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20:38: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读课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学语文教案:冬冬读课文
教学重点:1.识字12个,学写难字。
2.能熟练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识字12个,学写难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自读课文教学管理论文
随着语文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读课文已成为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能充分发挥自读课文的作用,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使自读课文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教学,这就有必要对自读课文作些实质性探讨。下面是我们对自读课文及其教学的浅层次认识,当否,恳望专家、同仁指正:
一、讲读课文、自读课文的关系及教学自读课文的原则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国文学习》中讲:“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又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们知道,现行语文教材一般以单元为单位,每单元都有其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由体裁、内容、特色等类似的课文及其相关内容组合而成。课文分两类,即讲读课文(亦称精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亦称略读课文)这两类课文目标一致,但教学目的各异:教学讲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目标知识,掌握阅读分析同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给学生以“知”,起“举一”的作用;而自读课文则是讲读课文的延展与深化,教学自读课文的目的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讲读课文的前提下,自觉、准确的把“知”(讲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规律等)迁移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以实行“行”,从而使之成为“反三”的实践性工具。由此可见,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是“举一”与“反三”、“知”与“行”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本单元目标的实现而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作用,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科学性。
从以上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关系的分析可见,两类课文有着明确的要求与分工,编排意图不同,功能也不同:讲读课文承接着本单元主要教与学的任务,是单元教学重点,该课文教学强调必须充分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示范,给学生以“知”,为学生“反三”作准备:自读课文则承担着本单元目标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以致于自如运用,使“知”向“行”转化的的重任,该课文教学强调以学生活动(自读、自析)为主,教师把阅读分析权交给学生,使自读课文成为学生“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场。由此可见,自读课文的教学与讲读课文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尽一致,有其独特的教学原则:
1.自读性。这是从学生学文的角度讲的,它是教学自读课文的最根本点,讲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知识、经验、方法、规律等)为自读、自析自读课文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自读课文时必须把“自读权”还给学生,把“自读时”让给学生,把“自读法”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实现“自读性”的原则,学生的“自读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真正实现“知”向“行”的转化。
2.引导性。这是从教师教文的角度讲的,是教学自读课文的基本点。这一原则与第一个原则相辅相成。要求老师在把“自读权”大胆放手时,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应加以组织、引导,使学生正确进行知识迁移。不要求教师“纤屑不遗、发挥净尽”,而是“提纲挈领、期得其得”。(摘自叶老《略读指导举隅》前言)这样,学生的自读能力才能得以形成,习惯才能养成。
自读课文教学管理论文
随着语文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读课文已成为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能充分发挥自读课文的作用,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使自读课文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教学,这就有必要对自读课文作些实质性探讨。下面是我们对自读课文及其教学的浅层次认识,当否,恳望专家、同仁指正:
一、讲读课文、自读课文的关系及教学自读课文的原则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国文学习》中讲:“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又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们知道,现行语文教材一般以单元为单位,每单元都有其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由体裁、内容、特色等类似的课文及其相关内容组合而成。课文分两类,即讲读课文(亦称精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亦称略读课文)这两类课文目标一致,但教学目的各异:教学讲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目标知识,掌握阅读分析同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给学生以“知”,起“举一”的作用;而自读课文则是讲读课文的延展与深化,教学自读课文的目的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讲读课文的前提下,自觉、准确的把“知”(讲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规律等)迁移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以实行“行”,从而使之成为“反三”的实践性工具。由此可见,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是“举一”与“反三”、“知”与“行”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本单元目标的实现而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作用,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科学性。
从以上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关系的分析可见,两类课文有着明确的要求与分工,编排意图不同,功能也不同:讲读课文承接着本单元主要教与学的任务,是单元教学重点,该课文教学强调必须充分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示范,给学生以“知”,为学生“反三”作准备:自读课文则承担着本单元目标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以致于自如运用,使“知”向“行”转化的的重任,该课文教学强调以学生活动(自读、自析)为主,教师把阅读分析权交给学生,使自读课文成为学生“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场。由此可见,自读课文的教学与讲读课文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尽一致,有其独特的教学原则:
1.自读性。这是从学生学文的角度讲的,它是教学自读课文的最根本点,讲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知识、经验、方法、规律等)为自读、自析自读课文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自读课文时必须把“自读权”还给学生,把“自读时”让给学生,把“自读法”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实现“自读性”的原则,学生的“自读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真正实现“知”向“行”的转化。
2.引导性。这是从教师教文的角度讲的,是教学自读课文的基本点。这一原则与第一个原则相辅相成。要求老师在把“自读权”大胆放手时,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应加以组织、引导,使学生正确进行知识迁移。不要求教师“纤屑不遗、发挥净尽”,而是“提纲挈领、期得其得”。(摘自叶老《略读指导举隅》前言)这样,学生的自读能力才能得以形成,习惯才能养成。
自读课文及教学论文
随着语文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读课文已成为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能充分发挥自读课文的作用,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使自读课文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教学,这就有必要对自读课文作些实质性探讨。下面是我们对自读课文及其教学的浅层次认识,当否,恳望专家、同仁指正:
一、讲读课文、自读课文的关系及教学自读课文的原则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国文学习》中讲:“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又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们知道,现行语文教材一般以单元为单位,每单元都有其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由体裁、内容、特色等类似的课文及其相关内容组合而成。课文分两类,即讲读课文(亦称精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亦称略读课文)这两类课文目标一致,但教学目的各异:教学讲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目标知识,掌握阅读分析同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给学生以“知”,起“举一”的作用;而自读课文则是讲读课文的延展与深化,教学自读课文的目的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讲读课文的前提下,自觉、准确的把“知”(讲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规律等)迁移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以实行“行”,从而使之成为“反三”的实践性工具。由此可见,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是“举一”与“反三”、“知”与“行”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本单元目标的实现而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作用,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科学性。
从以上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关系的分析可见,两类课文有着明确的要求与分工,编排意图不同,功能也不同:讲读课文承接着本单元主要教与学的任务,是单元教学重点,该课文教学强调必须充分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示范,给学生以“知”,为学生“反三”作准备:自读课文则承担着本单元目标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以致于自如运用,使“知”向“行”转化的的重任,该课文教学强调以学生活动(自读、自析)为主,教师把阅读分析权交给学生,使自读课文成为学生“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场。由此可见,自读课文的教学与讲读课文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尽一致,有其独特的教学原则:
1.自读性。这是从学生学文的角度讲的,它是教学自读课文的最根本点,讲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知识、经验、方法、规律等)为自读、自析自读课文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自读课文时必须把“自读权”还给学生,把“自读时”让给学生,把“自读法”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实现“自读性”的原则,学生的“自读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真正实现“知”向“行”的转化。
2.引导性。这是从教师教文的角度讲的,是教学自读课文的基本点。这一原则与第一个原则相辅相成。要求老师在把“自读权”大胆放手时,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应加以组织、引导,使学生正确进行知识迁移。不要求教师“纤屑不遗、发挥净尽”,而是“提纲挈领、期得其得”。(摘自叶老《略读指导举隅》前言)这样,学生的自读能力才能得以形成,习惯才能养成。
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设计初探
摘要: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已经投入使用两年有余,教材将课文分为了“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自读”课文中的旁批设计可以说是最大的亮点之一,随着部编本教材使用范围大幅度提高,其优点日益彰显,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改进。
关键词:部编本;自读课文;旁批
2016年秋季发行并开始使用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这套新的教材的使用面已经超过了70%,其覆盖面还在扩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统编教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较之人教版教材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其中之一便是在教读课文基础上,加入了一定量的自读课文,其意义是巨大的,对于此,陶行知先生曾说:“若不下水,只管在岸上读游泳的书籍,做游泳的动作,纵然学了一世,到了下水的时候,还是要沉下去的。”而在语文教学中,自读课文就是在教读课文之后的“水”,通常情况下,通过教读课的锤炼,学生掌握了技能与方法,从而实现“自由下水”的状态。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自读课文的存在是非常有意义的,而在自读课文的设计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加入了旁批的设计。
一.部编本自读课文旁批的设计意义
旁批就是在文章的旁边做批语。源自于古代的批注阅读,是古人一种读书学习思考的方式。之前的语文教材中,阅读的分类较为混乱,部编本教材改变了这种状态,将课文分为“教读”和“自读”,体现了教育观念的变革,实现了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主性。自读课文中,在旁批的提示与指引下,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反思与深入探究,这乃是新旧教材跨越的成功点之一。
1.能够优化新晋教师的教学思路
语文自读课文管理论文
一、根据单元要求,结合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拟定学习目标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在课文学习之前,先拟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从。那么,学生如何制定出一篇自读课文的具体学习目标呢?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自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个单元的教读课文之后,它是单元知识的延伸和扩展。研究单元提示是制定自读课文学习目标的前提。如初二册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求理解和运用记叙的顺序,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继续学习作批注以及掌握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这个要求规定了这个单元每篇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若紧紧抓住这个要求,就可以避免在制定目标时,面面俱到,唯恐有知识漏洞,或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其次,单元要求又往往是较抽象的,只是课文内容的一个“纲”。要理出课文学习目标的“网”,还必须认真阅读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有了具体内容和任务,学生就能自拟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了。例如,根据以上两点,可以拟定出《一件珍贵的衬衫》一文的学习目标:①分别说出多音字“藏”、“刹”、“着”的多种读音以及它们在课文中的读法;②解释“百感交集”、“日理万机”、“微乎其微”、“平易近人”,并在文中批注出加点字的意思;③说出“凝聚”、“坚持”、“涌”、“颖等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④用作批注的方法,把课文分段,写出每段的大意,概括文章中心思想;⑤按顺叙口述“一件珍贵的衬衫”的来历。
二、读———查———议———辩,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自学达标读是学生感知课文的必要途径。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默读;可以是速读,也可以是精读。选择哪种读法,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需要而定。如了解课文大意可速读,要求背诵某一精彩片段,则要朗读。在读中遇到的生难字词,老师指导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若遇到一些疑难问题,老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例如学生自学《想和做》一文,该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许多学生弄不清楚。在课文练习中提供了五个备选答案:
A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
B无论什么事情,“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C“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D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E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都应该抽功夫想一想,这样他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这几个答案究竟选哪一个呢?学生们在认识上有些分歧,甚至各持己见。于是教师提醒学生围绕课题和全文的行文思路去想。全班学生就会明确B是最正确的答案。因为其他几个观点是文章中一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小结,是中心论点的支点。对个别可有几种说法的问题,全班还可以举行大辩论,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可以予以肯定。对班里的优生,教师还可设置更高的目标,让他们去完成。如自学《第二次考试》一文时,让优生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班里的一名同学。对个别差生,课堂上教师可作重点辅导。这样,在自学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能人人达标,又能使“差生受得了,优生吃得饱”。
语文自读课文管理论文
第一步,通读全文。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第二步,辩清体裁。记叙文在标题中常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也有带外部标志的,如“记、忆、事”等,例如《羚羊木雕》、《刘胡兰慷慨就义》、《挖荠菜》等。题目中有“谈、议、说、论”字样的,就是议论文,如《谈骨气》《“友邦惊诧”论》。题目是一具体事物,且事物无比喻、象征意义,或介绍什么“方法、用途”的,就是说明文。
第三步,理篇章结构。在辨清体裁的基础上抓题眼,然后辨析题目的语法结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题目中“白雪歌”即为绘雪景,“送武判官归京”即为送别,本诗据此分两部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个介词短语按空间顺序描述了两个地点。按处所可分两部分。至于过渡段,看其结构作用即可确定算上算下。
第四步,作分析。分析可从两个方面入手:思想内容、写作方法。
文体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记叙文,可从记叙六要素等入手分析思想内容;写法上看如何叙事,怎样组材,包括人称、顺序、线索、详略等。研读小说可着眼于三要素,看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发展和典型环境描写。分析说明文,重点研究:说明对象、抓住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五大块。学习议论文,内容上找出论点、论据,写法上看如何论证即可。
第五步,练习与练笔。练习即就课文内容做一些不同类型的基础知识题。练笔即学习借鉴课文选材、组材、构思等方面进行作文练习,从而不断提高读写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旁批类型分析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设计的“旁批”,是对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的有效指导,形成了文本、编写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大体而言,旁批可分为概括提炼、赏析感悟、启迪思维及探究拓展这几种类型。这几类旁批不仅充当了教师角色,辅助、引导学生完成自读课文的学习,而且通过不同旁批的设置教授了阅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与方法,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部编本”教材自读课文旁批类型摘要关键词现行“部编本”教材当中,对自读课文新增加了旁批,它的设置以文章主题概括、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精妙之处点评、重难点提问等方式出现。作为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旁批往往随文设置,它的作用是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思路,引导学生找出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及文章所传递的知识与情感。“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八、九年级六册教材当中设置旁批的自读课文共41篇,这些自读课文的旁批,从内容呈现方式上看,分为两大类:一类以点评为主;另一类以发问为主。这两类旁批,设计思路均能映射出学生日常的阅读习惯、阅读困惑及阅读目标,且旁批设计也体现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梯度,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后,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从体现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概括提炼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概括提炼是必备的能力之一,只有掌握了概括提炼的能力,学生方可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我国著名心理学研究者林崇德曾提出“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成分是思维,最基本的特征便是概括”[1]。“部编本”教材自读课文中概括提炼型的旁批,主要是对文章主旨、文章段落内容进行概括提炼,以及对具有统领、起承转合作用的段落、语句或文章关键之处进行概括总结。此类旁批形式简洁凝练、聚焦重点,具备照应文题、概括中心、提炼重点、总结段意的功能,以便让学生快速、高效地理解主要内容,理清主要线索,获取关键信息,进而顺利进行整体的阅读学习。教材课文中的这类旁批,不仅在于对课文全文或某段文字的语意进行概括,更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思维能力训练的案例,有利于学生根据案例,不断在自主学习中养成概括提炼的能力,而学生在掌握这种概括重点、提炼中心的评点方式后,也学会了如何捕捉一篇文章的核心,并为之后的自主阅读奠定基础。比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活动•探究”(自读)的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的旁批“从‘学术研究’推而广之,扩大到‘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和‘个人行动’”[2],既是对课文思路的提点,也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在关注此条旁批后,能够清楚地知晓这篇演讲词的演说线索,同时也可以抓住演讲者在上下文所讲演的重点。再如属于新闻稿的《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的旁批,有“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新闻事实表述得很准确”和“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作者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有什么用意?”[3]两条,分别是全文的第二、第四条旁批。如果说前者是兼有总结内容和评点新闻特点的性质,那么后者在指出段落文字作用的同时也起到了概括内容的作用,看似以提问的方式结尾,但问句的主体内容提示的恰是段落文字的中心意思。同样,九年级上册的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中旁批:“此处写众人的笑,绘声绘色,各具情态,体会其中的妙处。”[4]这在提出阅读要求的同时,也将课文中曹雪芹写“众人的笑”的笔法概括了出来。这类旁批,主要集中在文章的起始段、文章的转折处、文章的结尾处,其形式概括凝练,同时起着照应文题、概括中心、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能准确获取文章的关键信息,理清文章的脉络,为学生进行下文的阅读起到指引作用。
二、赏析感悟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5]在自读课文中,这类旁批是以点评的形式出现,对文章主旨、语言艺术、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展开点评,其特点既有类似课外阅读的自由,又有课内交流评判的严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经过长期训练,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这类旁批,其中有赏析语言文字表达效果的,有反映现实生活或人性本质的,还有引发情感共鸣的语句。其设置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切实反映。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台阶》第五处旁批:“面对生活,执着而坚韧,这就是朴实的中国农民!。”[6]很明显,此处旁批一方面要求学生赏析文本中传递情感的语言文字,另一方面则是想用这种情感熏染学生,使他们能深刻感悟到《台阶》中“父亲那朴实、坚毅的品格”,以及能对此产生共鸣情怀,从而能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父母的不易,并学会感恩父母。再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永久的生命》最后一处旁批:“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中‘永存’,看似矛盾,却富有哲理。”[2]这类旁批属于赏析式,既体现了读者对文中表现生命顽强的语言文字的赏析,也是对“凋谢和不朽的生命”这一奇迹而发出的共鸣心声。换言之,“凋谢”与“永存”的辩证,使学生对“短暂”与“永恒”两个词语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形成对永恒价值的认可。类似例子还有本册书第五单元《蝉》第三、六、七、八处旁批:“多么神奇的本领!”“蝉只是顺着本能生存,作者对这小小的生命满怀悲悯。”“笔调转为活泼,洋溢着生命的喜悦。”“‘四年’与‘五星期’,何等悬殊的对比!”[3]互相照应,在对蝉的“神奇”本领的赞叹中也强调了“蝉”的卑微,寄寓了法布尔对自然界生命的情感,传递的是生命的价值,实质也传达出作者的生态观念,对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有着情感上的感染作用。在具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性质的课文旁批中,这类性质的旁批还有很多,如七年级上册梁启超《最苦与最乐》的第五处、九年级上册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的第一处、词《沁园春•雪》的第二处等。对于这类旁批,只有深入文本,结合旁批的评点,才能领悟文字深处的思想情感。
三、启迪思维型
读课文三步曲教学论文
中年级在小学阶段是承前启后的学年段,具有过渡性质。中年级讲读课文的教学要和低年级紧密衔接,扎实地完成中年级的阅读任务,为学生升入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在中年级的讲读课文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继续抓好词句训练
新词和句子的训练,各年级都应重视,但各有各自的重点。中年级要抓好以下几点:(1)要注意指导学习理解由熟字组成的新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相当数量的汉字,所掌握的字可以组成许多新词。如《三味书屋》中的“当铺、绣像、奔走”等;还有一些熟词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有了新的含义。如“危楼高百尺”的“危”字,在这里是“高”的意思。(2)要着重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五光十色、塊丽无比”两个词语是在描绘了海水多种颜色互相交错的情景之后出现的,结合上文学生就迎刃而解了。(3)要注意词语的巩固和积累。学生牢固地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语后,有利于阅读和作文,也能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如掌握了“奇怪”这个词,遇到了“千奇百怪”就自然懂得其意思。
二、抓好从段到篇的训练
抓段的训练,主要是在指导学生阅读一段话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分析归纳一般话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要在初步了解段的主要内容基础上,分析句与句在意思上的联系和连句成段的方法,而后在归纳自然段的意思。教师在教学一段话的过程中,渗透“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方法,对分层、归纳段意进行训练。引导学生怎样归纳一段话,获得较系统的知识,以便在今后的阅读中运用。
在段与篇的阅读之间,要安排一些过渡性训练,以减轻篇的训练难度。如《捞铁牛》中,让学生按照“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和“和尚捞起一只只铁牛”两个段意找出各是课文中的哪一部分。前者是前三个自然段的段意;后者是课文中四、五、六自然段的段意。学生在段的训练中获得了知识技能,并初步认识到几个自然段围绕一个意思说的,可以合并为一大段,同时这为篇的训练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