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1-21 16:43: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对称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对称性探析论文
2008年10月7日北京时间下午5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南部阳一郎(YoichiroNambu),以表彰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中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机制,奖项的另一半由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的小林诚(MakotoKobayashi)和京都大学的益川敏英(ToshihideMaskawa)分享,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对称性破缺的起源,并由此预言了自然界中至少有3个夸克家族存在.
人类对对称性的兴趣可以追朔到远古时期.从古希腊文明到现在的日常生活,从美丽的雪花、达•芬奇的油画、各种漂亮的装饰图案、植物的花、叶,到令人惊叹的建筑物如鸟巢、水立方等,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对称性带来的美感.对称性是指如果一个操作或变换使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与之等价的状态,或者说系统的状态在此操作或变换下不变,我们就说该系统具有对称性.例如,一个呈现六角图案的雪花,当旋转60o时,人们看到的形状与旋转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就说该图案具有6重旋转对称性;对正常的人体来说,则具有明显的镜面反射对称性等.对称性描述的数学语言是19世纪由数学家建立起来的群论(grouptheory).在20世纪,群论作为一个有力工具在物理学研究中得到了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并由此导致了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如狭义相对论,质子、中子、正电子和其他一些基本粒子的发现,标准模型,弱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等,这些成果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在知道,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意味着守恒律的出现.当系统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原有的对称性后,一定会进入到另一个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状态,这就是对称性破缺的概念.例如,当体重差不多的两个小孩在玩跷跷板时,两个小孩分坐两端,在静止状态下,跷跷板保持水平状态,达到平衡;当一个小孩离开后,跷跷板失去平衡,有小孩的一端着地,另一端则必然上翘,使原来的水平状态被打破,原有的对称性就发生了破缺.又比如,水是各向同性流动的液体,水分子在水中沿各个方向运动皆可,但当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时,水结成了冰,水分子在冰中按一定的择优方向排列,形成了冰的几何结构,对称性降低,不再保持原来水中各向同性的对称性,即发生了对称性破缺.
对称性破缺是贯穿凝聚态物理始终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凝聚态物理学中,对称性的破缺就意味着有序相的出现.例如,水结成冰后,水分子在冰中的分布比在水中更有序.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铁磁性材料,人们有时俗称为吸铁石或磁石,在这类材料中,由于磁性原子之间的交换作用,使之具有自发磁矩,对外呈现出磁性,称为磁有序;但当温度升高到一个临界温度(称之为居里温度)以上时,磁性原子的磁矩在热运动的作用下呈现出混乱的排布,导致铁磁性材料失去磁性,这个状态称为顺磁性,在没有磁场时,其磁矩排布是一种无序状态.在顺磁状态下,磁矩分布杂乱无章,具有较高的对称性,在居里温度以下时,磁矩朝某一个方向择优分布,出现磁有序,对称性随之降低,原有的对称性发生破缺,出现了有序相,对外显示出磁性.这种对称性的缺失无需外来的激励,称为对称性自发破缺(spontaneouslysymmetrybreaking),因此,铁磁有序相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对称性的自发破缺.
凝聚态物理中另一类重要的材料是超导体,即在某一临界温度以下,这类材料处于超导态,会失去电阻,呈现零电阻特性,同时对磁场具有排斥作用.超导材料表现出的性质称为超导电性.超导材料在电力传输、低温制冷、磁悬浮运输、高能粒子加速器、储能、精密测量、微波器件、逻辑元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已达到160K左右,并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实际应用.超导态也是一个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态.1957年,美国3位物理学家JohnBardeen,LeonCooper和RobertSchrieffer对超导电性的起源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现在被称之为BCS超导电性理论,并于197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该理论指出,两个具有相反动量和相反自旋的电子通过与晶格振动相互作用可以结成电子对,称为Cooper对,超导电性来源于这些电子对在动量空间中的凝聚,超导态是Cooper对的凝聚态.由于Cooper对破坏了原来电子-声子系统满足的U(1)规范对称性,因此,超导态是一个U(1)规范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态,在其激发谱中有一个能隙.BCS理论在基本粒子物理、核物理、宇宙学等学科中有重要的应用.
BCS理论出现以后,Nambu想要去理解超导态中的规范对称性是如何破缺的,探讨其中是否还蕴藏更深层次的道理.结果他花了大约两年的时间,利用量子场论的框架,推导出了BCS理论的结论.通过考虑对顶角的辐射修正,他发现超导态中的规范不变性仍然存在,表征规范不变性的Ward恒等式可以建立,只是以非线性的方式来实现.这样,超导态中的所有计算都可以在规范不变下进行,从而发现了在场论表述下的对称性自发破缺.Nambu在对BCS理论的处理中,发现存在着一个具有零能量和动量的态,称为无质量的声子,当把库仑场考虑进去以后,这些无质量的声子就变成了有质量的等离激元.
简述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
一、引言
20世纪2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在实施效果上是对称的,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政府可以通过施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有效刺激经济增长,同样,在经济过度繁荣的时候,政府可以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有效防止通货膨胀,抑制经济过热。然而,20世纪30年代末,人们开始怀疑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期间,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实施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如美国3个月的国债率从1929年的5%下降到1932年的1%以下,但收效甚微。据此,凯恩斯提出了流动性陷阱。他指出,美国实施的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其经济系统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导致货币政策失效。自此,经济学家开始思考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金融危机的频频爆发,货币政策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调控、应对危机的重要工具。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宏观调控倾向于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央行连续降低人民币和外币存款利率以后,货币供给和流动性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松动,4万亿元财政资金强力启动内需,确实十分明显地促进了经济增长,然而却也伴随着30年来史上最高的通货膨胀,面对持续走高的通胀问题,央行在2011年6月20日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央行当年第6次,同时也是2010年以来的第12次上调准备金率。此后,央行在2011年基本上保持着准备金率“一月一调”的节奏。此外,2010年以来,央行已经5次加息,这样大力度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的持续上涨,在我国经济运行当中货币政策是否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这是同宏观经济决策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加以检验的实证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我国实际经济条件,采用较新的“有向无环图”技术识别SVAR,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方面实证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在方向上的非对称性问题,从而为我国宏观政策当局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参考依据。最早对货币政策在效果方向上的非对称性进行研究的是Cover(1992),随后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效仿。该文通过1951:1~1987:4的季度数据,运用两步OLS方法检验正负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影响的非对称性。结果表明,无论在影响程度上还是在统计显著性上,负向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的影响都要大于正向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的影响,从而证实了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的存在。随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货币政策在效果方向上的非对称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综合这些文献来看,对不同方向货币政策的识别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构建货币供给方程,由残差项识别,如Cover(1992)、ShahidMalik(2013)、黄先开和邓述慧(2000)、陆军、舒元(2002)、冯春平(2002)、张暾等(2013)等人的研究;第二种是通过HP滤波等时间趋势分析法对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直接进行分析,如刘金全(2002)、邱宜欣、刘召虹(2012)、胡臻(2013)等人的研究。本文考虑到货币供给方程的构建并没有统一的理论依据,现有文献构建的货币供给方程也各有不同,因此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即通过时间趋势分析分解出不同方向的货币政策进行分析。同时,现有文献大多只是对产出或价格方程进行OLS回归,考察不同方向货币政策的系数,或者采用VAR从单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考察货币政策在方向上的非对称性,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采用较新发展的“有向无环图技术(DAG)”识别SVAR模型的扰动项结构,采用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误差分解的方法,从“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个层面实证检验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在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VAR及SVAR模型中格兰杰因果检验不能刻画变量间同期因果关系以及传统choleskey分解方法受变量主观排序影响的局限,提高了本文研究结论的可信性。本文余下部分的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是实证模型及方法;第三部分是变量选择以及数据说明;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及分析;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
二、实证模型及方法
1.有向无环图(DAG)有向无环图主要通过计算一系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来分析判断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尤其是同期因果关系,图中的方向代表因果,但不存在闭合回路,因此名叫有向无环图(DirectedAcyclicGraphs)。与传统的granger因果检验不同,有向无环图可以检验变量之间的同期相关性,从而避免传统方法在SVAR的识别问题中受到变量次序影响较大的问题。下面具体介绍有向无环图是如何体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对于变量X,Y和Z,如果Y和Z的无条件相关系数不为零,但在给定X的条件相关系数为零,我们则可以说X既是Y也是Z的原因,记作Y←X→Z;反之,如果X和Z的无条件相关系数为零,但在给定Y下的条件相关系数不为零,则称X和Z都是Y的原因,记作:X→Y←Z。有向无环图由点和连结它们的有向边组成,反映变量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具体来说,若变量X和Y的连结方式是X→Y,表明X和Y存在同期因果关系,且X是引起Y变化的原因;若X和Y的连结方式是X-Y,表明X和Y存在同期因果关系,但它们谁是因谁是果还不明确;若X和Y的连结方式是XY,表明X和Y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同期因果关系。Spirtesetal(1993)、PeterSpirtes(2005)对DAG的画法提出和完善了PC算法。该算法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从“完全无向图”出发,各个变量(顶点)之间均存在连线(边),当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或条件相关系数在某一给定显著性水平下为0时,则移去这两个变量之间的连线。该算法首先计算变量的相关系数(可理解成0阶条件相关系数),移去相关系数为0的变量之间的连线,紧接着计算变量的1阶条件相关系数,移去1阶条件相关系数为0的变量之间的连线,这样推进下去,直到分析完变量的N-2阶条件相关系数(N为变量的个数)。本文采用Fisher'sZ统计量来推断某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是否显著异于0。z(籽(i,j|k)n)=12(n-k-3)1/2×ln(1+(籽i,j|k))×1-(籽,i,j|k)-1→→其中n为用来估计相关系数的观测值个数,籽(i,j|k)是序列i和序列j在给定序列k的总体条件相关系数,k是k中变量个数,即计算条件相关系数的阶数。若i、j、k均服从正态分布,则z(籽(i,j|k)n)-z(r(i,j|k)n)也服从正态分布,其中r(i,j|k)为样本条件相关系数。在完成上述步骤后,我们需要为保留下来的连线画出方向,即确定保留连线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向。主要借助“相邻(adjacent)”和“隔离集(sepset)”两个概念。两个变量之间存在连线,我们称该两个变量是相邻的,否则则称该两个变量是不相邻的;隔离集是指使得某两个变量之间的连线被移去的条件变量,即使得某两个变量的条件相关系数为0的条件变量,例如,若籽(i,j|k)为0,则称k为i,j的隔离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很方便的给出有向无环图的方向。例如,若X和Y相邻,Y和Z相邻,但X和Z不相邻,即X-Y-Z,如果Y不在X和Z的隔离集里,则我们可以确定这3个变量的有向无环图为X→Y←Z。2.SVAR模型缩减型VAR只能描述各个内生变量的动态形成过程,注重内生变量的“跨期”相关性,而没有考虑内生变量的同期相关性,而SVAR则可以根据相关理论设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SVAR(P)模型定义如下:Ayt=pi=1移A*iyt-i+Bεt其中,yt为一个K维向量,结构性扰动项被假定为白噪声过程,P为滞后阶数,上式左乘A-1后可以得到缩减型VAR模型,如下所示:yt=籽i=1移A-1A*iyt-i+A-1Bεtyt=籽i=1移Aiyt-i+滋t可见,通过对A、B矩阵施加约束,可以识别出SVAR模型的扰动项冲击,而由对A、B矩阵施加约束类型的不同,SVAR模型可以分为如下三种情况(详细请参阅Pfaff(2006)):(1)B被设定为单位阵,这种情况下,最少需要施加约束条件个数为K(K-1)/2。(2)A被设定为单位阵,这种情况下,最少需要施加约束条件个数也为K(K-1)/2。(3)AB矩阵均被施加约束,这种情况下,最少需要施加的约束条件个数为K2+K(K-1)/2本文采用第(1)种方式,结合DAG分析对SVAR模型施加约束。A矩阵的非对角元素反映了变量之间的同期相关关系即因果关系。克服了传统的Cholesky分解识别SVAR中主观设定变量次序所带来的偏误,更准确地反映了数据的真实生成过程。
三、变量与数据
1.变量选择《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高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应当将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两个最主要的最终目标。因此,本文选取产出GDP和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和评价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指标。考虑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是“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本文选取广义货币供给量M2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L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由于GDP数据只有季度数据,本文选取工业企业增加值Y作为产出水平的替代变量。2.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所采用的数据除工业增加值Y①来自wind数据库外,其他数据全部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其中CPI经笔者自己换算成定基比数据,选取1998年12月作为基期,全部数据的时间范围是1999年1月至2013年5月。为了消除季节性因素,本文对所有的变量采用X-12的方法进行了季节性调整,为了降低数据的异方差性,本文对各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化处理,处理后的变量名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前缀“L”。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采用Hodrick-Precott滤波法对不同方向上的货币政策进行识别,对于某一特定的经济时间序列{St},包含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可以采用HP滤波将其波动成分和趋势分离出来,具体做法如下:minTt=1移(St-STt)2+姿Tt=1移[(STt+1-STt)-(STt-STt-1)]2移移其中STt为趋势项,姿取值一般由序列的时间频率决定,本文采用月度数据,姿取14400。本文采用HP滤波对LM2和LL进行分析,识别出货币政策的方向。具体波动成分结果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定义出货币政策的不同方向如下:μm+=max(CLM,0)μ-m=min(CLM,0),μL+=max(CLM,0)μ-L=min(CLM,0)其中,μ+m代表扩张性货币供给政策,μ-m代表紧缩性货币供给政策;μ+L代表扩张性信贷政策,μ-L代表紧缩性信贷政策。
漫谈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1平稳性检验
在协整检验之前,必须首先检验各个变量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的三组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本文采用增广的迪基-福勒方法即单位根ADF方法对五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并采用AIC和SC最小准则来确定时间序列的最佳滞后期,因篇幅限制,仅列出危机中时间序列的的检验结果。检验结果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五个变量的三组原序列均接受原假设,现为非平稳序列。但五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经过一阶差分后,其ADF检验值均小于临界值,即拒绝原假设,现为一阶单整的平稳序列,因此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协整方程回归。
2实证检验
基于上步骤的平稳性检验,分别将中介目标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将最终目标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长期协整方程,选择最优滞后期,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同时采用广义差分法消除模型的自相关,得到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三组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方程回归结果。估计均为显著,且经检验发现,协整方程的残差均为5%显著性水平下的平稳序列,因此金融危机前中后变量的长期协整关系均成立,中介目标变量与最终目标变量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然而,从短期来看,又可能出现失衡状态,为增强实证检验的精准度,本文进一步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以分析各经济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该误差修正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协整方程中被解释变量的一阶差分,解释变量为协整方程中解释变量的差分序列以及长期均衡方程的误差项。筛选滞后项,得到短期误差修正模型的最优估计结果。为进一步证实协整回归的结论,系统分析货币政策与国民产值、物价指数之间的先行、滞后关系,本文对金融危机前后的变量进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根据AIC和SC原则,滞后期同样选择为1。
3实证结果分析
第一,在中长期内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存在非对称性。就经济增长而言,金融危机发生前中后三个阶段,货币渠道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及信贷渠道的信贷规模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均是显著的,但信贷规模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存在5期的滞后,且除利率对国内生产总值呈负向影响外,其他两个变量均呈正向影响。金融危机前,当货币供应量下降1%,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475%;当利率上调1%,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823%。当信贷规模下降1%,五期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341%。同样分析危机时期和危机后的实证结果并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后发现,金融危机前三个变量的系数明显大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危机后的变量系数小于危机前而大于危机时期,处于居中地位。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我国经济周期的三个阶段中,金融危机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最大,危机时期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最小,而危机后稳健性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居中。
论信贷信息不对称性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也是高度信用化、信息化的商品经济。因此,研究和探讨信贷关系中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分布、信息沟通、信息识别、信息处理等,对于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支持市场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想就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作初步分析。
现代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也是高度信用化、信息化的商品经济。因此,研究和探讨信贷关系中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分布、信息沟通、信息识别、信息处理等,对于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支持市场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想就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性作初步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里所说的信息不对称,是指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分布。在信贷关系中,作为信贷支持的每一个企业都可能随时全面了解和掌握银行的信贷政策、信贷制度、信贷监管等银行信息,而银行却不可能拥有和掌握每个贷款企业的全部信息,这就形成了信贷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性,而企业具有信息优势,使银行经常处于不利地位。信贷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在目前我们市场经济欠发达、信用环境不完善的背景下,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源占有不对称
企业与银行相比,在信息源的占有上具有很强的优势。
探索机械制造对称性的运用
工艺方法、工艺过程、工艺设备对称性组成了工艺对称性,这三个部分如果进一步划分。最先开始,需要引入制造特征的概念。所谓制造特征指的就是将某一个组成部分或者某一个工艺过程进行直接操作的对象,这就包括了装配和加工特征两点。如图2所示,在对整个工艺过程进行考察的时候,加工特征指的就是阶梯轴,如果对其中某一个工序进行考察,比如铣键槽,那么键槽就是所对应的加工特征。在对产品的工艺路线进行制定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根据制造特征,以及工厂的实际工作条件、效率、成本和质量等多个方面的要求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一个更为适合自身需要的工艺方法进行加工,比如有铸造、焊接和冲压等,或者是将各种工艺方法进行组合得到一种组合型的工艺方法。
还需要根据工厂自身的条件以及产生的类型来设计工艺的过程,对于设备的选用也要适当和适用。主要的工作重点应该选为在大范围中搜寻较为合适的工艺方法、工艺设备、和工艺过程,与此同时,还要对各种工艺设备、工艺过程和工艺方法进行研究,它们之间对于制造特征的可替换性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对于研究的工艺方法、工艺设备和工艺过程等都是本身都具有对称性,那就可以为其在工艺上的优化提供一个新的方向和视角。
工艺方法对称性
工艺方法交换对称性如果可以从多种工艺方法中得到一种相同的制造特征,那么这些工艺方法就可以对于这个制造特征就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可替换性或者可交换性,将其称之为工艺方法交换对称性。国际上主要将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分成了铸造、压力加工、焊接、切削加工、热处理、装配等十个大类,对于每一个大类又可以将其分成若干个中类和小类,这些在工艺方法之间都存在交换对称性。针对不同的制造对象,这些工艺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实际的交换程度,这样就构成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关键。
工艺方法组合与分解对称性对于某一个制造特征来说,即可以通过一种方法得到,也可以将多种工艺方法进行组合得到,针对制造特征而言,一种工艺方法和多种工艺方法组合之间是存在对称性的,将其称之为工艺方法组合与分解对称性。工艺方法组合与分解对称性可以分成串行、并行、串并行、串并行交叉等多种组合分解类型。
工艺方法时空对称性工艺方法时空对称性主要指的是其组元在时空之上有的规律重复性,如果进行具体分析,那就可以分成时间、空间和时空组合对称性。如果工艺方法与组元在时间变化的过程中也随着发生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变化,这样就称其具有时间对称性。工艺方法和组元在空间上发生有规律的重复时,将其称之为空间对称性。工艺方法的时空组合对称性值得就是将以上的两种对称性组合得到的,主要在加工和装配的流水线上有比较多的应用。
浅析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
一、文献综述
有关货币政策效果的研究由来已久,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文献成果。20世纪20年代以前,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政策在实施产生的效果上是对称的,即认为货币供应量与产出是线性关系。但20世纪20年代之后数十年间,经济学界逐渐认识到: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够有效抑制经济过热,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抑制经济衰退的效果方面则不尽如人意,即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是非对称的。
近年来,国外已有一些应用模型进行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研究的论文。KimD.H(2002)用美联储的数据,分析了美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得出结论认为1979年前美国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而1979年后线性特征则不显著。BruinshfdandCandelon(2004)运用统计方法检验了欧洲几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得出结论认为,在欧洲几个国家丹麦、法国、意大利、荷兰和英国中,丹麦和英国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呈非线性特征,而其它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非对称性则不明显。
我国在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方面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万解秋和徐涛(2001)研究得出结论:货币供给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效果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陆军和舒元(2002)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研究了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冲击,得出结论认为:货币供给紧缩的效应大于货币供给扩张的效应。
赵进文,闵捷(2005)应用STR模型和LM模型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得出结论认为:1993年1季度至2004年第2季度期间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效果上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目前国内外文献对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也已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但对于货币政策转折点,即“阀值效应”国内文献中却尚没有研究。由于“阀值”和“阀值效应”不仅更进一步证实了货币政策效果的非对称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信贷配给的程度,进而也间接地反映了信贷市场的成熟和完善程度,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此部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得出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阀值”,并使用Stiglitz和Weiss(1981)的均衡信贷配给理论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非对称性和“阀值效应”给出理论上的解释。
对称性与守恒定律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对在量子体系下的对称变换论文及其性质作了简单的介绍,详细的分析了对称变换与守恒量以及不可测量量的关系,并且对时空对称性导致动量、角动量、能量守恒作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现在物理学中一些重要的对称性和守恒律的简介。
[关键词]量子体系对称性守恒定律
一、引言
对称性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特性。近代科学表明,自然界的所有重要的规律均与某种对称性有关,甚至所有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对称性——所谓“规范对称性”。实际上,对称性的研究日趋深入,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物理学的各个分支:量子论、高能物理、相对论、原子分子物理、晶体物理、原子核物理,以及化学(分子轨道理论、配位场理论等)、生物(DNA的构型对称性等)和工程技术。
何谓对称性?按照英国《韦氏国际辞典》中的定义:“对称性乃是分界线或中央平面两侧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相对位置的对应性”。这里讲的是人们观察客观事物形体上的最直观特征而形成的认识,也就是所谓的几何对称性。
关于对称性和守恒定律的研究一直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称性与守恒定律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经典力学中,从牛顿方程出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出力学量的守恒定律,粗看起来,守恒定律似乎是运动方程的结果.但从本质上来看,守恒定律比运动方程更为基本,因为它表述了自然界的一些普遍法则,支配着自然界的所有过程,制约着不同领域的运动方程.物理学关于对称性探索的一个重要进展是诺特定理的建立,定理指出,如果运动定律在某一变换下具有不变性,必相应地存在一条守恒定律.简言之,物理定律的一种对称性,对应地存在一条守恒定律.经典物理范围内的对称性和守恒定律相联系的诺特定理后来经过推广,在量子力学范围内也成立.在量子力学和粒子物理学中,又引入了一些新的内部自由度,认识了一些新的抽象空间的对称性以及与之相应的守恒定律,这就给解决复杂的微观问题带来好处,尤其现在根据量子体系对称性用群论的方法处理问题,更显优越。
通缩治理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分析
一、引言
自2011年以来,我国的经济运行态势有所放缓,产出增速和物价水平均进入明显的下行通道,特别是2015年1月公布CPI的数值0.8%创5年来新低后,通货紧缩这一表述就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新闻媒体与各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中。虽然此后几个月国内物价指标有所回升,但仍处于1.5%以下的较低水平,同时,经济增速以及相关需求指标的持续回落,依然说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态势存在较大的通缩压力。从理论上看,虽然物价水平的下降可以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但持续的价格下跌导致生产企业利润下降,投资放缓,居民收入下滑以及失业率上升,并带来消费的萎缩,进而对经济造成持续的下行压力。为应对通缩压力下可能进一步产生的负面经济后果,2014年以来,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定向和非定向降息降准政策措施,公开市场上的操作也主要以释放流动性为主,维持了实际的货币供应量以及信贷投放增速处于12~15%的平稳区间,并促进了经济基本面的总体可控。但从2015年年初至今的数据看,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产出、工业和投资等主要指标连续创下数十年以来的新低;CPI仍然低位运行,PPI已经连续38个月负增长,通货紧缩压力持续存在。在这一局面下,近期的政策和调控方式选择受到广泛关注,市场上呼吁央行采用激进货币政策,大幅提高货币供应量的声音时有发生。国内外学者已经关注到,面对不同的价格水平,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的效果可能会呈现非对称性,即经济紧缩期的货币扩张效果可能弱于通胀状态下的货币收缩。从现实情况看也是如此,在1997—2002年我国曾处于通货紧缩状态,CPI指数持续5年低于1%,且较长时间内甚至维持负增长,同期的经济增速也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当时中央政府选择了货币和财政政策同时大幅扩张的应对思路,但其效果和我国近年来几次治理通胀压力的货币收缩政策相差甚远。直到2002年前后经济下行压力仍未明显改善,信贷供给的上升背后却是制造部门贷款占比下滑,政府投资挤占资金,造成信贷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失衡,直到2003年外部经济复苏之后,通过外需的拉动才逐步扭转了中国经济的困境。很显然,要从货币政策角度提出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和通缩压力可行的应对方案,必须更加深入地分析这种货币政策非对称性,而不能简单的将经济繁荣、通货膨胀压力下的货币态势选择思路完全反向照搬并应用于现阶段的通缩现实。本文将在分析回顾2000年前后通货紧缩现实以及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货币政策在治理价格变动中的非对称性进行理论分析和比较,并结合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现实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解决思路。
二、历史回顾:如何定义和理解通货紧缩
在现阶段面临通缩压力之前,中国经济只在1997—2002年期间发生过类似的物价和经济长期走弱的情况。事实上,当时理论界对于是否处于通货紧缩存在一定分歧。一类观点是认为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和压力,但仅仅是物价的下滑并不能说明对通缩事实的认定;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全面通缩的迹象明显,他们指出当时经济已经表现为物价指数持续负增长,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减少,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和实际利率上升,失业规模也有所提高,这可以说明中国已经出现严重通缩。总的来说,这种观点差异主要集中在对通缩本身定义的强弱上。理论上关于通货紧缩的定义有三种方式:第一,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是价格下跌和币值上升的一个过程;第二,通货紧缩是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与此相伴随的是经济衰退;第三,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必须同时包含三个特征,即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高,经济全面衰退。当然,从广义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将这三种观点认为是衡量通货紧缩强弱程度的三种标准。其中,对于通缩最基本的前提要求就是货物和服务价格的普遍持续下跌,而更严格的界定涉及到货币供应量的下滑与经济衰退。事实上,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可能在特定的货币结构条件下与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并存。理论上说,货币供给收缩仅仅为通缩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通货紧缩是经济下滑或经济衰退的一个原因,我们可以用经济下滑或衰退来判断通货紧缩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程度。总之,尽管关于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状况的分析对于判断通货紧缩的程度非常重要,但通货紧缩的基本判断标准还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跌。
三、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分析
通货紧缩产生的原因与通货膨胀类似,理论上包括货币、供给以及需求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会造成这种物价的大幅波动。基于国内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几个通缩产生的理论渠道:第一,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表明,当其他经济要素相对平衡时,短期内的货币供给水平的大幅波动会带来通胀或通缩压力;第二,供给和需求的不均衡带来的产出缺口调整。菲利普斯曲线中通胀率与产出缺口呈正相关关系,当产出缺口为正时,经济体面临通胀压力,反之则存在通缩压力;第三,经济结构的失衡可能造成商品和货币市场资产的相对价格变化,而价格刚性以及攀比机制最终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大幅调整;第四,国外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可能影响国内企业的定价策略和定价机制,并改变要素市场的价格,进而成为国内物价走势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从现实的情况看,通货紧缩的形成往往不会来自单一的原因,而是经济系统中多个层次上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发力的结果,学者们对2000年之前中国面临通缩的原因展开了大范围的研究,其结论几乎涉及到理论上能影响物价变动的所有方面。具体来看,胡鞍钢指出前期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的过剩是造成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钱小安认为除了生产力相对过剩外,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部需求萎缩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曾国安提出三个原因,一是社会保障、就业以及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制度改革造成当时居民长期消费能力预期下降,并降低了短期消费的动力;二是社会需求结构升级与供给方面的约束导致居民推迟消费;三是企业体制改革的过渡、产权机制的滞后、国企权责边界模糊以及行政性投资管制制约了社会的投资动力。樊纲则认为当时严厉的贷款风险调控政策改变了信贷市场的供需平衡,信贷收缩造成了通缩压力。从现阶段的情况看,通缩压力产生的原因肯定也涉及经济下行、产能过剩、投资动机下滑、消费结构调整、信贷需求、金融风险以及外部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且在低物价的状态下这些因素可能相互影响,并呈现出与物价膨胀期间差异化的特征。
外汇风险不对称性的原因刍议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资本市场外汇风险暴露的含义和作用机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不同市场状态下资本市场的外汇风险暴露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两种状态下外汇风险暴露具有不对称性,并对这种不对称性进行了诠释。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人民币开始升值进程,在人民币升值期间,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市场状态。
关键词:外汇风险暴露资本市场作用机制不对称性
资本市场外汇风险暴露及其作用机制
资本市场外汇风险暴露是指资本市场价值对汇率变动的敏感性,它与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宏观经济环境和上市公司的套期保值行为密切相关。外汇风险暴露的不对称性是指资本市场在汇率变动中做出不同的反应,这种不对称性是汇率对资本市场的各种传递机制与宏观经济形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作用机制表现如下:
贸易机制。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在国民收入不变、贸易品供给具有完全弹性的条件下,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时,本币贬值会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提高国外对该国产品的净需求,对经济有扩张效应,带动本国资本市场盈利水平的上升;反之,本币升值会降低国外对该国产品的净需求,对经济有紧缩效应,导致资本市场盈利水平的下降。当然,由于J曲线效应的存在,贸易机制作用的发挥会存在时滞。
利率机制。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套利资金的存在使得汇率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关系,本币的远期贴(升)水等于本国利率高于(低于)外国利率的差额。同时,利率对资本市场有负向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实现:一是投资途径。当利率下降时,投资成本降低,预期投资收益提高,资本市场利润水平的上升;反之则下降。二是消费途径。利率下降将使企业销售规模扩大;利率上升则抑制消费,减少有效需求。三是资金结构途径。利率变化会改变不同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进而对资本市场价格形成产生影响。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及惰性的差别
一、构建具有双边约束条件的货币政策
反应模型这一双边约束条件的货币政策反应模型是以非线性损失指数函数为基础,以总供给以及总需求为约束条件,将总供给函数视作凸函数,并在线性指数偏好的前提下,增加两项指数参数:通胀缺口以及产出缺口,可对货币政策的惰性行为以及非线性特征进行同时捕捉。若将t视作时期,T视作样本观测数量,那么t=1,2,3,T;在t时期中,设其目标通胀率为P*,通货膨胀率为Pt,货币政策偏好为Lt,则通胀缺口为(Pt-P*)。同样设产出缺口为yt,均衡利率为:,it为名义利率,并设在利率上施加的相对权重为:,产出缺口上施加的相对权重为:,yt与(Pt-P*)的指数项参数分别为整数参数:βy与βp,分别决定着线性指数损失函数的非对称与惰性属性;此外,线性指数损失函数的非对称幅度与斜率分别由变量即αy与变量即αp的指数决定。那么政策偏好的线性指数损失函数描述为下式:在对参数施加相应约束的基础上,式中的线性指数损失函数可退化成如下较为简单的损失函数形式:(1)当βy与βp皆为1时,则退化成非对称线性指数损失函数;(2)当βy与βp皆为1,且αy与αp→0时,式中损失函数则是一个二次损失函数。无惰性区域、通胀缺口与产出缺口对称是该二次损失函数的特点;(3)当参数βy或者参数βp取整数且大于1时,式中损失函数具有惰性属性。由于产出与通胀在此惰性区域范围内的边际损失是0,所以当产出或者通胀在该惰性范围内时,政府无需采取对产出或价格调控的货币政策;(4)当βy或者βp取偶数且大于1时,式中损失函数对产出以及通胀的反应为对称的;(5)当βy或者βp取奇数且大于1时,式中损失函数对产出以及通胀的反应为非对称的。此外,线性指数损失函数对通货膨胀与产出所反应出的属性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的参数情况下,其相应的线性指数损失函数的属性不尽相同:当参数αp→0且βp取1时,损失函数表现出对称性且无惰性区域;当βp取1时,则呈现出非对称性,也无惰性区域;当βp取2时,呈现出对称性且存在惰性区域;当βp取3时,呈现出非对称性,也存在着惰性区域。若设预期算子为1,实际利率的反应系数为γ,独立同分布的需求冲击为,在给定信息的条件下,t期对(t+1)期的预期产出表示为:Etyt+1,那么,总需求函数则可表示为式:若预期通货膨胀率为EtPt+1,测度通货膨胀率对产出缺口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反应系数分别为:,独立同分布的总供给冲击为,以新凯恩斯总供给函数的形式表示总供给函数为式:若假设在每一时期的利率初选择时,货币当局没有将货币冲击考虑在内,那么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函数的约束条件下,货币当局在名义利率的选择时,则会采用最小化线性指数损失函数的方式进行,表示为式:,其中,表示为贴现因子,对求解,可得出最优利率为,表示为式:将上式视作货币政策规则,为产出缺口的权重,为通胀缺口的权重,且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两者的权重接呈现出实变的特性,则有:则,。从上式可看出,最优利率对通胀缺口以及产出缺口的调整的属性是一致的。但当参数取值不同时,利率在进行通胀缺口的调整时,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具体如下:1)当参数βp取1时,表现为非对称特性;2)当参数βp取2时,存在着惰性区域,且是对称特的;3)当参数βp取3时,存在着惰性区域,但表现为非对称性。进行货币政策的估计时,可选取(βy,βp)的不同的整数值进行组合的方式进行,但由于式中只有两个变量,却存在着四个未知的参数,不能对参数进行有效地识别,因此,本文选择用来对利率平滑调整的过程进行描述。其中,利率平滑参数为p。在给定信息条件下,vy与vp分别为货币当局在(t-1)期的预测误差,复合误差为vt,同时也是vyt与vpt的线性组合,则有:相较于泰勒规则而言,构建的货币政策模型,是以添加指数项参数于损失函数中的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之中的方式,进而获取利率规则,也即是货币政策规则。运用这一规则,既能够对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的惰性行为以及非对称反应等进行识别与检验。
二、货币政策非线性与惰性区域检验及结果
(一)货币政策非线性与惰性区域检验
在完成货币政策反应模型的构建之后,要对其进行估计,其首要步骤即是利率变量(货币政策工具变量)的优选,从而对产出缺口以及通胀缺口进行测度。第一,利率变量的选择。就利率市场化国家而言,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主要采取设置短期名义利率的方式加以调控。经研究表明,7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不仅具有较高的交易比例,同时还具有平稳的利率的走势,此外,资金的真实价格还能够通过拆借利率体现出来,因此,本文将名义利率的变量设定为7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第二,目标通胀率与通胀缺口的选取。GDP平减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以及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通胀的主要指标。其中,消费价格指数的实践性较强,是与居民关系最为紧密的综合指数,因此,本文将通胀的变量设定为消费价格指数,通胀缺口通过季度通胀率与目标通胀率相减而得到。第三,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选取。本文在进行潜在产出的估计时,选用H-P滤波方法,且运用实际产出数据与H-P滤波方法,得出产出缺口。
(二)结果