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升值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18:48: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对外升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对外升值可替代性论文

摘要:目前,人民币汇率必须保持基本稳定,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存在。从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来看,汇率的变动越来越不确定,这就需要以务实的态度,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的可替代性。本文从政府行为、市场调节、金融运作等几个角度探讨了对冲人民币升值的机制和机理,以期能以灵活适度的政策措施配合汇率政策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国际上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议论持续了一段时间后,随着中国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坚定立场而逐渐淡去,但是可以看到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依然存在。2003年11月,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对中国所出口的服装、纺织品、彩电实施配额控制和征收反倾销税的进口限制措施,这是美国政府看到人民币升值无望后采用的非汇率手段打击中国的出口,来解决中美贸易顺差问题;同时在国内也有升值的压力,中国多年来的贸易顺差和巨额资本流入使我们的外汇储备突破了4000亿美元。但是,人民币汇率目前必须保持稳定,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和国外的有识之士都认为,人民币升值将导致疯狂的投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将是灾难性的。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教授更是深刻的指出:人民币升值将带来八大弊端,加重通货紧缩,经济增速下降,造成就业率下降,形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外商直接投资下降,货币政策失控等等,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目前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明智之举。但是一方面我们必须从实务对策的角度研究人民币升值的化解之道,积极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未雨绸缪,在理论上分析在人民币升值的状态下人民币升值的可替代性,探讨如何削减人民币升值给贸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毕竟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币汇率必然有一个上升的过程,只是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

一、本币汇率升值的经济学分析

汇率,又称汇价,表示的是一个国家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价。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互换关系。汇率的标价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另一种方法是间接标价法,它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无论哪种标价方法,本币的对外升值都是对于以前而言,现在能用较少的本币兑换较多的外币,从而影响着两国商品的价格对比关系。一般说来,本币汇率升高,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则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因为在本币汇率高的情况下,进口同样的商品,要少支付本币;出口同样的商品,要少收入本币,这有利于进口商,不利于出口商。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本币汇率高,相对于外币而言意味着,本币标示的土地、房屋、劳动力价格、设备等等价格就高,因而投资在东道国的企业的经营成本、财务成本、劳动力成本都会上升,在同样的收入前提下,收益就少,就不利于吸引外资。同样,本币的汇率的上升也就是外国货币的贬值,在外国的投资成本随之下降,使向国外投资变得更经济,促进本国国内的资本转向国外投资,而投资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前提,投资的减少也就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引进外资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经验,提升市场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但本币的升值为外资的进入设置了羁绊。这样,汇率的高低就归结到一点,能否更充分地利用本国资源,赢得更多的国民产出,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任何国家的政府都要争取有利的汇率条件。因而说汇率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核心要素,本币汇率的高低,关系着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即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关系资本流动,不仅对直接投资产生深远影响,而且汇率的变动能诱发大批短期资本进行套利活动,冲击正常的经济生活。在本币升值的状况下,对本国的贸易和资本流入产生很大的冲击,1985年日本迫于西方主要国家的压力,签订了《广场协定》,使日元的汇价飙升了三倍,结果贸易形势发生急转,大批资本为压缩成本也跨出国门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固然攫取了可观的投资利润,但也影响了国内的就业水平和发展后劲,埋下了后期经济发展的隐患,可以这样说,日元升值是日本近年来挥之不去的通货紧缩的根源所在。因此在本币升值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办法对进口商进行限制,对出口商进行补偿,限制或补偿的办法有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

二、政府行为对本币升值的可替代性

政府为了削弱汇率变动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调节,主要有关税、出口退税、配额等。关税和出口退税是政府运用税收的办法调整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关税就是对进口商品课税,向外国物品征收,提高了国外商品的销售价格,减少了国内消费者对它的需求,所以提高关税是对进口商的限制。出口退税补贴是政府对出口企业进行税金返还,是对出口商的一种补偿,提高出口退税率,实质上相当于本币贬值,这是用国内的货币补贴国外消费者,用来对冲本币名义上对外升值而形成的对出口的冲击。这表明:本币汇率变动(升值),对出口商说,能够通过提高出口退税补偿,对进口商说,能够通过提高关税进行抵消。进一步说,本币升值的效应能够通过提高有效出口退税率来抵消,也能够通过提高关税抵消。但是采取关税或补贴两种手段各有其特点,效应是不同的。如果贸易保护的目标是刺激国内产出,补贴要优于关税,因为关税加大了进口消费成本,却无助于对国内贸易部门的产出。如果贸易保护的目标是减少进口或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那么关税的代价最小,而补贴较为不利,原因在于关税能同时起到进口消费品和增加国内生产的双重作用,这比补贴仅能增加国内外向型产出的单一作用更为有效。简单地说,可以认为关税是一种“内向型”政策,即保护国内生产的发展,而补贴是一种“外向型”政策,它刺激出口生产的发展。另外,两者作用的后果也不一致,关税限制了国内消费者需求,国外生产者亦支付了更高的进入成本,约束了国际间比较成本优势的发挥,对整个社会而言,只会引起社会整体福利的净损失,普遍提高关税这个效果是应当防止的。而且,一国关税的提高,往往会遭致贸易伙伴国报复性关税反击,造成“双输”的局面。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商品通常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依赖性强,进口弹性差,提高关税只会加重国内消费的负担,自身的福利损失更大些。出口退税补贴的实施要有政府财力做为保障。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出口退税补贴会成为一张空头支票,对外贸易企业不能得到及时的货币补偿,引起企业支付能力和周转能力下降,陷入生产危机。另外,出口退税补贴的多少,即出口退税率的确定,还要考虑外汇紧缺程度,如果外汇短缺、储备不足时,提高出口退税率,能够调动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增加创汇;反之,就有条件订得低些。

查看全文

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论文

1、背离现象的出现

然而,我国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人民币的内外价值走向出现了差异,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质上实行了顶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2002年以后,在全球经济回暖的背景下,伴随着国内生产率的提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开始显现。受到来自各方的不断加大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005年我国实施了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一次性上调了2.1%。其后,人民币进入了持续升值阶段。

与此同时,国内人民币的购买力却出现了背离升值的现象。国内的CPI出现了升温的迹象,但国内资产价格开始较大幅度的攀升,主要原因是资产价格的比重偏轻,并未体现在物价指数上。所以,如果考虑投资资产的价格因素,通货膨胀的危险开始显现,人民币对内正在经历一个贬值的过程。对内贬值的另一项证明是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上已是负数。

2、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原因

人民币持续升值走势,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首先,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西方经济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汇率波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罗宾逊夫人等人发现,一国的汇率贬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后来70年代,经济学家又发现经济增长对汇率的拉动作用。

查看全文

人民币对外升值分析论文

一、本币汇率升值的经济学分析

汇率,又称汇价,表示的是一个国家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价。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互换关系。汇率的标价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另一种方法是间接标价法,它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无论哪种标价方法,本币的对外升值都是对于以前而言,现在能用较少的本币兑换较多的外币,从而影响着两国商品的价格对比关系。一般说来,本币汇率升高,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则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因为在本币汇率高的情况下,进口同样的商品,要少支付本币;出口同样的商品,要少收入本币,这有利于进口商,不利于出口商。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本币汇率高,相对于外币而言意味着,本币标示的土地、房屋、劳动力价格、设备等等价格就高,因而投资在东道国的企业的经营成本、财务成本、劳动力成本都会上升,在同样的收入前提下,收益就少,就不利于吸引外资。同样,本币的汇率的上升也就是外国货币的贬值,在外国的投资成本随之下降,使向国外投资变得更经济,促进本国国内的资本转向国外投资,而投资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前提,投资的减少也就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引进外资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经验,提升市场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但本币的升值为外资的进入设置了羁绊。这样,汇率的高低就归结到一点,能否更充分地利用本国资源,赢得更多的国民产出,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任何国家的政府都要争取有利的汇率条件。因而说汇率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核心要素,本币汇率的高低,关系着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即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关系资本流动,不仅对直接投资产生深远影响,而且汇率的变动能诱发大批短期资本进行套利活动,冲击正常的经济生活。在本币升值的状况下,对本国的贸易和资本流入产生很大的冲击,1985年日本迫于西方主要国家的压力,签订了《广场协定》,使日元的汇价飙升了三倍,结果贸易形势发生急转,大批资本为压缩成本也跨出国门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固然攫取了可观的投资利润,但也影响了国内的就业水平和发展后劲,埋下了后期经济发展的隐患,可以这样说,日元升值是日本近年来挥之不去的通货紧缩的根源所在。因此在本币升值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办法对进口商进行限制,对出口商进行补偿,限制或补偿的办法有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

二、政府行为对本币升值的可替代性

政府为了削弱汇率变动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调节,主要有关税、出口退税、配额等。关税和出口退税是政府运用税收的办法调整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关税就是对进口商品课税,向外国物品征收,提高了国外商品的销售价格,减少了国内消费者对它的需求,所以提高关税是对进口商的限制。出口退税补贴是政府对出口企业进行税金返还,是对出口商的一种补偿,提高出口退税率,实质上相当于本币贬值,这是用国内的货币补贴国外消费者,用来对冲本币名义上对外升值而形成的对出口的冲击。这表明:本币汇率变动(升值),对出口商说,能够通过提高出口退税补偿,对进口商说,能够通过提高关税进行抵消。进一步说,本币升值的效应能够通过提高有效出口退税率来抵消,也能够通过提高关税抵消。但是采取关税或补贴两种手段各有其特点,效应是不同的。如果贸易保护的目标是刺激国内产出,补贴要优于关税,因为关税加大了进口消费成本,却无助于对国内贸易部门的产出。如果贸易保护的目标是减少进口或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那么关税的代价最小,而补贴较为不利,原因在于关税能同时起到进口消费品和增加国内生产的双重作用,这比补贴仅能增加国内外向型产出的单一作用更为有效。简单地说,可以认为关税是一种“内向型”政策,即保护国内生产的发展,而补贴是一种“外向型”政策,它刺激出口生产的发展。另外,两者作用的后果也不一致,关税限制了国内消费者需求,国外生产者亦支付了更高的进入成本,约束了国际间比较成本优势的发挥,对整个社会而言,只会引起社会整体福利的净损失,普遍提高关税这个效果是应当防止的。而且,一国关税的提高,往往会遭致贸易伙伴国报复性关税反击,造成“双输”的局面。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商品通常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依赖性强,进口弹性差,提高关税只会加重国内消费的负担,自身的福利损失更大些。出口退税补贴的实施要有政府财力做为保障。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出口退税补贴会成为一张空头支票,对外贸易企业不能得到及时的货币补偿,引起企业支付能力和周转能力下降,陷入生产危机。另外,出口退税补贴的多少,即出口退税率的确定,还要考虑外汇紧缺程度,如果外汇短缺、储备不足时,提高出口退税率,能够调动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增加创汇;反之,就有条件订得低些。

以上两种措施是政府在改变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上施加影响,政府还可以通过配额在进口商品数量上直接控制,来抵消由于本币升值使得进口商品成本低,进口商品有条件降价而形成的对国内生产厂商的冲击。配额的使用有一个特点:弹性较差,进口配额上升会受到贸易国伙伴的欢迎,但下降就会招致强烈的抗议,因为配额的数量是透明的,贸易伙伴按照原本配额设定产品数量组织生产进行供给,配额减少后,进口数量遭到强制压缩,无疑会使其生产能力闲置,形成投资浪费、加大失业。所以,配额增加容易减少难。

综上所述,政府在对本币升值进行政策抵消时就可以综合考虑三个因素,即关税调整、出口退税率和配额。假设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我们能否还用这几种措施进行抵消呢?首先,从关税上讲,加入WTO后,我国郑重承诺大幅降低整体关税水平,再次提升关税水平势必影响大国的诚信和形象,配额也是如此,只能是一个逐步扩大、放松,乃至取消的趋势。从出口退税上来讲,出口退税率调整确实对出口增长的影响非常直接,中国出口企业对税收成本的增减非常敏感。1999年在东南亚国家货币相继贬值的浪潮中,我国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坚挺,事实上是人民币升值的过程,外贸部门的出口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于是将出口退税率平均由6%提高到15%,政策效果显著,当年出口额为1949亿美元,到2002年底增加到3256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8.6%。据有关专家测算,平均出口退税率上调一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速将增加4.9个百分点,出口退税对本币升值的作用可见一斑。但应该看到,我国目前扩张的财政政策已形成巨额赤字,财政状况比较薄弱,出口退税的拖欠问题越来越严重。前不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下调了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降低了3%左右。毫无疑问,动用出口退税政策来冲销本币升值必须有充足的财力作后盾,况且近几年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由短缺变为盈余,迫切需要外汇的压力变小,政府不愿在出口退税上再做文章。

查看全文

人民币对外升值替代论文

摘要:目前,人民币汇率必须保持基本稳定,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存在。从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来看,汇率的变动越来越不确定,这就需要以务实的态度,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的可替代性。本文从政府行为、市场调节、金融运作等几个角度探讨了对冲人民币升值的机制和机理,以期能以灵活适度的政策措施配合汇率政策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国际上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议论持续了一段时间后,随着中国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坚定立场而逐渐淡去,但是可以看到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依然存在。2003年11月,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对中国所出口的服装、纺织品、彩电实施配额控制和征收反倾销税的进口限制措施,这是美国政府看到人民币升值无望后采用的非汇率手段打击中国的出口,来解决中美贸易顺差问题;同时在国内也有升值的压力,中国多年来的贸易顺差和巨额资本流入使我们的外汇储备突破了4000亿美元。但是,人民币汇率目前必须保持稳定,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和国外的有识之士都认为,人民币升值将导致疯狂的投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将是灾难性的。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教授更是深刻的指出:人民币升值将带来八大弊端,加重通货紧缩,经济增速下降,造成就业率下降,形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外商直接投资下降,货币政策失控等等,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目前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明智之举。但是一方面我们必须从实务对策的角度研究人民币升值的化解之道,积极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未雨绸缪,在理论上分析在人民币升值的状态下人民币升值的可替代性,探讨如何削减人民币升值给贸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毕竟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币汇率必然有一个上升的过程,只是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

一、本币汇率升值的经济学分析

汇率,又称汇价,表示的是一个国家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价。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互换关系。汇率的标价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另一种方法是间接标价法,它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无论哪种标价方法,本币的对外升值都是对于以前而言,现在能用较少的本币兑换较多的外币,从而影响着两国商品的价格对比关系。一般说来,本币汇率升高,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则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因为在本币汇率高的情况下,进口同样的商品,要少支付本币;出口同样的商品,要少收入本币,这有利于进口商,不利于出口商。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本币汇率高,相对于外币而言意味着,本币标示的土地、房屋、劳动力价格、设备等等价格就高,因而投资在东道国的企业的经营成本、财务成本、劳动力成本都会上升,在同样的收入前提下,收益就少,就不利于吸引外资。同样,本币的汇率的上升也就是外国货币的贬值,在外国的投资成本随之下降,使向国外投资变得更经济,促进本国国内的资本转向国外投资,而投资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前提,投资的减少也就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引进外资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经验,提升市场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但本币的升值为外资的进入设置了羁绊。这样,汇率的高低就归结到一点,能否更充分地利用本国资源,赢得更多的国民产出,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任何国家的政府都要争取有利的汇率条件。因而说汇率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核心要素,本币汇率的高低,关系着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即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关系资本流动,不仅对直接投资产生深远影响,而且汇率的变动能诱发大批短期资本进行套利活动,冲击正常的经济生活。在本币升值的状况下,对本国的贸易和资本流入产生很大的冲击,1985年日本迫于西方主要国家的压力,签订了《广场协定》,使日元的汇价飙升了三倍,结果贸易形势发生急转,大批资本为压缩成本也跨出国门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固然攫取了可观的投资利润,但也影响了国内的就业水平和发展后劲,埋下了后期经济发展的隐患,可以这样说,日元升值是日本近年来挥之不去的通货紧缩的根源所在。因此在本币升值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办法对进口商进行限制,对出口商进行补偿,限制或补偿的办法有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

二、政府行为对本币升值的可替代性

政府为了削弱汇率变动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调节,主要有关税、出口退税、配额等。关税和出口退税是政府运用税收的办法调整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关税就是对进口商品课税,向外国物品征收,提高了国外商品的销售价格,减少了国内消费者对它的需求,所以提高关税是对进口商的限制。出口退税补贴是政府对出口企业进行税金返还,是对出口商的一种补偿,提高出口退税率,实质上相当于本币贬值,这是用国内的货币补贴国外消费者,用来对冲本币名义上对外升值而形成的对出口的冲击。这表明:本币汇率变动(升值),对出口商说,能够通过提高出口退税补偿,对进口商说,能够通过提高关税进行抵消。进一步说,本币升值的效应能够通过提高有效出口退税率来抵消,也能够通过提高关税抵消。但是采取关税或补贴两种手段各有其特点,效应是不同的。如果贸易保护的目标是刺激国内产出,补贴要优于关税,因为关税加大了进口消费成本,却无助于对国内贸易部门的产出。如果贸易保护的目标是减少进口或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那么关税的代价最小,而补贴较为不利,原因在于关税能同时起到进口消费品和增加国内生产的双重作用,这比补贴仅能增加国内外向型产出的单一作用更为有效。简单地说,可以认为关税是一种“内向型”政策,即保护国内生产的发展,而补贴是一种“外向型”政策,它刺激出口生产的发展。另外,两者作用的后果也不一致,关税限制了国内消费者需求,国外生产者亦支付了更高的进入成本,约束了国际间比较成本优势的发挥,对整个社会而言,只会引起社会整体福利的净损失,普遍提高关税这个效果是应当防止的。而且,一国关税的提高,往往会遭致贸易伙伴国报复性关税反击,造成“双输”的局面。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商品通常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依赖性强,进口弹性差,提高关税只会加重国内消费的负担,自身的福利损失更大些。出口退税补贴的实施要有政府财力做为保障。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出口退税补贴会成为一张空头支票,对外贸易企业不能得到及时的货币补偿,引起企业支付能力和周转能力下降,陷入生产危机。另外,出口退税补贴的多少,即出口退税率的确定,还要考虑外汇紧缺程度,如果外汇短缺、储备不足时,提高出口退税率,能够调动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增加创汇;反之,就有条件订得低些。

查看全文

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企业影响论文

[摘要]自2005年7月实行汇改以来,人民币一直保持小幅上升的趋势。人民币的稳步增值,无疑提高了国际贸易的相对价格,削弱了我国商品的竞争力。我国的企业只有不断推进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性能、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差异化;品牌;产业升级

人民币升值是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外贸、消费、投资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进出口企业。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外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人民币升值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脚步有所加快,到9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升至7.51,累计升值10.11%,不少外贸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避险手段而遭受重大损失。本文拟就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及相关对策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外经贸发展有利有弊,总体来说,人民币年3%左右的小幅升值对中国外经贸整体发展的影响并不大,近两年的进出口增长形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1.人民币升值对外经贸发展的正面效应

查看全文

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影响论文

一、经济增长与贸易顺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上下浮动以消除任何对外汇的过度供给或过度需求。外汇的需求量总是与供给量相等,国际收支也不会存在不平衡,同样也没有外汇储备的必要。虽然浮动汇率制消除了国际收支和外汇储备问题,但是它并不能解决一个国家所有的国际贸易问题。所以有很多国家采取管理浮动汇率制,在管理浮动汇率下,政府可以干预外汇市场但不完全固定汇率。汇率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提供一种稳定市场的力量。从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浮动范围在中间价的千分之三内变动,人民币呈现出加快升值趋势。

1、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地保持高速增长是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重要原因

自1993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外贸依存度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1985-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比国民经济增长快9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从1985年的21.4%提高到2005年的80.2%。特别是在加入WTO后,外贸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出现了直线上升势头。

2、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又一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增长趋势,特别是近几年呈现增长加速。外汇储备在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增加742亿美元、1168亿美元、2066亿美元,2005年增加2089亿美元,达到8189亿美元。出口拉动型的战略使中国的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并使中国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顺差。

查看全文

人民币对外升值可替代性论文

摘要:目前,人民币汇率必须保持基本稳定,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存在。从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来看,汇率的变动越来越不确定,这就需要以务实的态度,深入研究人民币升值的可替代性。本文从政府行为、市场调节、金融运作等几个角度探讨了对冲人民币升值的机制和机理,以期能以灵活适度的政策措施配合汇率政策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国际上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议论持续了一段时间后,随着中国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坚定立场而逐渐淡去,但是可以看到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依然存在。2003年11月,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对中国所出口的服装、纺织品、彩电实施配额控制和征收反倾销税的进口限制措施,这是美国政府看到人民币升值无望后采用的非汇率手段打击中国的出口,来解决中美贸易顺差问题;同时在国内也有升值的压力,中国多年来的贸易顺差和巨额资本流入使我们的外汇储备突破了4000亿美元。但是,人民币汇率目前必须保持稳定,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和国外的有识之士都认为,人民币升值将导致疯狂的投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将是灾难性的。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教授更是深刻的指出:人民币升值将带来八大弊端,加重通货紧缩,经济增速下降,造成就业率下降,形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外商直接投资下降,货币政策失控等等,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目前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明智之举。但是一方面我们必须从实务对策的角度研究人民币升值的化解之道,积极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未雨绸缪,在理论上分析在人民币升值的状态下人民币升值的可替代性,探讨如何削减人民币升值给贸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毕竟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币汇率必然有一个上升的过程,只是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

一、本币汇率升值的经济学分析

汇率,又称汇价,表示的是一个国家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价。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互换关系。汇率的标价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标价法,用一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另一种方法是间接标价法,它用一单位的本国货币作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无论哪种标价方法,本币的对外升值都是对于以前而言,现在能用较少的本币兑换较多的外币,从而影响着两国商品的价格对比关系。一般说来,本币汇率升高,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则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因为在本币汇率高的情况下,进口同样的商品,要少支付本币;出口同样的商品,要少收入本币,这有利于进口商,不利于出口商。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本币汇率高,相对于外币而言意味着,本币标示的土地、房屋、劳动力价格、设备等等价格就高,因而投资在东道国的企业的经营成本、财务成本、劳动力成本都会上升,在同样的收入前提下,收益就少,就不利于吸引外资。同样,本币的汇率的上升也就是外国货币的贬值,在外国的投资成本随之下降,使向国外投资变得更经济,促进本国国内的资本转向国外投资,而投资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前提,投资的减少也就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引进外资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的管理经验,提升市场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但本币的升值为外资的进入设置了羁绊。这样,汇率的高低就归结到一点,能否更充分地利用本国资源,赢得更多的国民产出,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任何国家的政府都要争取有利的汇率条件。因而说汇率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核心要素,本币汇率的高低,关系着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即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关系资本流动,不仅对直接投资产生深远影响,而且汇率的变动能诱发大批短期资本进行套利活动,冲击正常的经济生活。在本币升值的状况下,对本国的贸易和资本流入产生很大的冲击,1985年日本迫于西方主要国家的压力,签订了《广场协定》,使日元的汇价飙升了三倍,结果贸易形势发生急转,大批资本为压缩成本也跨出国门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固然攫取了可观的投资利润,但也影响了国内的就业水平和发展后劲,埋下了后期经济发展的隐患,可以这样说,日元升值是日本近年来挥之不去的通货紧缩的根源所在。因此在本币升值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办法对进口商进行限制,对出口商进行补偿,限制或补偿的办法有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

二、政府行为对本币升值的可替代性

政府为了削弱汇率变动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进行调节,主要有关税、出口退税、配额等。关税和出口退税是政府运用税收的办法调整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关税就是对进口商品课税,向外国物品征收,提高了国外商品的销售价格,减少了国内消费者对它的需求,所以提高关税是对进口商的限制。出口退税补贴是政府对出口企业进行税金返还,是对出口商的一种补偿,提高出口退税率,实质上相当于本币贬值,这是用国内的货币补贴国外消费者,用来对冲本币名义上对外升值而形成的对出口的冲击。这表明:本币汇率变动(升值),对出口商说,能够通过提高出口退税补偿,对进口商说,能够通过提高关税进行抵消。进一步说,本币升值的效应能够通过提高有效出口退税率来抵消,也能够通过提高关税抵消。但是采取关税或补贴两种手段各有其特点,效应是不同的。如果贸易保护的目标是刺激国内产出,补贴要优于关税,因为关税加大了进口消费成本,却无助于对国内贸易部门的产出。如果贸易保护的目标是减少进口或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那么关税的代价最小,而补贴较为不利,原因在于关税能同时起到进口消费品和增加国内生产的双重作用,这比补贴仅能增加国内外向型产出的单一作用更为有效。简单地说,可以认为关税是一种“内向型”政策,即保护国内生产的发展,而补贴是一种“外向型”政策,它刺激出口生产的发展。另外,两者作用的后果也不一致,关税限制了国内消费者需求,国外生产者亦支付了更高的进入成本,约束了国际间比较成本优势的发挥,对整个社会而言,只会引起社会整体福利的净损失,普遍提高关税这个效果是应当防止的。而且,一国关税的提高,往往会遭致贸易伙伴国报复性关税反击,造成“双输”的局面。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商品通常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依赖性强,进口弹性差,提高关税只会加重国内消费的负担,自身的福利损失更大些。出口退税补贴的实施要有政府财力做为保障。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出口退税补贴会成为一张空头支票,对外贸易企业不能得到及时的货币补偿,引起企业支付能力和周转能力下降,陷入生产危机。另外,出口退税补贴的多少,即出口退税率的确定,还要考虑外汇紧缺程度,如果外汇短缺、储备不足时,提高出口退税率,能够调动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增加创汇;反之,就有条件订得低些。

查看全文

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现象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从货币职能出发,分析了代表货币内外价值的价格与汇率,并结合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怪”现象,阐述了汇率对国内价格的传导机制。最后通过理论逻辑分析和经典的“汉堡包理论”分析,得出了当前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的关系。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对内升值对外贬值

货币、价格与汇率理论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货币、价格与汇率理论

马克思强调,金银本身不是货币,自然并不产生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虽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同一民族的输入者和输出者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对立的,可是在汇率中,民族商业却获得了存在的假象。同时通过汇率、行情表及商业经营者之间的通信联系,每个人都可以知道其他人的一切活动情况,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活动与之相适应。由于贵金属是当时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也由于黄金本身具有价值,因而贵金属的国际流动所决定的汇率就是两国金币的含金量之比。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货币、价格与汇率理论

查看全文

深究人民币对内贬值以及对外升值缘由

自信用货币产生以来,通货膨胀就成为影响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通货膨胀,经济学界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权威的说法是1987年出版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英国着名经济学家莱德勒和帕金将其定义为:“通货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从等同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美元兑人民币的价格自公告之时起调整为8.11元/美元,人民币升值了2%。这一标志性的事件,拉开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的序幕,并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截至2008年3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为7.0752元/美元。

一、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的原因

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四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混合推动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另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也是一国(地区)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不能简单归为上述几种类型中任意一类。其既有需求扩大导致供不应求的原因,也有成本价格上升引起的产品价格上涨。具体分析,我国现阶段通胀压力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上涨过快,产生成本推动的通胀压力。本轮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食、猪肉、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商品既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由于这些产品的产业关联度强,其价格上涨会导致诸多产品价格的上涨。

2、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增加。货币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并对价格上涨形成了强劲的推动力。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主要是由贸易顺差过大、国际热钱不断涌入、信贷规模扩大等因素造成。

查看全文

人民币升值对外向型经济影响论文

一、我国地区外向型经济状况的分析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政策因素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地区间外向型经济的差异巨大。不同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具有很大的差异,不仅对外开放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别,而且在出口贸易方式、出口主体和出口产品类别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差别。

1.不同地区的对外开放度的比较

由于各地区的对外经济发展的差异,首先表现为各地区的进出口额在全国的比重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的统计数据;2006年东部10省市的出口及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比重为91.8%和92.3%,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的出口及进出口又在东部地区占了大部分,远远高出其他省市。而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及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非常小,中部地区这两个比重分别为4.7%和4.4%;西部地区这两个比重分别为3.5%和3.3%。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外贸状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与此同时,各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相差较大,从2003年到2006年期间,高依存度的地区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江苏的外贸依存度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在中依存度的地区中,浙江、山东、新疆的外贸依存度呈现逐步上升或稳定的趋势,而福建和辽宁在2004年外贸依存度得到提高之后,又出现了下降的势头。

2.不同地区的外资引入和实际利用情况比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