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效能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2 00:30: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多效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经营形式与多效能特征论文
摘要:现代都市农业是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经营模式。它目前主要有郊外生态防护林业、郊外食物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市内楼宇农业、都市文化农业等6种经营形式。它具有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方面的多效能特征。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经营形式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以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经营农业,这种经营模式是在近代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古代都市农业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农业的经营项目多为城郊猎场和城市园林景观,故它只有休闲娱乐功能。在古代人类尚未形成在城市发展农业和利用农业发展都市的观念,也没有意识到城郊种养、猎场经营、园林景观建植本身就是农业经营行为。真正的现代都市农业源于1898年美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和“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经营观念,真正的都市农业生产始于1919年的德国。1919年德国政府开始建立“市民农园”,在城里开发供市民自给自足的小菜园,并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为了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我们将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普适性经营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绍如下。
一、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
(一)都市农业的定义回顾
现代的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但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理论,最早把都市农业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农业术语出现后,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学者纷纷探索都市农业的本义。(1)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欧文·霍尼(1950)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周边地区的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3]。(2)德国学者史密特(1996)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3]。(3)德国学者穆斯蒂尔(1998)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4]。(4)中国学者俞菊生(1999)认为都市农业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要的农业[5]。(5)中国学者张强(1999)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农业以及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6]。(6)中国学者宋金平(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7]。(7)中国学者张林成(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8]。
农业经营多效能特征论文
摘要:现代都市农业是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经营模式。它目前主要有郊外生态防护林业、郊外食物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市内楼宇农业、都市文化农业等6种经营形式。它具有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方面的多效能特征。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经营形式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以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经营农业,这种经营模式是在近代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古代都市农业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农业的经营项目多为城郊猎场和城市园林景观,故它只有休闲娱乐功能。在古代人类尚未形成在城市发展农业和利用农业发展都市的观念,也没有意识到城郊种养、猎场经营、园林景观建植本身就是农业经营行为。真正的现代都市农业源于1898年美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和“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经营观念,真正的都市农业生产始于1919年的德国。1919年德国政府开始建立“市民农园”,在城里开发供市民自给自足的小菜园,并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为了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我们将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普适性经营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绍如下。
一、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
(一)都市农业的定义回顾
现代的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但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理论,最早把都市农业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农业术语出现后,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学者纷纷探索都市农业的本义。(1)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欧文·霍尼(1950)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周边地区的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3]。(2)德国学者史密特(1996)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3]。(3)德国学者穆斯蒂尔(1998)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4]。(4)中国学者俞菊生(1999)认为都市农业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要的农业[5]。(5)中国学者张强(1999)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农业以及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6]。(6)中国学者宋金平(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7]。(7)中国学者张林成(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8]。
高职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提升
[摘要]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观判断。高职师范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事关院校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高职师范生职业自信的建立。为此,高职师范院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需求,努力做到“三多”:多支持、多激励、多引导;高职师范青年教师也要做好“四多”:多学习、多研究、多实践、多反思,在学习中反思、在研究中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全面提升教学效能感,以发挥自身潜能并实现社会价值。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提升路径
在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还将直接影响到高职师范生职业自信的形成,并间接地影响未来的教育教学对象———小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形成。影响高职师范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升他们的教学效能感,以提升高职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诸类问题需再作思考和分析。
一、“教学效能感”内涵的界定“教学效能感”
一词最初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而教学效能感正是“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在教师教学工作中的运用。一般而言,教学效能感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前者是指教师对于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具体表现为教师深信教育的作用,相信教育可以摆脱学生所处环境及原有基础的影响。后者是指教师对于自己能否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主观判断。本文因篇幅所限,主要是从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personalteach-ingefficacy),即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进行分析。
二、提升高职师范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重要性
政协作风建设调查与思考
自20*年*月开展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活动以来,我市在工作作风、服务能力、办事效率、发展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的工作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当前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桂中新兴城市”的总主题和“奋力实现54321目标”的总载体,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我市机关效能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市机关效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归纳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认识职责不到位”,认为机关效能建设是党委和纪委管的事,“事不关己”,不认真研究落实办法,工作平平。一种是“认识作用不够到位”,认为抓机关效能建设本身就是增加机关的工作负担,使机关变得不效能。
2、落实责任比较模糊。有的单位虽然也推行机关效能建设,实施办法的文件也相应齐全,但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多是照抄、照搬、照转。
3、措施落实力度不够。对全面推行机关效能建设的各个环节,如宣传教育、检查督促、考评等方面,有的单位没有制定有力措施,效能建设仍流于形式,应付走过场,或仅凭印象或经验,“照葫芦画瓢”,缺乏有效的手段,削弱了效能建设的制约力度。
4、考评体系不够完善。一是就考评制度内容讲,量化细化不够,责任权利不配套,赏罚力度不够,缺乏内在驱动力;二是从制度的实施方面讲,缺乏检查督促,制度落实流于形式,使制度未能真正起到规范、激励作用;三是从考评效果讲,有的单位忙闲不均,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良莠不分,奖罚不明。
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提高自我效能感
一、什么是教师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主观判断。
二、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意义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关系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能力相近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强者比自我效能感弱者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自我效能感较高的教师对自身的能力充满自信,即使遇到困难,也能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去实现既定目标,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总对自身能力持怀疑态度,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努力,良好教学效果就不容易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工信委思想大讨论情况汇报
4月10日下午2时,县工信委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开展了效能建设思想大讨论活动,现将讨论情况报告如下:
一、参加讨论人员情况
我委共有机关干部职工26人,26人全部到位。讨论历时半天。会上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层干部均作了书面发言。
二、讨论内容
一是对照干部队伍转变作风的要求,讨论干部队伍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对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讨论本机关工作的出发点是便于管理还是便于群众办事;三是对照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软环境的要求,讨论本机关行政审批是考虑部门利益还是便于招商引资、帮助企业发展;四是对照建设高效能政府的要求,讨论机关管理各项业务流程是规范有序、高效便民还是随意而为、故意设卡;五是对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要求,讨论干部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强不强,是否存在“三乱”、政令不畅、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以权谋私等问题。
三、讨论方式
效能建设动员大会讲话
同志们:
州党委工作会议于昨天胜利闭幕了,会议明确了自治州“**”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今后五年,是自治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自治州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州党委工作会议提出的奋斗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机关效能,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此,州党委、政府决定今天召开机关效能建设动员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州党委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州直机关和各县市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切实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努力为自治州经济快速腾飞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张国梁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州党委、政府决定在州直范围内全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这是为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水平和效率,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机关效能建设就是以提高效能为基本目标,把行政管理的诸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严格机关管理、消除管理障碍、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机关效能、强化机关监督的长效机制。搞好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对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机关运行体系,努力提高各级各部门的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是我们党执政的主要机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机关的工作效能,直接影响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维护和发展。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机关效能建设,张国梁书记在各种不同的会议上多次强调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州党委常委会多次进行研究。为了确保机关效能建设的顺利进行,专门成立了自治州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州党委、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暂行规定》、《关于机关工作人员诫勉教育和效能告诫的暂行办法》、《**直绩效考评实施意见》,州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也下发了《**直绩效考评指标考核办法》。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表明了州党委、政府搞好机关效能建设的决心。从总体上看,近年来通过“三讲”教育、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自治州各级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的素质不断增强,机关效能得到很大提高,发展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自治州尽快跨入全疆发展快车道的进程。但对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表现在宗旨意识上,有的干部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群众观念淡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表现在学习上,有的干部比较浮躁,静不下心来学习,不用心汲取新知识,不深入思考问题,满足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相当一部分干部存在着“知识透支”和“本领恐慌”问题;表现在精神状态上,有的干部对工作缺乏激情,贪图安逸,没有敢于创新和碰硬的勇气和魄力;表现在工作上,有的干部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对州情不了解不关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服务发展的本领不强。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就是要通过有效整合机关管理要素,提升机关干部能力水平,改善机关运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以更科学的决策、更有效的管理、更优质的服务,为自治州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二)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举措。转变政府职能将是“**”期间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加强市场监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真正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履行自己的职能。多年来,我们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通过推行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途径,对转变政府职能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行政许可法》,我们还存在许多与加快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权力部门化、利益化倾向依然存在。一些部门缺乏全局观念,有利的事抢着干,无利可图或麻烦的事则互相推诿、扯皮。如液化气价格偏高的问题,州党委、政府多次召集有关部门进行安排部署,但依然没有解决。二是工作中慢作为、乱作为、不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部门只管收费,以收代管。一些部门在行政执法、办理行政审批事项、药品医疗器材采购等活动过程中难以避免地还存在着吃、拿、卡、要等现象;三是“梗阻”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一些部门的中层干部和办事人员,中心意识、服务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一些部门领导组织纪律观念还不强,州党委、政府召开的各种会议,常有一些单位无故不参加,不遵守会场纪律,迟到、早退现象严重。上述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影响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因此,需要我们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机关,使广大干部职工在履行职责和创新工作上有新的突破,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新的改进,在人民群众对机关工作满意程度上有新的提高。
企业效能监察论文(共2篇)
第一篇:电力企业效能监察
全面调研、深刻剖析,选题立项抓住一个“准”字
为找准效能监察与公司管理最佳结合点,使效能监察项目的更具可行性和针对性,公司卓有成效的组织调研和分析工作,确保效能监察选题立项的精准。深入信访案件分析2012年,公司针对反映多经公司管理的信访件进行认真分析,发现此类信访案件具有“三多”的特点:即举报内容涉及工程管理业务的多、经初核属实的问题多、工程管理岗位廉洁意识不强导致违纪违规问题的多。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举报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违规分包、工程物资采购不规范、工程结算不真实等违规违纪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既给集体公司带来了经济损失,又严重影响了公司形象,已经成为制约公司系统快速发展和提高依法从严治企水平的软肋。如不及时纠偏纠错,将成为公司党风廉政建设的危险点和危险源。开展实地工作调研公司领导亲自带领监察、审计、营销、农电和财务人员,就集体公司工程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管理难点、是否必要开展效能监察及效能监察拟检查内容等为重点,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查看现场、调阅资料和个谈话问等方式,对所属3个单位开展调研。在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虽然集体公司工程建设管理水平近年来有较大的提高,但工程分包、合同签订、物资采购、现场管控、工程结算不规范等现象仍然存在,建立健全依法、规范、标准的集体公司工程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还任重道远。积极运用审计成果运用审计成果是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对信访案件分析和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公司深入对2010年~2012年审计报告中涉及集体公司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审计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决策管理、项目招标采购管理、项目合同管理、项目安全管理、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
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前期准备体现一个“细”字
在效能监察实施过程中,公司紧扣组织领导、任务落实、氛围营造三大环节,确保效能监察有序、有效推进。健全网络,上下联动公司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监察部负责日常事务。各县公司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指定专人负责工作联络,形成了公司统一领导、监察部组织实施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员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了完善的效能监察工作组织网络。强化统筹,组织助力。为使效能监察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前期调研中掌握集体公司工程管理的现状,在多次专门向各相关专业部门征求意见后,最终形成了9项监察重点、75项监察内容为监察重点的实施方案。同时,制定下发了《效能监察指导书》和《工作任务目标策划书》,进一步明确了各工作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步骤、工作要求、责任部门、配合部门及时间节点。精心策划,营造氛围公司以“五个一”活动,采用会议、宣教、交流等方式,始终保持监察工作力度。即一是召开一次动员会。在动员会上,公司领导就效能监察目的和如何开展效能监察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全面铺开效能监察开好头、起好步。二是举办一系列专题培训。公司组织开展了效能监察知识和应用培训,不断提升效能监察工作水平。三是定期召开一次推进会。每月召开专题推进会,并在反腐倡廉工作推进会、党风廉政状况分析会等会上对效能监察工作进行部署,分析存在的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四是利用一系列载体平台。公司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协同办公等载体对效能监察的目的、意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宣传。五是组织一次经验交流。通过工作经验交流,研究面临的新情况,探讨效能监察的新思路。
创新方式、优化流程,工作推进突出一个“效”字
建管处效能建设活动方案
根据建委的统一部署,为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加强我处的效能建设,推进全市建筑业快速发展,结合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要求
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合作型”机关为目标,以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为核心,以追究问责为保证,牢固树立起“服务企业、服务市场、服务社会”的现念,努力造就一支“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建管队伍。通过加强效能建设,使工作作风和建筑业行风明显改进,使每个工作人员更加爱岗敬业,认真工作,热情服务。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办事能力明显提升,办事程序明显简化,办事效率明显提高,逐步建立起规范、协调、透明、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建管工作形象。
二、工作重点
(一)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
1、深入宣传发动和开展相关教育,使全处干部职工充分认识效能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加强效能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取得突破,在事业心和责任感,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上有明显提高。
我国高校反腐倡廉论文
一、学校加强效能监察制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效能监察制度的建设缺乏主动性。
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是高校纪检监察部门的两项基本职能,但是,目前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对效能监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纪检监察部门很少下院系、部门了解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情况,大多只是根据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才下去了解情况、调查事实,较少主动给予指导、帮助和督促,主动研究效能监察工作欠缺,存在重廉政监察、轻效能监察的现象。
(二)效能监察制度的建设缺乏规范性。
由于高校效能监察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难免在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效能监察制度建设在某些方面存在制度空白,造成某些领域或环节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有些效能监察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或实施细则,在具体操作中难度较大,甚至难以执行;有些效能监察制度缺乏强制性,一旦进入操作领域,往往会“走样”。(三)效能监察制度的建设缺乏沟通性。由于缺乏沟通机制,纪检监察部门难免存在同其他职能部门之间沟通不够的现象。比如,制度由某一职能部门自行起草,缺乏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缺乏相关单位的参与和监督,甚至受利益驱动、视野局限、政策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制度的制定往往存在不够全面、科学甚至不够公正等问题。
二、学校效能监察制度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