不均的矛盾,其中包括各个治理主体协同治理中的用权交叠和除政府部门外的权力扩大矛盾。相较于以政府为中心的一元治理,多元治理中给市场和社会都赋予了相应的权利,在进行治理活动中必然会产生权利的膨胀而突破其他主体权力界限的不良影响后造成权力矛盾。而外,政府治理主要考虑公共利益,市场治理主要考虑利润最大化为主,不同的治理主体有不同的治理目标和利益诉求,因而多元治理会导致权力的矛盾。(二)多元治理容易导致追责困难。在多元主体治理中由于权力的交叠和扩大会引发治理过程中的矛盾,治理过程中如果不能明确界定责任主体,在进行追责时公共责任将面临追责主体缺失的危险。市场和社会等加入多元治理虽然为之前单纯地由政府进行治理减轻了许多负担,但在治理过程中不能明确界定治理主体和需承担的责任,一旦发生事故牵扯到责任问题,多元治理中各治理主体容易发生推卸责任的可能,便难以追责。同时,多元治理意味着多方决策,各方意见不合最终可能发生因为共同负责而只能是问而不责。(三)多元治理容易导致治理失灵。多元治理虽然会减轻一元治理的治理主体负担和更广泛的治理决策意见,但是在多元主体同时进行治理活动时也会出现由于治理目标和利益的不同而造成治理效率的低下。出现治理低效的原因主要在于治理主体的增加导致治理主体内部管理和结构的冗杂,各方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导致很难得出一致的决策建议,致使政府在最终决策环节突显出缓慢和低成效的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较之前的治理客体也逐渐显露出复杂性和无序性,庞大的社会治理客体会造成在某些治理活动中未能涉及其领域,从而造成治理能力的缺失。

二、建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模式

(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大包大揽对市场行为进行干预,但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只需充当好“守夜人”的角色,在宏观上把握市场的治理活动并减少对企业的过度干预,由市场自主调节其经济活动,政府仅仅需要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出面解决市场未能解决的问题。划分明晰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范围,即属于市场的责任归由市场调节,属于政府的责任归由政府治理,两者各司其职尽量少加干预。若出现难以划分政府和市场边界的情况时,仍然先由市场自发进行调节处理,当市场无法自行应对后再由政府出面进行治理。另一方面,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在对待社会中自发成立起来的公益性志愿组织应尽量放开政策权限,并给予社会组织以协同治理社会为目标的合法地位,即减少对社会组织的控制和干预,增加各类资源的投入以提高社会自我治理的能力。同时,社会组织退出政府和市场的利益管辖范围活动,转向社会和企业提供慈善与志愿活动。(二)建构政府主导的多元治理制度。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于增强政府主导的多元治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重新界定治理主体的权力范围和权力边界,尽量消除由于权力边界模糊而造成的权利冲突;第二,规范问责活动程序是建立有效问责制的前提,有效问责必须以公平、公正、公开作为标准,对问责启动、调查处理、申诉复议、监督执行等程序逐一进行;第三,完善多元治理的监督机制,建立完备的自律、他律和互律的约束机制是提高治理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即从政府、市场和社会同时对治理活动实时进行监督;第四,建立多元共治的评估制度。对多元治理主体的评估必须充分调动各个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并规范包括治理主体成立专门的部门对治理活动进行评估、独立的评估机构和畅通的公众监督渠道在内的多元共治的评估体系。(三)倡导多元共治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公共精神。治理主体在进行各类社会多元治理活动的行为之前,必须拥有的就是多元共治的价值理念。多元共治的核心目的是要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其价值理念表现在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中所具备的民主行政和社会和谐,如果抛开这两者作则难以拥有真正的行政民主和和谐社会。政府、市场,包括各类社会公益性组织在内的治理主体,必须统一其治理的价值理念,只有先从心底里认可一致的为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价值理念,多元共治这一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治理的目的是要促进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则需要社会公共精神的支持。社会公共精神是凝结于社会成员的内在精神和形成于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中,共同构成社会运作和社会发展的深层次表现。若没有社会公共精神,多元共治就难以在实际行动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发展,随之可能会出现诸如官僚化、政府行政化和滥用权力的危害行为;若对社会公共精神不够重视,在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时的不关心、不重视和不担责的危害现象。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公共精神,唤起公众对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的关注,倡导多元共治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公共精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