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00:34: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多校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多校区教学管理策略分析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势。就表面现象而言,高校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一种非常普遍的办学模式,因此,本文就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多校区教学形式背景下的教学管理现状、信息化教学管理优势以及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措施四个方面对信息化环境下多校区教学管理策略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教学管理;多校区

一、引言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目前高校由于扩招,师资规模以及学生数量急剧扩增,因此扩大办学规模、实现做大做强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如何协调、提高多校区间的教学管理就成为了很多高校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教学管理工作是针对教学活动各个方面的进行协调规划的工作,它是对教学工作的一种有效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是以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为前提的,因此,教学管理工作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优质高效能充分提高高校的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同时也能为高校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提供一份有力的保障。多校区的教学管理模式与单校区的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研究探索适合当下多校区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了我国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查看全文

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应用现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起来。现如今,我国各个高校的建校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新校区的建设,为了能够对不断增多的分校区实现有效的管理,很多高校都逐渐开始采用多校区的管理模式。因此,本文从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优势、应用现状及管理策略三方面,对新校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作出具体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校区建设;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

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其管理体制也在随之进行革新和转变。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落实了多校区管理模式,让高校的教育事业能够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还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提高高校的教育实力,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实现长足、健康的发展。

一、新校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优势

第一,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如今,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的革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及教育资源齐全上。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对教育课程的划分中,也要不断提高精细化程度,这样就能够让教学和科研这两方面工作,能够实现较好的分化。对于高校来说,也要从内外两方面对自身进行不断完善和提升。在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采用多校区管理模式能满足现阶段高校的扩招要求,吸纳更多的优秀生源,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划分和配置。科学区分高校的各个板块,能够充分按照不同校区的发展特点和自身的发展需要,推动多校区朝可持续方向不断向前发展。第二,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能够促进教育体制的革新。过去高校所采用的管理方法是确定一个主导校区,其他校区围绕主导校区发展。但是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招生需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也就出现了多校区管理模式这种新型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高校通过对多校区管理模式科学有效地运用,能够充分满足其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需求,而且还能够实现对高校人才培养格局的转变,将人才的个体差异性高度重视起来。高校对办学体制的研究和分析,进一步强调了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并且从根本上进行了管理观念的革新和进步。现阶段,高校处于多校区共同发展的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应该不断适应时展的潮流,把握当前背景下高校的发展需要,为高校的长足、稳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全新的推动力量,助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其注入生机和活力,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革新和优化。第三,多校区管理模式能够让高校获得更大的办学效益。我国的高校办学工作以综合型、多样性为办学的前提条件,强调所开设的专业和课程要具有多样性,而且内容丰富,能够涵盖多个研究领域,实现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这样才能确保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高校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各种办学资源,同时还要确保能够实现较好的办学效果,这就要科学有效地规划高校的实际运转情况,改变单一的运转模式,让其朝综合化方向发展,为办学效果提供基础上的保障,为高校广罗优秀教育人才。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运用多校区管理模式,并将其作用有效发挥出来,能够扩大教育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保障所实现的教学效果,实现更大的办学效益。

二、新校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应用现状

查看全文

扩展型多校区学校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新趋势,由于资源配置、距离阻隔等问题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本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探究多校区资源管理实际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提出提升多校区学校管理质量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举措,为多校区学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多校区;学校管理;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更多的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为适应不断增加的人数,扩大办学规模,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多校区大学。多校区大学,是与单校区大学相区别的高等院校办学格局的实体称谓,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办学实体名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空间地理位置的校区进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运营、服务社会的高等院校。新校区的产生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政策调整,原有的两所或多所高校合并成一所,因此产生了合并型新校区;二是由于高校为拓展办学规模,在原有校区的基础上另建新校区,这种被称为拓展型新校区。本文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深入剖析多校区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推进多校区学校管理的资源优化配置。

1南京农业大学教学管理概况及问题

南京农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目前有两个校区: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的是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位于江苏南京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科技创新核心区的是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2018年9月,南京农业大学新校区正式奠基,新校区位于江北新区核心区,占地面积168.27公顷,构建“两校区、一园区”的新局面,突破了办学空间的制约,新校区的建立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1.1行政管理难。随着新校区的建设和办学规模的扩大,行政管理问题成为校园管理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多校区的建设分割了原本的行政机构,各校区的行政人员沟通不畅,信息传达不及时,可能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影响重大决策执行。另一方面,多校区建设带来的行政审批问题过于烦琐,在跨校区的管理问题方面,需要跨校区的行政机关合作,还要经过层层审批,影响行政效率,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不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决定,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1.2教育资源配置难。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也是多校区建设的重点问题。随着多校区的建设,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分配在不同校区以达到最优效果是当前的难点问题,尤其是新建设的校区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尚未开发完整,配套设施不健全,师生面临着许多生活不便的问题。同时也要注意资源的重复利用问题,以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随着多校区的建设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科布局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学校的多校区建设都面临着学科布局不科学,没有突出学科特色,导致泛化的现象。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的大学,在新校区的发展中,协调各学科的统筹发展,凸显本校的重点和特色,打造有特色的农业综合性大学。1.3人心凝聚难。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新校区难以短时间内营造完善的校园文化氛围,存在心理缺位、归属感缺位的问题。尤其是许多高校的新校区为本科的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校园文化观,加之地域分散,缺乏对老校区的了解,不理解老校区校园文化,使新旧校园文化不相容,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产生差异,缺乏归属感。新校区招纳的新教职工工作中可能产生被边缘化的问题,也面临着归属感缺位的问题,教职工的心理缺位也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导致多校区的人心凝聚难。1.4评价与质量评估难多校区的建设容易缺乏统一的标准与监督机制,因此就难以基于平等的视角评价教学的质量,评估资源的配置问题,也难以衡量教学的真实效果,不能获得教学与科研的真实数据,影响规模效益的提高。如新的教学楼、实验室建设,如果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容易造成实验设备、教学资源等重复与浪费,对设施没有形成完整的认识,影响对后续资源的投入与产出

2多校区学校管理的优化路径

查看全文

多校区实验室管理论文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一些高校的不断扩张,形成了由多个校区构成一所大学的格局,多校区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也就不能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目前,多校区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的配置问题。实验室的资源主要包括国家和与学校投入的实验建设与维持经费、实验室的师资人员、仪器设备和房间等资源。多校区形成后,实验室也就必须在多个校区进行建设。如何在各个校区之间,合理配置有限的教学资源,不造成重复建设的浪费,并且要保证实验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为教学与科研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当前多校区实验室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如重庆交通大学岩土与地质工程实验室就面临这样的问题。重庆交通大学岩土工程实验室为专业基础实验室,其开放的对象为重庆交通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河海学院和管理学院等学院,面向的专业有地质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岩土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造价工程、建筑与结构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多个专业,面向的年级有大学本科一、二、三和四年级和所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该实验具有面向专业广、学生多和课程多的特点。因此,该实验室为了满足各专业、各年级的实验教学任务和实验室开放任务,不得不在多个校区建设实验室。由于学校每年投入到岩土与地质工程实验室的建设经费有限,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建设经费同时要建设好两个校区的实验室是该实验室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该实验任务重,但是该实验室只有6名实验室教师,在只有一个校区的时候,就已经显得师资紧张。因此,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师资资源也是该实验室建设跨校区实验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问题。随着多校区格局的形成后,导致实验室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如实验室教学工作量、实验室开放工作量、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量等,同时也增加了奔波于多校区的舟车劳顿,给各位实验室教师的工作带了不少负面影响。如何建立多校区条件下教师的鼓励和考核制度,进而增加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消除教师多校区工作的负面情绪,是多校区实验室管理面临的一个问题。

3.实验室的建设问题。随着多个校区的建设,实验室也必须跟上学校发展的步骤。在新校区建设实验室,不能完全照搬老校区的实验室,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人数增加、新的实验项目、新增实验设备和整个实验大楼的布局等问题,然后解决实验室的房间数量、实验室装修、实验室内设备的布置等等问题。

4.实验室开放问题。实验室开放是指实验室在完成基本的实验教学任务后,为了满足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探索、创新和验证科学问题的需求,而对以上人员进行的开放。随着社会和国家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因此,对实验室的开放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多校区实验室的开放也是多校区高校运行的一个重大问题。多校区实验室开放需要的实验室老师数量增加,且一般情况下,实验室老师的住所距离新校区都较远,同时学校的校车一般安排的班车运行班次较少,且班次之间的间隔时间比较长。因此,如何保证实验室老师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即能否正常的上下班,能否同时兼顾好工作和家庭是多校区实验室开放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查看全文

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更加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规模逐步拓宽,并且大部分高等院校开始运用多校区管理模式。由于分校区数量的逐步增多,为我国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的正常展开增添了许多的困难。所以高等院校应该在当前新校区建设大环境下运用多校区管理手段与方法,这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校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优势,探究了新校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多校区管理现状,提出了新校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措施,期望经过本研究对未来的有关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新校区建设;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这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创新与变革。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大部分高等院校将多校区管理模式落实在实处。经过此管理方式有效拓宽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实际发展空间,更好地弥补了过去教育教学资源不充足的现象,全面保证我国高等院校的整体竞争实力,最终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稳定发展。

1新校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优势分析

在现阶段的新校区合理建设大环境下,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将多校区管理方式充分运用其中,这样可以将其所具备的优势作用全面发挥出来。明确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实际发展进程,促进高等教育机制的全面创新以及变革,为高等院校创造更多地效益,保证多校区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1.1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现阶段,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其内部机制得以创新以及变革;②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拓宽其资源情况。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在实际划分课程的时候要保证其精细化程度,这样可以实现教育教学以及科学研究的良好分化,高等院校应该实现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发展以及提升。在当前高等院校新校区实际建设的时候,应该使用多校区管理模式与办学手段,这样可以和高等院校实际扩招要求相符,为大部分大学生创设轻松且和谐的氛围与环境,实现多样性资源的全面合理区分,实现高等院校区块方面的划分,让多校区依照自身的实际特征实现可持续发展[1]。1.2推动高等教育体制创新与变革。在过去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经常使用将某个校区当做是主导的管理方法。由于当前高等院校的招生需求逐步提高,多校区新型办学方式得以崛起。高等院校经过科学合理的运用此方法,可以与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相满足。这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我国高等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格局,应该重视优秀人才个体存有的差异化现象。根据其办学体制分析表明,重视差异性专业与学科之间存有的差别,在本质上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在现阶段的多校区不断发展过程当中,应该与新时代实际需求相满足,这样可以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增添更多的新型推动力,让其充满活力,最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创新与变革,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2]。1.3提升高等院校办学效益。通常情况下,我国高等院校经常使用综合办学方法,将多样性的学科类别作为重要的办学前提,保证课程类别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多个方面研究与开发资源。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不断优化高等院校实际办学的多种资源,另一方面保证其实际办学质量与效果。在这样的前提下,实现对高等院校运转情况的科学合理规划。由单一方式转变成综合方式,有效保证实际办学质量与成效,进而吸引更多地高素养优秀教育人才。在高等院校实际发展过程当中,将先进的多校区管理方式充分运用其中,可以全面拓宽教育教学空间,保证高等院校的实际办学质量,获得更多地办学效益。

2新校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多校区管理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

高校多校区办学质量监控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办学规模的扩大,多校区办学由一件新生事物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多校区教学管理及教学运行亦发生显著变化。如何保障多校区的教学质量,从单校区“以块为主”教学管理模式向多校区的“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教学管理方式的转变是许多多校区高校急需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质量;多校区办学;质量监控

高校多校区办学是指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在两个以上的校区同时办学,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管理体制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生事物。在我国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近十多年的时间。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多校区办学给高校发展带来宽阔的前景,迅速扩大了高校招生规模、拓展了办学空间,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然而,多校区办学在给高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伴随一系列问题。如何构建适应多校区办学条件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保障各校区教学的教学质量,这是当前拥有多校区的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本校的切身体验,以“校区”角度,讨论在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下,分校区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及思考。

一、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监管考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批省属、市属高等专科学校经过合并、重组或扩建,升格为本科院校,由于这一类院校与其他办学历史悠久的本科院校相比,建校时间比较短,所以称为“新建本科院校”。在这类新建的本科院校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在创建升格的过程中成为了多校区大学。多校区大学的形成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是我国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实施高等教育大发展战略、扩大招生规模的必然产物。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开拓了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强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但我们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多校区办学给高校的管理带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这是每一位高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的形成

所谓多校区院校,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代表,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所组成的办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合并式成因。主要是由几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所合并的学校原本在地理位置上就不相连,因此,合并所成的本科院校自然就形成一校多区的办学现象。二是扩建式成因。主要是由一所办学条件较好的专科学校升格而成,为了达到升本的目的,在老校区校园面积达不到升本要求,又无法向周围扩建的情况下,只好另外开辟新校区而形成多校区院校。三是混合式成因。前面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即合并升格后的本科院校,由于发展空间不足或者自身建设的需要,在原有的校区之外建设一个或几个校区。

2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管理难度加大

管理难度加大是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1)从规模方面来看,学校从单一校区办学发展到多校区办学,学校的管理从由原来的学校---院---系三级管理变成学校---校区---院---系四级管理。管理层次由原来的三级增加到四级,由此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如校区间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各种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处置、工作流程的规范等等都存在着不少困难。(2)校区之间的距离也使管理难度加大。新建本科院校多校区办学,校区之间一般都有一定的距离,近的有几公里,远的也有几十公里,甚至更远。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使这些分散的校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学校,也是一个需要加以考虑的问题。

查看全文

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论文

一、引言

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高校资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资金链也伴随着多校区的建立而被拉长,高校资金来源也更加多样化,规范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提高多校区高校资金利用效率,降低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安全隐患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针对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模式的研究也显得意义重大。

二、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现状分析

课题组设计并向国内超过百所多校区高校发放了关于多校区资金管理模式研究的调查问卷,此外,为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模式,又选择了多所多校区大学进行了实地调研,为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模式设计提供了借鉴。

(一)多校区资金管理模式问卷分析

此次调研问卷的设计发放工作开始于2014年3月,回收工作结束于2014年6月,问卷共成功发放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内容涵盖了多校区财务机构设置情况、部门职能情况,高校资金管理模式的选择,资金的来源与去向等诸多方面,现将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并以此作为多校区高校资金管理模式设计的基础。

查看全文

浅谈多校区学生学籍管理措施

摘要:本文从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的范围及其重要性入手,结合所在学校多校区学籍管理现状,就做好多校区学籍管理工作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学校;多校区;学籍管理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存在多校区的运行模式。面对多校区运行模式,如何做好学籍管理工作,是摆在所有学籍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对多校区学籍管理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学校学籍管理的现状及单一校区学籍管理优势

学籍管理模式根据办学规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院校直接管理和校院两级管理两种基本模式。院校直接管理模式是指学籍管理只设院校一级管理部门,不再设下一级管理部门,这种模式在学生人数少、学历层次单一的院校比较普遍。校院级管理是指学籍管理设两级管理部门,通过业务隶属共同做好学籍管理工作。目前,我国院校学籍管理多采用校院两级管理的模式。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由精英时代的统一模式向个性化转变,学籍管理单纯依赖传统意义上的手工管理很难保证管理的效度。上世纪90年代初,各学校纷纷将计算机管理手段引人到日常管理中。近几年,随着学校管理手段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学籍集中管理成为可能,并逐渐成为必需。

单一校区的学籍管理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是专人管理,为学籍管理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基础。具体表现如下:

查看全文

小析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

一、多校区的管理模式

国际上高校多校区办学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了解外国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对我们高校的多校区办学会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一)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多校区办学模式1.事业部管理模式。美国加州大学是一个多校区办学的典范。美国加州大学成立于1868年,现有学生二十多万,教职工近十六万人。由伯克利、洛杉矶、圣迭戈和旧金山等10所校区组成,其管理模式为:总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由董事会通过学校的大政方针和资源配置,然后由分校区的执行长官对各分校区进行领导。校区的领导在管理上有相对的独立权,有权执行管理分校的日常事务,如资金的使用、学术活动的开展、人事变动及外事的协调工作等等。2.一校多制管理模式。比较典型的一校多制管理模式是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它成立时就具有公立和私立的两重性。在体制上实行“一校两制”,康奈尔大学由13个学院组成,其中4所学院是州政府资助,受政府管辖,学费标准按照州立大学执行,在招生时也要照顾本州的学生。其他9所学院由私人资助建立,康奈尔大学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负责制定学校的重大发展规划。董事会下设有400多位社会知名人士以及著名的教授或专家组成的议事会,也就是大学的智囊团。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领导,然后分设16位校级领导,分管规划、教学、科研、财务、公共事务、法律、学术、信息等。3.明确校区任务定位型管理模式。比较典型的有日本的东京大学,它由六本木、本乡、驹场三个校区组成,各校区定位也各有特点。以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和科研以及研究生的培养为主要任务的设在本乡校区,专业设文、理、医、工、农、经等;以基础教学为主,承担低年级本科基础教学任务的设在驹场校区;以应用型科研为主要任务的设在六本木校区,主要是为完成重大项目科研课题成立相应的课题组,开展科研及研究生的培养。三个校区主要任务明确,功能定位明确,做到了互为补充,各自发挥优势。(二)我国目前多校区管理模式国内大学多校区办学的形成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合并多所高校形成的,二是新建校区形成的。1.集权管理条块结合模式。这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是在学校统一的领导下,通过学校职能部门对校区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网络信息、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实行统一的管理。如长春工业大学北湖校区的管理就是这种管理模式。学校从本部派出一位副校级领导主管协调新校区的工作,成立了北湖新区管理委员会和党委会,委员会下设综合办公、教务办、学团办、安全保卫办、后勤服务、卫生所、食堂、图书馆、网络办等11个部门。各部门在行政上接受管委会协调、监督、检查、考核。在业务上接受学校对应职能部门的领导,管委会的职能主要是服务、协调、监督、保证,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使新校区正常运转。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可以统一配置校区的资源,其弊端是管理成本增加,管理难度较大。2.分权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模式。这是一种相对分权的模式,主要特点是将整个学校的管理系统分成若干层次,学校对各个校区实行宏观管理。各校区相对独立地管理,发挥各校区的优势,从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例如,2000年吉林大学与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工业大学、长春邮电学院、长春科技大学等6所大学合并就是采取这种管理模式,对吉林大学合校初期的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块到边条到底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总校区统一管理,各校区按总部的统一安排,一切教育资源、教学组织、科研及行政管理统一规划。如长春工业大学合并初期的三所学校就是按照学科及培养层次进行的校区划分。三个校区的基本建设、教育投资、教师的培训教学安排、科研工作都由南湖总校区统一部署。形成了全校一盘棋,使合校后在短短的几年中实现了大融合,增进了教职工的归属感,达到了统一认识,实现了合校后的跨越式发展。

二、多校区办学中出现的问题

多校区办学虽然解决了发展空间问题,但也带来了一些管理上的新问题。1.教师方面。由于新校区大部分都建设在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开发区,上课的教师基本上都住在老校区,来新校区学上课每天要坐近3个小时的班车。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把一周分三次或四次的课用一天上完,这样一天下来十分疲惫,也影响教学效果。2.学生管理方面。新校区远离城市中心,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对学生的安全存在威胁。交通也不便利,平时出校购物、办事都有一定困难。此外,任课教师只有上课时乘班车来,下课又乘班车返回老校区,学生的学习难以得到及时的指导。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也因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无法达到最佳效果。3.资源配置、管理效益成本方面。多校区办学各校区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新建校区的交通都不便利,教职工上下班要同时对开多辆班车往返各个校区,增加了管理成本。另外,资源配置也难以做到优化,环境设施不配套。新校区的建设也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如学生活动的文体场所、图书馆、网络建设等还不完善,必然使新校区的学生难以享受到与本部学生同等的学习和社会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4.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要经过几十年或上百年的历史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特色建筑、古木参天、人文景观、校训校风等组成的校园文化中,这些对莘莘学子都有无形的感染。新校区在这方面十分欠缺,纵使现代化的楼室馆舍林立,但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形成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四、对策探讨1.选择适合多校区发展的管理模式。从国内外多校区管理模式来看,没有哪一种模式既适合此校又适合彼校,无论是集权式还是分权式都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每所学校都要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来制定适合本校的管理模式。2.明确校区功能定位。在学校发展的总体大目标下,应该明确新老校区的功能定位,是作为总部,还是作为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或是研究生院,还是低年级的基础教育。确立了校区的功能,在投资上、建设上才有目标性和可持续性。3.管理体制要与时俱进。多校区的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调整管理模式。初期以条为主模式比较好,待各方面走上正轨且校区离总部又较远,可以考虑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这样有利于调动校区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新校区的特色创建。4.妥善解决教工上班通勤问题,这也是多校区办学中突出的难题。解决的办法一是加快教工住宅的建设,二是尽量集中安排教学或阶段性教学,提倡到新校区上课的教师吃住在校区,这样授课后也能多接触学生,并能对学生及时指导,对学生的培养也更加有利,既节约了资金,也节省了教师的时间。5.建立完善的数字化校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数字化新校园。通过光缆把新老校区链接起来,形成教育网络,如老校区开设学术讲座,新校区可以共享。新校区的名师讲课,老校区的学生也可以收看。建设完善的数字校园能够架起多校区办学的桥梁,使校区之间不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6.加强新校区文化建设。在新校区要传承大学文化,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行为规范。通过新校区文化建设将大学的优良传统办学特色发扬光大,建设优雅美丽的绿色校园,实现环境育人的效果。

作者:李玉芳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