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投资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18:51: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对外投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对外投资的策略选取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相比大量引进的FDI,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本文试图提出一个包括产业选择、区位选择、主体选择和投资方式选择的战略选择,为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提出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直接对外投资投资战略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对外投资实施战略思考
摘要: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文章分析了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意义,体现在有利于促进企业跨国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实现产业的国际转移,规避外贸壁垒和摩擦;有利于全球范围获取战略资源,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总结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并提出我国未来发展对外投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投资,走出去战略,贸易壁垒,直接投资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项目下的对外投资包括对外直接投资(FDI)、证券投资(股本证券、债务证券)和其他投资(贸易信贷等)三大部分。本文着重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证券投资。
一、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企业跨国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正日益跨越国界流动,促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也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各种投资机会,实现其利益追求目标。在我国现阶段拓展海外投资的进程中,政府“扮演”着引导和服务的角色,企业是核心。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扩展和方式演变,不但体现出国家的对外政策更加宽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资助扶持,而且还反映了部分企业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更需要通过多样的方式寻求海外资源和市场,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开始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国际化整合和开展国际化经营,来获取专业人才、专利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市场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
我国对外投资论文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对外投资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增长势头,对世界各国都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有益于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改革的深入开展。
一、我国对外投资发展的历程
1979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15项经济改革措施,其中第13项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一项政策确定下来,从此,我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拉开了序幕。1979年11月,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与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开办“京和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海外开办的第一家合资经营公司。以此为开端,我国对外投资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迅速发展。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投资的存量已经达到572亿美元,流量也达到122.6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万家。目前,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对外投资大国,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回顾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1984年。为我国对外投资的起步阶段。1979年,国务院提出了“允许出国办企业”的经济改革措施,从而拉开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序幕。第二个阶段是1985-1991年,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探索阶段。这期间,投资规模有所扩大,但总体投资规模以及企业平均投资规模仍然较小。第三个阶段是1992-1998年,为我国对外投资的初步发展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国务院扩大了生产型企业对外投资的权限。此后,我国对外投资的项目数不断增加。第四个阶段是1999年至今,为我国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境外加工成为我国对外投资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主动走向海外,更大规模地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成为我国重要的跨国企业。
20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我国对外投资,在众多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通过直接投资,绕开贸易壁垒,拉动本国成套设备及相关产品出口;第二,参股控股国外资源开发企业,有力保障了同内紧缺战略物资生产的原材料供应:第三,对外投资在利用国际资本的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擅长境外公司经营的人才;第四,对外投资有助于逐渐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改变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同时,也有助于我国释放产能压力,熨平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引发的经济波动。总之,对外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都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二、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与特点
单位对外投资监督交流材料
各镇乡、街道办事处财政所,新区、工业园区、开发区管委会财政局。区级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加强我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管理,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规定和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渝财资产[]83号)有关要求。规范对外投资行为,防范对外投资风险,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需进行必须的可行性论证,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是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再报区财政局(50万元以上的投资由区财政上报区政府)批准后方可执行,
二、事业单位以货币资金方式出资的按实际支付的金额和验资报告记帐。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方式出资的按经财政部门认可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确认的价值和验资报告记账。以固定资产进行投资的应及时办理固定资产财务注销和对外投资入账手续。
三、不得未经批准,任何单位不得以借贷方式作虚假投资。擅自改变对外投资项目及其内容。
四、应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处置包括转让、清算、回收等环节。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报区财政局审批,涉及对外投资资产产权或股权转让的应凭区财政局批复文件,办理国有资产产权变更手续,并及时到区工商部门登记变更手续。
中国对外投资措施选择思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企业对对外投资做出了许多努力,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都已显规模,并开始直接影响国际投资市场的格局,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和东道国的现实情况,根据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确认,地域的确定以及政府的宏观支持等方面,阐述关于我国在经济安全情况下对外投资的战略选择,我国企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政策的调控已渐显走上成熟规范的大家经济企业的道路上,随着近几年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投资已经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伴随着近多年的与国际经济市场接轨的经验,对外投资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经济,文化领域学者的重视,在经济全球化和外资大量涌入国内的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在“加大开放,加强安全”的战略背景下,主动加强本身的学习,为国际经济市场树立了一个经济安全,市场自由的大家形象,同时强大对外的投资力度,充分的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相互协调,结合,来加强提高对内对外的经济安全环境,起到了一个经济市场中大国的主要作用。印证了我国可持续,稳定的发展策略,成为国际经济安全大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发展下,对外投资成为各国与各国之间的一种互利合作方式,求生存与共利益成为各国之间的共同话题,在此间期,对外经济投资也在对我国做着种种的考验,对外经济投资的本质在于评估风险与规避风险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保障对外投资的,有所投,有资收,同时对外投资也是发展本国企业的一条硬道理,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程度,多数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在经济市场稳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的政治,经济就有言语权,有影响力,就能够很好的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使之本国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在当今的经济对外投资的大环下,各国都意识到经济安全对自己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本国的经济,社会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无论是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都很重视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也会与时惧进的根据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去不断的提高经济安全方面的对策,据统计,对外投资85%的对外投资是在发达国家中进行投资,而发展中国家相对较少,这样发达国家的经济安全,稳定,都可得到持续的发展,同时发展国家也决定了全球经济的趋势,掌握了全球的经济主动权,降低了投资的安全和确保了经济的发展。
新型的国家经济安全理念的中心思想就是主动对外放开,同时在保障投资者的安全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利益,以巩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利益和地位,对外投资,不但要整合战略资源,抢占国际市场,更要去探索去有效的在现实中学习,了解自身国家的经济体制的同时,也要了解东道国的国情,政治,与经济市场的体制,从来能更好的去结合,去高度的融合,去竞争,在对外投资的经营过程中,要做到一个大国企业的风范的同时,也要对自身有个良好的防范和应对安全威胁的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投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拉动济经的重要战略,同时,中国不仅要引进投资,也更应该对外投资,积极的参与到国际的经济大舞台中去,不但要找资源,更要懂得开拓资源,开拓国外的市场,要学会客观的挺进国际经济的中心舞。
而在在今对外投资的大环境下,如何能够有效的安全的投资,投资的战略选择成为当下我们中国投资者必须修的一门重要课程,战略的意义在于如何更好的运用战术达到对外投资的目的,不但要科学的进行国际市场的有效分析,调研,更要有创业者,企业家的精神去认识新环境,去改变新环境,去接挑战去增加管理,去打造自身的环境与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不断的提高企业在东道国与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于我国的对外投资者来讲对外投资是一种跨文化,跨思维的管理,在当今的经济环境大潮中,市场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显性文化,一种是隐性文化,对外投资,战略最核心的是行为与思维方式的结合,要了解市场,就要懂语言,懂国际,懂风俗,懂宗教,归根到底是懂文化,在不同的地区投资,都应了解当地的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和扩散性同时也影响着你对外投资的战略的正确与错误,投资也应有国际视野要投资在当地,放眼全世界的心胸,对外投资企业也应和东道国理好合作关系,根据东道国实际情况,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把关系加强,企业实施对外投资的战略,开展境外对投,要建立在维护祖国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上,要去取长补短,学习选进国家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利用国际资源,获得国际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当地政府,企业,民众沟通合作,找出交汇点,尊重当地的风俗等。
根据统计我国对外投资中,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数量上升的非常快,据实际情况来看,对外投资企业多数缺乏投资战略性的安排,如;技术上的战略,优势整合上战略,这就导致了对外投资一半的投资都是失败的,没有事先做好功课,从对外投资的政策上讲,对外投资的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也是存在着问题,在投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不规范的行为,这样政府对这种不合规则的投资也难能保护,重中之重的就是战略性的问题,随然近几年对外投资的力度一直加大,不过相对而言还是比重较低,随着我国国民的经济收入与企业机制的改观将来对外投资一定会增强。在将来的二三十年内对外投资对于中国来说,将迎来更大的对外投资热潮。
金融业对外投资比较研究
一、金融业对外投资对比的源起
(一)国际投资发展的分化。二战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对外投资在该趋势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此背景下,金融业投资的发展在跨国公司及国家间的投资中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在资本以及技术方面,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优势,且拥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资本密集型投资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也正因如此,发达国家在金融对外投资领域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使得国际金融投资领域出现两极分化: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只在传统工业以及半成品的直接投资方面占据一定的投资份额,在金融业对外投资方面则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所创企业比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所创企业在经营方面更具有灵活性,前者注重产品的变化和适应性,后者注重产品的标准化①。由于发达国家的进步具有单向线性,发展中国家始终在追赶发达国家,这在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对外投资发展历史。一般来说,单位时间内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大于吸收外资进入总量,这与其金融的发达以及资本的充足有关,发达国家的国际竞争优势也在此得以体现。发展中国家则致力于吸收外资,但其吸收的国外投资额一般小于自身对外投资额,这也充分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迅速上升的发展态势。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内部之间,即约占全球2/3的投资额在发达国家之间完成,剩下的由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则主要指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额度很小;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也多选择经济发展模式与本国相似且当下风险较小或具有援助性质的国家或地区。从表1不难发现,当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将金融自由赋予市场时,并不能必然出现良好的金融秩序,而其所倚重的外国投资者也不是总能扮演稳定金融局面的角色。金融开放与自由本身是不应该被批判的,只是其开放的程度应当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金融开放程度应当在宏观上始终为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在微观上必须处理好与外资之间的关系。这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资本开发提出了重大难题。从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流量以及比重可以发现,金融投资目标国的金融环境对投资国及其企业来讲,可以直接决定其投资的意愿。非洲金融的发展程度难以让有投资意愿的国家将其作为投资目标国(见图1)。对于同时处于改革和开放双重背景下的中国而言,金融业的开放进程需要在金融业的稳定和效率之间进行综合权衡,而金融业的“开放发展”本就具有内生的矛盾与特殊性,正是这些矛盾与特殊性决定了通过适当的外部控制力量(如国家金融控制)促进金融业平稳发展的重要性、原则性和方向性③。
二、金融业对外投资要素对比
(一)金融业对外投资目标国选择。目标国的选择具有多重因素的考量。金融业对外投资目标国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投资政治化”的问题。由图1可知,以我国为例,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亚洲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拉丁美洲,且保持上升趋势。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直接投资的重心仍然集中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且可以预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不变。相比之下,我国对外投资流量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较少,发达国家也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洲。从对外投资流量及其增量基本可以确定,我国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投资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且流量较少。这一方面说明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程度落后于发达国家,金融业还未形成良性稳定发展的势头,金融投资很难以比较稳定的方式进入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金融业发展普遍落后,无法满足和承接外来的金融投资要求。总体上,金融业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在遵循一般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投资目标国经济发展的指标,如GDP总量、金融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经济发展指标的优势可以直接诱导外国金融投资的进入,因为其市场机会以及金融业依赖度降低了原有的市场风险。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如金融设施是否完备、同业市场情况、教育状况、技术研发等,这些因素可以使投资国从国际金融投资的信息外溢(InformationalSpillovers)中获得正的外部性收益④。(二)对外开放空间与投资主动性。对于接受国来说,不是引进外资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及善于引进外资和技术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对外开放的空间和领域反映了国家对外国资本的基本态度。国际资金的流动及资本输出,都具有双重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实现的,并贯穿着国家关系和阶级关系⑤。该问题在近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国际投资一度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东道国经济命脉的手段。在现代国际经济秩序中,各国在对待外资的态度方面都会紧密结合本国经济的需要和发展定位。相比其他因素,投资主动性更能体现一国的经济和投资政策。发达国家企业金融业投资多受东道国各种因素影响,而发展中国家投资企业则受本国因素影响。这是由于,发达国家金融对外投资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和选择性,面对众多的可投资区域和行业,必然综合考虑市场、成本等诸多因素再进行选择。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其金融业对外投资表现出明显受本国政策的支持和推动,即国内的政策和经济因素是决定其对外投资的主要因素。在目标国选择上,发展中国家表现为对基本环境的追求,如强调政治稳定性、对市场恶性因素的规避等。这两种动机也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投资选择之初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效果。(三)投资动机分析。投资动机的比较研究既可以为比较研究明确类型化的标准,也可以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深入研究金融业投资的微观层面。在确定投资动机与金融业对外投资的关系时,应重点关注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影响程度。1.在因果关系方面,金融业对外投资在本国内生发展需要是投资动机的起源,其决定了对外投资的基本格局。海外金融市场的变动仅仅起诱导与刺激作用。2.在影响程度方面,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较为集中,发展中国家的动机则较为多样。发达国家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基本上适用西方古典经济学原理进行解释,其动机大多是横向类型与纵向类型以及两种类型的结合。且在很大程度上,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与金融业对外投资基本是等同的,大量的实证和统计数据也指向这一事实,此处不再展开论述。发展中国家金融业投资的动机具有多样性,其对外投资也不能与金融业对外投资等同,而且二者的区别较明显。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对外投资动机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其考虑的因素众多,如技术的引进、对自身不利规则的规避与抗争、对市场不完备性的克服、消解竞争压力等众多因素。这也是处于成长期的金融投资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总体而言,金融业对外投资的动机存在多重复杂性,加之当代国际金融流动的多元化,这种复杂性更加明显。以跨国公司为例,有研究证明,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时存在多种动机共存的现象⑥。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这种动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具体的影响取决于投资国对本国经济发展形势的把握程度。(四)投资优势对比。局部规模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某个行业里形成大规模的生产所形成的优势⑦。这种优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占有劳动力或集中研发的优势,从而在金融业对外投资领域进行充分利用,并以此为依托加以发展。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并不能辐射到所有产业中,在一些技术上比较稳定或生产模式趋于定型化的产业,或是在发达国家企业逐渐退出的“夕阳产业”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有可能具有规模的优势,它们可以凭借这种优势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面对发达国家雄厚的金融实力以及海外市场的控制力优势,发展中国家欲将金融投资目标国选择到发达国家,投资方式一定要考虑到产品或服务在发达国家的受欢迎程度或市场接受度。这其中要考虑到发达国家对产品贸易可能的反制措施,如反倾销调查等。由于发达国家市场规模一般较大,直接以产品出口方式由于成本优势则极有可能迅速占据一定份额,受国际贸易规则以及目标国保护本国产业政策的影响,此时发展中国家往往会受到反倾销调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依靠低端产品成本优势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这种“夕阳产业”的存在对本国产业的影响未必是良性的。而以金融方式进行的经济活动有效地降低或避免了直接市场行为对目标国市场与产业的冲击,故金融业投资便成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利益共享相对理想的方式。
三、国内外经济环境与政策的对比分析
针对金融业的对外投资,国内政策制定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国家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定位,二是在国内政策确定的金融对外投资的空间内对目标国的选择。(一)发展中国家国内政策分析——以中国为例。对于外资的规制表现为东道国政策和法律并存。政策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和可选择性,主要针对国外金融业投资的具体事项进行规定,如负面清单、政治风险保证、投资环境要素等。相比政策,各国外资方面的立法具有稳定性,国外投资者一般是基于对东道国立法的了解做出投资选择。外资立法,各国具体规定固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主要内容有关于外国投资的保护、对政治风险的担保、依法保护经营的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以及依法给予各种优惠措施等。中国在金融业对外投资方面的政策制定以及数据统计可以说明国内政策在对外投资方面的作用,这与发达国家主要依靠法律规制相比,在相对稳定性与流量、存量以及收益率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以国家或经济体作为金融对外投资的比较因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或发达经济体投资较少。以中国为例,2015年中国金融业对外投资的流量及其存量表现一般,对美国投资流量甚至出现负值。但中国金融业对外投资存量大于流量,这说明我国对发达国家金融业投资存在一定的空间和基础(见图2)。我国作为典型的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发展中国家,在2015年对全球较大的发达国家或经济体的金融投资存量比重皆高于流量比重,特别是对美国和欧盟;对澳大利亚与俄罗斯的存量比重低于流量比重,这也显示出对发达国家和主要经济体的金融业投资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金融环境、产业结构等。与此形成相对鲜明对照的是,对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东盟的金融业投资中,流量比重与存量比重较为接近,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投资的收益与回报的有限性。前文所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主要集中在亚洲。图3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变动统计中,可看出各洲的变化悬殊,增量与减量均有较大的波动,表现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较大的变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波动较大,但是其总量增速为18.3%,仍然为上涨。我国对外投资在巨大波动的情况下出现的总体上涨也说明了投资的主动性与可选择性的增强,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实力的增强,对外投资在国际经济形势与政策的不断变化中,仍然能够寻找到投资流量的增长点。这也说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中国金融业对外投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发展的持久动力。从表2中可以看出,2014—2015年,我国的金融业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远高于对外直接投资,表现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特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贷款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且固定资产投资自筹资金较高,与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贷款一样,与上年相比呈现下降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则呈现上涨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目前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仍然较低,这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实力有很大的相关性。我国金融业投资大量集中于中央与地方项目也说明了金融投资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我国的发展表现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必须首先基于本国金融业固定资产的发展情况,再辅之以相对宽松的政策以及东道国稳定的投资环境。当然,这一过程将是漫长而曲折的,面对发达国家的绝对金融优势,必然有许多难题需要克服,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二)发达国家对外资的政策分析。金融业对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内部的经济状况相联系,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增长方式等原因导致其周期性经济危机以及众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如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问题,这些内部经济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发达国家金融业对外投资。一些发达国家对对外直接投资政策采取相对保守的方针,因为对外投资有可能影响到本国商品的出口,也会使得国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打入本国内部,这可能会对本国企业的竞争力甚至是生存产生威胁,从而加剧本国社会问题。采用这种政策的发达国家一般是经济与市场规模较小、以外向经济为主要发展特征的经济体,体量巨大的发达经济体则较少采用此种方式。以美国为例,美国资本在海外市场的扩张对本国经济实力及全球经济霸主地位起到了强大的支持作用美国海外控股公司在欧洲和拉美的利润再投资占全球的3/4,股权投资主要集中在卢森堡、丹麦和德国⑧。美国强大的企业是其进行国际金融投资的强大后盾,以此为支撑,其产生的丰厚的收益则更将美国对外投资的模式推向极致。此外,美国的跨国公司也使得其海外投资获得的国际利益范围更加广泛,在美国对外投资政策中,对跨国公司扩张的支持也成为其政策选择的重要基石。总体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比例关系总体趋势是趋于平衡,即对外直接投资额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趋于相等。国家在制定金融投资政策时,吸收国外的直接投资流量基本决定了其对外投资的基础。所以,金融业对外投资的发展既离不开对外投资的总量,更离不开国内吸收的国外投资。国家政策的制定总在二者之间的动态调适与平衡中进行取舍。
对外投资战略分析论文
一、积极实施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企业跨国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本正日益跨越国界流动,促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也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各种投资机会,实现其利益追求目标。在我国现阶段拓展海外投资的进程中,政府“扮演”着引导和服务的角色,企业是核心。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扩展和方式演变,不但体现出国家的对外政策更加宽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资助扶持,而且还反映了部分企业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更需要通过多样的方式寻求海外资源和市场,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开始进入到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国际化整合和开展国际化经营,来获取专业人才、专利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市场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
(二)实现产业的国际转移,规避外贸壁垒和摩擦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为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曾采取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而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也看中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广大的市场,纷纷向我国进行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其跨国集团的商品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面临着日益沉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并且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遭遇了较多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使商品输出面临阻力。而此时,我国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已有很大提升,无论是在资本、技术、管理方面,还是在人才方面,都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为改变我国制造业的低端产业链,扩大新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为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对外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应通过发展对外投资,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国际转移,实现我国从劳务输出、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特别是金融资本输出的转变,以顺应国内资源环境和国际市场对我国对外合作方式转型的要求。
(三)全球范围获取战略资源.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直接对外投资战略论文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企业对外投资发展思考
对外投资进入发展新阶段
自2017年以来,我国对外投资进入发展新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外投资监管更为全面与理性。2017年至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资委、财政部、银监会、外管局等各部委共出台对外投资规范、指导和监管政策十余个。仔细研读这些政策,可以发现以下变化。一是整体上政策导向由“鼓励引导”转为“放管服”结合。2017年出台的系列政策更加侧重于海外投资行为规范,加强海外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核,严控虚假投资与非理性投资,并明确将境外投资项目分成了鼓励开展、限制开展和禁止开展三类,通过“鼓励发展+负面清单”模式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和结构。二是全面关注对外投资的国内外影响,开始重视防范对外投资可能对母国造成的经济和金融风险。2017年之前在对外投资风险监管方面,监管部门主要关注境外投资风险防控与企业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建设,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境外资产流失与投资受损。在对外投资对国内影响方面,无论监管层面还是学术层面,更加侧重于其对国内经济的正面效应,而现在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关注对外投资可能引发的国内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如产业空心化、资本外逃等,在对外投资管理上更加全面与理性。并且,鉴于特定时期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高杠杆、资本外逃等问题容易冲击国内金融稳定,监管部门对境外投资的融资模式、融资来源、资金用途等审查更为严格。三是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在控制非理性投资的同时,监管部门更加强调深化产能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聚焦重点产业与国别,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二、新兴市场政治和金融风险愈加突出。世界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自2017年以来,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继续推进;另一方面,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中美关系对抗性增强,国际安全挑战复杂严峻,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甚至相互冲突。特别是,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大力推行“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政策,贸易保护主义之风愈演愈烈,几乎对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发出了贸易制裁威胁,一场世界性的贸易战似乎一触即发。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更是首当其冲,成为美国贸易制裁的主要对象。特朗普政府还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无端指责,严加审查,并酝酿出台新的限制政策。无独有偶,据多方报道,以德国为首的欧盟国家也收紧了对非欧盟国家投资的审查,针对中国的意味较为明显,德国为此甚至修改了本国的《对外经济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欧收紧对我国投资的审查,绝非一时的政策取向,其背后是欧美试图长期占据世界产业技术和附加值制高点的强烈企图,是我国经济和技术发展到较高阶段必然会遭遇的挑战,与谁当总统或总理、哪个政党执政关系不大。另外,金融方面,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持续进行,不少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及金融稳定遭遇严重挑战,我国投资在有关国家面临的汇率风险、政府违约风险、金融风险和宏观经济风险也大幅上升,在个别国家,如阿根廷等,甚至可能会以较为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三、非理性对外投资得到遏制。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对外投资受政策监管影响较大,全年流量约为1200.8亿美元,同比下降29.4%,是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出现的首次回调。2017年,房地产业、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基本没有新增项目。有利于国内产业升级、全球资源配置及全球价值链提升的对外投资,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化工、电力、机器人制造等行业并购增多。四、“一带一路”地区对外投资继续增长。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稳步推进。2017年全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9个国家有新增投资,合计143.6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2%,比去年同期增加3.5个百分点。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443.2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4.4%,同比增长14.5%;完成营业额855.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0.7%,同比增长12.6%。综上,从政策层面、国内外环境层面、对外投资自身层面可以判断,我国对外投资自2017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对外投资新阶段特点分析
鉴于新阶段始自2017年,现在总结其特点似乎还为时过早,但由于影响我国对外投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和金融等因素在未来两三年内很可能还将继续存在,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自2017年以来也保持了较高的规律性,可以说在当前这个时点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分析对外投资新阶段特点的主要条件。并且,当前对新阶段的特点做综合性的预判,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对外投资发展动向,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对外投资发展。我们预测,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以下五个特点。一、对外投资流量在回落整固后将恢复增长。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18年1-5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共计478.9亿美元,同比增长38.5%。有关部门预计,在不发生重大风险或宏观形势一转的情况下,2018年我国对外投资有望超过1400亿美元。如果这一预计正确,则相对于2017年将增长10%以上。鉴于对外投资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开放的重要领域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几年我国对外投资的流量预计还会继续增长,但要达到或超过2016年的峰值恐非一两年内可以做到。二、对外投资质量有所提高。可以预期,随着2017年以来各项新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实,非理性、高风险的对外投资将受到遏制,披着对外投资外衣的资本外逃行为会大幅减少,资金将更多地流向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安全的领域。根据商务部数据,2018年1-5月,对外投资主要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占比分别为29.9%、15%、12.3%和7.6%,继2017年后,2018年1-5月在房地产业、体育和娱乐业依然没有新增项目。三、对外投资的微观和宏观影响都将受到更多关注。随着国家对对外投资宏观经济影响的日渐重视、国资委对对外投资财务、收益和风险管理的不断强调以及国内金融领域“防风险”“去杠杆”“严监管”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融资机构都会更加关注境外项目的投资收益,而一套务实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投资宏观经济影响评估和预警制度也会逐步建立。四、最终流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将有较大增长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和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最终流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投资在数量和比例方面都将有大幅增长。根据商务部2017年的统计,这方面的数字分别是143.6亿美元和12%。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1-5月,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4个国家新增投资合计59.3亿美元,同比增长8.2%。在未来3-5年内,这一数字将继续稳步增长。五、总体政治风险水平上升。当前,贸易保护主义之风愈刮愈强,民粹主义在美国和欧洲一些主要国家日渐抬头,中东热点地区依然动荡不安,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前景面临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双重高压,不断有脆弱国家的主权货币上演汇率跳水乃至崩盘。这会导致我国对外投资面临的国外政治风险水平整体上升。不仅如此,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美关系进入深度调整期,对抗意味渐浓,美国在对中国发起贸易制裁和投资限制的同时,也必定会施加其影响力,推动其盟友和关系密切国家以各种方式阻碍和迟滞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可以预期,未来部分国家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审查将更加严格,大型项目的顺利进展也会面临更多挑战,导致“针对中国型”政治风险事件大幅上升。根据上述总结,如果要给新阶段取个名字的话,恐怕“整固优化期”较为合适。“整固”体现了调整、规范、夯实基础以便继续发展的意思,而“优化”则体现了质量上的提高和结构的改善。
整固优化新阶段下企业对外投资发展的建议
一、领会新精神,坚持守法合规。党的报告提出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开放和严格监管是保障中国对外开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2017年以来密集的监管政策出台,即是国家强化境外投资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针对当前企业境外投资面临问题的药方,企业应审时度势,深刻领会国家在境外投资监管方面的意图,与国家政策相向而行,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坚守合规底线。二、适应新形势,加强风控建设。2017年以来,世界经济在复杂异常的环境中增长,各类不确定性依然突出,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投资环境。同时,针对外部形势和企业境外投资的各类问题,监管部门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新形势下,企业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加强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建设。一是提升企业的风险管控意识和理念;二是完善风险管控组织、制度和流程建设;三是建立持续有效的风险沟通和监督机制;四是加强企业风险文化建设,提升全员风险素质。三、迎接新挑战,尝试投资创新。中国的境外投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在复杂的外部投资环境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的报告提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但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企业需要面对更大的挑战。一是“一带一路”项下的项目投入大、风险暴露期长,而且需要调配的资源多,项目成功与否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财政收入、外汇收入相对有限,易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影响,总体负债能力有限,部分国家公共部门的外债还受到IMF等多边金融机构的约束。二是对于发达国家投资市场,企业同样面临投资审查、不公待遇等与政治相关问题。针对发达国家市场,也面临市场竞争激烈、法律环境和劳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面对各类投资风险,企业境外投资应不断创新思路,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加强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充分利用政府和第三方资源,降低建设期完工风险和运营期管理风险,同时将工程技术、管理经验、消费习惯传授给当地民众,增强东道国的发展能力,实现互利共赢。企业还应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照顾当地民众在环境、宗教、文化、就业方面的关切,使项目切实获得当地人民的拥护。
对外投资政治风险辨别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因素
(一)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二战后形成的美国、苏联两强并立的雅尔塔体系虽然结束20年了,世界已经全面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但是国家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依然存在。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继续保持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长期以冷战思维来处理国家间关系,尤其是对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执政的中国,更是千方百计地予以遏制。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西方始终视中国为价值观上的异己,并惯于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维定势来看待中国。尽管中国不厌其烦地对外解释其和平发展道路,但西方对中国崛起的战略不信任仍难消除。由于受西方国家长期负面宣传的影响,“中国威胁论”不管在西方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2005年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时,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民意测验显示,有73%的美国民众反对这次并购,理由是“中国投资的目的是获取技术、扩大影响力、腐蚀美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国有企业现在到美国投资,美国政府一律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即便是由私人经营的中国企业,在对国外较为敏感的行业如金融、通信、能源等领域进行投资时也会面对来自监管的压力。2010年4月,民生银行对濒临破产的美联银提出全面收购,被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迅速回绝,理由就是对民生银行是否受到“足够的监管”有疑虑。2010年,中国天津鑫茂集团试图收购全球第三大电缆巨头德拉卡、中国吉利收购瑞典沃尔沃、中远集团获得希腊比雷埃夫斯港35年特许经营权等针对欧洲敏感工业的海外并购案,也引发了欧盟的不安。欧盟工业专员塔亚尼表示,中国企业投资欧洲敏感技术领域是中国当局的政治战略。中国购买欧洲债券被部分欧盟国家认为是在欧洲施加自己的政治影响。2010年中国企业并购日本企业的数额首次超过美国,而且大量购置土地和不动产,引起了日本政界的注意。2011年1月,日本国会议员召开首次有关“外国人取得日本土地的管制”研讨会,意在限制中国人收购日本土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2011年1月,中国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塔国将2000公顷土地租给中国农民种植水稻,水稻将在塔国内出售。一些对中国怀有戒心的民众就认为,这是中国的一种和平扩张手段。
(二)国际资源的竞争
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所需的很多资源都得不到充足的供应。因此,资源领域成为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热点。2004年至2006年,石油和天然气是中国的投资热点;而在2007年至2009年,中国的投资重点转向了金属及采矿业。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大部分是铁矿、煤矿等战略资产,引起澳方对中国企业控制澳洲资源的焦虑。2009年,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拒绝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买入Lynas多数股权的计划,理由就是中国已经拥有了全球超过90%的稀土资源(其广泛应用于各种技术设备的生产制造)以及澳大利亚民众对中国投资该国资源的高度敏感。值得注意的是,对战略性资源的关注具有全球性。在美国,只要是涉及能源、矿产、港口等具备战略意义的资产,就容易引起美国人在政治和国土安全方面的焦虑,从而启动严格的投资安全审查。在刚果(金),反政府的图西族武装恩孔达部在2008年11月公开威胁,要“阻止中国政府和金沙萨当局联手掠夺基伍省资源”。尼日尔的沙漠部族“FARS”在2008年6月9日公然对尼政府和中石油签署的50亿美圆石油勘探合同发出挑战,并警告中石油“小心可能遇到的炸弹”。由于世界重要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各国为了争夺资源而发生的冲突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第三国针对东道国的战争、禁运等行为,来干预其他国家的投资活动。石油、天然气丰富的国家能够以此吸引外资来发展经济,还可以作为政治筹码与发达国家讨价还价,来维持自己的发展和尊严。发达国家为保持优势,通过对外投资方式获取利益,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如两次伊拉克战争)。中国在能源开发领域的投资几乎都集中在非洲、拉美、中东和中亚地区,这些地区的部分国家存在政治集团之间利益的争夺、种族之间的斗争和宗教派系争斗。如2010年12月,科特迪瓦大选结束后,出现了“一国两主”的僵局,导致国内暴力冲突频发,严重影响了中国在该国投资项目的正常运行。自2011年2月中旬开始,利比亚安全局势出现动荡,并迅速演变为反对卡扎菲独裁统治的内战。由于利比亚拥有巨大的石油资源,而欧美国家极不满意目前利比亚石油的分配。以法国、美国、英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国家对其进行了军事干预。还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朝鲜半岛的冲突等威胁国际安全的因素,严重破坏了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环境。
(三)企业治理结构的差异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5对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