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化经营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22:47: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多功能化经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研究论文
[摘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都市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新的时期,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成为一种趋势,它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社会等多重功能与价值,在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独有作用和深远影响。本文旨在对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作初步的价值分析及相关探讨。
[关键词]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价值分析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的农业大国向新兴工业国家与商品经济国家的演变。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农业,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开始走上现代化之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都市农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在一些大城市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实现了农业现代化,都市农业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都市农业的理论;在中国,都市农业也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新发展方向。我国一些大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都市农业已有一定规模。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2005年,该区农业工作根据新的功能定位,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主线,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和技术,在设施农业、旅游农业、采摘农业等农业领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获得了良好的效益。2007年8月,笔者在北京市房山区进行了都市农业的专题实证研究和考察,对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价值有了更清晰具体的认识。
一、都市农业及其多功能化经营
都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简称UA)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之为都市农业。尔后,有的学者以与城市中心的远近距离作为界定“都市农业”的标准,并提出“城郊农业”的相关概念(孙仲彝,1996);有的学者从行业属性和产品特征等方面来界定都市农业的内涵(党国印,1998)。
综合众多学者观点并结合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这样一种经济产业:它处于城市内部或城郊地带,为城市居民提供食物资源和非食物资源与服务,农民与市民直接互动、两地资源流通共享。相对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而言,都市农业具有如下特点:(1)从地理空间来说,都市农业不限于近郊或远郊,可在足够短的时间内进行信息、资源的流动和市场互动的地理空间都是都市农业的地理范围。(2)都市农业以城市为目标市场,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多重的产业功能、复合的经济结构、高投入高产出等主要特征。(3)都市农业在产业功能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除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生活功能,为市场提供基本的食物资源,还具备生态屏障、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和价值。
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探究论文
[摘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都市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新的时期,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成为一种趋势,它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社会等多重功能与价值,在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独有作用和深远影响。本文旨在对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作初步的价值分析及相关探讨。
[关键词]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价值分析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的农业大国向新兴工业国家与商品经济国家的演变。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农业,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开始走上现代化之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都市农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在一些大城市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实现了农业现代化,都市农业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都市农业的理论;在中国,都市农业也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新发展方向。我国一些大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都市农业已有一定规模。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2005年,该区农业工作根据新的功能定位,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主线,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和技术,在设施农业、旅游农业、采摘农业等农业领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获得了良好的效益。2007年8月,笔者在北京市房山区进行了都市农业的专题实证研究和考察,对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价值有了更清晰具体的认识。
一、都市农业及其多功能化经营
都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简称UA)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之为都市农业。尔后,有的学者以与城市中心的远近距离作为界定“都市农业”的标准,并提出“城郊农业”的相关概念(孙仲彝,1996);有的学者从行业属性和产品特征等方面来界定都市农业的内涵(党国印,1998)。
综合众多学者观点并结合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这样一种经济产业:它处于城市内部或城郊地带,为城市居民提供食物资源和非食物资源与服务,农民与市民直接互动、两地资源流通共享。相对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而言,都市农业具有如下特点:(1)从地理空间来说,都市农业不限于近郊或远郊,可在足够短的时间内进行信息、资源的流动和市场互动的地理空间都是都市农业的地理范围。(2)都市农业以城市为目标市场,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多重的产业功能、复合的经济结构、高投入高产出等主要特征。(3)都市农业在产业功能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除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生活功能,为市场提供基本的食物资源,还具备生态屏障、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和价值。
都市农业多功能化分析论文
[摘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都市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新的时期,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成为一种趋势,它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社会等多重功能与价值,在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独有作用和深远影响。本文旨在对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作初步的价值分析及相关探讨。
[关键词]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价值分析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的农业大国向新兴工业国家与商品经济国家的演变。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农业,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开始走上现代化之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都市农业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在一些大城市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实现了农业现代化,都市农业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都市农业的理论;在中国,都市农业也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新发展方向。我国一些大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都市农业已有一定规模。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2005年,该区农业工作根据新的功能定位,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主线,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和技术,在设施农业、旅游农业、采摘农业等农业领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获得了良好的效益。2007年8月,笔者在北京市房山区进行了都市农业的专题实证研究和考察,对都市农业多功能化经营的价值有了更清晰具体的认识。
一、都市农业及其多功能化经营
都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简称UA)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之为都市农业。尔后,有的学者以与城市中心的远近距离作为界定“都市农业”的标准,并提出“城郊农业”的相关概念(孙仲彝,1996);有的学者从行业属性和产品特征等方面来界定都市农业的内涵(党国印,1998)。
综合众多学者观点并结合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这样一种经济产业:它处于城市内部或城郊地带,为城市居民提供食物资源和非食物资源与服务,农民与市民直接互动、两地资源流通共享。相对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而言,都市农业具有如下特点:(1)从地理空间来说,都市农业不限于近郊或远郊,可在足够短的时间内进行信息、资源的流动和市场互动的地理空间都是都市农业的地理范围。(2)都市农业以城市为目标市场,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多重的产业功能、复合的经济结构、高投入高产出等主要特征。(3)都市农业在产业功能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除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生活功能,为市场提供基本的食物资源,还具备生态屏障、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和价值。
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的探究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逐渐提高,与此同时,我国林业也在快速发展,林业对于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传统的林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以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林业也得到了快速进步,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但是,现阶段林业发展模式受到了极大影响,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且容易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需要提出新的林业发展模式,比如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大岭山森林公园位于我国东莞市南部,珠江口的东北部,是珠江三角洲比较发展的地带,公园内森林资源丰富,园内具有很好的原始生态园区,并评为市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突出了景观学、生态学等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而大岭山森林公园的前身是大岭山林场,完成了从森林商品经营,到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经营的转变,这充分体现了东莞林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1我国林业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由于比较单一,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部门之间配合不到位、林业产品短缺和实际落实情况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而,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十分必要。
1.1部门之间配合不到位
互联网+下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发展
【摘要】“互联网+”作为当前家喻户晓的新名词,成为计算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发展方向。当前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依赖的重要部分。文章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引出“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共同探索未来计算机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
“互联网+”是时下的热词,是基于计算机发展而产生的,所谓的“互联网+”指在这个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下,由于创新所产生的新的互联网业态。“互联网+”与企业发展的高效连接与配合,是一种内在的融合,将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与各行各业的中心领域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其功能、领域的拓宽,使其不再局限于最初的一个领域,从而实现迅速地发展。“互联网+”依托于大数据处理,将云技术作为其运行的支撑,从而实现数据的快速运转,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1“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变化分析
1.1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以速度快这个词来形容这个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无法表述其快的速度,似乎迅猛、突飞猛进这些词更为贴切。在“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其软件技术水平和硬件设备都得到了大跨越的发展,这些创新为客户使用带来优质的、全新的、良好的体验,创新速度让人大为惊异。在以用户体验为发展方向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其未来的发展将朝着更为多样化的发展途径迈进,用户群的多样化将逐步推动创新,用户体验也将继续不断优化计算机技术。不仅市场主导下计算机技术不断地发展,政府也在积极推进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科研等领域,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进步。1.2计算机运行功能不断强大。从大型处理器向微型处理器的发展,是计算机运行功能不断强大的重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当前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已经实现了巨大的进步,微型处理器芯片是当前计算机广泛应用的芯片,其不仅有效节省了计算机内部空间,减小了计算机的体型,还有效提升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在工业制造技术的发展下,计算机的硬件设施将朝着体积更小、运行更强的方向不断发展。1.3使用功能更实。计算机技术在创新发展的带领下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其不仅自身功能逐渐强大,更为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例如,电子商务的发展就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配合与支持,有了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各个环节联系更加紧密,供应链更加衔接、仓储更加高效,可以说对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1.4防范风险能力更强。企业要发展就不能避免风险的产生,尤其是经营和决策方面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预防的成本都不容忽视,一旦风险出现将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破产的危险。“互联网+”时代下,企业通过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实现对企业管理的系统化,根据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情况作出更为合理地判断,利用系统能够实现对企业发展情况的动态评估和分析研究,从而更好地分析判断企业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风险,作出相应的预防,实现企业对奉献的有效管控。未来,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在防范风险方面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
智能电网下的电力营销论文
1电力营销的概述
就电力营销的基本概念而言,其核心就要求供电企业必须面对市场,面向用户,利用技术与营销策略的提升来适应不断提高的技术与市场需求,以及作出真确的反应而提供供电用户满意的服务,即实现营销过程中费用最低、速度最快、质量最优、性价比最佳的服务目标。在电力营销改革中需要注意的是供电企业的特殊地位,其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社会性、服务性、技术性、经营统一性等,是生产经营于一体的产业模式。
2电力营销的基本内容与改革意义
电力营销的基本工作内容包括:在服务中办理业务扩充,解决新老用户的增容与新装问题;负责对因为变更进行办理,方便客户做好电力营销的日常管理工作;在营销中做好电价与电费的管理,认真落实和执行电价策略,及时准确的抄表、核算,做好电费的准确回收与管理;做好电能计量的管理,以可靠的技术措施来保证电能计量的准确;针对电力网络进行用电检查,对用电安全、节约、计划等进行全面控制,做好电力调度工作;全面提升管理能力拓展电能的销售量;做好各项统计工作,做好基础资料的采集、整理、分析,以备管理决策。电力营销改革的意义:在电力发展的影响下,智能电网的发展对电力营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电力生产与营销管理因为技术支持从内部已经呈现出高效率生产与管理的态势,而针对客户的营销模式也应根据这个需要进行改变,利用先进的管理与营销体制替代传统的营销模式,以此适应时代的需求,这就是营销改革的重要意义。
3现有电力网络的营销状况
我国供电网络中,电力营销管理多数承担的是电力市场培育与电能销售、服务的工作,这也是电力企业最为基本的营销体制。从业务划分上,逻辑属性可以将供电营销业务分为客服、业务、质量管理、营销决策等层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电力营销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其已经得到了多功能系统支持,如营销信息管理、客服技术支持、自动抄表、银行账务、电力负荷自动调控等。虽然有了技术上的改进,但是从本质看,营销思路与人员的基本素质的改变不能适应当前技术上的提高,因此必须能进入数字化营销的理念,这样才能适应供电智能化的发展。
农产品物流综合体构建研究
摘要: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下,产业的融合升级是关键,目前北京市农产品流通的多元化格局已经逐渐形成,建立融合农产品物流共同配送、流通加工、应急储备等多功能的新型农产品物流综合体成了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动力。因此,从北京市农产品需求特征出发,从提高物流服务的角度,分析如何构建高效绿色智能的新型农产品物流综合体,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综合体;多功能一体化
随着城镇化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产品消费需求占据了城市居民消费的主要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流通主渠道,其在流通环节中承担的中转、销售交易的传统功能已无法满足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趋势。因此,建设一个集运输、仓储、配送、加工、检测、展销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农产品物流综合体,实现农产品货流与载货车辆的有序运作,提高农产品物流服务能力,更好地保障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的关键。目前在农产品物流综合体设计方面,夏国藩通过对比分析城市综合体与农产品物流综合体的异同,并针对这种“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时代新出现的综合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周逸嫚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重新定位,构建了以网络技术为核心,融合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农产品流通商业模式。马增俊提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方向是智慧化,使得批发市场与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实现市场向生产基地、零售商及销售者的延伸,形成市场功能的综合化。吴迪提出建立将农产品流通、农户服务融为一体的专门性综合性平台。张晓林提出延伸和打造农产品流通产业链条的模式,有效衔接生产基地到最终市场,实现纵向协同;在新型物流模式研究方面,已经有不少研究学者都提出了创新点,宁晓利提出了基于网络集成的创新型物流模式,以此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张志强等依据云物流的背景提出了“农物商一体化”农产品物流模式,通过与传统农产品物流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创新与改善的建议。可以看出目前研究领域的相关学者对农产品物流综合体进行了定位,明确未来方向是智慧化农产品物流,但对多功能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综合体的研究较少,农产品物流服务模式没有突破性的创新,如何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实现多业态融合是提高农产品服务方式的关键问题。
1北京农产品需求特征分析
北京市作为特大型城市,需要足够多的农产品来供应,绝大多数农产品依靠外地市场供给,对外依存度较高,农产品来源、供给渠道以及品类也在逐步走向多元化。本文从农产品需求、供给来源、流通渠道等方面来分析北京市的农产品需求特征。1.1农产品需求多样化。北京市是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之一,伴随常住及流动人口的增加与人口结构的改变,北京市农产品消费总量不断提升。2018年全年各类农产品总交易量实现1689万吨,与2017年度相比增幅为4%;全年实现总交易额1080亿元,与2017年度相比增幅为32%。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活,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持续演进,对于品质高、文化内涵深、个性化的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多,农产品中高端市场需求势头强劲,农产品市场多功能发展是大势所趋。1.2供给来源广泛。北京市自产的农产品产量远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要,在结构上和季节上均需要外埠农产品补充来保障市内供应。从国内供给渠道来看,北京的蔬菜供应主要来自河北、山东、辽宁、天津、海南、广东等地,尤其是河北、山东、辽宁等省份,其供给量基本占到北京周年蔬菜供应总量的60%以上。国外供给农产品主要以豆类、食用油籽等,主要来自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经过多年供给渠道发展,形成了以北京市为核心,以主要农产品产销地为支撑的鲜活农产品物流网络体系,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北京市居民的日常需求。1.3流通渠道多元化。传统的农产品供给渠道主要分为“农户—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用户”模式、“农户—农贸市场—用户”模式、“农户—超市—用户”模式、“农户—总采购商—酒店(餐厅)”模式、“农户—电商平台-用户”模式。随着人们需求特点的转变,“集散批发+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模式、农产品直采直供体系、专业化生鲜农产品电商、专业化生鲜农产品超市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生鲜农产品销售等业态发展迅速。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到集贸市场、各类专营店、超市、农贸市场等传统的农产品售卖点购买农产品,还可以通过社区直通车、便利店搭载、智能售菜柜、网络零售等新兴方式购买,农产品流通多元业态融合趋势明显。
2构建北京市新型农产品物流综合体的必要性分析
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应用
摘要:新常态下农业的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科技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农业科技技术、高效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绿色技术等越来越多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随着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转型,农业机械化也已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如何推动青海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在结合新常态下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绿色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1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存在问题
1.1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结构不合理。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展的需求,因此,实现农业的发展转型是必然选择。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虽然青海省农业生产力与其他省份相比有大幅度提升,但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青海省农机耕作的生产效率低,作业水平仅为35%。②农业机械功能单一,利用效率比较低。③高性能农业机具比较少,主机多、配套机具少:首先是一部分农业机械老化严重,更新换代乏力;其次是运输机械多,农田作业机械少;第三是动力机械中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第四是农机作业配套机具少,配套比率低;最后是低档次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高性能机具少。1.2农机产品发展不平衡、功能单一。青海省小麦、青稞、小油菜等机械化水平较高,杂交油菜、马铃薯等机械化水平次之,玉米、蚕豆、蔬菜、枸杞、藜麦、中藏药材等机械化水平较低,畜牧养殖废弃物处理和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滞后,部分环节机具缺失。拖拉机、收割机发展较快,机耕机收水平较高,而播种、田间管理、节水灌溉、植保、秸秆处理、残膜回收等环节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功能单一,品种不全,大多数机械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较差,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发生故障,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青海省使用的一些高性能、多功能的农业机械基本都依赖进口,国内难以生产出类似的农机,因此,青海省的农机产品缺少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境十分艰难。1.3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农产品缺乏。根据青海省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承包制度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土地承包地块较小。最新调查数据显示,青海省耕地面积58.8万hm2,其中基本农田43.4万hm2,从人均耕地看,全省人均耕地0.102hm2,与全国人均耕地0.101hm2持平,但耕地质量和复种指数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而且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在短时间内该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加之国家城镇化建设发展和经营组织建成,大部分土地流转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及家庭农牧场经营组织中,农村劳动力闲置下来,年青人逐渐向非农业、城镇化转化,农村一部分土地留给老人种地,劳动力结构不合理问题十分严重。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粮食、农产品的需求有所提升,而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使耕地大幅度减少,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减少,资源短缺,造成农产品供不应求。1.4农业资源日趋减少和退化,农业成本增加。青海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11.95%,耕地资源日益减少,污染严重。大多数经营组织者、农户为了增产增收,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还有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日渐突出,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致使土壤板结和盐渍化,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会造成农业成本增加,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退化,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些惠农政策,如粮食直补、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机化深松整地补助等,但是仍然无法改变农业成本高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土地流转规模小,机械化利用率低,农民务农工资高,显然农业高成本凸显,制约了农民种地积极性。
2绿色环境农机化技术助力农业的应用
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大幅度提升。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布局,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强农机安全监管,依托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打造平安农机,培育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机化综合服务能力,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全面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促进了湟中县农机化向“全面、全程、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农机化作业能力明显提高。如湟中县今年淘汰了落后产能的拖拉机和收割机45台套,推广了大中型新型农业机械30台套。叠补购置机械深松整地机、马铃薯播种机、挖掘机、农作物秸秆处理机械、废弃农膜回收机、多功能油菜直播机等薄弱环节机具60台套,今年完成机械深松整地0.6万hm2,马铃薯播种0.7万hm2、马铃薯挖掘0.7万hm2,农作物秸秆回收0.014万hm2、废弃农膜回收机1万hm2、多功能油菜直播机耕面积1万hm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为65%。从上述完成数据看,农机化发展呈现出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推进的特征。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的农业机械总量得到迅猛发展,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建立技术推广示范区、示范基地,加大机械深松整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如油菜的精量播种、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深松整地GPS的安装等先进适用的农机技术及装备推广,推动湟中县绿色农业农机化技术的应用;全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集中力量,抓重点、补短板、强服务,坚持农机化发展量质并举的原则,全力推进农机装备总量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换挡,农机作业领域向全程、全面发展提速,农业机械化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迈进。
中资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论文
一、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私人银行业务经营理念、营销战略、科技支撑、业务创新、人员素质及外部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对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部分商业银行仍忽视私人银行业务,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理论上没有做好大力开拓个人金融领域的充分准备,缺乏科学的长远的业务发展规划,措施不完备,工作中盲目性较大,影响了产品的推广及私人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
第二,私人银行业务品种单一、规模有限、结构不合理。一是品种单一,缺乏广度和深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仅仅是以储蓄、基金、保险、银行理财等的产品形式,与发达国家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相比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二是规模有限,绝对规模小。我国商业银行各项私人银行业务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此外,其他私人银行业务指标如代收付业务结算量、个人消费信贷总量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目前仍有商业银行对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设置专门的金融产品营销部门与金融产品宣传机构,没有配备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和完备的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此外,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相关的业务宣传、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却严重滞后,使得许多居民个人对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有服务。
第四,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电子业务开发进程慢。我国的ATM、多功能自助终端的功能开发缓慢,ATM机客户使用较多的功能为取款业务、转账业务使用较少,多功能自助终端功能集中于缴费业务,没有开发与多功能借记卡配套业务(理财业务、定期存款)功能,这样形成了业务开发与自助服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相称局面。
汽车基础电子发展论文
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作为汽车电子的基础,对整个汽车系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技术的发展也随着汽车的发展不断前进。现代汽车已经越来越接近于“自动车”、“智能车”,汽车用基础电子元器件也已经成为这些先进系统的“神经末梢”或“控制神经”。当今只要有新的汽车电子应用系统出现,都将催生新的汽车用基础电子元器件与之配套。
汽车用基础电子元器件发展现状
1.国外汽车用基础电子元器件发展现状
(1)传感器
汽车传感器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息“捕获者”,是其关键部件,也是汽车电子技术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世界各国对车用传感器的研究开发、提高性价比都非常重视。“没有传感器技术就没有现代汽车”的观点已被世界所公认。汽车电子化越发达,自动化程度越高,对传感器依赖性就越大。
目前,一辆普通家用轿车上大约安装几十只传感器,而豪华轿车上的传感器数量可多达200余只。据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Analytics2006年初的报告,2005年全球汽车传感器市场已达到90.5亿美元,在2006年达到101亿美元,预计到2012年汽车传感器销售额达158亿美元。传感器在汽车上主要应用在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和车身控制系统。主要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